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 ——从综述中西方国家起源论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 ——从综述中西方国家起源论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 ——从综述中西方国家起源论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 ——从综述中西方国家起源论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

——从综述中西方国家起源论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国家起源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学者热于讨论的问题,首先,国家起源问题是国家观中的重要问题,“国家的定义和起源问题是所有国家观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从哪个角度去认识国家的本质。”(1999)其次,国家起源问题也是政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国家起源涉及国家的性质对于认识国家、政府、权力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政治学的起点”(2014)而对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解释,更是决定了对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本文致力于从中西方国家起源论的发展中探讨国家起源,从古往今来的中西方学者们对国家起源问题的论说中发掘并综述出系统的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

首先,中国古今许多思想家和史学家对国家起源问题作过深入思考和富有启示意义的阐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起源论,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㈠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国家起源论的确立时期,西周时期有“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2004)之说,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轻天命重人事、重君王之“德”和民本的人文道德理性精神获得进一步发展。在种思想背景下,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等成为先秦诸子思考的重要对象,如墨子(1944)的“除乱尚同”说,法家(1955)的“止争息乱”说,儒家的孟子(2011)的“辟除民害”和“与民教化”说、荀子(2008)的“止争息乱”说、《吕氏春秋》(2010)提出的“以兵止争”说等,先秦诸子的国家起源论丰富多彩,为此后国家起源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㈡秦汉至隋唐时期,国家起源论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正统国家起源论:董仲舒(2007)认为,“天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国家和社会秩序确立的本原”为此,他提出了“尊天受命”的政治观和纲常伦理观,宣扬“君权神授”和“符命”论的神权政治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二是一些思想家和史学家结合道家、法家和先秦儒家有关国家起源的思想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唯物思想,对正统的国家起源论加以批判:特别是柳宗元(2008)的《贞符》和《封建论》从唯物主义和儒家道德理性立场出发,有力地批判了“君权神授”和“符命”论,深刻阐述了国家

的形成是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达到了当时国家起源论发展的高峰。

㈢宋元明清时期,国家起源论得到丰富和新发展。这一时期有关国家起源探讨的最重要成果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2005)、王夫之(1865)、顾炎武(2012)等人结合君主专制批判,对国家起源作出了富有近代启蒙色彩的阐述。他们从自然主义人性论出发探讨君主和国家的起源及其本质,对性善论的圣王君主论加以否定,肯定人民在国家起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开辟了中国古代国家起源论研究的新方向,将中国古代国家起源论的研究推向顶峰,为中国近代国家起源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㈣到了近现代,各个年代的学者或是依据马克思,尤其是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经典论述,或是依据文化人类学对早期国家的研究成果,或是依据考古学的新发现,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推动国家起源研究一步步走向深入:有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1973)国家起源“具有一般的规律性”,特殊服从于一般的论述,也有50年代侯外庐(1955)“氏族的国家向着显族贵族的国家”转变,是“典型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具有“邦家”的特殊性的见解,还有80年代日知先生(1981)“小邦小国”开始“东西方都一样”的普遍规律的城邦学说在地理的关注范围和研究的理论模式上对国家起源探索的开拓,然后是90年代谢维扬的两种国家的发展模式-“部落联盟”与“酋邦”(1987)的论述在研究中国国家起源的规律方面提出了一个新的“早期国家”阶段,与此同期,当然还有一种新的规律观值得注意,就是王震中一种抽象的共同标志与多因多果的国家发展规律(1984)和“聚落三形态演进”说及“邦国-王国-帝国”说(2013),这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国家起源学说的最新发展。

其次,西方不同时期各领域的学者对国家起源的论述也对推动国家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㈠古希腊荷马时代之前:受生产力水平和认知能力制约,时人只能求助于某些“神圣元素”于是神话国家起源论盛行,如汉莫拉比(1956)在《法典》中宣扬的“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

㈡尔后截止欧洲中世纪这之间,早期理性国家起源论暨自然起源论兴起并发展起来:从赫西俄德(2007)力图为神话论注入一种“道德的连贯性”开始,

到被殖民的米利都学派(2009)的哲学家们第一个不信神话创世说,之后再经过赫拉克里特(1996)的“逻各斯”(自然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法则)说的创立,自然起源论踏入历史舞台,之后经过柏拉图(2012)的国家起源于“人的天性”暨由人才能的单一性和需要的多样性的矛盾而出现人群,社会,最后即产生国家的论述,再经过亚里士多德(2009)的国家起源于自然,起源于人的本性暨随着人类合群性的发展而产生的观点,自然起源论在此后希腊蓬勃发展;

㈢接下来是欧洲中世纪神学国家起源论,由于中古时期在教权的统治之下,所以其间的主流学说--不论是奥古斯丁(2002)的“双国理论”还是托马斯·阿奎那27的神学论--都强调国家是由上帝创造的;

㈣但是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各种反对神学起源论的思想萌生并发展暨近现代理性国家起源论:⑴首先是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2009)的《君主论》从“人性恶”论起国家起源从而对神源论以抨击;⑵接着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国家契约论,从霍布斯(2002)认为国家的出现是由于人们的意志和契约造成的到洛克(2009)的在自然法状态下自愿的签订协议暨通过契约而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或政府的论述,从孟德斯鸠(2005)所讲的一切个人力量的联合特别是意志的联合就形成了“政治的国家”到卢梭(2010)认为国家的产生式由于出现了私有制并因此纷争,为了结束这种局面,富人通过向人民建议订立契约组织国家政权从而“发明了国家”。这些都将国家的起源归于契约,是对反对神源论的发展。⑶然后是德国资本主义时期康德(2007)从人性的角度推论出国家起源,“凡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法律的联合体之中,这个组织就叫国家”“国家是许多人依据法律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其建立是由于协议的结果”。这个时期也有黑格尔(1961)反对社会契约之论,认为契约会破坏国家的权威和尊严,他认为国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从先验出发,认为在国家前的社会状态中,由于社会存在财产和等级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为强者和富者提供了对下级阶层使用统治权力的机会,国家因此而产生。暨“从直接伦理通过贯穿着市民社会的分解,而达到了国家”,黑格尔的这种经济起源论对后来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基本论断有重要影响;⑷之后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英国资产阶级的学说,有边沁(2013)反对契约论和自然法,认为国家起源于服从的习惯,也有斯宾塞(2003)的有机体国家学说暨国家的起源建

立在社会有机体基础之上,这些都站在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立场上论述国家的起源,有进步也有局限;⑸随之而来的便是工业革命后空想社会主义家们的私有制矛盾的国家起源学说,包括托马斯·莫尔(2008)从强调私有制的不公平入手以及圣西门(1985)的阶级国家学说,都初步揭示了国家阶级的实质和国家的起源,并且这些都对后来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研究有启发作用;⑹最后是一工二工之间马克思主义(2008)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基本论断’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起源于社《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972)一书中,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同社会日益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当然,除了上述理论外,有的西方学者还提出了其他像“人口压力论”(2008),水利文明论”(1989),“外部冲突论”(1978)等的一系列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论说,这些都是对国家起源论的补充和发展。

综上所述,其实从古往今来的中西方学者们对国家起源问题的论说中不难发现,他们之间表面上论述各异,但其论述的出发点都有着某种相通性,暨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的规律性,因为他们的论述基本上都从三种关系以及贯穿其中的五个要素出发--三组关系分别为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群体内部的关系和群体与群体的矛盾,而贯穿其中的五个要素分别为人资矛盾(暨人口激增与资源紧张的矛盾),经济因素(暨剩余产品与内部冲突),政治因素(暨群体内部的扩张野心与征服欲望,安全因素(暨应对外来群体威胁的防卫的需求)和文化因素(暨推己文化与排外文化和融外文化)。以上就是我从古往今来的中西方学者们对国家起源问题的论说中发掘并综述出的系统的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参考文献

1.王振海《关于国家起源本质与特性的再思考》,《文史哲》1999年第3期。

2.于明慧,于克晓《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脉络中探究国家起源》,长春工程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5卷第二期。

3.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周书·蔡仲之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版。

4.吴毓江《墨子校注》,重庆独立出版社1944年1月法家的“止争息乱”说。

5.张鹏一,章宗源《隋书·经籍志》商务印书馆,1955年标点铅印本。

6.张定浩《孟子选读》,杭州出版社出版,2011年5月1日。

7.杨朝明,注说《荀子简注通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1版。

8.(战国)吕不韦著,王晓明注译《吕氏春秋通诠》,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3。

9.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2007年版。

10.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1。

11.沈善洪,吴光执行主编《黄宗羲全集》(12册),沈善洪,吴光执行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刊印。

12.王夫之《船山遗书》,金陵: 湘乡曾氏, 清同治4年(1865)版本:刻本。

13.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顾炎武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2月14日)。

14.郭沫若《奴隶制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5.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6.日知,从《春秋》“称人”之例再论亚洲古代民主政治[J].历史研究,1981⑶。

17.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酋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⑸。

18.王震中《论述我国中原地区国家形成的道路》[J].中国史研究,1984⑶。

19王震中《文明与国家起源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和“邦国-王国-帝国”说》,《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13年01期。

20.(美)G.R.德莱维尔和J.C.迈尔斯《巴比伦法》(G.R.Driver and J.C.Miles,The Babylonian Laws)第1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 956年出版。

21(古希腊)赫西俄德著,张竹明,蒋平译《工作与时日神谱》商务印书馆1996-7-1。

22.王纪潮《太一生水》中的宇宙论问题与米利都学派《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04期。

23.(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赫拉克里特著作残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01。

24.[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人民出版社,2012-10-01 2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

26(美)沙伦·M.凯,(美)保罗·汤姆森著《奥古斯丁》周伟驰译中华书局2002-6-1。27(意)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8(意)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著)《君主论》王伟 (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2月1日)。

29.(美)马歇尔·米斯纳(著)Thomas Hobbes《霍布斯》于涛(译)中华书局2002-7。

30(德)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1(德)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商务印书馆2005。

32.(德)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

33. (德)伊曼努尔·康德著《康德的智慧》曾纪军, 刘烨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08-01。

3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5.(美)波斯特玛著《边沁与普通法传统》徐同远译法律出版社, 2013。

36.(英)herbertspencer《斯宾塞政治著作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07。

37.高永,《托马斯·莫尔与绝命书》,《世界文化》,2008年8月20日。

38.(法)昂利·圣西门圣西门选集董果良,赵鸣远(译)商务印书馆1985-3-1。

3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0.(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1.(美)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著《食人族和国王:文化渊源》,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42.(德)卡尔·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译本,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1989。

43.(德)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8。

公共管理系

行政管理专业

白静坤--1490202026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 摘要: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夏文化国家起源都邑 早在20 世纪中叶,范文澜根据《竹书记年》中的传说和《史记》的记载,将夏列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1 ] 。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从文献中解读关于夏王朝的定位问题

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夏王朝的描述,《尚书》、《左传》、《国语》、《诗经》、《礼记》、《竹书纪年》及先秦诸子中都有一些关于夏王朝的记载。虽然记载琐碎零星,但通过对其中的整理,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的到夏王朝是当时一个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个地区就是黄河、伊河、洛河的交流处,现在河南省西部。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 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 祝融也, 崇, 崇高山也夏居阳城, 崇高所近”此阳城即今为登封告成镇, 在篙山的南面, 二里头遗址的东南面。1977年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告成王城岗遗址时, 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小城堡基址, 可能 即为夏代初期的禹都阳城, 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逸周书·度邑解》自洛呐延于伊呐, 居易无固, 其有夏之居。”二里头遗址位在伊、洛两河之间、洛阳平原的东部与文献记载是恰相符合的。《吕氏春秋·音初篇》“有帝孔甲于东阳贫山”的传说。《水经注》河水,于盟津今孟津后引其文, 又注之曰“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为即东首阳山也。”东首阳山, 在二里头遗址之北, 相距约公里。《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君, 皆在河洛之间。”《史记·夏本纪》正义“《尚书》云‘太康失邦, 兄弟五人须于洛呐。此即太康之居近洛也。”古本《竹书纪年》“后架伐眠山??而弃其元妃于洛。”二里头遗址位于洛河边上, 与文献记载是相符合的。《史记·吴起列传》,’夏果之君, 左河济, 右泰华, 伊胭在其南, 羊肠在其北。”二里头遗址的位置正在此范围之内。《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攒曰“《汲泉古文》“太康居斟, 翼亦居之, 梁又居之。”二里头遗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墓石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去年刚刚去世的美国汉学家孔飞力。孔氏不是那种著作等身的学者,在三十年间,总共才出版了《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帝制晚期的叛乱及其敌对力量》、《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三部著作。但是,部部经典,堪称史学大家。这些经典以问题意识为出发,采取以小见大的特有写法来阐释”全国性问题”,比如《叫魂》单单以一种社会基层的文化现象入手,重点分析在皇帝、官僚系统与平民阶层的诠释,从而揭示表面上处于”乾隆盛世”的中国社会景象及其背后潜藏的危机。又如在《中国帝制晚期的叛乱及其敌对力量》以民兵组织演变以及地方军事化发展的探讨为切入点,深入地解析中国帝制晚期农村社会的结构变化。在这些著作中,他并没有令学者印象深刻的”研究范式”,也没有时髦的学术理论,但他的问题意识、他的现实关怀以及他的思想,足以让他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并展露历史叙事的意义之所在。 孔飞力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中写道,”一个有着根本性关怀的思想家,其才华之所在,应在于他既能够将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经验和抱负上升到一般性的层面,又能够赋予他自己特定的世界观以普世性的意义”,而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他自己!如何使深奥的学术理论”深入浅出”,如何让人参透”意义终究会老去,而事实永远不会老去”这句哲理,注定是一位思想家的才华与价值所在。 关于《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这部著作,孔氏不是在讲现代中国的如何形成,而是在讲现代国家所蕴含的各种性质是怎样一步步被中国具有的。诚如他讲道,”中国文化是统一的,但不是单一同质的”,同理亦可认为,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社会制度,这些都有着多种形式的存在,同样也有各种替代性选择。对于普世性的问题或哲理,它必然孕育一个个具体个案或个案的某一层面,并以其自身内在的方式、而非外部强加的方式呈现。然而,问题是”深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并与现代并不相悖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通过怎样的具体历史途径,或者经过何种人的努力或作为,而导致了向着现代性以及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的渐次转变?” 针对”中国现代国家的形成”这一历程,上述所说的”现代种种知识资源”应属孔飞力在政治层面强调”根本性问题”或”建制议程”,也可归纳于”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三种问题。具体地讲,”第一,政治参与的扩大如

国家起源的理论

导读:数百年来,国家起源一直是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关注的一个话题,从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霍布斯、卢梭、弗格森、孔德到摩尔根、马恩和列宁,都有过经典性的系统论述。时至今日,在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的支持下,在吸收过去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国家起源更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界的三大课题(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国家文明起源)之一,并且产生了很多既有实证性又有理论性的研究成果。卡内罗在这篇经典文章中,对当今各种理论流派做了比较详细的概括总结。就他自身而言,是持强制论或者说战争论的观点,认为战争是国家兴起的主要动力。他甚至认为,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和考古学证据都毫无二致地证明战争是早期国家形成的根本原因,战争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在国家兴起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然,他也认为,战争并非国家起源的唯一因素。尽管战争可能是国家兴起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国家的兴起还需要一些特殊条件,经过一些具体的过程,例如自然的限制、社会的限制、资源的集中、政治的演化等等。卡内罗的战争论虽然是一家之言,但由于它对历史的继承和现实的尊重而有巨大的合理性,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文明起源研究有重大影响,而且今后仍然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写作于1970年,从时间上看观点已显陈旧。但是作为国家起源理论的一种重要流派,仍然值得介绍和回顾。 国家起源的理论 罗伯特·卡内罗(Robert L. Carneiro)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南美民族学中心主任) 陈虹、陈洪波译陈淳校 (复旦大学文博系上海200433) 在人类存在的前两百万年里,人们是以游群或村落形式生活的,就我们所知是完全自治的。可能到公元前5000年,村落开始聚集为较大的政治单位。但是,一旦这种聚集过程开始,它的步伐就会加速,并且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导致了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形成。(在谈到国家时,我指的是一个自治的政治单位,在其疆域内包含许多社群,拥有一个集中的政府,政府有权征税,为劳役或战争招募劳力,以及颁布并执行法律。) 尽管可以确定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政治发展的终极阶段,但是对国家的起源仍所知甚微。的确,目前还没有一个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是令人完全满意的。它们都因或这或那的原因而令人失望。然而,我坚信有一个理论的确为国家的兴起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我曾经提到过这个理论【1】,在此我将做更充分的阐述。但是在此之前,似乎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几种传统的理论。 一些明确的国家起源理论出现相当晚。古典作家如亚里士多德,因不熟悉其它形式的政治结构而认为国家是“自然的”,因此不需要加以解释。然而,探险时代使欧洲人明白,世界上很多人并不生活在国家中,而是生活在独立的村庄或部落中,这使得国家看起来并不那么“自然”,因此需要加以阐释。 在迄今提出的众多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中,我们只考察几种。例如,那些建立在种族主义基础上的理论现在已经完全不可信,在这里就无需赘述。我们也摒弃这样的看法,即认为国家是人类“创造力”的表现【2】,或认为国家的形成是“历

回归国家

“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 作者: 更新时间:2005-8-31 20:26:01 来源: 点击率:1106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在当今"回归国家"的学术热点中,一种是向传统国家回归的价值取向,一种重视国家研究的政治学分析框架。根据这一分析进路,应该着眼于现代国家建构的研究。相对于传统国家的现代国家具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民族-国家,一是民主-国家,前者是现代国家的组织形式,以主权为核心;后者是现代国家的制度体系,以主权在民为合法性基础。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现代国家建构中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非均衡性,及由此引起的政治整合和文化整合的矛盾。认为依靠历史记忆和"祖先崇拜"的国族建构并由此向传统国家回归的思路既不现实,更不合理。对于处于现代化全球化浪潮中的当今中国来说,更主要的任务是建构一个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相对均衡的现代国家。 如果说在1980年代政治学的视野中是"有国家无社会"的话,那么1990年代政治学界最为流行的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析框架,旨在发现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在中国的萌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界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国家与社会框架的另一维度――国家。进入新世纪以后,对国家的论述逐步增多,大有"回归国家"之势。由此出现了种种政治设计,如回归传统的儒学政治,要求建立王道国家等。在"回归国家"的风向中,我们需要追问:我们要回归的是什么"国家",对国家的回归是一种分析路径,还是一种回归传统的政治实践?我以为是前者。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的成长,必然指向现代国家的建构。而对与市民社会相对而言的现代国家的研究还相当不够。笔者早在1990年代初开始"发现社会",提出了国家政治和社会政治的二分法,并一直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10年后,笔者开始"回归国家",但着眼的则是现代国家的建构。因为,没有一个现代国家,现代公民社会也难以建构起来。本文试图就现代国家的基本理论作一分析。 一、现代国家的组织形式:民族-国家 国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列宁在撰写《国家与革命》一文时曾深有感受。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同文明时代的国家特性不同。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但不同类型国家对暴力的拥有程度和使用范围则不一样。20世纪社会科学家大师韦伯将国家定义为:"国家是一种持续运转的强制性政治组织,其行政机构成功地垄断了合法使用暴力的权力,并以此维持秩序。"当代著名政治学家吉登斯完善了韦伯的国家观点。而这里,必须明确的是,他们的国家定义都指的是现代国家,是相对前资本主义,即传统国家而言的。 界定现代国家的关键词是:主权与合法性。由此引申出现代国家的双重特性: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与民主-国家(democracy -state)。 民族-国家通常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结构和原则的熔合,一种是政治的和领土的,另一种是历史的和文化的。"它是以民族共同体为组织基础的政治共同体。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问题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问题一一“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历史学”(2) 中国古代文明是古代世界上少数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又是四大古代文明 中唯一没有中断、绵延传承的文明。中国文明起源,是国际学术界和中国学术 界关注己久的问题。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中国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已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故2003年对该问题的研究文章发表较多。 且研讨气氛也较活跃。 1.中国早期文明演进的模式问题 上世纪90年代,苏秉琦先生提出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演进模式一系列理论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他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并 将中国文明与国家的演进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随着王权的确立,于公元 前3200年左右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及西拉木伦河地区的诸考古学文化,已 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内涵是氏族组织已经松散、劳动与社会分工在家族之间展 开、聚落已出现分化、祀与戎发展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并控制着社会的神权与 王权,既不是奴隶制,也不是西周那样的封建制。第二阶段便是龙山时代,他 对龙山时代的界定是与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黄淮平原的龙山文化起始年代

相当,内涵是包括龙山文化在内的所有与其同时的考古学文化.尧舜时代或为龙山时 代,或为龙山时代的部分时期.但尧舜传说主要同夏王朝有关,故尧舜传说非 龙山时代诸考古学文化的传说,而只是同夏文化,即二里头文化前身的那部分 属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相关的传说。第三、四阶段为夏、商和西周,可称王 国时期。虽有奴隶但并非奴隶制社会。此时期社会的基本内涵是父权家族、贵 族、平民、农村公社、神权、王权、宗法制、礼制和分封制。第五个阶段从秦 汉王朝开始。中国古代文明进入了以对地方实行郡县管理为特征的中央集权制 的帝国时期。 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模式既不是一元的,也不是简单多元的, 而是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与文明形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起源是指文明 因素的起源。文明形成则是指文明的因素发展到足以摧毁原有的社会结构,凌 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的产生。夏、商、周三代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和发展谱系.并不同源。但中国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进程与途径、环境因素在中国文明起源形成中的作用等课题还有待解决。 有的学者基本上接受了关于“酋邦”的理论,并用它来解释中国前国家时期复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理论(终极) 一、的起源与本质 起源问题是各类学说分歧的焦点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根本点。对于起源问题的解释,决定了对于性质、职能、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马克思主义在起源问题上有两个基本论断:第一,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的出现,是社会部发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说明产生的原因问题。 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关于起源问题的基本论断是: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社会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氏族制度的解体和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起源于社会部基本矛盾的运动。 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和交换的出现。在经历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特别是商业的独立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分工和交换已经达到相当普遍的程度,经济活动一跃而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容,经济利益也上升为决定人际关系的根本因素。 分工、交换、利益分化这些因素的出现,使经济因素逐渐取代血缘因素成为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随着群婚制度向“一夫一妻制”的被迫过渡,个体家庭逐渐取代氏族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生产分工日益细化,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原始的氏族组织和道德力量已经无力应付这一变化,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它似乎站在相互斗争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们的

公开冲突,至多允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阶级所炸毁,被新的机关——所代替了。 恩格斯关于起源的论断 在《家庭、私有制和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指出:“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围以;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同社会日益相脱离的力量,就是。” 恩格斯关于的论断,表明了三点: 第一,是个历史畴,这表明了产生的时间。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有阶级社会的社会组织。 第二,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因此绝非公正地代表社会的每一个阶级,而是特定阶级的统治。 第三,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统治阶级允的“秩序”的围之。这种秩序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起源的理论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起源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种:神权论、暴力论和契约论。 神权论认为,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 暴力论认为,起源于掠夺和征服,强调暴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上的奴役先于经济的发展。的产生不是社会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而是暴力征服的结果。

现代国家的起源读书笔记

《现代国家的起源》读书笔记 《现代国家的起源》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斯特雷耶却把11世纪到17世纪,西欧现代国家的早期历史、兴起的轨迹描述的很清楚。这本书分为了三个章节,大体上是以时间为脉络,第一章是从11世纪到14世纪,从封建社会的衰落到现代国家早期的雏形;第二章是14到15世纪中期,是西欧在现代国家兴起中看上去有所停滞但是在时间脉络上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时期。第三章大致叙述了一直到17世纪左右,西欧国家普遍形成自己的政治模式并影响今天的国家结构。 在阅读这本书前,我就在想,既然是一本介绍现代国家起源的书,那么核心的概念就是“国家”。这个概念是政治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记得在刚上本科学习政治学原理时,授课老师就带着我们剖析各种对于“国家”概念的论述,我也很想看到作者对于“国家”这一概念的明确定义。但是,如果是从概念界定的角度看,阅读完这本书是让我失望的,因为作者并没有给出对于“国家”的明确概念,但是却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比起对于一个名词进行概念界定更为重要的就是全方位的理解它,因为即使界定了概念,也许这也只是一个空壳。斯特雷耶的这本学术小册子,却把一个鲜活的“现代国家”构建了出来。就像作者自己所言“也许我们一开始应该对国家进行定义,但是这种定义的大量阐释都不怎么让人满意。一个国家本质上是存在于它国民内心和思想中的,如果国民在内心不承认国家的存在,那么任何逻辑上的推导都不可能使国家存在。抛开定义,我们可以直接探寻到一些迹象,这些迹象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已经慢慢形成了。”正像作者自己所言,斯特雷耶所关注的是国家形成的这一过程,“定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能表示其最终的形式。 在书的第一章中,以11世纪到14世纪为时间点,作者着重论述了现代国家起源的几个重要迹象和因素并着重论述这种国家形成元素在西欧不同国家的体现,即英吉利和法兰西的差异性。从国家起源的迹象上来看,有两个重要维度,可以概括为外部的与内部的。斯特雷耶把外部的迹象归结为时间和空间上的持续。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持续主要体现在现代国家的形成上是一种帝国和城邦力量的结合。在帝国的环境中,军事力量十分强大,但是在帝国的形态中只有一小部分居民能够参与进去,按斯特雷耶的话讲就是“导致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也

论阶级、国家的起源

再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兼论阶级、国家的起源 前文末后说到:“如果说,在有阶级社会以来,它们(剥削所有制关系)至今还未被铲除掉,那决不是单纯的生产力不发达的过错!”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要厘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明白剥削所有制关系的起源及其实质。在这方面我们有一本很好的参考书——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这本书也是马列主义者据以坚持他们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有制)”的经典理论依据。 由于在“生产关系”这一概念上我们与经典马列主义者发生了分岐,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妨沿着这两条线来分述。即:一、生产力与所有制式生产关系的关系; 二、生产力与分工合作式生产关系的关系。 我们首先从《起源》一书的“氏族社会”中生产力与两种生产关系的关系讲起。氏族社会组织的确凿存在本身,使其作为人类文明社会的雏形应该是无可争议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恩格斯在该书中对此有关的重要论述,亦即,经典氏族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分工关系、所有制关系—— “人口是极其稀少的;只有在部落的居住地才比较稠密,在这种居住地的周围,首先是一片广大的狩猎地带,其次是把这个部落同其他部落隔离开来的中立的

防护森林。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它只存在于两性之间。男子作战、打猎、捕鱼,获取食物的原料,并制作为此所必需的工具。妇女管家,制备衣食——做饭、纺织、缝纫。男女分别是自己活动领域的主人:男子是森林中的主人,妇女是家里的主人。男女分别是自己所制造的和所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男子是武器、渔猎用具的所有者,妇女是家内用具的所有者。家户经济是共产制的,包括几个、往往是许多个家庭。凡是共同制作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共同财产:如房屋、园圃、小船。所以,在这里,而且也只有在这里,才真正存在着文明社会的法学家和经济学家所捏造的‘自己劳动所得的财产’——现代资本主义所有制还依恃着的最后一个虚伪的法律借口。”(见该书124页“正文+四号+宋体”下同) 以上是当时遗留下来的美洲红种人即印第安人的真实生存状态。也是野蛮时代①低级阶段的写照。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分工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男子作战、打猎、捕鱼,获取食物的原料,制作为此所必需的工具。妇女则负责管家,制备衣食等等。与这一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真正的分工关系只存在于男女之间。男子与男子之间仅仅是同一工种的合作关系,比如作战、打猎、捕鱼等等,谈不上分工。家户经济则应当是当时的所有制关系。之所以表现为这种家户经济形式,是因为上述生产只需由一定数量(并非全体)的人构成的群体来共同完成,这样的群体(家户)当然可以有大小不等的若干个。而显然,在生产工具更其低下的早期可能需要全体来完成,那时,或许就是一种原始的完全的共产公社形式,而不是这种半共产的家户经济了。其中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地位关系,因为在生产中缺一不可,也就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不像现在,酒馆旅馆林立,

文献综述 国家起源

国家起源文献综述 蒋永甫曾就亚里士多德、霍布斯、马克思国家起源进行比较。他认为在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和马克思的国家起源理论中,由于对人类生存困境的理解不同,他们有关国家起源的理论构建也存在不同。他们的政治思考的共同之处在于对人类合理的生存秩序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亚里士多德是从人类生存困境出发,探讨国家起源问题的最早的西方政治哲学家之一。在他看来,城邦是自然产生的,他跟源于人类的生存需要。 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被后人归结为政治自然主义或自然主义国家馆,它不同于近代以来有关国家起源的契约理论。而在霍布斯看来,国家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自然形成的,而是源自化的个人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霍布斯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体现的是一种近代的原理,“近代的原理一个人为出发点,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投票权,从而产生了国家。” 霍布斯认为,只要人类运用理性,同意他们不再在他们明显受到侵害的情况以外行使其自卫权,而是把自卫权交给一个代理人,及主权者,让主权者就困难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判断,人类就创造出一个人为的政治秩序,这个政治秩序的中心是公共权力——李维塔,一个“人创造的人”。因此,国家是人类发明出来的,它是个人权利让渡给统治者的必然结果。国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政治秩序,这种政治秩序。对于人类生存而言,即是人为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家中,霍布斯最直接的凸显了自然状态下的人类生存困境与政治国

家的产生之间的逻辑关系。 就对霍布斯的国家起源理论的研究中,艾克文进行了分析,在这一轮证过程中,霍布斯由于系统深入的发展了普遍利己、非道德的政治观和保利国家观、从而奠定了其近代政治学开创者的地位。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生存困境主要表现在社会内部由于利益分化而形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把阶级斗争控制在社会公共生存所能允许的范围内,以求得人类共同的生存。但国家的产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生存困境,要解决人类的生存困境,必须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社会利益的分化而带来的积极矛盾阶级冲突。 西方国家起源理论研究述评中,提到国家起源问题一直备受学者关注,特别是二十世纪历来,西方学者注重从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方面汝州研究国家起源,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塞维斯和弗里德提出著名的酋邦理论和分层学说,与此同时,各种具体理论也不断出现,如城市革命、灌溉、贸易和战争,由于单一的因素不能解释国家的产生,因此综合理论应运而生,生态学理论注重利用气象数据并合理的推测组合,社会理论则以更具体的权利、意识、个人、性别和团体进行研究,而这些都推动者国家起源理论的发展。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塞维斯曾提出,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是由游团、部落、酋帮、国家四个阶段组成。其中有经验和特殊能力的单个人领导,部落想游团那样人人平等,但更大程度上带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他们已经发展了以亲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机构,负责重

恩格斯 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节选)学习导读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适应时代和无产阶级斗争发展需要而写的,是一部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和国家理论的代表作。 一、写作背景 《起源》写作于1884年3月至5月,同年10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单行本,后来在德国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1892年,恩格斯写了《新发现的群婚实例》一文,作为本书的附录。 1.《起源》是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而撰写的 对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和阐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原始社会的研究。19世纪中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原始社会的发展、验证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创造了条件。1877年,美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古代社会》一书出版。摩尔根主要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他根据自己对美国印第安人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人类婚姻、亲属关系、氏族制度的长期研究和观察,写作了《古代社会》一书。马克思对摩尔根的研究成果高度重视,于

1881至1882年间研读了《古代社会》一书,做了详细的摘录和批语,并且计划用唯物史观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但是,马克思还没有实现这个心愿就逝世了。恩格斯对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同样重视,认为是“一本像达尔文的著作对于生物学那样具有决定意义的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2页)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了马克思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所做的摘要和批语。恩格斯研究后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摩尔根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而摩尔根的研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证明,“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5页)为了进一步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实现马克思的遗愿,恩格斯认为应在此基础上写一部阐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国家理论的著作。为此,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结合他本人多年研究的成果,写就了《起源》一书。 2.《起源》是为批判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国家理论而撰写的 17世纪中叶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在西欧和北美得到确立。资产阶级学者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竭力鼓吹各种唯心主义社会学

关于国家起源

特洛格洛迪特人的故事 ——关于国家起源的一个假说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由这种能力上的平等出发,就产生达到目的的希望的平等。因此,任何两个人如果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同时享用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彼此都力图摧毁或征服对方。?于是,自然状态中,充满着?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在恐怖的笼罩下,?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平等的自然权力带来的恐怖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让渡自然权力,构建有机社会成为人类摆脱悲惨宿命的必然选择。通过社会契约,人们将自然权利交给第三方行使,于是,利维坦——国家产生了。?这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个人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够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在霍布斯的观念里,自然状态就是战争状态,而战争起源于自私的人们对有限资源的争夺。建立国家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废除个人的自然权力,从而废除个人危害他人的能力。当然,国家的产生,暴力并没有被消除,只是行驶暴力的合法权力不再属于个人。国家的产生意味着以一种恐怖代替另一种恐怖,因此,霍布斯的理想国家是集中一切权力的独裁国家。 孟德斯鸠并不认同霍布斯的观点。在其1748年《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提出,在自然状态下,人是?软弱?和?极端怯懦?的。?在这种状态之下,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几乎没有平等的感觉。因此,他们并不想互相攻打。?这样,自然状态就是一种和平状态。?一个动物当同类的另一个动物走近时所感觉到的那种快乐,诱使他们互相亲近?,于是相互畏惧使人们相互认同和相互亲近起来,?相互之间经常存在自然的爱慕?使人结合成为社会。建立在自然联系基础上的社会并不是一个有效运转的社会。脱离自然状态,在相互联系中的人感到自身力量的存在,他们不再软弱和怯懦。在社会联系不断拓展的过程中,个人利益的自主性意识不断增强,人与人的利益冲突也不断发展。?每一个社会中的个人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他们企图将这个社会的主要利益掠夺来自己享受,这就产

现代国家的起源

《现代国家的起源》读书报告 2018101678 孙立宇 1.现代国家应满足的特征: (1)时间的持续和空间的固定。临时性的、因某种共同利益而团结在一起的组织难以构成国家。只有在时间上持续不断的,逐渐成为永久性的联合才能成为国家。同时,在地理上需要有一个核心区域,即便边界可能发生变动,只要民族中一定数量的人群居在固定的区域内,人们可以在那里建立起稳固的政治体系,才有可能形成国家。 (2)具有永久性的、非人格化的政治制度。即便是最原始的社会,也需要一定的程序来处理内部的争端,以及为了对外斗争需要而组建武装团体。然而,一个团体组织如果要在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固定地生活在某个区域,它就需要对差异化的资源和人力进行更有效的利用,由此导致了专业化的制度要求。这一制度要经受得住历史的变迁和人群的更新换代,与本团体组织一样永续存在,并且能够提高效率;更重要的在于加强团体中的政治身份感。(3)忠诚从家庭、地方团体、宗教转向国家,人民一致同意需要一个权威来做出最终裁决,且效忠于该权威的观点被广泛接受。大部分参与政治的人都承认了对最终权威的需要,人民普遍接受国家利益至上的观点,而维护国家是最高的社会宗旨。 作者根据现代国家的以上三个特征,从1100年到1600年间西欧的历史出发,探寻现代国家的出现。因此,本书主要探寻的是在时间上持续和空间上固定的政治单元的出现、持久且非人格化的制度的发展、对需要做最终裁决的权威的认同以及这一权威获得其臣民最基本的忠诚。

2. 在时间上持续和空间上固定的政治单元的出现: 基于对个人的忠诚而建立的政治组织缺少稳定性,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决定了当时的王国的特征,有些王国寿命很短,以致只能用统治者的名字来命名;一个在时间上持续高就的王国,其边界可能不断地的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在这样的国家,一个稳固的政治体系无法建立起来。 但是在公元10世纪之后,欧洲的格局逐渐变得稳定,结束了长期的迁徙、入侵和战争。某些民族,占有了特定的地区,在同样的政治团体里保持了几个世纪,那些持续了很久的王国或公国的统治者有机会去发展出永久的制度。 3. 持久且非人格化的制度的发展: 在动荡和暴力的年代,大部分人首先追求安全与和平,弱小的政府总是充满自我增强的动力,以抵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任何一个存在一定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政治单元都需要建立法律制度和财政制度,以适应内部和外部的需要。 欧洲的政治系统在地方上过于薄弱和分化,税收制度的缺失导致国王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他自己的土地,那些希望保持自己定位并将其传给后人的国王必须要在分散的地区形成连续性的政治单元,其关键在于提高地产管理的能力。因此,第一个永久的官职就是地产管理者,他们肩负国王的使命,征收土地上的收入,并使它们为国王所用。 由于当时对大多数错误行为的惩罚通常是以罚金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在地方上主持正义也是地产管理者的职责之一,而主持正义的收入占据了地方收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统治者意识到维护正义不仅仅可以增加收入,也是保持权威和提高国王权力的一种途径。 在当时,针对一些严重的犯罪行为(如谋杀)和某些民事案件,可以设置一些特殊程序。

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 ——从综述中西方国家起源论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 ——从综述中西方国家起源论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国家起源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学者热于讨论的问题,首先,国家起源问题是国家观中的重要问题,“国家的定义和起源问题是所有国家观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从哪个角度去认识国家的本质。”(1999)其次,国家起源问题也是政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国家起源涉及国家的性质对于认识国家、政府、权力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政治学的起点”(2014)而对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解释,更是决定了对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本文致力于从中西方国家起源论的发展中探讨国家起源,从古往今来的中西方学者们对国家起源问题的论说中发掘并综述出系统的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 首先,中国古今许多思想家和史学家对国家起源问题作过深入思考和富有启示意义的阐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起源论,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㈠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国家起源论的确立时期,西周时期有“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2004)之说,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轻天命重人事、重君王之“德”和民本的人文道德理性精神获得进一步发展。在种思想背景下,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等成为先秦诸子思考的重要对象,如墨子(1944)的“除乱尚同”说,法家(1955)的“止争息乱”说,儒家的孟子(2011)的“辟除民害”和“与民教化”说、荀子(2008)的“止争息乱”说、《吕氏春秋》(2010)提出的“以兵止争”说等,先秦诸子的国家起源论丰富多彩,为此后国家起源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㈡秦汉至隋唐时期,国家起源论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正统国家起源论:董仲舒(2007)认为,“天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国家和社会秩序确立的本原”为此,他提出了“尊天受命”的政治观和纲常伦理观,宣扬“君权神授”和“符命”论的神权政治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二是一些思想家和史学家结合道家、法家和先秦儒家有关国家起源的思想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唯物思想,对正统的国家起源论加以批判:特别是柳宗元(2008)的《贞符》和《封建论》从唯物主义和儒家道德理性立场出发,有力地批判了“君权神授”和“符命”论,深刻阐述了国家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读后感一 墓石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的作者是去年刚刚去世的美国汉学家孔飞力。 孔氏不是那种著作等身的学者,在三十年间,总共才出版了《叫魂 ——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帝制晚期的叛乱及其敌对力量》、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三部著作。 但是,部部经典,堪称史学大家。 这些经典以问题意识为出发,采取以小见大的特有写法来阐释 "全国 性问题",比如《叫魂》单单以一种社会基层的文化现象入手,重点分析在 皇帝、官僚系统与平民阶层的诠释,从而揭示表面上处于"乾隆盛世"的中 国社会景象及其背后潜藏的危机。 又如在《中国帝制晚期的叛乱及其敌对力量》以民兵组织演变以及地 方军事化发展的探讨为切入点,深入地解析中国帝制晚期农村社会的结构 变化。 在这些著作中,他并没有令学者印象深刻的"研究范式",也没有时髦的 学术理论,但他的问题意识、他的现实关怀以及他的思想,足以让他提出 有深度的问题,并展露历史叙事的意义之所在。 孔飞力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中写道, "一个有着根本性关怀的

思想家,其才华之所在,应在于他既能够将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经验和抱 负上升到一般性的层面,又能够赋予他自己特定的世界观以普世性的意义 ",而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他自己!如何使深奥的学术理论"深入浅出", 如何让人参透"意义终究会老去,而事实永远不会老去"这句哲理,注定是 一位思想家的才华与价值所在。 关于《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这部著作,孔氏不是在讲现代中国的如 何形成,而是在讲现代国家所蕴含的各种性质是怎样一步步被中国具有的。 诚如他讲道, "中国文化是统一的, 但不是单一同质的",同理亦可认为, 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社会制度,这些都有着多种形式的存在,同 样也有各种替代性选择。 对于普世性的问题或哲理至少孔氏相信具有普世性的东西,它必然孕 育一个个具体个案或个案的某一层面,并以其自身内在的方式、而非外部 强加的方式呈现。 然而,问题是"深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并与现代并不相悖的种种知 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通过怎样的具体历史途径,或者经过何 种人的努力或作为,而导致了向着现代性以及具有中国特质的 "现代国家" 的渐次转变?" 针对"中国现代国家的形成"这一历程, 上述所说的"现代种种知识资源 "应属孔飞力在政治层面强调"根本性问题"或"建制议程",也可归纳于"政治 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三种问题。 具体地讲,"第一,政治参与的扩大如何同国家权力及其合法性加强 的目标协调起来?第二,政治竞争如何同公共利益的概念协调起来?第三,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 导读:本文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于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形成问题,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问题至今未得解决。原因何在?笔者以为,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历史的实际出发,问题总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具体意见。 认清中国古代有别于古希腊罗马的早期国家形式 讨论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形成,首先要把我们祖先刚进入国家状态时的政治组织的形式弄清楚,这就是所谓“早期国家”。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都在广泛谈论着“早期国家”问题。国内学者使用“早期国家”的概念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讨论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态开始的,使用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区别古希腊罗马那种建立在地域组织基础之上的国家形式,具体是指我国夏商周时期建立在血缘组织基础之上、政治组织与血缘组织相互为用的早期国家形式。这无疑是对的。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就已论及这种国家形式了,只不过他没有使用“早期国家”这个词而已。 众所周知,古希腊罗马这种国家形式,是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被提到的。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一般习惯于按照《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到的古希腊罗马及日耳曼国家

形成的标志来讨论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及形成问题。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阐述的有关国家的基本理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拿古中国同古希腊罗马相比附,以为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也一定要具备“公共权力”与“地域组织”两个条件,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这几个国家都明显是“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5页),这就与我国进入国家状态后氏族制度仍被长期保留的实际不相合。而在近年的研究中,夏商周三代社会的这种结构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因此,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早期国家的一般特征去考虑我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形成诸问题。 我们注意到,目前中外学者对于“早期国家”的概念虽然还存在着差异,但在将中国划归早期国家而将古希腊罗马归入非早期国家或社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出现的国家这一点上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人们常常提到的前苏联学者a·m·哈赞罗夫为国际学术界组织编写的《早期国家》一书所写的带有总结性的文章中就表明了这样一种认识(《关于早期国家研究的一些理论问题》,载《古代世界城邦问题译文集》,时事出版社,1985年)。因而,从国际学术界范围来考虑问题,我们也应当分清这两种不同的国家形式。 回想过去,一些学者在讨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时,并未分清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是两种国家形式。一些学者机械搬用恩格斯有关古希腊罗马国家形成的标志的论述,认为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也必须具备“公共权力”和“地域组织”这两个条件,如此就不免

国家的起源及本质

国家理论(终极) 一、国家的起源与本质 国家起源问题是各类国家学说分歧的焦点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根本点。对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解释,决定了对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有两个基本论断: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国家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基本论断是: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起源于社会内部基本矛盾的运动。 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和交换的出现。在经历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特别是商业的独立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分工和交换已经达到相当普遍的程度,经济活动一跃而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经济利益也上升为决定人际关系的根本因素。 分工、交换、利益分化这些因素的出现,使经济因素逐渐取代血缘因素成为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随着群婚制度向“一夫一妻制”的被迫过渡,个体家庭逐渐取代氏族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生产分工日益细化,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原始的氏族组织和道德力量已经无力应付这一变化,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它似乎站在相互斗争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

们的公开冲突,至多允许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制度 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阶级所炸毁,被新的机关——国家所代替了。 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论断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 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 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 居于社会之上并且同社会日益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论断,表明了三点: 第一,国家是个历史范畴,这表明了国家产生的时间。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 类社会发展到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社会组织。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因此国 家绝非公正地代表社会的每一个阶级,而是特定阶级的统治。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统治阶级允许的“秩序”的范围之内。 这种秩序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种:神权论、暴力论和契约论。 神权论认为,国家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