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第三版】复习总结

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第三版】复习总结

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第三版】复习总结
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第三版】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1.每18个月芯片的性能和速度均提高一倍,每隔12年软件生产大约提高一倍。

2.软件:是能够完成预定功能和性能的可执行的计算机诚信度。包括使程序正常执行所需的数据,以及有关描述程

序操作和使用的文档。即:软件= 程序+ 文档

3.软件的特征:

软件的开发不同于硬件设计、不同于硬件制造、不同于硬件维修。

4.软件危机出现的原因:

软件维护费用的急剧上升,直接威胁计算机应用的扩大;

软件生产技术进步缓慢,是家居软件危机的重要原因。

-------------------------------------------------------------------------------------------------------------------------------------------------------------------- 5.软件工程学的范畴:

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开发方法学、软件工具、软件工程环境)、软件工程管理(软件管理学、软件经济学、度量学)。

6.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它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

目的是为了实现按照预期的进度和经费完成软件生产计划,同时提高软件的生产率和可靠性。

7.软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程序、软件、软件产品3个阶段。

8.工具和方法是软件开发技术的2大支柱。

9.3种编程泛型:

过程式编程泛型、面向对象编程泛型、基于构件技术的编程泛型

10.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数据和操作被封装在一个对象中,对象之间则是通过消息相互联系。

11.构件:标准化/规格化的对象类。

12.常用变成力度的大小来比较3种编程泛型的差异。

粒度由小到大依次是:过程式编程范式、面向对象编程范式、基于构件的编程泛型。

13.软件工程的分化:

传统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面向过程编码-》软件测试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OO分析与对象抽取-》对象详细设计-》面向对象的编码与测试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以可复用构件和测试工具为后盾):

领域分析和测试计划定制-》领域设计-》建立可复用构件库-》按‘构件集成模型’查找与集成构件

14.分析先于设计,设计先于编码,使程序(的结构)适合于问题(的结构)。

第二章软件生存周期与软件过程

1.软件生存周期:计划、开发、运行3个时期。

需求分析-》软件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软件测试-》运行维护

2.需求分析(用户视角):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环境约束、外部接口描述。

3.软件分析(开发人员视角):建立与需求模型一致的,与实现无关的软件分析模型。

4.软件设计:总体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确定软件的数据结构和操作)。

5.单元测试通常与编码同时进行。

6.软件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7.Boehm软件生存周期的划分:系统需求、软件需求、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纠错、测试和预运行、系统维护。--------------------------------------------------------------------------------------------------------------------------------------------------------------------

8.瀑布模型特点:阶段间的顺序性和依赖性、推迟实现的观点、保证质量的观点。

9.瀑布模型存在的问题:只有在需求分析准确的前提下,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

快速原型模型:原型系统只包括对未来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系统的重要接口。特点:快速开发工具、循环、低成本。种类:渐进型、抛弃型。

10.常见的演化模型(渐增式、迭代式):增量模型、螺旋模型。

11.增量模型:结合瀑布模型的顺序特征与快速原型法的迭代特征。增量:小而可用的软件

一般情况下,第一个增量是软件的核心部分。如(增量一:需求-设计-实现和集成-交付客户)

12.螺旋模型(目前最常用):当项目按照顺时针方向沿螺旋线移动时,每轮螺旋包含:计划、风险分析、建立原型、

用户评审4种活动。(高风险的大型软件采用此方法)

13.构件集成模型:适应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利用预先封装好的构件来构造应用软件系统。

14.软件开发方法可区分:形式化方法、非形式化方法。

15.形式化开发模型:转换模型、净室模型

16.转换模型:是将形式化软件开发和程序自动生成技术相结合的一种软件开发模型。

转换模型的开发过程:确定性实话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自动化的程序变换、对形式化开发记录进行测试。

转换模型的常用技术:

基于模型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及其变换技术;

基于代数结构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及其变换技术;

基于时序逻辑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及其验证技术以及基于可视化的技术。

17.净室模型:是一种形式化的增量开发模型。力求在分析和设计阶段消除错误。

18.统一过程RUP 包括4 个阶段:初始、细化、构造、迁移。以用例为驱动, 以系统架构为中心的迭代与增量过程。

每个阶段又分为若干次迭代,每次迭代都有一个核心工作流,有5 个活动(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

19.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

20.敏捷开发的价值观:个体和交互胜过过程和工具、可以工作的软件胜过面面俱到的文档、客户合作胜过合同谈判、

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

21.软件可行性研究: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运行可行性、法律可行性。

22.可行性研究的步骤:对当前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导出新系统的解决方案、提出推荐方案、编写可行性论证报告。

23.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内容:系统概述、可行性分析、结论意见。

24.软件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识别(项目风险、技术风险、商业风险)、风险预测、风险的驾驭和监控。

25.软件计划的7种类型:项目实施计划、质量保证计划、软件测试计划、文档编制计划、用户培训计划、综合支持

计划、软件分发计划。

第三章结构化分析与设计

1.结构化设计SD ;结构化分析SA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SAS ;结构图SC ;数据字典DD ;

状态转换图STD ;数据流图DFD

2.瀑布模型的生命周期:需求定义与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

3.系统的开发流程(SA和SD流程):

结构化分析(工具:DFD,PSPEC)------》分析模型(分层DFD图)+SRS

结构化设计(工具:SC图)(映射)------》初始设计模型(初始SC图)

初始设计模型(初始SC图)(优化)------》最终设计模型(最终SC图)

4.结构化分析的基本步骤:自顶向下,功能分解(分层DFD)、由后向前,定义数据和加工(DD, PSPEC)、根据需要,

分析复杂数据和动态模型(E-R图,CFD,CSPEC,STD)、编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SRS。

5.SA需求分析的两项基本任务:建立系统分析模型、编写SRS。

6.分析模型组成:功能模型、数据模型、行为模型3种。

7.抽象和分解是结构化分析的主要指导思想,细化的实质是分解。分解和细化是软件设计的策略。

8.SD阶段把分析模型中的DFD图转换为最终SC图。

9.传统软件的开发技术:结构化设计、模块设计。

10.软件设计:总体设计/概要设计(初始SC图、最终SC图)、详细设计(用逐步细化的方法,完成模块的说明)。

11.需求分析的步骤:需求获取、需求提炼、需求描述、需求验证。

12.SA模型的组成

13.SA模型同时覆盖了信息模型、功能模型、行为模型3种模型。

14.DFD图不能表示程序的控制结构(如选择、循环结构)。

15.加工规格说明通常用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作为描述工具。

16.软件中的数据分为3类:数据项(数据元素)、数据流(多个相关数据项)、数据文件和数据库。

17.数据字典的组成:数据项、数据流、数据存储(文件或数据库)、加工(处理逻辑)、外部项(人、物或其它软件系统)。

18.SD模型是由SA模型映射而来的。

SA模型的数据字典可转换为待开发系统的数据设计

数据流图可转换为体系结构设计(SC图)与接口设计

加工规格说明可转换为模块内部的详细过程设计

19.SD模型的组成:从上到下依次是:过程设计、接口设计、体系结构设计、数据设计。

-------------------------------------------------------------------------------------------------------------------------------------------------------------------- 20.结构化分析的基本步骤:

自顶向下对系统进行功能分解,画出DFD图;由后向前定义系统的数据和加工;编制DD和PEPES;写出SRS。

21.把不需要分解的加工成为基本加工。把逐步分解成为“自顶向下,逐步细化”。

22.DFD的优点:便于实现,便于使用。

23.传统的软件设计可细分为:面向数据流设计(SD方法)、面向数据结构设计(Jackson方法)。

24.用数据流图表示逻辑模型,在设计阶段,按照数据流图的不同类型(变换型、事务型)转换为相应的软件结构。

25.结构化设计通常从DFD图到SC图的映射开始。

26.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从DFD图到SC图的映射的4个步骤:

复审DFD图,必要时可再次进行修改或细化;

鉴别DFD图的结构特征:事务?变换?;

按照规则,把DFD图为初始的SC图;

改进初始的SC图。

27.变换型结构:由输入、变换中心和输出三部分组成。

事务型结构:具有在多种事务中选择执行某类事物的能力。

28.变换映射的步骤:划分DFD图的边界、建立初始SC图的框架、分解SC图的各个分支。

事务映射的步骤:在DFD图上确定边界、画出SC图框架、分解和细化接受分支和发送分支。

29.优化结构设计的指导规则:对模块分割、合并和变动调用关系的指导规则、保持高扇入/低扇出的原则、作用域/

控制域规则。

30.模块设计(详细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编写软件的模块设计说明书。目的是确定模块采用的算法和块内数据结构。

31.模块设计的原则:清晰第一的设计风格、结构化的控制结构、逐步细化的实现方法。

32.“结构化”保证程序的清晰、易读,“逐步细化”实现程序的正确、可靠。

33.结构化程序设计原理和逐步细化的实现方法是完成模块设计的基础。

第四章面向对象和UML

1.面向对象的基本特征:抽象、封装、集成、多态。

2.面向对象开发的优点:提高软件系统的可复用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

--------------------------------------------------------------------------------------------------------------------------------------------------------------------

3.元素之间的联系有:关联、泛化、依赖、实现、聚集、组合。

4.UML的4个抽象层次:用户模型、模型、元模型、元元模型。

5.UML的2类图:

静态图(用例图、类图、对象图、构件图、部署图);

动态图(状态图、时序图、协作图、活动图)

5种视图:用例视图、逻辑视图、进程视图、构件视图、部署视图。

6.UML的特点:同意标准、面向对象、表达能力强,可视化。

7.UML模型作为测试阶段的依据:

单元测试使用类图和类规格说明;集成测试使用构件图和协作图;系统测试使用用例图来验证系统行为。

8.UML静态建模机制包括:用例图、类图、对象图构件图、部署图。

用例图有:系统边界、用例、参与者、关联等。用例之间存在的关系:扩展关系、包含关系。

包与包之间的关系有:依赖、泛化。

9.UML动态建模机制包括:状态图、时序图、协作图、活动图。

10.消息:简单消息、同步消息、异步消息。状态图有:初态、终态、中间态。

11.时序图中的消息可以是信号或操作调用。

12.时序图着重体现交互的时间顺序;协作图着重体现交互对象间的静态链接。

13.时序图和协作图适合描述单个用例中几个对象的行为;活动图适合表现跨越多用例或多线程的复杂行为。

14.构件图可以用来表现、编译、链接、执行时构件间的依赖关系。

15.UML用图表示语法,用元模型表示语义,采用模型来描述系统的结构(静态特征)以及行为(动态特征)。

第五章需求工程和需求分析

1.软件需求的3个层次: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软件项目中40%~60%的问题源自软件需求阶段。

2.软件需求的6个特性:功能性、可用性、可靠性、性能、可支持性、设计约束。

3.功能性:普通功能、全局性功能。

4.软件需求工程:是一门应用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合适的工具和符号来确定、管理和描述目标系统及其外部行为特

征的学科。

-------------------------------------------------------------------------------------------------------------------------------------------------------------------- 5.需求分析的步骤:需求获取、需求建模、需求描述(编写SRS)、需求验证。

6.需求分析的主要任务:建立需求模型。需求分析是迭代过程。

常见模型有:用例图、数据流图、实体联系图、控制流图、状态转换图。

7.需求建模方法:结构化分析建模方法、面向对象分析建模。

8.结构化需求模型由3部分组成:功能模型(数据流图、加工规格说明书)、数据模型(数据字典、ER图)、行为模

型(状态转换图、控制流图、控制规格说明书)。

9.面向对象需求模型:用例模型(用例图、用例规约)、补充规约、术语表。

10.面向对象需求建模的步骤:画用例图、写用例规约、描述补充规约、编写术语表。

11.用例规约文档的内容:简要说明、事件流、特殊需求、前置条件和后置条件。

12.用例规约的检查:功能需求的完备性、模型是否易于理解、是否存在不一致性、避免二义性。

13.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SRS的内容:引言、信息描述、功能描述、行为描述、质量保证、接口描述、其他描述。

14.质量保证阐明软件交付前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接口描述包括系统用户界面、硬件接口、软件接口、通信接

口。

15.需求管理的流程:需求确认、需求跟踪、需求变更。需求跟踪有两种方式,正向跟踪与逆向跟踪。

需求变更的流程:变更申请、审批、更改、更新确认。

16.需求管理的5个特定实践:

17.基线(Baseline) 是软件文档或源码(或其它产出物)的一个稳定版本,它是进一步开发的基础。

第六章面向对象分析

1.面向对象分析OOA的建模步骤:需求理解、定义类和对象、标识对象的属性和操作、标识类的结构和层次、建立

对象-关系模型、建立对象-行为模型、评审OOA模型。

2.OOA的优点:同时加强了对问题空间和软件系统的理解;改进包括用户在内的软件分析有关的各类人员之间的交

流;对需求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很好的支持软件复用;确保从需求模型到设计模型的一致性。

3.分析模型(是一种概念模型)的特点:全面覆盖软件的功能需求;分析模型与软件的实现无关;分析模型的表述方法

与所采用的分析技术有关。

4.典型的五层次模型:建立类/对象层(抽象出类和对象)、建立属性层(设计静态属性和关系)、建立服务层(定义

动态属性和消息通信)、建立结构层(定义层次结构关系)、建立主题层(每个主题构成一个子系统)。

5.OOA方法的共同特征:类和类层次的表示、建立对象-关系模型、建立对象-行为模型。

6.面向对象开发的全过程:OOA(分析)、OOD(设计)、OOP(编码)、OOT(测试)。

7.从建立需求到开发软件成品先后要生成分析、设计、实现3种模型。

--------------------------------------------------------------------------------------------------------------------------------------------------------------------

8.用例模型是面向对象分析最常用的一种模型。

9.用例分析的步骤:补充用例规约、研究用例的事件流,将用例的职责分配给若干分析类、分析类之间的协作。

10.分析类的类型:边界类、控制类、实体类。

11.边界类包括:用户界面类、系统接口类、设备接口类。如事务管理器、资源协调器、错误处理器都可为控制类。

12.为分析类分配职责是OOD的重点。实体类具有持久性。

13.对象-关系模型的内容:分析类的属性、分析类的关联、分析类图、分析类的合并。

14.时序图中的元素有:对象、对象生命线、消息。协作图中的元素有:对象、链接、消息流。

15.面向对象分析的任务是:将需求阶段产生的需求模型转换为软件分析模型。

面向对象设计的任务是:将分析阶段建立的分析模型转换为软件设计模型。

第七章面向对象设计

1.软件设计的基本概念:模块(定义输入、输出和特性的程序实体)与构件、抽象与细化、信息隐藏、软件复用。

2.软件设计的基础:分析阶段对目标系统的数据、功能、行为建模。

3.软件设计包括:数据设计、体系结构设计、接口设计、过程设计。

4.分解和模块独立性是实现模块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

5.模块数与开发工作量的关系:

6.概要设计(总体设计):包括软件的结构和接口设计,并编写概要设计文档。详细设计,确定模块内部的算法和数据

结构,产生描述各模块程序过程的详细文档。每个阶段完成的文档都必须经过复审。

7.模块的独立性从2个方面度量:模块本身的内聚、模块之间的耦合。

8.内聚分类:低内聚(偶然性内聚、逻辑性内聚、时间性内聚)、中内聚(过程性内聚、通讯性内聚)、高内聚(顺

序性内聚、功能性内聚)。

9.耦合分类:弱耦合(非直接耦合、数据耦合、特征耦合)、中耦合(控制耦合)、较强耦合(外部耦合、公共耦合)、

强耦合(内容耦合)。

10.一个模块,一个功能是模块化设计的一条准则。

11.OO设计模型由系统架构层、类和对象层、消息层、责任层4个层次组成。

12.面向对象设计中,数据和过程被封装为类/对象的属性和操作;接口被封装为对象间的消息,而体系结构的设计则

体现为系统的技术基础设施和具有控制流程的对象间的协作。

13.OOD的软件设计可划分为2个层次:系统架构设计、系统元素设计。

14.系统架构设计的内容:系统高层结构设计、确定设计元素、确定任务管理策略、实现分布式机制、设计数据存储

方案、人机界面设计。系统元素设计的内容:子系统设计、分包设计、类/对象设计。

15.软件模式分类(按抽象级别):架构模式、设计模式、习惯用法。

16.常用的架构模式有:层次架构、模型-视图-控制架构、管道-过滤器架构、黑板架构。

17.层次架构的基本原则:将系统划分不同的层次。确定设计元素的主要工作是:确定设计类、子系统、子系统接口。

18.面向并行需求的技术:引进任务管理部件、基于进程和线程的控制。

19.任务管理策略:多处理机方案、操作系统方案、应用程序方案。

20.设计管理并发任务对象的策略:确定任务的特征、定义一个协调者任务和与之关联的对象、集成其它任务和协调

者。

21.任务管理部件的设计步骤:识别由事件驱动和时间驱动的任务、识别关键性任务,任务优先级和任务管理类、定

义任务、必要时扩充有关任务的类和对象。

22.

23.分包的原则:将边界类打包、将功能相关的类打包。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包之间的耦合表现为依赖关系。

24.类设计的步骤:创建初始设计类、定义操作、定义方法、定义状态、定义属性、定义依赖关系、定义关联关系、

定义泛化关系、处理非功能性需求。

第八章编码和测试

1.选择编码语言的标准:应用领域、算法与设计复杂性、数据结构的复杂性、效率的考虑。

2.测试和纠错:

测试(testing)的目的与任务:目的:发现程序的错误;任务:通过执行程序,暴露潜在的错误。

纠错(debugging)的目的与任务:目的:定位和纠正错误;任务:消除软件故障,保证程序的可靠运行。

3.软件:待测软件,包括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说明书和源程序代码等文档资料。

测试配置:包括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和测试期望结果。

评价:将测试结果和期望的结果相比较,如果不符就意味着错误,需要纠正(纠错)。

可靠性:对测试结果进行收集和评价,得到可靠性的相关指标。

1. 如果出现规律性、严重性的错误,软件质量可靠性值得怀疑,需进一步测试;

2. 如果软件功能完成较好,出现的错误也易纠正,那么:或者软件质量和可靠性是可以接受的;或者未发现错

误,不排除测试配置考虑不周,可能潜伏着的错误。

4.模块逻辑中采用单入口、单出口标准结构、避免使用容易引起混淆的结构和语句、嵌套深度不超过3—4层。

5.测试的特性:挑剔型、复杂性、不彻底性、经济型。

6.测试分类:静态分析(静态分析器分析、代码评审(代码会审、走查、办公桌检查));

动态测试(黑盒测试(功能测试)、白盒测试(结构测试))。

7.测试文档内容:测试计划、测试报告。测试计划的主体是测试内容说明:测试项目名称、测试目的、步骤和进度、

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报告的主题是测试结果:测试项目名称、实测结果和期望结果的比较、发现问题、测试效果。

8.黑盒测试分类:等价类法、边界值法、错误猜测法。

9.白盒测试分类:路经测试(点覆盖、边覆盖、路径覆盖)、逻辑覆盖测试(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

/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

10.路经测试的特征:满足结构测试的最低要求、有利于安排循环测试。

11.2种OO集成测试策略:基于线程的测试、基于使用的测试。

第九章软件维护

1.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因

2.软件副作用的类型:修改编码的副作用、修改数据的副作用、修改文档的副作用。

3.软件配置管理能够系统的处理变更从而使得软件系统可以随时保持其完整性。

主要内容包括:配置管理数据库、版本控制、变动控制。

4.什么是再工程:将新技术和新工具应用于老的软件的一种较“彻底”的预防性维护。

第十章软件复用

1.软件复用的定义: (SR)定义为利用工程知识或方法,由一已存在的系统,来建造一新系统。目的:这种技术,可改

进软件产品质量和生产率。还有软件检查、软件计量、软件可靠性、软件可维修性、软件工具评估和选择等。

2.软件复用的目的是能更快、更好、成本更低地生产软件制品。

3.按照可复用的粒度,软件制品从小到大分为以下几类:源代码复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代码)、软件体系结构复用

(已有软件的体系结构)、应用程序生成器(对整个软件体系结构、相应的子系统、特定的数据结构和算法)、领域特定的软件体系结构的复用(特定领域中存在的公共体系结构及其构件)。

4.领域:指的是一组具有相似或相近软件需求的应用系统所覆盖的功能区域。

领域工程:通过领域分析(domain analysis)找出最优复用,对它们进行设计和构造,形成为可复用构件,进而建立大规模的软件构件仓库的过程。

5.横向复用:是指复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软件元素。

纵向复用:是指在一类具有较多公共性的应用领域之间进行软件构件进行复用。

6.领域分析:领域分析是在特定应用领域寻找最优复用,以公共对象、类、子集合和框架等形式进行标识、分析和

规约。目标:是获得领域分析模型。

7.构件应具有的特征:通用性、可变性、易组装性;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复用通用构件。

8.领域构件的设计框架:标准数据:标识标准的全局数据结构;标准接口协议:三个层次(构件内、外、人机接口);

程序模板:成形的结构模型作为新程序的体系结构设计的模板

9.几种流行的构件技术:组件对象模型技术(COM )、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CORBA)、开放式文档接口。

10.建立可复用构件库目前最常用的有三种分类模式: 枚举分类、呈面分类(呈面<=8)、属性-值分类。

11.应用系统工程(ASE):定义:在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中,通过复用构件系统开发某个特定应用系统的构件工程。

12.ASE过程的基本步骤:获取需求(建立用例模型)、分析(用用例模型输入来组装和特化分析构件)、

设计应用系统(用分析模型输入来组装和特化设计构件)、实现应用系统(用设计模型输入来组装和特化实现构件)、测试应用系统(组装和特化测试构件,测试应用系统)、应用系统打包。

13.OO方法对软件复用的支持:OOA模型、OOA与OOD的分工、对象的表示、一般---特殊结构、整体---部分结构、

实例连接、类描述模板、用例。

14.复用技术对OO方法的支持:类库、构件库、构架库、工具、OOA过程。

题目1:多模块程序的测试有哪些层次?各层测试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解答:

题目1:软件维护有哪些种类?他们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解答:软件维护的种类以及对应目标依次是:

a)完善性维护

在软件漫长的运行时期中,用户往往会对软件提出新的功能要求与性能要求。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应用软件原来的功能和性能需要扩充和增强。这种增加软件功能、增强软件性能、提高软件运行效率而进行的维护活动称为完善性维护。

b)适应性维护

让软件适应运行环境的改变而进行的一种维护。

c)纠错性维护

纠正在开发期间未能发现的遗留错误。

d)预防性维护

为了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而对软件进行的修改称为预防性维护。

题目2:软件配置管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解答:系统的管理软件系统中的多重版本;

全面记载系统开发的历史过程,包括为什么修改,谁做了修改,修改了什么;

管理和追踪开发过程中危害软件质量以及影响开发周期的缺陷和变化;

对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表7.1 “电话号码”的等价分类

表7.2 有效等价类的测试用例

表7.3 无效等价类的测试用例

阅读下列程序:

PROCEDURE SAMPAL (A,B:REAL; VAR X:REAL);

BEGIN

IF (A>3) AND (B=2)

THEN X:=X/A

IF (A=6) OR (X>4)

THEN X:=X+1

END;

为上述程序设计测试用例(参考教材相关例题)。 实验要求:形成相应的实验报告。包括:

1、 画出程序流程图,程序图

2、 实现语句覆盖用例设计

3、 实现判定覆盖用例设计

4、 实现条件覆盖用例设计

5、 实现判定/条件覆盖用例设计

6、 实现条件组合覆盖用例设计

7、 实现路径覆盖用例设计(完全覆盖)。

第一部分:程序流程图、程序图

开始

(A>3) AND (B=2)

(A=6) OR (X>4)

设本例中的两个判断IF (A>3) AND (B=2) 记为P1,IF (A=6) OR (X>4) 记为P2。 第二部分:语句覆盖用例设计——使程序中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次。

第三部分:判定覆盖用例设计——使每个判定的真假分支都至少执行一次。

第四部分:条件覆盖用例设计——使每个判定的每个条件的可能取值至少执行一次。

第一判定表达式:

设条件 A>3 取真 记为 T1 假 -T1 条件 B=2 取真 记为 T2 假 -T2 第二判定表达式:

设条件 A=6 取真 记为 T3 假 -T3 条件 X>4 取真 记为 T4 假 -T4

未覆盖c、d分支,不满足判定覆盖的要求。

条件覆盖不一定包含判定覆盖,判定覆盖也不一定包含条件覆盖。

第五部分:判定/条件覆盖用例设计——选取足够多的测试用例,使判断中的每个条件的所有可能取值至少执行一次,同时每个判断本身的所有可能判断结果至少执行一次。

能同时满足判定、条件两种覆盖标准。

第六部分:条件组合覆盖用例设计——所有可能的条件取值组合至少执行一次。

A>3, B=2 ;A>3, B≠2 ;A≯3, B=2 ;A≯3, B≠2

第七部分:实现路径覆盖用例设计——覆盖每一个可能的路径。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

软弱结构面:延伸较远、两壁较平滑、充填有一定厚度软弱物质的结构面,如泥化、软化、破碎薄夹层等的面。天然应力状态: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隆爆:表现为近地表出现细长的隆褶或类似低角度逆断层的断隆,一般高度较小,而延伸长度较大。蓆状裂隙:在出露于地表的侵入岩体中,由于区域性卸荷剥蚀,广泛见于一种近地表平行分布的区域性裂隙发育,通常上部较密,向下逐渐变稀疏,即蓆状裂隙。岩芯饼化现象:钻进过程中岩芯裂成饼状的现象是高地应力区所特有的岩体力学现象。岩饼的厚度与岩芯的直径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约为直径的1/4到1/5;所有岩饼的表面均为新鲜破裂面,而且边缘部分粗糙,多数内部隐约见有顺槽,或沿一个方向的擦痕和与之正交的拉裂坎。蠕变:固体材料在恒定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缓慢增长的现象。松弛:粘弹性固体材料在恒定应变下,应力随时间衰减的现象。差异卸荷回弹:在卸荷回弹变形过程中,会因岩体中各组成单元力学性能的差别、应力历史的不同以及岩体结构上的原因,引起差异回弹而在岩体中形成一个被约束的残余应力体系。活断层: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蠕滑(稳滑):断层持续不断缓慢蠕动的称为蠕滑或稳滑。粘滑:断层间断地、周期性突然错断的为粘滑。地震烈度:是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振动强弱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地震

基本烈度: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一半取100年)在一定地点的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地基土的卓越周期:表层沉积能对基岩传来的地震波起选择放大作用,某些周期的地震波在表土层中多次反射叠加而增强,这样就会使表层振动中这类周期的波多而长,这就是该表层土的卓越周期,也就是它的自振周期。震源:弹性波的地下发源地。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地震波:地震时震源释放的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它包括两种在介质内部传播的体波,即纵波和横波。砂土液化:饱和松砂的抗剪强度趋于零,由固体状态转化为液体状态的过程和现象。振动液化:饱和砂土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产生超孔隙水压力。随着超孔隙水压力的不断增加,砂土的抗剪强度降为零,完全不能承受外荷载而达到液化状态。涌沙:砂土液化后在薄弱部位开裂,阻力减小,上升水流流速大、水头损失小。因而在裂缝处出现喷水冒砂现象。流砂:饱和松砂中剪应力增大时,在不排水条件下的剪缩势使土内孔隙水压力大幅度提高,土强度骤然下降,导致砂土无限流动的现象。管涌:在渗流作用下,土中细颗粒随渗流水从自由面向内部逐渐流失形成管状通道的现象。岩石质量指标RQD:用直径75mm金刚石钻头在钻孔中连续采取同一层的岩芯,其长度大雨10cm的芯段之和与该岩层钻探总进尺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1)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7、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

最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必考知识点重点总结 精品

单片机概述 单片机是微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简称,微型计算机的一种。 它把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定时器\计数器以及I\O 接口,串并通信等接口电路的功能集成与一块电路芯片的微型计算机。 字长:在计算机中有一组二进制编码表示一个信息,这组编码称为计算机的字,组成字的位数称为“字长”,字长标志着精度,MCS-51是8位的微型计算机。 89c51 是8位(字长)单片机(51系列为8位) 单片机硬件系统仍然依照体系结构:包括CPU(进行运算、控制)、RAM(数据存储器)、ROM(程序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内部总线等。 由于一块尺寸有限的电路芯片实现多种功能,所以制作上要求单片机的高性能,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稳定。 单片机软件系统包括监控程序,中断、控制、初始化等用户程序。 一般编程语言有汇编语言和C语言,都是通过编译以后得到机器语言(二进制代码)。 1.1单片机的半导体工艺 一种是HMOS工艺,高密度短沟道MOS工艺具有高速度、高密度的特点; 另一种是CHMOS工艺,互补金属氧化物的HMOS工艺,它兼有HMOS工艺的特点还具有CMOS的低功耗的特点。例如:8181的功耗是630mW,80C51的功耗只有110mW左右。1.2开发步5骤: 1.设计单片机系统的电路 2.利用软件开发工具(如:Keil c51)编辑程序,通过编译得到.hex的机器语言。 3.利用单片机仿真系统(例如:Protus)对单片机最小系统以及设计的外围电路,进行模拟的硬软件联合调试。 4.借助单片机开发工具软件(如:STC_ISP下载软件)读写设备将仿真中调试好的.hex程序拷到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里面。 5.根据设计实物搭建单片机系统。 2.1MCS-51单片机的组成:(有两个定时器) CPU(进行运算、控制)、RAM(数据存储器)、ROM(程序存储器)、I/O口(串口、并口)、内部总线和中断系统等。 工作过程框图如下: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参考模板)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地貌、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作用及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对建筑的安全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天然斜坡】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未经人为扰动。 【人工边坡】人类为某种工程、经济目的而开挖的,往往是在自然斜坡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形态。 【粘滑】活断层出现的间断地、周期性的突然错动现象称为粘滑。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 【地基效应】地基效应指的是地震使松软土体出现压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等,从而导致地基失效,使上部建筑物破坏的效应。 【全迹长】裂隙的两个端点在测网上、下界测线位置以内,裂隙的可见迹长称为全迹长。 【半迹长】裂隙的一端延伸出测网的顶、底界外,而另一端在测网内出现,且与中线相交时,裂隙在中测线上的交点与裂隙在洞壁上的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裂隙的半迹长。 【截(断)半迹长】裂隙在中测线的交点至裂隙与测网顶、底界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裂隙的截半迹长。【泥石流】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碎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拱坝】是指一种在平面上向上游弯曲,呈曲线形、能把一部分水平荷载传给两岸的挡水建筑,是一个空间壳体结构。 【重力坝】重力坝是由砼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挡水建筑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体是由若干坝段组成。 【地震烈度】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潜蚀】当渗流力达到一定值时,土中的某些颗粒就会被渗透水流携带和搬运,这种地下水的侵蚀作用称为潜蚀。 【渗透变形】当渗透力达到一定值时,岩土中一些颗粒、甚至整体就发生移动,从而引起岩土体结构变松,强度变低的变形和破坏现象称为渗透变形。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演示教学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 总结

第II篇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2. 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3. 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4. 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 5. 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体系。 6. 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隔离、分离和(或)转化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 (利用各类装置),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试根据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第一节常用物理量 1.什么是换算因数?英尺和米的换算因素是多少? 2.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单位和量纲的区别是什么? 3.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区别和关系如何?试举出质量比的应用实例。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试说明该单位的优点,并阐述与质量浓度的关系。 5.平均速度的涵义是什么?用管道输送水和空气时,较为经济的流速范围为多少? 第二节质量衡算 1.进行质量衡算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2.简述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 3.质量衡算的基本关系是什么? 4.以全部组分为对象进行质量衡算时,衡算方程具有什么特征? 5.对存在一级反应过程的系统进行质量衡算时,物质的转化速率如何表示? 第三节能量衡算 1.物质的总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3.简述热量衡算方程的涵义。 4.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封闭系统,其内部能量的变化如何表现? 5.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开放系统,系统能量能量变化率可如何表示? 第三章流体流动 第一节管流系统的衡算方程 1.用圆管道输送水,流量增加1倍,若流速不变或管径不变,则管径或流速如何变化? 2.当布水孔板的开孔率为30%时,流过布水孔的流速增加多少? 3.拓展的伯努利方程表明管路中各种机械能变化和外界能量之间的关系,试简述这种关系,并说明该方程的适用条件。 4.在管流系统中,机械能的损耗转变为什么形式的能量?其宏观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5.对于实际流体,流动过程中若无外功加入,则流体将向哪个方向流动? 6.如何确定流体输送管路系统所需要的输送机械的功率? 第二节流体流动的内摩擦力 1.简述层流和湍流的流态特征。 2.什么是“内摩擦力”?简述不同流态流体中“内摩擦力”的产生机理。 3.流体流动时产生阻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什么情况下可用牛顿黏性定律计算剪切应力?牛顿型流体有哪些? 5.简述温度和压力对液体和气体黏度的影响。 第三节边界层理论 1. 什么是流动边界层?边界层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2.简述湍流边界层内的流态,以及流速分布和阻力特征。 3.边界层厚度是如何定义的?简述影响平壁边界层厚度的因素,并比较下列几组介质沿平壁面流动时,哪个边界层厚度较大: (1)污水和污泥; (2)水和油; (3)流速大和流速小的同种流体。 4. 为什么管道进口段附近的摩擦系数最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 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原理: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 能被消灭。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 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2)方法论: 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 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 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 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方法论: ①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我们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意志主义和唯心主义;又要反对 片面强调客观规律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 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宿命论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 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和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 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2)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②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真理观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还有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这就要求我们热爱真理,坚持真理一元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对待谬误。 (2)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因此,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 (3)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因此,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总结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第一章绪论 1.什么叫单片机?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在一片集成电路芯片上集成微处理器、存储器、I/O接口电路,从而构成了单芯片微型计算机,即单片机。 特点:控制性能和可靠性高、体积小、价格低、易于产品化、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第二章80C51的结构和原理 1.80C51的基本结构 a.CPU系统 ●8位CPU,含布尔处理器; ●时钟电路; ●总线控制逻辑。 b.存储器系统 ●4K字节的程序存储器 (ROM/EPROM/FLASH,可外扩 至64KB); ●128字节的数据存储器(RAM,可 外扩至64KB); ●特殊功能寄存器SFR。 c.I/O口和其他功能单元 ●4个并行I/O口; ●2个16位定时/计数器; ●1个全双工异步串行口; ●中断系统(5个中断源,2个优先 级) 2.80C51的应用模式 a.总线型单片机应用模式 ◆总线型应用的“三总线”模式; ◆非总线型应用的“多I/O”模式 3.80C51单片机的封装和引脚 a.总线型DIP40引脚封装 ●RST/V PO:复位信号输入引脚/备用 电源输入引脚; ●ALE/PROG:地址锁存允许信号 输出引脚/编程脉冲输入引脚;●EA/V PP:内外存储器选择引脚/片 内EPROM编程电压输入引脚;●PSEN:外部程序存储器选通信号 输出引脚 b.非总线型DIP20封装的引脚 ●RST:复位信号输入引脚 4.80C51的片内存储器 增强型单片机片内数据存储器为256 字节,地址范围是00H~FFH。低128字节的配情况与基本型单片机相同。高128字节一般为RAM,仅能采用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询问。注意:与该地址范围重叠的特殊功能寄存器SFR 空间采用直接寻址方式询问。 5.80C51的时钟信号 晶振周期为最小的时序单位。一个时钟周期包含2个晶振周期。晶振信号12分频后形成机器周期。即一个机器周期包含12个晶振周期或6个时钟周期。 6.80C51单片机的复位 定义:复位是使单片机或系统中的其他部件处于某种确定的初始状态。 a.复位电路 两种形式:一种是上电复位;另一种是上电与按键均有效的复位。 b.单片机复位后的状态 单片机的复位操作使单片机进入初始化状态。初始化后,程序计数器 PC=0000H,所以程序从0000H地址单元开始执行。 特殊功能寄存器复位后的状态是确定的。P0~P3为FFH,SP为07H,SBUF 不定,IP、IE和PCON的有效位为0,其余的特殊功能寄存器的状态为00H.相应的意义为: ●P0~P3=FFH,相当于各口锁存器已 写入1,此时不但可用于输出,也 可以用于输入; ●SP=07H,堆栈指针指向片内RAM

长安大学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后附19,12年原题)

?程地质分析原理题库(后附19年和12年原题) ——?安?学地质?程 ?、解释以下概念(每题2分,共20分) 活断层:?前还在持续活动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粘滑断层:也叫地震断层:以地震?式产?间歇性的突然滑动。锁固能?强。蠕滑断层:沿断层?两侧岩层连续缓慢地滑动。锁固能?弱。 地震:地壳岩层因弹性波的传播所引起的震动。 震源:地球深处因岩?破裂引起地壳振动的发源地。 震源距:震源离场地的距离。 震中:震源在地?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震中离场地的距离。 震源深度:震中?震源的距离。 转换断层:岩?圈板块的守恒型边界。岩?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 地震波:震源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处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种类:体坡:P波(primary wave)(初波,纵波,压缩波) 质点振动?向与波前进?向?致,振幅?,速度快,周期短 S波(secondary wave)(次波,横波,剪切波) 质点振动?向与波前进?向垂直,振幅?,速度慢,周期??坡:R波(瑞利波),滚动,垂直平?上下动 Q波(勒夫波),蛇动,?平?摆动 震级:震级M(magnitude)是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阻尼系数与临界阻尼系数的?值)0.8,放?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以微?表示的振幅A的对数值. 烈度:是表示地震发?时对?个具体地点的实际震动的强弱程度。 基本烈度:指在今后?定时期内,在?定地点的?般场地可能遭受的最?烈度。设计烈度: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经济性等的需要对基本烈度的调整。?如甲类建筑(建筑重要性分甲、?、丙、丁4类),应?于本地抗震设防烈度 1度。 等震线:地震后,在地图上把地?震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场地地震效应:在地震作?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与地?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为地震效应。 地震影响系数:单质点弹性结构在?平地震?作?下的最?加速度反映与重?加速度?值的统计平均值。 卓越周期:由于表层岩?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作?,某种岩?体总是选择某种周期的波放?的尤为明显突出,这种周期即该岩?体的特 征周期,也叫卓越周期。 H:覆盖层厚度;Vs:测试剪切波速 烈度?区化: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知识点汇总复习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知识点汇总 一、填空题 1、单片机是将微处理器、一定容量的RAM和ROM以及I/O 口、定时器等电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而构成的微型计算机。 2、单片机80C51片内集成了 4 KB的FLASH ROM,共有 5 个中断源。 3、两位十六进制数最多可以表示256 个存储单元。 4、在80C51中,只有当EA引脚接高电平时,CPU才访问片内的Flash ROM。 5、当CPU访问片外的存储器时,其低八位地址由P0 口提供,高八位地址由P2 口提供,8位数据由P0 口提供。 6、在I/O口中,P0 口在接LED时,必须提供上拉电阻,P3 口具有第二功能。 7、80C51具有64 KB的字节寻址能力。 特 第 持 ,其 。 IP。 边沿 计数 / 22 、串行通信有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两种通信方式。 23、在异步通信中,数据的帧格式定义一个字符由4部分组成,即: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 24、串行通信中,为使设备同步工作,需要通信双方有两个共同的要求,一是通信双方必须采用统一的编码方式,二是通信双方必须能产生相同的传送速率。 25、单片机80C51中的串行通信共有 4 种方式,其中方式0 是用作同步移位寄存器来扩展I/O口的。 26、设80C51的晶振频率为11.0592MHz,选用定时器T工作模式2作波特率发生器,波特率为2400b/s,且SMOD置0,则定时器的初值为F4H 27、键盘可分为独立连接式和矩阵式两类。键盘可分为编码式和非编 码式两类。 28、LED数码管有静态显示和动态显示两种方式。 29、在执行下列指令后,A=___60H___,R0=__45H____,(60H)=___45H___。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学习指南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学习指南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一门分析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同学们要实质性地学好本课程,不仅要了解地质体的属性,而且要对人类工程活动的特性有所了解,只有将“地质体”和“人类建筑活动”特点有效理解和掌握,才能学好这门交叉性学科。具体如下: (1)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建议在此之前建议先修如下课程:《地质学基础》、《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岩土学》、《土力学》、《岩石力学》。 (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熟悉各种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掌握对它们进行分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便在今后工作中能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特点,判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并提供恰当的处理措施。实践经验证明,工程建筑物因地质原因产生问题主要是由于分析判断失误。所以,最重要的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记忆某些条文。 (3)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真正融入贯通,必须通过地质工程实习,只能通过亲身实习才能对地质体和建筑物的相互作用深刻理解。 (4)本课程涉及的工程地质问题较广泛,包括边坡稳定性、隧洞稳定性、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地基稳定性、区域稳定性等多方面,其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独立性很强的研究方向,且在以后的学习中还需不断深入,建议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求面面俱到,不求一蹴而就,而要着重注意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思维的培养; (5)本课程的很多内容和理论是基于我国西部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归纳提炼而成,并随着大型建设工程的地质问题解决而逐步发展,尤其水电工程是西部显著的大型工程。因此,课程的很多内容是以水电工程为例,如地基岩体稳定性研究中,不是传统的土质地基竖向荷载,而是以斜向荷载作用下的岩质地基为例,再如水库诱发地震,蓄水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等等。 (6)本课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力与强度的观点,理解这一点对于学好本课程非常关键。如在边坡工程中强调的是地应力和岩体强度的矛盾,若地应力超过岩体强度,则边坡失稳,否则边坡稳定;再如在地下洞室中强调的是次生应

环境工程原理 思考题教程文件

环境工程原理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2. 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3. 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4. 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 5. 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体系。 6. 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隔离、分离和(或)转化 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利用各类装置),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 试根据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第一节常用物理量 1.什么是换算因数?英尺和米的换算因素是多少? 2.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单位和量纲的区别是什么? 3.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区别和关系如何?试举出质量比的应用实例。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试说明该单位的优点,并阐述与质量浓度的关系。 5.平均速度的涵义是什么?用管道输送水和空气时,较为经济的流速范围为多少? 第二节质量衡算 1.进行质量衡算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2.简述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 3.质量衡算的基本关系是什么?

4.以全部组分为对象进行质量衡算时,衡算方程具有什么特征? 5.对存在一级反应过程的系统进行质量衡算时,物质的转化速率如何表示? 第三节能量衡算 1.物质的总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何?2.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3.简述热量衡算方程的涵义。 4.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封闭系统,其内部能量的变化如何表现? 5.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开放系统,系统能量能量变化率可如何表示? 第三章流体流动 第一节管流系统的衡算方程 1.用圆管道输送水,流量增加1倍,若流速不变或管径不变,则管径或流速如何变化? 2.当布水孔板的开孔率为30%时,流过布水孔的流速增加多少? 3.拓展的伯努利方程表明管路中各种机械能变化和外界能量之间的关系,试简述这种关系,并说明该方程的适用条件。 4.在管流系统中,机械能的损耗转变为什么形式的能量?其宏观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5.对于实际流体,流动过程中若无外功加入,则流体将向哪个方向流动?6.如何确定流体输送管路系统所需要的输送机械的功率? 第二节流体流动的内摩擦力 1.简述层流和湍流的流态特征。 2.什么是“内摩擦力”?简述不同流态流体中“内摩擦力”的产生机理。 3.流体流动时产生阻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什么情况下可用牛顿黏性定律计算剪切应力?牛顿型流体有哪些? 5.简述温度和压力对液体和气体黏度的影响。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题汇总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题汇总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题汇总 1、单片机是将微处理器、一定容量的 RAM 和ROM 以及 器等电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而构成的微型计算机 2、 单片机89C51片内集成了 有 5 个中断 源。 3、 两位十六进制数最多可以表示 4、 89C51是以下哪个公司的产 品? 4 KB 的 FLASH RO ,共 256 个存储单元。 C ) A 、INTEL B 、AMD C 、ATMEL D 、PHILIPS 8、当CPU 访问片外的存储器时,其低八位地址由 P0 口提供,高八位 地址由 P2 口提供,8位数据由 P0 口提供。 9、在I/O 口中, P0 口在接LED 时,必须提供上拉电 阻, P3 口具有第二功能。 10、是非题:MCS-51系列单片机直接读端口和读端口锁存器的结果永远是相同 的。F 11、 是非题:是读端口还是读锁存器是用指令来区别的。 T 12、 是非题:在89C51的片内RAM 区中,位地址和部分字节地址是冲突的。 F 13、 是非题:中断的矢量地址位于 RAM 区中。F 14、 M CS-51系列单片机是属于( B )体系结构。 A 、冯诺依曼 B 、普林斯顿 C 、哈佛 D 、图 灵 15、 89C51具有 64 KB 的字节寻址能力。 16、 是非题:在89C51中,当CPU 访问片内、夕卜ROM 区时用MOV 指令,访问片 外RAM 区时用MOV 指令,访问片内 RAM 区时用MOV 旨令。T I/O 口、定时 5、在89C51中,只有当EA 引脚接 Flash ROM 。 高 电平时,CPU 才访问片内的 6、是非题:当89C51的EA 引脚接低电平时, 内是否有程序存储器。T CPL 只能访问片外ROM 而不管片 7、是非题:当89C51的EA 引脚接高电平时, CPU 只能访问片内的4KB 空间。F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2. 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3. 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4. 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 5. 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体系。 6. 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隔离、分离和(或)转化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利用各类装置),实现污染物的高效、 快速去除。试根据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第一节常用物理量 1.什么是换算因数?英尺和米的换算因素是多少? 2.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单位和量纲的区别是什么? 3.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区别和关系如何?试举出质量比的应用实例。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试说明该单位的优点,并阐述与质量浓度的关系。 5.平均速度的涵义是什么?用管道输送水和空气时,较为经济的流速范围为多少? 第二节质量衡算 1.进行质量衡算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2.简述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 3.质量衡算的基本关系是什么? 4.以全部组分为对象进行质量衡算时,衡算方程具有什么特征? 5.对存在一级反应过程的系统进行质量衡算时,物质的转化速率如何表示? 第三节能量衡算 1.物质的总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3.简述热量衡算方程的涵义。 4.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封闭系统,其内部能量的变化如何表现? 5.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开放系统,系统能量能量变化率可如何表示? 第四章热量传递 第一节热量传递的方式

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一、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方法论)1.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 要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二、认识论(6课)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要重视实践活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方法论)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含义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7-10课) ★联系观(7课) 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方法论:A、联系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B、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意识,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理想效果。 2.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观(8课) 1、发展的普遍性: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又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坚持适度原则。 ★矛盾观(9课) 1、对立统一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方法论)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全面观点看问题。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绪论 1、工程地质学:研究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保证这种关系向良性发展的学科。 2、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环境。 a、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 b、地质构造(区域稳定性); c、地形地貌; d、水文地质条件; e、物理地质现象(不变地质现象); f、天然建筑材料(土料、石料)。 3、工程地质问题:威胁和影响工程建筑物设计合理、安全可靠、正常运行。 a、区域稳定性问题; b、岩(土)体稳定问题; c、与渗流有关的问题; d、与河湖冲淤有关的问题。 4、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 a、自然历史分析法(定性分析); b、数学力学分析法: 地质条件—概化—>地质模型—边界条件—>数学力学模型——>数值模拟—验证—>定量评价(预测) c、模型模拟实验法:模型试验法(相同原理);模拟实验法(相似原理)。 d、工程地质类比法(比拟法):拟建区与地质条件相似的已建区进行比较,应用已建区的一些成果。 5、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 1、结构面: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的地质界面。 2、结构体:结构面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可将岩体切割成不同形状并包围的岩石块体。 3、结构面的成因类型: 4、岩体结构分类: a、整体块状结构:整体结构(连续介质)、块状结构(不连续介质); b、层状结构:层状结构、薄层状结构(均为不连续介质); c、碎裂结构:镶嵌结构、层状碎裂结构、碎裂结构(均为不连续介质); d、散体结构(似连续介质)。 第二章.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1、天然应力:存在于地壳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应力状态。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1、【世界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原理】: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向上,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反对】: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7、【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改造客观世界)。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①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②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8、【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题汇总6

广西工学院2010—2011 学年第2 学期课程考核试题 考核课程单片机技术(B卷)考核班级通信081,082 考核类型闭卷学生人数80人打印份数85份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若累加器A中的数据为67H,则PSW中的P=_1__。 2. 一个机器周期=_6_个状态周期=12个振荡周期。 3.89C51的堆栈是按照先进后出的原则进行存取的RAM区。 4. 用一条指令实现以下功能: 若A中数据不等于200,则程序转至PROM_ CJNZ A,#200H,PROM__。 5. 为了使10H—17H作工作寄存器使用RS1,RS0的取值为__1,0。 6. 89C51中21个特殊功能寄存器,其地址凡是能被8整除的都有位寻址功能。 7. 89C51单片机有片内ROM容量_4KB , RAM容量128。 8. 某串行通信中有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和1个停止位,应选择的异步串行通信方式为方式1。 9. 在89C51单片机初始化时,SP存放的是07H。 10. 当89C51引脚ALE信号有效时,表示从P0口稳定地送出了_数据和地信息。 四、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如果发生除法溢出错误,则PSW标志位P置1。(∨) 5.对于89C51单片机,当CPU对内部程序存储器寻址超过4K时,系统会自动在外部程序存储器中寻址(∨)。 6.外加晶振频率越高,系统运算速度也就越快,系统性能也就越好(∨)。 7. 位TF0是定时器T1的溢出中断标志位。(∨) 8.在定时器T0和外部中断1都设为高优先级时,外部中断1优先级高于定时器T0。(×)9.子程序的返回指令是RETI ,中断程序的返回指令是RET。(×) 10.波特率是数据传输的速率,指每秒传送的字节数。(∨) 3、51有5个中断源,有2个中断优先级,优先级由软件填写特殊功能寄存器IP 加以选择 4、中断请求信号有电平触发和脉冲触发两种触发方式。 6、74LS273通常用来作简单输出接口扩展;而74LS244则常用来作简单输入接口扩展。 7、A/D转换器的三个重要指标是转换速度、分辨率和转换精度。 二、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代号写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10分) 1、MCS-51单片机外扩存储器芯片时,4个I/O口中用作数据总线的是( B )。 (A)P0和P2口(B)P0口(C)P2和P3口(D)P2口 2、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不起作用的信号是( C )。 (A)(B)(C)(D)ALE 3、使用定时器T1时,有几种工作模式( C )。 (A)1种(B)2种(C)3种(D)4种 4、MCS-51响应中断时,下面哪一个条件不是必须的( C )。 A、当前指令执行完毕 B、中断是开放的 C、没有同级或高级中断服务 D、必须有RETI 指令 5、当MCS-51进行多机通讯时,串行接口的工作方式应选为( C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