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9在山的那边

19在山的那边

19在山的那边
19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等词语,

在山的那边教案

2. 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领悟诗中“山”与“海”的意义。

能力目标

1. 提高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与思想,学会初步欣赏诗歌。

2.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

感悟诗中蕴涵的哲理,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2. 品读揣摩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教师指导朗读、范读,学生诵读、品读等环节,体味诗歌所蕴涵的哲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把握词句,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声情

并茂的诵读中把握“山”与“海”的内涵,领悟诗歌表达的人生哲理。

2.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研读诗歌,品味诗歌具有表现力

的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美好而朦胧的梦,或者充满新奇的幻想,或者有美妙的

希望。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童年最美的梦。

现在你的理想是否实现?如果实现,你是靠怎样的努力实现的?如果没有,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看看有哪些收获。

二、探究学诗方法

1. 诗歌常识

诗歌,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一

般分行排列,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2. 方法探究

回忆、探究如何学习诗歌: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和品味。

朗读是学诗非常重要的环节。怎样才能把诗读好呢?同桌之间讨论、明确:

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情感。

品读诗歌,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从用词、修辞、写法的角度,领悟

内容和情感,品味内蕴,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三、诵读诗歌

通过多样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把握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

1. 一读诗歌,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在文中用红笔标画出重点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

积累。

痴想(chī):发呆地想隐秘(yǐn):隐蔽,不外露

铁青(tiě):青黑色,常形容人(矜持、恐惧、盛怒或患病时)脸色发青。凝成(níng):凝结而成诱惑(yòu):引诱,迷惑

喧腾(xuān):喧闹沸腾扎下(zhā)

漫湿(màn):润湿,浸湿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齐读词语两遍,慢速齐声朗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并注意停顿。

2. 二读诗歌,读出节奏。

听范读,学生小组练读、讨论,把握节奏与停顿。

小组代表朗读展示,其余学生听读,师生共评。

3. 三读诗歌,读懂内容。

指名朗读,其余学生听读并思考:第一、二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诗中的“山”

和“海”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两部分内容。

时间上:一节写“我”童年时期;二节写“我”长大后。

情节上:一节写“我”渴望海;二节写“我”追寻“海”。

心理上:一节写“我”的相望与困惑;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

方式上: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二节写“我”与读者的对话。

一节中,“山”“海”指现实中的“山”“海”;二节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象征艰难险阻,“海”象征理想。

4. 四读诗歌,读出情感。

学生自读课后补充,教师补充介绍诗的相关背景资料。

这里的“山”和“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解读:山,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象力的召唤。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9+在山的那边(教师版)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留学,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教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都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生活经历。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课时

1、反复诵读法 新课标明确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诵读既是诗歌教学的目标,也是诗歌教学的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朗读,以读激情,以读感悟,从而体会诗的感情,理解诗的意蕴。 2、讨论点拨法 在加强诗歌朗读训练的同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赏诗、品诗的过程中学生自主质疑,师生合作探讨学习,对于学生难于解决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能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3、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运用声、像、图三维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直观,教学手段更便捷,适当穿插展示课件能创设教学情境,又能解构文本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的提示,能激情导思、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课堂,体现诗的情美、理美、文美、意美。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_____ 诱惑.( )_____ 一瞬.间( )_____ 隐秘.( )_____ 喧.腾( )_____ 痴.想( )_____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在山的那边(课文全解)人教版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一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句解:山那边的新天地,是“我”童年的遐想。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有追求新天地的梦想。>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句解:妈妈的回答是巧妙的,对于大山里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大海更能激起他们的幻想了。妈妈指点了理想,从而唤起了“我”的梦想。>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句解: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其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句解:“终于”一词,一是说明爬山的不易;二是说明“我”我以为爬上了山顶,“想望”就要实现了。> 可是,我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句解:“却”表示意思上的转折。“哭”勾画出“我”失望的情态。>——再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句解: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理想受挫后的失望、沮丧,为下文“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做铺垫。>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句解:“零分”指幻想全然落空。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就会大失所望。> 妈妈,那个海呢?<句解:这是“我”幻想落空后向妈妈提出的带泪的疑问,虽然大失所望,但仍然继续坚持理想,继续追求理想。> 段解: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写妈妈唤起了“我”童年的想望。一方面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到达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我”不免失望、沮丧。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句解:“!”表明对海的向往,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句解:“凝成”二字,语言凝练,表明只要有理想和信念,不畏长途跋涉,百折不挠地奋斗,就一定会看到海。“海”本来是自然界的事物,在这里具有象征意义,指理想的境界。>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句解:虽然,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我”曾一次次遭遇失败和挫折,也曾因此深深的失望过,但是“我”没有因为挫折和失败的打击而气馁和放弃,“我”没有因为挫折和失败的打击而气馁和放弃,“我”依旧满怀信心地追逐着、努力着,因为理想一直在远方向“我”召唤着.>——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句解:“枯干的心灵”,比喻失去理想、疲惫失望的心。这句的意思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句解:反复,照应前文,再次勾起诗人对理想的憧憬。>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句解:“山”比喻实现理想途中的困难,“无数座山”比喻实现理想要经历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课文解析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课文解析 研讨与练习 一、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探究“海”所蕴含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课文解析 本文写作特点:象征手法。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正式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了解象征,明确寓意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资料助读 (一)关于什么是诗歌? 1、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2、诗歌分类:根据表现内容,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根据诗歌的外在形式和语言特点,分为格律诗和自由律诗。 3、诗歌的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诗歌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 4、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 5、意象: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家作品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79年,当时作者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王家新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他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9在山的那边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

19 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 ⑵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朗读诗歌的主要方法,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文章,感受内容 一读,辨字音。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二读,知大意。给诗歌另拟个小标题,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梦…… 三读,理内容。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例如: 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 第一节写我童年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长大后的感悟和信念; …… 朗读方法可多样化。自由朗读,齐读,男女分节读等,可视情况灵活运用。力求以形式丰富的朗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诗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整体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山的那边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为什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妙词佳句赏析,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诗人将大山拟人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 教学目标: 1、练习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加深理解 2、体会诗歌的形象性,领会诗歌艺术形象的蕴含 3、领会诗歌所揭示的人生道理,积极思考、探究人生意义,理解理想与现实,追求与挫折之间的关系 4、通过拓词成句和片段练习,强化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 教学难点: 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形象的蕴含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文章 课时:3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指导 1、提前一天播放一首配乐诗朗诵,并给学生一段乐曲,布置学生在课下模仿所听配乐诗朗诵配乐反复朗诵课文。 2、在朗诵的基础上思考:这首诗谈论了什么问题 3、拓词成句练习(并给加点字注音): 示例: 喧腾——海在喧腾——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

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皎洁的月光下,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将下列词语逐步拓展成短语、句子,每词至少拓展四次,所拓句子尽量优美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 二、授课过程: 1、检查预习: (1)学生上黑板给加点字注音 (2)学生读一读自己所拓展的句子 2、整体感悟课文 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平原上,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因为大山里的世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大地是这样广阔,我想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1)介绍作者(多媒体投影)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附答案

17《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有坎坷,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1.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适当。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培养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英格兰的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敌军——德国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会被敌军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但是,第二天,他依然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是这样告诫自己的: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飞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飞行的一路上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上尉飞行员,也是一位著名作家莫顿?亨特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看看他小时候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而让他成为“孤胆英雄”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训诫.(jiè) 耸.(sǒng)立迂.回(yū) 嶙峋 ..(lín xún) 凝.视(níng) 啜泣 ..(chuò qì) 头晕目眩.(xuàn) 小心翼.(yì)翼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告诫、教导。(训诫) (2)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小心翼翼) (3)形容人瘦削。(嶙峋) (4)惊奇、诧异。(纳罕) (5)使眼睛昏花。(炫目) (6)抽噎,抽抽搭搭地哭。(啜泣) 3.文体知识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为特点,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融于一体,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本文是叙事散文。 4.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也被收入我们

18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积累字词;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2.理解诗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3.树立崇高的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7分钟) (一)自学指导 1.了解诗歌: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往往富于想像,借助赋予深刻内涵的具体事物(意象),通过凝炼、生动优美又有节奏感的语言抒发诗人强烈的的思想感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新诗: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现代诗,是与传统诗歌(旧体诗)相对而言的诗歌体裁。其特点是形式较自由,每节诗和每行诗字数不同,押韵要求不严。 诗歌要反复朗读来以品味语言,体味内涵;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朗读诗歌: 一要读准字音,字正腔圆;二要读出节奏,抑扬顿挫;三要读懂情感,读出韵味。 (1)一读:用红笔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字音、词义,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2)二读:尝试用铅笔在每句应停顿的地方标“/”,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和语速,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3)同桌互读:大声读给同桌听,并互相点评朗读情况,提出修改建议,且说明修改理由。 (4)组内互读:组长先读,大家共同评价;让后组长找一位同学再读,大家在评价。 (5)组内齐读诗歌。 3.再读诗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圈点勾画出重点词句,找出诗歌的主要意象,揣摩其深刻内涵。 (二)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痴.想()隐秘.()凝.成() 诱惑.()喧.腾()一瞬.间()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凝成:

在山的那边课文赏析

<<在山的那边>>朗读 小时候→(轻声,适当延长),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声调略上扬,轻声)(语气:要读出孩子天真的口吻) 妈妈给我说过:/海(语气平缓)(要读出母亲的慈祥和蔼) 哦(短而轻声),山那边/是海吗(略带疑问和憧憬的语气) 于是(略延长),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音量适中,声调略上扬) 可是(要立即体现出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延长),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语调上扬,声音延长),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连读略快)/打(重读)了/一个/零分!(语速放慢,声调延长,体现出挫折感) 妈妈(轻声),那个海呢(要充满疑惑) (第一段主要要能够体现出孩子的纯真,对希望的想象憧憬,去追寻希望时的兴奋心情和遇到挫折的极度沮丧懊恼的心情。)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声音要比第一段来得大,要体现出一种坚定与自信。) 今天啊——(延长),我竟(重读)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延长)扎下了深根(语调降轻。)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语速要加快)地失望过(这句要重读)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语气上要降低)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语调上扬)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音量放大,语气激昂) ——那雪白的海潮啊——(延长),(音量达到顶点)夜夜奔来(开始降低音量,语气也渐趋平缓) 一次次/漫湿了/我(延长)/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延长),请相信(延长)——(音调上扬)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这两句连读语速要加快)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略延长,停顿)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延长)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两句读时要体现出惊喜的情绪。) (第二段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就要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在山的那边>>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 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文导入: 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 与“山 ’’ 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

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 “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自主学习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 来的”? 合作探究 1、“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2、“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布置作 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2、深入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4、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课前准备】 让学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预习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诗歌朗读,并提出朗读注意事项。学生认真听读。) 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 1、训练朗读: ⑴ 范读: 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⑵ 学生齐读。 (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⑶ 学生自评。 提示: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2、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 ⑴ 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⑵ 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⑶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评析: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及诗歌体现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与探究,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教师准备学生可能发现的问题: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情?用了什么写法?师引导学生理解: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

重庆市万州区塘坊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合适的语气。2.理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蕴含的意义,领会本诗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1.学习时通过分析诗歌优美的语言来体味诗歌的含义。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3.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朗读训练,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2.诗歌意象所蕴含象征意义的把握。3.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难点:1.朗读技巧的训练。2.诗歌意象所蕴含象征意义的把握,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在《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相关背景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1979年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历,与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历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诗中对“海”的向往,实际上是历经“文革”的青年一代对人生信念的向往与追求,是接受了理想主义教育而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又幻灭了的一代人对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 3.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素质检测 班级姓名: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31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①痴.想()②凝.成()③枯.干()④隐秘.()⑤诱.惑() ⑥一瞬.间()⑦幻.想()⑧朦.胧()⑨喧.腾() 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并组词。(4分) ①分()()②几()()③干()()④奔()() 3、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也就是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更深的做含义,说说诗中的“大海”和“群山”蕴含着什么意思?(3分) 4、联系上下文,品析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9分) ⑴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着我的山顶。 ⑵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 .. ⑶一次漫湿了我枯干 的心灵。 .. 5、给下列语句排列顺序。(3分) ①首先设法安慰自己,树立信心,镇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②遇到无法下笔,思路阻塞,判断不清的难题时,不要着急。 ③心里平静后再冷静思考就不怕难题了。 ④这时候,你应该想:别人也难,何必畏惧呢? 正确的顺序是: 6、细看下面表格,想想其中数字的排列有何特点。选出表达不准确的一项()(3分) A.纵向、横向及对角线上的三个数之和均为15。 B.纵向第二列、横向第二行的三个数字都是奇数。 C.表中共有九个数字,其中四角都是偶数。 D.两条对角线上不同的六个数字中有四个是偶数。 7、“1,2,3,5,8,13,21,34,55,89,144……”这是数字中有趣的斐波级数。此级数的最大特征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3分) 8、仿照示例扩写句子:(3分) 例:海为我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花向我微笑 二、阅读理解(共41分) (一)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在山的那边课文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课文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 2、逐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海”与“山”的含义; 4、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 情感与价值目标: 5、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阅读,从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讨论,讨论的方法与过程都是作为第一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隔着山的景象。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去感悟梦想与追梦。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默读课文,给“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选一个词造句。 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诱惑(huò) 喧(xuān)腾一瞬(shun)间 2、知人论世 每读一篇文章,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作者的尊重。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作者又是怎样看他的这一首诗的呢?请同学们翻到书第5页,我们一齐读一读。 (二)研读文本 1、范读课文(可以是听录音) 2、自行练读(可个人斟酌朗读,也可小组内相互听读) 3、抽生阅读 4、研讨问题(小组讨论,并根据情况各小组分摊小题,提高效率,不必面面俱到)

未选择的路导学案及答案

《未选择的路》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2 课时 课题:《未选择的路》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2、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3、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1、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 1、象征手法的作用。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1、了解作者及象征 2、弗罗斯特,美国诗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又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著名的诗集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3、2、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及解释字词 足迹()瞬间()诱人()幽寂()萋萋() 涉足()伫立() 伫立:极 目: 涉足:荒草萋 萋: 4、对《未选择的路》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令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慎之又慎。 【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2、诗歌中写到了两条路——选择的路和未选择的路。请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复习知识点:在山的那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复习知识点:在山的那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 础知识大全- 查字典为您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复习知识点:在山的那边,希望帮助您提供多想法。和小编一起期待学期的学习吧,加油哦! 一、词语积累 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失望:①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②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 依然:依旧。 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二、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痴想(chī)凝成(níng)喧腾(xuān) 诱惑(yòu)一瞬间(shùn)隐秘(mì) 三、辨析近义词 痴想幻想 这两个词都可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现实的想法。但词义有所不同。 痴想:着重点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痴的”情态。如“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幻想:着重点在“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有实现的可能性。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以上就是查字典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复习知识点:在山的那边,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返回查字典首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复习知识点:绿色蝈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 知识大全- 查字典为您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复习知识点:绿色蝈蝈,希望帮助您提供多想法。和小编一起期待学期的学习吧,加油哦!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篝gōu火狩shòu猎喧嚣xiāo xī sū 暗哑yīn yǎ 静谧mì

七年级课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七年级课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山”与“海”的意象。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体验诗歌表达的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来整体感知诗歌美的韵律。 2、引导理解、感悟诗歌词句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诗歌美,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理解“理想”的意义,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朗诵诗歌的基本要求,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全诗,提高朗诵能力。 2.通过理解关键字词句,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情怀。 难点: 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领会“山”与“海”蕴含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教法:1、朗读法 2、引导法 3、思维拓展法。 学法:1、朗诵法3、直观感知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些事物你会想到什么?这些事物我们都赋予了他们特殊的含义,今天,就让我们依托物象和情意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在山的那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解决生字词。 1、请全班学生自己放声朗读两遍,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语音正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指导学生解决生字词。 3、请同学对朗读进行评价。 三、范读课文,读出感情。 老师通过朗读,读出了一种寻而未得的失落,那我们同学通过朗读又读出了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来说一下。 四、品读诗歌,了解写法。 1、大家从诗歌中读出了这么多情感,这些情感是作者是借助哪些物象来传递的呢?(板书:画出山与海的简图) 2、请同学们将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老师做示范:朗读喜欢的几句,并简明扼要的说明喜欢的原因,明确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理解诗歌意蕴,感受诗歌魅力。

七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_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_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导 学案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课文导入: 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自主学习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合作探究 1、“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2、“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2、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王家新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新诗: 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现代诗,是与传统诗歌(旧体诗)相对而言的诗歌体裁。其特点是形式较自由,每节诗和每行诗字数不同,押韵要求不严。 二、走进作者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三、初读课文,弄清字词 痴想(chī):1.亦作"痴想"。 2.呆呆地想。 3.幻想。文学创作上的丰富想象。 4.不切实际﹐难以实现的想法。(课文意思:很投入,很入迷,很忘情地思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凝成(níng):凝结成。 诱惑(yòu):吸引,招引。 喧腾(xuān):喧闹沸腾。 漫湿:水满湿润。 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 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 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 1、理解诗歌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学习难点】 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字注音痴()想隐()秘 凝()成诱()惑喧()腾瞬()间2、解释下列词语痴想: 隐秘: 凝成: 诱惑: 喧腾: 瞬间:

几乎: 3、诗分两节,你能说说为什么吗?4、请你概括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课内探究案】、联系实际,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踏上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 你一定对未来满怀憧憬和向往。你是怎样描绘未来的蓝图呢

个渴望大海的山里孩子,最美丽的梦想便是有朝一日能拥 抱大海,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 命。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诗人 深情的诉说。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加入情感,再次朗 读体会。 3、学生个别诵读,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4、学生齐读,感受两节诗的大意。 5、明确两节诗的大意: 第1 节童年时的向往与失望第2 节成年后的执著与感悟 、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 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 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 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