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世界体系的历史遗产

一、政治层面的“民族国家”和“国际体系”:帝国体系,民族国家体系,欧洲殖民体系。

二、经济层面的全球性的“世界经济”。组成:①商业资本的形成,其重要标志是银行和信贷体系的建立。②贸易,1500-1750年,欧洲人通过贸易,不但增加了财富,而且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三、学术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化”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向全球扩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主要是通过“法国大革命”完成的。

①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对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变个做出的第一个反应。保守主义者承认社会变革的正常性和必要性,但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是,某些变革是可以的,也是必需的,但那些影响社会基本结构的变革是不行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②整个在19实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即在政治上有意识地追求立法上的改革,以此支持“正常的变革”,为这种变革疏通渠道,创造条件。即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宗旨就是力图理性地说明“正常变革”的合法性。

③马克思主义接受了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追求社会进步的理论。其中,进步的实现不是连续的而是非连续的,即通过“革命”来实现;另外,资本主义社会不是最终追求的社会,而是倒数第二个社会。

四、三种意识形态的共同点:

①三种意识形态都承认资本主义主义世界经济是一个整体;

②三种意识形态都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有结构的,这种结构性主要表现在贺信和边缘区的划分上。

古典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一、货币及财富

①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②一个国家的财富主要由两个来源:A,一个是金银矿的开采,以便获取更多的金银等贵重金属;B,另一个就是发展商业,特别是发展对外贸易,从而促使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而不是流出。

二、国家干预经济:在货币及财富度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增加各国的财富,各国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主要有:

①进口禁令和关税保护

②颁发特许证以及给资本家经营手工工场业的垄断权

③政府之间制定通商条约

④推行殖民政策

古典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

一、世界主义经济的三个缺点:

第一、是无边的世界主义,它不承认国家原则,也不考虑如何满足国家利益;

第二、是死板的唯物主义,它处处只是顾到事物的单纯交换价值,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精神和政治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以及国家的生产力;

第三、是支离破碎的狭隘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

二、政治经济学或国家经济学:李斯特一国家为研究对象,从生产力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他的国家经济学,主要内容有:

1、生产力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在李斯特看来,生产力既包括创造物质价值的人类劳动,也包括维持法律和秩序、培养和促进教育、宗教、科学、艺术的人的精神劳动的生产性,换句话说,不仅体力劳动、物质资本是生产力,而且脑力劳动组织和管理等精神劳动也是生产力。

2、工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工业对于一个国家的个人、社会以及政治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工业是一个国家所有事业的基础。

3、关税是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

依附理论:某些国家的经济取决于它们所从属的另外一些经济的发展与扩张。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些经济社会与世界贸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有些国家(统治国)只能依次作为扩张的反映时,就

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主要观点:

1、对重商主义的批判:①一是重商主义主张货币即财富,二是重商主义认为,只有适当的注意贸易差额,才能阻止金银的输出。②他认为,已过的财富并不是货币本身,二是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是货币可以购买的物品。③货币只是流通资本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仅仅在于作为价值尺度,并不是增加财富。

2、劳动分工与交换:国民财富的增加起因于劳动分工,得益于交换;一个国家财富的增加主要是取决于其劳动生产力的增加,一个社会普遍富裕主要取决于其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增加主要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3、自我调节的市场与价格机制:①交换价值的尺度:衡量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的主要两种尺度,A,一是劳动,它是商品价值的“真是尺度”;B一是货币,它是商品的“名义尺度”②交换价值的构成: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包括: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③,商品价格:A,自然价格:商品价格等于其全部成本总和。B、市场价格:商品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

4、市场与政府:政府的功能是:国防的需要,建立和维持社会公正,建立和维持特定的公众工作和公众制度三种。

5、“绝对利益”与自由贸易:①绝对贸易:指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一国耗费的劳动成绝对低于另一国,在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②如果各国都有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再相互交换,那么各国就都可以获得绝对的好处。

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主要内容:

①对《谷物法》,他认为,为了保护农业的利益而提高关税,必然会导致食品价格的上升,强迫提高工资,其结

果必然是利润的下降,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减少,从而破换英国的工业。

②劳动价值理论:Ⅰ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是价值的尺度;Ⅱ商品的价值除了极少数由其

数量的稀缺性决定以外,绝大部分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生产上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A,决定价值的劳动可以是简单劳动,也可以是复杂劳动,这主要是由市场进行调节的。B,决定价值的劳动,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也包括生产该商品所需的一切机器上的劳动。C,决定价值的劳动不是个别劳动,二十必要劳动,也就是在最不利条件下生产某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Ⅲ比较优势和对外贸易a.一个国家,与另外一个国家相比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在国内各产业之间或商品生产的成本之间,总有相对占优势的产业先比劣势较小的产品以供出口;b.而对于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占优势的国家,也不必生产所有的产品来出口,只需生产自己国内优势最大的产品以便出口。

资本积累理论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剥削理论是马克思论述资本主义经济的精髓。马克思认为存在两类积累:①原始积累,强使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②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资本积累,建立在对剩余价值的剥夺上。

古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①对认识和社会的辩证法研究;

②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研究;

③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看法,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全受一种社会运动经济规律所支配,这些规律不包括不平衡规律,资本积累规律和利润率下降规律;

④对社会主义的规范化认识,所有马克思主义者均相信,社会主义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必然的终结阶段。

世界体系理论: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有广泛影响的理论。它试图用中心边缘依附关系,世界劳动分工和阶级冲突等变量来分析世界体系的历史演变,从而解释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发展史。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沃勒斯坦和霍普金斯等。

共同利益困境:国际体系中的“共同利益困境”是由相关国家的“免费搭车”行为造成的。在国际体系中,国家间相互合作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公共物品的成本承担问题。公共物品既包括富有效率的国际市场、运转良好的国际秩序以及科学研究,也包括具体领域的协议和协定。在一个没有全球政府巨大财力支持的国际体系中,国际合作、世界和平、基础研究、货币稳定、国际市场进入以及世界发展这些极其必需的公共物品将供给不足,学术界将这种困境称为“共同利益困境”。

相互依存论的基本观点:

一、相互依存的概念和特征:

1、相互依存的概念:?依赖指的是为外力所支配或受其巨大影响的一种状态。简而言之,相互依赖即彼此相依赖。

2、相互依赖的理解:①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互利②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非零和”③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完全平等

3、权力与相互依存:敏感性和脆弱性①敏感性:是指在某种政策框架内各国之间的相互反应程度,也就是说,某国发生的变化导致另一国有代价的变化的速度有多快,所付代价就有多大。②脆弱性:是指在相互依存被切断时所蒙受的损失程度。

二、符合相互依存:特征和过程

1、符合相互依存的特征:①、社会联系的多种渠道。②,问题等级之分得以消失。③,军事力量不起主要作用。

2、符合相互依存的政治过程:与符合相互依存三个特征相关联的政治过程主要有:联系战略、议题的确定、跨国以及跨政府关系、国际组织的作用。

三、相互依存与国际机制:主要有四种模式可以用来解释国际机制的变化:

1、经济过程解释模式:在相互依存这看来,完全竞争是不存在的,即使是通过竞争性的价格体系来进行贸易表面看来与政治权利无关,实际上也间接的受政治的影响,所以,为了解释国际机制的变化,就必须使用带有明确政治假设的模式,将政治因素纳入分析之中。

2、总体权力结构结实模式:结构,即体系中各国之间权力分配状况,决定国际机制的性质,一旦各国权力发生变化,级结构发生变化,构成国际机制的规则随之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现实主义关于国际体系的总体权力权力结构的假设中,军事实力是最重要的权力资源,因此,如果只强国制定规则,那么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变化就会对经济制度产生影响。

3、问题领域结构解释模式:某一问题领域中的权力资源在用于其他问题领域时就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的效力。

4、国际组织解释模式:国际组织解释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一系列的网络、规则和机构一旦建立,将难以清除或者进行大规模调整。

霸权稳定轮:霸权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霸主自我牺牲,霸权必衰,霸权丧失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从理论上做进一步梳理,可以归纳为霸权的战略目标,霸权的运行机制和霸权的发展过程。

霸权稳定论的基本观点:

一、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

1、基本力量模式,所谓霸权就是在物质资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在这些物质资源中,有四种资源尤其重要:原材料、资本、市场以及在高附加值生产中的竞争优势。

2、力量行动模式:由基欧汉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是否是霸权国家,既取决于他的能力,同时也取决于它的意愿。在这种模式中,霸权是指一个国家有足够的能力来维持主宰国家之间关系的必要规则,并且有意愿这样做。

3、马克思主义的霸权概念。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并不承认霸权稳定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持续发展不可能长久,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肯定会发生。所以,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霸权理论必然具有片面性,因为他不能解释资本主义所面临的矛盾的变化。

二、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1、世界经济领域的霸权。在金德尔伯格看来霸权国家的领导权和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是相互联系的,认为一个开放和自由的世界经济需要一个居霸主地位的强国;吉尔平认为,自由市场体系的出现和发展必须有三个前提,即霸权、自由意识形态和共同利益。只有在霸权统治下的国际体系才是稳定的否则就会出现战争或混乱。在霸权国家主宰下的国际体系既有利于霸权国家自身,又有利于国际体系的发展。

2、世界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霸权:在吉尔平看来,对国际体系的统治或控制主要有三种途径:①一种是国际体系中政治联盟之间权力的分配;②一种是国家间威望的不同层次;③一种是国际体系中的一系列权力与规则。

3、理解霸权和国际体系稳定需注意的问题:(1)霸权国家的利益:霸权国家之所以愿意建立和维持国际体系,主要是出于霸权国家的国家目标和利益。(2)国际体系的公共利益,国际体系中的其他国家之所以愿意接受霸权的统治,主要是因为霸权国家能够为国际体系提供并维持公共商品。(3)国际体系中的相互受益。

三、霸权周期和国际体系的变革:

1、霸权周期:一般是指霸权国从兴起到衰退的整个历史时期。国际体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霸权周期,产生了三个霸

“共同失利困境”:是由相关国家的利益分配争执造成的。在国际体系中,假如每一个国家都理性的促进本国的国家利益时,最终造成一种使所有国家处境更坏的情势,然而,没有一个行为者愿意单独消除这些坏事,这种坏事通常被称作是国际体系中的公共坏事。

汇率: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或指一种货币自由兑换另一种货币的价值。

“汇率政治三难”: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任何单个国家是在追求三个政策目标:稳定的汇率,自主的国家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但任何一个国家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政策目标。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家能同时实现三个政策目标。这是浮动汇率制实行以来任何国家都难以解决的难题,亦即目前国际货币政策中著名的“汇率政治三难”问题。

汇率制度选择的三种解释模式:

一、霸权国家偏好:霸权国家的偏好决定了国际货币和金融机制的选择。

①霸权国家主导着世界政治的总体权力结构。

②霸权国家的意愿(偏好)和能力是国际机制建立和维持的关键因素。

③霸权国家的能力保证国际机制得以顺利实施。

二、国内社会利益集团:强调汇率制度选择的国内社会基础,认为一个国家国内不同的社会部门是影响该国汇率制度安排的根源。

三、国内政治制度:国内制度制约下行为体的政策偏好,通过研究选举的政治制度结构的不同来分析政策选择过程和结果。

①政党的偏好直接决定汇率政策的选择。

②选举制度不但决定政府对汇率政策选择的偏好,而且还决定政府执行汇率政策的能力。

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于年提出的,意在评估几个国家建立一个货币联盟的成本和收益。最优货币区是指通过商品和服务的贸易以及要素的流动,使得多国经济紧密相连的地区,也就是说,如果各国之间的贸易和要素流动性很大,那么,实行固定汇率对各个成员国都有益处。

国际贸易的三种传统范式极其困境

一、自由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①基本观点: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专业化,不但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可以增强国民收入。

②市场是完全的市场,在这个完全市场中,政府无需过分干预经济活动,政府唯一的只能是创造一个有利于自由贸易的环境,并使之合法化。

二、现实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基本主张:国家的生存和自治是政策的主要目标,但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和后来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利益并不一致。为了使工业化取得成功,他们需要国家干预和贸易保护。

三、结构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①世界财富的分布是不平等的。

②市场是不完全的,由于贸易条件和贸易规则的制定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手中,因而出现的结果必然是市场信息的部队称。

③战略贸易是必要的。

四、传统“范式争论”的困境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上三种国际贸易理论自恃格子的标准和价值取向,各执一词,而各国又根据本国在世界市场中的状况,对各自所奉行的理论进行不同的解释,从而使格子的政策合理化,这使得国际贸易无论实在理论上还是在政策方面一片混乱,矛盾百出。

跨国公司: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

国际机制就是那些指导着国际行为的明示和含蓄的原则,规范,规则和程序。

贸易政策的“外部性”与国际机制

①定义:外部性又称“外溢性”,主要是指发生在市场之外的交易,这意味着它不受价格的控制,外部性的存在经常导致市场失灵和经济低效。外部性一般可分为正向外部性和负向外部性。

②正向外部性:当某人或某行为体的行为是的另一个人或另一个行为体的利益增加,但受益者并没有为其获得的利益做出支付时,即为正向外部性。“免费搭车”

③当某人或某行为体的行为对另一个人或另一行为体产生不利结果,但受损者却没有获得任何补偿时,即负向外部性。“以邻为壑”

④为了避免或阻止各国贸易政策外部性效应的发生,国家之间通过谈判与相互合作,建立国际贸易机制或制度。

a.全球多边贸易机制: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WTO)

b.地区多边贸易合作机制: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

c.双边自由/特惠贸易协定(FTAs/PTAs)

新政治经济学:政府偏好与对外经济政策

一、“仁慈的政府”模式;提高社会福利

①基本假设:政府是一个仁慈的政府,它没有任何私利,政府的最大目标就是通过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提高社会福利,消解社会风险。

②社会福利方法:政府是仁慈的专制者,无私地追求社会的公共利益,将实现社会公平、收入均等以及减少贫困视为政府目标,对外贸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

③承诺方法:当私人市场不能够抵御未来收入水平因外国的竞争而下降的风险时,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可以起到替代的功能。

二、“自利的政府”模式:追求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

①基本假设:政府是由公众选举出来的代表组成的,和任何理性的人一样,这些代表也是追求个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人,这就导致政府也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政治市场。

②核心问题:a.收入再分配问题b.信息和投票成本问题c.“免费搭便车”问题d.不完全信息和代议制。

三、“民主的政府”模式:平衡公共利益与和个人能利益

基本假设: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必须兼顾利益和选民的利益。一个好的民主政策政府就是既能满足利益集团的利益,又能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经济增长:一般是指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期限可以短至一年)实际的(即按不变价格计算)产值或收入的增长。

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按人口平均的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期内增长的过程,条件是处于“赤贫线”以下的居民人数不再增加,收入分配不会变得更不公平。①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②结构发展与国内结构调整;③经济发展与外部经济条件的改善。

“大爆炸模式”与“渐进主义模式”

两者转型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①次序问题:民主优先还是市场经济优先;大规模私有化还是所有权的逐渐变革。

②范围问题:“大爆炸模式”主要基于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主张市场应该在改革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对经济改革的干预应该保持到最小程度。“渐进主义模式”则是基于新结构主义,主张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干预政策,通过工业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建立市场经济。

③阶段问题:“大爆炸模式”主张,从“价格适当”入手,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企业重组并优化资源分配的效率。“渐进主义模式”主张应当将关注点放在维护现存企业的机构制度以及人力资本上。

④步幅问题:“大爆炸模式”基于新古典主义的假设,应迅速发起大规模的改革,从而使得改革成为不可逆转。“渐进主义模式”则是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假设,改革在非正式制度以及信息方面是缓慢推进的。如果改革得不到民众广泛的政治支持,改革的整体进程就会夭折。

亚太区域合作:四种相互竞争的区域合作观念

一、“雁型发展模式”:

在东亚地区,领导者和跟随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一种类似于雁型的方式进行的:日本是东亚经济发展中的头雁,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以及中国台湾)随其后,东盟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以及马来西亚)收其尾。这样,通过投资和贸易,东亚地区融合成一个整体。

二、“大中华圈论”:

①立足于东亚的“朝贡体系”,认为东亚国家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华(国)”文明的接受者,“朝贡体系”是联系中国极其周边国家的纽带,是东亚国际体系的基础。

②“儒家资本主义”:东亚地区各国尽管受西方殖民体系影响程度不同,以及后来进行现代化的进程也有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东亚国家和地区共同的,那就是都属于“大中华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主导价值是一种非宗教伦理,即儒教伦理。

③“中国威胁论”:a.在东亚历史上,中国曾经依靠“朝贡体系”主导过东亚地区 b.中国的崛起在经济上威胁美国在东亚的利益c.中国经济的成功使得中国有可能成为东亚地区的军事强国,这会威胁东亚地区的安全。

三、“大国协调论”:一个和谐的体系要求许多属性。

①区域危机可以通过大国之间的双边以及多变商谈得到比较满意的解决;

②区域稳定可以通过其成员的协议来维持,其中,任何领土的变更需要获得大国的协商一致;

③大国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一个和谐体系中得以缓解,因为这种和谐体系的一个重要要求是大国之间的关系应以平等原则为特征。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范文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认识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重点把握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形式下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把握社会总资运动的特点、规律;认识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 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现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二)从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看实现条件 (三)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各部类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一)外延扩大再生与内含扩大再生产 (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四)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问题 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社会资本运动的总过程,既包括预付资本价值的实现过程,又包含全部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既包含生产消费,又包含个人消费;即包含所有单个资本的流通,又包含一般的简单商品流通。 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 21

第一个理论前提——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生产。 第二个理论前提——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都划分为三个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三个交换公式及含义 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个前提条件公式,三个交换公式及含义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周期性 相对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构成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一直陷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每隔一定时期重演一次,它是一种周期出现的现象,这种周期性危机的爆发,也是由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运动所决定。 (二)教学难点 1.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必须从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相统一的观点进行考察。 2.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及三大交换关系 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是从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看,即从物质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标志来划分的,是对社会生产所有生产部门最概括、最恰当的分类。 三大交换关系是:(1)Ⅱ(v+m)的交换。是在第Ⅱ部类内部通过各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地。(2)Ⅰ(v+m)和Ⅱc的交换。它们的交换只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来实现。(3)Ⅰc的交换。是在本部类内部通过交换来实现。 3.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进行扩大再生产,两个部类必须同时具有积累的物质条件;两个部类的积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两个部类规模是相互制约的。 4.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的更新为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 22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通过审视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着重分析了 其在定量分析、方法引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据此得出了应当从推进研究方法 多元化、推动行为主义革命和激励方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价值取向;方法缺陷;绩效体制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80-02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从 翻译、介绍、述评西方相关著作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 的进步,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它们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重要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当前还存在诸多 缺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尚未真正出现。因此,归纳分析当前学科 研究方法的不足,寻找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研究自建国之初即有学者有所涉及,但是,当时的研 究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以政治立场为取向,政治色彩和意志形态色彩比较浓厚, 研究方法也基本采用传统的政治、历史研究方法。六七十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论界掀起了科学行为主义革命,大批属于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 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这次革命带来的方法论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作为社会科 学的国际关系的方法论范畴。而到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 国际关系中分离出来时,方法论革命带来的成果已经体现在其研究成果中。金德 尔伯格、吉尔平等提出的霸权稳定论即运用经济学和数学方法,从货币、价格等 角度论述了霸权国制定的价格体系、提供的公益等与世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其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基本延续了这一研究方法,纷纷将统计分析、博弈论、公共选择等理论引入其研究,力图使之定量化、 精确化、可验证化。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之后,在翻译引进述评西 方相关著作的同时,已经有学者意志到了革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随着与西方学 术界交流的日益密切,加上我国跨专业互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数学 研究方法被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范畴,研究成果的定量化、精确性日益受到学者 的重视和推崇。 二、当前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而在我国的发展更是只有20多年,因而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在本体论、认志论、方法论、范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研 究相比,在学科的独立性、方法的多元性、研究绩效激励体制方面则存在着明显 的差距。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实际上是经济学与国际政治因素的结合,而其 诞生时日又适逢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影响举足轻重的第二次论战,即传统主义 与科学行为主义的论战,这次论战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掀起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大 量自然科学与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得益于此, 国际政治经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即具有研究方法多元化的优势,例如作为其诞生 标志的“霸权稳定论”,其提出者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即应用经济学范畴的“公益”、“价格”、“搭车”等理论论述霸权与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经济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单选题 1.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在劳动过程中,三个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总和叫生产资料。 3.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4.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资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构成要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等; 5.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6.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7.生产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8.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衡量生产关系性质的主要标志。 9.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在于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11.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1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13.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14.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15.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 16.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17.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18.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又趋于一致,是价格机制的实现形式。 19.G-W-G’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 20.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矛盾的条件。2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2.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3.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24.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26.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27.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28.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29.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单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30.产业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资本。 31.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32.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国际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书目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经典著作选读书目 1.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2.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10月版. 3.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4.罗伯特·吉尔平:《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5.罗伯特·吉尔平:《跨国公司与美国霸权》,东方出版社,2011年 版. 6.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 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7.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8.罗伯特·基欧汉、米尔纳:《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年8月版. 9.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版. 10.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七版),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 11.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12.苏珊·斯特兰奇:《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非国家权 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13.苏珊·斯特兰奇:《疯狂的金钱:当市场超过了政府的控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年11月版. 15.科恩:《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6月版. 16.考克斯:《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社会力量在缔造历史中的作 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6月版. 17.约瑟夫·M.格里科、G.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 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8.乔纳森·科什纳:《货币与强制:国际货币权力的政治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9.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 21.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形态》,商 务印书馆1990年版. 22.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上海人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导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 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2、生产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 1、劳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社会过程--生产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3.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一)经济规律及其特点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2.经济规律是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国际背景

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国际背景 摘要:国际政治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基本内涵、创新发展勾勒出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大体 轮廓,其时代进展、政治经济实践更是使其蓬勃前进的根本推动力。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充满机遇与挑战,我们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更要积极地调整自己,主动地对 应这一趋势,以实现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共存与双赢。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勃兴的一门新的前沿学科。它是在当代学术日益交叉化和专业化的潮流下发展起来的,是国际政治学与国家经济学理论交叉研究的结果,也是当代“新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领域的理论结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社会政治与经济的现实,已经深刻融入国际政治经济发展浪潮的中国同样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夯实基础、甄别应对成为必然选择。 学科的合流趋势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以来,把政治、经济专门化分散研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经济学和政治学各自建立的理论框架对现实情况进行解释和预测时越来越力不从心。许多经济学家注意到不考虑经济利益以外的政治、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只能是一种假象、臆造,与实际的经济活动相去甚远。因此,经济学将政治活动纳入视野当中,把经济学方法运用于政治分析,结束了政治经济研究的分离状态,形成了公共选择学派、法律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分支,统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正是这种政治与经济学科的重新合流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为国家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现实基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全球化,特别是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行的,也可以说,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为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这样,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创造了客观的现实基础。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能使人更好、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全球化。 国际关系领域接连发生的三大事件直接催生了国际政治经济学。20世纪60 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功扩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三大事件。这些事件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而且改变了国家关系的国际格局,使国际关系学者意识到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性。他们一致主张抛弃以国家为中心的观察角度,将视野扩大到跨国层次和非政府层次,并且预言未来的焦点问题将是经济技术发展对国际政治的冲击,经济技术变革将左右国家的相互关系,经济问题既影响国家的外交政策,也将冲击整个国际结构,因此开创国际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已经势在必行。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第二章

第二章商品、货币和市场 一、单项选择 1、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 A 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B 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C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 D 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 2、在简单价值形式:1只绵羊=2把石斧中() A 绵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是一般等价物 B 绵羊处于等价形式,是一般等价物 C绵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D 石斧处于等价形式,是一般等价物 3、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是() A 金属货币 B 纸币 C 价格标准 D 价格 4、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A 成正比 B 成反比 C 同方向同比例变化 D 始终一致 5、一个商品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的价值形式为() A 简苹的价值形式 B 扩大的价值形式 C 一般的价值形式 D 货币形式 6、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就必须是() A 用于自己消费的产品 B 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产品 C 满足他人需要的产品 D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7、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 劳动二重性理论 B 剩余价值理论 C 商品二因素理论 D 价值规律理论 8、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 A 可以是观念上的 B 必须是现实的 C 必须是金属货币 D 只能是纸币 9、通货膨胀是指() A 商品供过于求,物价下跌的经济现象 B 商品供不应求而造成的个别商品物价上涨现象 C 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而引发的纸币贬值,物价水平上涨 D 由于纸币发行量与实际需要相适应,而使物价稳定 10、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以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相交换,是因为它们() A 价值量相等 B 效用相同 C 都具有自然属性 D 都具有社会属性

从政治经济学到国际政治经济学

从政治经济学到国际政治经济学 彭 澎 【内容提要】 70年代后期出现的国际政治经济学(IPE)是“政治经济学”的复兴。古 典政治经济学,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来源。但后者的产生不仅宣告了前者的 终结,而且某种意义上也导致了政治学与经济学长达一个世纪的分离。“政治经济学”被当 做阶级斗争的工具使西方学者远离它。由于国际政治的经济化和世界经济的政治化,政治 经济学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得到复兴,并形成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本 文阐述了政治经济学演变到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历程,并分析了其中的重要含义。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 【作者简介】 彭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社会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广州 邮编:510045) 在中国,曾经一提及政治经济学,就想到意识形态问题;在西方,也曾经把政治经济学归类到马克思主义。这是一种冷战思维。近年来,新兴交叉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出现,在西方学术界被视做政治经济学的复归。有趣的是,原先的政治经济学归类于经济学领域,甚至就是经济学本身;国际政治经济学却基本上是归类于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学科领域。 古典政治经济学导致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 “经济”(economy)一词,是由希腊文“oikonomia”和拉丁文“oeconomia”演变来的,是家庭或家务管理的意思。历史上的第一部经济著作———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经济论》主要是根据他自己管理田庄的经验写成的,反映了奴隶制经济的特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也认为要研究国家,首先应研究家庭,尤其是家庭的经济管理,也就是奴隶主经济。在中文里,“经济”一词是“经世济民”、 “经邦济国”和治理国家的意思。 最先提出“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在这里,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家庭管理”或“庄园经济”,而是涉及整个国家的经济问题。“政治 经济学”中的“政治”(political)一词,是来自希腊文“politikos”和拉丁文“politicus”,是国家、政府的意思。 真正创立“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是威廉?配第。其《赋税论》(1662)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开山之作。随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建立了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完成。 按马克思的说法,“古典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①首先,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研究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次,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涉及了利润、利息和地租等剩余价值的形态;再次,认为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最后,把资本主义看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社会制度。由此可见,与主张保护主义和国家干预的重商主义不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是自由主义。它们崇拜市场,认为在市场面前,人人平等;也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平等和资源的最佳配置。 理论探讨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6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