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王少爽:数字化时代翻译研究课题探新

王少爽:数字化时代翻译研究课题探新

王少爽:数字化时代翻译研究课题探新
王少爽:数字化时代翻译研究课题探新

数字化时代翻译研究课题探新

——读《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有感

王少爽

人机结合成为现代语言服务行业无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翻译技术对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愈发显著。技术为口笔译者和术语专家的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已是不争的事实,翻译技术甚至在改变着译者的工作模式。机器翻译与翻译行业、翻译研究的关系日益紧密,翻译工作者与术语专家的眼光逐渐转向翻译技术(张霄军、贺莺,2014:74)。翻译技术业已被纳入应用翻译研究的学科范畴(Quah,2006;Munday,2012;王华树等,2013;方梦之,2014)。

国防工业出版社于2015年8月推出王华树博士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下称《实践》)一书,全书共506页,包括12章主要内容,对语言服务行业中翻译技术的实际应用做了系统而全面的解读。通过阅读该书,我们可以清晰感知到,数字化时代给翻译活动带来巨大改变,促使我们对翻译研究进行数字化的重新思考,为翻译研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数字化时代的翻译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四个方面的新课题。

第一,探究数字化时代翻译的重新定义。

在数字化时代,翻译活动在内容、工具、形态和职业范畴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改变。翻译内容日趋多元化,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线性文本,伴随软件、网站、多媒体、影视、课件和游戏等形式的本地化,涌现出形形色色的富含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符号的超文本(hypertext)。翻译工具已与纸笔时代大相径庭,技术工具的广为应用促使技术驱动型翻译模式成为主流。用户生成内容(UGC)、碎片化翻译、SaaS翻译模式、CAT+MT+PE模式、众包模式等带来了全新的翻译形态。翻译的职业范畴亦随之扩大,出现了翻译项目管理、翻译质量控制、翻译技术支持、语言资产管理等新工种。可见,我们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翻译时代,现行翻译定义已落后于时代发展(谢天振,2015:14)。根据原有定义去开展翻译活动、翻译研究、翻译教育等已令人感到力不从心(穆雷、邹兵,2015:19)。现有翻译理论已经无法准确完整地描述和解释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的翻译现象,新时代呼唤翻译理论的创新。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当前的数字化时代语境,重新认识和思考翻译的定义。

第二,促进翻译技术研究学科地位的确立。

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以往作为翻译辅助的工具在翻译过程中已经走向前台,成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重要因素。翻译技术工具被视作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翻译服务的第一生产力。然而,翻译技术的概念尚未得到学界的广泛认知,更有甚者,翻译技术被错误地等同于翻译技巧。《实践》通过丰富且专业的内容,革新了学界和业界对翻译技术地位和作用的观念,明确了翻译技术是今后翻译研究中需要加强的方向,提升了翻译技术在翻译研究中的位置,构建了翻译研究的技术组成要素和发展框架,进而促进翻译技术研究的学科地位的确立,助推翻译研究中技术研究学派的形成。

第三,拓展数字化时代翻译学的研究对象。

数字化时代翻译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必然也会为翻译研究带来新对象和新内容。《实践》中所提到的超文本、翻译记忆、语料匹配、翻译众包、云翻译、语言资产、术语管理、翻译项目管理、翻译行业规范、搜商、信息素养、翻译技术能力和术语能力等概念,皆是数字化时代带给翻译学的新型研究对象。新的研究对象将引发多个新的研究课题。譬如:CAT工具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研究、翻译记忆对译者认知的影响研究、语料匹配度与翻译质量的关系研究、译者搜商和翻译能力的关系研究、翻译众包中译者主体性研究、个体翻译与协作翻译对比研究、翻译技术对翻译伦理的影响研究、语言资产与语言战略研究。

第四,重新构建数字化时代译者能力体系。

翻译活动的数字化特征亦对译者的能力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为胜任语言服务行业的工作,数字化时代译者不但要拥有传统的翻译能力,还应具备娴熟的翻译技术方面的相关能力素质,涉及计算机操作能力、CAT工具能力、搜商/信息素养能力、术语(管理)能力,甚至还应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要求译者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常用软件,这是从事现代翻译工作的一种基础能力。CAT工具能力涉及译者对各种辅助工具的使用,提升翻译工作效率。信息素养能力则要求译者能够根据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信息需求,通过信息检索获取所需信息,对所得结果做出正确评判,用以支持译者的决策过程,最终有效解决翻译问题。术语能力指译者能够从事术语工作,利用术语学知识和工具解决实际翻译过程中的术语问题。编程能力是数字化时代译者应具备的一种高阶能力。借助该能力,译者可根据翻译项目的具体类型和需求进行程序编写,开发出定制化的翻译工具,更好地辅助翻译任务的完成。

本文节选自:王少爽,语言服务行业翻译技术的全景解读——《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评介,《中国翻译》,2016年第4期65-69页。内容有改动。

作者简介:王少爽,博士,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在站博士后。

大数据单位的换算与翻译

大数据单位的换算与翻译 近几年来,大数据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文章上,出现各行各业人士的口中。人工翻译的行业也难免受其影响。在这方面,赛迪翻译亦深有体会。 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大数据方面的词语频繁出现。 以往,我们说数据大小,常常使用的单位是MB、GB,而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TB、PB、EB、ZB、YB、BB、NB、DB。身为翻译人员,不免要弄清楚这些单位的大小和译法。 从大小方面,这几种单位依然延续了1024 的进制。即,后一个单位是前一个单位的1024 倍。在此,赛迪翻译总结了这些大数据单位。具体的大小如下: 1KB (Kilobyte) = 1024B ,即2 的10 次方字节,读音千字节 1MB (Megabyte) = 1024KB,即2 的20 次方字节,读音兆字节 1GB (Gigabyte) = 1024MB,即2 的30 次方字节,读音吉字节 1TB (Terabyte) = 1024GB,即2 的40 次方字节,读音太字节 1PB (Petabyte) = 1024TB,即2 的50 次方字节,读音拍字节 1EB (Exabyte) = 1024PB,即2 的60 次方字节,读音艾字节 1ZB (Zettabyte) = 1024EB,即2 的70 次方字节,读音泽字节 1YB (Yottabyte) = 1024ZB,即2 的80 次方字节,读音尧字节 1 BB (BrontoByte)= 1024 YB,即 2 的90 次方字节,读音波字节 1NB (NonaByte) = 1024BB,即2 的100 次方字节,读音诺字节 1DB (DoggaByte) = 1024NB,即2 的110 次方字节,读音刀字节

双语:中国姓氏英文翻译对照大合集

[ ]

步Poo 百里Pai-li C: 蔡/柴Tsia/Choi/Tsai 曹/晁/巢Chao/Chiao/Tsao 岑Cheng 崔Tsui 查Cha 常Chiong 车Che 陈Chen/Chan/Tan 成/程Cheng 池Chi 褚/楚Chu 淳于Chwen-yu

D: 戴/代Day/Tai 邓Teng/Tang/Tung 狄Ti 刁Tiao 丁Ting/T 董/东Tung/Tong 窦Tou 杜To/Du/Too 段Tuan 端木Duan-mu 东郭Tung-kuo 东方Tung-fang F: 范/樊Fan/Van

房/方Fang 费Fei 冯/凤/封Fung/Fong 符/傅Fu/Foo G: 盖Kai 甘Kan 高/郜Gao/Kao 葛Keh 耿Keng 弓/宫/龚/恭Kung 勾Kou 古/谷/顾Ku/Koo 桂Kwei 管/关Kuan/Kwan

郭/国Kwok/Kuo 公孙Kung-sun 公羊Kung-yang 公冶Kung-yeh 谷梁Ku-liang H: 海Hay 韩Hon/Han 杭Hang 郝Hoa/Howe 何/贺Ho 桓Won 侯Hou 洪Hung 胡/扈Hu/Hoo

花/华Hua 宦Huan 黄Wong/Hwang 霍Huo 皇甫Hwang-fu 呼延Hu-yen J: 纪/翼/季/吉/嵇/汲/籍/姬Chi 居Chu 贾Chia 翦/简Jen/Jane/Chieh 蒋/姜/江/ Chiang/Kwong 焦Chiao 金/靳Jin/King 景/荆King/Ching

2020年评价林纾 [林纾翻译思想评价]

林纾翻译思想评价 在中国近代史上,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与严复齐名。他合译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等多部西方小说。 林纾(1852-1924),福建岷县人。林纾出生于普通家庭,父亲是小商人。但林纾志存高远,可惜仕途坎坷。31岁中举,后七次考进士。 林纾所处时代,中国正在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列强瓜分对方。林纾的爱国思想贯穿于其翻译思想之中。时过境迁,但是对林纾翻译思想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评论家们对其思想亦是褒贬不一。 首先,林纾讲究翻译作品的救世功能和启发民众智慧的作用。林纾深受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影响,倡导多译小说。他指出国外作家多靠小说启发民众智慧,因此要大量介绍小说,发展翻译事业来?开民智?。林纾提出此点,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其一颗赤子之心。因此,使其译品的受众更广,这一点十分可贵。林纾翻译作品,有其爱国救世的崇高目标。并从这一目标出发,选择翻译作品的类型。林纾多选择西方小说进行翻译,便更加专注和专业。因为译者即使拥有良好的双语能力,但是都有其所擅长的风格和领域。 其次,林纾经过长期艰苦跋涉和探索,其有关译学思想的论述都集中在翻译目的与功能上。在近代翻译家中,他是对翻译目的和功能强调最多的一位翻译家。

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其所肩负的任务。而林纾的翻译目的就是爱国与救世。林纾认为救国要靠?实业?,因而在他的译品中也关注对兴办?实业?思想的宣传。 然而,首先,林纾的翻译思想并未形成体系和框架,而只是在其译品的译序和后记之中有所涉及。即使他提出了注重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但是其并未将其系统化,形成翻译理论框架体系。其在翻译思想上贡献也不及严复。 其次,林纾过分注重其因译文中救国思想的宣传,对原文的内容则是有删有减,这一点没有达到对原文忠实的要求。《快肉余生记》(《大卫科波菲尔》)是林纾最满意的译作之一。1981年商务印书馆林纾版重译本字数为27万,而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庄绎传译本字数为80.6万。从这一数字就可看出其中删减了多少内容。 再次,林纾和译了数量最多,且最集中的西方文学作品,这一点无可比拟。但实际,林纾一生却并未出国门一步,不懂得外语。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应当具有较好的双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原语内涵。把握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法等等。如果不懂原文,而是经过他人转述,其中便会丧失很多原语所要表达的内容,或语言形式上的美感。同时,他人在转述是并非能够完全将原语表达内容和形式解说清楚,第二 人在通过转述进行翻译,一定会与原文差距拉大。

英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精编版

英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英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15-03- 12Bell.?Translation?and?Translating:?Theory?and?Practice.?Beijing:?Forei 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6. 崔长青,?张碧竹.?翻译的要素[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李琏.?英式显性词性转换与英语写作[J].?新疆教育学学 报,?2003,?19(1):?85-89. 李连生.?英汉互译中的词性转换[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1996,?(1):102-107. 项伙珍.?谈翻译中的转性译法[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0,?17(3):?46-48. 叶海燕.?翻译中的词性转换及换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22(3):60-61. (责任编辑:1025) 三、对英文翻译中词类转换的引入 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对一门语言中的词性以及在语句中的成分进行分析,?从转喻理论的相关知识出发,来探讨英汉语言翻译中词类转换的概念和知识,并就其异同和特性进行对比,不仅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始终关注的热点。?为?此?,从英文翻译的实践中,?通过例证或典型问题的互译,从语言结构及表达习惯上进行探讨英文翻译中的转换方法,以增强语言翻译的可读性和准确性,并从中探讨出词类转换的规律,帮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指

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钱锺书 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1]。“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nifold 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2]。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翻译似的[3]。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4],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Traduttore traditore)。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释赞宁《高僧传三集》卷三《译经篇·论》:“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象从反面来看花毯(es como quien mira los tapices flamencos por el reves)[5]。“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因缘”[6]。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

大数据时代英语演讲

Hello, everyone. As we all know, we are now living at the age ofbig data, which leads a revolution that transforms how we think. But many people have half know of big data, they haven’t adopted to the tremendous change. So today I’d like to talk about the three peculiarities of big data. I will be very glad if my speech could help you. Firstly, all samples rather than sampling analysi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we are able to process massive data, from which we can get more reliable result than through sampling analysis. So we can give up sampling analysis in most cases. Secondly, efficiency rather than accuracy. At the age of big data, we concern more on efficiency rather than accuracy. In other words, we should allow faults to improve efficiency. Comparing with massive data, some faults do not influence the final result. Thirdly, correlation is as important as causality. We can’t deny the importance of causality ,but sometimes it is difficult or unnecessary to explore it. For example, the recommendation system of Amazon doesn’t know why the customer who likes Hemingway’s works is likely to buy Fitzgerald’s works, it just recommends and helps Amazon sell more than 100 times books than before Amazon using it. From this example, we can conclude that corre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t the age of big data,so please don’t overlook it.

大英文翻译

00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keep our mission firmly in mind. 002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This is a new historic juncture in China’s development. 003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The principal contraction facing Chinese society in the new era is that between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s ever-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004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The Party’s goal of building a strong military in the new era is to build the people’s forces into world-class forces that obey the Party’s command, can fight and win, and maintain excellent conduct. 005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006 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since modern times began had endured so much for so long, has achieved a tremendous transformation ——it has stood up, grown rich, and become strong. 007 行百里者半九十。 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 the last leg of a journey just marks the halfway point. 008 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 We must have the courage to face problems squarely, be braced for the pain. 009 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领导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We must keep on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ability to lead politically, to guide through theory, to organize the people, and to inspire society. 010 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 We must maintain our political orientation, do the good solid work that sees our country thrive. 011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Ensuring Party leadership over all work. 0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Committing to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013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Continuing to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一百多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这个人就是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闽县(今)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匪书不观”。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三十一岁结识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后由博览转为精读。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

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 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娜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形响,是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译才并世数严、林”,林纤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是与严复齐名的人物。鲁迅小时候就是林纤译作的一个极为热心的读者。郭沫若在《我的幼年》中说:林琴南译的小说,在当时是很流行的,那也是我最爱好的一种读物。”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就深受林纤译

大数据时代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大数据时代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专业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班级:14级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作者:张琦学号:81420379 摘要:此篇文献综经过查阅大量文章,总结了翻译理论与实践之现状与大数据时代对翻译理论与实践之影响。对于前者,即翻译理论与实践之现状,又包括当下翻译理论与实践现状:翻译理论与实践之关系;对于理论方面的现状包括翻译标准,翻译原则方面,以及翻译家翻译法之研究;而实践方面包括对翻译教学等方面研究。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渐渐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包括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影响。本文献综述通过此种分类方式,可以有效的探讨翻译理论与实践受大数据时代的影响。、关键字:翻译理论;实践;现状;大数据时代;影响 近年来对于翻译的研究从理论到对实践方面的研究。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翻译理论与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也从传统信息受限单一的状态到数据信息共享状态,进而对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大数据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本人查阅中国知网等网站,万方数据等网站,发现涉及此的文献不在少数。 本文献综述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开始探讨,将其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分别进行探究。对于理论方面又继续细分,包括对翻译规则与翻译标准现状之探讨,以及对当代翻译家的翻译法与翻译特色的介绍;对于实践方面,本人从对翻译教学等方面介绍其现状。而后,引入大数据时代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也从对其理论与实践方面开始分析。 对于所查阅之文献,本人对其进行归纳整理,认为对大数据时代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现状 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之前,翻译理论与实践存在于闭塞状态,我们对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也比较狭隘。本文将从对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的现状进行介绍。先介绍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然后对于理论部分,包括对翻译的标准、规则等方面的介绍;对于实践部分,包括对教学等方面的介绍。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西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课程名称:翻译文化史 任课教师:孟凡君 专业:英语 班级:语言文学2班 学号:222009322210097 姓名:邬驰倩 2011 年12 月25 日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制

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邬驰倩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讨论了近代翻译史中比较重要的两个代表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随他们的生平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他们的译著进行了简单分析,并且进行了比较。严复和林纾作为近代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先锋,值得我们的肯定和赞扬。 关键词:翻译家严复林纾对比 引言 翻译在我国历史悠久,周王朝时期就有了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当时所谓“象胥”就是指现在的翻译。当时的翻译多为口头翻译,大规模的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直至宋元时期,大多是对印度佛经的翻译。这一时期虽然翻译质量,数量都有所发展,但是文化交流局限于东方邻国。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南怀仁等的到来,西文翻译有所发展。当然,一直到鸦片战争,西文翻译的文本几乎全部为宗教神学和自然科学。 近代中国,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受到了洋枪、洋炮的攻击,以及洋文、洋教的冲击。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要先进,于是当时的翻译家们迫切希望通过翻译将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译介给国人,使其开阔视野,革新思想。近代中国对西方知识的译介,严复和林纾这两位伟大的翻译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时便有“译才并世数严林”的称誉。 1.严复和林纾生平简介 1.1 严复生平 严复于1854年出生在福州南台的中医世家。 1866年,严复父亲病逝,于是他放弃了走科举“正途”。后考入家乡的马尾船政后学堂,主要学习驾驶专业,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

大数据时代英文翻译

Era of Big Data is a woman's age; women in the gene can accumulate and deal with big data/ women are born to accumulate and deal with big data. Many men and children, in fact, have been wondering about this special ability of women. Like, as a child, just as soon as you entered the house your Mother said immediately in a suspicious tone: “Liu zhijun, you didn’t do well in the exam today, did you.” Another example, you just have a glance at the mobile phone, your wife laughs: “Does Er gou the next door ask you to play games?” One more ex ample, when you close the door and make a phone call, your girlfriend will cry: “Who are shot in bed?” They are sometimes right, sometimes wrong. However, On the whole, the accuracy rate is higher than chance level. When they are wrong, men would sneer women always give way to foolish fancies; when they are right, men would say women are sensitive animal maybe with more acute sensory organs. Anyway, that is a guess. It has already scared man that overall accuracy rate is higher than the random level. In order to adapt to this point, the male also developed a very strong skills against reconnaissance. This part is beyond the scope of this article, so no more details about it. Some studies, such as Hanna Holmes’s paper, have indi cated that the white matter of the female’s brai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le. So they have very strong imagination of connecting things together. Some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women are better than men in the "date" memory. That is the reason why they are able to remember all the birthdays, anniversaries, and even some of the great day of unimportant friends. No matter whether these results are true or not, I am afraid that this is not women's most outstanding ability. Women's most remarkable ability is a long-term tracking of some seemingly unimportant data to form their own baseline and pattern. Once the patterns of these data point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baseline she is familiar with, she knows something unusual. In their daily life, women do not consid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usality and correlation. They believe in the principle: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wrong out of something unusual." People who talk about big data often take Lin Biao as an example. Lin Biao recorded some detailed and unimportant data after a battle. Such as seized guns, the proportion of rifles and pistols, the age levels of war prisoners, seized grain, whether they are sorghum or millet, etc., all of which were unavoidably recorded in the book. Others laughed at him. But later, he determined where the enemy headquarters were according to these data. What women do is almost the same. A girl A has a secret crush on boy B, but she usually doesn’t contact him directly. Two days later, I asked her if she wanted to ask him to have dinner together. She said he was playing. I wondered “how do you know that?” She said that boy B usually is on the line Gmail at 8:00 am, away status at8:30am, for he goes out to buy coffee and breakfast, on line again at 9:00am, busy status, for he is at work, away again at12:30am for lunch, on line for whole evenings, maybe for reading or playing games. His buddy C is on line at10:00 am, still online till 2:00am next day. He is a boy who gets up late and stays up late. His buddy D is on line for the most of the day. However, the most important pattern is that there are 2-3 days per week, during which they would be offline or away for 3-4 hours together. Conclusion: they are playing together.

林纾翻译的得与失

浅析林纾翻译的得与失 摘要: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也是我国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最多最集中的人,享有“译界之王”的美称。在二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一共译书180 多种,达1000 万字以上,其中绝大部分为小说,囊括了英、法、美、俄、日本、西班牙等11个国家90 多位作家的作品。林译小说不仅开启了中国文学翻译史的新时代,而且深深影响了中国国民,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但是,由于他自身水平的有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林译小说也常被人们所诟病。本文主要分析林纾翻译的不足与可取之处。 关键词:林纾;文学翻译;小说; 林纾(1852-1924),字琴南,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也是我国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最多最集中的人。在二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一共译书180多本,其中大部分为小说,包括英、法、美、俄、希腊、西班牙等11个国家90 多位作家的作品,世人把它们命名为林译小说。林纾的翻译作品不仅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改变了中国人对外国文学的看法,而且促进了中国文学的革新。 1899年,林纾翻译了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从而掀起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文学翻译高潮。在之后的20余年中,林纾以很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翻译了180多本文学作品,其中较著名的有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塞万提斯的《魔侠传》、欧文的《旅行述异》等等。由于林纾自己不会外语,所以必须跟他人合

作才能进行翻译。他人口述情节,林纾以极快的速度用文言文笔述出来。这种翻译方法,使得林纾的翻译速度非常快,在短短20年间,竟译出了180多本文学著作(张俊才,1992)。这个数量,至今仍然无人能比。但是,这种翻译方法,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些缺点成了人们攻击林纾翻译的主要目标。 林纾的翻译,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它们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林纾翻译的优点。 第一,近代中国人缺少世界常识,他们对于欧美人总是以一种异样的眼光去看,不是称他们为蛮夷,就是称他们为高超的人种(巴金,1989)。所以,中西之间,总有一道难以跨越的沟壑。通过林纾所翻译的多部小说,近代中国人才知道西方人同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19世纪末,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复曾说道“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陈衍在《林纾传》中说道“《巴黎茶花女》小说行世,中国人所见未见,不胫走万本”(钱钟书,1981)。这些都说明《巴黎茶花女遗事》在当时的流行。通过这部小说,近代中国人发现,西方社会跟中国的社会,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顾燮光称《巴黎茶花女遗事》堪比《红楼梦》,这充分说明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和了解西方社会(钱基博,1989)。 第二,以前的中国文人,不仅看不起小说,而且看不起小说作者。所以许多有名气的作家绝不会去写小说,写了小说的也绝不以真姓

中国姓氏英文翻译大全

中国姓氏英文翻译大全- - [b][u]中国姓氏英文翻译大全- -[/u][/b] A: 艾--Ai 安--Ann/An 敖--Ao B: 巴--Pa 白--Pai 包/鲍--Paul/Pao 班--Pan 贝--Pei 毕--Pih 卞--Bein 卜/薄--Po/Pu 步--Poo 百里--Pai-li C:

蔡/柴--Tsia/Choi/Tsai 曹/晁/巢--Chao/Chiao/Tsao 岑--Cheng 崔--Tsui 查--Cha 常--Chiong 车--Che 陈--Chen/Chan/Tan 成/程--Cheng 池--Chi 褚/楚--Chu 淳于--Chwen-yu D: 戴/代--Day/Tai 邓--Teng/Tang/Tung 狄--Ti 刁--Tiao 丁--Ting/T 董/东--Tung/Tong 窦--Tou 杜--To/Du/Too

段--Tuan 端木--Duan-mu 东郭--Tung-kuo 东方--Tung-fang E: F: 范/樊--Fan/Van 房/方--Fang 费--Fei 冯/凤/封--Fung/Fong 符/傅--Fu/Foo G: 盖--Kai 甘--Kan 高/郜--Gao/Kao 葛--Keh 耿--Keng 弓/宫/龚/恭--Kung 勾--Kou

古/谷/顾--Ku/Koo 桂--Kwei 管/关--Kuan/Kwan 郭/国--Kwok/Kuo 公孙--Kung-sun 公羊--Kung-yang 公冶--Kung-yeh 谷梁--Ku-liang H: 海--Hay 韩--Hon/Han 杭--Hang 郝--Hoa/Howe 何/贺--Ho 桓--Won 侯--Hou 洪--Hung 胡/扈--Hu/Hoo 花/华--Hua 宦--Huan 黄--Wong/Hwang

MTI开题报告模板

开题报告: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并达到学校相关要求可以申请学位论文开题,在导师的指导 下结合自己的口译学习与实践确定论文题目,于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提交选题报告,由 系研究生指导小组组织审核、答辩。通过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撰写论文。 mti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规范 一、页面设置 ? 纸张大小:a4,正文部分可双面印刷 ? 页边距:上2.8cm、下2.5cm,左、右2.5cm,装订线:0cm ? 页眉:1.6cm,页脚:1.5cm ? 文档网格:无网格 二、字间距 无特别说明时均采用标准字间距。 三、图表 报告中有图、表、公式时,其格式要求参照《吉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四、开题报告结构 开题报告包括封面、英文摘要、主体。 1. 封面撰写格式见附录1。 2. 英文摘要撰写格式参考《吉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3. 主体 主体包括正文、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可参照《吉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正文:书写格式见附录2。内容可参考以下几点:(注意:仅供参考) (1)研究的意义。 (2)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论文研究方法及材料。 (4)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5)论文的工作进度安排。 附录1:封面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中文题目(宋体三号,居中) 英文题目(宋体三号,斜体,居中) 申请人姓名导师姓名及职称申请学位类别 学科专业名称 论文答辩日期 培养单位 附录2:正文式样 ××××××× 1.1 ×××× 1.1.1 ×××× ×××××××××××××××××××××××××××××××××××××× ×××××××××××××××××××××××××××××××××××××××× ×××××××××××××××××××××××××××。 1 ××× (1)××× (2)××× 2 ×××

互联网时代的11个单词

Internet 互联网WWW 万维网Internet,译为互联网,或者因特网,其实这已经反应了两种翻译专有名词的基本思路,译“互联网”,属于从词义本身出发,inter+net;而译为“因特网”,则属于音译法。英译汉如此,汉译英又何尝不能如此呢?于是“福娃”不再是Friendlies,索性Fuwa了。其实译为“因特网”,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也许并不陌生。《国际歌》的最后几句,“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International,共产国际,国际主义,据查最早是瞿秋白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 Digital 数字的,数码的十多年前,美国MIT教授Nicolas Negroponte的名著,Being Digital,成为启迪众多互联网先驱的宝典。这个词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就拿单词来说吧。比如,DC与DV已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那么下次向您不通晓英语的父母亲解释以下,为什么这里是两个D打头吧。顺便清点一下您有多少数码设备吧。 Grassroots 草根除了表示“基层的”,这个词最早和自下而上的选举活动有关,比如Wiki给的一个解释是:a grassroots political movement is one driven by the constituents of a community. 之后所有的衍生意思,其实都离不开这一本意。比如Blog,博客,web+log,网络日志;比如Audition海选。 Anonymity 匿名Real Name System 实名制如果网络是实名制的,网络将会怎样?至少现在,是可以匿名的,on the Internet, no one knows you are a dog. 于是据说网络的游戏规则是不一样的,谩骂诽谤是家常便饭的,很多时候也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的。而一旦你用现实世界的游戏规则去评判网络虚拟世界,只能感慨,“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Mob 暴民不要被这个词的中文意思吓倒。网络暴民,已经司空见惯。那是真正的overwhelming. 课上和学生说过另一个词,smart mob. 有兴趣的可以去查询一下。至少比单纯的网络暴民要有内涵得多。 Censorship 审查这是一个与道德标准甚至意识形态高度相关的单词。当您下次在网上看到某些敏感词汇用拼音缩写或者中间加星号来表示时,就属于规避审查,evasion of censorship. Disruptive 颠覆性的个人觉得比译为“破坏性的”要更准确,因为该词本意是指某项技术对某领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比如wiki给的定义是A disruptive technology or disruptive innovation is 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duct, or service that eventually overturns the existing dominant technology or status quo product in the market.比如Google, Y ouTube这个当量的,当得起disruptive. Ecosystem 生态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于是有了upstream, downstream,上游,下游产业。一个简单例子就是,昂立口译项目的不断发展壮大,于是提供大量口译教程的出版社,成了我们的上游,而昂立学院旁边的麻辣烫每天中午人满为患,则勉强也算下游产业了。突破这样的线性思维方式,将所有的相关产业及相互关系都放在一起考虑,就有了business ecosystem,商业生态环境。 网民netizen,网~从网民,Net+Citizen,到以网字开头的构词方式,网吧,网恋,网游,网管,至少在口译处理时,还不能指望都象网民一样,有一个词可以精确对应,不妨先拆开来解释更安全。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林纾,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光绪八年(一八八二)举人,官教论。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复肆力於画。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别属冷红生,1852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孰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著译生涯。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 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在之后短暂的27 年生命里,他不仅用一腔爱国热血挥就了百余篇针砭时弊的文章;用犀利、恰切的文笔完成了《畏庐文集》《讽喻新乐府》《巾帼阳秋》等40余部书,成功地勾勒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人生百态;而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