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二课时)导学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一生物导学案 主备: 审核人: 签审人: 使用时间: 编号:MLZZX13-14 班级: 学生姓名: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蚯蚓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学习,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习惯 重难点: 探究实验“蚯蚓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选择小拇指粗的,每个装置中10条左右,注意装置的透气性,可选用塑料瓶,去掉上半部分,塑料瓶边缘锯齿状) 学习内容: 一、课前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两个去掉上半部分的透明饮料瓶子(边缘锯齿状)、玻璃板、20条蚯蚓、菜叶、湿土、细沙。 二、导入新课: “地下的耕耘者”是指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认识一位新朋友吧。 三、学习新知: 实验“蚯蚓对环境的影响” 目的要求: 探究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材料用具 蚯蚓(每组10条,4人一组)、菜叶、大烧杯(或自备的透明饮料瓶子)、玻璃板、湿土、细沙。 提出问题 蚯蚓对土壤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 针对你的问题,作出假设 。你作出这个假设的依据是 。 制定并实施计划 (一) 实验装置的设计: 取甲乙两个大烧杯(或塑料瓶),在每只底部先铺一层湿土,再铺一层细沙,细沙上再铺一层湿土,在装置外用笔画出沙和土的分界线。 (二) 将蚯蚓放入甲烧杯,乙烧杯不放,分别向两烧杯中洒适量水,加入适量菜叶,杯口盖玻璃板留一定空隙,以保证____________。 (三) 将甲、乙两装置放在黑暗处几天后,观察。 思考:1.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设置两套装置的原因___________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你们得出的结论是 。 这与你们的假设一致吗? 。 表达与交流 各小组进行交流,说明各小组观察到现象。 讨论与思考 1.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 2.实验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沙与土的分界是否明显? 本节小结: 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请同学再举出这方面的一些例子,加以巩固) 达标检测: 1.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的活动影响生存环境的实例( ) A. 银杏树在秋天落叶 B. 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 C. 草履虫能吞食有机质净化污水 D. 蚯蚓的活动改良了板结的土壤 2. 下列现象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多选题) A. 猫头鹰的利爪与肉食性生活 B. 地衣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 C .野鸭趾间有蹼与水中生活 D. 仙人掌叶退化为刺,茎肉质 E . 在内陆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 F 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 G 细菌等微生物及时分解枯枝落叶和动植物的尸体 H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氧含量提高 3.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体现了 ( )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4.下列实例中不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B .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C .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恶化 D .蚂蚁搬家 5.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使岩石腐蚀,说明生物体( ) A .都能适应环境 B .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 C .都能生长和繁殖 D .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下列成语中,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的是( ) A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 仙人掌能够生活在沙漠,企鹅能够生活在南极冰原,这是生物_________的具体表现。蚯蚓能够改良土壤,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这是生物能够______具体表现。 8. 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请你参与“土壤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 的探究实验:制作一个箱子,以箱子内横轴中线为界,一边放潮湿的土壤,另一边放相同高度干燥的土壤,然后

放进20条状况相同的蚯蚓,盖上纸板。三天后检查箱子内中线两边的蚯蚓,注意作好观察记录。 (1)请你作出假设 。 (2)你确定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 (3)你的实验结果:蚯蚓在 (请填“潮湿”或“干燥”)土壤的一边。 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选修5全书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学习目标定位]理解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现象的内涵,学会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能判断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一、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 (1)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的现象。 (2)同分异构体 ①概念: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②特点: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性质可能相似也可能不同。 ③转化:同分异构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2.常见的同分异构现象 (1)C5H12的同分异构体有三种,它们的结构简式分别是CH3CH2CH2CH2CH3、 、;这三种同分异构体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点是碳链骨架不同。 (2)现有两种有机物CH3CH2CH2OH与它们共同的类别是醇,结构上的相同点是官能团同为—OH,结构上的不同点是官能团的位置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3)有下列两种有机物:

回答下列问题: ①有机物A的分子式是C3H6O2,类别是羧酸,官能团是 ②有机物B的分子式是C3H6O2,类别是酯,官能团是 ③A与B是(填“是”或“不是”)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体的类别 (1)碳链异构 由于碳链骨架不同,产生的异构现象。 如:CH3CH2CH2CH3与。 (2)位置异构 由于官能团在碳链中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CH3CH2CH===CH2与CH3—CH===CH—CH3。 (3)官能团异构 分子式相同,但具有不同的官能团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CH3CH2OH与CH3—O—CH3。

例 1下列属于官能团异构的是() A.CH3CH2CH2CH3和CH3CH(CH3)2 B.CH2===C(CH3)2和CH3CH===CHCH3 C.CH3CH2OH和CH3OCH3 D.CH3CH2CH2COOH 和CH3COOCH2CH2CH3 答案 C 解析A中两种分子不含官能团,为碳链异构;B中两种分子都含有C==C键,双键位置不同、碳链不同;C中两种分子,前者的官能团为羟基,后者的官能团为醚基,二者为官能团异构;D 中两种分子二者分子式不相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考点】同分异构现象 【题点】同分异构现象的概念及分类

高中数学 第2章《框图》第二章导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选修1-2

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数学 第2章《框图》第二章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选修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是( ) A 、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B 、顺序结构、流程结构、循环结构 C 、顺序结构、分支结构、流程结构、 D 、流程结构、循环结构、分支结构 2.下图给出的是计算20 1614121++++ 的值的一个程序框图,其中判断框内应填入的条件是 A.i>10 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画工序流程图类似于算法的流程图。自顶向下逐步细化在工序 流程图中可以出现循环回路C. 工序流程图中的流程线表示相邻工序之 间的接关系D.结构图中基本要素之间一般为概念的从属关系或逻辑上的先后关系。 4.下面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一个程序的算法步骤是可逆的 B 、一个算法可以无止境地运算下去的 C 、完成一件事情的算法有且只有一种 D 、设计算法要本着简单方便的原则 5、给出以下一个算法的程序框图(如图所示),该程序框图的功能是() A.求输出a,b,c 三数的最大数 B. 求输出a,b,c 三数的最小数 C.将a,b,c 按从小到大排列 D. 将a,b,c 按从大到小排列 第5题目 第6题

6、右边的程序框图(如图所示),能判断任意输入的数x 的奇偶性:其中判断框内的条件是( A.m=0 7、右边程序运行后的输出结果为() A.17 8. 下列哪个不是算法的特征() (A )抽象性 (B )精确性 (C )有穷性 (D )惟一性 9. 下列给变量赋值的语句正确的是() (A )3:=a (B )a +1:=a (C )a :=b :=c :=3(D )a :=2b +1 10.阅读下列程序: 输入x ; if x <0,then y :=32+π ; else i f x >0,then y :=52+-π ; else y :=0; 输出y .如果输入x =-2,则输出结果y 为() (A )5+π(B )3+-π (C )5+-π (D )3+π 11、在如图所示的算法流程图中,输出S 的值为() (A )3 (B )7 (C )12 (D )17 12.程序框图中的判断框,有1个入口和( )个出口. (A )1(B )2 (C )3 (D )4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章 第二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第1课时)导学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二章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第1 课时)导学案沪教版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阅读〗P39~41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约占多少?它的存在有什么重要意义?它在空气中的含量 是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过少不利于植物生长,过多引起。 2.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气候炎热无法居住,土地。科学家认为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也与有关。 问题讨论并展示: (2)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拓展】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叫做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其中二氧化碳是含量最高的温室气体。 (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 你一定观看到过舞台上产生的“云雾”吧,你能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吗? 1.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CO 2(干冰) 通常将固态二氧化碳叫,常压下,温度高于-78℃时,干冰能直接变成而没有液体留下,干冰在气化时要环境中的热量,使得环境的温度,环境中的凝结成。 归纳:“干冰”的用途有。 2.色、味、态 (实验)观察CO2的颜色气味 3.密度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比较CO2的密度与空气密度? 4.溶解性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CO2能溶于水 5.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阅读)P45 结论: [CO2的这一性质是(“物理”或“化学”)性质]

2.把下列四个反应划分成两类,说出这样分的依据 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铜绿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过氧化氢 水+氧气 总结: 叫化合反应 叫分解反应 一变多是 反应,多变一是 反应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变热,海平面升高,陆地面积减少。为了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 A .开展植树造林,增强地球表面绿化面积 B .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 .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以代替矿物燃料 D .限制汽车工业发展,减少汽车数量。 2.下列变化是因化学变化引起的 ( ) 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 ..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 C .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变浑浊 D .干冰汽化吸收热量 3.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 2释放O 2 B .动、植物呼吸作用吸收O 2释放CO 2 C .提倡家用汽车替代公交车 D .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8.为控制温室效应和改善生存环境,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 ①减少煤燃料的使用 ②禁止使用煤等燃料 ③禁止滥砍滥伐 ④开发新能源 ⑤利用水力发电 ⑥植树造林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③④⑤⑥ C 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 【课后作业】1.下列过程中,只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 A .干冰人工降雨 B .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 C .二氧化碳灭火 D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在右图所示装置中,有四支充满不同气体的试管, 倒立在水槽中,当拔开塞子时,试管中水位上升最高 的是 ( ) A .空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氮气 3.根据右图来回答:经数小时后,U 型管A 、B 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假设:①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②瓶 口密封且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③ NaOH 溶液可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 A .A 处上升, B 处下降 B .A 、B 两处都下降 C .A 处下降,B 处上升 D .A 、B 两处都不变 4.下列文字表达式表示的是化合反应的是( ) A .铜绿 ——→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B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 .双氧水 ———→水+氧气 D .二氧化碳+水 —→ 碳酸 加热 加热 点燃 二氧化锰 点燃 二氧化锰 加热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看一看(二)随堂检测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看一看(二)随堂检测 一、填空题 1. 下面的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填一填。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A. B.C. 2. 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在横线上填一填。 正面________上面________侧面________A.B. C. 3. 下面的图形从上面看,是什么形状?选一选,填一填。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A.B.C. 4. 数一数,下面每堆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① ________个②________个③________个 5. 下面各幅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________面________面________面 6. 请说出下面四张照片分别是在房子的哪一面拍的。________面________面________面 7.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________。

8. 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________或________ 9. 他们看到了什么?选一选,请在横线上填写。 ① ________② ________③ ________④ ________ A.B. C.D. 二、作图题。 10. 下面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请你在方格纸 上画出来。 三、综合题。 11. 仔细思考,下面这些立体图形依次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分别是什么形状,请把相应序号填到下面的括号里看图填空。

(1)从正面看,看到的是长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正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圆的有________;21 (2)从侧面看,看到的是长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正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圆的有________; (3)从上面看,看到的是长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正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圆的有________。

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决定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能叙述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内容。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记住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3.能进行气体体积、物质的量、微粒数目之间的换算。 一、气体摩尔体积 1.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2)粒子数目相同物质的体积关系

2.图解气体摩尔体积 3.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的计算(1)计算关系

①气体的物质的量n =V 22.4 mol ; ②气体的摩尔质量M =V m ·ρ=22.4ρ g·mol - 1; ③气体的分子数N =n ·N A =V 22.4·N A ; ④气体的质量m =n ·M =V 22.4·M g 。 (2)计算填空 34.0 g 氨气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标准状况下氨气的体积是________,所含的氨气分子数是________。 答案 2.0 mol 44.8 L 1.204×1024 解析 根据气体相关计算公式n =m M =N N A =V 22.4 (标准状况)可知: n (NH 3)=34.0 g 17 g·mol -1=2.0 mol 。V (NH 3)=n (NH 3)·V m =2.0 mol ×22.4 L·mol -1=44.8 L 。N (NH 3)=n (NH 3)·N A =2.0 mol ×6.02×1023 mol -1=1.204×1024。

(1)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2)计算公式 n =m M =N N A =V 22.4 (标准状况)

例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为22.4 L B.1 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为22.4 L C.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才约为22.4 L·mol-1 D.标准状况下,22.4 L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都是1 mol 答案 D 解析A中没有指明该物质所处温度、压强;B中没有指明该物质的状态;C中在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也可能是22.4 L·mol-1;选项D正确。

第二章 第二节 导学案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三物理导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编制人:刘海波复核人:吕顺使用时间:2012 年 10 月日编号:7 学习目标:1、能从生活经验体会中去正确区分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2、能用实验去验证影响乐音音调、响度的主要因素(频率、振幅); 3、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学习重点、难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三个特征 思维导航:从生活中体会声音的三个特征,体验它们的影响因素。 一、合作学习

【学点三】音色 活动:用录音机播放分别由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设疑:为什么不同乐器发出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也能分辨它们呢? (阅读课本35页音色部分的内容)音色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跟踪练习: 1、钢琴和笛子不可能发出相同的_______。挑选瓷器时,常轻轻敲它一下,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来判断瓷器是否有破损。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质,以下做法中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是()A.瓜农用手拍打西瓜; B. 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铁块; C.瓦匠用瓦刀敲打砖; D. 自行车上敲击车铃。 3、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是否存在区别? 二、课堂小练 (一)填空题: 1.描述声音的三个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医生听诊器的作用在于增加声音的________。 3.在物理学中,用______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它是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______。 4.人们把高于________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________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男同学一般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其原因是男同学声带振动的频率和女同 学声带振动的频率相比( ) A.较高; B.较低; C.一样; D.无法比较 2.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同一个琴键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3.用同样的力弹同一琴的C调音符4和F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 )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4.用同样的力弹钢琴的C调音符4和手风琴的C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 )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5.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能产生回声 B.桥洞反射产生的回声从洞口跑了 C.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 D.桥洞两侧的回声正好抵消 7.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次。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比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 A.音调高 B.音调低 C.响度大 D.响度小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导学案

2.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3.通过学习,知道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能力目标:1.学会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能正确区分地球“五带”和中国“五带”,了解我国的干湿地区划分。 3.知道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并会分析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价值目标:1.了解我国的灾害性天气,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重难点: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2.中国“五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3.中国的五带和干湿地区 难点:季风气候对中国的影响 三、自主学习 (一)气温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我国夏季南北普遍,南北温差。 3.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①冬季,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白昼短,得到的太阳光热 ②北方靠近源地,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4.依据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和一个特殊的区。即中国“五带”。 、热带作物 (二)降水--分配不均 1.空间分布:自沿海向内陆 原因: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 (冬、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2.时间分布:(1)季节变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少。集中在月。 (2)年际变化: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北方较。 3.干湿地区的划分: (三)气候类型 东部地区主要是气候和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 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形成独特的气候,海南、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云南南部是气候。 (四)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气候区指的是受到影响显著的区域。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或影响不到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季风区降水,非季风区降水。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一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 2、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受的影响,降水自

第二章 第2节

第2节 电阻定律 1.本节探究导体的电阻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时,采用____________的实验方法.测长度所用仪器是________,要测横截面积,需先测量其直径,用__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也可用________法进行测定. 2.电阻率ρ是一个反映导体____________的物理量,是导体材料本身的属性,与导体的形状、大小__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_____,国际符号____________.而电阻R 反映的是导体的属性,与导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各种材料的电阻率在数值上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导体的电阻. 4.两种材料不同的电阻丝,长度之比为1∶5,截面积之比为2∶3,电阻之比为2∶5,则材料的电阻率之比为________. 5.一粗细均匀的镍铬丝,截面直径为d ,电阻为R.把它拉制成直径为d/10的均匀细丝后,它的电阻变为( ) A .R/1 000 B .R/100 C .100R D .10 000R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 电阻和电阻率的理解 1.关于导体的电阻及电阻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由R =ρl S 知,导体的电阻与长度l 、电阻率ρ成正比,与横截面积S 成反比 B .由R =U I 可知,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C .将一根导线一分为二,则半根导线的电阻和电阻率都是原来的二分之一 D .某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的电阻率随温度降低会突然减小为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发生超导现象时,温度不为绝对零度 2.下列关于电阻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常用的导线是用电阻率较小的铝、铜材料做成的 C .材料的电阻率取决于导体的电阻、横截面积和长度 D .半导体和绝缘体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知识点二 电阻定律R =ρl S 的应用 3.一根粗细均匀的导线,当其两端电压为U 时,通过的电流是I ,若将此导线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时,电流仍为I ,导线两端所加的电压变为( ) A .U/2 B .U C .2U D .4U 4.一根粗细均匀的金属裸导线,若把它均匀拉长为原来的3倍,电阻变为原来的多少倍?若将它截成等长的三段再绞合成一根,它的电阻变为原来的多少?(设拉长与绞合时温度不变) 【方法技巧练】 一、用电阻公式和欧姆定律相结合解决有关问题 5.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如果把其中的一根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把另一根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教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2、认识元素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会以理论来指导后续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自学、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学过程】 [引]从上一节我们分析3-9、11-17号元素的得失电子能力强弱可知:当电子层相同时,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增至8,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呢?假如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 [讲]请大家结合课前预习知识回答,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依据。 [投影小结]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H2O 或H+置换出H的难易程度(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金属性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

4、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性逐渐减弱 5、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H2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跟H2化合,生成氢化物越稳定,说明非金属性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说明非金属性越强 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4、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标准以11-18号元素为例,来研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情况,请先填写下表。 [投影]填写下列各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 ,下面我们通过一系列探究性实验来探究本节的研究主题 [投影]实验1 钠、镁、铝与水反应的实验 (1) Na与水反应的现象:常温下,与H2O剧烈反应,浮于水面并四处游动,同时产生大量无色气体,溶液变红。 方程式:2Na+2H2O==2NaOH+H2↑ (2) 放少许镁带于试管中,加2mL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加热至沸,再观察现象。 现象:镁与冷水反应缓慢,产生少量气泡,滴入酚酞试液后不变色。 加热后镁与沸水反应较剧烈,产生较多气泡,溶液变为红色。 方程式:Mg+2H2O △ g(O H)2+H2↑ 结论:镁元素的金属性比钠弱 (3) 铝与水反应现象:在常温下或加热条件下,遇水无明显现象,很难与水发生反应。 [问]上述现象说明了Na、Mg、Al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怎样? [板书]金属性:Na>Mg>Al [讲]请大家预测一下,Mg、Al分别与稀盐酸反应时,现象是否会相同呢?若不同,应有什么样的区别? Mg与盐酸反应要比Al剧烈 [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第二章--导学案(学生)

第二章分子的结构与性质—导学案 一共价键 1.本质 在原子之间形成电子云的重叠)。 2.特征 具有和。 3.分类 分类依据类型 形成共价键的原子轨道重叠方式σ键电子云“头碰头”重叠π键电子云“肩并肩”重叠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对是否偏移 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单键原子间有一对共用电子对双键原子间有两对共用电子对三键原子间有三对共用电子对 特别提醒(1)只有两原子的电负性相差不大时,才能形成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当两原子的电负性相差很大(大于1.7)时,不会形成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离子键。 (2)同种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不同种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极性键。 4.键参数 (1)概念 (2)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①键能越大,键长越短,分子越稳定。

② 5.等电子原理 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似,如CO和N2。 深度思考 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共价键的成键原子只能是非金属原子( ) (2)在任何情况下,都是σ键比π键强度大( ) (3)在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化学键( ) (4)分子的稳定性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无关( ) (5)s-s σ键与s-p σ键的电子云形状对称性相同( ) (6)σ键能单独形成,而π键一定不能单独形成( ) (7)σ键可以绕键轴旋转,π键一定不能绕键轴旋转( ) (8)碳碳三键和碳碳双键的键能分别是碳碳单键键能的3倍和2倍( ) (9)键长等于成键两原子的半径之和( ) (10)所有的共价键都有方向性( ) 2.N≡N键的键能为946 kJ·mol-1,N—N键的键能为193 kJ·mol-1,则一个π键的平均键能为__________,说明N2中________键比________键稳定(填“σ”或“π”)。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导学案与课后分类作业

七星关区实验中学九年级数学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导学案 九年级数学组

2.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定义,会判断满足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 2.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 二、新课引入 1.幼儿园活动教室矩形地面的长为8米,宽为5米,现准备在地面的 正中间铺设一块面积为18m2的地毯,四周未铺地毯的条形区域的宽度 都相同,根据这一情境,结合已知量你想求哪些量?你能根据条件列 出关于这个量的什么关系式? 如果设所求的宽度为x m,那么你能列出的方程为: 2.你能找到关于102、112、122、132、142这五个数之间的等式吗? 继续找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如果设中间的第一个数为x,那么其余4个数分别为 你列出的方程是: 3.如图,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 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如果设梯子底端滑动x cm,你列出的方程是: 三、探究新知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议一议” 写出上面三个问题得到的三个方程, 观察这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1.只含有个未知数x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成 (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我们把(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其中,,分别为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别称为和.练习巩固: 1.下列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是 (1) ax2+bx+c=0;(2)2(x2-1)=3y; (3)2x2-3x-1=0; (4)1 x2 - 2 x =0; (5)(x+3)2=(x-3)2; 2.将方程(2x+1)x=(3x-2)x+2化简整理写成一般形式后,其中a= 、b= 、c=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导学案2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生活在小镇上的丁一同学的初中是在自己家附近上的。他与其他来自周围农村的同学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感,因为他每天可以回家吃饭、睡觉,而其他村庄来的同学则多数每周回家一次,寄宿在学校。即使偶尔能回家一次的同学也要骑自行车走上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的路。丁一的高中生活是在20千米外的县城度过的,他也体会到了长期住校的生活。虽然这种住校生活有很多家庭生活中没有的乐趣,但他还是很想经常回家。他的高考目标是考上北京大学,如果实现目标,那要到更遥远的城市——北京。 思考:为什么不在丁一生活的小镇建一所大学呢? 答案:点拨: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级别是不同的。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大学一般是比较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1)划分标准:通常是以城市__________来划分的。 (2)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______、城市、________、特大城市等。 2.城市服务范围 (1)地域空间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________和广大的______地区。 (2)特点: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______。 (3)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的关系。

城市等级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 高多____ 少 低____ 小____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 在同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__________。 2.启示 (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____,相距较____;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____,相距较____。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__________的:等级较____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____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读教材图2.12“德国南部及其周围的城市体系”,可获得以下信息:(1)图示城镇共分三级,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2)每个大城市的周围有若干个中等城市,每个中等城市周围又有更多的小城市;(3)等级较高的城市间距离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间距离近;(4)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答案:一、1.(1)人口规模(2)集镇大城市 2.(1)小城镇农村(2)界线(3)大少多 二、1.空间组合 2.(1)少远多近(2)层层嵌套高低 知识点一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级别、城市距离之间的关系。影响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因素 1.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城市距离之间的关系。 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城市数目城市距离

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立体结构.doc

百度文库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3、能用 VSEPR 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 空间构型间的关系。 4、认识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5、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6、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7、进一步增强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知识】:分子的立体结构;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 【回顾思考】 1举例说明什么叫化学式? 2举例说明什么叫结构式? 3举例说明什么是结构简式? 4举例说明什么是电子式? 5举例说明什么价电子? (第一课时)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阅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35 到 37 页“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处。在阅读过程中勾出你认为重要 的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课本中相应地方。认真读图2-8、 2-9、2-10、2-11、 2-12 和 36 页的知识卡片等去认识分子的多样性,自己动手制作几种分子的模型体验 分子的空间构型。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思考1】 完成下表 化学式结构式键角分子的立体构型备注CO 2 H2O CH2O NH 3 CH 4 P4 1、原子数相同的分子,它们的空间结构相同吗? 2、请你利用身边的易得材料参照课本35、36 页内容制作CO2、H2O、NH 3、CH2 O、CH4

分子的球辊模型(或比例模型) ;并用书面用语描述它们的分子构型。 3、你如何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 4、写出 CO 2、 H 2O 、NH 3、 CH 2O 、CH 4 的电子式; 5、观察上述分子的电子式,分析 H 、 C 、N 、 O 原子分别可以形成几个共价键,你知道 原因吗? 6、如何计算分子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成 σ键电子对、未成键电子对)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阅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 37 到 39 页“三、杂化轨道理论简介 ”处。在阅读过程中勾出你认为重要的 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课本中相应地方。认真读图 2-15、表 2-4、 2-5, 对比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构型。然后思考下列思考问题。 【阅读思考 2】 1、中心原子:指出下列分子的中心原子: H O CO 2 NH 3 CH 4 BF 3 CH O 2 2 2、价层电子对: ( 1)根据上表中分子的电子式,指出下列分子里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 H 2O CO 2 NH 3 CH 4 BF 3 CH 2O ( 2)根据你对价层电子对现有的知识,价层电子对可分为哪几类?如果计算? (二)认识 VSEPR 模型 1、VSEPR 模型(用于预测分子的立体构型) 结合 CH 4 、 CH 2O 的立体结构的球棍模型理解 VSEPR 模型(重点是从键角的 角度理解价层电子对的相互排斥) 【思考】 VSEPR 模型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一样吗? 2、分类 第一类: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全部为成键电子对。如: CH 4 CO 2 等。 价层电子对的排斥力:价层电子对相同,排斥力相同; 价层电子对不同,叁键>双键>单键 判断方法: 分子的立体结构 σ键电子对数 立体结构 范例 ABn 2 直线型 CO 2

必修二化学第二章 导学案

2.1.1 化学能与热能(一) 导学案 【学习目标】2min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了解化学键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3.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能量观,提高节能意识。 【指导自学】6min 1. 什么是化学键?它有哪些主要类型?其特点各是什么? 2.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3. 化学键的和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4. 各种物质都储存有。不同的物质不仅组成不同、结构不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 【合作探究】20min 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新物质生成吗?(课本P32 思考与交流) 2. 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和新化学键的过程。在进行反应时化学键要断裂,能量,反应后形成新化学键要能量,反应前反应物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能量不相等。 3. 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并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 【教师点拨】5min 1. 2H→H2中的能量变化,说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 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说明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因素。 【课堂小结】2min 【当堂检测】10min

1.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是:() 2. 放热反应一定是() A.断开反应物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比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少 B.贮存能量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已知2SO2+O2 2SO3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2的能量 B.SO2和O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SO3的总能量 C.S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3的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4.对于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O2具有的能量相等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导学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导学案(新 版)商务星球版 【学习目标】 1.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3.识别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等高线的分布特点,能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学习重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2.识别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等高线的分布特点,能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学习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自主学习】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看课本p31,完成题目。 1.海拔指。 2.相对高度指。 3.完成课本读图2-2-1 二、陆地五种基本地形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陆地五种基本地形 1.研读教材P32图2-2-2,完成下表

2.讨论五种地形的差异?(高原与平原、山地与高原、山地与丘陵) 探究二、等高线地形图 看课本p32-33,完成题目。 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 ⑴图中A点所处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____,该图的等高距为____________米。 ⑵图中B点海拔是_______________米,A点和B点的相对高度大于_______________米而小于_______________米。 ⑶如果C、D两条虚线中有一条表示小河,该小河应位于 __处(C或D)。 探究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结合教材P35图2-2-8“分层设色地形图”,完成 200m以下用色,表示 200~500m用色,表示 500m以上用色,表示 【课堂小结】

第二章 第2节 随堂自测

1.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地去质疑、探索和创新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解析:选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不是由胰腺分泌的。2.下列各组分泌腺所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释放到内环境的是()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 解析:选B。唾液腺、肠腺、胃腺属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释放到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汗腺、皮脂腺分泌到外界环境,也不属于内环境。 3.(原创)2012年第三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伦敦举行,反兴奋剂工作的难度加大。如“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能增强人的肌肉力量,但由于是通过基因工程注射到人体内,很难检测。以下关于胰岛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胰岛素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一种激素 B.胰岛素是人体中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C.胰岛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 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都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解析:选C。胰岛素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它与胰高血糖素共同维持血糖的平衡。 4.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激素 B.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管理甲状腺分泌激素 C.下丘脑可调节垂体的活动 D.血液中一定含量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下丘脑有抑制作用 解析:选A。下丘脑是内分泌腺的枢纽,分泌多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其中一种,垂体是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分泌多种激素,有的直接调节生命活动,有的管理其他内分泌腺,如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调节相关的生命活动。 5.已知下图是人体血糖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一、气体摩尔体积 1.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2)粒子数目相同物质的体积关系 2.图解气体摩尔体积 3.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的计算 (1)计算关系 ①气体的物质的量n =V 22.4 mol ; ②气体的摩尔质量M =V m ·ρ=22.4ρ g·mol - 1; ③气体的分子数N =n ·N A =V 22.4·N A ; ④气体的质量m =n ·M =V 22.4 ·M g 。 (2)计算填空

34.0 g 氨气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标准状况下氨气的体积是________,所含的氨气分子数是________。 答案 2.0 mol 44.8 L 1.204×1024 解析 根据气体相关计算公式n =m M =N N A =V 22.4(标准状况)可知:n (NH 3)=34.0 g 17 g·mol -1 =2.0 mol 。V (NH 3)=n (NH 3)·V m =2.0 mol ×22.4 L·mol -1=44.8 L 。 N (NH 3)=n (NH 3)·N A =2.0 mol ×6.02×1023 mol -1=1.204×1024。 (1)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2)计算公式n =m M =N N A =V 22.4 (标准状况) 例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为22.4 L B .1 mol 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为22.4 L C .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才约为22.4 L·mol - 1 D .标准状况下,22.4 L 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都是1 mol 答案 D 解析 A 中没有指明该物质所处温度、压强;B 中没有指明该物质的状态;C 中在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也可能是22.4 L·mol -1;选项D 正确。 例2 设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11.2 L CO 2所含的原子数为1.5N A B .常温常压下,48 g O 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 A C .标准状况下,22.4 L H 2O 所含分子数为N A D .标准状况下,22.4 L H 2所含原子数为N A 答案 B 解析 常温、常压(非标准状况)下11.2 L CO 2的物质的量不是0.5 mol ,所含原子数不是1.5N A ;48 g O 3的物质的量为1 mol ,所含氧原子数为3N A ;标准状况下H 2O 为液态,不能应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物质的量;标准状况下22.4 L H 2的物质的量为1 mol ,所含氢原子数为2N A 。 思维启迪——使用“22.4 L·mol - 1”要“三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