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汞污染——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上)

汞污染——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f1529873.html,

汞污染——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上)

作者:张弘

来源:《百科知识》2013年第01期

汞的前世今生

汞俗称水银,化学符号“Hg”,原子序数80,原子量200.59,比重高达13.9,熔点-

38.9℃,是唯一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人类几千年前就认识和使用汞了。

1908年,德国著名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在埃及尼罗河西岸的公元前17~前16世纪

的古埃及墓葬中发现了一管陪葬用的水银。这是人类用汞的最早记录。

我国研究人员曾经对秦始皇陵园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地球化学测试,发现在秦始皇陵封土中心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汞含量为陵墓外其他地方汞含量的8倍,说明在秦始皇陵地下有大量汞。这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秦始皇陵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的叙述相吻合,有专家根据所测数据估计秦始皇陵墓内储存的汞可能有100吨。这意味着早在公元前200余年,中国就有了大规模的汞矿开采、冶炼。

汞能够溶解其他金属,形成汞齐(含汞合金),加热汞齐,其中的汞又能蒸发分离出

去。古法“汞镀金”就是利用汞的这一特性,将黄金和汞以一定比例混合调成糊糊状的金汞齐,涂抹在器物表面,再用火烤,汞蒸发后黄金就留在器物的表面了。汞还能够从金沙中溶解出黄金,因此汞是古代炼金术士研究的最重要的元素。直到现在,还有人利用汞的这个特殊性质提取金和银。

在历史的长河中,汞紧紧伴随金银等贵金属,见证着文明的兴衰。但它没有黄金的辉煌,没有白银的高贵,汞的身影闪烁着阴冷的寒光,带着诡秘的杀气,穿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各阶段。

古代每一次金壁辉煌的宫殿、陵墓和庙宇的兴建之后都有大批镀金工匠惨死,留下准确数字记录的有俄罗斯彼得堡的圣伊莎教堂建成后60名镀金工匠得怪病死去。

中国和西方古代一些盛世帝王和文人雅士英年早逝也与沉迷于炼金和服丹有关。炼丹所用的朱砂,其主要化学成分就是硫化汞,像《天工开物》画的那样,古人把红色的丹砂放入锅中,加热到两三百度,硫化汞就会分解成硫和汞,经过冷凝,汞就出来了。

古英格兰的制帽匠在制帽过程中,将皮料用含汞的硝酸盐进行处理。工匠不可避免地会摄入汞,使其神经系统受损,并伴有口齿不清,蹒跚的步履,肌肉不断抽搐等症状。帽匠的不正常举动在当时司空见惯,以致于英语中形容一个人很癫狂时,会说他“像制帽匠一样癫狂(Mad as a hatte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