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一历史五四运动

高一历史五四运动

高一历史五四运动
高一历史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6课五四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五四运动的起因(原因与导火线)、运动

的经过(口号、中心、主力、结果)、影响。分析归纳“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写一封介绍五四运动的信和新闻报道,

使学生自主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法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命的影响,领会“五四精神”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主要通过情境再现与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感受八十五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

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

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二)、难点:五四运动发生的起因;体验当时爱国学生与各界群众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1、接受式教学法:以碎步启发式为主。

2、体验式教学法: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模仿性学习)。

四、教学素材分析

1.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1919年1月至6月,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这次和会是在战争中取胜的英、美、法、意、日几个强国把持下进

行的。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会议。在全国人民的压

力下,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

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但遭到无理拒绝。会议决定把德国

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个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

愤怒。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不仅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的本

质,而且也把北洋军阀政府在山东问题上出卖民族主权的罪恶行径赤裸裸地暴

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也教

育了原来对巴黎和会抱有幻想的知识界。于是,长期以来酝酿着的一场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风暴就以此为导火线爆发了。

2.五四运动的爆发。5月4日下午,北京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学生们手持旗帜,上面写着“争回青岛方罢休”,“拒

绝和约签字”,“头可断,青岛不可失”,“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游行队伍

冲向赵家楼,火烧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

警进行镇压,学生被捕去32人。第二天,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举行罢课。6日,

又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他们还到街头举行爱国讲演,开展抵制

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活动等。

北京学生斗争的消息传出,举国震动,天津、上海、济南、武汉、长沙等地的学生

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3.五四运动的新阶段和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讲演者“垂泪而道”,听众则“掩面而泣”。第一天,学生被捕者170多人;第二天,又有700多人被捕;第三天,2000多名学生走上街头,受到军警马队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进一步激怒了全国人民,掀起了更大的革命风暴。从5月6日起,上海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大罢工。紧接着,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中国工人阶级从此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这时,许多大中城市的商人也举行了罢市。斗争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五四运动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五四爱国运动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特别是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斗争,使得反动派极为恐惧。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4.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教材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第一,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和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与辛亥革命相比,其特点在于它的广泛的社会性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

态度。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第三,五四运动最大的功绩在于“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它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教学建议

1、建议教师注意和初中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联系和区别。对初中学生已熟悉的内容,

如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可采用观看电影后提问的方式略讲,对而对初中未涉及的内容或分析较少的内容,如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五四精神,应进行比较详细分析。

2、在讲“‘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一目之前,可先提出问题:“辛亥革命后,中国社

会状况如何?在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方面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条件,从而导入新课。

3、在讲“五四运动的原因”时,建议教师结合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断,引导学生步

步深入探究五四运动的原因。

4、在讲“五四运动的经过”时,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五四运动爆发的情景。出示有关

运动的原始资料。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第一组同学请以当时北大学生的身份给在国外留学的朋友写一封亲历五四运动的信。第二组同学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

5、在讲“五四运动的影响”时,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五四运动

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提倡弘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让小组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后,教师归纳小结。

6、讲完全课内容后,教师可采取谈话法,由师生共同梳理五四运动的主要知识点;对比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

悟,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

五四运动后,他们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七、反馈小结

1、备课中是否正确、全面制定了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在课

堂教学中是否很好地给予了贯彻、落实?

2、科书的内容是否准确、细致地钻研和理解了?课堂教

学内容是否坚持了历史学科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史论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是否

依据课标要求,相对丰满和有一定深度的分析?

3、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课堂上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

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运用得是否充分、恰当?

4、语言、板书、教态如何?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

八、难点突破: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由于一战间日美加紧侵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等促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流。随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肩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使近代以来中国革命阵线出现新的组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由于领导力量的改变,从而改变了革命的目标和结果。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者,这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所在。

关于五四运动的演讲稿

关于五四运动的演讲稿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五月青春点燃梦想》。 又到了春光明媚的五月,又到了百花争艳的季节。五月的春风情深意暖,五月的花海流溢飘香,和着春潮,伴着夏韵。又到了XX年5月4日,这不是一张普通的日历,在这张日历上,人们看到的是青年人特有的朝气,是飘逸的青春的光彩,是迸发的炽烈的激情,是90年前烧起的一团火,它光亮、它耀眼、它激励着人们在风风雨雨中勇往直前。在这新世纪的阳光和五月的鲜花播洒进每一个人的心灵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五四青年节和建团90周年。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每一个追求事业的人,每一个珍视生命、向往着美好前程的人,在这个时刻,都会强烈地感受到无限的活力与勃勃的生机。 我们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每年都会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以宣传“五四精神”为主题的活动。那么,我们可曾真正了解“五四”是什么吗?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威,最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

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独立与争取民主自由的坚强意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国家政务院为纪念该运动,于 1949年正式宣布每年的 5 月 4 日为中国青年节。人们不会忘记那划时代民族救之的“五四”爱国运动,更不会忘记那举起民族救之旗帜,开创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新纪元的先驱者,不会忘记革命战争的峰火硝烟,更不会忘记,为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经落到我们肩上,“五四”火炬已经光荣地传到我们手中。 今天,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有幸站立在世纪和千年交汇点上,我们是幸运者。但是,面对新世纪,让我们回顾五四精神,认真地思索着,自己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呢?也许,我们也曾感叹:我生不逢时,没赶上英雄时代,要不我也会扬名天下;也许,我们也曾抱怨:我时运不佳,没摊上一个好岗位,否则咱也能露露脸。是呀,和平年代,一般工作,我们很平凡,但我要说,伟大正寓于平凡之中,平凡的我们一样能高昂起脸,因为平凡中,我们一样能够奉献。 我们知道,风雨会使我们变得强壮,挫折会使我们变得坚强。成熟的思想和高尚的品质,来自于风雨的洗礼和生活的磨砺,我们要面对山峰,去欣赏它的风光,面对未来去争创

近代史论文--对五四运动的思考

对五四运动的思考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有志之士的强烈反对。于是在此背景下在中原大地上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思想启蒙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出愚昧的过去,于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五四运动之前,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人们被深深禁锢在封建思想里,人们失去了独立自由,变成麻木不仁,养成了一种奴隶性——甘心受奴役,受束缚。奴隶性的思想使得他们以奴隶自居,因而他们不会冒险进取,更不会去关心国家的发展及未来。所谓“国者也,积民而成。”“民”是国家的基础,要让国家从封建制度变成民主,自由的制度,就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走出封建腐朽的思想。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走出奴隶性思想呢?那就是要掀起一场像五四运动一样的启蒙运动。倘若没有五四运动,中国今日的繁荣昌盛也许还要再等几十年。因而要国家富强,就需要解放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以先进的思想引导他们前进。 历史上各国走向富强无不遵循同一道路:当一场大的思想运动逐步掀起时,随之将涌现一大批为新时代奠基的思想巨人,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批判旧制度,旧思想,宣传新的观念,新的主张,为社会的持续进步,为新社会的诞生寻求道路,探索方法。深刻的思想运动,引起人们思想根本的改变。紧接着往往是政治变革,建立新制度,推动科学技术进一步蓬勃发展,最终达到经济空前的繁荣。 14世纪,意大利首先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广泛而又深刻的思想运动——文艺复兴。这场运动被马克思誉为:“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得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很快意大利成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在1540年成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在文艺复兴的冲击下,英国也涌现出了像莫尔,培根,牛顿,莎士比亚等思想巨人。他们推动着英国的思想运动。于是很快在1660年,英国成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紧接着在1800-1880年,英国始终世界经济中心。继文艺复兴以后,在法国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思想运动过后,全国便掀起了几次大革命。最终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权。法国于1770年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同样,在16世纪上半叶,德国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运动。紧接着德国于1830-185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跟前几个国家一样,很快德国于1810年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以强国的姿态领跑世界。如今是谁领跑世界呢?能当之无愧的当然是美国了。美国于1829——1870年爆发了一场亦称新英格兰文艺复兴,这场思想的启蒙引发了南北战争,促成了美国的统一,从此美国开始走上超级大国的道路。

高一历史五四爱国运动3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十一条”的严重影响;巴黎和会的概况、性质;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发展及结果;五四精神的内涵;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学习五四运动历史背景的有关材料的过程中,把握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探索历史真实面目的方法。 (2)学生在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依据历史材料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在学习五四运动的背景中,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国情,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逐步形成对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学习,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以爱国为宗旨的救亡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代青年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应该弘扬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映电影《我的1919》中中国外交团代表驳斥日本代表的片段欣赏。 师: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是什么会议的场景?涉及到了中国的什么问题?影片中的这个人是谁? 【教学过程】 一、五四探源 情境设计1:在那一代青年人周围,是令人感到窒息、令人满怀悲愤的黑暗环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已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对有志气的爱国青年说来,剩下的只能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拼搏。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材料展示:图片:瓜分狂潮、漫画《蝎子政策》、《军阀战争》

问题探究:五四前国内和国际形势处于怎样“窒息而悲愤”的环境?(引导学生透过历史材料,挖掘历史信息,学会用材料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原因) 师生总结: 国际风云:列强: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剧; 国内忧患:军阀统治,政治黑暗; 情境设计2: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8月,段祺瑞政府参加协约国一方,……英、美、法等国许诺:战争胜利后,在国际上将对中国以大国相待,取消中德条约及战前中国给予法国的一切特权。所以,中国人对一战后战胜国召开的“和平会议”,抱有很大希望。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共同商讨战后问题,中国外交代表团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向会议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展示材料)但是,欧美列强并不把中国视为大国,不但减少了中国代表团的会议席位,而且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无理的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真是“弱国无外交”啊!(教师语言要有激情、悲愤,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以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指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万勿署名,以示决心。”(梁启超)这表达了梁启超的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一起了解梁启超的电报在国内引起的反响,掌握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二、五四体验 情境设计:五四运动中,傅斯年成为学生领袖,被推举为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后来,有人回忆,学潮爆发后,只见在“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中,有一位威武的山东大汉高举大旗走在大家的最前面,他不时地带领大家一起振臂高呼,又偶尔暂缓脚步,与身边的几位同学低声交谈。——他,就是这次游行队伍的总指挥、北京大学国学门学生、素有‘大炮’雅号的傅斯年。——《傅斯年与五四运动》 情境体验:同学们,假如你们是当时这一革命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你们会设计怎样的行动方案。(提示学生从参与方式、运动目的、组织人员、宣传口号等方面设计,然后展开小组交流) 情景写真,展现当时五四运动情景,引导学生填写列表格。

关于五四运动的名言

关于五四运动的名言 青春之所以幸福,就因为它有前途。以下是带来的关于五四运动的名言,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五四运动的名言【一】 1.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李大钊 2.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担负。——列宁 3.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最可贵的东西却不甚为人所爱惜,最易消逝的东西却在促进它的消逝。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现代)郭沫若 4.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贝弗里奇

5.人生最大的感叹是:年轻的激情是从未实现;年老的追忆是从没发生。勇气是青年人漂亮的装饰。假若人生下来就是中年,然后再渐渐年轻起来,那样,他就会珍惜一切时光,决不会再无谓的事情上消耗自己。风华正茂夜晚给老年人带来平静,给青年人带来希望。——萧伯纳 6.正如我赞许一个老人的青年,我也喜欢一个老人有一颗年轻的心,能够这样的人,虽然身体会衰老,但内心却永远不会老。——西塞罗 7.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两件法宝。——茅盾 8.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人要是没有青春,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赫尔岑 9.青年是一个美好而又一去不可再得的时期,是将来一切光明和幸福的开端。——加里宁

10.人世间,比青春再可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最可贵的东西却不甚为人们所爱惜,最易消逝的东西却在促使它的消逝。谁能保持永远的青春,便是伟大的人。——郭沫若 11.二十岁时起支配作用的是意志,三十岁时是机智,四十岁时是判断。我们不能总是为我们的青年造就美好未来,但我们能够为未来造就我们的青年一代。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于谦 12.如果你年轻时就没有学会思考,那么就永远学不会思考。---美国发明家爱迪生 13.青年人的眼睛里燃烧着火焰,老年人的眼睛里放射出光芒。——韦尔 14.青年时代是培养习惯,希望和信念的一段时光。——拉斯金 15.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于谦 16.青春不仅仅是月亮、林荫、交谊舞,也不仅仅是为了使地球多一个高等动物。假如你能让青春放逐出自己的思维,让它驰骋在大

有关五四运动论文2500字

有关五四运动论文 2500 字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人们是带着旧的社会关系去迎 接新的观念。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五四运动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浅析论五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五四运动 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摘要:五四女作家群体在她们的作品中表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五四女性文 学中的女性意识体现在三方面 :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对新旧交替时期 女性困境的揭露,女性群体意识的唤醒。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 《一间自己的屋子》 中说道:“ 一个女人如果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 ”[1],其中 “一间屋子”象征写作环境。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领域的启蒙运动为女性创作提供了 “ 一间屋子 ”。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第一代女作家应运而生,如陈衡哲、 谢冰心、 庐隐、 石评梅、冯沅君、凌叔华和苏雪林等。 这些女作家对女性自身的问题表现出了高度关注,正如杨义所说:“妇 女题材是她们心灵世界的聚光点。陈衡哲的小说集《小雨点》(她只有一个小说 集)共十篇小说,有六篇是写妇女的。冰心的小说接触面较广,但她写得最好、影 响最大的还是妇女题材的小说……庐隐的小说写女性的占了她作 品的百分之八十。 凌叔华的 《花之寺》 和 《女人》 集的十八篇小说几乎全写妇女。 石评梅的作品,现在看到十几篇,有九篇是写女性的。 冯沅君的三个小说集,除 《劫 灰》中有一两篇不是纯粹写妇女的,其余作品都以描写新旧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为 主”。[2]本文将深入五四女性文学文本中,对其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分析。 一、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通过对旧家庭观的的猛烈攻击 ,旧家庭制度在理论层 面上虽已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 ,但在实践层面上却仍然岿然不动 ,依旧延续着对 女性的箝制功能,特别是对于中下层女性,尤其如此。 在苏雪林的自传体小说 《棘 心》中,主人公杜醒秋的母亲便是旧家庭制度的受害者。她写道:“惟有那 做婆婆的,终日与媳妇厮守在一起,旧式妇女,多不读书,不明大义,气量又比男性 天然来得仄狭、自私、琐碎、喜于猜忌,她对于一个媳妇,若感觉不满意,磨折起 来,那简直是附骨之疽,疗之不愈,剜之不可,一直要挨到那做婆的两脚一蹬,那做 媳妇的才有出头之日……醒秋的母亲,便是这种不良家庭制度下牺 牲者之一。但她自十六岁嫁到杜家起,一直到现在‘大衍之庆’的年 龄止,始终是她婆婆跟前一个没有写过卖身契的奴隶,没有半点享受,没有半点自 由。”[3]由上可见,醒秋的母亲便是大家庭结构和家长专制的牺牲品。醒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回望五四爱国运动 组员:于梦黄宇翔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五四运动以学生运动为开端,是知识分子的伟大觉醒。他们用新的的世界观来审视世界,变革世界。可见知识分子的社会洞察、先锋觉悟作用。 关键字:五四运动;学生;爱国主义 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历史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

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1日,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概论: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昭示人们,反帝反封建是民族救亡的必由之路;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标志着国家发展的方向。五四运动虽早已结束,但其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并深深影响着新世纪的青年们。 关键词: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爱国青年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20世纪初叶中国历史发展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近代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伟大斗争的序幕。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广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空前广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被人们一直视为“东亚睡狮”的中国人民终于从内忧外患中警醒起来,显示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伟大力量。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以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的青年学生为先导,逐渐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要力量、有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对中国近代政治和文化走向乃至社会变革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中华民族曾经有着令人骄傲的辉煌,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然而,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停滞状态。外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侮,内受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和剥削。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处于濒于亡国灭种的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的反抗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通过人民群众的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武装起义和改良派的戊戌变法,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进步力量和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从各自的政治理念和利益诉求出发,在黑暗中苦苦探求着振兴中华的真理和道路。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领导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帝制,打开了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闸门。但是,辛亥革命

关于五四运动演讲稿最新精选5篇

关于五四运动演讲稿最新精选5篇 五四运动,是由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率先组织发起的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五四运动演讲稿800字最新精选.欢迎阅读! 五四运动演讲稿【1】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很荣幸能有这样一个与大家进行探讨交流的机会。 青年与祖国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不用说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不要说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只从1919年5月4 日至今,青年与祖国的关系,就已经讲了整整100年,对于每个青年,爱国、报国、建国的道理恐怕耳熟能详,什么是爱国?面对这样一个话题,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居。雷锋说: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老山前线的战士说:要是为钱,给我一万元让我在猫耳洞里待一分钟我都不干,但只要祖国需要,我愿在这待上一辈子。这就是爱国,这就是中华儿女的爱国心语,这就是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这就是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爱国,民族之魂。 掀开中国的历史,跳跃在眼帘的是光辉灿烂四个大字,奔腾的长江,宽阔的黄河,造就了一个伟大而倔强的民族,五千年的悠悠文化积淀出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爱国精神,也正

是这种爱国精神,让一代代中华儿女魂牵梦萦,让一代代华夏赤子舍生忘死。 有一批优秀的军人,在边疆,在海岛筑起一道坚固的绿色长城。在帕米尔高原上有一个哨所,叫做红旗拉甫,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生命禁区。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这里平均日照不足五个小时,长年积雪,就是在这样一个连阳光都罕至的地方,却有一群军人顽强的生存着,这其中有一名中校军官,在这一干就是二十年,直到生命最后八天才被抬下哨所与家人团聚,可这八天,他却连一句话都说不出,连一粒米也吃不下,当儿子说:“爸爸,我已经101岁了,还没给您过过一次生日,今天让我们给你过一个生日吧!”,这名刚强的军官,这名忍受肝癌十年折磨的军官落泪了,他用最后的力气在纸上写道:不要怪爸爸,军人不能战死沙场,也应效力边关!这就是一个军人对祖国奉献 的极致,这就是军人对祖国最深沉的爱的表现,这不正是我们找的爱国含义的答案吗?今天,座的每一位都是爱国的,我也敢肯定每个人都做过爱国之事,爱国是广义的,董存瑞舍生炸雕堡,许海峰夺取奥运第一枚金牌是爱国;踏实工作是爱国,即便是一个顽童捡到一枚硬币交给警察叔叔也同样是爱国,而我们今天努力求学,将来建设祖国,不更是爱国吗。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对自己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我的演讲即将结束,与各位共同探讨的什么是爱国和怎样爱国两个话题也接近尾声,爱国的含义大家都已知晓,但怎样去爱

中国近代史-五四运动

在中国五四运动是在逐渐的被忽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五四运动在他70年纪念日之后就鲜少被人们提及了,在80周年纪念之后,更是把黄金周长假延展,把五四纪念日生生地纳入假期里,它的符号意义更加淡漠,甚至都快移出人们的视野之外了。好在今年开始,五一长假变成短假,五四纪念日之时成为工作日,但是我还是不能确定人们会否还记得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恢宏的历史呢? 通过他研究,他是如是对中国的那场重大的五四运动定义的:它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的种种社会和政治活动。五四运动的促发因素:1、二十一条和巴黎和会的山东决议所激起的爱国热情;2、有一种学习西方、试图从科学和民主的角度从估中国的传统以建设一个新中国的企望。我对这种观点是比较赞同的,它完整的概括了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另外,他还指出::“五四运动实际是思想运动和社会政治运动的结合,它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以实现民族的独立、个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公正”;“五四运动的基本精神是抛弃旧传统和创造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文明以‘拯救中国’。”这概括的都是比较全面的。 因此,可以说,“五四”才是开启了一个时代,开“未来三千年之风气之先”,其价值和意义,再怎么夸大都不为过。因为有了新文化运动,文化,才不再是文人骚客装进笼子里,放在手中把玩的会唱歌的八哥,不再是提在鲁四老爷手中的那根隐形的锁链,而成为了培育一个新的中国人的土壤,成了普罗大众都可拥有的,可以支撑自己站起来,喊出要新生,支撑娜拉们自己走出家门,要成为自主新女性的力量所在!无论是创建“人的文学”,还是《新青年》同仁们的对封建文化的激烈鞭挞,其背后的诉求和指向都是:怎样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怎样的中国人?是做新人,还是做旧人?如果要拯救孩子的话,那么,该给予孩子们怎样的文化环境?让他们读什么样的文学?帝制虽然已经结束,但只不过是揭开了两千年封建中国的一角,国人,四万万同胞仍然生活在帝制文化的黑幕之下,如果不全然地揭开撕碎,在黑幕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是见不到阳光的。五四运动,才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地开启了普通中国人对于国家的自主意识,《南京条约》签订的时候,北京城的市民没有到紫禁城前抗议游行,因为那是爱新觉罗家的家事。《马关条约》签订后,举人们去公车上书了,但举人都是有功名的老爷们,他们尊奉的主子只不过是从慈禧换成了光绪,且仍然是跪着的。辛亥革命的革命党,在未庄的农民那里,被描绘为穿着“白衣白甲”,是为崇祯皇帝报仇的,人血馒头也是照吃不误的。但是,巴黎和约签订的时候,青年学生涌上了街头,市民、工人也迅速加入了进来。他们,要为中国的权力和尊严而抗争,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是中国人。他们从下等舱里走出来了,对于中国向何处去,他们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我想,上述这些,才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价值和最深远的意义。也是在今天,我们需要纪念的。五四,并不仅是青年的节日,而是所有中国人的节日。倘若仅仅将其归为是一次青年的爱国运动,定为一个节日,只会缩小其内涵。因为有了五四以及之前作为铺垫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才有了自主的“中国人”意识,才真正地与这个古老的国家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才开始直面和思考“我的中国该向何处去?”这些,在今天,仍然应当属于黄钟大吕,发出震惊乃至刺耳的声音,而不应该淹没进历史的尘埃中,成为时代的绝响。 在周先生的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五四运动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争取个人解放、宣扬民主和独立思考的不懈努力,虽然后来遭到来自强调服从组织活动思潮的阻挡,但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能低估的。”长久以来,五四运动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意义,一定程度上歪曲和夸大了它本来的面貌。科学和民主,是他重要的内涵所在,也许我们现在明白了,但是却没有在现实中感受到。另外,五四运动又一次证明了思想上的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前提,知识分子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 这场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

近代史论文,五四运动相关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2-2013学年第2学期 Term 2 2012-2013 Academic Year Heilongjiang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机密(Confidential)编号(No.):8003 试题(Test) 课程名称(Subject):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类别(Type of test):考查课程类别(Type of course) : 公共必修课考试形式(Test type) : 论文 使用范围(Target group):2012级全院学生 要求: 一、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相关内容,自选"考查论文参考选题"中的任何一题,完成论文。 二、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1.主题明确,要有新意;观点正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流畅。能运用所学课程的知识或理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2.要独立自行完成论文写作,不得抄袭,剽窃他人文章,不得在网上整段下载。违者考查成绩为零,并自行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 3.论文在2000字以上。 4.按要求时间和地点交论文。 5.文章格式要规范: 页面设置:纸张A4,上、下边距均为2.5厘米;左边距2.5厘米,右边距2厘米。行间距:1.25倍行距。左侧装订。 内容提要:正文要有10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其次要有3―5个关键词; 引文:凡引用他人的成果,必须以[参考文献]的形式标明出处,放在文末;引文要准确无误,否则将酌情扣分。 字体字号:标题用宋体、四号字、加粗;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体,内容摘要、关键词七个字要加粗。 考试论文参考选题: 1. 试析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2. 论戊戌维新运动。 3. 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4. 论五四运动的意义。 5. 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6. 论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大革命。 7.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8. 试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9. 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10.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1.评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12.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一试题:第16课_五四爱国运动_word版含解析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巩固提能?夯实双基宁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中国人民从巴黎决议的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了一个整体。”这段话评价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A “巴黎决议”是巴黎和会的决议,“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 合成了一个整体”指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而引发的“外争国权,内惩国 贼” 的五四运动,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2. (2017 ?山东青岛期末)“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 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解析:D 通过材料中“青岛问题” “强邻”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事件是五四运动。 3. (2017 ?辽宁大连期末)梁漱溟说:“我算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人,这一次被捕学生 中间,也有我的熟友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 ...... 在道理 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 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据此可知,梁漱溟认为() A. 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认识该事件中的学生行为 B. 学生的爱国行为虽然突破法律,但值得肯定 C. 曹、章罪大恶极,学生侵犯他们,合情合理 D.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行为推动革命进入新阶段 解析:A 从材料中“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说明梁漱溟认为学生的行为即使是爱国的,但也是违法的,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

关于五四运动的名言

关于五四运动的名言 1. 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人要是没有青春,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赫尔岑 2. 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实的保卫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宋庆龄 3.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雷锋 4. 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 ——俞良弼 5. 青年是一个美好而又一去不可再得的时期,是将来一切光明和幸福的开端。——加里宁 6. 每个青年人都象是个在晚上出生的婴儿——只看到太阳升起而从来不会想到昨天的存在。——佚名 7. 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大仲马 8. 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名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品质。——加里宁

9. 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两件法宝。——茅盾 10.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和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歌德 11.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贝弗里奇 12.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屈原 13.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 14.如果你年轻时就没有学会思考,那么就永远学不会思考。---美国发明家爱迪生 15.二十岁时起支配作用的是意志,三十岁时是机智,四十岁时是判断。我们不能总是为我们的青年造就美好未来,但我们能够为未来造就我们的青年一代。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于谦 16.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补何及! ——权德舆 17.青年时代是培养习惯,希望和信念的一段时光。——拉斯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掌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2)通过学生对五四运动过程的描述,培养学生联想和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提供历史信息,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通过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3)以学生对五四运动过程的描述,使其更深刻地感受历史。 (4)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难点 五四运动发生的起因;体验当时爱国学生与各界群众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青年节在五月四日,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吗?在

1919年这一天,青年学子带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即五四爱国运动。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场爱国运动?运动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从这场运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新课学习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设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试归纳,五四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1.国际方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讲解:一战期间,日本和美国趁西方列强无暇顾及在华利益之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更是企图独霸中国。主要体现在它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向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 设问:通过教材第二三段小字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二十一条”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灭亡中国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 设问:袁世凯对于日本提出这样的“二十一条”作何反应? 提示:1915年5月9日这天,称帝心切的袁世凯除了对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其余内容竟然全部接受了。中国人把这一天作为国耻纪念日,称作“五九国耻”。通过“二十一条”,日本实现了独霸中国的野心,而且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22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总结: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又大大加深了,中国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2.国内方面: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讲解: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则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不断增加赋税,而且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使人民生活悲惨,苦不堪言,这就使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3.阶级基础 过渡: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一场运动的爆发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来给同学们补充一下运动发生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讲解: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短暂的春天”。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就为运动提

有关五四运动的手抄报资料

有关五四运动的手抄报资料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新思想与社团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高等教育发展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清末“新政”中,因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而改变,于1905年被废除。到了明初,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英国文学)、刘师培、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

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北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国耻情绪 191 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动,这种情绪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发展,并发挥了作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贷款,并协助组建和装备一支中国参战军,其贷款还被用于安福国会庞大的贿选开支。同年9月,北京政府与日本交换了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作为借款的交换条件之一,又交换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其主要内容为:1、胶济铁路沿线之日本国军队,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2、关于胶济铁路沿线的警备:日军撤走,由日本人指挥的巡警队代替。 3、胶济铁路将由中日两国合办经营。北京政府在换文中,对日本的提议“欣然同意”。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论文

院(系):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班级:生物工程一班 调查者:熊天真

摘要: 背景: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过程: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日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这四条办法是:(一)联合各界一致力争;(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和约上签字;(三)通电各省于5月7日国耻纪念举行游行示威运动;(四)定于5月4日(星期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之大示威。

关于五四运动的思考

关于五四运动的思考 作者:李琳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以爱国学生为主体而爆发的一场爱国运动。但是在历史分期和定义上,存在着误判---即是将中国的历史分期搞错了。中国的封建社会是西周---秦始皇,秦始皇之后的社会是---中央集权制社会。五四运动提出的“反帝反封”的热情是好的。而反封建,则将历史定义混淆了。五四运动的打到孔家店、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汉字、文言文、书法、绘画、京剧等等等偏激的理论,则贻害无穷。 秦始皇之后的中央集权制社会,比较封建社会有所进步。自隋唐以来,中央帝国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举制度,这套制度极大强化了儒家文明的文化同质性,对儒家文明的历史延续与文化生命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科举制度的重要作用,可以从社会学角度来解释。在秦始皇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制传统王朝时代,唐太宗李世民看到大批的赶考举子进入考场,感慨地说道:“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矣!”隐士可能不介入社会生活竞争,此高风亮节只能靠喝西北风活着。中国的唐朝创造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那是的欧洲文明很微弱,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作为政治精英的官员、文化精英的士绅阶层,以及作为经济精英的地主乡绅之间,存在着相当频繁广泛的横向的政治、经济、文化流动,社会底层向社会精英层的流动同样十分频繁。这种纵向与横向的社会对流,是前代人类社会---封建社会中极为少见的。这个对流主要是通过科举制来实现的。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社会阶层都能够通过学习儒家的经典,然后参加科举考试,取得秀才、举子、进士、士绅等地位;科举考试,形成官僚阶层;官僚到老要退休,退休后保留士绅身份,但已经是一介平民了。在中央集权制的中国,还有一个特别的制度,就是均产制。一个地主有一百亩土地,他有五个儿子,他的财产要平均分成五份,从一百亩到二十亩,就是一代时间,如果有十个儿子,他就变成四亩土地了。均产制是使社会阶层往下流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制度。所以,在中央集权制的中国,社会的流动频繁,频繁到什么程度呢?宋朝的官员中,50%以上,三代前没有人当过官,宋朝大部分的官员是贫寒家庭出生。整个明朝276年中,大约有两万名举人,两千名进士,在这些举人和进士中,43%的人出生于贫寒家庭。这些数字足以说明社会阶层间的对流程度。这个对流造成结果是,中国的中央集权制社会成为阶层开放度高的社会。一般都是贵族社会,包括日本、印度和欧洲,阶层与阶层之间非常封闭。而中国中央集权制社会的对流程度很高。对流程度高,对儒家文化的生命力相当旺盛。中央集权制统治阶层一直处于吐故纳新的过程中。科举制度至少对形成这种延续王朝生命的新陈代谢,起到了积极作用。科举制度所产生的流动性,使得文化与知识的普及面高于一般的贵族社会。由于读书的功利性激励,教育覆盖面大大扩展,整个社会具有了获取强大知识的激励机制。科举制度使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广泛地被大众社会接受。中国也成为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一统天下。可见科举制度具有强化文化大一统的功能,而文化的大一统也强化了同化能力,科举制度起到一种对社会各阶级的“虹吸”作用。 中国明朝是一个重要的朝代,永乐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开启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先河,我认为“资本主义”这一概念不正确,应该更名为富裕。可惜中国的资本主义未能成长壮大起来,中华民族与先进繁荣的历史教育擦肩而过。中国清朝闭关自守,康熙皇帝实行铁幕政策,到乾隆皇帝时期拒绝与来访的英国特使马尔噶尼签署通商贸易的所有文件,欧洲已经发达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中国仍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