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合集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合集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合集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合集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合集5篇

【篇一】

题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对隐性教育的基本认识,指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形教育,即回归生活,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注重体验,在亲历中培养学生的品行;符合逻辑,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隐性教育;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注重体验

目前,学校的品德教育主要由道德与法治课程来承担,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这和我们忽视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中的隐性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一、对隐性教育的基本认识。

隐性教育的概念是从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提出的“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概念中演变而来的。杰克逊认为,学生在校不仅可以学到各种知识,还能得到了态度、动机、价值及其他心理上的成长,这种“非正式”文化传递即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所以,隐性教育作为隐性课程的一个上位概念,它使我们的教育视野扩展到校外。隐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某种经验的传递,不一定是直接的经验,并在科学性方面也是不确定的。隐性教育逐渐从知识的教学深入到德育领域,进而伸展到整个教育领域,隐性教育可看做是隐性课程内容的扩展和教育意义的提升,其过程有随意性、结果有非预测性、途径有开放性、方式有隐含性、主体有自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隐性教育机制的特殊性[1]。

我们可以先看一个教育案例:一位父亲带着五岁的儿子去游玩,遇到一个土坑,儿子非要下坑去玩。当儿子玩得高兴时,父亲坐在不远处,不让儿子看见。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始喊爸爸,爸爸一声不吭,装作没听见。儿子在哭求爸爸的帮助无果后,开始自己想办法,当借助坑边的土阶梯,手脚并用地爬出坑后,惊喜、自豪地告诉爸爸:“是我自己爬上来的,没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来!”这个例子里,

爸爸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自立能力,隐藏了他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是简单的,教育方式也是非常直接的,孩子在这种预设的教育环境中,刚开始显然处于受教育者的无意识状态,在经历了无助的情况后,由最初被动地接受现状,到主动寻求方法改变现状,在这种无意识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中受到了教育,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得以顺利实施,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所以,教育者以其明显的教育意图,来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把教育对象放到预设的教学环境、内容中,通过日常生活氛围,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某种道理。德育的有些内容是必须以显性课程的形式呈现的,但这些内容真正成为学生的素质或真正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及在这些活动中的体验相结合[2]。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

(一)回归生活,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内容要源于生活,教育手段要贴近生活。为了使该课程的教育内容真正落到实处,学科教师必须借助学校内外的一切有利因素,隐藏德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使道德与法治课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五年级品德教材中有“我是共和国的公民”这一课,笔者曾做这样的尝试,第一次执教这节课时,按部就班地把公民的权利、义务等具体内容详细地讲解给学生听,课堂上也列举了不少生动的例子,师生互动。但课后向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学习效果很不理想。认真分析之后,感觉是因为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基本没有联系造成的。第二次执教时,刚开始上课,笔者作为班主任,宣布学校的“决定”:明天我们班同学不用来上学了,而且永远都不用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义愤填膺,教师顺势引导:为什么生气?学校剥夺了大家的什么权利?我们该找那个部门反映?老师扮演校长、警察、法官等不同的角色和学生展开辩论。整堂课,学生热情高涨,在一次次对话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观念得到了培养,法律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也懂得了要珍惜法律所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确实比第一次好多了,为什么呢?因为这节课不是单向的“灌输”道德知识,

没有让学生感到自己在接受教育,而是运用隐性教育,通过创设情境,让课堂和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注重体验,在亲历中培养学生的品行。

体验是最有效的教育,亲身体验、尝试的经历与结果使人终生难忘,并且会养成一种习惯,培养成一种品行。比如,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父母的难处”一课。笔者曾听过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围绕教材中的两种观点“我们年龄小帮不了父母的难处”“我们能帮得了父母的难处”展开辩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都很高,但是辩来辩去,内容都只是浮于做饭、倒水、洗碗、倒垃圾等家务事。整体看这一节课明“理”了、导“行”了、激“情”了,但学生还是言之无物、不深刻,为什么呢?

反思这堂课,如果先引导学生观察父母一天做的事情,并用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父母爱的感受,并让学生利用周末,集中一个上午甚至一天的时间,为父母做同样的事情,把他们引入生活情境,进行“角色换位体验”,体验父母的爱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也体现在学习、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体验父母内心的情感,实现情感认同,在这样的过程中促进正确道德观的内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样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间接观察、直接体验从父母获得人格品行的诱导,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道德上的自主建构。

(三)符合逻辑,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是为了让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所以,教师所列举的案例要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是真正的符合实际的教育,是符合生活逻辑的教育[3]。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联系生活而联系生活,很容易出现和生活逻辑、情感逻辑相悖的现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内容需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吸纳社会生活内容,“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4]。品德课程是活动、实践最基本和有效的方式,比如,“学习真有趣”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以

“同学都爱上什么课”作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这门课特点是什么?自己在课堂参与什么样的活动?从这门课收获了什么?等。学生通过参与调查、亲自试验、交流讨论、合作表现、协同创造等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建立在生活体验基础上的隐性教育。

三、结语。

只有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遵循生活的逻辑,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才能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这也正是隐性教育的初衷。随着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认识的加深,笔者认为,在这门显性政治课程中加入隐性教育内容、引入隐性教育方式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对隐性教育的关注将助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嘉祺.论隐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1):54-56.

[2]李平.中小学隐性教育实施探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3]左兆军.关于对江苏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模拟课堂”的点评[EB/OL].(2011-12-06)

[2017-10-10].https://www.sodocs.net/doc/1e16115458.html,/196796071.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篇二】

【内容摘要】儿童有自己的特性。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成效甚微与教学的“儿童化”本源意识淡薄有关。如果我们以成人的意愿来开展、评价我们的教学活动,那肯定是要失败的。小学思品教学要追寻童心,努力使失落的“儿童化”本源回归。

【关键词】儿童特性儿童化本源情感认同

【正文】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是品德课程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成效总是不太乐观。我们看到,在我们的教育中,儿童精神日趋边缘化,儿童观念逐渐淡化,儿童特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用孩子的眼睛看课堂,用孩子的心耳听话语,用孩子的基础评价学校教育,你会发现我们犯了大错!——我们忘了教育的对象还是孩子!”,的确,教育的“儿童化”本源意识正日渐被我们所淡忘。

我们的教育应是富有童趣的儿童教育,认识儿童、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特性、需要等,应是教育工作的基石。但是在以成人为本位的传统社会里,我们常常置这些不理,很不重视儿童的存在,希望儿童都成为懂得自己心思的“乖孩子”、“小大人”。把孩子关起门来,给他们讲这个,灌那个,很少考虑孩子的天性,很少支持孩子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跟大自然万物对话。我们又常常发现不少师长,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选择教育孩子的法门,忘却了孩子作为主人,有个性差异,有自身生命发展规律。我们常要求的多,唤醒的少;强制的多,鼓励的少;拔高的多,理解尊重的少;创眼前成绩的多,重长远发展的少。如此种种造成了孩子身心的过分压抑,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埋没,甚而培养了部分学生“两面人”的性格,在课堂上面对老师说说一套,在背后做做又是一套,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小小年纪竟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保护膜”,长大后的这批学生,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多大的灾难啊!“我们何必如此急功近利?如此处心积虑?如果有人无法赶上同伴的步伐,或许是有另外的鼓声在召唤他。”(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

孩子的童年生活,将会对其一生发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童年的印痕,往往终身难以磨灭。儿童尽管幼稚,却更接近于自然,更直接地接受着造化的赐予;儿童尽管不如大人成熟圆滑,可他们单纯、简洁,从他们自在的生活中去发现丰富的乐趣;儿童尽管没有大人那么多喧嚣的节目,可他们总是能在自己简单的游戏中快乐地尖叫……每位儿童有自己的个性,有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有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有自己的活动伙伴群体,有自己的情感倾向。

“对孩子生活最有影响的是家长和其他关爱孩子的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

所作所为。”(布赖恩·托马斯,中学校长,AChild’https://www.sodocs.net/doc/1e16115458.html,网站的创建者)作为老师的我们,是对孩子最有影响的人之一。如果我们动不动就向孩子灌输自己老于世故的说教,总是不同意用孩子自己的眼光看世界,总是以成人化的评价来评价儿童的学习和活动,总是以成人化的模式去教育儿童,总是以成人的意愿来开展教学活动,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岂不是“老头式”的儿童,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孩子的天性向我们呼吁:“让教育成为儿童教育!”

我们要积极有效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没有比读懂儿童的心更重要的了!爱动、爱玩、爱体验是儿童的天性,我们的品德教育何不利用孩子爱动、爱玩、爱体验的天性寓教于“动”中呢?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只有在孩子感觉不到在受教育的时候,教育效果是最佳的。”只有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注重儿童自己的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教育。相信这样,能减少思品教育“说”得多,“动”得少带来的弊端。

我在平时的品德教育中留心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特性,因为“只有你像孩子,你才能读懂孩子;只有你不像孩子,你才能解放孩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儿童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开心快乐的儿童活动中巧妙地使孩子体验到蕴涵其中的道理,努力使“儿童化”本源回归到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儿童化”本源回归的教学实践。

一、在儿童喜欢的活动中巧妙叩击

传统课程设计的弊端,从成人对儿童的需要出发,以成人化的方式设计课程,设计出的课程与儿童的兴趣和认知特点相去甚远,这种课程对于儿童来说是没有生气、僵硬、呆板的课程,它不仅会消褪儿童的认知兴趣,更会打击儿童的学习情感,尤其会对道德与法治教育产生相反的促退作用。

关心、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个教育的主题。今天的儿童是未来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对儿童从小进行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意义重大。但是诸多的原因造成现在的人包括儿童在内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习惯

欠佳。难道我们没有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吗?不!我们做了。我们常常痛心疾首地告诉孩子每天将产生多少吨垃圾,有多少地方环境正在遭到破坏等等,但是这样的数字堆积而成的课,是最最不能生发儿童情趣的课。那些成人看来很发人深思的数据对孩子来说,只不过是抽象的数字而已,因为这脱离了儿童的接受水平。

我根据身边环境污染中,白色污染特别严重的情况,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保龄球赛:

活动前,我让学生们到家里、马路边、社区里搜集3—5个饮料瓶。学生们纷纷问我干什么用,我神秘一笑,卖了个“关子”:“保密!”第二天的品德课上,大家把花花绿绿的一堆饮料瓶摆放在桌子上,我随手挑了几个饮料瓶,让大家灌满水,我拿出一个实心球,然后对大家说:“保龄球有了,保龄球瓶也有了,我们进行一次保龄球赛怎么样呢?”大家兴奋地尖叫。

热热闹闹的保龄球赛后,我请大家说说这次比赛带来的感受,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这次保龄球赛真有意思!这个球瓶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球瓶了,竟然是用废弃的饮料瓶做的;有的说,这次活动带给我一个深刻的启示:废物可以再利用。以后,我在丢垃圾时会想一想,这些垃圾可不可以再派另外的用场;有的说,我去找饮料瓶时发现我们身边这样的垃圾很多,我们要做环境的主人,向爸爸、妈妈和社区的人进行宣传,让他们也像我们一样慎丢垃圾,尽可能变废为宝。这样,我们身边的垃圾会少一些,我们的环境会更好一些!……我说:“大家说得真好!变废为宝,让我们身边的垃圾少一点。我提议,大家动动脑筋,动动小手,下个星期,我们举行一次‘变废为宝’展览会吧!”第二个星期的展览会上,大家带来的“宝物”琳琅满目:有的将一次性纸杯做成了一串风铃,上面还贴着“请爱护环境”的标语;有的用矿泉水的瓶子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哑铃;有的用蛋糕的泡沫盘子拼成了一条金鱼的样子;有的用一次性桌布做成了一条时装模特儿的裙子……

一次保龄球赛,带给孩子的不仅有玩耍的快乐,最重要的是触动了孩子们的环境意识。一次“变废为宝”的展览会,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动脑动手的能力,最关键的是通过这次展示活动,在学生的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了“变废为宝”环保

意识。原来,儿童教育没有比读懂童心更重要的了!

二、在儿童意愿的方式中巧妙点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我们必须要让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改变过去那种过分注重“未来”而忽视“现在”,品德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灌输模式。巴西教育家弗莱雷在他的代表作《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明确指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对学生的压迫,它是以培养适应并遵从现实世界的服务者为目标的,它是对人性的异化。因此,他指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进行真诚的、敞亮的、彼此思想互惠的对话,这种对话使现实澄明,使学生具有批判思维能力以及改造世界的意识。

现在的小学生在家都是“一把手”,五、六个大人宠着、惯着,什么事他们都是最中心。在这样不良的家庭教育下,孩子们形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并且,他们也把这个坏习惯带到了学校生活中。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会争得脸红耳赤,不给自己占点便宜决不罢休。有时候,连班主任调解也没用。学生们这样的性格如果任其发展,且不说给班集体建设带来多大的麻烦,那等于是给以后的社会制造了多少的“危险品”啊!还谈什么共建和谐社会。

根据这样的学生现实,我组织举行了一次拔河比赛。

在赛场上,各位同学咬紧牙关,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我与孩子们一起喊加油,操场上口号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看着一脸兴奋的学生们,我与他们交流起感受来:“拔河有意思吗?你觉得拔河比赛最有意思的是什么?”

有的说,必须大家一起使劲才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我马上接口点拨:“是呀,团结就是力量。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班集体一定会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有的说,我觉得拔河比赛最有意思的是,朝后退的一方才是胜利的一方,前进的一方反而是失败的一方。我抓住时机,点拨深化:“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比赛规则,前进是失败,后退才是胜利。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又何尝不是这

样呢!如果两个人为了得到一个苹果互不相让,其中一方能选择退让的话,那他得到的是一个宽厚的胸怀,一颗高尚的心灵,远比一个苹果多得多。”一席话,说得大家心服口复,真正说到大家的心里面去了。随后,我把写有“朋友,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书签送给学生,与学生共勉。

自这次拔河比赛过后,同学们相处得更融洽了,心里面也开始装着别人了。有时,同学之间有些争抢、冲突,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远比口干舌躁的教育有效得多。

“以儿童为主体,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方式的变革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上。在平等对话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观察、表达的内容和方法,为学生的交流创设了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

当活动本身找准了了孩子们的情感倾向,孩子们充满兴趣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时,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我们不可低估了孩子在活动中的体验能力。儿童的成长,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历程。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才组成一个完整的人。教育应该是一个让儿童精神世界富有和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关注和丰富儿童内心情感世界的过程。它是智慧的生成,是情感的凝练,是愉悦的表达和拥有。

三、在儿童需要的情感中感知升华

“我们可以不研究教材,不研究课堂教法,不研究评价手段,不研究许多许多……但我们不能不研究儿童的需要。”教育如果远离儿童真实需要和情感体验,就无法真正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指出,教师往孩子头脑里填塞现成说法、结论和论断时,甚至不给孩子机会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源泉的“大自然”。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了一部记忆的机器……这是不应该的。不能用一堵墙把孩子与周围的世界隔离开来。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长辈的过度呵护和关爱下,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他们对父母的艰辛劳动不懂得付出,只知道要求。在学习《我的一家》时,问起父母的生

日,知道的也是寥寥无几。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

离3月8日还有两周,我对孩子们说:“妈妈们的节日——三八妇女节快到了,送什么礼物好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叫着“送鲜花!”“送贺卡!”我示意大家静下来,说:“其实,每位妈妈最希望收到的礼物是孩子的知心,今年我们就来送一份特殊的礼物给妈妈。这份特殊的礼物就是让妈妈知道我们有多了解她!我们有多爱她!离三八妇女节还有两周,请大家在这两周里比平时更多地关注妈妈,看看她的行动,听听她的话语,并多与妈妈交流交流,去读懂**的心。三八节那天,我们来比一比谁是“**的知心孩子“,裁判是自己的妈妈。”

3月8日到了。我们开展了一次“心有灵犀”的母子活动,让孩子们说说**的年龄、生肖、最爱做的事、最爱吃的菜、最喜欢的颜色、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最大的心愿、遇到哪些事会露笑脸、遇到哪些事会不高兴……然后由妈妈评出“**的知心孩子”,并由妈妈为孩子颁奖。孩子们捧着这份特殊的奖品激动不已。

我问孩子们:“经过这段时间的留心观察,我想大家对妈妈肯定有更多的感受了,对吗?”小A说:“前几天我发烧了,妈妈急得不得了,我看见她在偷偷地掉眼泪。”小B说:“我发觉妈妈妈妈不但对我非常好,对奶奶也很好,昨天晚上,妈妈本来要和朋友一起去逛街的,但是奶奶说,她的被子盖着不舒服,妈妈就没去逛街,给奶奶换被子、铺床单。”小C说:“以前都是妈妈给我洗脚,那天我给妈妈洗了一次脚,妈妈激动得不得了,连连夸我懂事,我以后还要给妈妈洗脚。”……

这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家长们纷纷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体贴父母了。”的确,小朋友都从亲身实践中体验到了父母的辛劳,获得了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正明白了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儿童尽管在很多方面比不上成人,可一旦触动他们心中的那根弦,他们却能比成人更深地体会到亲情,更直接地触摸到自己的灵魂,也能更清晰地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从而比我们更接近真理。“谁低估了儿童,谁就注定了教学的失败,谁错认了儿童的需求,谁就被教学所淘汰!”

健康深入地开展小学思品教学改革,离不开正确观念的指导。树立正确的儿

童观,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而又被我们忽视了的观念。正如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所言:“我们都生性自然地清楚地记着童年时期所吸收的东西。”小学思品教学之本要追寻童心,努力使失落的“儿童化”本源回归。“如果儿童是一片树叶,那么教育的作用就是把阳光雨露播撒在他们与众不同的叶脉上去,给他们成长的需要,给他们拥有并展示独特内心的自由。

【篇三】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谈

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一、民主讨论法

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情景设计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现实演绎法

道德与法治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讲授福建省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第三册第十课“勇敢的小白兔”一文时,可让学生扮演小白兔、小松鼠、小鲤鱼、黑乌鸦,进行小品表演。这样既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道德与法治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

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六、社会调查法

判断需要信息,信息需要实际调查。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注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避免负面影响。社会是复杂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往往在主流的下面存在着某些负面影响,在社会调查中要注意避免负面影响,并使学生在辨是非中获得某种免疫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教育中应注意有所选择,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生,在选择方法上应有所侧重;教师对不同内容的教材,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我们广大教者都应当十分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基本方法的应用。

【篇四】

新课程《道德与法治》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我们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也逐渐由最初的迷茫、无措而在实践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之所以要对小学品德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因为多年来我们的品德教育工作虽然备受重视,各级教育部门也花了大力气,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不太理想。因此,这一次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加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这一次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认识到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而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师注重细节无疑是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与法治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关注生活,细节入手

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儿童化”,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天时地利人和”并非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有一点时机的不成熟,都会导致失败。

新接班,我发现学生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骂我打我了,某某洗手没关水龙头……但是他们不会发现某某帮同学关掉了水龙头,某某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孩子们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于是,我针对这个现象开展了“分享快乐”的活动。我打印了一张表格,每天利用谈话课时间请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能带给大家快乐的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凡是和大家分享快乐的同学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觉得快乐的人物都在表格里,他们的名字后面打上红五星。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乐在其中。有几次没有分享快乐,他们就追着我问:“今天什么时候分享快乐?”、“今天还没分享快乐呢!”……

正确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品德培养中最基本的,与其做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人,不如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

三、以身作则,细节导行

记得在师范读书时,老师曾在课堂上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是一个态度非常认真的老师上课,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卡片都准备妥当了,上课的时候,却一边贴卡片,一边随手把双面胶的废纸丢到了地上——再精彩的设计,在这一刻,全部一文不值了。一个小小的动作,可以毁了你精心设计的课堂。当时我们一笑了之,但我心里一直牢记着这个事例,从此,就特别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

小小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常常向学生说“谢谢”,向他们借书、借笔时说,他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

礼貌用语十个字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的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十个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真正学会就要真实地运用。

四、道德形成,细节升华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班级学生,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道德的形成不一定是看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是细微之处见大局。

这天我班体育课,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小型竞赛。看得出孩子们兴致很高,叫我感动的并非精

彩的比赛场面,而是有一组同学赛完后时,非常真诚地、由衷地对下一位同学说:“加油!加油!”这完全是他们自发的,没有教师刻意地教他们这么去做,也没有人引导或者提醒他们,他们就这么做了。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做作或矫情。

这令我又想到了课堂上他们给予进步同学鼓励的掌声。那也是他们自发的,我没有规定或说要求他们鼓掌,他们就这么做了。我欣慰,我骄傲!因为这是我们班的孩子。也许他们不是很聪明伶俐,也许因为家境的缘故,他们很多地方都不如优越家庭出来的孩子:不如他们见多识广,不如他们灵牙利齿,不如他们乖

巧世故……但我可以骄傲地说:他们的纯真善良,是最值得我骄傲的!

在这个飞速发展又浮躁的社会,这样的感动曾经被人们忽略甚至抛弃,当人们再次回头来寻时,是多么迷惘。忽略它容易,寻回它难哪!我们的孩子们从小也缺乏这种关注和感动,在成人的竞争中,他们也学会了竞争。竞争固然重要,但是,是否还有像学会为他人加油这样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人们去追求?

道德与法治教育,特别是我们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其实是贵在坚持,把习惯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重视习惯的力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些道理,对其一生的影响更大。从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处着手,小到离开座位放好凳子(自动翻起的椅子用手挡一挡);踩过的椅子记得擦干净(最好踩自己的椅子);下雨天乘车逛超市记得带个塑料袋盛起来,避免把伞上的水弄到别人的衣服上……从细节入手,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就算成功了。

【篇五】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1.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

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2.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3.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及教学方法

浅析新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及教学方法 都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的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我们国家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进一步的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基础教育内涵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中,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教育部《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自2016年秋季起,初一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名称中。从以道德为主线转向道德和法治相融合,法治教育渗透于整个课程教材之中。 新教材变化的不只是加入了“法治”,它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相比老教材《思想品德》而言,新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整理和分布上做了调整,在教学栏目的编排上也做了很大的修改,如:彰显生命教育主题、突出法治教育、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等。有专题、有渗透,多项结合、多维展

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并且,新教材继承了老教材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突出内容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化的要求,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新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突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 新教材发展学科的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统领,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认识核心价值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由近及远地体验核心价值观,层层推进核心价值观形成,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新教材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言文字或抒情唯美,或富有哲理,或正气凛然。本册教材,将优美文字融入到每一课每一框题中,可读性强,易于学生与教材文本的对话。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教材在正文之外,穿插了大量的反映真实场景的图片、生活气息浓郁的铲土以及创意美感十足的表格、图示等呈现学习内容,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使教材变得可亲可近,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本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它是以初中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及全世界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由自我出发再回到自我,完成自我认知,以学生成长的生活为主线,以相关知识为支撑,以培养学生学会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篇一】 题目:适应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点滴谈 摘要: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职责来说,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未来学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 的基础。同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 取向,最终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时期合格公民。 关键词:创设情境;社会实践;学科结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把握课程特点,结合新课改 的要求把道德引导和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更要落实新课改下的三维目标,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渗透其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 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最终在生活中落实,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润 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瑞士心理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要使教育心理学化。”这事实上指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还是在学生自身,也就是要激发学生主 动学习的内驱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 转变。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 神和求知欲望,学生才能愉快接受,主动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要以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为基点,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一)利用讲故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更喜欢故事类型的题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习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感知,让学生自己来谈一谈心得体会,这远比给学生一个知识的结论要深刻、形象得多,学生也喜欢参与、喜欢求知。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临体验。 例如教学《有了矛盾怎么办》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情境:上课铃响了,请一名同学急匆匆地进入教室,慌乱中把一名同学的铅笔盒碰掉在地上,这名同学看都没看一眼,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请就这件事展开讨论: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刚进来的同学做得不对,碰掉人家的小盒,应该给人家捡起来,并说声对不起才对。”有的说:“是呀,碰掉了人家的小盒,一声也不吭就走了,搁谁身上谁也不愿意,要不是 老师在的话,甚至还能打起来呢?”刚才被碰掉小盒的同学站起来说:“他不懂礼貌,我自己捡起来,不跟他一般见识。”说完弯腰捡起了自己的铅笔盒。 在这种情况下,引出了当天的课题:“同学之间有了矛盾怎么办?” 这节课学生学得非常投入,他们很快就明确了同学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关心,产生了矛盾,要及时沟通、相互宽容,教学效果非常好。 又如,在教学《集体的力量》一课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伟大的。学生说出了很多关于团结的谚语: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一根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钉钉上的战“疫” 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网上的段子给了幽默而不失全面的解读:“疫情期间,全民成了厨子,医生成了战士,党员机关干部成了门卫,老师成了主播,家长成了班主任,只有孩子们依然是神兽!” 是的,为了响应政府“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身为老师的我,变成了主播,与神兽们在云端斗智斗勇。神兽们可不是这么“好对付”的,不然怎们会获得“神兽”雅号呢?为此,我做了很多的准备。 首先,在摸索中掌握钉钉直播授课的方法,为此还专门建立了家族钉钉群,来探究钉钉的直播方法。但是第一次直播,依然忘记点开连麦按钮,所以提问学生没人理我,我还在云端的这头一直鼓励学生连麦,点了名学生依旧不为所动,才知道因为我的问题而没法连麦。为了全面掌握方法,吸收其他教师优秀的做法,我还听了其他教师的课,感觉受益颇多。 其次,要想上好一节云端道德与法治课,仅掌握了钉钉直播的方法是不够的。还要研究好教材。为此,课组通过钉钉群,微信群做了大量的集体备课工作。有问题随时交流,问题多了微信上说不清,直接在钉钉上开直播。这样问题就能很快解决了。 除了我们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外,我还参加了我们教研组的活动,大家一起探讨网上教学的方法,相互交流学习。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视野,让我知道了原来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在云端上的如此精彩,和面对面的交流无异。线上教学,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联系生

活实际、开展家校共育特色活动,加强沟通联系。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政治课堂深度融合。要加强备课组、教研组的通力合作。集思广益,充分发挥组内教师的智慧。教师要准备充分,专研教材,弄好课件,联系当前的时政热点与课本相关知识教学,把握时代脉搏。管理好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提高课堂效率。与学生打成一片,就能上好云课堂。 最后,准备工作做好了,就是与神兽们直接的较量了。因为我们的政治课是在下午两点,学生刚睡醒或者还在迷糊中,所以上课之前我会先让来的最早的学生点一首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还能边提神边等等还没有上线听课的学生。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上课,上课时注重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衔接。比如讲到《爱在家人间》时的亲子冲突时,我会让学生连麦说出自己在家上课时与父母的冲突及解决办法,从而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讲《敬畏生命》时,我会将抗疫战士逆行援鄂的事迹告诉学生们,让他们体会生命的坚强和白衣天使的奉献与付出。这样学生们就能体会到生命至高无上,要敬畏生命了。我会不时的设计问题,让学生连麦,确保学生能够在线听课。课下我还会通过视频、聊天与学生交流,关心一下他们学习政治的情况,多鼓励赞扬他们,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政治的热情。 以上就是我在网络上课的几点体会,有收获也有不足,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网课中慢慢摸索。探索新的方法,不断适应新时代网课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更新上课的方式方法,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其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 学是初中教育时期的重要课程,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 学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意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从而优化教 学方法,提高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 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自身发展息息相关, 在实际的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还没有摆脱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没有达到良 好的教育效果。如何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初中道德与法 治教学质量,是相关教育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对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大多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体,学 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样既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又约束了学生学习的创新思想, 学生没有发现学习的乐趣所在,使得教育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摆脱 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往师生观念阻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教师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 学生惧怕教师的威严,甚至在课堂上对不懂的地方也不敢进行提问,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黑板以及粉笔成为 了课堂的主体部分,班级学生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运用良好的教育方式,没有将 每个学生顾及到,在教学中也没有做到与实践相结合,所教授的知识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而是一味地长篇大论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出现了教师讲 课很认真,学生却没有得到所要掌握到的知识。那么,怎样将课堂教学发挥最大作用,使道 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是众多教育者应该进行思考的问题。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 1.转变传统师生观念。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转变传 统教学观念,将教师角色地位降下来,向学生可以进行沟通的朋友角色发展。交流是解决一 切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只有与学生主动进行沟通, 才能直观地发现问题所在。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提问、乐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道德与法治教育更是教学生如 何做人,以及使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的重要课程。 2.翻转课堂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样的教 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告别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提升学生的学 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走进新的学习生活”时,其中的第一课是“我 是中学生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刚步入中学的喜悦心情,使道德与法治第一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工作,结合课题,教师应鼓励学生 进行讲述,关于成为初中生的心情与想法,结合课后的知识问答:新的环境带给我们哪些新 感受与体验、如何融人新的班集体、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如何做到主动学习、学习的重 要性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上台与大家进行交流。通过该环节教师成功将课本知识进行深化,并且基本掌握了每个学生的性格情况以及对学习的态度,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 进行。同时,教师应该利用班级网络群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普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的少量渗透。 3.小组互助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应将分散的学生个体组成 小组的形式进行管理,避免出现没有顾及到的学生,出现被遗忘的“角落”。例如,在进行“人 生自强少年始”课程学习时,该课程主要有三个部分,扬起自信的风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走向自强之路。自强不息是学生应该具有的重要品质,教师应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篇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 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 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 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 学实践。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 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 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 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 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 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 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 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道德与法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 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 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 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 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 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媒介素养和"信息节食",了解网络规则能力目标学会"信息节食";掌握正确地传递网络正能量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养成利用网络合理表达诉求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网络的正面作用,学会利用网络优势正确上网。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下列图片)同学们先欣赏图片,再谈谈感受。教师过渡: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网络有利也有弊,这几幅图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今天我们就学习《合理利用网络》。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活动一:小军的一天(展示下列材料)自从有了网络,小军忙了起来:天气预报觉得很有趣,他收藏了起来,小学的知识很好,收藏起来;谁整理的古代诗词很好,收藏起来;这么美的图片,收藏起来;这么多名人故事,收藏起来,初中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收藏起来在小军的生活中,"收藏"成为主要方式。21教育网 1.思考:初中生小军这一天忙不忙? 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总结:小军的一天是忙碌的。小

军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不能辨别信息,大量有价值和无价值的网络信息让小军应接不暇。网络影响了他的生活。 教师总结:(1)要提高媒介素养。(2)要学会"信息节食"。活动二:"谣言"来了(展示下列图片) 1.思考: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2.如何处理不良信息?提示:生活中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很多,今天某地发生了什么事,后天某地将发生什么事。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要被谣言左右,成为谣言的传声筒。 教师总结:(1)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2)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活动三:利用网络骂人不行(材料展示)王某与张某同住一个村镇,因生活琐事导致二人相互猜疑,多次发生口角纠纷。xx年8月,张某在网上注册了一个"陌陌号",并通过该"陌陌号"发表动态信息辱骂王某。第三天,该信息被他人发现并告知了王某,王某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民警经调查核实,张某确实通过互联网使用污秽语言辱骂了王某,就依法对张某作出了行政拘留3日的治安处罚。王某认为张某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将张某告上法院,请求判令张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万元。 1.思考:张某利用网络骂人不行吗? 2.张某受到处罚,给我们什么警示?提示:网络也要遵守规则,有道德规则,也有法律规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教师强调: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e16115458.html,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分析 作者:秦海艳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2期 摘要:新时期,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大环境之下,传统教育模式逐渐被各种现代教育方式所取代。作为现代教育方式的践行者,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新课改趋势,持续创新与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作为初中教育课程中的重要一门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初中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出发,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开展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为提升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社会道德与国家基本法律的意义与内涵,使学生具有良好道德与法治行为规范,为培育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公民奠定基础。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讲授,没有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学方式单一 不少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兴趣不高。而课堂上,很多教师习惯采用自己所熟悉的教学方式,方式比较单一,普遍存在“模式化、静态化、滥用化”现象,没有意识到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益处,或者不愿意付出更多精力去潜心研究,从而改变教学方式,且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及性格千差万别,教学方式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进一步加重。 (三)实践教学不足 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互关联、相互促进,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正确引导初中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而社会实践又能促进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学校和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比较淡薄;其二,教师本身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不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不足;其三,多数教师没有足够的动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少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论学习,甚至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是核心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意义不大,学生也不了解道德与法治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教师或学校没有运用较好的方法方式开展实践教学,认为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的“产出比”很低,效果难以量化,不愿意花费更多精力研究实践教学。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案例及 反思 主题:我的好习惯 课时:共两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一、教学目标: 1.体会保持仪表整洁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重视自己的仪表.愿意做干净、整洁的孩子. 3.知道保持整洁的方法.要保持整洁.并不是不参加游戏、劳动、体育锻炼等.二、课程标准: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天性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弱.一些孩子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洗脸刷牙等保持整洁的好方法.整洁干净的仪表在与人交往中的重要性.他们的感受和体会也几乎为零.因此很难保持仪表的整洁.尽管他们有做个干净、整洁的孩子的愿望.但在实际生活中还很难真正做到.如何引导学生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在活动后、劳动后及时整理自己.保持整洁;怎样才能既不伤害儿童的自尊又能引起儿童重视讲卫生习惯等问题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活动环节.正面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一些保持整洁的好办法.并督促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这样去做.从而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视自己的仪态、仪表.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四、教材分析 《我们爱整洁》一课.侧重培养儿童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整洁的仪表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这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且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本课四个主题紧密结合“我们爱整洁”这一话题展

开.同时又分别侧重不同的要点.教科书以“镜子里的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自查、互评和共猜.提出 表要求.引导学生反省自己整洁与否;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分析判断“这样做好不好”.进一步打开学生 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由仪表整洁延伸至良好卫生习惯 的养成.进而进行行为引导.在讨论交流中学会一些 保持整洁的好方法;最后.通过对“这样是爱整洁吗” 这一话题的讨论进行行为提升.提醒学生保持整洁. 并不是不参加活动.相反.在玩耍、体育锻炼、劳动 时要不怕脏和累.尽情活动.认真做值日.从而凸现核 心素养的实践创新之劳动素养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完成课前小调查 2、教师准备: 1)小镜子 (2)PPT课件 (3)课前和家长保持信息沟通.了解本班学生在 家中的真实表现.以便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六、课时安排: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主题话题“镜子里的我”“这样做好不 好”; 第二课时完成主题话题“保持整洁有办法”“这样是爱 整洁吗”.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保持整洁有方法.学会这些方法并在生活 中加以运用; 2.提醒学生保持整洁.并不是不参加活动、劳动、体育锻炼等.知道怎样做到既能愉快地玩.又能保持 整洁. 活动一:我们都来帮帮他 导语:一只不爱干净、仪表不整洁的小猪皮皮给我

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

1 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 滦阳中学—党艳东本学期,我有幸接触了新教材七上《道德与法治》,在教学过程中,新教材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诸多感受,使我对新教材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下面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具体如下: 第一、根据教材中每一课的六个板块,即“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连接”、“拓展空间”、“方法与技能”,灵活机动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体验、领会、探究学习内容,探索学习方法。并让课堂的评价方式呈现多元化,如学生自评、他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尝试探索一种新的学习评价方式。 第二、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学生阅读、思考、交

流,从中获得感悟,得到结论的教学方式;同时将讲台对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社会调查,制作课件,课堂上台演示讲解,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也尝试用音乐和视频让学生自导自演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品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学生的思考,活跃气氛,积极主动学习。 第三、《道德与法治》这本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通过学习探究,自己去感悟生活中的一个道理。事实证明课堂上,老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越能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第四、新教材是以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

或生活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基于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课后实践,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课堂的小故事、小品、情景研讨,课后的社会调查、写感想、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从而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之,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有老师说犹如“放风筝”,要求教师既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又要在学生将要失控时把学生“拢”回来,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一个学期以来,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在教学工作中也难免存在不足,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继续努力,

【强烈推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疑,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心情愉悦,进而增强其对知识的渴望,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内在的新思品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改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思品教学过程。”为此,在思品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适应这种新要求,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思维方式,教学模式及方法,真正做到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才能,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枯燥为有趣,变苦学为乐学、好学,进而收到思品教学的实效。 更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思品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一方面,思品教学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变教师“讲”为主为学生“学”为主,变教师是“演员”、学生为“观众”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师生同台“演出”,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更积极、更有效的统一起来。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内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教师指导法、调查法、实例教学法等不同方法,打破课堂教学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一统天下的局面,把录音、录像、电影、电脑等切实引入课堂,在客观上形成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性学习的有利环境。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著名心理学家曼德勒提出:“环境刺激引起认知解释,认知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明确道明了情境对情绪的影响。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工作、生活会精神饱满,思维流畅,思路开阔,动作敏捷;而在心情低落或压抑时会感受到精神恍惚,思路阻塞,动作迟缓等。无学习潜能也可更好地得到发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一种“心理相容”、“情理交触”的心理氛围,从而取得“情通而理自达”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使其智慧火花得到闪现。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列宁曾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而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让思品教学更好地取得实效,真正达到提高广大青少年思想品质和道德觉悟的目的,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从学生周边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变枯燥乏味为有趣有味。如在讲授“世界舞台的中国”时,联系我国在解决朝核问题、印度洋海啸中,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援助等内容;目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达13%以上;中国在法国、美国成功举办文化年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神七太空行走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社会热点,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感悟到中国是世界上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感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现实,进而培养其爱党、爱国的自觉性。在讲到集体经济及其多种实现方式时,系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等身边实际,从而提高了其认知能力,激发了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素材-挑战第一次教学案例

挑战第一次》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是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指出:“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和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课程标准》“愉快、积极的生活”部分,要求学生“有应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具体为“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在“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部分”,要求学生“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具体为“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事物”。“挑战第一次”的关键,是引导学生避免怯懦与鲁莽两种极端倾向,结合生活事件,发展好“勇敢”这一德性。通过第一次的经验回顾 与分享,引导学生懂得挑战队成长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辨在生活中哪些是可以挑战的事。通过现场挑战,增强学生自我挑战的积极体验,从而坚定学生勇于挑战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中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谨慎有余而胆量不足,一是鲁莽有余而理性不足。这两类学生在成长中都需要教师引导。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父母生性比较谨慎或者比较有开创性,那么学生也可能会有相应的特点。也有受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的,比如祖父母辈对孙辈的教养往往会更多溺爱、更多地包办和限制。为了小朋友的安全,有的家长可能会采用过度夸大行为后果的方式,压制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探索欲。但也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放手,对尚处于小学生低年级阶段的孩子对挑战的渴望缺少必要的鼓励和引导,有的家长会错误地认为多让孩子挑战是培养他们“闯劲”的重要途径,因而过多地支持与表扬。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与探索,另一方面教会学生理性对待尝试中出现的问题。 三、活动目标课前预习目标。 1. 听一听或读一读《小马过河》的故事。 2. 通过课前的亲子沟通交流引发学生的美好回忆,作好学习的情感铺垫。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浅析更新教学理念,改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疑,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心情愉悦,进而增强其对知识的渴望,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内在的新思品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改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思品教学过程。”为此,在思品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适应这种新要求,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思维方式,教学模式及方法,真正做到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才能,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枯燥为有趣,变苦学为乐学、好学,进而收到思品教学的实效。 更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思品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一方面,思品教学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变教师“讲”为主为学生“学”为主,变教师是“演员”、学生为“观众”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师生同台“演出”,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更积极、更有效的统一起来。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内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教师指导法、调查法、实例教学法等不同方法,打破课堂教学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一统天下的局面,把录音、录像、电影、电脑等切实引入课堂,在客观上形成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性学习的有利环境。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着名心家曼德勒提出:“环境刺激引起认知解释,认知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明确道明了情境对情绪的影响。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工作、生活会精神饱满,思维流畅,思路开阔,动作敏捷;而在心情低落或压抑时会感受到精神恍惚,思路阻塞,动作迟缓等。无学习潜能也可更好地得到发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一种“心理相容”、“情理交触”的心理氛围,从而取得“情通而理自达”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使其智慧火花得到闪现。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列宁曾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而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让思品教学更好地取得实效,真正达到提高广大青少年思想品质和道德觉悟的目的,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从学生周边实际和社会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变枯燥乏味为有趣有味。如在讲授“世界舞台的”时,联系我国在解决朝核问题、印度洋海啸中,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援助等内容;目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对世界贡献率达13%以上;中国在法国、美国成功举办文化年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神七太空行走等、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社会热点,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感悟到中国是世界上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感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现实,进而培养其爱党、爱国的自觉性。在讲到集体经济及其多种实现方式时,系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等身边实际,从而提高了其认知能力,激发了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德育优秀课例上学路上

《上学路上》 莱阳市吕格庄中心初级中学小学部王蕾蕾 教材分析: 随着交通的发展,道路变得繁忙,安全教育尤其值得关注。学会判断行为是否安全,是否会看交通信号灯,从小学做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公民,这是进入小学生活的学生应到具备的安全意识。本课结合学生的生活,设置里相关话题,旨在帮助学生挖掘生活资源,提高安全意识。同事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上学路上的感人瞬间,懂得珍惜来自家人和社会的关爱。 教学目标: 1、了解安全常识,熟悉重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 2、遵守交通规则,上学和回家注意安全。 3、感受体会交警等社会工作者和家人为学生上下学默默付出的爱,懂得尊重和感恩。 4、从多方面让学生了解道路隐患,形成安全意识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学习有关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发展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展示自己上班路线图,乘坐公交的过程和途经的标志建筑。 2、师:刚才老师介绍了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和上下班乘坐的交通工具你愿意介绍一下你是怎么上学的,路线是什么吗? 二、新课教授 (一)不同的上学路 1、我是这样上学的 学生结合课前调查的上学路线和学校周边的环境的资料,介绍自己的上学路线和方式:用“我是……来学校的”“路上经过……”等句子说一说自己的上学

路线和上学方式。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写一写。 用小贴纸代表自己的家、学校和途经的地方,做一张上下学的简易小地图。(也许你还有另外的上学路线,也标在地图上,或者你还不太清楚,等你发现的时候,也可以补充在你的小地图上) 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听完别人和别的小组的介绍,你的上学路线还需要有哪些修改和补充。 小结:太好了,这下大家对自己上学放学的路线和方式就更了解更清楚了,你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如果发现了更多的上学方式和途径一定别忘了积累下来哦! 2、找不同 考考大家: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分享,你发现我们小朋友的上学路线和方式一样吗?观看不同地区上学的图片。 抢答:看谁能最快看出他们和我们上学的不同之处。 小结:我们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小朋友上学方式和路线各不相同,而大家都要平安快乐的到学校学习、交朋友从你们的笑脸上,老师看到了你们的快乐。 (二)这样安全吗 观察PPT上四幅上学路上的图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他们这样做好吗?为什么? 演一演,如果你图中小朋友一起上下学,此时,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结合你的出行和你这一周的小观察,想想自己或身边的小朋友上下学时有没有需要改正的地方?应该怎么做更安全。(本环节需要请相同上学方式的学生为一组,共同讨论本组上学方式和路线的注意事项等) 小组汇报,全班补充。 小结:如果大家都能像刚才这个小组同学一样懂得上下学路上注意安全,我们就可以确保健康平安的上学和放学回家,这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 (三)路上的温暖 出示一组照片。(每天轮流在校门口执勤的家长们、在学校附近路口的警察和交通协管员、下雪天的晚上加班洒融雪剂融雪的环卫工人、一些等在校门口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发表时间:2019-11-27T09:39:37.7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1期作者:何学军 [导读] 何学军四川省资中县狮子镇高家寺小学四川资中 64121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1-176-01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课程,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培养良好的情操,树立端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正是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未来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注重心理教育,在根本上提升道德与法治教育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全方面品质,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不同阶段教育的关键内容,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是自我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作用显著,影响学生的未来,甚至是一生。为此,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使小学生能够明事理,提高自身修养,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注重课堂上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传授是整个小学阶段重要的教材内容,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的一举一动、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的言行产生影响,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效仿。教师起到一定的模仿作用,同时发挥榜样的作用,这样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无形的引导,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要突破传统概念上的说教,避免死板的教学手段,要结合课程目标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热情,启发学生的心灵,适合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改变。同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避免千篇一律,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二强化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对于每个人来说,第一个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也是所有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引导小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成长。要以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历程为依据,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材实现合理的融合,能够相互监督,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 三注重课余时间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教师除了要利用课堂实现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外,还有注重课余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的素养教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织一些有助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活动,比如说针对某些题目的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本质融汇在形象、生动的课外活动中,渗透道德与法治知识,使得学生在娱乐的同时,理解和掌握了知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品德,这就是寓教于乐的作用,在娱乐中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吸收和理解知识,形成良好的品德理念。 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实现对小学生的教化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塑造性和模仿力,彰显情绪性的特征,很容易亲近教师,接受其耳濡目染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断完善自己,尤其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的言行,用自身魅力去感染学生,实现言传身教的效果。 五实现学生生活实践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结合 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就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教育,知识范畴相对较宽,因此,给道德与法治教育带来了难度和挑战。比如说,社会中崇洋思想比较严重,城市生活的孩子条件较为优越,因此,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他们去农村体验,感受农村的环境,这样就会使他们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和农民生活得到极大程度地提高,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六道德与法治教育要体现对学生发展的充分尊重 要以小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为依据,突破枯燥乏味,重视情感教育,用信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保证思维的活跃性,将注意力凝聚到学习当中。 七教学要循序渐进地完成对小学生思想道德习惯的养成 任何人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循序渐进、协调发展的,为此,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也是复杂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以小学生相关规范为指导,让小学生经过阶段性的学习与实践,可以拥有良好的、健康的行为与习惯。 八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教师要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逐一的疏导,以教材为基础,理解和掌握深层次的含义和本质。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典型的实例为引子,实现学生心理需求与教育的结合,让小学生可以了解到道德与法治的真正内涵。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各个学习阶段都必须重视的教学内容,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影响学生基本素养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途径,促进小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以下是分享的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媒介素养和“信息节食”,了解网络规则能力目标学会“信息节食”;掌握正确地传递网络正能量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养成利用网络合理表达诉求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网络的正面作用,学会利用网络优势正确上网。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下列图片) 同学们先欣赏图片,再谈谈感受。教师过渡: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网络有利也有弊,这几幅图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今天我们就学习《合理利用网络》。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活动一:小军的一天(展示下列材料) 自从有了网络,小军忙了起来:天气预报觉得很有趣,他收藏了起来,小学的知识很好,收藏起来;谁整理的古代诗词很好,收藏起来;这么美的图片,收藏起来;这么多名人故事,收藏起来,初中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收藏起来……在小军的生活中,“收藏”成为主要方式。21教育网 1.思考:初中生小军这一天忙不忙? 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师总结:小军的一天是忙碌的。小军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不能辨别信息,大量有价值和无价值的网络信息让小军应接不暇。网络影响了他的生活。 教师总结:(1)要提高媒介素养。(2)要学会“信息节食”。活动二:“谣言”来了(展示下列图片) 1.思考: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