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密云社区教育中心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一)发展阶段

?参照我国的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出生前的发展、婴儿阶段和幼儿阶段。

?出生前的发展: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胚胎前9个月是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有一个受精卵转变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婴儿。

婴儿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出现巨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有较成熟的感知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口语表达系统;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亲密关系。本书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

幼儿阶段:幼儿的身体变长、变瘦,运动技巧更精细,更具自我控制性和自信。游戏促进和支持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思维和语言得到惊人的发展,道德感开始发展并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本书将该阶段定义为3-6岁。

?(二)发展的领域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

?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

?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是: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一)遗传与环境

?主张遗传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学者,把儿童的发展定义为受先天生物因素决定的过程。这些先天因素包括由遗传和基因突变所获得的生理结构、成熟水平、脑神经的反应特质和神经介质等。

?环境论者则认为,后天的环境因素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生成、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教育干预、社会和家庭文化价值、早期社会和物理刺激、早期开发、同伴等。

?

?(二)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

?儿童发展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机械模型和机体模型。

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接受外部经验,不能主动选择外界资源,孩子只能被动的接收环境的影响,所以持有该观点的教育者认为,要为孩子精心设计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用强化和反馈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开放性。该观点主张父母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按自己的模式发展;老师应该用发现法教学,让孩子们自己探索,淡化学科的内容体系,尽量减少约束和成人对规则的灌输,老师主要是起引领作用。

?(三)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

?连续论者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发展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发展是量的改变,是程度的变化;非连续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串的突变,每一次突变后,儿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发展是质的改变,是本质的变化,这种改变使个体比以前的自己在某方面有本质的不同。

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一)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心理性欲理论

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高到低的五个渐次阶段,分别是口唇期(1-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

?2.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强调儿童所处的心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同时也注重儿童自我的功能,因此他的理论也被称为“自我心理学”

?艾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

?表1.2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

?

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危机及社会化代理人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危机:学习信任别人,克服不信任。

条件:儿童的需要能得到即时的满足;母亲能积极、敏感的回应孩子的需要。

社会化代理人:母亲自主对羞愧危机:获得自主感,克服自我怀疑、羞耻感。

条件:给孩子自我负责的机会,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社会化代理人:父母亲。主动对内疚危机:获得主动感,避免内疚感。

条件:让儿童承担责任和社会义务,对孩子的失败给与保护性态度。

社会化代理人:家人。

?(二)行为主义观

?1.传统行为主义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创始人华生,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他认为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成人能通过仔细地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接,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人类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一类是操作性行为。前一类行为可以由经典条件发射中的刺激所引发;后一类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其发生频率会受紧随其后的强化的影响而增加或减少以后发生的频率。

?

?2.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他认为,儿童总是在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行为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方式,或调整、矫正他们的反应特点。当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如当一个孩子看到他的一位同伴推到了另一个同伴,并获得了他想要的玩具,这个孩子以后也可能会尝试使用这个方法。

?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是由一系列不变的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概括如下: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认识外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心理表征,使得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发展出延迟模仿,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

2、前运算阶段(大约2-7岁)语言和表征能力的发展,使儿童开始能进行符号推理。该阶段有以下几个特点:自我中心性:他们考虑任何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到问题;直觉思维:他们的思维是单维的,只能关注事物明显的、外部特征。所以该阶段的儿童无法解决守恒问题。

?

?3、具体运算期(大约7-11岁)儿童开始能借助具体实物的支持,进行运算:思维获得了可逆性、守恒性。但是还不能对假设性命题进行逻辑思考。

4、形式运算期(11、12岁以后)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具体实物的束缚,能进行抽象的、假设-演绎推理。

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处于前两个阶段。

?

?(四)社会文化理论

?代表人物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取决于认知成熟,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与成人或年长伙伴的互动来习得和掌握。

维果斯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以此促进孩子的发展。

?(五)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的符号操作系统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他们认为,认知、思考的

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信息分类、计划、问题解决及书写和交谈的综合能力,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些过程都是相似,只是程度不同。

?(六)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难点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成长的环境由五个系统构成,这些系统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微观系统处于中心点,主要指儿童个人的特征,如生理特征、能力、气质体系以及外部塑造的心理行为体系。

中间系统处于微观系统的外围,包括父母、邻居、托幼机构、伙伴、社区活动场所等即时环境。儿童和这些环境要因相互影响,构成了儿童成长的中间系统。

?外层系统在中间系统的外围,是儿童环境中非即时性的环境,包括一些正式的组织,如父母的工作场所、宗教机构和社团的健康福利服务,和一些非正式的组织,如父母的社会网络——提供建议、友谊和经济帮助的朋友和家庭成员。这些系统提供了儿童发展的制约和支持。外系统的衰弱会带来消极影响。由于个人或社团关系少,或受到失业影响而导致与社会隔离的家庭出现冲突和虐待儿童的比率在增加。

宏观系统处在第四层,是儿童成长的文化氛围,包括养育价值、社会习俗、教养法规及文化价值观、法律、文化和资源等,是儿童成长的大的环境保证。宏系统会间接影响儿童的微系统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

?动态系统是时间系统,它更强调四个子系统的即时变化。如重要的生活事件,如同胞的出生、上学、搬入新的邻里环境或父母离婚,都改变儿童和环境的关系,进而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发展既不是完全受环境控制也不是完全受内在倾向驱使。儿童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生产者。

?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就是为达到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成为一门科学,就是因为研究者在研究儿童发展中采取了一个科学的方法体系,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研究。

?一、数据收集的方法

?为了开展研究,我们首先要收集有关心理和行为的数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数据收集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临床法、个案法和心理物理法等。

?(一)观察法

?心理与行为通常表现为可观察到的活动。在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中,研究则可借助自己的感官,也可借助于其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观察。

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结构性观察。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年幼儿童较好的方法,因为我们很难借助语言技巧研究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而且它有较好的生态效度:它能更真实地向我们展示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结构性观察是在实验室设计一个可能会促进某种行为发生的情境,然后透过隐藏式的摄像机或单向玻璃观察儿童,观察儿童是否会表现出那种行为来。因为所有的因素都可以很好的控制,所以结构性观察是一个较好的观察方法。其主要缺点是,其生态效度不如自然观察法。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一定的样本,收集这些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进而通过对样本的分析研究来推论总体情况。调查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访谈法及问卷法。使用问卷法来收集资料,是将问题写在纸上,并要求被试用书面方式来回答问题;而

访谈法则需要被试口头回答研究者的询问,研究者随时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或反应。

?

?问:为什么云彩有时走得快,有时走得慢?

?答:因为风,风吹它们走的。

?问:风从哪里来的呢?

?答:天空里来的。

?问:风是怎样造出来的呢?

?答:不知道。

?问:云彩能把风造出来吗?

?答:不能。

?问:云彩动的时候能造出风来吗?

?答:不能。

?问:当没风的时候,云彩还能自己动吗?

?答;不能。

?思考与讨论:在上述研究中,皮亚杰注意了哪些问题?除此之外,你觉得运用谈话法的研究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谈话法

?【案例分析】临床法:皮亚杰

?主题:“云彩为什么会动?”

?问:你看见云彩在走吗?为什么它在走?

?答:我们走的时候,它们也跟着走了。

?问:你能使它们走吗?

?答:每个人都可以,当人走的时候,它也走。

?问:当我走着,你站着不动,云彩也在走吗?

?答:是的。

?问:在晚上,每个人都睡觉了,云彩还在走吗?

?答:是的。

?问:但是,刚才你对我说,当有人走路的时候,云彩才走的。

?答:他们总是在走的,当猫在走的时候,还有狗,它们使得云彩也跟着走。

?问:为什么云彩有时走得快,有时走得慢?

?答:因为风,风吹它们走的。

?问:风从哪里来的呢?

?答:天空里来的。

?问:风是怎样造出来的呢?

?答:不知道。

?问:云彩能把风造出来吗?

?答:不能。

?问:云彩动的时候能造出风来吗?

?答:不能。

?问:当没风的时候,云彩还能自己动吗?

?答;不能。

?思考与讨论:在上述研究中,皮亚杰注意了哪些问题?除此之外,你觉得运用谈话法的研究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临床法

?临床法是由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倡导的。它与访谈法极为相似,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并用,包括对儿童的观察、谈话、与儿童的实物操作三个部分。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发展时采用了这种方法,他更注重儿童在回答问题时的错误回答。正是借助这种方法,皮亚杰发现了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四)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结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察法)建立起个体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在准备个案记录的过程中,研究者必须收集许多有关个案的有关资料,如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教育及工作史、健康记录、生活中重要事件的自我陈述及各种心理测验的表现等。用个案研究法所得的结论缺乏普遍性。

?

?五)心理物理法

?心理物理法是借助那些能将心理量转换为物理量的仪器和设备,来研究学前儿童的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反应等可以量化测量的领域。其假设是个体的反应和其能力、成熟水平、神经发育状况等生理和心理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此方法可以有效地弥补自我报告法的不足。

?

?(六)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study)

?跨文化研究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行为发生、发展规律,并探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跨文化研究是与人类学,并逐渐成为行为和社会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

?二、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

?确定了研究主题,获得了研究的数据,研究者就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事件与行为的关系。这就要使用相关设计与实验设计。

?(一)相关研究

?在相关研究中,研究者收集数据以确定两个或多个变量间是否具有某种有意义的关系。一般而言,相关研究的研究者并不是图改变被研究者的生活环境,而只是试图研究个人的生活中的某些变量,与行为或发展模式的关系。

?相关设计具有多重用途,它可探讨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系统的关系。不过,其主要限制是无法清楚的指出因果关系。进一步的研究需借助实验法。

?(二)实验法(experimental design)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说产生的影响。由实验者操纵的变量即实验的自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变化及因变量。实验需要在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其目的在于排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无关变量的干扰。

?【案例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希克斯对5~8岁儿童作过一项研究。实验的基本做法是这样的:一名女试验者把儿童单独地从教室带出来去玩玩具,在去游戏室途中,试验者告诉被试她要去图书馆办点事,让被试在离图书馆不远的一个房间等她。在等待时间儿童可以看看电视。播放的电视短片的内容是一个成年男子对一个玩偶作出各种攻击性动作(用木锤击打玩偶)。电视结束后,儿童被试被带到游戏室并被留在室内玩15分钟。游戏室内有一些攻击性的玩具,可用来作出模仿的或非模仿的攻击行为(其中包括一个玩偶),也有一些非攻击性的玩具。试验者通

过安装在游戏室墙壁上的单向玻璃隐蔽地观察被试儿童的行为,并记录儿童所表现的各种攻击行为。

?思考与讨论:在这项榜样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的研究中,你发现有什么特点?研究中存在哪些潜在的自变量?你觉得这个研究有什么不足之处?

?三、发展的研究设计: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

?为了探讨儿童心理和行为随年龄而发生的发展变化,以及出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研究者还需要一些专门的研究设计。这些方法有: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时序研究。

?

?(一)横向研究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横向研究的优点,是研究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到不同年龄的研究对象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容易选取与控制。因此,这种设计设计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因此使用非常广泛。

但横向研究也有其缺点。如其研究结果容易受“时代效应”的影响——不同时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

?(二)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通过长期的追踪研究,研究者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从而系统详尽的了解个体量变与质变的规律,也有助于研究者探讨个体的早期发展、早期经验与后期心理发展的联系,有利于了解发展的个别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纵向研究也有一些缺点。如研究周期长、成本高,样本代表性差,且样本丢失。此外,被试反复做一些测验或实验,不可避免地使被试产生“练习效应”。而且,长时间的纵向研究也存在“时代变迁”的影响。

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了,将两种方法结合,研究者创造了第三种方法——时序研究。

?(三)时序研究

?时序研究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在横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研究,以更好的研究心理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遗传,如气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掌握胎儿发育的几个阶段,了解新生儿的的发展,如新生儿的几种主要反射活动等。

?第一节遗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基础。

?一、研究遗传影响力的方法

?选择性育种(selective breeding)及家谱研究(family study),是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要掌握的内容)

家谱研究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双胞胎研究、收养研究

?二、遗传对气质、人格的影响

?(一)气质遗传的可能性

?气质是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由气质不同而表现出来的行为的个别差异有其生物学基础——这个基础是会遗传且稳定的。个体在活动量、恐惧以及社交能力等气质特质上的差异,都明显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不过,早期的气质类型具有一定的可变性,这表现了遗传特征对对环境变量的敏感性。

?

?(二)人格遗传的可能性研究

?构成人格的一些稳定的特质和习惯,更多的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感觉、态度、价值和行为特征等,更多的受到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以及我们所结交的朋友的影响。但是,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却让我们看到遗传对某些人格特征如内、外向性,移情能力等的影响力。

?三、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遗传还与心理健康、行为问题有关。任何一种基因缺陷,对神经、精神、病理性行为障碍等的发生都可能是危险因子。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就是一种会遗传的疾病。在收养家庭长大的成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机率,与他们的亲戚精神分裂症发生率有高相关,而与收养家庭成员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相关很低。

近年来,许多证据都显示,很多变态行为例如酗酒,犯罪行为、沮丧、过动、躁郁症或精神分裂症,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四、遗传与环境互动的特征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至少有三种方式:被动的互动、唤起性的互动、主动的互动。

被动的互动:是指儿童的父母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环境。如爱运动的父母可能将此特征在遗传上提供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崇尚运动的家庭环境。

唤起性的互动:是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有不同遗传特征的个体,可能会唤起不同的环境。如爱笑、好动的婴儿所接受到的注意以及社会刺激,与闷闷不乐、消极被动的婴儿多。

?主动性的互动:是指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有不同遗传特征的个体会主动的为自己选择不同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他们未来的社会行为、情绪以及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这三种遗传型与环境的互动模式是不断变化的。在出生后的最初两年,遗传与环境的互动已第一种互动模式为主。但进入幼儿园后,孩子们获得了选择自己的兴趣、活动、朋友和住处的自由,唤起式的互动和主动的互动随着儿童的逐渐成熟而日趋重要。

?第二节胎儿的发育

?一、胎儿的身体生长发育

?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要经历270天左右,其间,受精卵经过不断的自我复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1.胚种期

胚种期也称为细胞或组织分化前期,大约持续两周。受精卵就开始进行有丝分裂,到第四天,就形成了一个由60-70个细胞组成球状的中空的充满液体的球,即胚泡。胚泡形成后,就逐渐由输卵管移入子宫并植入子宫壁上,即“着床”。

?2.胚胎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