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二下期历史期末测试题一

高二下期历史期末测试题一

高二下期历史期末测试题一
高二下期历史期末测试题一

高二下期历史期末测试题一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相同之处是( )

A.性质相同 B.领导者相同 C.任务相同D.结果相同

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A.国家控制了一切经济命脉 B.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发展了商品生产 D.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3.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对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4-7题。4.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 )

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②对德国军备严格限制

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5.一战后构筑的凡尔赛体系 ( )

①确立了英法在欧洲的主导地位②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

③解决了美英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④建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的新秩序

A.①②③④均正确 B.①②③④均不正确 C.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 D.①④正确,②③不正确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7.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形成后,法国元帅福煦曾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因为 ( ) A.资本主义大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依然存在 B.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终将激化

C.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 D.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8.《和平大使》一书中评述说:“英国的根本利益在于防止德国的崩溃,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欧洲就能或多或少地保持均势。”英国在下列哪些事件中的态度体现了上述原则 ( )

①巴黎和会②对德赔款问题③洛迦诺会议④华盛顿会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如果在1930年从中国洛阳出发.前往美国、加拿大、苏联,沿途看到的不会是( )

A.中国:“白骨遍田野”,“千里无人烟” B.美国:经济繁荣,工业生产高涨

C.加拿大:人民要求脱离英国的呼声高涨 D.苏联:机器轰隆,但人们衣着较单调

10.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相似之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B.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C.都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D.都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很快被取消

11.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是 ( )

①经济危机造成日本国内各种矛盾激化②国民政府坚持内战给日本帝国主义可乘之机

③德国法西斯与日本帝国主义遥相呼应④英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战后,西亚产油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广大产油国一起,同西方石油垄断资本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据此回答12、13题。

12.西亚各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根本目的是( )

A.提高石油价格 B.逐渐控制本国的石油工业

C.发展本国经济 D.打破西方石油垄断资本的操纵,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

13.引发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导火线是( )

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减弱

C.中东国家大幅提高石油价格 D.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两极格局结束后,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但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仍需时日。据此回答14~16题。

14.雅尔塔体系与前两个体系比较,其相同点错误的表述是( )

A.都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B.都通过签订条约而确定

C.都是当时各国实力对比的结果 D.都为战争所打破

15.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

A.两极格局的崩溃 B.新的政治军事大国的出现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16.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全球战略攻势,一方面积极推动北约东扩,另一方面加强与日本的战略合作,其目的是 ( )

①压缩俄罗斯的势力空间②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施压

③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④加速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01年7月17日,举世关注的印巴峰会终因双方在克什朱尔和所谓“越境恐怖主义”问题上的分歧不欢而散。回答17、18题;17.克什米尔问题起源于( )

A.印度历史上两大宗教间的矛盾 B.克什米尔地区的人口和资源

C.英国对印度的长期殖民统治 D.英国《蒙巴顿方案》对印巴边界的划分

18.克什米尔冲突之所以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 )

①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②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

③和平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④维护和平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A.①②③ B.①③①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战后,以原子能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再一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据此回答19、20题。

19.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不同之处是依靠( )

A.提高劳动强度 B.降低劳动强度 C.改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D.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0.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 )

A.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管理水平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B.农业、采矿业发展了,整个经济必然快速发展

C.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机遇越来越小

D.世界各国经济独立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共计2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

材料1 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盂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法国。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他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为了(防止德国报复)这些理由,所以我们坚决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的统治下割给别国。”

——《国际关系史》材料2 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向德国索取的赔款总额,比整个法国的财产还多得多。美国坚决反对这种无限勒索、杀鸡取蛋的做法,主张既要维持德国经济于一定水平之上,又要索取适量的赔款。

——《历史教学》

材料3 当威尔逊将其“十四点”计划带到巴黎兜售时,劳合·乔治讽刺地说:“这位充满理想主义的总统真把自己当作一个传教士,他的任务是拯救欧洲困苦的异教徒”克里盂梭说:“威尔逊说起话来像个基督耶稣,做起事来,却像个劳合·乔治”请回答:

(1)材料l中,劳合·乔冶对克里孟梭的要求表示反对的实质原因是十么?结果怎样?

(2)结合材料2,分析美国反对法国的赔款要求的原因有哪些?

(3)你如何理解材料3中克里孟梭的话?结合材料1、2加以说明。

(4)结合材料1、2、3,分析巴黎和会期间英、法、美三国矛盾斗争的特点。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材料2 有一幅漫画,图中的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正在起劲地扳手腕,他们的另一只手分别摁向控制对方导弹的按钮,赫鲁晓夫满头大汗……

材料3 尼克松说:“……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盟国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在涉及其他方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他还说:“过去25年,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请回答:

(1)杜鲁门说的“转折点”意味着什么?尼克松所说的“巨大变化”又指什么?

(2)材料2中.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正起劲地扳手腕,说明了什么?他们的另向控制对方导弹的按钮,反映了什么?赫鲁晓夫头上的汗滴又说明了什么?

(3)比较材料1和材料3的不同点和本质上的相同点。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23.有观点认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两次社会革命、两次科技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试结合史实论证这—观点。除上述因素外,促使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哪些?

24.读图回答:

新航路的开辟

(1)航线①为()航行路线,航线②为()航行路线。

(2)国际贸易的品种、数量和地区范围都大大发展的时期始于()

A.15世纪至16世纪 B.13世纪 C.12世纪 D.14世纪

(3)欧洲人在15—16世纪开辟了新航线,试综合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

(4)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欧洲和北美地区均出现了一些大的区域性经济集团,请你各举一例,并谈谈你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之间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D 5.C 6.A 7.C 8.A 9.B 10.D 11.A 12.D 13.C 14.D 15.D 16.A 17.D 18.B 19.C 20.A 二、材料解析题

21.(1)不愿意德国过分削弱和法国过于强大,这是英国传统的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政策。双方最后妥协,法国取得萨尔煤矿开采权,萨尔区由国际联盟控制15年。(3分)

(2)经济崩溃的德国无力偿还美国的战债和投资,同时法国的强大不利于美国的世界霸权汁划。(2分)

(3)美国总统威尔逊打着和平旗号,实质上和劳合·乔治一样想控制欧洲,英、美都不愿过分削弱德国,使法国强大。(3分)

(4)英美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计划,英、法联合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2分)

22.(1)转折点:二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确立,从战时的美苏同盟关系转变为美苏对立。巨大变化:日本、欧共体崛起,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有所下降,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苏联的军事实力赶上并超过美国。(4分)

(2)说明古巴导弹危机是两国实力的较量,是美苏争霸的表现;反映了当时美苏关系极度紧张,战争一触即发;说明在这场较量中优势在美国。(3分)

(3)材料1表明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材料3表明美国坚持全球扩张的政策,但减少直接出兵的方式,同时承认苏联的霸权地位;本质上都推行霸权主义。(3分)

三、问答题

23.这一观点正确:(1)两次社会革命是指美国历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美国内战取消了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为美国经济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赶上和超过英法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前提条件。(4分)

(2)两次科技革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出现了爱迪生、莱特兄弟等著名人物,新兴工业发展迅速,至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位: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美国在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得以继续发展,保持了世界工业大国和科技大国的地位。(2分)

(3)两次世界大战。一战使美国大发战争财,战后工业迅猛发展,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二战后初期工业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总值的一半多,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73%,美国掌握了世界资本主义的霸权。(2分)

(4)除上述外,美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适时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施和完善;丰富的国内资源;控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引进人才、劳动力等。(写出2点即可)(2分)

24.(1)哥伦布麦哲伦(2分) (2)A(1分)

(3)原因: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使欧洲人对货币和对制造货币的贵金属的追求日趋狂热。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强盛,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导致了欧洲的商业危机。条件:当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开辟新航线的物质基础。同时,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造船技术的发达,为远洋航行准备了必要的条件。(3分)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认识:从根本上说,都是现代化科技发展、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从整体上看,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将是全球化的一个阶梯。二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同时存在,并行发展。(4分)

高二下期历史期末测试题二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依赖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超越国家界限的国际社会关系。据此回答l~3题。1.19世纪初,英国曾多次组织反法同盟,20世纪初却又同法国结盟,这一变化说明了 ( )

A.英国的外交政策不断变化 B. 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势力均衡”政策

C.英法两国既斗争又联合 D.英国对法国实行双重标准的政策

2.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关于这三个体系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战争后建立起来的 B.重新确立了国际关系格局 C.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D.没有进步作用

3.西欧国家建立“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的是( )

A.抗衡美苏,加强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B.建立强大统一的欧洲

C.加强西欧各国的政治联盟 D.发展欧洲资本主义,抵制苏联的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据此回答4—7题。

4.对俄国十月革命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 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D.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5.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A.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6.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错误的是( )

A.基本上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B.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C.这种体制从来没有起过积极作用D.这种体制后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7.东欧剧变的内部原因是 ( )

A.照搬苏联模式 B.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 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D. 西方国家渗透

亚非拉人民高举民族主义旗帜,前仆后继,战斗不息,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据此回答8~11题。8.拉丁美洲首先赢得独立的国家是( )

A.美国 B.海地 C.墨西哥 D.巴西

9.“亚洲觉醒”的实质是( )

A.亚洲人民认识到,只有进行斗争才能赢得独立 B.反殖民主义,反封建主义

C.认识到亚洲的灾难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 D.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10.曼德拉当选为南非总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B.改变了非洲的政治面貌

C.使南非摆脱了种族隔离制度 D.南非由英国的自治领变成一个独立国家

11.标志着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崛起的事件是 ( )

A.亚非会议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七十七国集团建立 D.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伴随着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中心从欧洲逐渐转移到美国。据此回答12—16题。

12.两次世界大战初期,推动西欧国家经济恢复的一个相似因素是( )

A.科技革命的推动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节 C.美国垄断资本的扶植 D.各国政府推行经济改革13.二战后,美国全球扩张的重点是 ( )

A.亚洲 B.欧洲 C.拉丁美洲 D.远东和太平洋地区

14.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根本原因 ( )

A.美国经济实力相对衰落 B.欧共体、日本经济崛起

C.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两极格局

D.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

15.1980年美国加强了中东地区的军事部署,组建了快速反应部队,同时还对苏联实行了严厉的军事制裁,其直接原因是( )

A.阿以民族矛盾激化 B.遏制伊拉克实力过分膨胀

C.苏联入侵阿富汗

D.里根政府“星球大战计划”出台

16.美苏争霸不同于英德争霸和英美争霸的特点是( )

A.争夺全球霸主地位 B.以军事竞争为主

C.以军事集团作为争霸基础 D.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较量

20世纪30年代以后德国历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据此回答17~20。

17.希特勒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目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缓和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 B.反危机举措,解决日益严重的工人失业问题

C.为侵略扩张作准备

D.炫耀武力,镇压国内革命

18.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双方勾结的基础是 ( )

A.控制西班牙 B.反共产国际 C.重新瓜分世界 D.打破凡尔赛体系

19.二战后,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 )

A.各占领国的占领区实行不同的政策 B.英法美同苏联矛盾加剧

C.为了防止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 D.德国东西部地区民族矛盾不可调和

20.1990年,德国统一的方式是( )

A.平等合作的联邦制 B.民主德国并人联邦德国

C.联邦德国并人民主德国

D.三次王朝战争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暴露出自由主义政策的局限。据此回答21~22题。

21.1929~

上述变动指数中日本指数变动趋势不同于他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日本远离欧美市场,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 B.日本政府干预经济措施得力

C.日本对经济危机承受力强 D.发动局部侵华战争,转嫁危机

22.罗斯福新政的下列内容中,反映国家干预经济特点的是①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②鼓励农场主压缩产量,实行政府补贴③颁行国家工业复兴法④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大型公共工程建设(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D.①②③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二战后的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23~25题。

23.第三次科技革命同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 ( )

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 B.各领域涌现出大量的新技术成果

C.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D.奠定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基础

24.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哪一领域里取得突破 ( )

A.原子能技术 B.航天技术 C.遗传工程 D.电子计算机的应用25.下表为1970—1979年美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总人数比例情况,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越南战争的影响 B.国民经济计划调整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D.7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26.材料一:“从凡尔赛体系本身来讲,《凡尔赛和约》强加于德国人的苛刻条件使德国政府,无论是谢尔曼政府,斯特莱斯曼政府,还是希特勒政府,都难以容忍。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是他们的既定政策。”

材料二:尽管30年代苏联一贯倡导建立反德大同盟,……但英法的软弱使苏联不得不考虑与之结盟的价值,一旦德国占领了波兰而达到苏联边界,它们是向德国宣战还是按兵不动,让苏联独自对付德国的进攻呢?

材料三:1939年德驻苏大使舒伦堡在发往柏林的电报中称:“斯大林对英法的讽刺和批评要比对所谓侵略国家,特别是对德国的讽刺和批评尖锐的多,这点很值得注意。”

材料四: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化,向外扩张版图的思想开始在苏抬头,……斯大林拒绝马列院院长阿多拉茨基的建议,反对在联共(布)理论刊物上重新发表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文。

“祸水东引”和“祸水西引”是对孪生兄弟,“祸水西引”是苏联对英法“祸水东引”政策的回报。

——以上材料均引自《史学集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德国历届政府“难以容忍”主要针对的是哪些国家?摆脱《凡尔赛和约》的结果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三中舒伦堡的“值得注意”是要希特勒政府注意和采取什么行动?(2分)

(3)根据材料四评论苏联二战前的外交政策。(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从中汲取历史教训。(5分)

27.材料一: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出一份宣言,声称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目的而尽最大的努力”。这就是所谓的“贝尔福宣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取得了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乘机大规模向巴勒斯坦移民,1917~1939年,巴勒斯坦的犹太居民从5万人增加到44.6万人,1941年达到60万人,占当地居民的30%。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书》材料二:根据这一决议的规定,第二届联合国大会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1947年11月),在巴勒斯坦的总面积中,阿拉伯国占2/5有余,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很快就宣布接受这一决议,阿拉伯国家联盟则宣布:“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

——摘自《高中历史》上海版材料三:美苏在加紧急夺的同时,为了各自的利益,力图在中东维持一种“不战不和”的状态,引起了埃及的不满,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材料四:1991年10月30日,在美苏的斡旋下,巴勒斯坦代表和叙、约、黎、埃代表一起与以色列代表在马德里举行中东和谈,阿方提出“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要求以色列撒出1967年以来占领的土地,而以色列提出了“不撤离、不停止犹太人定居点建立、不同巴解谈判”的三不原则,但在新的形势下,巴以为摆脱各自的困境,于1993年9月10日签署了相互承认协议,13日又签署了关于加沙与杰里科首先实行自治的协议。

——摘自《高中历史教学参考》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巴以冲突的最初由来。(2分)

(2)依据材料三说明巴以长期冲突的国际因素。(2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20世纪90年代阿以关系出现了什么变化?并联系当时的国际形势,说明20世纪90年代阿以关系变化的原因。(6分)

(4)结合巴以关系的现状说明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其中28题12分,29题14分,共计26分。)

28.分别指出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埃塞俄比亚及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间、主要特点和意义。

29.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两次高速发展时期,一次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两次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请回答:

(1)这两个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的相似条件有哪些?(4分)

(2)两次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当时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6分)

(3)从以上所述事件和影响中可以得出哪些启示?(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B(长期以来英国奉行的都是“大陆均衡”政策,当法国强大时就抑制法国,当德国强大时就同法国结盟,其目的是保持法德两国的均衡,互相制约,便于他称雄欧洲。)

2.D(维也纳体系是历史的反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都有一定的进步性。)

3.A(欧洲共同体成立于1964年,正处于美苏争霸的第二个阶段。)

4.C(巴黎公社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5.C(应对两者的内容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两者最大的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私有,否定商品货币关系,新经济政策承认私有,允许商品和货币关系的存在。)

6.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来才日益成为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障碍。) 7.B(ACD三项都属于外部原因。) 8.B(1804年海地首先独立。)

9.D(亚洲觉醒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 0.C(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这是南非举行的第一次各个种族参加的全国大选,使南非摆脱了种族隔离制度。)

11.B

12.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金元外交”,二战后推行“马歇尔计划”,在帮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 13.B(由于欧洲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所以美国把战略扩张的重点放在欧洲。)

14.D(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使得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西欧和日本崛起,由此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15.C(1979年苏联出兵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

16.D(ABC三项是美苏争霸、英德争霸、英美争霸的共同点。)

17.C

18.C(法西斯侵略的目的是瓜分世界,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德意进一步勾结,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

19.B(德国的分裂是以英法美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结果。)

20.B

21.D(1934年和1935年正值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期间,战争使危机带来的困扰转嫁给朝鲜和中国。)

22.D(四个措施都是在国家的干预下采取的。)

23.A(第三次科技革命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同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较最大的不同,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时间缩短、速度大大加快。)

24.A(从P121的表可以看出:1945年原子弹爆炸;1946年电子计算机诞生;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72年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25.C(第三次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二、材料解析题

26.(1)主要针对英法。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2分)

(2)利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国家英法之间的矛盾。行动: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分)

(3)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倾向突出,降低了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形象,得不偿失。(3分)

(4)无论是居心叵测的“祸水东引”还是以牙还牙的“祸水西引”客观上都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恃强凌弱和牺牲他国,最终害人害己。反法西斯势力只有早日联合起来,才能有效遏制大战爆发。(5分)

27.(1)犹太复国主义,阿拉伯人认为联合国的巴以分治决议不公正。(2分)

(2)美苏对中东地区的争夺和不战不和的态度(2分)

(3)变化:由互不承认到互相承认,由冲突走向相对缓和(2分)

原因: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巴以为各自摆脱困境,从现实出发。(4分)

(4)当前巴以冲突加剧,说明当前的国际形势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世界并不安宁,但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2分)

三、问答题

28.埃塞俄比亚1935~1936年抗意民族解放战争,它是非洲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不畏强暴,坚持抗敌精神,给世界人民以宝贵启迪。(6分)

西班牙1936~1939年的局部战争,是由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人民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它牵制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活动,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6分)

29.(1)相似条件:①科技的重大进步:第二、三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②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19世纪晚期出现的垄断组织有利于组织社会化大生产;“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4分)

(2)影响: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殖民体系最终完成。②20世纪50~7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西欧、日本迅速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6分)

(3)启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生产关系的适时调整有利于推进生产力发展。③第一次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④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世界格局变动的根本原因。(4分)

高二下期历史期末测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又说“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的意思是

A.社会主义理论不符合俄国国情

B.俄国当时尚未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C.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俄国应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与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列宁提出这一论断的依据不包括

A.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B.无产阶级组织性、战斗性强

C.无产阶级和农民的斗争相结合

D.1905年的“总演习”

3.俄国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相比较,其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

A.布尔什维克党起了领导作用

B.工人阶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C.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D.以暴力革命为主

4.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相同点是

A.革命对象相同

B.革命性质相同

C.革命领导力量相同

D.革命结果相同

5.以十月革命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其主要依据是

A.苏俄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社会主义时代开始的标志

C.垄断资本主义从此开始走向衰落

D.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两种社会制度共存的时期

6.20世纪20年代,苏维埃俄国能与国际帝国主义列强和平共处的前提是

A.反对武装干涉斗争胜利

B.一战后帝国主义急需和平

C.国内经济恢复发展

D.资本主义之间矛盾重重

7.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了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8.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改良主义的办法”,是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B.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

C.允许资本经营

D.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

9.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但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

B.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存在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

D.忽视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10.在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是

A.农业领域

B.工业领域

C.流通领域

D.分配领域

11.下列1918年-1920年的俄国与1792-1794年的法国形势相似之处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国内许多地方发生了反革命叛乱

B.遭到欧美多国反动势力联合武装干涉

C.革命领袖遭到暗杀

D.采取经济措施巩固政权

12.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

A.“一五”计划完成后

B.“三五”计划完成后

C.“二五”计划完成后

D.“四五”计划完成后

13.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的标志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联共(布)十四大的召开

C.联共(布)十五大的召开

D.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

14.下列有关“斯大林模式”特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党政不分,缺乏群众监督

B.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计划经济色彩极浓

C.个人独裁专制,毫无民主法制可言

D.苏联30年代经济的巨大成就与该模式有密切联系

15.对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正确认识是

A.英国与欧洲大陆保持相等的势力

B.英国与欧洲大陆一国的势力相等

C.欧洲各国势力保持相等

D.防止一国称霸欧洲大陆

16.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的共同意图是

A.夺取世界霸权

B.最大限度削弱德国

C.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D.反对过份削弱德国

17.操纵巴黎和会的三大国争夺的根本点是

A.地区及世界霸权

B.赔款和殖民地

C.对德国的控制

D.国联的领导权

1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破产的历史原因是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体系建立时就埋下了矛盾的隐患

C.资本主义制度下矛盾激化的结果

D.德日两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19.美国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中国问题

B.钳制日本

C.重新瓜分中国

D.平息中国反帝斗争

20.下列哪个条约的签订宣告英日同盟失效

A.《四国条约》

B.《五国条约》

C.《九国公约》

D.《凡尔赛条约》

21.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五国条约”意味着

A.英日同盟彻底失败

B.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的结束

C.美国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D.华盛顿体系形成

22.下列对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相同点的归纳,不正确是

A.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B.均由少数大国操纵

C.美国都获得很大利益

D.侵犯了中国主权

23.下列对一战后英美两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有①美国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②英国从债权国变为美国的债务国③美国取代英国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④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24.“实力是一切国际关系的基础。”下列哪一项不能证明这一观点

A.《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签订

B.一战后初期美国拒绝加入国际联盟

C.德、日、意三国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25.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柯立芝繁荣只是表面现象

B.自由放任政策已不适应经济的发展

C.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金融投机加剧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26.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

B.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

C.国家把工业复兴作为核心

D.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7.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机遇,其含义是

A.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B.各国乘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

C.更多地运用科技成就,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D.迫使政府内部调整,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28.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的相同点是

A.依靠法西斯势力掌握政权

B.利用了国内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

C.用欺骗宣传换取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D.得到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帮助

29.30年代世界上最主要的矛盾是

A.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国家矛盾

B.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D.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

30.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的相似影响是

A.标志亚欧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B.标志两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C.使本国力量剧增

D.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挑战和破坏

31.日本提出不仅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还准备向南方海洋发展的事件是

A.提出田中奏折

B.制定《基本国策纲要》

C.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英日同盟签订

32.下列哪些行为不属于绥靖政策的范畴

A.洛迦诺公约的签订

B.美国推行中立政策

C.英法推行不干涉政策

D.慕尼黑阴谋

33.“小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说,最符合下列哪一情况

A.抗战中的中国

B.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

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34.1939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违背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

A.禁止当事国出席会议

B.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C.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D.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35.法西斯国家结盟以“反共”作招牌,最主要的目的是

A.不愿过早地刺激西方大国

B.苏联援助西班牙共和国对它们不利

C.打破共产国际倡导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英法美都受经济危机困扰

36.“上帝创造了700万捷克人,并不是要他们来监督。欺负、侮辱350万德意志人的。”这段话表明希特勒准备

A.吞并整个捷克

B.提出苏台德问题

C.与英法开战

D.派军进攻捷克

37.下列各项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覆亡无关的是

A.法国政府长期执行绥靖政策

B.德军主力绕过马奇诺防线

C.英法在对德宣战后坐失战机

D.法国戴高乐将军流亡英国

38.英国政府放弃绥靖政策的标志是

A.英国对德宣战

B.英国军队从敦刻尔克撤退

C.丘吉尔就任首相

D.在“不列颠之战”中抵抗

39.珍珠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企图建立亚太地区霸权

B.日本为了取得战争主动权

C.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D.美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

40.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共同点是

A.都受绥靖政策的影响

B.法西斯军队实行突袭

C.直接决定了法西斯国家失败的命运

D.使世界人民受到极大鼓舞

4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美国改变“中立”态度

B.《大西洋宪章》发表

C.开罗宣言发表

D.《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4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影响主要有①消除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②进一步增强了二战的反法西斯性质③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保证④使德国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3.“完全毁灭纳粹的一种形式和制度,俾使和平与民主的敌人永远不致卷土重来”这句话应出自

A.《联合国家宣言》

B.雅尔塔会议决议

C.德黑兰会议决议

D.开罗宣言

44.二次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通过了许多决议,其中未能实现的是

A.开辟第二战场

B.战后建立联合国

C.战后合作宣言

D.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

45.由于英国的坚持,雅尔塔会议同意法国参加战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英国此举的主要原因是

A.法国政府为打败德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B.法国是英国的盟国

C.想让法国再次强大借以抗衡苏联

D.要补偿法国在战争中的损失

46.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战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

B.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集团之间的战争

C.都没给美国造成损失

D.战后都建立了促进国际关系进步的国际组织

47.雅尔塔体系标志着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体现在

A.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B.美苏两极格局开始出现

C.彻底的反法西斯主义精神

D.第三世界的崛起

48.下列哪些事件体现了二战后国际格局的特点①分区占领德国②美国单独占领日本③朝鲜半岛三八线④柏林墙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④

49.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遏制共产主义

B.稳定资本主义

C.建立世界霸权

D.分裂德国

50.下列事件不属于“冷战”范畴的有

A.分裂德国

B.建立北约组织

C.在越南将“特种战争”提升为“局部战争”

D.对欧洲进行大规模经济援助

51.马歇尔计划使美国得到的经济利益主要是

A.控制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命脉

B.使欧洲成为美国的原料产地

C.扩大了美国的海外销售市场

D.收回了战争中在欧洲的贷款

52.二战后南斯拉夫改革的中心是

A.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3.为日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国民经济全面提高埋下隐患的是

A.工业不发达

B.存在严重的封建残余

C.广泛推行国有化

D.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54.苏共二十大后东欧改革的实质是

A.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要求发展商品经济

C.放弃计划经济

D.摆脱苏联的束缚和控制,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

55.二战后初期,英国政府将全国工矿企业的20%实行国有化,其实质是

A.发展社会主义

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政府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斗争

D.缓和阶级矛盾

56.二战后西欧经济得以恢复的客观原因是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

B.雅尔塔体系建立

C.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D.西欧国家的社会革命

57.“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A.联合起来与美苏争霸

B.加快经济发展

C.实现政治体制的一体化

D.抑制英国“势力均衡”的传统政策

58.美苏争霸过程中的总体态势是

A.美国优势明显

B.苏联优势明显

C.互不相让,两败俱伤

D.互有攻守,各有得失

59.本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控制第三世界的主要手段是

A.利用科技金融优势控制国际市场

B.输出剩余资本,榨取超额利润

C.支持垄断组织,发展跨国公司

D.凭借经济军事实力,推行霸权主义

60.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这“交替”是指

A.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全面胜利

B.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发展

C.由意识形态对立到军事政治对抗

D.由民族冲突向地区冲突发展

61.2001年11月,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正式加入WTO,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的主要原因是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B.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C.经济区域集团都需要同其他经济集团联系,壮大自己

D.冷战结束后,美国“一极”世界的形成

62.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在70年代都出现高速发展,其相同的原因是①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②重视发展科技③大力吸引外资④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二、非选择题

63.一战后,战胜的英、法、美、日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实现各自的战略目的,进行了哪些勾结和争夺?它们之间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相对平衡局面最终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4.概括二战后至90年代初北太平洋沿岸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及所反映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并指出该地区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经验。

65.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条件。扼要说明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军备竞赛的发展情况。并分别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经济战略决策的影响。

66.当代西方史学家认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两个世界体系的分界线,而走向战争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请分析评述这一观点。

67.结合史实,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及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ACCD 6-10.ACBDB 11-15.BCDCD 16-20.CABBA https://www.sodocs.net/doc/245527155.html,ACB

26-30.DDACD 31-35.BABAA 36-40.BDCAB 41-45.DABCC 46-50.DBACC

51-55.CADDB 56-60.CBDAB 61-62.BA

二、非选择题

63.(1)勾结与争夺:①英法美操纵巴黎和会,签订了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其他和约,进行了分赃,调整了其在西方在关系。②在建立国联问题上,英法联合粉碎了美国插手欧洲事务,攫取战后领导权的梦想。③在抑德问题上,英美一致反对法国最大限度在削弱德国的计划。④战后日本趁机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大侵略势力,同美英发生了利益冲突,美、英、日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赛。⑤美国倡导发起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五国军备条约》和《九国公约》,暂时调整了美英日等国在亚太地区的统治秩序,确立了暂时的“和平”。

(2)主要原因:①帝国主义分赃不均,造成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②和约的掠夺性造成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尖锐矛盾。③英法美对德国的矛盾政策,纵容了德国军国主义复活。④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最终被打破。

64.形势:(1)50—70年代,美、日经济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日位居第二。苏联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综合国力增长。70年代,新加坡、韩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迅速实现工业化。(2)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日经济进入“滞胀”阶段,两国展开激烈竞争,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8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异军突起。(3)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先后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趋势:太平洋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世界经济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趋势明显加强。经验: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教育,善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65.(1)历史条件:爱因斯坦相对论等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原有技术取得进步;二次世界大战的推动;战后经济的恢复的需要与冷战的刺激。 (2)高科技军备竞赛:大战结束时美国垄断原子弹,后苏联打破美国的核垄断。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发射人造卫星成功,运载工具研制处于领先。70年代,苏联洲际导弹数量多于美国。80年代,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3)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的资金的投入;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科技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是机遇又是挑战。

66.(1)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2)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形成了战后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法西斯的扩张导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而新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正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得以形成。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创设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在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不能解决的情况下,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前所未有的政治动荡,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此情况下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四处侵略扩张,局部战争不断,而主要西方大国对法西斯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67.原因:①二战全面爆发后,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破产,并且英法美的国家利益大大受损,法国沦亡,英国遭受不列颠战役之苦,日本对美发动珍珠港事件。②苏德战争爆发,大量消耗了德国的兵力。③“26国宣言”,各国团结一致,保证以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支持反法西斯战争,决心打败法西斯轴心果及其追随者。④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转人反攻;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后,美军转入反攻;非洲战场,阿拉曼战役后,德意军队投降。⑤美英等国要维护欧洲资本主义民主世界,巩固资本主义阵地,抢夺胜利果实;苏联的目的是要减少法西斯的压力。他们都主张开辟第二战场,尽快打败德国,进而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⑥1943年冬。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决定于1944年内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意义: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正式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从此,德军陷入盟军从西边、苏军从东边两面夹击的“铁钳”攻势中,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溃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最新 福建省福州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测试题(有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试 高二历史试题 (完卷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卷指定的表格中。) 1.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法家、道家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D.墨家、法家 2.《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此记载体现了 ( ) A.以民为本 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3.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4.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 ( ) 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5.《明朝史话》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他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材料中的“他”是( ) A.程颐 B.王阳明 C.黄宗羲 D.李贽 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 A.培养人才,重视教育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集中表现在 A、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B、雇佣劳动力增加 C、资本积累速度加快 D、封建主阶级衰落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到来,主要由于 A、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胜利 B、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C、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进步 D、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3、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 A、彻底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B、否定专制王权,追求民主自由 C、为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制度提出了设想 D、影响涉及亚洲、拉美 4、雅各宾派上台后,为扭转时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项是 A、惩治嫌疑犯法令 B、限价法令 C、土地法令 D、总动员令 5、说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因为它 A、是英美资本主义之间进行的战争 B、具有反殖民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C、消灭了封建统治阶级 D、目的之一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6、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该国 A、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B、机器制造业已实现机械化 C、两大对立的阶级已经诞生 D、工厂制已取代手工工场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有 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常学③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19世纪60-70年代欧美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下来。这次革命浪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各国的争霸战争 D、欧美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9、18世纪后期,美国发生了独立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到了19世纪中期美国又爆发了内战。导致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独立后形成的旧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英国殖民势力保留大量残余 C、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争夺领导权 D、受19世纪中期革命浪潮的影响 10、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对美国历史产生最重要的影响是 A、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彻底废除了奴隶制 C、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 D、促使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11、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能够初步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B、封建势力的衰退 C、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D、工人运动的兴起 12、英国完全占有印度是在 A、18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期

2019-2020学年 福建省福州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测试题(有详细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上学期期末测试 高二历史试题 (完卷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卷指定的表格中。) 1.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法家、道家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D.墨家、法家 2.《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此记载体现了 ( ) A.以民为本 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3.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4.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 ( ) 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5.《明朝史话》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他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材料中的“他”是( ) A.程颐 B.王阳明 C.黄宗羲 D.李贽 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 A.培养人才,重视教育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高二历史上期末考试试题

奋斗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 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 A.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愚人政治 B.是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贵族政治 C.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 D.是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的中央集权制 2.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A.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完全沿袭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C.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 D.三司主财、枢密主兵,削弱了相权 3.“每一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30岁以上的公民50人,组成一个五百人的会议,掌管财政、军 事、外交、民政。”材料反映的这一改革() A.公民开始成为公民法庭的陪审员 B.以血缘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C.公民可以投票选出民主的妨碍者 D.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4.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 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5.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红军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C.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D.国民革命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6.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 史信息不包括( ) A.流动人口众多 B.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①C.③①② D.②①③ 8.下图可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其中Z点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人民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C.为扩大税收,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9.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都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 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礼记》中说:“山川神祗,有不举祭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这表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A、实现了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B、具有威慑性与持久性的特点 C、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 D、为君主大权独揽的意识服务 2. 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 民而伸君,屈君而生天”。据此对董仲舒新儒学理解全面的是 A.新儒学强调维护思想统一进而维护政治统一 B.新儒学强调制约皇权的重要性 C.新儒学糅合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 D. 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3. 司马迁所著《史记》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记述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3000多年历史;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言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有褒有贬、爱憎分明;真可谓是“不失史家之绝唱,无韵文学 之离骚”。对其评述有误的是 A、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强调天道对人事的影响 C、探究历史及发展规律 D、具有相当高的文史价值 4.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概要》论及道:“ 随着社会进步,统治事务越来越繁杂。适应 新的形势,西汉的中朝官与尚书,东汉的尚书诸官,魏晋南北朝的门下省与中书省等皇帝 的秘书咨询机构建立并发展起来。它们是弥补宰相缺陷的一些重要机构,与宰相是相互配

合、并行不悖的。君相之争是这类机构建立、发展的一个原因,但决非主流。”此材料 说明: A、皇帝权力的进一步分化 B、宰相的事权开始下移 C、主要解决君相矛盾 ________ D、体现治政者的政治智慧 5. 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据宋 史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辗转当选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回之日。而宋律规定只有 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这说明 A.典卖强化发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B.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方式之一 C.典卖实际上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 D.地主利用典卖规则抢夺农民利权 6. 《论元曲中妇女形象的反抗精神》指出:“在关汉卿的笔下,写的最出色的就是一些普通的妇女形象”,如“以自己的美丽、勇敢与机智设计营救同行姐妹的赵盼儿;有胆有识、巧扮渔妇智赚杨衙内势力金牌的谭记儿;力图摆脱奴婢的悲惨地位、敢于在贵族的婚 宴上闹婚的燕燕”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元曲发展渐显衰落趋势 B、关汉卿为妇女们打抱不平 C、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D、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7. 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A、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B、中国集权制度已全面走向反动 C、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D、文化专制开始影响民众的生活 8. 17世纪末以来当英国确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时,清朝却顽固地坚持在封建专制道 路上行走。民间盛传清朝前期,江西乡试主考查嗣庭引用《诗经》中“维民所止”为考题,被人诬告,引怒龙颜获罪戮尸,满门抄斩,家族被株连者达几十人。近三百年来,这则文 字狱故事在民间广为流布。此事最有可能发生在: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嘉庆帝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

四川省雅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第I卷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编号。 3.回答第II卷试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内。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卷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 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 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B.政治等级高于宗祛关系 C.政治权力小于血缘亲疏 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2.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 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 消除了语言隔阂 C. 实现了文字统一 D.促进了文化认同 3.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A.土地兼并严重 B. 铁犁牛耕的使用 C.社会环境稳定 D. 小农经济的形成 4.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据此可知,孟子 意在 A.调解诸侯纷争 B. 反对争霸战争 C.规范社会秩序 D. 恢复周王权威 5.据春秋时《诗经》的记载,大禹治水的范围主要集中于今河南地区。到战国成书的《尚书》中,禹治 水的范围不断扩大,有了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 A.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自然灾害逐渐频繁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0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中国古代有两个思想文化非常活跃的时期,它们是() A.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B.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 C.隋唐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4.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小题,你觉得适宜的是()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利武器 ④印刷术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5.下列哪一材料能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正处于走向衰亡的历史阶段() A.陶片放逐 B.甲骨文 C.查士丁尼法典 D.红楼梦 6.图9是2008年奥运会的部分体育图标。这些图标是以我国汉代以前就出现的一种书法字体为基本形式设计的。这种笔画园匀、赋予图案美的书法字体应该是() A.篆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7.鸦片战争后,中国产生了一股新思潮。“新”是因为它的内容包括() A.反对封建专制 B.提倡工商皆本 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民主革命,走向共和 8.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粹主义 9.某同学查阅《青年杂志》《狂人日记》《文学改良刍议》等资料,据此判断,该同学探究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大革命 10.孙中山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新”体现在()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节制资本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题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相同之处是: A.性质相同B.领导者相同 C.任务相同D.结果相同 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了一切经济命脉 B.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发展了商品生产 D.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3.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对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4~7题。 4.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②对德国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一战”后构筑的凡尔赛体系:①确立了英法在欧洲的主导地位;②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③解决了美英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④建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的新秩序。其中: A.①②③④均正确 B.①②③④均不正确 C.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 D.①④正确,②③不正确 6.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 二 历 史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命题人:天门中学 吴少荣 第Ⅰ卷 一、选择题 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及多极化趋势。据此回答1-5题。 1.《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 ①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②对德国军备进行严格限制 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 ④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下列图片最能反映20世纪30年代主要特征的是( ) A.议会审判查理一世 B.甲午战争中日军的旅顺大屠杀 C.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 D.讽刺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的漫画 3.图一、二反映的共同点是( ) 图一 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图二 戈尔巴乔夫和里根

A.苏联企图与美国“平起平坐”B.美苏争霸剑拔弩张 C.美国居战略优势D.苏联处于被动反击的地位 4.下列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评价是() A.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B.战后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 C.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 D.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 5.在国际关系中大国意志一直左右着国际关系的发展。下列史实中明显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有()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雅尔塔体系 ③慕尼黑协定④万隆会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②③ 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两次世界性大危机,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6-9题。 6.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机遇。其含义是()A.法西斯势力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B.各国乘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 C.迫使政府内部调整,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D.运用更多的科技成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7.罗斯福新政时期,制定了《国家工业复兴法》,这主要说明了资本主义国家()A.解决社会的阶级矛盾B.对经济生产进行干预 C.保障工人的经济利益D.维护工人的政治权利 8.罗斯福新政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最深远的影响是() A.国家不干涉资本家的经济事务 B.减轻了经济危机的打击,缓和了社会矛盾 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D.推行“以工代赈”稳定社会秩序 9.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导火线是()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B.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C.纬约华尔街股票市场股价狂跌D.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组织的斗争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这既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又是新的挑战,各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和调整。据此回答10-13题。 10.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中国的改革开放,四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A.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指导作用B.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D.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宏观调控经济1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各国大力推行政治改革D.得到美国的经济技术援助 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山东省菏泽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

高二历史试题(A)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仁”字在《尚书》中开始出现。到了春秋时代,这个字的使用率比较高,其基本意义都是爱人。孔子继承了仁的本意,并将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仁”的思想出现于上古时期B.儒学的创立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结果 C.孔子之前,中国没有人本思想D.“仁”的思想被当时社会普遍接受2.有人在评价诸子百家某一学派时说:“事事那样想得开那样机智和通透,几乎可以通向宇宙笼罩四极,那种极度的出世,也真的有些可怕。我们感觉不到……感情——也许它是更内在的、变形的?”这里评价的学派应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3.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解释“王”这个字的写法:王这个字,三横中间一线,就是通天地之人。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中间是万物人民,这一竖把三者接通起来就是王了。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孟子B.董仲舒C.李贽D.王夫之 4.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这四个实例从本质上说明了() A.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B.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C.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D.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 5.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呼!”这一思想的最大特点是()A.否定程朱理学B.批判君主专制C.主张君主立宪D.强调经世致用6.宋应星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材料表明中国传统科技的突出特点是() A.重人伦,轻自然B.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经验性 C.重视科学实验D.注重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探索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试卷结构:满分100 分,时间是90 分钟。考查范围是人教版必修三,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择题48分,非选取题值52分,满分100 分。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较大,试卷紧紧围绕必修三核心知识,围绕初步运用历史基本能力来命制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但部分题目值得商榷,单选题:10、22、23题题目材料、选项在表述上不够严谨,存在较强的主观性,无法起到正确的导向性。大题导向性不强,考查学生能力不够,第25题虽然在突出家国情怀和唯物主义,但是考查不够宽,可以古今对比或者中西对比或者考查近代的源流,原题考查过于局限。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选择题来看学生得分情况很不理想。 第1题的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读不懂古文,选D项的特别多。 第2题学生记忆不够准确,出题人以荀子民贵君轻的主张诱导学生选择了错误答案。,第3题,各个选项的迷惑性都比较大,而b项韩非子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有争议有争议,导致学生错误较多。 第4题学生竟然选a和d,不可思议,反映学生基础知识何其薄弱! 第5题学术性太强,学生不能理解选项b人性上是平等的含义,错误太多。 第6题学生没有认真读材料是选择错误的主要原因。 第7题学生选择错误的答案,反映了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藏书的增多竟想不出竟是印刷术发展的结果,让人无语! 第8题,第9题错误,使人不能原谅! 第10题涉及到对智者学派的理解,对人事万物尺度这个概念的理解。 第11题的选项有一定的迷惑性。 第12题需要学生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有点大。 第14题从霍布斯的观点的局限性入手学生有些不适应,出题人的导向也有问题。 15题的难度也很大,对题干的理解不正确,很难选到正确答案。 16题的答案迷惑性很强,学生错的很多。, 17题学生对于时间没把握,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第21题考查双百方针,选项中换了种说法,学生既然理解不了,真是让人无语! 第22题D选项试图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题人把概念内容给换了,是学生选错的主要原因 从主观题来看,答题分数普遍不高,第25、27题难度不大,学生没做好,说明学生的基础出现了问题,第26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得分较低。 以上学生的错误说明

高二历史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教学反思

高二历史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教学反 思 高二文科历史必修(3)的教学,重点仍然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理论素养的训练。只有在高二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后来高三的学习和专题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次试卷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突出考察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突出考查历史基本技能,是本试卷的一大亮点。根据本人今年高二年级的教学实践,在我校王卫东主任和严宴云,李德坤老师的帮助和共同分析探讨下,现对本次考试情况作一详细的分析。 一、试卷特点: (一)命题指导思想及考核目标要求: 年的高二期末考试试卷,以08年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等方面的考核,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本试卷突出了考核目标中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问题能力的考核,是新课程下试卷命题模式和题型的较好范例。 (二)测试范围及分数分配: 本次的考试范围为必修(3)的全册。试卷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占试卷部分的50%;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共4

小题,总分为50分,占整个试卷分数的50%,与新课程下高考试卷题型及分值完全一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考查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第一单元:选择题1、2、3、4题,非选择题26题,共计23分;第二单元:选择题5、6题,非选择题27题,共计19分;第三单元:选择题7、8题,非选择题28题,共计14分;第四单元:选择题9、10题,共计4分;第五单元:选择题11、12题,非选择题29题,共计14分;第六单元:选择题13、14、15、16题,共计8分;第七单元:选择题17、18、19、20、21题,共计10分;第八单元:选择题22、23、24、25题,共计8分。 总体上说,考察的知识点涵盖了教材的每个单元,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注意突出教学重点,安排合理。 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与分析: 抽取试卷样本80份,最高分89,最低分41,不及格15人,平均分65.48。各题得分率如下表: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三)典型错题失分原因分析: 第4题得分率为32.2,准确答案为A,学生的选择情况是,ABCD项均有选择,本题考察学生理解传统儒学、君主专制思想、道学思想和封建思想的区别。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 第10题得分率59.4%,准确答案为B,本题考察学生从图片提取有效信息、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的能力,错选的主要原因在

四川省遂宁市2021-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四川省遂宁市2021-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 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 3 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 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 B. 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 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D.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2.历史上中苏两国曾经走过相似的道路,下面两图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C=G,那么,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A. A=E B. B=H C. B=G D. D=H 3.某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搜集到如下的四幅图片与他研究的主题很契合。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A.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 美苏冷战中的对峙 D.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4.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这表明 A. 多极化趋势正在增强 B. 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2019-2020学年度最新湖南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有参考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历史 时量:90分钟(Ⅰ卷60分钟,Ⅱ卷30分钟) 满分:150分(Ⅰ卷100分,Ⅱ卷50分) 得分:____________ 第Ⅰ卷(共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学派,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的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反映了 A.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统治者转向“以法治国” D.统治者转向“无为而治” 3.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曾长期居于正统地位。这一地位确立于 A.春秋 B.战国 C.汉朝 D.宋朝 4.“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这一思想的提出者应该是 A.孟子 B.朱熹 C.董仲舒 D.荀子 5.中国古代一位浙江籍哲学家提出“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并强调“知行合一”。这位哲学家是 A.程颐 B.朱熹 C.王守仁 D.王夫之 6.王阳明《传习录》中载:“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这一主张表明王阳明 A.不再认同内心自省的认知途径 B.强调以实践去促进良知的发展 C.片面强调用良知指导实践的开展 D.强调实践是实现良知的唯一途径 7.《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后期另一部“《人权宣言》”,下列有关该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作者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 B.该书影响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C.该书强烈地抨击君主专制 D.该书是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产物 8.“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C.明太祖是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2.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说:“雅典民主的特别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排他性之上。”与这一说法不一致的是 A.非常严格的公民资格的限定 B.是一种父权制民主,妇女没有政治权利C.雅典民主使所有公民具有同样的权利 D.雅典政治文化是成年男性文化 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人类在历史进程中自有许多机会——实际可说是无定数的机会”,英国在其崛起过程中利用的“无定数的机会”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光荣革命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4.国学大师文怀沙在接受记者的专访时,以“正、清、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正、清、和分别是道、墨、儒的精神内涵 B.正、清、和分别是法、佛、道的精神内涵 C.正、清、和分别是儒、道、佛的精神内涵 D.正、清、和分别是法、道、儒的精神内涵 5.东汉王充《论衡》:“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择才若尧舜,受以王命,委以王事,勿付与事,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天不惮劳也。”对作者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相信“天人合一”说 B.宣传“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 宣传“君权神授”的思想 D.反对“天人感应”说 6.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 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7.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隶制代替了它。”“信仰的奴隶制”是指 A.人皆僧侣 B.因行称义 C.人皆上帝 D.理性至上 8.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下列著名的水利工程与坎儿井有渊源关系的是

湖南省娄底市2014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娄底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文)试题 第I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十日谈》和《西游记》这两部文学名著体现的相同思想是A.冲破束缚,追求个性解放B.挑战正统,提倡经世致用 C.反对专制,否定教会权威D.批判现实,宣扬理性主义 2.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种思想 ①使天文学受到统治者重视②在理论上有助于仁政推行 ③属于没有价值的封建迷信④指出要实行政治的大一统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3.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4.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进,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B.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 C.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D.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 5.这种文化思潮酝酿于19世纪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遍流行。它是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驳,也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下列作品可以体现这种文化思潮的是 A.《唐璜》B.《等待戈多》C.《人间喜剧》D.《母亲》 6.16世纪初,西欧各国开始掀起宗教改革浪潮的根本原因是 A.罗马教皇的黑暗统治B.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D.各国世俗封建主的残酷剥削 7.达尔文在其1871年出版的著作中指出:在自然条件下,一切生物都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能够发生有利变异的物种就能生存和发展,不能发生有利变异的物种就必然被周围环境所淘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2018—2019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濉溪县2019—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第 I 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计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 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 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 C.王室衰微,思想控制不力 D.封建政府的大力提倡 2..《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 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中可以看出: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B.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D.《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3.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4.《明夷待访录》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对黄宗羲观点最准确的评价是 A.主张建立伏尔泰式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C.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B.资产阶级反封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应D.系统提出了构建新社会的美妙蓝图5.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 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D.天赋人权的思想 6.马丁?路德反对“赎罪券”,认为“信仰上帝,灵魂便可得救。”其积极意义是A.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作用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级的利益 7.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两大运动,两者相比 ①都是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都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第 1 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考试的即将来临,你做好应战的准备了吗?这份设计良好的试题卷将会有效的去检测出你的学习情况。以下是由我收集整理的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你!高二历史上学期期... 随着考试的即将来临,你做好应战的准备了吗?这份设计良好的试题卷将会有效的去检测出你的学习情况。以下是由我收集整理的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持该观点的学派在下列哪个朝代有 可能得到重用?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清朝 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 想准确的理解是 A.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 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4.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课题做 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陈独秀说:"吾因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 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6.某课题小组以"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为课题进行探究,其收集的如下材料中,最有史学 价值的是 A.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争”的核心问题是() A. 如何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 如何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C. 如何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D. 如何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2.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4.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5.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 A. “仁政学说” B. “天人感应”学说 C. 理学思想 D. “经世致用”思想 6.“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反映了() A. 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 B. 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 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D. 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 7.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 A. 穷理的方法问题 B. 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 理气的关系问题 D. 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8.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被称之为国粹剧种,黄梅戏、越剧、豫剧、昆曲等百花齐放、斗艳舞台。下列关于戏曲艺术表述正确的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