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锡常都市圈建设的若干思考

苏锡常都市圈建设的若干思考

经济论坛

江南大学商学院谢守红汤卫君

苏锡常都市圈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要:苏锡常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苏锡常

都市圈的建设不仅对江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而且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具有积

极的促进作用。苏锡常都市圈的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合理引导产业的空间布局,构建便

捷的都市圈交通网络,优化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都市圈发展的管理

机制。

关键词:都市圈城市化苏锡常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EYB028)

都市圈是指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之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周围中小城市构成的城镇密集区域。都市圈内具有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传递网络,大大加快了商品、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城市间的流动,形成分工、互补、交流和竞争的网络体系。都市圈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结果,又是区域经济的“发动机”,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将都市圈发展提到议事日程,许多地区相继开展了都市圈的规划和建设。苏锡常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锡常都市圈的建设不仅对江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而且对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苏锡常都市圈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速度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三市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实施以来,其发展势头进一步加快。2007年,苏锡常三市GDP总和达到11440.7亿元,以占全省17.5%的国土面积和18.9%的人口创造了全省44.4%的生产总值,综合竞争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与此同时,苏锡常都市圈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水平达到65%,率先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并表现出进一步加速集聚、连片发展的态势,以大城市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取代以小城镇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都市圈的特征基本形成。

2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苏锡常三市改造了312国道、204国道、215省道等干线公路,新建了沪宁高速、锡澄—锡宜高速、沿江高速、扬溧高速、苏嘉杭高速,形成了“三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络,成为我国高速公路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区公路总长度达到14489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82.8公里。同时,加强对江南运河等进行疏浚,对常州港、江阴港、张家港、常熟、太仓港等沿江港口进行扩建。开通了苏锡常三市的航空运输,特别是无锡苏南国际机场的扩建,加强了苏南地区与国内外的便捷联系。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正在加速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正在形成和发展。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大大强化了三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使得城际要素流动十分自由,刺激了产业的扩散与聚集,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3开发区发展势头良好

苏锡常的开发区建设起步于1980年代,1990年代以后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2000年代以后进入逐步成熟阶段。目前,苏锡常共有国家级开发区9个,省级开发区24个,还有很多市级及以下的开发区。随着开发区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其对资源、劳动力、企业的吸引和集聚作用越来越强,从而引起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产业向开发区转移,成为城市空间的新的增长极。开发区逐渐与原城区连成一体,使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带状扩展的特征。

总之,近年来苏锡常地区社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在全省的老头地位日益突出,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在苏锡常都市圈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如产业结构的“同构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空间发展不均衡、行政管理协调不够等,制约着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快苏锡常都市圈发展的对策

1.合理引导产业的空间布局

产业的发展和布局是都市圈建设的核心。苏锡常都市圈产业的空间布局要根通过资源优势整合,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促进要素跨地区流动,形成一系列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的产业集聚空间。根据苏锡常地区实际,应重点抓好以下产业空间的布局:(1)

沪宁铁路沿线的产业布局:适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要鼓励乡镇企业集团总部和跨国公司分部设点。(2)长江沿岸的产业布局:依托水资源和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发展港口工业及出口加工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具有优势的产业,如纺织、化工、汽车零部件生产等,限制污染企业的发展,积极发展与港口配套的第三产业。(3)环上海地区的产业布局:大力吸引外资以及为上海企业配套,发展出口加工业和配套产业,发展为地区服务的第三产业。(4)环太湖地区和宜溧丘陵地区:主要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如生态农业、没有污染的传统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以及为之配套的服务业等。

2.构建便捷的都市圈交通网络

都市圈的形成与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体系的完善,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其运行的基本条件。人们往往把1小时交通圈作为衡量都市圈范围的重要依据。苏锡常地区属于多核心网络型都市圈,应该发展多种形式的快速干道网,包括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地铁等交通方式。通过建立发达交通运输网络,推动苏锡常地区内部的社会经济联系,促进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

都市圈内交通体系的目的在于将中心城市与外围县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产业的联动与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对都市圈的空间组织与空间关系的演变有巨大的支配作用。应加快建设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锡张高速、锡昆高速等,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

都市圈对外交通网络主要提供都市圈与外界联系的通道,推动都市圈参与国内以及全球的产业分工与经济联系。因此,苏锡常都市圈的对外交通除了铁路、公路以及内河航运网络外,还应该拥有方便的对外贸易港口与机场。张家港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港口之一,其它如江阴港、太仓港、常熟港、常州港等都经过了大规模建设,港口吞吐量成倍增加,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对各主要港口进行整合,合理地分工,发挥整体效益,减少盲目竞争。对江南运河进行改扩建,提高航道等级,增加运输能力,更好地为沿江港口输送货物。加快京沪高速铁路和沪宁城际铁路建设,争取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建成通车。不断完善无锡苏南国际机场设施,增加航线航班,特别是加快开通到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的国际航线,大力发展国内外货运,建成国内重要的枢纽机场,从而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通道构成的发达的交通体系。

3.优化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

苏锡常的各类开发区应该根据各自特点,进行合理的定位,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空间效益。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引进与创新上,应以大量引进大企业、高科技项目和高层次人才为主。省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争取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吸纳民营资本、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而保税区、港口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农业开发区等要从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出发,精心谋划,准确定位,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合理布局。就空间特征而言,传统工业区通常环绕资源能源中心,采用“地毯式”的开发方式向四周扩张,以形成专门化的生产基地。而科技工业园是通过对区域地块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分片实施,从而形成科学、合理、规模效益适度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技术经济园区。不可将新城区的发展目标与科技工业园的功能简单地等同起来,否则两者就会错位,其结果不是磨灭科技工业园的特色,就是削弱行政区的建管功能。城市要切实成为开发区发展的有力依托,搞好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搞好功能和空间上的衔接以及设施的共享,使之不仅成为生产基地,也成为城市新的空间要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4.拓展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面对苏锡常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状况,在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综合考虑土地和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利用都市圈生态空间和绿色环境要素,构筑高质量、高效益的都市圈生态系统。强调建设的紧凑集中和布局的合理性,整合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城镇空间集聚发展。建设空间应立足于长远发展的要求,对现时吸引的产业和项目进行必要的筛选和规定,为远期更高层次的产业升级留有足够的空间。要协调好城镇之间的边缘空间,主要通过铁路、高速公路、快速干道及河流两侧绿化带在城镇之间和城镇不同组团之间建立绿色开敞空间,控制城镇之间的连绵发展,避免城镇建设空间的无序蔓延,构建“紧凑型城市、开敞型区域、网络化发展”的都市圈空间形态。

加强湿地、平原绿化、防护林体系建设,保障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防护绿带的合理布局,力求维护都市圈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建立以林地为主体的生态廊道,将都市圈内的各类绿地有机组合,改善环境生态系统网络,确保都市圈有序、健康的发展。在太湖生态敏感区应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法律,划定太湖湖体、沿湖岸5公里陆地、入湖河道上溯10公里及沿岸两侧各1公里范围为太湖水污染防治的一级保护区,全面建设环湖生态防护林带,局部拓宽建设森林公园,并与风景名胜区有机衔接,构筑都市圈的绿色生态核心环。

5.建立都市圈发展的管理机制

首先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苏锡常都市圈是建立在区域共同市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苏锡常整合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特别是人才市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6页)

借鉴物流行业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实现出版社存货管理的全过程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将使存货管理活动中订单流、物流、资金流等时刻保持在最佳状态。从现代出版社存货管理的趋势来看,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将成为加强存货管理的重点内容。存货管理牵扯到很多资源,如人力资源、仓储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运输资源等,企业内部资源是否得以充分利用,这对存货的仓储量、存货成本等将产生直接影响。借助于业务流程重组,将存货管理职能涵盖到选题、印数控制、直接成本控制、库存管理控制、货款回收控制等一系列环节,促进存货管理效率的提高,真正实现存货数量下降、企业效益提高的目标。

2.从源头控制存货

第一,要做好选题策划、市场调查、印数确定工作,要紧跟市场脉搏,尽量准确估计市场承受能力,确定最佳付印数量,以减少库存数量,这一点应是存货管理的最初源头。

第二,要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对于纸张、印制等直接成本合理调配资源,力求成本最小化,尤其是国内纸张价格起伏不定的情况下,更要提前规划、控制,以降低存货成本。

第三,尽量使营销、销售、编辑无缝连接,目标一体化,可对部门进行整合,将编辑和发行人员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最大程度的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目前国内有些出版社已在此方面有成功的尝试。

3.合理设计库存管理流程

第一,做好图书入库验收控制,即保证图书入库数量正确,对于从印刷厂直接发往客户的图书则要进行虚拟入库、出库,以更好地、及时地控制货款。

第二,建立健全严格发货制度,即要求仓库保管员核查发货单,对于任何形式的发货单,均要在实物出库凭证上核查签字,以避免以样书、赠送等形式导致的图书流失。

第三,每次入库、发货后信息系统人员要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系统,以使信息系统和实际存货一致。第四,要控制退货量,将退货保持在一定比例内,以完善的退货控制制度减少退货的发生;第五要做好存货的盘点,将定期盘点与不定期盘点相结合,慎防错盘、重盘、漏盘。

4.合理控制发出商品

第一,做好新客户核准和客户授信制度,只对具备一定条件的客户发货,不同条件的客户应有不同的授信额度,以从源头上控制货款的风险。

第二,对于发出商品应及时与对方核对,确定数量、折扣,以及早确定应收货款数额,避免日后账务不请。

第三,要建立定期对账制度,每年至少两次与全部客户对账、催款,以避免死账、呆账形成。目前出版社一般以回款考核发行人员,但因为每年有新书出现,发行人员较为关注当年回款,以前年度一些金额较小或不常发生交易之客户便成为对账、催款的盲点。及时催款也能够使得退货及时进行,避免过期退货形成的更大损失。

第四,发货、对账收款的职能应分离。目前一些出版社将发行、对账、催款的职能都赋予业务员身上,此举固然简化了管理,但从实际效果上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业务员未进行全面对账,业务员收取现金未上交,较多的呆账死账等。将发货和对账收款职能分开,由专门人员对账(业务员、编辑必须提供协助),能够及时清理货款,能够促使业务员及早将现金上交,也避免了一旦业务员流失便使得账务不清的现象。

总之,对于发出商品的控制重点在于账务的清晰、资金的安全、货款的回收。做到了这一点,就能有效地使报表上存货数额下降,企业效益增加。

参考文献:

[1]中国出版年鉴.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06年.

[2]张其友.关于出版企业加强图书库存管理策略的思考.大

学出版,2007(3).

[3]岑梅.谈出版行业的存货管理.中国财经报,2003.

场和统一的产权市场。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WTO 以后的形势,尽快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运行规则和市场退出机制,在各个城市协同的基础上,以立法形式确立统一的市场准则,打破行政壁垒,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保证资源、生产力要素的自由流通,以优化资源配置。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原则组建区域性的企业大集团以及与此相配套的产业组织分工体系。其次,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组建都市圈协调机构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体制。苏锡常都市圈的建设需要在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上做出保障,才有可能落到实处。因此,要尽快建立一个区域协调机构,可由省政府牵头组织,由苏州、无锡、常州三市负责人参加成立“苏锡常都市圈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其具体职能主要有:参与都市圈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制定苏锡常都市圈总体规划并加以长期的指导、组织和监督;处理都市圈日常事务,包括检查

协作项目、组织经验交流和项目考察、筹备都市圈合作的定期会议、筹措都市圈公共设施建设经费、统筹国家和省投资项目的布局、协调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中的矛盾、收集和传递经济技术信息、提供经济技术服务等。

参考文献:

[1]顾松年.苏南现代化与区域一体化.现代经济探讨,2003.2[2]陈雯、周诚君.苏锡常地区的产业选择与空间组织.经济地

理,2001.6

[3]陈闽齐.苏锡常都市圈空间整合构想.现代城市研究,2003.1

[4]冯年华.苏锡常区域整合及其协调机制研究.地域研究与

开发,2004.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