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一)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主要内容

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总之,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三)相关解释

世界有三大组成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顾名思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哲学学科。

科学的灵魂是发现,对自然界研究和认识的理论成果,表现为自然科学或狭义的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发明,在科学发现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事实上,自然科学与自然界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而一致性和差异性,都与人类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研究自然界辩证运动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阐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归宿。

(四)具体而言

第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哲学系统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哲学——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处于自然科学与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第二,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第三,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辩证法相近的学科有科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五)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它不研究自然界某一层次或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因此它具有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方法,它不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特殊方法,因此它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而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属于哲学层次。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即科学性质: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

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辩证法不断从突飞独进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吸收营养,也不断批判地吸收各个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具有更为紧密的关系和渊源。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源于自然辩证法并在学科建制上具有先后的承继关系,两者都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和内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种物质或某几种物质或某种抽象的东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特征

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1)整体性和直观性(2)思辨性和臆测性(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二)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元气、“五行”等物质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物质的矛盾运动;自然界是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人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人类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人来源于自然界,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天人合一”。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自然界在其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宇宙是有形的、有限的和运动的;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人类通过归纳和演绎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3.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比较

?在认识自然界的本原方面,它们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

?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方面,中国人善于运用直觉、顿悟等方法,多采取名言隽语、比喻论证等形式;希腊人善于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多采用论辩、推理和证明等方式。

?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它们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

?中国的“元气说”和希腊的“原子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杰出代表。

(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是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人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是自然哲学

奴隶社会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了阶级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代科学是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

?古希腊: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用

?中国:技术性、经验性、实用性

(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老子主张的“反者道之动”(道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相辅相成等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影响很大,也成为辩证法思想产生的重要渊源之一;它“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主张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这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相通,成为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以“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成为科学研究方法论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它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列宁称赞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绝妙的说明”,称他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它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以演绎逻辑为核心的形式逻辑体系,成为西方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一。

(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1.不能彻底地坚持唯物主义

2.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3.不能科学地说明自然界

(六)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

1.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它主张上帝是自然界的本原,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只有信仰上帝才能获得幸福,宣扬唯心主义思想;它通过歪曲篡改和残酷迫害等手段向人们灌输其荒唐思想。

2.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

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人发现了具有尊严、才能和自由的人以及和谐的、能动的、经验的自然界。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生气勃勃的运动实体,人类可以用数学研究自然界,具有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创造力。这些自然观思想批判了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向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原子”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

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

往往用力学规律去说明自然,认为物体的基本属性只是广延,色、声、香、味等感觉性质不过是一些主观的幻影。在他们看来,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推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机械性。把自然界的所有运动都看成是机械运动,“质的一切差异和变化都可以归结为量的差异和变化”。

?不彻底性。既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主张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物质运动来自

上帝的“第一推动”等。

?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最终却归到造物主创造整个自然界的唯心主义营垒里”。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论”把事物的性质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德谟克里特等人的“原子论”主张万物通过原子间的碰撞运动生成出来;阿里斯塔克等人的“地动说”认为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旋转;亚里士多德的“位移运动说”认为事物受外力作用产生位移,天体在“第一推动者”的作用下进行圆周运动。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16—18世纪上半叶,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自然科学的主要工作是搜集、积累资料。这一时期,经典力学发展成熟了,并在自然科学中占据中心地位。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以牛顿力学为中心的科学体系。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自然界由不可再分的粒子构成;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与其外力成正比,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物体间的引力大小与其质量成正比而与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物体运动只有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而无质量变化;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它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工厂手工业替代家庭手工业促进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分工、协作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钟表、望远镜和显微镜等技术的发展和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技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的社会革命,促进了实验科学和数学的发展,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四)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它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传统。

2.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前提

它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z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它主张自然界是一架机器,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

它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六)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和影响

它被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使其成为“完全机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它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统治了十九世纪的整个上半叶”。例如,德国天文学家梅特勒在1861年仍主张“我们的太阳系的所有安排……是以保持现存的东西及其持续不变为目的的”。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受到挑战和冲击

?它受到哲学的挑战。斯宾诺莎等人“没有被同时代的自然知识的狭隘状况引入迷途”,“坚持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被恩格斯赞誉为“当时的哲学博得的最高荣誉”。

?受到自然科学的冲击。它被康德“星云假说”等自然科学的发现连续地“打开缺口”,“科学的进步而被弄得百孔千疮”,最后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了。

系统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它主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20世纪40-60年代兴起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讲述了系统的存在方式,称为老三论。20世纪60-80年代兴起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讲述了系统的演化方式,称为新三论。

1.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是简单性与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与随机性相统一的物质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自然界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机制

?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蝴蝶效应

克劳修斯的宇宙“热寂论”

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系统性。它把“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

?复杂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复杂的,是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演化性。它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稳定的、演化的,是存在与演化、等价与非等价、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统一

?广义性。它揭示了自然界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

(二)系统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1.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等人都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系统;亚里士多德主张“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的观点“至今仍然正确”

?中国的《易经》等典籍主张自然界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统一的、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是“自发的有组织的世界”。

2.近代以后的系统自然观思想

?莱布尼兹、狄德罗、康德、黑格尔等人都主张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马克思运用系统论思想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及其演化规律;恩格斯主张“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他的观点现已逐渐地被当代系统科学家们所接受。

?L.贝塔兰菲等人吸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创立了系统论等系统科学理论。(三)系统自然观的基础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它超越了还原论和决定论思想,注重研究自然

界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及其演化机制,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范畴,揭示了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和生命起源的自组织机制及演化机制,阐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相互联系,论述了自然界演化和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四)系统自然观的作用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论

它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系统性,强调自然界系统的循环演化性,强调自然界系统结构中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从认识物质实体拓展到认识系统关系,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思维方式;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它“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它摆脱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主张人与自然界的价值关系是一个系统关系,达到了对人与自然界价值关系的辩证认识。

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它主张人和自然界的实践关系是一个系统关系,并决定了人和自然界关系的演化,实现了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之间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西方几位著名学者的科学发展模式(课件后面,罗辑,波普尔,库斯,拉卡托斯)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1.科学发展呈现两种趋势

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发展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与综合材料,另一种是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2.科学发展是渐进的过程

马克思在分析技术体系的演进时指出,“在各种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形成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在手工业内部,孕育着工场手工业的萌芽”。

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二)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1.逻辑实证主义的积累模式

科学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的直线发展过程,其中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革命;观察事实积累越多、越深入,通过归纳逻辑得出的科学定律或理论越被高频率经验证据所证实,那么它就越普遍,解释力和预见力越强,所包括的非科学的错误成分也越少。

根本缺陷是忽视了科学中的革命,因而不能解释人们是怎样提出逻辑上和传统理论不同的革命性新理论的。

第一,惠威尔的江河—支流说

第二,内格尔的归化论

归纳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绝对真命题的积累,随着经验观察的深入,科学知识呈现出量的积累,没有革命、中断和质的飞跃。

但累进理论不能说明被摒弃的科学理论,如地心说和燃素说。

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模式:P1→TT→EE→P2。

科学从问题(P1)开始,经过试探性理论(TT),又经过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E),进而提出新的问题(P2)。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合理思想

①把科学看作一个永不止息的动力学系统。

②把问题看作科学认识的起点和动力。

③强调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

④强调革命的批判的精神。

片面性

否认科学知识的继承和积累,否认科学发展包含着量变渐进的过程。

3.库恩的历史主义模式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提出

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

库恩用范式(paradigm)来说明科学理论的发展。库恩的范式并未精确定义,大体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和方法论上的信念”、“科学的模型”和具体运用的“范例”,还包括指导和联系理论体系与心理认识的自然观或世界观。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正是范式的运动。

前科学:指未形成该学科“范式”的原始科学阶段。从事同类学科的研究者对共同研究的

问题基本观点很不一致,各种理论长期争辩和竞争,没有公认的理论范式。

常规科学:指形成了范式的成熟科学。出现了公认的范式,并依靠共同的范式,组成科学共同体。常规科学活动的本质是在范式的支配下的“解难题活动”,这种“解难题活动”有确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案,以及对解题技巧的评价。往往会搁置反常问题。

科学危机:对旧范式丧失信心的阶段。主要由“反常”现象引起。原有范式难以解决的新现象、新事物、新发现。当反常现象大量出现时,对旧有的范式就失去信心。

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一些成员建立新范式并赢得支持者。

不可通约性

库恩指出新旧范式在逻辑上是不相容的,不同的范式支持者,在不同的世界中从事他们的事业。认为科学的发展是“新理论抛弃并取代了与之不相容的旧理论的革命过程”,“从科学革命中实现出来的常规科学传统,与先前的传统不仅逻辑上不相容,而且两者经常在实际上是不可通约的”。

例如,认为牛顿理论并不是相对论的一个特例,因为牛顿理论中的时间、空间、同时性、质量、能量等基本概念,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都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原则上讲,只有承认牛顿理论是错误的,才能接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合理因素

①克服了传统归纳主义渐近积累和证伪主义不断革命的片面性,综合了它们的合理性。

②范式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观。

③这种模式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来看待。

片面性

夸大“常规”科学家和“革命”科学家的对立,从而否认了科学知识发展的连续性、进步性。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

科学研究纲领是应用范围广、深刻影响人们思维方式、能指导一定时代科研活动的科学理论体系。

硬核

硬核(hard core)是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部分,包括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理。这个硬核是“坚韧的”、“不许改变和不容反驳的”。

地心说是托勒密天体理论的硬核,牛顿力学定律是牛顿理论系统的硬核,一旦它们被反驳了,则整个理论崩溃。

保护带

保护带(protective belt),是科学研究纲领的可反驳的外围弹性带,以保护“硬核”免遭反驳而提出辅助性假说的集合。当纲领受到科学事实的反驳时,通过调整、修改辅助性假说来保护“硬核”。

如本轮与均轮假说,就是地心说的保护带,当天文观测与托勒密学说不符合时,科学家就以修改这些辅助性假说来避免地心说遭受经验事实的反驳。

在他的科学研究纲领中包含着一个新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科学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的科学研究纲领——新的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这个模式较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进化与革命、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5、日本科学论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武谷三男结合物理学史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实际,提出科学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认为科学发展表现为现象论阶段(现象本身)、实体论阶段(现象背后的结构)和本质论阶段(规律)

三个阶段。“三阶段论”试图把科学发展的过程与科学认识的活动统一起来,体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日本早期自然辩证法研究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但它毕竟是一种传统的认识方法,有其局限性,需要不断完善。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

现代科学的学科结构

“基础科学”:关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认识客观世界,追求真理,发现新事实、新规律,不断增加人类的知识总量。包括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

“技术科学”:以基础科学为指导,着重研究技术的基础原理和理论的科学。它研究如何将自然界一般原理应用于潜在的、可能性的技术活动,以及为现实的技术活动寻找一般性原理。包括机械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

“工程科学”: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研究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原则和方法,更接近于生产和工程实践。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各种具体技术问题。包括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医药技术、空间技术等。

第三章

科学研究中收敛性与发散性

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创新除了表现为运用规范性的辩证思维形式之外,还体现为收敛性与发散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抽象性和形象性的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特征。

在这些具有对立方向的特性之间保持张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也是创新思维方法的典型特征。

(一)收敛思维特性

收敛思维特性是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收敛思维特性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特性。收敛性思维志在取得结果。(从多到一)

收敛思维是以某种研究对象为中心,把发散开来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不同来源、不同角度,将众多的思路和信息汇集于一个中心点,通过比较、筛选、组合、论证再创造性地

组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得出在现有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收敛思维的特点是聚焦性、整体性和可行性。聚焦性是指把思维发散后得到的组合集中起来,选择最佳组合,通过定向、定点的思考,使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更具有穿透力,从而揭示出问题的实质。整体性是指将发散的思路再集中起来,着眼于系统整体的状态和功能,而不是拘泥于局部。可行性是指收敛思维以可行性为标准选择解题方案。

(二)发散思维特性

发散思维特性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特性,与收敛思维特性相对。又称“放射思维”、“求异思维”或“扩散思维”特性。发散思维特性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从一到多)

发散思维要求空间上的拓展与时间上的延伸。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特征。流畅性是指在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出众多反应的能力,它要求从一个已知信息思考出尽可能多的思维目标。变通性又称灵活性,是指进行思维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及时从一个类别转移到另一个类别,即思维开阔,善于随机应变,能开拓新的思路,寻找新的方法。独创性是在发散思维中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这一能力使创造主体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获得新颖独特的创造成果。

(三)思维的收敛与发散

只发散,不收敛,劳而无功;只收敛,不发散,难有创造。只重视其中一个,可能走向形而上学思维。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则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在发散中注意收敛。

直觉和顿悟

三、思维的直觉与顿悟特征

(一)直觉

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特性,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特性。直觉具有直接性、迅捷性、或然性等特征。

所谓“直觉”就是这样一种“敏感或机灵”,它能“直接地把握整体,并且洞察到正确的东西”。

直觉是对事物的快速理解,是在认识过程中的突然而来的飞跃,它是一种在感性材料的触发下一下子推测到事物的本质的思维活动。

直觉需要感性材料,但它不需要大量材料进行逻辑推理,直觉只要一点感性材料的触发就行了。直觉需要推理,但直觉的推理过程不是按部就班的,而是跳跃式的,只经过一两个步骤马上猜到事物的本质。所以直觉的根本点就是快。看到某个感性材料,脑子一动,就猜到了事物的本质。

洞察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实践中培养的产物。对你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直觉具有直接性、迅捷性、或然性、猜测性的特征:直接性是指直接经验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基础。也就是说,从直接经验到直觉思维的产生是直接的,既不需要中介又无需有意识的思考,就能够洞察出事物的实质或变化的规律。猜测性是指直觉思维不像逻辑演绎思维那样,只要思维的根据真实,思维形式正确,思维的结果就必须真实。运用直觉做出的断定并非必然真实,而是具有或然性、试探性的。

(二)顿悟

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特性和状态,指当思考某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在某种时刻突然获得解决问题的豁然开朗的状态。顿悟有突发性、诱发性、偶然性、极度快乐或豁然开朗之特性等等。

顿悟的获得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结合。人脑储存的知识,有些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有意识地记忆下来的称为有意识的智能。这些知识,能够用逻辑推理等思维方式调用,这种调用过程是一种有意识的思维过程。但人脑中更多的知识,是在各种经历中无意识地获得并储存起来的,称为潜意识的智能。这种潜意识智能仅靠逻辑推理思维是调动不出来的,它的激活过程是一种潜意识的思维活动,这种潜意识的思维活动会使处于游离态的各类知识单元建立起许多潜在的暂时联系,使思维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一旦受到某种启发,潜意识便会打开人的思路,突然产生顿悟。

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知识少,奋起直追)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潜心专注,积累知识)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闪现)

顿悟思维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模糊性特征。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突发性是指灵感的出现常常使人们始料未及,难以预测。模糊性是指灵感带来的成果,并不都是完整成熟,精确清晰,富有价值的。相反,灵感提供的往往只是一种朦胧状态的“半成品”,其中往往粗精混杂,零碎不全,真伪并存,模糊不清。它们一般都还有待于再经过逻辑思维或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加工整理。

第四章

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

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如果超过全世界总和的百分之二十五,就称为“科学技术中心”。

“科学技术中心”持续的时间约60年——110年,平均80年左右。

?意大利(1540——1610)

?英国(1660——1730)

科学家总数是世界的36%以上,他们的发明占世界发明的40%,有牛顿、胡克、波义耳、哈雷等科学家。

?法国(1770——1830)

?德国(1810——1920)

?美国(1920年至今)

意大利之所以成为第一个中心,关键是文艺复兴运动砸烂了封建枷锁。文艺复兴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革命,是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的伟大政治运动。意大利封建势力软弱,政治分裂,工商业和航海业发达,促使了城市的发展。而古希腊的原子论、欧氏几何、逻辑学、数学、力学知识都成了意大利科学家们的新起点。

发端于德国和法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另一场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整个中世纪,欧洲人的心灵被教会所禁锢。然而,新时代日益深入人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力图将人从教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宗教改革便是这种时代要求的反映。

在英国,新教伦理孕育的资本主义精神使其注重创新。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于1660年,皇家学会的科学传统造就了一大批科学家,如牛顿、哈雷、波义耳等。

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前期,法国科学迅速发展,承前启后,赶上并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英国,成为第三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法国涌现出力学家拉格朗日、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化学家拉瓦锡等著名学者。据汤浅光朝统计,在1751—1800年间的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英国92项,法国144项。

统一后的德国,工业飞跃发展,除了传统工业,还发明了发电机、内燃机和合成燃料等,建立了新兴的电气工业、内燃机工业和化学工业,因而在德国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这也

是德国利用英、法科学技术成就的结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大伤元气,二次大战后又被分割成两部分,大批科学家被纳粹迫害,逃离德国。而美国在两次大战的刺激下,科学技术却飞速发展,大量网罗科技人才,大资本家出资建立私人基金会,给予科学、教育以财政上大力支持。

科学的社会建制(四个方面内容,展开一下)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

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过程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过程,也使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角色最终得以确立。

?科学的社会建制是从创建科学学会进而组成特殊的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壮大的。从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以及法国皇家科学院的成立,到19世纪德国大学实验室制度和研究班制度的建立,再到美国大学系和研究生院制度的贯彻,科学的社会建制逐渐完善。

?技术的社会建制与工程教育、工程师社会角色的确立有关。

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历史进程

?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由业余走向专业化

?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由专业化走向职业化

?国家科技体制的形成

科学的社会建制化始于17世纪。1645年,英国产生了“无形学院”,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皇家学会。学会成立时,著名科学家胡克为学会起草了章程。章程指出,皇家学会的任务是:靠实验来改进有关自然界诸事物的知识,以及一切有用的艺术、制造、机械实践、发动机和新发明。自此,科学成为一种有明确目标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建制化意味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技术相关组织和机构,一般包括:

①某学科已有一支专业研究队伍;

②有了自己的学会和研究机构;

③有自己的出版物;

④学科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⑤有相应的学位、学衔等。

学术平台是指由科学期刊和出版社为基本形式,以供科学技术人员发表学术论文和展示学术观点的实体性组织。

学术期刊是科学思想、技术成果交流和传播的主要途径,目前全球有上万种之多。与之相应的是各种摘要、索引类杂志,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界三大检索系统:

?《科学引文索引》(SCI):1961年由美国科学信息所(ISI)创办并编辑,收录全球3500种重要科学期刊。

?《工程索引》(EI):是由美国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于1884年创办的历史上最悠久的一部大型综合性检索工具。EI在全球学术界、工程界、信息界享有盛誉。

?《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1978年由ISI创办,报道世界上每年召开的科技会议的会议论文。

除此之外,还有《化学文摘》、《生物学文摘》等文摘类期刊。

《科学》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自然》杂志1869年创刊,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

科学技术的研究组织

主要包括大学里的研究机构,以及工业研究室、国家科技实验室等。科技研究组织的发展:?1824年李比希在吉森大学创办化学实验室。

?1871年,麦克斯韦创办卡文迪许实验室,这是近代科学史上第一个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科学实验室。

?1873年德国建立国立物理研究所,1877年建立国立化工研究所,1879年建立国立机械研究所。

?1876年爱迪生在门罗公园建立了工业研究室“发明工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类科研院、所、室大量涌现。

(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

所谓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社会现象,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社会体制、活动机制、行为规范等要素。它们承载着科学技术活动的开展,并成为其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科学技术社会建制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机构有:科学技术的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的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的传播机构,科学技术的人才培养机构,等等。

社会建制化的内容

?“组织机构”

建立了以科学技术人员为活动主体的社会组织:学会、研究院、工业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大学,等等。

?“社会体制”

科学的体制目标是“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技术的体制目标是“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发明,并产生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

?“活动机制”

包括很多,如为科技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科研资金、仪器设备的投入)等。

?“行为规范”

形成了与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传播、应用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行为规范;科学技术活动中的奖励机制;其他与科技活动相关的制度,如国家科技政策等。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是其社会建制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传播体制、教育培养体制和行政领导体制等。积极推进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对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四)科学技术的组织机制

科学技术共同体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从事科学技术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推进,科学技术活动的主题和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而使得科研活动的组织机制相应地呈现出新的特点。

1.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基础应用研究,从个人自由探索到国家计划指导。

2.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从高校科研到“产学研”三螺旋。

3.从“机械连带”到“有机连带”,从传统的学术交流到网络学术交流,如创新者网络、虚拟科研组织或e-科学等。

当代科学技术组织机制的特征

?大科学。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活动方式,大科学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后学院科学。科学活动出现制度性分化,科学进入到后学院科学时代。在学院科学存在的同时,产业科学和政府科学出现了。它们分别在大学、产业组织和政府实验

室中进行,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

?官产学。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三螺旋发展结构,政府、企业与大学之间呈现出新关系。

?虚拟科研组织。

科学社会建制的新变化:后学院科学

“后学院科学”(产业科学)的特点:

?集体化:科研课题日趋复杂,需要集中各类专业的科学家集体协作。

?政策化:科学家的活动越来越受到政府科技政策的影响,科学家以不同方式满足经费提供者的要求。

?官僚化:研究经费日益依赖政府和企业的投入,科学共同体受到政府和技术官僚的约束和冲击。

?产业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效用化:科学越来越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

自然辩证法考试

自然辩证法考试 1.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1) 2. 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 3. 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3) 4. 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特征? (4) 5. 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4) 6. 论述生态自然观的特征和基本思想。 (5) 7.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5) 8. 为什么说科技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6) 9. 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6) 10.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7) 11. 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8) 12.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9) 13. 谈谈你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看法。 (10) 14. 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10)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2.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而实践证明,核心 技术不可能引进,是靠市场买不来的。我们至今依然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没有抢占到信息技术革命的制高点,没有成为这次革命浪潮的弄潮儿,因此在诸多技术领域受制于人。 ③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④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刻不容缓。 (2)我们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①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位同学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同学们要珍惜历史机遇,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 ②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挑战。 1)是面临着世界技术文化发展的挑战。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2)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 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3)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同学们应该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自然辨证法考试重点

第二章 选题 科研选题一般步骤 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 提出选题; 初步论证;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完成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研究周期和所需经费;需要有关部门解决的问题等 评议和确定课题 科学事实 所谓科学事实,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科学事实: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作出的真实陈述或判断。 特点:⑴内容是客观的⑵形式是主观的 面对具体的客观世界的事件、现象和过程,需要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才得以认识,又需要人们对观察和实验结果作出陈述和判断才得以表述;所以,科学事实既不是客观事实本身,也不是所学理论,而是科学与客观事实的结合。 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科学事实满足的条件 1.可重复性:科学事实应该可重现 2.精确性与系统性: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系统精确 3.个别性:科学事实应当是个别存在陈述。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 科学事实是对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进行评价的基本手段. 科学事实的获取两种途径:直接途径: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最基本手段和方式;间接途径:文献调研 抽象逻辑非逻辑(核心内容) 非逻辑思维方法运用潜意识、直觉、灵感、想象、形象思维于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方法。非逻辑方法 非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形象思维方法:想象和联想;直觉思维方法:直觉和灵感 特点: 非逻辑思维不受或少受思想束缚,常常超越思想常规、摆脱成见、构筑新意,并有想象力参与,以达到科学研究上产生突破的一种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 1.逻辑思维的“细胞”是抽象的概念,而形象思维的“细胞”则是形象的意象; 2.形象思维的思维过程的一般形式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而逻辑思维则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如何辩证地看待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之间的关系? 在任何科学创造过程中,两者都是互为补充的 在逻辑方法走不通的地方,科学就需要用非逻辑的方法开辟新的通路 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之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 非逻辑方法的认识请结合以下材料谈谈卢瑟福运用了那些方法?并对所用的每一种科研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1910年,科学家卢瑟福从太阳系结构设想出原子结构的太阳系模型。1911年,卢瑟福做了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结果发现大部分粒子穿过金属箔,少数粒子发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一)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主要内容 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总之,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三)相关解释 世界有三大组成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顾名思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哲学学科。 科学的灵魂是发现,对自然界研究和认识的理论成果,表现为自然科学或狭义的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发明,在科学发现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事实上,自然科学与自然界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而一致性和差异性,都与人类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研究自然界辩证运动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阐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归宿。 (四)具体而言 第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哲学系统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哲学——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处于自然科学与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第二,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第三,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辩证法相近的学科有科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五)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它不研究自然界某一层次或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因此它具有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方法,它不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特殊方法,因此它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而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属于哲学层次。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即科学性质: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二、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1、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自然观 2、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观 3、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 (二)主要内容: 1、自然观 2、科学技术观 3、科学技术方法论 四、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1.什么是科学问题?如何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 答:科学问题指的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条件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包括问题指向、求解目标、应答域(求解范围和方法),具有时代性和悬而未决性。 提出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的起点。发现科学问题的基本条件是:(1)时代需要;(2)科学主体具备掌握当时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知识和能力。发现科学问题的重耍途径是:(1)

发现社会需要与科研成果不足的矛冒:(2):发现已知和未知的矛盾,(3)发观已有理论和新的实验事实的矛盾;(4)发现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5)发现同一理论体系内部的矛盾。 2.科研选题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各原则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各原则如何把握? 答:四个原则——①需要性原则: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②创造性原则: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③科学性原则: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显示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探讨的问题:④可行性原则: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选择课题应遵循上述原则,但由于课题的性质不同,选题的原则也各有侧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①需要性原则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实现科研的目的性,是必须普遍遵循的;②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别人已解决的或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取得进展的,不应作为目标选择;③要遵循所依据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随着基础事实和背景理论的改变而对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④不论出于哪种对可行性原则的思考,都应该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前提下,从现实可行的工作做起。 第三章 3.什么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以对经验事实进行解释、说明,使其尽可能符合客观事实的事实。(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它属于认识论范畴,所以它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科学事实应满足如下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视: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科学事实在认识过程中有以下作用:①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②科学事实是对科学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论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点: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或某几种抽象的东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特征:整体和直观、思辨性臆测性、自发和不彻底性。

2014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整理

2014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无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考试其中四道题(简答或者材料题)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⑴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于自然世界来说,人类社会有本质不同。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有社会属性。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有两条: 一是生态系统是整体性的有机系统,处于进化之中; 二是坚持以生态中心的价值观,即以生态的利益为最高原则。 ⑵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生态自然观主张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这种自然观“会影响到人的思维倾向、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会影响到看待事物的原则、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特别是会影响到基本概念和基本规范的形成、理解和运用”,也会影响生态文明的创建,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 生态自然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 ⑴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⑵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答:⑴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⑵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亦称多维融贯方法 1.它追求的是片面的深刻之后整体的融合,是单科独立发展与多科学术对话相结合。多学科方法通过相互解释与集体研究消除了片面与偏见,吸收了深刻与启发意义,实现了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观点之间的融合。2.体现了学术宽容与学术规范,发挥了专家见识与集体智慧。学术研究有多元化的权力,有多学科的观点,对不同学科观点不同学者要有学术宽容。多学科研究方法允许各个学科的富有启发意义的偏见。每位作者可以突出各自领域中在广义的研究方法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一、人与自然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答: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通过劳动与自然进行交换,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1)人与自然之间的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2)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所以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二、试分析近代机械自然观? 答: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牛顿力学正确反映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表现在: 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2.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 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测运的结果。 6.物质微粒“可以无限的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 三、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特点表现在哪里? 答: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基本特点表现在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①肯定世界的物质性;②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③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④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最高形式;⑤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自然辨证法考试答案

1.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 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下面我将从自然辨证法的创立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有其历史的来源。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创立也是有联系的。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 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 ,1830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年、1839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5年汉堡她的比较自然地理学,1859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等,使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被日益提示出来,整个自然科学经历着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统合的发展过程。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三大发现,这一切不断地打击着和冲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自然科学为检验辩证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并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远远超出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纵观20世纪的自然科学,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更新了经典物理学关于物质、运动、空间、时间、质量、能量的概念;对各种相互作用统一的研究,对基本粒子的相互转化和更深结构层次的研究,显现了物质的深刻的统一性和深远的无限性;宇宙论的研究把演化概念推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元素和基本粒子的演化);科学的革命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原子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原子论: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本原。原子是构造万物的基本 粒子,虚空为原子提供位移运动的场所。 2)原子论的基本思想:物质结构是不连续的,由为数极多的原子构成。原子在物理上不可分, 性质相同,只是形状、大小、重量、排列、位置不同。原子是不可毁灭的,运动是原子的本身的永恒属性。原子论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3)基本要点: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通过 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以相通。 2、数学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并能举例加以说明 (1)核心思想: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之中都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 (2)数学自然观的古希腊代表:毕达哥拉斯:“万物”已经不仅仅是世界上的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除了这些实际事物外,还有一些也是存在的东西,如正义、理性、灵魂、美、善良等等,这些东西显然是不能用水、土、火、气来解释的。毕达哥斯时代,数还不能离开感觉的对象而独立存在。点是1,线是2,面是3,体是4。 (3)数学自然观的近代代表——开普勒: 土星轨道的球——立方体 木星轨道的球——正四面体 火星轨道的球——正十二面体 地球轨道的球——正二十面体 金星轨道的球——正八面体 (4)元素周期表 3、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重点:(1)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2)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3)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

自然辨证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750字)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在计算机学科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的指导。 计算机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学科类别分为四个层次,从高到底分别为:哲学层次、科学层次、技术层次和应用层次。显然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层次,主要研究宏观问题;而计算机科学属于科学层次,研究微观的算法、程序及实际的硬件设备。但两者研究的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计算机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思维规律和机器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和对机器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 ②自然辩证法与计算机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即是计算机学界的大师,也在哲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图灵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的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是人的还是机器的答案,就说明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法”。现在计算机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总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的规律,这与人脑思维是有区别的。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研究。 2、什么是自然观,试分析所学专业或学科中所蕴含的自然观念,并分析其自然观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790字)首先,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大体包括人们对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我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技术,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的思想容。用自然观来解决计算机科学问题将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自然观在计算机科学的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大致从下面几个方面体现: (1) 系统自然观在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体现:在计算机领域,就拿一台通用的计算机来说,计算机的组成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这些设备组成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与其中的每一个部件都是密不可分的。 (2) 自然观的整体性体现在:任何一个软件系统的整体和软件开发的每一个流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上,无论开发什么类型的软件,无论要开发的软件规模如何,我们都要遵循软件开发的流程,从软件的需求分析,到软件的概要设计,再到软件的详细设计,代码编写,以及软件的测试、维护,这些步骤的完成最终实现了整个软件系统。所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任何一个流程出现问题整个软件的设计都不能完成,所以说我们应当遵循这个规律。 (3) 生态自然观与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随着我们对计算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从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