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意义

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意义

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意义

摘要: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及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设立现状的介绍和分析,阐述了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专业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意义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艺术、历史、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传统和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它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相融形成了人文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这个多民族多文化、以民族民间文化为优秀传统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工程。而我国经济化大发展的飞速进步,使我们传统的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财富遭遇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

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

2004年8月,我国加入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持制订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标志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更上了一个台阶。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文化部公布了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批推荐保护名录518项。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范围划定了六大类: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主要指民间流传的口传文学、诗歌、神话、故事、传说、歌谣民谚及相关濒危的语言;②传统表演艺术:主要指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戏曲等;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主要指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风俗的重要礼仪、节日、庆典活动、游艺活动等;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主要指天文、地理、自然、人文、医药等;⑤传统手工艺技能:主要指世代相传、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手工技艺,传统生产、制作技艺等;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主要指集中体现或展现某种特定文化

传统的区域、场所,如文化生态保护区等。

其中的传统表演艺术是由“口传心授”方式进行继承、发展、延续的,具有多种积极的社会功能。而这一类的传承与保护需要专业的人士、专业的方法来进行整理、记录、保存。因此,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整理、传承、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就一定需要我国高等院校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

2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设立的现状

在我国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本科教育中设立的课程主要

分三大类:一是公共课:即外语、政治、计算机等必修的公共课程;二是专业课:即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的表演课程;三是专业理论课: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作曲理论、中西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美学、律学、民族民间音乐等。而其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就是介绍我国流传于民间的,具有中

国传统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它把音乐作为文化类型与行为模式置于其文化背景中加以观照的方法,力求在形态分

析的基础上对它作出合理的文化阐释。它是以陈述、讲解的形式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述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对

我国多民族、多元化的民间艺术形式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掌

握。这门课程的设立,可以使学生对我国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充分的、全面的学习,能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有初步的了解。有了这些入门知识的奠基,可使学生在迈入更高层学府深造及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研究时具有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在高等院校必须尽快设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相关的专业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人才将会以专业的理论、专业的知识贡献社会,他们的新理念和专业的保护、收集、整理等措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向胜利阶段。可喜的是,目前,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等众多高等院校,都已经相继开设了民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教育中的学科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3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重要性

中国经济化和工业化大发展正在促进着我国的经济转型,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则在这一矛盾中面临传承断链和逐渐消逝的处境。作为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其音乐专业的学生,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建

设、文化建设高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必须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传承等重大责任,为继承民族民间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整理、传承和教育等诸多方面,充分发挥出积极、重要的作用。

在2002年10月22日召开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的代表、科研机构及文化部、教育部等部委社团组织的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等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交流了高等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专门人才教育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烈呼吁“将中国多民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到中国教育的议事日程上来”,大学教育应当“肩负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肩负起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这次会议,正式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宣言》明确提出:“中国作为当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国家,应当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国家与公民面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文化使命和应尽的教育传承和认知义务,以应对中国文明转型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急剧流变消失的现实。”《宣言》还特别强调大学中现有的教育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大学应当积极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遗产事业急需的新学科,为国家文化遗产事业服务;要倡导面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教育传承的实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识过程。

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专门人才将对中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作出积极、努力、全面、专业的贡献,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代代流传,不断促进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书目

[1]宋建林.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成绩[M].

[2]陈淳,顾伊.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J].复旦学

报,2003(4)

[3]刘魁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问题的反思[J]. 民间文化论坛,2004(4).

[4]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第1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