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1、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铸钢件用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的测定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铸钢件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热处理炉工况的空载测试及有效加热区的评定。

2、引用标准:

GB/T16923 钢件的正火与退火

GB/T16924 钢件的淬火与回火

GB/T9425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GB/T2614 镍铬—镍硅热电偶丝

GB/T4989 热电偶用补偿导线

GB/T4990 热电偶用补偿导线合金丝

GB/T7232 金属热处理工艺术语

GB/T16839.2 热电偶第2部分:允差

GB/T18404 铠装热电偶电缆及铠装热电偶

3、术语

本规程引用的术语为GB/T9425、GB/T7232中的术语。

3.1 工艺规定温度

根据工件热处理的目的和材料种类,由热处理工艺规定的加热温度。

3.2 保温温度

在工艺规定温度下保持必要的时间,工件或加热设备内加热介质的温度。

3.3 保温精度

实际保温温度相对于工艺规定温度的精确程度,用相对于工艺规定温度的允许最大温度偏差表示。

3.4 有效加热区

经温度检测而确定的满足热处理工艺规定的温度计保温精度的工作空间。

4、铸钢厂热处理炉的保温精度

表1 热处理炉保温精度

炉子名称 热处理炉类别 有效加热区保温精度℃ 仪表指示精度不低于%

1#热处理炉 Ⅲ ±10℃ 0.5

2#热处理炉 Ⅲ ±10℃ 0.5

3#热处理炉 Ⅲ ±10℃ 0.5

4#热处理炉 Ⅲ ±10℃ 0.5

5#热处理炉 Ⅲ ±10℃ 0.5

6#热处理炉 Ⅲ ±10℃ 0.5

7#热处理炉 Ⅲ ±10℃ 0.5

5、测温装置

5.1 热电偶及补偿导线

根据检测温度计要求的保温精度,按表3选择热电偶,热电偶应符合GB/T2614。补偿导线应符合GB4989、GB4990、GB/T18404的规定。

表2检测用热电偶

热电偶名称 分度号 等级 使用温度℃ 允许偏差℃ 检定周期

镍铬—镍硅 K Ⅱ 0-1200 ±0.75%t 半年

注:t为被测温度

表3检测用补偿导线

热电偶分度号 补偿导线型号 补偿导线名称 代号 温度范围℃ 允差℃

K KX 镍铬10-镍硅3延长型导线 KX-GS -20—100 ±1.5

5.2 检测仪器

检测仪器用精度不低于0.5级,使用有纸记录仪—富士PHA88004-EA0YV 记录仪。 5.3 测温架

检测用测温架用不锈钢钢管焊接而成,用来固定热电偶,为确保其不变形,测温架需增加焊接加强筋。 6、检测方法 6.1 检测要求

6.1.1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的检测,一般采用空载试验,特殊要求时可以进行装载试验(半装载试验或满载试验)。

6.1.2 测试时,热处理炉应以常用升温速度升温。 6.2 检测点的数量和位置

铸钢厂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温度检测点的数量和位置示意图详见图1—图6.

450m m ;约350m m ;

图1:1#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示意图

6

450m m ;膛约300m m ;

图2:2#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示意图

6

450m m ;

膛约350m m ;

图3:3#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示意图

6

450m m ;膛约300m m ;

图4:4#、5#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示意图

6

400m m ;膛约350m m ;

图5:6#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示意图

450m m ;约350m m ;

图6:7#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示意图

6.3 检测温度

结合铸钢厂热处理炉的实际使用情况,各台热处理炉的检测温度如下表所示。 设备名称 主要用途 常用工艺温度

空炉检测温度

实炉检测温度

1#热处理炉

铸件的退火、正火及回火

910±10℃、880±10℃、650±10℃、560±10℃

910±10℃、650±10℃ 根据工艺执行

2#热处理炉 铸件的退火、

正火、回火及

淬火 910±10℃、880±10℃、

560±10℃、650±10℃

910±10℃、650±10℃ 根据工艺执行

3#热处理炉 铸件的退火、

正火、回火及

淬火 1100±10℃、910±10℃

880±10℃、560±10℃

650±10℃

1100±10℃、

650±10℃

根据工艺执行

4#热处理炉 铸件的退火、

正火、回火 910±10℃、880±10℃、

560±10℃

910±10℃、650±10℃ 根据工艺执行

5#热处理炉 铸件的退火、

回火 910±10℃、880±10℃、

650±10℃、560±10℃

910±10℃、650±10℃ 根据工艺执行

6#热处理炉 铸件的退火、

正火及回火 910±10℃、880±10℃、

650±10℃、560±10℃

910±10℃、650±10℃ 根据工艺执行

7#热处理炉 铸件的退火、

正火及回火 910±10℃、880±10℃、

650±10℃、560±10℃

910±10℃、650±10℃ 根据工艺执行

6.4、检测顺序及方法

6.4.1 所用的检测仪器、热电偶、补偿导线必须在检定周期内。

6.4.2 测量装置的接线

6.4.2.1 用铁丝将铠装热电偶牢固的绑扎在测温架的每个测温位置上。

6.4.2.2 将铠装热电偶参考端引出炉外,在方便的位置通过补偿导线、铜导线与检测仪器连接,安装时应防止由于引出线安装不当而影响炉温测量。

6.4.2.3 装载试验时,热电偶测量端应尽可能和铸件接近。

6.4.3 温度测定

6.4.3.1 空载试验或装载试验时,不得升到高于检测温度后在降到检测温度。

6.4.3.2 所有测温点的温度,在到达检测温度及其保温精度范围内的最低温度之后,均温0.5小时后,以10分钟每次的频率记录各点的温度。次数≥8次。

6.4.3.3 如果测温点的温度偏差超过保温精度范围,允许适当延长检测温度下的保温时间,但是一个检测温度点的保温和检测总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7、有效加热区的评定

通过上述方法检测,假定有效加热区各点的温度均在工艺规定的保温精度范围内时,则该空间为该热处理炉的有效加热区。

8、记录

有关检测结果包含如下内容:

a、实施的条件及空载或装载情况;

b、热处理炉的名称、型号、类别、主要技术参数、制造单位及日期;

c、常用温度、检测温度及保温精度;

d、测温装置的名称、型号、类别、精度及检定日期;

e、假定有效加热区的尺寸及检测点示意图;

f、使用的燃气种类;

g、装载试验的装载量、铸件特性(材料、尺寸及重量等);

h、各检测点测温时间及温度显示值,数据处理;

i、有效加热区判定结果及检验合格证;

j、检测日期;

k、责任者(检测者、审核者、批准者姓名)

(详见测试报告)

9、判定

9.1 检测结果符合表1的要求,合格后由设备科填写合格证,装载试验由技术科根据检测结果及实物检

测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9.2 若经检测炉况不符合要求时,则不可投入使用,对其进行修理、调整后,再对其进行检测,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10、检测周期

检测周期为六个月,连续三个周期检测合格、使用正常的热处理炉,其测定周期可延长至一年。 11、管理

11.1 热处理炉炉况的测试由设备科统一组织实施,判定结果并出具合格证;生产科按测试周期的需要,合理安排测试时间;技术科提供工艺要求并监督实施、综合评价;清铲工部负责支架、铠装热电偶的安装,并按技术科提供的工艺要求进行操作;机修负责支架的制作及记录仪的记录。

11.2 测定结果须经技术主管领导签字确认。

11.3 热处理炉炉况测定的全部原始记录,按技术管理制度存入档案。

11.4 设备操作人员发现热处理炉运行中有如下影响炉温均匀性不稳定因素,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同时通知技术部门该热处理炉的状况,由技术部门判定该台热处理炉是继续运行,还是重新按工艺点炉。

a、某一点温度同超出设定温度要求的±10℃;

b、某个烧嘴点不着火;

c、某个烧嘴上位机上显示点火,但对应该点的温度远远低于设定温度;

d、某个烧嘴一直熄火;

e、助燃空气及煤气压力低于设定值压力;

f、炉压超出设定压力值;

g、某个烧嘴火焰上漂或者无力;

近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着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热处理炉

十一、炉子技术指标 额定功率:50kW 额定电压:380V 最高使用温度:800℃生产率:100kg/h 相数:3 接线方法:YY 炉膛有效尺寸:1624×692×484mm 炉子外形尺寸:1982×1280×1454.4mm 湘潭大学 课程设计

2017年 1月 8日 1. 炉型的选择 根据给出的技术条件和产品特点,可以选用普通箱式电阻炉。 2.炉膛尺寸的确定 2.1确定炉底面积 根据技术要求生产无定型产品,无法使用实际排料法确定炉底面积,只能用炉底强度指标法计算确定。已知炉子的生产率g 是100kg/h ,根据表3.10[1]选择箱式炉用于正火和淬火的单位面积生产率g 0为120kg/(m2·h),故可以计算求得炉底的有效面积为 A 1/m 2=g g 0=100120≈0.83 取炉底面积利用系数K=0.75,则由式 A 有效 A 实际=0.75可得,炉底的实际面积为 A 实际/m 2= A 有效0.75=0.830.75≈1.11 2.2确定炉底的长度与宽度 当炉底长度小于2m 时,其长宽比可取L/B =2/1。又知, L ×B =1.11,可以解得L ≈1.490m ,B ≈0.745m 。为了便于砌砖,取

L=1.624m,B=0.692m。 2.3确定炉膛的高度 根据统计资料,炉膛高度与宽度之比在0.59-0.9之间。一般取在0.7左右。现按照电热元件布置要求,根据标准砖尺寸,选定炉膛高度为H=0.484m。因此确定炉膛的尺寸为:长L=1.624m;宽B=0.692m;高H=0.484m。 3炉体结构的设计 两侧墙、前后墙的结构基本相同,可以选择相同的结构,耐火层为115mm厚的QN-1.0轻质黏土砖,+65mm厚的、密度为100kg/m3的普通硅酸铝纤维毡,+115mm厚的A级硅藻土砖,保温层外面覆一层5mm厚的石棉板,使用石棉板的目的是防止炉体受潮。 炉顶采用115mm厚的QN-1.0轻质黏土砖,+80mm厚的、密度为100kg/m3的普通硅酸铝纤维毡,+115mm厚的膨胀珍珠岩,保温层外面覆一层5mm厚的石棉板。 炉底采用B级硅藻土保温砖砌筑方格子,内填充蛭石粉的复合炉衬,其厚度为182mm,在其上面铺一层50mm厚的密度为100kg/m3的普通硅酸铝纤维毡,在纤维毡上面平铺四层QN-1.0轻质耐火黏土砖,在四层轻质耐火黏土砖的上面用230mm厚的耐火黏土砖做支架,在支架间隙处放置炉底电热元件的搁砖,电热元件搁砖采用重质高铝砖。然后在支架上放置炉底板。同时在保温层和炉壳之间放一层10mm厚的石棉板。

近代史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

常用材料热处理及热处理代号

常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代号 硬度 材料牌号 图纸热处理标注 HB HRc 热处理目的 Q235-A ─ 不热处理 16Mn─ 不热处理 渗碳淬硬S-C59 表面≥59表面耐磨,心部韧性高,去碳处可钻孔 20 20Cr 渗碳高频淬硬 S-G59 表面≥59表面耐磨,心部韧性高,不淬硬处可钻孔正火Z ≤230 组织均匀化,消除应力 调质T235 220~250提高性能,改善组织 调质T265 250~280提高性能,改善组织 淬硬C35 30~40 变形小,硬度略提高 淬硬C42 40~45 提高强度和耐磨性,有一定的韧性 淬硬C48 45~50 提高强度和耐磨性,有一定的韧性高频淬硬G48 表面45~50表面耐磨,心部韧性高,变形小 45 40Cr 高频淬硬G52 表面50~55表面耐磨,心部韧性高,变形小 调质T265 250~280提高性能,改善组织 38CrMoAlA 氮化D900 HV≥850 提高表面硬度及耐磨性,耐疲劳,耐腐蚀性能 退火Th ≤230 降低硬度 65Mn 60Si2MnA 50CrVA 淬硬C42 40~45 提高强度和弹性 退火Th ≤230 降低硬度 GCr15 淬硬C59 ≥59 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退火Th ≤230 降低硬度 T8A 淬硬C58 55~60 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退火Th ≤230 降低硬度 T10A T12A 淬硬C62 ≥62 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退火Th ≤255 降低硬度 9SiCr Cr12MoV W18Cr4V 淬硬C62 ≥62 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HT100 HT200 HT250 热时效去应力 QT400-15 QT600-3 热时效去应力 ZG200-400 ZG270-500 正火Z ZCuSn5Pb5Zn5 ─不热处理 ZAlSi7Mg ─不热处理 T2 ─不热处理 H62 ─不热处理 L2 ─不热处理

热处理代号--(名称)

热处理代号--(名称) T1--人工时效 T2--退火 T4--固溶处理加自然时效 T5--固溶处理加不完全人工时效 T6--固溶处理加完全人工时效 T7--固溶处理加稳定化处理 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 后快速冷却(水冷),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不完全人工时效:采用比较低的时效温度或较短的保温时间,获得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即获得比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但耐腐蚀性能可能比较低。完全人工时效:采用较高的时效温度和较长的保温时间,获得最大的硬度和最 高的抗拉强度,但伸长率较低。 稳定化处理:为使工件在长期服役的条件下形状和尺寸变化能够保持在规定范围内的热处理。 TO 固熔热处理后,经自然时效再通过冷加工的状态适用于经冷加工提高强度的产品 T1适用于由高温成型过程冷却后,不再进行冷加工(可进行矫直、矫平,但不影响力学性能极限)的产品 T2 由高温成型过程冷却,经冷加工后自然时效至基本稳定的状态 适用于由高温成型过程冷却后,进行冷加工、或矫直、矫平以提高强度的产品 T3固熔热处理后进行冷加工,再经自然时效至基本稳定的状态 适用于在固熔热处理后,进行冷加工、或矫直、矫平以提高强度的产品 T4 固熔热处理后自然时效至基本稳定的状态 适用于固熔热处理后,不再进行冷加工(可进行短直、矫平,但不影响力学性能极限)的产品 T5 由高温成型过程冷却,然后进行人工时效的状态 适用于由高温成型过程冷却后,不经过冷加工(可进行矫直、矫平,但不影响力学性能极限),予以人工时效的产品

T6 固熔热处理后进行人工时效的状态 适用于固熔热处理后,不再进行冷加工(可进行矫直、矫平、但不影响力学性能极限)的产品 T7 固熔热处理后进行过时效的状态 适用于固熔热处理后,为获取某些重要特性,在人工时效时,强度在时效曲线上越过了最高峰点的产品 T8固熔热处理后经冷加工,然后进行人工时效的状态适用于经冷加工,或矫直、矫平以提高强度的产品 T9 固熔热处理后人工时效,然后进行冷加工的状态适用于经冷加工提高强度的产品 T10由高温成型过程冷却后,进行冷加工,然后人工时效的状态适用于经冷加工,或矫直、矫平以提高强度的产品 某些6xx>係的合金,无论是炉内固熔热处理,还是从高温成形过程急冷以保留可溶性组 分在固熔体中,均能达到相同的固熔热处理效果,这些合金的T3、T4、T6、T7、T8和T9状态 可采用上述两种处理方法的任一种。

近代史纲要 上篇综述 习题及答案

上篇综述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2.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3.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4.《南京条约》中割让的中国领土是:() A.香港岛 B.九龙 C.新界 D.台湾 5.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黄埔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瑷珲条约》 6.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8.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点的事件是() A.英国的鸦片走私 B. 林则徐的虎门禁烟 C.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9.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10.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商品经济B.封建经济C.半殖民地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 11.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要争取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D. 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12.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 A.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 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3.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14.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5.中国的资产阶级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单项答案1. D 2.B 3. B 4. A 5. C 6. A 7.D 8. C 9. B 10. B 11.B 12. B 13. A 14. B 15. C

热处理炉复习题1

复习题(论述题) 1 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换热机理有何区别 答:1)引起流动的原因不同,自然对流是由于流体与表面换热后温度发生变化,导致不同部位流体的密度产生差异,受热部分受浮力作用产生向上的流动,变冷的流体部分向下流动,从而产生对流;2)强制对流的动力来自外界,不受温度场影响或影响较小;3)换热强度不同。一般由于强制对流速度大,边界层厚度小、热阻小,因而对流换热强度大;而自然对流给热强度一般较小;4)影响对流换热系数的因素不同。 自然对流换热系数一般受温差大小、流体物性参数、表面形状等因素影响较大,而强制对流一般受外来动力影响较大。 2 试述外热式真空热处理炉的工作原理及缺点有哪些 答:原理:外热式真空热处理炉是指有真空罐的炉子。加热元件,耐火材料等在罐外,被处理工件放在管内。当工件放入炉罐内密封后,开始抽真空到规定的真空度,再加热到规定温度。工件冷却有炉内冷却和炉外冷却两种,炉内冷却通入特殊气体冷却介质:氢气、氮气、氩气等。 缺点:由于热源在炉罐外,热惰性大、热效率低、加热速度慢、生产周期长。由于炉罐材料高温强度所限,炉子尺寸小,使用温度低于1100℃,合金钢或耐热钢罐价格昂贵,不易加工,仅适用于合金的退火、真空除气、真空渗金属等。 3 为什么要做燃烧计算?包括哪些方面? 答: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映,是燃料中的可燃成分与空气中的氧气所进行的氧化反应。要使燃料达到完全燃烧、所放热能充分利用,首先需要对燃烧反应过程做物料平衡计算,诸如,了解燃烧时需要的空气量,以及确定供风能力的大小;了解燃烧后生成燃烧产物量,以确定排烟设备的能力大小;还要了解燃烧后的炉气成分,等等。另外,还要根据热平衡计算出炉气可以达到的温度,看是否能满足工艺的要求。知道了这些数据,人们才能有根据地去改进燃烧设备,控制燃烧过程,达到满意的燃烧效果。 4 试分析窑内气体与窑外空气通过墙壁的换热过程,各个环节有哪些热量传递方式? 答:有以下换热环节及传热方式:(1)窑内气体到炉墙内壁,热传递方式为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窑内气体温度越高,则窑内气体与炉墙内壁辐射换热量就越大;(2)墙的内壁到外壁,热传递方式为固体导热;(3)炉墙的外壁到车间空气,热传递方式有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由于车间环境温度较低,辐射换热量相对较小。 5 什么是炉子的供热量?如何确定炉子的供热量? 答:炉子的供热量通常是指由燃料燃烧供入炉内的最大热量,其值应能满足炉子在最高额定产量时所需的热量。 确定炉子供热量有两种办法,常用的方法是直接采用类似条件(产量、炉型、钢种和燃料种类等)的炉子的实际生产资料来确定,条件越接近,准确度越高。 在确定新建炉子的供热量时,往往要通过详细的热平衡计算来确定供热量。采用热平衡计算方法可以科学地把许多具体的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包括进去,有时会更精确一些。

近代史课后题答案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含答案)dl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维新派推动下实行“戊戌变法”的清帝是(C)。 A.咸丰皇帝 B.同治皇帝 C.光绪皇帝 D.宣统皇帝 2.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D)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3.近代中国首先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D) A、康有为 B、洪秀全 C、林则徐 D、孙中山 4.“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开端”,对它的本质含义的理解应该是:(C)。A.它是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B.它促进了官僚资本的发展 C.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D.它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5.被誉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C)写了《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 A.黄兴B.宋教仁C.邹容D.陈天华 6.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有要不要(C)。 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②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③进行民主革命`④进行社会革命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7.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D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 B.洋务派开展的“自强”、“求富”运动 C.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民主革命 D.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8.前三次的反围剿斗争中,红一方面军在(D)的指挥下,实行“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等战术,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 A.贺龙叶挺 B.周恩来朱德 C.朱德刘伯承 D.毛泽东朱德 9.“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上述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议表明(C) A.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中国共产党正式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D.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 10.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其主要精力是放在(B) A发展党的组织B发动工人运动 C解决农民问题D开展军事斗争 11.五四运动后期斗争的中心由北京转到(A) A.上海 B.南京 C.广州 D.天津 12.北伐战争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D) A.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B.北伐将士的英勇善战 C.直奉联合战线的瓦解 D.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和正确的北伐方针 13.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文章是(D)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14.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发表署名信件,明确提出共产党应当以大部分力量甚至全副力量去发展( A )。 A.乡村工作B.城市工作C.调查工作D.土地革命 15.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 A )

热处理炉考点总结(同上)=。=

1、传热的方式及其共同性和特殊性。 传热三种基本的方式:传导传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 传导传热:通过热振动和碰撞中发生能量传递,热量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导低温部分。 对流传热:依靠流流体质点的导热作用和位移而进行的热量传递。 辐射传热: ①辐射传热不需要任何介质; ②辐射传热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热能→辐射能→热能; ③辐射体之间能同时向对方辐射能量和吸收对方投射来的辐射能量; ④ “对等性”——无论物体(气体)温度高低都向外辐射。 2、不同传热求解时要测量的主要参数,如反映材料热传导能力大小的热导率; 传导传热计算: )/m (2W dn dt F Q q λ-== 其中,F —与热流方向垂直的传热面积( m2 ) λ—比例系数,称为热导率, [W/(m ·℃)] dn dt —温度梯度,(℃/m ) 对流传热计算: )(21t t a Q -= F 式中:Q 一单位时间内对流换热量,即热流量(w); t1-t2一流体与固体表面的温度差(℃); F 一流体与固体的接触面积(m2); a 一对流换热系数[w /(m2·℃)],它表示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温度差为1℃ 时,每秒钟通过1m2面积所传递的热量。 辐射传热计算: 212424112.].)100()100[(?F T T C Q -=导 导C ——辐射系数,与两物体为灰体或黑体相关; 1T 、2T —— 两物体的温度; 21? ——物体2对物体1的角度系数 2F ——物体2的面积。 3、黑体辐射基本定律:普朗克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灰体和实际物体的辐射力、克希荷夫定律。 4、分析不同情况下的传热方式,如描述工件和炉墙的综合传热过程。 实际热处理加热过程,热源和工件表面主要进行辐射换热和对流换热。 F T T C F t t a Q ])100(-)100[()-(Q Q 424121导对辐对+=+=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

大学近代史课后习题及答案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阶级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相互关系:二者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金属热处理工艺的分类及代号

金属热处理工艺的分类及代号(GB/T12693-90) 1.分类:热处理分类由基础分类和附加分类组成. (1)基础分类 根据工艺类型、工艺名称和实践工艺的加热方法,将热处理工艺按三个层次进行分类,见附录表1-1. (2)附加分类 对基础分类中某些工艺的具体条件的进一步分类.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化学热处理工艺加热介质(附录表1-2);退火冷却工艺方法(附录1-3);淬火冷却介质或冷却方法(附录表(1-4);渗碳和碳氮共渗的后续冷却工艺(附录表1-5),以及化学热处理中非金属、渗金属、多元共渗、熔渗四种工艺按元素的分类. 2.代号 (1)热处理工艺代号标记规定如下: 5热处理X工艺类型X工艺名称X 加热方法 (2)基础工艺代号 用四位数字表示.第一位数字“5”为机械制造工艺分类与代号中表示热处理的工艺代号;第二,三,四位数字分别代表基础分类中的第二,三,四层次中的分类代号。当工艺中某个层次不需分类时,该层次用0代号。 (3)附加工艺代号

它用英文字母代表。接在基础分类工艺代号后面。具体代号见附录表1-2至附录表1-5。 (4)多工序热处理工艺代号 多工序热处理工艺代号用破折号将各工艺代号连接组成,但除第一工艺外,后面的工艺均省略第一位数字“5”,如5151-331G表示调质和气体渗碳。 (5)常用热处理工艺代号见附录表1-6。 附录表1-1. 热处理工艺分类及代号

附录表1-2. 加热介质及代号 附录表 1-3 退火工艺代号 附录表1-4 淬火冷却介质和冷却方法及代号 附录表1-5 渗碳,碳氮共渗后冷却方法及代号 附录表1-6 常用热处理工艺及代号

近代史课后思考题

近代史复习重点 上编重要章节:综述,第二章,第三章 中编重要章节:综述,第四章,第六章;通读第五、七章 回答材料题时注意:据课后思考题回答,基本阐述点在课本中找,注意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形成自己的答案。在通读课文中,注意有关章节的横向比较。回答问题时,题号要标清。 以下是课后思考题答案: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战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它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界¨9世纪末,还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侵略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他们还取得了在中国的驻军权和派驻军舰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防主权,包括领海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它们还扶植和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丁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通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列强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长期不能有效发展的根源。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沦”,目的是为帝同主义侵略有理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中国近代史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近代史综合练习题(一) 班级姓名考号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时人把鸦片视为中国社会的一大公害,为此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了() 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变法C.编写《海国图志》D.虎门销烟 2、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A、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打败 B、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关税 C、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1997年,离家近百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最早割占香港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李大钊在《圆明园》帮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这里的“两度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中日甲午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近代时期,中国的对外战争多以失败告终,从历史发展趋势而言,这突出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A、战争的性质决定战争的胜负 B、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战争结局 C、政府的决策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6、指挥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太平天国首领是() A、洪秀全 B、奕山 C、李秀成 D、华乐 7、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四十万平方千米的疆土() A、中俄《瑗晖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轼界约记》 D、中俄《改订条约》 8、“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两面三刀则材料都() A、赞扬开发边疆的献身精神 B、盛赞同一位著名历史人物 C、哀悼战死疆场的民族英雄 D、歌颂抗击侵略的伟大创举 9、1895----1945年台湾曾离开祖国怀抱50年,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辛丑条约》签订后,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李某被迫举家搬迁,其中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要在此() A、开商埠 B、建教堂 C、办工厂 D、设使馆 11、下列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的人或事是()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B、左宗棠收复新疆

近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