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词义的选择和引申

词义的选择和引申

词义的选择和引申



英译汉时,大量的工作是从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来表达英文中的词义。英国语言学家弗思(J. R. Firth)说: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每个词用于新的上下文中,就成为一个新词)。林语堂(1938)针对汉语有过类似的论述:“字义是活的,每每因在文中的用法而变化”,“凡要明字义之人,必求之于全句文中,非咬文嚼字或区区靠字典上的界说定义所能明白的,”而且,“字愈常用愈简单,则其用法愈繁复。”因而,翻译时不能拘泥于原词的表面意义,或英汉词典中所给的意义,而要根据上下文悉心揣摩这个词在原文中的特定含义,选择符合汉语习惯的对应词,这是确切忠实地用汉语表达原文的一个基本环节。

一般说来,选择和确定词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1 根据词类确定词义



选择词义,首先要判明一个词在句中属于哪一种词类,起什么作用,然后再根据词类选择适当的词义。例如:up在下列例句中所属词类不同,词义也就不同:



例1. What are you doing up there? 你在那边做什么?

He is (well) up in mathematics. 他精通数学。

【评析】以上两例中up为副词。

例2. They went up wind. 他们迎风而行。

The ship is sailing up the river. 这船正向河的上游航行。

【评析】以上两例up为介词。

例3. The new museum is up and opens to the public. 新博物馆已落成开放。

When will the up train start? 上行车何时开行?

【评析】以上两例中up为形容词。

例4. The landlord promised his tenants there would be no further ups this year. 房东向房客们保证今年不再提高房租。

We all have our ups and downs. 命运盛衰无定。(人生总有起起落落。)

【评析】以上两例中up为名词。

例5. Prices are being upped by 20%. 价格上涨了20%。

She upped and threw the teapot at him. 她跳起来,将茶壶向他掷去。

【评析】以上两例中up为动词。

又如round一词:

例1. Bullets fell round him. 子弹落在他的周围。

The planets move round the sun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nearly in the same plane. 诸行星以同一方向且约同一平面上绕着太阳运行。

【评析】以上两例中round为介词。

例2. Shall I show you round? 我领你四处看看好吗?

Come round and see me this evening. 今晚请过来看我。

【评析】以上两例中round为副词。

例3. It is as round as a ball. 它像球一样圆。

She has got a mellow, round voice. 她的声音圆润宏亮。

【评析】以上两例中round为形容词。

例4. The night watchman makes his rounds. 守夜者巡察。

There burst out a round of applause. 发出了齐声喝彩。

【评析】以上

两例中round为名词。

例5. The bear rounded and faced the hunters. 那熊转过身来对着猎人们。

When you pronounce the vowel [u:] round your lips. 发元音[u:]时,要双唇收圆。

【评析】以上两例中round为动词。



值得指出的是,词类转换使英语获得了无数生动精悍的词汇;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也是英语在历史发展中的产物。认识这一点可以提高我们运用英语词汇的能力,从而提高翻译能力。



1.2 根据词的搭配习惯确定词义



英语和汉语词的搭配习惯不同,主要是动词和宾语、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汉译时需要按汉语的搭配习惯处理。



1. 动词和宾语的搭配



现以动词make为例:

to make a dress 做一件衣服

to make trouble 惹麻烦

to make a fire 生火

to make a living 谋生

to make the bed 铺床

to make money 赚钱

to make a speech 发表演说

to make a will 立遗嘱

to make a poem 作一首诗

to make investigation 进行调查

to make a mistake 犯错误

再以动词hold为例:

to hold a meeting 开会

to hold one's attention 吸引某人注意

to hold a position 坚守阵地

to hold one's breath 屏住气

to hold one's promise 守信

to hold somebody guilt 判定某人有罪

to hold the baby in one's arms 抱孩子

to hold a pipe between the teeth 嘴里叼着烟斗

to hold power 掌权

to hold a leading post 担任领导工作



2. 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



现以形容词strong为例:

a strong man 强壮的人;果断(有魄力)的人

a strong case 有力的主张

a strong faith 坚定的信仰

a strong contrast 强烈的对照

strong measures 强硬措施

a strong situation (故事、戏剧等中)动人的场面

a strong bank 资力雄厚的银行

a strong drink 含烈酒的饮料

strong butter 有臭味的牛油

a strong microscope 倍数大的显微镜

再以形容词为heavy为例:

a heavy blow 沉重的打击

a heavy eater 食量大的人

heavy food

难消化的食物

a heavy fire 猛烈的炮火

a heavy heart 沉重的心情

a heavy sea 波涛汹涌的海面

a heavy sky 阴沉的天气

a heavy style 枯燥冗长的文体

a heavy thinker 深邃的思想家

heavy news 令人难过的消息

a heavy road 崎岖的路



1.3 根据词的使用场合确定词义



英语中的同一个词用于不同的场合,就会有不同的词义,必须充分考虑到词的使用场合及上下文的联系,才能选择其恰当的词义。

例如:claim这个词,一般都认为它的对等词是“(根据权利)提出要求、所有权”。但是,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 A caller to the broadcasting station claim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bombing.

有人打电话给广播电台,声称这爆炸是他干的。

例2. Throughout centuries London has claimed to be the foremost city of the world.

几个世纪以来,伦敦堪称世界一流城市。

例3. Oxford claims a large share in the making of England.

牛津大学对英格兰的发展贡献很大。

例4. The explosion claimed more than twenty lives.

这次爆炸使20多人丧生。

例5. The matter claims our first attention.

这事急需我们予以注意。

例6. She can claim credit for the success.

她可以要求人们承认这次成功归功于她。

例7. My order has prior claims on your time.

我的定货还要请你优先考虑。

例8. The store has more claims on admiration than it is possible to mention.

这家商店声誉之好无与伦比,大大值得人们的赞美。

例9. His personality is his only claim to remembrances.

人们能记起他来的唯有他的品格。

【评析】claim用作名词的基本定义之一是:(对某事物的)权利;要求权;所有权”,但如果不把词义溶化在全句中而机械地按定义死译,译文就会生硬,甚至不知所云。必须根据全句的意思进行意译。同一词在同一词类中也必须根据上下文做不同的处理,因此has prior claims on your time译为“优先考虑”;has claims on admiration译为“大大值得赞美”而only claim to remembrance则译为“唯一值得人们怀念的。”



又如,challenge这个词,一般都认为它的对等词是“挑战”,但在下面的例句中却需要逐一重新理解其含义:



例1. I challenge you to answer my question.

我要你回答我的问题。

例2. She challenged him for lying.

她指责他说谎。

例3. I now challenge Mr. Ford to deny that statement.

现在我要问福特先生敢不敢否认那

篇讲话。

例4. I've constantly challenged my own conclusion.

我一直在重新考虑自己的结论。

例5.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does not challenge that position.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未提出异议。

例6. His question challenged us to think.

他的问题促使我们去思考。

例7. The task challenged his organizing ability.

这项任务对他的组织能力是一个考验。

例8. The sentry challenged us.

哨兵问我们口令。

例9. Recent discoveries have challenged their old notion.

最近的发现使得他们原来的观念成了问题。

例10. They challenge for the Davis Cup.

他们决心争夺戴维斯杯。

例11. It's the challenge of our time.

这是我们时代的要求。

例12. Their success is a challenge to my effort.

他们的成就鞭策我做出努力。

例13. This poses a challenge to logic.

这简直是荒谬绝伦。

例14. She looked at me with challenge.

她以毫不在乎的眼光看着我。

例15. This is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jurors.

这对陪审员来说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例16. That those who had learned from us now excelled us was a real challenge.

曾向我们学习的人反倒超过了我们,这对我们确实是个激励。



上述例句说明,英语词汇在具体的应用中,词义往往契合语言情境而变化万千。

不过,这也是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到了高级阶段所遇到的一个难题;学过的单词在新的上下文出现时,原来的意义用不上,不解其意;经查词典或请教别人,弄清其意思后,再次遇到这个单词出现在另一个新的上下文中时,又不解其意(不懂的次数有多有少,因人因词而异)。总觉得这些单词的意义太“活”,难以掌握。

从表面上看,以上所举的claim和challenge具有很多意义,似乎是“一词多义”。这种看法是在理解英语单词意义时汉语思维的结果;如果用英语思维,就会发现,这两个词都具有一个根本意义。这个“根义”在每一个例句中都适用,所谓的“多义”只不过是根义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符合汉语习惯的各种不同“译法”,而每一个译法只适用于一个特定的上下文。根义和译法的关系一般可用公式表示如后:根义+上下文=译法。

把不同的译法视为一词“多义”,是用汉语思维去理解英语单词内涵。当然,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存在的,比如:to become既可作“变成”解,又可作“适合”解;coach既可作“四轮马车”解,又可作“教练员”解,二者之间并无意义上的联系。然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往往把源出同根、在意义上有内在联系的各种译法看成是相互在意义上没有联系的概念,然后称之为一词多“义”。

从英语思维角度看,这不是一词多“义”,而是一词多“用”或一词多“译”。

上文指出,根义+上下文=译法。但从根义到译法(或者说是“理解”“看懂”)有一个思维转变的过程,现举几个简单例子说明:



例1. The more one gardens, the more one learns; and the more one learns, the more one realizes how little one knows.

人们越耕耘,学得越多;学得越多,才明白知道的越少。

或:耕而后有所得,学而后知不足。

【评析】知道garden可作动词,根义是“从事园艺活动”,但不明白此处为何译为“耕耘”。按照英语思维有如下的思维转变过程:

从事园艺活动→(在园中)劳作,栽培植物等→耕耘。

例2. The river drains five provinces.

河流流经五个省。

【评析】知道drain的根义是“把水排掉”,但不明白为什么在这句话中的drains译为“流经”。按照英语思维有如下的思维转变过程:

河流把五个省的水排掉→五个省的水流入河流(好比耕地中的一条水沟)→河流流经五个省。

例3. balanced information

全面的消息

【评析】知道balance的根义是“平衡”,但不明白为什么balanced information译为“全面的消息”。思维转变过程:

平衡→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全面的(消息)(即不要“报喜不报忧”)

例4. The general's estimate of Hitler was cold-blooded and honest.

将军对希特勒的评价是客观的,可信的。

【评析】知道cold-blooded的根义是“冷血的”,但不明白为什么在这句话中的cold-blooded译为“客观的”。思维转变过程:

冷血的→感情不冲动的→冷静的→客观的(评价)

例5. His spoken English isn't good enough because of lack of exposure.

他的英语口语不太好,因为缺乏英语环境。

【评析】知道exposure的根义是“暴露”,但不明白为什么这句话中的exposure可以译为“英语环境”。思维转变过程:

暴露→没有遮盖→直接(与英语)接触→英语环境。



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英国语言学家艾利克·帕特里奇(Eric Partridge)说,英语中有一句话:“词本无义,义随人生。”(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霍尔(Robert A. Hall,Jr. )在谈到英语词义时说:“人们在特定情况下赋予一个词的任何词义理所当然地是这个词的实际意义。”(Any meaning people give to a word is automatically its real meaning under those circumstances.)。只要出于自然,符合语境,无须字典来认可。

语境有时甚至使相同的词语具有或褒或贬截然不同的含义。如:



例1. I don't like her. She is tall and thin and moves l

ike a crane.

我不喜欢她。她个儿太高,瘦骨嶙峋,走起路来像只大鹤。

例2. I do like her. She is tall and thin and moves like a crane.

我很喜欢她。她身材高挑,颇具骨感,走起路来如仙鹤一般飘逸。



例1和例2中的第二句话是完全相同的,但由于例1中的第一句话是“我不喜欢她”,随之第二句对“她”的描述意为“身材不佳”;例2中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喜欢她”,随之第二句对“她”的描述意为“身段优美,且是个骨感美人。”

从上述数例可见,英语学习到了高级阶级,就词汇而言,可以说没有上下文就没有词义(no context, no text)。既然“义寓于文”就必须“以文明义”,即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层次条理前后呼应确定词的具体涵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