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低头族产生的原因

低头族产生的原因

低头族,作为一个新名词,它的问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紧密相连。所谓的低头族,或称为“拇指族”“猿人族”,英语翻译是Smartphone Addicts[1]或Phubbing,是指一些随时随地长时间低着头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其他移动设备、经常机不离手的人。

根据低头族这一概念的含义,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主体年轻化。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低头族的出现,最能追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并且与之同步的,显然年轻群体是主流。二是表现多元化。多元化的特征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低头族活动场所多元化。不管是乘车、排队、步行或与什么人一起,如交谈、听报告、开会等场所都处于低头状态。另一方面,低头族活动内容多元化。低头族们拿着手机等电子设备低头玩游戏、通过社交网站或即时通讯与人交谈、看视频、浏览网站等。

根据低头族的特征我们将发现,大学生们是低头族的最大主体之一,高校校园是低头族的重灾区。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图书馆内,甚至是在行走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手捧着手机,或者上网、玩游戏、看视频。然而,尤其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在今天的高校校园课堂上,低头族现象也越来越突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一份关于低头族现象的问卷调查显示[1] [1]徐天.浅析大学校园低头族现象及解决对策[J].黑河学刊,2014(9).

,每天低头玩手机超过4小时的大学生占了68%;人际关系异化(如网上关系比较熟,现实见面冷淡,朋友见面却各顾各玩手机,缺乏交流)的大学生占了67.3%;有手机依赖(一有空闲时间就拿起手机玩,起床后、睡觉前必要看手机,隔很短的时间就看手机等)的大学生占了72.1%;因长时间低头而导致身体不适(脖颈疼痛、头晕目眩、手指疲劳)的大学生占了44%;做了低头族后,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变差的大学生占了40.5%。这份问卷也证明了笔者的观点,高校校园内低头族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其不良影响也日渐突出。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2月发布的统计,我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达5亿,我国人均每周手机上网时长约12小时;八成手机网民每天至少使用手机上网一次,近六成手机网民每天使用手机上网多次。

香港研究协会调查发现:53%的受访者已患上“无手机恐惧症”;26%的人每小时低头看手机超过十次;11%的人每三分钟查看手机一次;75%的人会在如厕时玩手机,甚至有19%的受访者曾不小心把手机跌进马桶。

低头族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快节奏、大城市通勤路线拉长、高频率的都市生活在客观上令私人时间碎片化,属于自己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导致不少年轻人只能抓紧碎片时间,通过数字终端进行娱乐休闲。

二、个体原因

1.心理需求的缺失

(1)安全需要的缺失。在公共场合拿出手机低头玩,就可以让自己与周围的环境隔离,进而营造自我世界。这样一来就可以形成自我保护状态,这样一种状态在当今普遍缺乏安全感的年轻人中是很受欢迎的。在侧面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漠化,反衬出社会对于现实的某种逃避与冷漠。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真实世界里伪装自己,却又选择在虚拟世界里表达真实的自我。

(2)社交需要的缺失。人人都希望得到良好的社会关系,希望得到彼此的相互照顾。获得信息就变得至关重要。不停刷屏,时刻关注最新的动态,寻找与人交流的共同话题,人们便拥有了信息权。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手机上网查看资讯更为便捷,亦满足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

(3)自我实现的缺失。自我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满足,而手机中的社交网络使获取“自我实现”变得空前容易,发表个人观点、转发并评论、晒个人生活,能以零成本迅速得到别人的反馈。同时,窥视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的生活,从而得到心理满足。

2.理想的缺失

没有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不扎实,于是,产生了厌学思想,这种厌学思想成就了一个“厌学族”,而这支厌学族顺理成章地成为低头族大军的中坚力量。

三、科技

1.软件方面,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终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应用程序,带来生活的便利和多样的娱乐手段。

2.硬件方面,硬件的普及和制造工艺的进步。高质量智能手机等移动通讯及娱乐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信号的覆盖。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低头族”,无论在开会、上课、睡前、甚至是开车都忍不住拿出手机刷微博、玩游戏、发微信。其实,低头族们总面临各种威胁。

从内因上看,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淡化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当前大学生呈现出理想信念淡化的普遍态势,由于本文的思想主旨并非在于探索这种态势的形成原因,而是指出其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因此,在课堂上普遍形成了一种消

极学习,积极上网的普遍态势,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及其知识素质的提高。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当这样的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由于在精神上缺乏理想、信仰和信念支撑的人,只能受到本能和利益的支配和驱使,无从正确地把握人生的道路和方向,就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只有拥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教育的人,才会感到人生充实、动力充足、积极向上,人格完善等等,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成为自己现在和未来生活的主人。

从外因上看,一方面,微时代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冲击。“…微时代?是一个蕴含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3],[3]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是以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传播的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技术革新,尤其是随着移动网络3G和4G的普及,智能手机逐渐成为大学生活中的“新宠”,既可以是实现随时上网,同时还可以实现同时娱乐功能。于是,低头族兴起的背后,是人们对于互联网的高度依赖。被称为“指尖上的毒瘾”。

2 校园"低头族"的成因分析

(一)盲目从众,进而攀比的心理

"低头族"把智能手机看成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这种"别人有我也要有,别人玩儿我也玩儿"的心理无疑为手机电脑依赖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众心理即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人都是社会化的人,极少有人能够保持独立性,不被从中。

(二)掌握最新资讯,与同学有话可"侃"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任何一条新闻或者事件通常是在网络上传播得最快,那么这种信息更新极快的时代,人们普遍面临着信息堆叠或者遗漏的压力,谁都不想自己成为落伍的人,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可以融入到大家的话题中,娱乐、八卦等等。因此大部分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信息获取欲望,渴望通过对信息的最快最多获取来减轻信息爆炸时代的压力,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手机的便捷高效性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三)对生活没有规划,渴望排遣孤独和茫然

我们生长在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优胜劣汰的社会压力让大学生茫然无措。学生们自出生就有父母的管教,来到大学后,突然脱离了父母老师的管教,就缺乏了自制力,随心所欲,形成散漫的个性。不够坚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失恋、学习不顺利等类似的事情就会影响学生脆弱的心灵。学生往往会通过一些社交软件来排解孤独,宁愿拿着手机刷屏也不愿敞开心扉和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促膝长谈,与父母老师面对面地交心。

论文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c9295299.html,/9/view-6986305.htm

一、高校低头族现象及其影响

低头族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类是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产生的良性作用。首先,大学生由于课程设置和安排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零散的课余时间。于是,一部分同学利用已有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笔记本等科技设备充实自己的业余时间,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了大学生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低头族的出现,如利用已有的设备上网,查询资料、浏览新闻等,无疑极大地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紧随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占有量和知识储备。另一方面,高校低头族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笼统地说,一方面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沉迷于虚拟网络,忽略或者忽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无疑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育与培养。低头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日渐严峻的社会病,加剧人与人的沟通障碍,导致人情淡漠、亲情疏离、思考退化、认知浅薄。”[2]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身体上的影响也很明显,电子设备对眼睛、颈椎、手等身体器官的影响也很明显,更为严重者,是部分大学生患上“手机焦虑症”,即手机没有随身携带而感到的诸种心理和思想上的不适,或者手机携带在身上,几分钟不看手机也感到种种心理不适。二、高校低头族现象成因分析

另一方面,建构丰富的校园文化,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多层面的精神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可以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基本层次。人类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外在向内在的一个发展过程,这就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能够将社会、时代发展的外在要求,与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紧密结合和统一起来,在保证我们所践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和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要求的同时,更要充分关注和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内在的合理需求,才足以使大学生能真正从内心理解和接纳我们的教育内容和要求,自觉、主动将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结构中去,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如,手机媒体的出现,学生通过手机上网可以解决自己各类问题,当然,虽然这种解决质量本身还需要质疑,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精神需要是多元化和

多层面的,校园文化无论多么丰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肯定存在着“精神”和思想上的“盲区”,而这一扫盲工作,无疑逐渐被手机媒体所取替。三、高校低头族现象对策探求针对低头族现象及其影响,世界各国也都纷纷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如在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禁止在某些公共场所和地方做低头族。在我国目前尚未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根据我们对高校低头族现象成因分析,对于探索低头族现象的对策无疑有所助益。

首先,高校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齐抓共管,努力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所谓的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4][4]黄超.高校对“微时代”挑战的应对及微博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探讨[J].柳州师专学报,。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手机媒体的高度普及,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面对这种常态化现象,人为地将学生与网络世界隔离开来已然成为不可能。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够正确地面对网络的各类信息、调整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时间比例等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高校的宗旨就是培育人,即培育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因此,大学生必须要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和时代主题,在当前的历史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主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体对社会主义的性质、特征、目标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行为和事物的是非善恶荣辱的判断,对事业和目标的认同以及对精神目标追求等一系列的判断和评价标准体系。”[5]

最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思想政治教育“向人们传导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为各种环境因素所肯定、所强化,才能被人们直接接受并逐渐内化为个体意识,成为行动的指南”[6]。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相应的文化环境作为铺垫,建构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知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都非常关键。笼统地说,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环境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乐于并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广泛开展思想、科技、体育、娱乐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走出网络,走向现实、回归校园、回归课堂”。笔者认为,现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非常丰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活,满足了学生对娱乐需要。但是,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我们把"低头族"定义为过度依赖手机而冷落了现实生活的群体。这一群体主要由年轻人组成,而大学生占其大部分。毫无疑问,"低头族"的盛行是有众多危害的,既损害"低头族"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社会大众的正常交往。

1 校园"低头族"现状及负面影响

(一)大学校园里"低头族"随处可见,学生离开手机会不习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在玩手机。"--这是网络上红极一时的"名言",看似充满调侃的意味,实则道出了大学生当中"低头族"的生活写照。校园里,"低头族"随处可见,食堂、教室、宿舍、操场、走廊......视线所及的地方,都有"低头族"的身影。他们长时间低着头,盯着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手指在屏幕上熟练地飞舞着,仿佛掌握着世界的最新消息。其实绝大多数人只是在打发无聊的碎片化时间,浏览微博、QQ微信等社交软件,并未获得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

(二)"低头族"过于依赖手机,身体健康严重受损

"低头族"往往过度依赖手机,一部分人甚至把手机当做与人交流的唯一工具和途径,社交软件的流行,已经将最直接最有效的面对面交流挤压得没有空间了。最明显的就是在大学生里面,哪怕一个班的同学住在一楼,大家都不互相串门交流感情,反而是潜水在群里冷不丁地冒个泡。一些学生戏称自己的整个大学生活就是从一块屏幕切换到另一块屏幕。而这样的生活,也导致许多疾病接踵而来。且不说眼干、眼涩、近视等问题,睡觉之前,不玩会儿手机就失眠。长期低头的人,会引起颈椎酸胀,还会出现颈椎不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从而导致颈椎疾病,如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严重的甚至还会造成失明。韩国专家也指出,过度依赖手机,会患上"数码痴呆症",出现记忆力、专注力下降等早期痴呆症的迹象,严重者连自己的电话号码都记不住。

3 校园"低头族"的建议对策

(一)加强心理疏导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低头族"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自身,因此,从"低头族"的心理上解决问题才是最根本的方法。学生本人要积极配合,学生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正式手机、电脑在学习生活中的正确位置,摆脱盲目依赖、保持健康心理。合理制定手机、电脑使用规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使用。同时,家长、老师以及同学多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更多

心理上的慰藉。

(二)学生自我强化

每天计划好一个时间段,专门用来刷微博、看视频、玩游戏等等。类似的在玩手机的特定时间段里,"低头族"们尽情的宣泄他们的情绪,释放他们的压力,一旦过了这个时间,不允许玩手机,并且要有专门的监督人,以达到最佳效果。心理学上有一种"滚雪球"效应,就是发现自己一天天小的进步。例如今天我刷了两个小时,明天我争取只刷100分钟,日积

月累,直到自己的行为得到改善。

(三)寻求替代法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像低头玩手机一样,能为你带来同样快乐与满足的活动。与同学好友走出寝室,感受自然世界,享受现实生活中的乐趣,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动起来。一旦我们发掘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比如某项运动,那么它们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满足感,那是智能手机无法比拟的,毕竟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只有真正感受到现实生活的乐趣,

我们才会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在互联网尤其是无线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手机俨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在大街小巷,酒店饭馆,公共汽车,地铁上……几乎任何你能想到的地方,总能看到很多人在低着头看手机,指头在屏幕上时而滑动两下,有的在看视频,有的玩游戏,有的聊天,他们就是网络新时代的“低头族”。毫无疑问,“低头族”的盛行是有众多危害的,既损害“低头族”群体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社会大众的正常人际交往。

1低头族行为特征及危害

1.1无时无刻不在的低头族,损害身体健康

互联网快速发展,越来越成熟,手机接入网络变得快捷方便,各类网络聊天,网络社交类的软件层出不穷,这直接导致低头族一天到晚在看手机。这还只是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初中生和高中生,想必大学生的数据是更加严峻的。“低头族”每天长时间盯在狭小的屏幕上,长期低头造成视力下降,驼背,颈椎和肩周发生病变,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1.2严重依赖手机成瘾,出现心理问题

“低头族”的日常生活完全被手机上的虚拟世界所侵占,他们长期处于虚拟网络的虚幻成就感中,在手机上和网友互动,在移动社交平台上有着很多的圈子,但是疏于现实生活的人际交流,缺乏能够面对面交流的朋友。他们一旦离开手机,或者无法上网,就会变得特别空虚、害怕、茫然、无助、孤独,甚至会萌生厌世的情绪,他们脱离了手机之所以焦躁不安,紧张难耐,实际上是因为心理已经出现问题,是需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的。

1.3完全利用手机进行交流,不利于社会技能

“低头族”往往过度使用手机,一部分人甚至把手机当作与人交流的唯一工具和途径,比如QQ、微信、微博、陌陌、来往等社交软件的流行,已经将最直接最有效的面对面交流挤压得没有空间了。最明显的就是在大学生里面,哪怕一个班同学住在一层楼,大家都不互相串串门交流交流感情,反而是潜水在群里冷不丁的冒个泡。很明显,过度依赖手机不仅不能帮助我们维持人际关系,反而是很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2 “低头族”的心理分析

《文化一周》针对大学生进行了“资讯产品依赖度”调查,数据显示高达65.3%的大学生一直注意未接来电,57.4%的大学生当手机一离身时会感到惶恐不安。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低头族”对手机如痴如醉,难舍难分呢?除了手机本身的功能丰富,笔者认为低头族的

自身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决定因素。

2.1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人都是社会化的人,极少有人能够保持独立性,不被从众。那么因此就会出现当社会上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人们普遍开始将手机作为生活里的重要一部分,并且自然而然地习惯了这种节奏,如果大部分人都在玩手机,唯独你例外,那么群体效应带来的压力会逼迫你随着大众,这是人类的天性,也是说明“低头族”的形

成有一定的客观因素。

2.2信息需求心理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任何一条新闻或者事件通常是在网络上传播得最快,那么这种信息更新极快的时代,人们普遍面临着信息堆叠或者遗漏的压力,谁都不想自己成为落伍的人,因此大部分人都会产生强烈的信息获取欲望,人们渴望通过对信息的最快最多获取来减轻信息爆炸时代的压力,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手机的便捷高效性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因此人们对于信息需求的极其渴望的心理也促使了“低头族”的形成。

2.3排除孤独、转移情绪的心理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忙于工作或者生活琐事而疏于与身边人交流,有多少人和邻居住在一层楼好几年都不知道对方叫什么,甚至都没说过几句话;有多少人宁愿抱着手机刷屏都不与同样等班车的人聊几句;有多少人在同学聚会的时候还是低头玩着手机,放弃久别重逢的好机会……当生活水平越来越优越,人们的闲暇时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但是很多人依然觉得自己是孤独的,缺少真心能够耐心倾听自己倾诉的朋友,缺少能够面对面促膝长谈的老友,人们正是需要急切的排除这些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才慢慢“沦为”“低头族”。

2.4攀比和虚荣心理

这一个方面基本上只适合于青少年这类群体,当个体完全成长为成熟稳重的社会人,就不会过于将物质好坏有无进行攀比。但是在心智并未成熟的青少年中,拥有好的手机并能让同学羡慕就是他们的目的。在青少年当中,手机的确是他们进行攀比的标杆,他们渴望通过手机的好坏来赢得同学的关注,继而满足他们的虚荣心理。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青少年将会越来越多的成为“低头族”,只是有“高档低头族”和“低档低头族”之分罢了。

3 针对“低头族”的解决策略

心理学上认为人的某种行为背后总会对应有一种需求,低头族的出现不少社会学家解释为打发时间等,实际上是低头族群体害怕孤独,需要归属感和被爱,这也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第二层级,属于人类在关系上最基本的需求。那么对症下药,笔者认为还是需要从心理学

角度来尝试“治疗”广大的“低头族”。

3.1寻求替换法

也称为注意力转移法。也就是找到其他的事情做,让自己忙碌起来,没有时间玩手机。前提是替换的事情必须是你也感兴趣,足以遏制你玩手机的冲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强迫治疗”,相信“低头族”们对手机的依赖将会大大减少。

3.2碎片集中法

这是指将一天中零零碎碎的时间都用来玩手机的习惯戒掉,改为每天计划好一个时间段,专门用来刷微博、看视频、玩游戏等等。类似的在玩手机的特定时间段里,低头族们尽情的宣泄他们的情绪,释放他们的压力,一旦过了这个时间,不允许玩手机,并且要有专门

的监督人,以达到最佳效果。

3.3心理暗示与自我鼓励法

下定决心摆脱手机的困扰离不开心理暗示,可以在每天开始就在心里暗示自己,没有手机打扰的日子好清静,很舒服。每天可以设定一定量的“低头”时间,如果一天下来达标了,可以适当的形式鼓励自己,进而促进自己下一步的积极性,不断努力调整,摆脱“低头族”的

“高帽”。

关键词:"低头族";网络;科技;人际关系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37-02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4G时代的到来,人们习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获取便捷的信息、进行娱乐休闲活动,"低头族"随之衍生,且近年来俨然成为了社会的一股极大"潮流"。作为一个巨大的群体存在,"低头族"的行为不仅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对社会交通、社会氛围、社会舆论等方面也存在潜在威胁。更值得关注的是,"低头族"的低龄化发展更是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新时代的我们需要更冷静地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理智地利用和享受科技成果。从

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抬头"做起!

1.认识"低头族"

1.1"低头族"的定义。"低头族"或称"拇指族"、"猿人族",指的是无论在地铁上、公交上,或是走路、吃饭时都做"低头看屏幕"状的人群,他们或看手机,或掏出平板、笔记本电脑上网,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1] [1]陈一,《"低头族"你被手机绑架了吗》,2014年2月15日。"低头族"英文称之为"Phubbing",由澳大利亚麦肯和Macquarie大辞典联手精心杜撰而来,它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指代一种因专注于手机而冷落周围人的行为,是对现今社会现象的一种幽默具体的描述和准确定义。

1.2低头族的行为特点。"低头族"的主要行为特征是在一切可使用时间内一直全身心盯紧手机或电脑屏幕,保持低头状态。近日,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提供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 [1]。由此可见,由手机依赖症所引起的"低头族"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话题,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重视,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具体了解"低头族"现象,更要透过现

象看本质。

2."低头族"产生的原因

"低头族"这样一个群体之所以出现在21世纪的今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客观原因: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首先,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人民收入的不断增长,绝大部分地区实现了移动网络和手机的普及,这给"低头族"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

率为45.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年增长率为19.1%,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

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

2.2多种复杂的主观因素

2.2.1时间碎片化下的信息需求量增大。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地球村计划推进的大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的信息需求量不断增长,在这样的压力下,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碎片被人们自主地进行更多功能化利用,而智能手机则自然而仍然地成为了这些人群利用和打发碎片时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2.2.2新媒体和自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微博、微信、网络视频等新媒体技术与平台的发展,使大家习惯并乐于这种自由的无时空限制的信息交流和自我表达,更多的人愿意"低头"。英国有一项对2000名英国人展开的调查,内容包括手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等问题。结果显示,68%在晚餐约会中愉快地接听电话,14%会打电话给朋友,即使明知电话内容并不重要。

2.2.3人们内心对现实生活的冷漠与逃避。美国"生活科学"网站表示,"低头族"的出现凸显了人们过度依赖手机等电子设备而忽略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的现实。在一个人人都以拥有智能手机为荣的时代,不能及时跟进的代价或许就是被大多数人所抛弃,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都市人在快节奏强压力生活中内心的孤独感。

3."低头族"的弊端

"低头族"的出现是对时间碎片的创造性利用,然而,随着"低头族"群体的加速发展,却

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

3.1个人方面

3.1.1容易引起颈椎、眼部等身体疾病。从个人健康来看,低头族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容易引发颈椎病,长时间低头玩手机、ipad等容易造成颈肩部肌肉僵硬、痉挛,时间久了,就可能会导致颈椎曲度变直、颈椎间盘突出。某医院推拿科一个月的门诊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他们接诊的颈椎病患者要翻上几番,每月大约至少要接诊近千例。其中,20岁至35岁的大学生和白领就占了"半壁江山"。无可置疑,大部分的他们都是"低头族"。除此之外,"低头族"们长时间沉迷于游戏、聊天,他们低头时会缩短脖子的肌肉,增加脸颊部位受到的地心引力,这样会导致下颌松垂,脸颊下垂,加快衰老。长时间专注地盯着屏幕,除了影响

视力外,还很容易引发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3.1.2给自己生活带来意外事故。从个人安全来看,"低头族"沉迷屏幕而忽略外界事物是他们的标志。湖北17岁的女生商某外出与同伴聚餐,边走路边玩手机,要过一座桥时,一脚踏空,掉入没有护栏保护的深坑,经抢救无效死亡。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

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

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

3.1.3个人的交际能力和行动能力退化。从个人发展来看,长期使用手机,"低头"成为一种习惯后,在一定程度是会使个人的交际能力和行动能力退化。香港研究协会调查发现:53%的受访者已患上"无手机恐惧症";26%的人每小时低头看手机超过十次;11%的人每三分钟查看手机一次;75%的人会在如厕时玩手机,比看书还要多。过度依赖网络信息搜索,会减少个人思考时间,降低思考频率,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和认识能力都会有所下降,行动力

随之减缓。

3.2社会方面。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低头族"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素质发展,还会给整个社会的交通安全、社会风气、自由舆论带来巨大的隐患。

3.2.1给社会带来交通安全威胁。有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43%。若是交通司机也属低头一族,出事概率则会骤增。有调查表明,司机边开车边发短信时,发生车祸的概率是正常驾驶时的23倍,而打电话是2.8倍。据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统计,2012年美国便有多达1300人因一边走路一边

玩手机导致意外送急症室[3[3]丰雨薇,《低头族》,2013年7月19日

]。

3.2.2形成社会冷漠风气。因为"低头族"的生活重心渐渐被手机、电脑等网络通讯操控,因此他们会漠视身边的人或事物。2009年,西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勒?海曼在大学校园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一位小丑骑着马戏团的独轮车在校园里"招摇过市",正在看手机的行人中,只有25%的人注意到了小丑的存在。在发布于《应用认知心理学》上的一篇文章中,海曼将这种现象称为"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6] [6]王稀君,《低头族,

你错过了什么》,2013年10月28日

青岛某家庭聚餐,儿孙全在玩手机,受到冷落的老人一怒之下摔盘离席。著名美食评论家沈宏非在博客中戏谑地写道:"人心散了,饭也吃不好了……自从上了微博之后,我的拍菜水准蒸蒸日上,吃菜的兴趣则江河日下。"[2] [2]更明、孙建福,《低头族与零沟通》,2013

年11月13日

与此类似的事件报道数不胜数:一男子新婚夜忙刷微博,妻子愤而闹离婚。而据广州海珠区法院的统计,"90后"的离婚理由中,"爱玩手机"竟赫然位列第二位。"低头族"的冷漠行

为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手机如同"第三者",与人们争夺着友情、亲情与爱情。

3.2.3是造成社会的舆论混乱的潜在威胁。"低头族"是网络信息的重要接收者、传播者及制造者。一旦"低头族"盲目接收和相信非客观非事实的信息,并相互传播,就很容易引起社会舆论的混乱。以网络谣言为典型代表,无知的网民通过网络介质(如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极易

造成不良影响。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统计,社会治安谣言占16.1%;民生谣言占11.3%;财经谣言有74条,占11.0%;体育谣言占6.4%;科技健康谣言占6.3%;另外政治外交谣言还占5.2%。专家表示,透过谣言看到的是中国民众内心深处与日俱增的担忧与恐慌,以及转型期的社会矛盾,社会公信力的下降是谣言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4]《人们日报--社科院发布新媒体蓝皮书,数据分析微博谣言》,2013年

6月27日

3.3迅速低龄化演变。"低头族"的低龄化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婴幼儿也乐于与所谓的"电子保姆"为伴,渐渐成长为"触屏一代"。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发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行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6.8%。儿童长期使用手机对其身心发育和个人发展都有极大的危害:一方面,手机辐射会破坏孩子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问题;长时间低头的不良姿势容易引起脊椎不良发育。另一方面,电话和短信剥夺了孩子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同时,频繁给同学、朋友发短信,有可能让孩子们更不会对父母讲真心话,加深父母的失控感和亲子之间的隔阂。此外,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成熟,他们很容易会过度沉迷于游戏中且更容易盲目攀比。

4.针对"低头族"的相关措施

"低头族"作为社会群体,它的存在、状态、发展不仅与参与者个人息息相关,更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多种数据和分析一再表明,对于"低头族"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政府、社会、家庭以及个人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遏制。

4.1政府干预。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美国新泽西州利堡镇近日推出新法规,行人在街上边走边发短信将被罚款85美元(约合人民币536元)。当地警方自从3月起便对居民发传单宣传新法规,并对路上的"危险行人"严加看管。报道称,根据新泽西州官方记录,至今警

方已经开出了117张罚单。

4.2社会活动。2013年10月23日,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在星月广场举办了以"拒绝低头,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活动,让大家意识到做"低头族"的危害,呼吁人们拒绝做"低头族",抬起头来,重视虚拟世界之外的真正情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4.3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低龄"低头族",许多家长与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屏幕依赖"在亲情交流上的负作用。为了改变现状,他们开始经常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或参加社交活动,开发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控制孩子上网、玩电脑的

时间,做好引导工作。

4.4自我调控。人们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正视手机在生活中的正确位置,摆脱盲目依赖,保持健康心理。除了日常必不可少的使用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使用,用坚强的意志

去抵制手机所带来的诱惑力。

5.结语

微博上有一句调侃"低头族"的言论:"在现代社会的今天,我们低头是在玩科技,还是在被科技玩?"其实,低头族所凸显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让科技改变生活,但不能让科技操控生活。我们不仅应该找回自身的控制能力,更要意识到科技只是人类文明的阶段性产物,它终究代替不了

现实世界的美好。

【摘要】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推进,手机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工具。文章主要从手机依赖的现状、成因和对策三个方面,对手机依赖现象进行详细阐述。文章提出,手机依赖现象的成因有现实应用需求、人格因素、非制度化的群体规范以及情绪宣泄。针对于此,手机依赖的对策可以从提升个人素养,加强人际沟通,学校、社会制度引导,寻求专业心理援助四方面着手解决。

中国手机已成为人们交流联系的基本工具,根据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截止到2015年2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超过12.9亿户。大学生群体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手机本身的信息交流功能强大,因而成为大学生的新宠。但若使用不当,严重的容易形成手机依赖综合征。

手机依赖综合征,又称手机综合征,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手机依赖现象,并且数量在逐年增长,甚至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深入探讨手机依赖的成因及解决对策,将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

在我国,手机依赖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国内调查得出的总体的手机依赖率为15%~30%②,但各个地区标准不同,导致检出率不同③。例如,根据台湾的一项研究表明,近七成学生有手机依赖现象;另外,据江苏省的一项调查发现,40%的学生若忘记带手机,则会觉得很不舒服,没带手机就无法忍受的占到了37%④;天津市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明知道没有来电或者短信,还是有73.2%的学生无意间翻看手机,并且一旦忘记携带手机,心理上就会觉得紧张或者空虚,甚至出现幻听或拇指自觉颤动等症状。

国外研究中发现,手机依赖率得出的结果超过28%⑤,但也会由于检测标准的不同,而导致检出率不同,如一项韩国的研究显示,75%的本国大学生出现了“手机中毒症候群”;36%的英国学生报告说自己无法离开手机;西班牙近四成的年轻人,每天用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4个小时;新加坡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患上手机依赖综合征,93%的人会在用餐时用手机,近60%的人报告说,即使是如厕时也会使用手机打电话或发信息。美国一项研究现实,智能手机用户每天查看手机的次数高达34次,甚至阶段性的频率可以高至每十分钟一次,这样的频率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

现实应用需求。从现实上讲,手机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如网店购买衣服便宜又方便;可以用手机订外卖;外出旅行预定酒店住宿,价格合适又省事;火车票飞机票等也可以不用再去火车站或机场排队购买了,这种手机智能化在给大众带来更多选择和方便的同时,也让大众不知不觉被“囚禁”其中。手机的娱乐功能,如手机游戏、音乐、影视、社交等等,让大学生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此外,当手机成为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后,如老师在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中发布的重要消息,不得不及时查看,久而久之,用不用手机已经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工作学习所迫、被科技所绑架。

人格因素。通过对手机依赖与五大人格的关系调查研究发现,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在神经质和社交焦虑上的得分明显高于非手机依赖的大学生,而在严谨性、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四个维度上,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得分明显更低。这说明手机依赖的个体在人格上可能会表现出情绪敏感、易紧张、内向、多疑和自律性差等特点,并且在人际交往时容易紧张与害怕⑥。另外,通过对手机依赖与艾森克人格量表的关系调查研究发现,高精神质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强。也就是说具有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与别人不友好,孤独、不关心他人等特质的

人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他们内心有想和他人交往的动机,但羞于开口,因此会通过手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或通过手机来缓解焦虑,从而形成手机依赖的特质,但手机依赖行为又强化了神经质特质,因此更加无法适应环境⑦。秦曙的研究发现,不自信、低自尊及孤僻的个体,容易形成手机依赖。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手机依赖的程度与个体社交能力成正比,即为人越热情好客、越愿意与人接触的个体,手机依赖现象越严重。

另外,国外研究者也对造成手机依赖现象的人格方面原因有一定研究,例如澳大利亚的研究者在调查中发现,内外向、神经质、自尊水平是影响手机使用的主要因素,内向性格的被试者更容易表现出手机依赖倾向。Bianchi的研究发现,外向型低自尊个体手机依赖现象较严重。另外,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影响手机使用的主要社会因素包括:与家人、社会公共场合、同伴的接触。

综上所述,内向并且自我评价较低的个体更容易回避现实,容易出现手机依赖现象;若个体虽然是外向性格,但如果属于低自尊,也会通过手机的方式过度与他人建立联系,寻求他人认可,导致手机依赖现象的出现。

非制度化的群体规范。高校中正在形成一种“手机文化”,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手机软件的使用也在无形中将学生“绑”到了手机上,形成了虚拟的社区群体,面对面的两个人都可能会放弃交流的机会,而转向手机通讯工具。另外,手机社区的虚拟性和片段性,可以使自己有选择地向他人展示自己,形成自己的公众印象,加之大学生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为了经营自己的形象,会花大量的时间在手机网络上,导致形成手机依赖。

另外,除了课下用手机交流和娱乐外,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也成为了群体的一种非制度化共识。课堂上,若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就会拿出手机来玩,这虽然并没有违反学生守则中有关逃课的说明,但无意间构成了一种新式的“旷课”行为,还会带动其他同学加入这一队伍。因此手机依赖的学生越来越多也就不足为奇了⑧。

情绪宣泄。手机交往的本质就是运用工具与熟悉或者陌生的人表达自己,包括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等,手机交往与面对面表达最大的区别是具有隐蔽性。大学生情感丰富,容易多愁善感,思想容易偏执,因此会遇到更多的压力,如爱情、家庭、友情、学业、工作等。大学生遇到挫折事件往往更多的是选择与人交流,当他们羞于面对面交流时,手机交往的优势便成了最恰当的交流方式。另外,手机的易携带性使其成为完全私密化的交流工具,不管遇到任何困惑,他们都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与自己的朋友交流,使自己的情感及时得到倾诉,并且这种倾诉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隐私。正是由于这种隐秘性,使

得大学生在用手机交流时,可以忽视原本的角色而敞开自己,情绪更容易得到宣泄,从交流中得到满足,这种交流过程对于前文所述的那些具有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与别人不友好,孤独、不关心他人等特质的个体来讲,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极易导致手机依赖。这也为此类大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埋下了隐患⑨。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

手机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利工具,但使用不当就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大学时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时期,处理好手机使用和学习生活的关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努力减少手机依赖现象。

提升个人素养,自觉抵制手机依赖。手机传递的信息丰富多彩,既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又有可以互动的软件应用,另外,手机交流方便自由,随时随地进行讨论和分享知识,但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导致信息大量重复,其中不乏垃圾信息、不健康的资讯和歪曲事实的描述等,这就加大了信息选择的难度,导致学生们无法在手机上受到知识的熏陶。另外,由于微博、微信的兴起,信息传递的方式较之以前出现了片段化的特点,大学生读书的时间大大减少,学生无法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更多的是喜欢刷微博、刷微信,而过度摄取手机的片段化信息不但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还可能导致大学生思想的片面化,一方面使得大学生懒于思考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缺少了连贯的思考能力。因此,大学生更应该在利用手机带给他们的便利、享受自由表达的同时,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多读书读好书,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信息筛查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不做“低头族”。

加强人际沟通,着眼外部精彩世界。大学生应多接触现实,学习一些沟通的技巧,进而改善手机依赖现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首先,参加社团、郊游、健身等活动,在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团体中分享彼此的兴趣、情绪,增强社会支持,在此过程中发现现实交流的益处,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另外,适当增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大学生时代拥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因此增加社会实践,走出校门,将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不仅可以排除对手机的依赖,还可以增加实践经验和未来的生存技能。其次,家长要鼓励大学生接触现实。虽然大学生已经成人,但是家庭在大学生的生活中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基地,家庭塑造了大学生的人格,家长应在尊重大学生的前提下与他们平等沟通,鼓励学生自由思考,鼓励学生在保证学习成绩的前提下发展其他兴趣特长,积极引导大学生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接触外界新鲜事物,给大学生安全的心理氛围,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使大学生将注意力从手机的小屏幕转换到精彩的外界环境

中。

学校、社会制度引导,优化学生所处环境。首先,学校方面应鼓励学生正面面对困难,多举行宣传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的作用,正确使用手机,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活动,如讲座及团日活动,推荐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手机学习工具以及对他们未来有帮助的理念,变限制学生使用手机为引导其正确使用手机,在不影响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用手机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大学期间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定格,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手机的不良信息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学校应引导学生多关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信息,教师或辅导员可以将有益的微信平台、微博等推荐给学生。另外,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过程,课堂上使用手机是不利于授课的,这也可以制定一定措施,保证学生使用手机的规范性。例如某学院新学期开学第二周,推出了“手机入袋”的规定。学生上课时都需要将手机交至讲台处的手机袋中,袋子平时由班干部保管,袋上标有学生姓名,若手机没入袋,则将被记为“旷课”。从反馈效果来看,学生上课积极性有所提高。

其次,社会方面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家的规章制度,都可以为减轻手机依赖现象提供解决方案。例如意大利某饭店规定,用餐前先交电话,并且这一规定受到了越来越多餐馆的响应,他们认为用餐是一种很惬意的事情,但是由于手机的存在,使得原本和谐的用餐场合变得匆匆忙忙、心不在焉。这一规定使得人们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美食上。另外,韩国的多个部门联合制定了《2014互联网中毒预防及缓解推进计划》,并将义务对韩国714万名小学、初中、高中生进行网瘾预防教育。这项教育非常严格,在训练中严禁学生用手机上网。除此之外还要参加各项团体活动,如跑步和赛马等,甚至有些学校还会让父母陪同。这样不仅增加了孩子们与他人接触的机会,也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使孩子不再用手机的方式与他们进行倾诉,或用逃避的方式面对问题。在法国也刮起了一股“断网”热潮,他们纷纷将智能手机换回老式手机,他们认为智能的现代手机虽然将丰富的信息呈现给了人们,但导致的结果却是人们陷在手机里无法自拔,因此他们用这种形式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美国的金伯利教授是治疗网瘾的专家,他认为治疗孩子的网瘾,要从五个方面综合入手:第一,学校方面应明确网瘾的现实危害,并约束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规范管理学生上网。第二,以课堂的形式,宣传网瘾的危害。第三,防患于未然,若发现学生有网瘾的倾向,教师与家长应该及时进行干预。第四,积极引导学生与外界多进行交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爱好,并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第五,与学生共同探讨有关网瘾的问题,从学生中寻求正确对待网瘾的方法。

寻求专业心理援助,探索解决根本问题。手机依赖综合征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将会出现

如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症状,有时也会出现抑郁及毫无征兆的心理低落现象,这时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适当对他们使用手机进行限制,避免把心思集中在玩手机上。必要时,可运用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其实,较多的手机依赖综合征患者深层原因并非是喜欢玩手机,很有可能是生活中的适应问题、情感问题、学业问题等的延伸。因此,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将深层原因找出并解决后,手机依赖现象也将随之消失。具体的治疗方法可以有多种,如系统脱敏法,学生为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长制定计划,每天在固定时间段内不使用手机,随后,可以每次适当延长不使用手机的时间。必要时配合一些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治疗。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教育系;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院级重点课题成果,项目编号:JKVII1309405)

【注释】

①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临床精神医学》,2009年第2期,第138~139页。

②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年第1期,第66~69页。

③宫佳奇,任玮:“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新闻世界》,2009年第10期,第141~142页。

④刘传俊,刘照云,朱其志等:“江苏省513名大学生短信交往行为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第5期,第357页。

⑤LEUNG L. Mediate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Mabwah,Nj: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2008,pp359~381.

⑥王欢,黄海,吴和鸣:“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3期,第447~450页。

⑦洪艳萍,肖小琴:“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第4期,第626~628页。

⑧楼锡锦,沈黎勇,林博峰:“大学生使用手机状况研究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2期,第75页。

⑨庄伟:“高校手机文化的形成因素与特点”,《新闻大学》,2010年第6期,第113~114页。

责编/于岩(实习)

关键词:手机依赖症大学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手机的功能被彻底地颠覆。手机从传统的通话和短信功能发展到利用手机移动网络实现了解时事、支付购物、聊天、导航、打游戏、观看视频、阅读电子书等,手机已经不仅是一种单纯的通讯工具,更成为人们获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得了“手机依赖症”,而大学生成为“手机依赖症”族群中的重要部分。[1]

一、手机依赖症的概念及表现

“手机依赖症”是依赖症的一种表现,是个体形成的一种对手机的心理渴求和心理依赖。具体表现为: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做自己的手机在响。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当手机连不上网络或收不到讯号时,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等。

二、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

在一项对沈阳某工科高校的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有94.3%的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其中三星、HTC、Sony、中兴、小米等中端平价型手机占了80%,苹果手机代表的高端机型占了15%。智能手机的使用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智能手机成为日常消费的重要项目。

据调查大学生每月用于手机话费支出不等,35.8%的学生在50 -100元,21.9%的学生在100元以上,如果一名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为1000元,用于话费的支出比例在10%左

机外观,追风购买高端智能手机,例如苹果、三星note等;还有18%的大学生会每年更换一部手机。32.8%的大学生经常用手机下单购物、支付电话费、买火车票等。

2.智能手机成为打发时间的娱乐品。

聊天、关注微信朋友圈、淘宝购物,偶尔关注最新的时事新闻;除了在课余时间上网,上课时间大学生也会随手掏出手机上网,不管什么课都会玩手机的同学占10%左右;五成学生会在觉得“没有什么用”的课堂上使用手机,而大学生心中的“没有什么用”的课一般是考查课或思政课。

3.智能手机成为工作及社交的重要工具

据调查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软件是:QQ 52.86%;微信37.62%;游戏6.2% 。大部分学生干部通过QQ或微信群聊软件获得工作信息,使工作速度大大提升;同时大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