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堂教学中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课堂教学中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课堂教学中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课堂教学中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课堂教学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内容提要]:数学新课改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背后,也隐约着“相爱简单,相处太难”的尴尬.尤其由于:①新课标本身部分观点提法仍存在较大争议有待进一步探讨而传媒舆论却是呈现出“一边倒”的不良倾向。②教材编写的体系创新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如结构松散、跳跃性过大、练习配备不合理等)并且由于强调“生活化”而走向“去数学化”。另外,城市定位与广大农村实际反差强烈,特别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与广大农村教学手段仍处于“冷兵器时代”格格不入。③课改对师资水平的高期望与师资水平现状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而相应的本该“务求实效”的师资培训却又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异化为“收费盖章”。④课改进程“分步到位,滚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敌人们“争先恐后,跨越发展”的主观愿望。

⑤一线教师所渴望的专家式的“下水指导”往往却被鹦鹉学舌的“岸上吆喝”所取代。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致部分教师从观念到思路,从思路到操作都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尤其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步入了舍本趋末矫枉过正的误区。笔者认为当前课堂教学应走出如下误区:1、情境创设“去数学化”;2、情境创设“去数学化”;3、探究发现似是而非;

4、合作交流形而上学

5、多媒教学竟成制度;

6、尊重学生是非不分

关键词:课堂教学走出误区

无庸讳言,数学新课改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背后,也隐约着“相爱简单,相处太难”的尴尬.尤其由于:①新课标本身部分观点提法仍存在较大争议有待进一步探讨而传媒舆论却是呈现出“一边倒”的不良倾向。②教材编写的体系创新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如结构松散、跳跃性过大、练习配备不合理等)并且由于强调“生活化”而走向“去数学化”。另外,城市定位与广大农村实际反差强烈,特别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与广大农村教学手段仍处于“冷兵器时代”格格不入。③课改对师资水平的高期望与师资水平现状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而相应的本该“务求实效”的师资培训却又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异化为“收费盖章”。④课改进程“分步到位,滚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敌人们“争先恐后,跨越发展”的主观愿望。⑤一线教师所渴望的专家式的“下水指导”往往却被鹦鹉学舌的“岸上吆喝”所取代。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致部分教师从观念到思路,从思路到操作都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尤其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步入了舍本趋末矫枉过正的误区,具体主要表现如下:

1、情境创设“去数学化”

新课标强调教学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因此,情境创设问题引起了一线教师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凡新课引入都要卖下关子。但是由于教师本身对创设情境的本质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教材的误导(湖南师大匡继昌教授:一个学期的教材,竟达200多页,零碎的数学知识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使情境创设步入了“去数学化”的误区。一是取材上独沽生活之流而远离数学之源,二是内容组织上“口水多过茶”非数学任务冲淡数学主题。

比如:有位老师为了讲乘方的概念,先举课本中的细胞分裂的例子后,又举“一传十十传百”的谣言传播例子,足足花了15分钟,乘方的概念“千呼万唤始出来”。

事实上,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有很多是有深刻的生产生活或相关学科的背景,但更多的却是数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其实,乘方的概念应是乘法概念的延伸发展,完全可以类比乘法的概念引出乘方的概念并且可以较好地在认知的源头澄清二者的区别。张奠宙先生一直呼吁:数学教学要反璞归真以数学本原问题驱动展现数学本质。因此,笔者认为,传统教学所提倡的“以旧引新”不但不应废弃而且还很有发扬光大的必要。

又如:一位老师在“补角和余角”这节课中是这样引入的:问学生是否知道比萨斜塔?然后介绍物理学家伽利略曾于1590年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将两个重量不等的球自塔顶垂直自由落下,结果两球同时着地,比萨斜塔因此闻名。然后画出图形,从而引出互为补角的概念。在引出互为余角的概念时设问:如果把斜塔扶直……

情境创设的本质目的是对知识产生发展背景的艺术再现,为学生提供数学认知的“抓手”,让学生“思有来龙,想有去脉”,化“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情境过于芜杂“王顾左右而言他”,易引起学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的保护性抑制。游离数学知识内涵的花花哨哨的情境,所诱发的其他冲突远远大于数学认知冲突,学生往往会流连于“花花世界”,难于进入我们所期望的数学世界。

2、探究发现似是而非

新课标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背景,并试图回归数学的实验归纳性这一面,因此,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于是部分教师误以为数学教学采用讲授法就犯了弥天大错,至少也是不合时宜的,不分青红皂白对所有的数学真理都试图让学生探究发现出来。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由于教材本身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剪拼”、“量度”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于是绝大部分教师是“大媳妇做鞋小媳妇看样”,一节课剪来拼去、量来度去,最终“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试问:假如教材没有写出这条定理来,我们的学生还能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度”吗? 我看未必,学生真正发现的应该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约等于180度”学生之所以回答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一方面隐约着“屈打承招”的成分,另一方面纯粹是“看到了皇帝的新装”的世故使然。毫不客气地说这是典型的“打着科学旗号反科学”的行径——与实事求是的数学理性精神背道而驰。

姜佰驹院士指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样的基本定理,让学生用剪刀将3个角进行拼接实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何培养思变能力?” 复旦大学教授李大潜则说:“老是量,就倒退到尼罗河时代去了。”我想当初古希腊学者也并不是“量”或“剪拼”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对于像这样的几乎处于数学逻辑起点的定理,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可定理的客观真理性。因此,按传统的“定理——证明——例题——练习”的模式展开是不应该受到责难的。

张奠宙先生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定理、概念等,许多是数学家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经验积累才总结、形成的一种约定:运算规则、计算程式、概念的定义和记号表示。这些都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摸索、探究出来的”。再者,探究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求应该说比讲授法更高,教学进程一般是“蜗牛式”的,所耗费的时间较多,对教具学具的要求往往也较高。但目前不少学校并不具备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教具和学具,有的学校别说没有多媒体教学平台,就连小黑板也不充足。更有甚者,一些班级连圆规、三角板都没有的学生也占一半。加上现行教材的编写体例也不大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数学概念、原理教材都已明确给出,若采用探究式教学,稍有不慎,就很容易陷入“伪发现”的尴尬。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一般适合答案是未知的教学内容,如解题思路分析类、认知误区辨析类和一些在数学中处于“枢纽”地位的数学原理、它本身的发现论证过程蕴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又“跳一跳,摘得到”的内容应尽可能地采用探究式教学。比如: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cos()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等。

3、合作交流形而上学

合作与竞争是社会进步的“两条腿”,没有合作,竞争这条腿将会畸形生长,最终难以和谐进步。提倡合作,强调合作精神,一方面是实现“双赢”,也避免资源浪费,但更为主要的是使竞争良性有序不致走向“抬杠”“争斗”的极端。交流即互通有无,彼此“以他山之石,攻自之玉”。新课标强调合作交流既是道德教化的需要也是学习内在规定性的必然要求。

但是,目前由于诸多原因使合作交流步入了诸多误区:①许多教师以为,只要改变学生座位,将课桌椅摆成像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等,就是合作交流。②不管这部分数学内容的难易,也不管有无合作的必要,便盲目、勉强合作,似乎不让学生合作,就没有体现新数学课程的理念。③合作草草了事,学生还没得出结果便终止合作,场面热闹,效果一般。④学生的汇报和展示是虎头蛇尾,对学生“非常规”的回答,教师不能给予正面的解释,有些问题也没有明确的结论。⑤为完成上课进度,教师不是给学生耐心地指导,而是不断地催促学生,整个课堂叫学生喘不过气来,手忙脚乱。⑥许多教师只关注小组活动的结果,并不在乎小组活动的过程,这就导致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如“南郭先生”一般搭上小组的车逃避学习责任,个别“小霸权”代替整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主导课堂。

显然上述这些认识做法是形而上学的,与新课标提倡合作交流的初衷相去甚远。笔者认为在合作交流问题上至少应明确以下四点:

3.1组织教学中应以独立思考为主合作交流为辅。“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爱因斯坦语)。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共同构成学习矛盾的双方,它们的主

次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相互转化的,但从学习矛盾运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居于主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仍是独立思考而非合作交流。回顾我们自身的求学经历,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先生下面这番话应该说是很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学习不能由别人代替来完成,甚至也不能合作完成。特别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经过学习者一番夜不能寐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冥思苦想,才能掌握数学的本质,才能体会到数学的真谛,才能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境界”。

3.2课堂教学的合作与交流应提倡传统的“问答式”合作交流:教师主要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提问,让不同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阅读教材和思考过程之后,让学生口述,教师在黑板上书写。错了的其他同学可以纠正(举反例),正确的则请别的学生再复述。这样教学充满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效率较高,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在黑板上书写学生的口头回答时,去粗取精,起到了严密运用数学语言的示范作用。同时教师并没有满堂灌,而是让学生充分活动。

3.3课堂教学中应慎用分组式合作交流。①由于目前班额普遍较大,多数在50—60人之间,有的农村中学竟达70—80人一个班。分组合作交流对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严重挑战,部分顽劣的学生趁机逃避学习,甚至故意扰乱他人学习,而在现行的法律法规面前广大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往往鞭长莫及。②具有分组合作交流价值的问题往往应是思维含量较高、认知分歧较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一类问题对时间空间的客观要求与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即使我们认知水平相对较高的成年人要开一个真正充满民主气息求真务实的民主生活会也往往不是能够在30—40分钟内开完的。

③数学内容适合分组合作交流的空间并不大。张奠宙先生指出:“许多数学内容,特别是一些约定、规则或程式是不宜让大家合作探究的,而应该主要采取教师直接讲授的方法。”

3.4分组合作交流应立足于课外且应具有针对性。比如:对一些概念原理在理解应用上易产生哪些误区?如何走出误区?或探究一类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或对课本一些相关联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比较探究。让学生课外分组合作交流,然后从中遴选出优秀成果进行展示,这样往往能起到“秀株一枝,嫁接成林”的效果。

4、多媒教学竟成制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愈来愈多地运用到各个领域,以现代技术手段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多媒体已经在教学中展示出它的优势,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又可以在瞬间展示大量的资料。但在实施新课程中,却又出现了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误区。比如:一所有70多年办学历史的完全中学居然明文规定公开课必须要用多媒体上,多媒教学竟成制度?!多媒教学诚然有如上诸多优势,但对它的弊端也不能视而不见:①重要的需要长时间保留的信息往往变成过眼云烟。②教师肢体语言的优势难有用武之地。③推迟判断教学原则难以贯彻实施。④学生的认知误区不便真实全面地暴露。⑤光线灰暗,严重影响师生用眼卫生。⑥空气流通不畅,影响师生呼吸,有时甚至令人头晕脑胀。

因此,笔者认为一般工艺水平要求较高而手工绘制难以精准的或需要动态演示的或学生抽象水平空间观念与知识所要求的抽象水平空间观念之间存在较大落差的内容应采用多媒体教学。而对一些完全可以不用多媒教学就能“搞掂”的就没有兴师动众的必要。比如,有的老师连对数的概念、对数的运算这样的课都采用多媒教学就没有必要了。笔者前不久就是用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对数概念:用类比除法概念的提出引出对数的概念,并简要介绍对数发明的数学史,然后着重揭示对数与指数的本质区别:指数是在已知底数和指数条件下求幂的运算而对数却是在已知底数和幂的条件下求对应的指数。对于x和N在不同的公式中称谓不同就像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称呼一样,尽

管称呼不同但本质相同。对课本例题则让学生自学教师巡回辅导。由于讲解清澈透明再加上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结果就连班上数学基础最差的学生曾某在独立完成课后练习18个小题中也能作对16个小题。

总之,笔者认为多媒教学的问题既要看到它的优势,但又不能把它看作灵丹妙药,它不应该也不能取代传统的“粉笔+黑板”。非用不可的应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武器的先进不是战斗力的全部,潜心修炼教学功力是提高教学效果效率的关键。

6、尊重学生是非不分

以生为本,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师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差异并密切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设计适切的大家都能参与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要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但有的老师却认为,学生只要开口讲话,全是对的,不能说“你错了”,似乎这样就尊重。一次在上公开课时,老师让学生概括有理数减法法则,有学生说道:异号两数相减用绝对值大的数去减绝对值小的数。学生的回答明显错了,执教还是谦和地说道:“说的不对——很好。”

如果学生连面对一句“你错了”的评价都没有勇气接受,将来又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这种让感情埋没真理的做法看上去是尊重了个性,实际上却使得学生从小是非不分,弱化了抗挫折能力。

另外,“掌声响起来”似乎也成了新课程的重要特征。比如:有次我听有位老师讲七年级的“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老师带领学生居然鼓了10多次掌,让我感觉不是在上数学课,好象在搞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诚然,掌声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肯定学生的言行,张扬个性,满足学生自尊等方面发挥了无以代替的作用。如果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且必须加以矫正的,也报以掌声,这时的掌声就会给学生一种潜在的错误意思:刚才的回答至少是合理的。这样做混淆了是非、正误,起了负强化的作用。笔者认为,掌声应该献给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献给来之不易的成功、献给卓尔不凡的创意、献给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智慧……。此外,物以稀为贵,掌声不宜太多,过多就成了没有实际内涵的空集。

主要参考文献:

1 袁武,对于求真务实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2007.10

2 卓立波,数学公开课的误区,数学教育学报,2004.3

3 张奠宙、黄荣良,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合作学习,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2007.1-2

4 孙名符、温建红,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04.4

5 匡继昌,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认识,数学通报,2004.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完整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 略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如果不加以思索,进行深入的研究,“得过且过”就会出现如下制约教育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低效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提问现象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 上述问题,各位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更有甚者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些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人为的制造障碍,为此我们必须对有效提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种方法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意识 单位:延津县司寨乡新乡屯小学 姓名:郭淑艳

内容摘要: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会学生质疑意识,要把质疑作为改进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举措,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只有大胆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才能将新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关键词: 问题意识质疑解疑氛围鼓励培养。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延津县司寨乡新乡屯小学郭淑艳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体现了其内在的优势。大多数教师都经常为如何提高后进生和学困生的成绩所困惑。后进生只所以成绩难以提高,我觉得除了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不扎实外,还因为他们绝大部分都缺乏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要想改变他们的面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进行新主动学习的质疑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呢?一、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质疑意识 学生读书,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但是,有些学生出于爱面子的虚荣心理,即使有问题也不敢质疑,总害怕问错了会引起同学的讥笑,对质疑有后顾之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如: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活动)产生自我否定的意识,存在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自己有问题,但顾虑重重,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图而受到教师的指责;或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并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等。 由于这些心理障碍,使得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尽管教师千方百计地表扬、鼓励,但却不能真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难以形成真正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 辉南县高集岗中学程丽辉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对祖国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听与读的训练,重在培养理解能力,而说与写的训练,重在培养运用能力。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以听为基础,以读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以说、写为目的,辐射发展,感悟语文,实践语文。那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我们怎样看待听说读写? 一、以听为基础,读为中心,训练语感,感悟语文 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中,我认为听的能力,是其它各种能力的基础,理应加强培养。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提出“听、说、读、写并重,不可偏废”。作为基础能力听、说、读、写是缺一不可的,重读写,轻听说是影响人的基本素质的。新的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从社会发展来看,在未来的社会中,口头指令的传达,人和“机”的对话等,都将广泛存在。听人言语是人类生活的需要,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获取信息、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听语,它也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构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语言是有声的,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交流思想都离不开“听”。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借助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材料,变抽象为具体,让无声为有声,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语文教学该去如何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呢? 1、抓基础训练,掌握必要的技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但一定要循序渐进,要从听汉语拼音的发音规则入手,重视汉语声母、韵母、声调、重音、语速、感情的听力训练,确保听音正确。 2、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听。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精典的朗读篇目,并播放相关的录相材料,促进学生听力的提高。 3、培养学生养成正确去听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整合听读材料,并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完整的、准确的、有感情地表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边看边听边理解、边记忆的良好习惯,如果长期坚持,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4、注意精听和泛听相结合。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精听和泛听的综合课件,这种精听教学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如《隆中对》一文,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答,可运用精听的方式教学。教师要注意在精

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的重要体现

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的重要体现 发表时间:2015-03-12T14:31:28.683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2期供稿作者:巴立伟[导读] 合作学习主要方式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来发挥群体的力量。山东省广饶县实验中学巴立伟 257453 【关键词】:合作学习、数学课堂、重要体现、 一、了解合作学习的功能。 了解合作学习的功能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目前的实践?验看来,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有以下两项功能。 (1)有助于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合作学习主要方式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来发挥群体的力量,最终以群体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这一学习模式十分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目前的社会往往需要人们具有更多的合作能力,单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取得一定成果的,所以,团队意识往往是很多用人单位注重强调的精神品质。而合作学习中分小组的形式恰恰是团队的雏形,在小组中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何将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如何达成共同一致的决定,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最终决策的正确性,这些都考验着同学们合作的水平,?常进行合作学习的同学往往会具有更强的合作能力。 (2)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合作学习虽然是以小组形式开展,却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主要?因在于小组最终达成的共同意见将会代表小组中所有同学的共同答案,所以促进小组形成正确的意见就关乎到了每位同学的切身利益,一些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同学在感觉到小组中提出的结论与个人的想法不符合的时候也容易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想法,当锻炼的机会变多的时候,这样的同学很可能会改变?本不善表达的状况,变得主动、积极和开朗。另外,?过一段时期的合作学习后,教师会观察到不同小组中的同学所具有的不同特征,比如有的同学善于平衡大家的意见,整合出众人满意的答案,有的同学则会扮演“开拓者”的角色,不论答案正确与否,他总是最先破冰、提出思路的人,还有的同学则具有一定的领袖气质,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排众议,作出符合小组利益的正确决策等,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会逐渐得到培养。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1.科学合理分组。分小组是合作学习的重点环节,教师要善于科学地进行小组的划分,基本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则,依照学生兴趣倾向、性别比例、守纪情况、交往技能、学习水准等进行合理搭配,每组人数大概保持在六至八人,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可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另外,对于组内人员的分工应依照学生的特长来选择,比如组织能力强一些的同学可以定为小组组长,记忆能力强及文字表述工整、清晰的同学可以认定为记录员。至于小组中的中心发言人则可以采取定期轮换的方式,让每位同学都能获得充分的发言机会。 2.正确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初中数学中涉及到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其中有些内容适合进行合作学习,有些内容则不适合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开展,对此,教师要进行科学的选择,挑选出适合于进行合作学习的部分来帮助同学们进行学习。一般来说,适宜于合作学习的内容也是有梯度的,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会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笔者建议可以将一些从多个思路进行理解的题目、定理等以及稍有些难度的内容当作合作学习的重点。另外,也不必过于拘泥流程,可以小组自然形成的方式为主体,教师从旁稍加辅助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有的小组可能喜欢自由讨论,而有的小组则喜欢每位同学轮流发表意见而后自由讨论等,依照时间的充裕与否,这些都可以适当调整。 合作学习本身是一种教学的模式,它的出发点在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于教会学生正确地进行学习并通过团体的力量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而教师也不应过于执着于形式,而是要考虑到每位学生是否能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真正地有所收获和进步,这是数学教师采用此种教学模式时应注意的重点。

《小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工作汇报教学提纲

在课题实践中成长 《小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工作汇报 课题组织单位:徐州市泉山区姚庄小学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与各位一起回味、分享课题研究的精彩与收获。我校的区级专项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起步较晚,迄今为止我们还在探索与实践中前行,蹒跚地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获得了一些粗浅的经验,但离标准和要求还有一段很大的差距,下面,请允许我就课题研究过程中一路走来的真实感受和切身体会向大家做个汇报,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努力探寻——有效管理、尽心尽责 一、课题的立项 近几年我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虽然教学班级不多,但每位教师课务相对繁重,学生来源也不占优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问题设计的艺术,因而,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因此,我们认为探索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势在必行,最终选择了《小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作为切入点,意在让老师贴近教学,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背景,从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入手,实实在在地进行研究、反思。 课题研究工作从去年开始,由校长亲自主持,指导监督,检查参与课题实验,形成全校人人参与科研的浓厚氛围,整个课题经历了立项、制定方案、收集资料、组织实施等过程。 二、调查分析课堂问题设计教学现状,拟定研究方案。(附报告照片) 课题确定后,我们在教师、学生中间进行了调查,撰写了调查报告,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研讨活动,确定了课题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和问题设计的能力:能够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生情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质疑”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质疑” 发表时间:2014-12-15T17:08:04.8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1月总第194期供稿作者:黄长福 [导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黄长福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马山小学5191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很多教师在课堂中,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导致很多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失去“质疑”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适当引导学生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质疑,在逐渐的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知识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质疑释疑疑难控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l’的‘l’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教师一时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四、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如下控制: 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始终不忽视学生的“质疑”,学生对数学知识就会有更深的认识,自然而然对数学也会产生兴趣!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所谓科学,就是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准确处理课堂教学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当前在许多地区,普遍实行集体备课,教师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共同研究教材,商定教学程序,因此,基本能形成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但是,同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让不同的教师去执教,也存在高低文野之分,教学效果大相径庭。这里就涉及到课堂教学的艺术问题。所谓课堂教学的艺术,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技能技巧达到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境界。这种境界的产生,依赖于教师高度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智慧,它是千变万化的,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但不管具体形式怎样繁多,其基本表现却不外以下几种: 一、准确判断,恰当地处理教学信息 一个具有高度的教学机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敏捷而快速地捕捉和把握各种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迅速地作出综合性的分析和判断,最后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境,采取恰当的、最优的对策和措施。 有一位教师在苏、鲁、豫、皖四省中语会联合举办的中学语文研讨会上借班上课。在课堂讨论中提出第一个问题时,有位学生率先举手,教师马上意识到这位学生可能相当优秀,但课堂教学不能只是教师和成绩好的学生唱“双簧”,而应当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教师没有请这位学生起来回答,而是等待、启发其他学生举手发言。讨论到第二个问题时,这位学生又举手了,老师还是没有叫他,但清楚地意识到:对这位学生一定不能冷落他。讨论到第三个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时,这位学生又举手了,这时,教师赞赏地说:“你已经是第三次举手了,这一次我一定要请你回答!”教师刚说完,就赢得了一千多名听课教师热烈的掌声。 这个案例,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说其科学,是因为教师对课堂讨论、课堂提问的目的、功能和方法把握得准,这就是不能由老师和个别学生唱“双簧”,不能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一点点的学习欲望和热情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位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将这种愿望巧妙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你已经是第三次举手了”——这不仅使这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注意和尊重,也使全班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热情和关心。 二、随机应变,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程序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趣味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趣味艺术 发表时间:2017-12-06T16:12:53.187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9月作者:万锋[导读] 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数学老师的日常教学风格。 广东省中山市沙栏初级中学广东中山 528400 摘要:数学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往往不招学生喜欢。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数学老师的日常教学风格。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能让原本枯燥的课堂生动形象。一个巧妙的情境创设,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能让学生“痛苦挣扎”却又乐在其中,同时还能增加学生对错误的“免疫力”。文中通过导趣、引趣、致趣、激 趣、添趣、增趣等六趣来阐述课堂教学中的趣味艺术,深入发掘教学知识本身所蕴藏的妙趣神韵,将学生带进一个趣味盎然的奇妙数学世界。 关键词:教学风格、趣味艺术、课堂教学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专心致志地学习数学,积极地钻研数学,从兴趣发展到志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那么,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呢? 一、创设情境——导趣 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课上能否创设高质量的情境,能否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进而萌发高涨的学习情趣,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教学中我们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幂这个内容时,为了增加趣味性,让学生猜测究竟有多大时,我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如果一张厚0.1毫米纸可以无止尽地折下去,那么要折多少次才能厚到超过太阳到地球的距离14960万千米?学生凭经验往往会猜测“一百万次”、“一千万次”、甚至“上亿次”……事实上,只需51次即可!简直不可思议,学生非常地惊讶,它引起了经验与事实间的冲突,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穿插故事——引趣 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有趣的相关故事,不仅不会冲淡教学重点,而且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无理数教学时,介绍毕达哥拉斯的弟子希帕萨斯因揭破了华式学派神秘面纱而被丢进大海的故事;讲勾股定理时,给学生介绍勾股定理为何又叫百牛定理的故事;讲函数时,向学生介绍数学大师欧拉的非凡数学创造力和顽强的毅力,欧拉在过度工作双目失明后,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罕见的心算能力,在最后的17年里口述了近400篇论文和好几本专著。学生听了这些故事,很受启发。 三、巧设“陷阱”——致趣 求知欲来源于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了一种急于知道的欲望,就会对学习某种知识产生兴趣。开宗明义的教学,学生易于理解,但常常印象不深,学习效果不佳。而创设学习“陷阱”,能加深学习印象,容易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产生极强的学习兴趣。教师对一些容易忽视和混淆不清的地方,即知识的“事故”多发点,有意识的创设一些“陷阱”。教师不妨装糊涂,让学生掉进去,然后再引导他们跳出来。这样做既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给他们敲一次警钟。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时,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容易产生片面的认知错误,于是教学时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环节:我将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和表格装在信封里面,然后把信封分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通过折叠图形完成表格内的填空。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学习成果拿到台上展示一下。结果,各小组在汇报的过程中,对于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分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另一种认为不是。以下是当时的部分教学实录。 师):谁是谁非,大家来个辩论赛吧!认为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为正方,认为不是的为反方。现在,两方选代表上台陈述理由。 生(正方):大家请看,我们组的三角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证明三角形确实是轴对称图形。 生(反方):同学们看好了,我们组的三角形折来折去,折痕两边就是不重合,说明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不信,你来试试! 正方学生代表不服气地接过反方的三角形,试了半天,折痕两边就是不重合。 这时,教室非常安静,所有学生都在教师设置的“陷阱”中“挣扎”。 突然台下有位学生说:两个三角形不一样! 一语破天机,这时台下的学生讨论开了。 我在下面静观其“闹”,过了一会儿,说:大家讨论得这么激烈,看来是发现了什么,谁愿意将你的发现给大家说一说? 生:如果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它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不是等腰三角形,它就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本身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判断的,而学生有时会根据眼前所认识的片面知识对其进行判断从而产生错误的认知。在这里我通过两个不同的信封,巧设自相矛盾的“陷阱”。当学生进入“陷阱”后,再从容地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正反两方的学生情趣高昂,思维都被激活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了在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时,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想,此处的“陷阱”应该就是教育技巧的核心吧。 四、幽默调味——激趣 一个恰如其分的幽默,如饮一杯清新的甘泉,让人浅斟细酌,回味无穷。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真正把课堂当成一种享受。 例如,师生共同探究一次函数和反比例之间的关系时,引导学生从数学美的角度对图形的形状加以归纳,并用“生活图形”对“数学图形”进行幽默调味: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通过对数学图形进行幽默调味,必然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幽默调味艺术,争取做到寓趣于教的全过程,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

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 铁佛小学向玲 很荣幸能参加本次国培学习,通过学习、通过观摩,略得一些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浅薄感受,粗略概括,以复效应。 一、有效评价的重要性 教师倾心于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学,必然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同时,教师的发展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正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样,学生发展视角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不但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强调学生对课堂的参与,还要尊重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教师的教进行多元的评价。 1.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判断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有判断学生发展水平的能力,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个别性。所谓发展的差异性指的是在同一班级之中,不同的学生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所谓学生发展的个别性是指每个学生的特长是不一样的。对教师判断学生发展水平能力的评价,一要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分类分层指导,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或练习,达到巩固新知识并不断拓展提高的目的,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二要看教学情境创设和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否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 2.教学组织能力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学活动过程的引领者、学生参与热情的调动者和学生学习困难的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组织能力。 (1)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 教学内容组织能力的基本要求是能抓住知识的主线,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讲有练。对教学内容组织能力的评价,一是看是否围绕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分解到具体教学环节之中;二是看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三是看教学内容是否凸显本学科的核心概念或技能以及逻辑关系;四是看课堂知识预设和生成关系处理是否恰当,对课堂生成信息能否正确引导,并使之生成新问题和新知识;五是看有无科学性和思想性方面的错误。 (2)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教学活动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向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创设一个有效的课堂活动。教师组织的活动在品质上,要难度适中,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在活动方式上要分层次推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深入;在活动主体上要引领学生有效参与;在活动条件上,要提供丰富的活动资源,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活动。 (3)教学语言的组织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组织能力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通过分析、解释、说明和论证等方式系统地对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本领。对教学语言的组织,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清晰、逻辑性强和形象生动。 3.诊断问题的能力

浅谈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浅谈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教学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标签:课堂教学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同时还需要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提问高效有质量。本文就从问题的设计方面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把握好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好问题的梯度 学生对各种知识理解的难易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的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的内容。因而形成了思维障碍。造成了知识运用上的脱节现象,而这些又恰恰是课堂教学中应该解决的矛盾。所以教师就要善于寻找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这就是知识的生长点。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为学生顺利地理解知识、消除困惑、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创造条件。同时设置问题时,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又要注意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在章复习时,知识点的梯度可适当加大。提出的问题要有较大的思维量,以教材的重点为中心进行提问。为了增强梯度,对设计的问题可考虑用合并、简化等方法,实行“浓缩”,以提高问题的质量。 二、掌握好问题的难度,实施分层提问 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那些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少一些,学生知道的少一些,实施分层提问。但提问的问题要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有启发性,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已知正四棱台上、下底面的边长分别为a、b,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是60°,求它的侧面积和体积。 将题设改换,变题如下: (1)将上下底面的边长换成上下底面的对角线为a、b,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60°; (2)将上底面边长换成棱台的高为a,下底面边长为b,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60°; (3)上下底面的边长为a、b,将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换成倒棱与底面所成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误区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误区 思想品德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实施将近一年半,在全国各地铺开实施将近半年。在这段时间里,听了校内思想品德课、优质课和教学观摩等。在听课中,我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片断而喝彩,也为一个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而惋惜。我不断地思索,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感悟,在反思中我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重视课堂上的形动,而忽视了“神动”。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但在听课中,我发现,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了,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有的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互动可谓“完美”,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究其原因,有的是问题过于简单,有的是内容空乏,有的形式单调等。 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互动,更要追求“神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应该是新课改中教师的共同价值取向。有思才有得,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互动,是无效的活动。所以,组织活动应该考虑学生能获得什么,能获得多少对他们有用的知识及其方法。 误区二: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但轻视“双基”。 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观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如情感,不仅体现为学生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态度,在表现为学习追求、学习责任的同时,更表现在对生活的乐观、进取、向上的态度;价值观,既反映在个人价值方面,同时更反映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然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人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这三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要素现已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并非轻视“双基”。在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听课中,我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开展了许多活动,提出了不少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情境活动、问题谈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中受到了情感的体验,深刻的启迪和生活的教育,而对基础知识则一带而过,缺乏挖掘和总结。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质疑问难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善于发现问题是坚持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学生来说,能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发现一种新的解题思路或办法,都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体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尤为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方面来重视。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在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一副尊容,会把学生的“疑问”吓到九霄云外,学生有问不敢问,长期以往,根本就无遇事提问的习惯,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服务者,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提问学生,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一个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提问,这样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提问环境。 第二,创造质疑时机,让学生好问。方法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训练。我们要创造一切有利时机,使质疑训练落到实处。学生质疑,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一般来说,课前的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欲望;疏导型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课中的探究型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深究探索,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而课后质疑,可以是总结型的,也可以是辨别鉴赏型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领悟写作方法。质疑训练,还可采用以下方法:一是“每日一问”,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时,坚持每天提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每日一问”笔记本上,教师要及时检查讲评。二是及时解疑,分类作答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步。教会学生提问,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应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资料自己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可让大家讨论回答;难度大的问题,教师讲解说明。在指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允许前后左右互相交流,大声争辩;允许师生互相提问,大家各抒己见。鼓励互相倾听,提倡求异思维。三是开展质疑比赛,给同一篇文章,让学生读后质疑。 第三,要引导学生,让学生会问。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往往是教师依照“常态曲线”建立起对教学的期待,然后通过教师的启发评价矫正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定型化的教学模式被布卢姆称之为目前教育制度中最浪费和最有危害的一种。而学生学会提问无疑是摆脱这种传统教育的一种良药,也是开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把“金钥匙”。 第四,要提供时间,让学生想问。教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正在努力想,没等说出来,而教师已经说出来了。可见,主要是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提问时间,使学生失去了质疑问难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为每节课设置学生质疑的时间,并且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落实,尤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要让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的质疑。 第五,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多问。为了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运用鼓励性评价,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适时而又恰当的激励,以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如:某某同学的问题提得有价值!某某同学真会思考!某某同学这堂课提了许多问题,真会学习!……除了语言的鼓励外,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等都会给学生的学习注入兴奋剂,使学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湄洲第一中心高朱小学郑梅娟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技巧上的欠缺,往往导致提问步入误区,将“满堂灌”发展成为“满堂问”,似乎问的越多,启发的越深,往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方式单一,往往采用“是不是”的判断和“是什么”的叙述型.在课堂上一味追求所谓“热热闹闹的花瓶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研究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用科学的课堂提问来驾驭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深入探求知识的需要,课堂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及时恰当,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一、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 教师课堂提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随想随问、有疑必问,这样势必把一堂课弄得支离破碎,因此,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如何使课堂提问收到好的效果呢?那需要教师在备课中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 首先,设计的提问要有让学生参与思考的价值。如果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长久下去学生会对提问淡然处之。 其次,设计的提问,难度不能太大,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能力。如果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却步,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当,要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解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后,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本节重难点,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而且可以使学生得以表达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 对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如何回答,教师需进一步做好引导工作,教师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教师在备课时还应拟出提问的提纲,提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对某些有困难的学生,一时不能回答时,要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逐步引导。提出的问题要明确、鲜明,是学生所能理解的。教师在提问中,要投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他们正在进行的思维过程,逐步地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地替他们进行思维。 二、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的提问方式 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样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提问方式。 I.引趣悟道,切入正题的直问。 “兴趣自疑问和惊奇始”,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兴趣是求知的大门,是学习的原动力,如果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入手,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位置上,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好,因此应十分重视自觉地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教学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教学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正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但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课堂的合作学习只停留在形式上,实效性不高。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合作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时间进行充分、科学、精心的预设。 关键词:预设合作学习实效性 合作学习就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主要在于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构建的群体力量战胜困难,在合作学习中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 一、精心预设,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如简单计算之类的学习内容就不适合于合作

学习。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要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及教材的特点,精心预设,精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二、合作学习的积极参与策略 学生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其自身的主体意识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主体意识的最终形成又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为制约条件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凭自身的学习水平,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借助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可以产生交互影响,使他们从感性上形象地体会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及其意义,以达到主体地位的感性实现“合作”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感性体验越强烈,主体意识就越强,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提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全程参与“合作学习”教学仍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其基本教学模式为合作设计――小组活动――反馈评比――归纳点讲。因此,无论是在哪一个教学阶段,教师都要巧妙设计,促进学生的有效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上曾经片面的把甜言当作鼓励,把蜜语当作呵护,使数学课堂评价失去了实效性,学生或变得麻木,或变得贪婪,种种负面效应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究竟需要怎样的评价?什么样的评价语言才是最有效的呢?因此我们在半月谈中开展了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专题研讨,通过问题的征集、课堂对照、论坛跟帖等过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结合大家的观点与网上资源,我们搞了这次“集成性讲座”,所谓“集成”就是指集中了大家的经验、汇聚了大家的智慧,由我进行综合整理的一个汇报性质的讲座,在组织材料的过程中,可能存有个人的感受与理解,如有不 当之处,还请各位聊友批评指正。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就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对话,能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数学的认识等,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能指导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评价语言就是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因此我们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之前,首先要明 确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评价的目的: 根据新课程的诠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甄别与选拔,也不是单一的判断是与非,它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我们的定位就是:判断与诊断同步、激励与促进并行,明理与导向共存,让学生通过课堂评价实现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沟通,学识上的提升,从而让课堂教学因评价而美丽! 那么在课堂评价中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呢?我想我们要实现这样四个转变: 评价原则: 1、评价主体从双边到多边的转变。 在当前教育理念下,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从双边对话式到多边互动式,不仅是由老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学生,不仅是一对一的进行评价,还可以是小组内外的群体评价,不仅是真实的人物来评价,还可以是虚拟的学习伙伴来评价,例如:在某教师组织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做题闯关后屏幕上出现:祝贺你过关!的字样与喜欢的卡通形象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当关注评价的客体,也不应该仅仅停留与行为主体进行评价,还应关注群众性的即时评价,比如倾听者、协作者等。 2、评价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 评价的形式不要局限与语言上的呈现,还可以通过你的眼神、动作、手势、微笑等体态语言达到评价的效果,另外还可以引进第三者评价,比如学习伙伴的语言提示,比如电脑课件的动画效果,比如卡片评价、课堂表现记录卡等。 3、评价语言从笼统到具体的转变。 语言是实现课堂教学评价最直接的工具,也是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最佳方法,因此我们给学生的评价必须是真实的、真诚的、真心的、具体的,不能讲套话、空话、假话、大话,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夸大学生的成绩,说好话不等于绝对的鼓励,我们应当学会直面学生出现的错误,适度的评价学生的表现,不要一味的“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行”要让评价语言具有生命的色彩,好——好在哪?棒——怎么棒?一定要具体,既要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