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带头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时期党的历届代表大会始终贯穿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唯一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命运息息相关。要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真理来信仰,作为原则来遵循,作为理想来追求,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贡献力量。

一、充分认识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思想决定行动,信念决定追求。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党员淡化了崇高理想,思想就会落后于时代;党员背弃了崇高理想,政治生命就会终止。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只有胸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人生追求,才能经受住各种复杂考验,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

(一)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对共产党人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比生命还重要。有了它,就能在任何复杂情况下,始

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能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毫无畏惧,勇往直前。

(二)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拒腐利剑。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带来这样那样的影响,包括一些消极的影响;历史上一些腐朽落后的东西,又沉渣泛起;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露,有的一时还难以解决;苏联东欧剧变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加紧实施“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千方百计地推销他们的那一套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如果意志不坚定,经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就会走上邪路,走向毁灭。有的人盲目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作风,沉湎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有的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思想迷茫,精神空虚,竟然到封建糟粕中寻找慰藉;有的人面对改革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不是认真负责,而是消极对待,甚至为自己另谋退路。这些年揭露出来的大大小小的腐败分子,就是这样由理想动摇、信念滑坡而滑向犯罪的深渊。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是难以抵制“糖衣炮弹”攻击和“酒绿灯红”侵蚀的。只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拒腐蚀,永不沾。

(三)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业之基。党的奋斗历史表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事业不断成功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8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新的胜利,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广大党员干部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焦裕禄就是我们党员干部中的优秀代表。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许许多多像他们这样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才使我们党历经艰辛而不断壮大,才使中国革命历经风雨而终于胜利,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曲折不断开创新局面。共产党员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才能站得更高,眼界更宽,才能更加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工作,这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

二、共产党员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当前,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关键是要坚定我们党的共同理想信念,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真理来信仰,作为原则来遵循,作为理想来追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探索形成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而形成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泽东同志,立于邓小平同志,发展于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习近平同志。在新民主义革命阶段,毛泽东同志在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度里,成功领导中

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东方的社会主义,改变了世界格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富强中国、发展中国的成功之路。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紧紧地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旗帜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指引方向,旗帜凝聚力量。从革命到建设和改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从来都是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得失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一以贯之的主题,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确立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共产党员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途径

(一)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主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首先,要真正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表现为能够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更快、更好的发展,并保证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享受,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次,要真正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方针政策不能超越这个最大的实际,而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就不会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要求来衡量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从而就不容易产生失望或不满情绪,而容易建立起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念信心。

(二)把理想信念建立在正确认识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的特点基础上。婴儿与污水——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来解决,不能因为出现矛盾和问题就丢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从主流的方面看,从本质上看,用长远的眼光看,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积极、进步的,意义是伟大的;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带有很强的探索性和风险性,主要是表现为体制的不成熟和各种消极社会现象的滋生,应当承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确实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分配不公、党内腐败、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用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作具体分析,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过去,我们通过改革解决了许多旧有的矛盾和问题,迎来了一个个新的成就。今天面对矛盾和问题、困难和风险,只能依靠继续解放、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才能解决。显然,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绝不是要丢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就不会被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些消极现象所迷惑而动摇甚至丧失了理想信念。

(三)把理想信念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实践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发展的成就是检验“主义”好不好的基本尺度,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判断“道路”对不对的根本标准。从百姓的餐桌到穿着,从家中的陈设到存折,从农业税的取消到养老、医

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从宏观层面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实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我国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人民生活由温饱到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向全面小康迈进等等。我们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鼓舞人心的。更为可贵的是,通过改革开放,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认可和效仿。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极力鼓吹他们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是普世价值和社会制度模式是先进适用,他们极力推销这些,绝不是为了中国好,而是要分化我们,搞乱我们,颠覆我们,我们决不能上当。事实雄辩地证明,西方的金融危机是其制度模式失败的有力证据,西方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等民主的失败是其所谓民主普世价值的失败。我国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新常态是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特征的概括性表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是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基本前提。习近平同志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作了精辟概括: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

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可见,新常态最直接的表现是经济增速换挡,但本质上是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

从国际经验看,追赶型经济体在经历一个阶段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回落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那些坚持实行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顺势推进经济转型、实现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体,才能成功迈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从国内发展看,经历了“井喷式”扩张的传统制造业,在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继续依靠要素高强度投入、产能大规模扩张和消费排浪式增长来拉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路子已经走不下去了,不调整没有出路,不主动调整也会被市场逼迫调整。只有改变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顺应经济的内在变化加快调整步伐,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由此可见,经济下行和增速换挡固然是挑战,但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的机遇。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是实现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的内在逻辑。

追溯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

看到,从第一次将经济工作的目标定位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到提出“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的全新命题,从第一次赋予宏观经济政策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双重功能到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到将其高度概括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到加快形成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再到勾画中国未来5年以及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在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理念、思想、战略与时俱进,更加科学。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是我们党在新常态下提高经济工作水平的智慧结晶,也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综合来看,我们已经处于一个与以往大不相同的环境中,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才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使党和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呈现出了新常态。这其中从严治党的新常态功不可没。从严治党新常态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符合党完善自身的要求。当前从严治党“新”之端已显现成风,深入人心,但若不注意保持,可能就无法落地生根,无法进入“常”,因此,从严治党新常态当前关键在“常”,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从严治党,依法治党,依规管党,真正让从严治党新常态迈入法治的轨道,自觉成为一种习惯与规律。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形成作风建设稳固的新态势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作风不仅反映党员干部的状态和本质,还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望与形象,直接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在群众路

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高压态势下,当前作风建设的“拐点”虽然已经出现,大吃大喝、公款送礼、公车私用、会所消费等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现象日渐减少,风气为之一新,干群为之一振。但如果沾沾自喜,稍有松懈,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暂隐的顽固“四风”问题可能又“涛声依旧”,一些不良风气可能又卷土重来。党面临的“四大考验” 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四种危险”也更加尖锐地摆在我党面前。要在新时期“赶考”成功,“接好执政的一棒”,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居安思危,在党忧党,在党兴党,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坚持常抓不懈,注重巩固提高,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使得作风建设在新“拐点”之后能长久保持一种稳固的常态。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抓好自身的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以上率下,正己正人,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而且要落实好主体责任,担当起自身负有的领导和管理责任。要以制度为根本,以解决问题为关键,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目标,纠建并举、堵疏结合,从治标与治本、矫正与疏导、评价与激励等多个维度发力,构建作风建设新秩序,增强党员干部改进作风的内生动力。

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打造风清气正的新局面

“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习总书记在中纪委三中全会上指出,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建设从严治党的新常态,必须持续彰显惩治的威力,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坚决查处一个。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严明党纪法

规不放松。对违反规定踩“红线”、闯“雷区”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不管牵涉到谁,都要一查到底,以儆效尤,决不姑息,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对发现的腐败问题,不管是“老虎”,还是“苍蝇”,都要严肃查处。健全查办案件的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办案的流程管理,强化各环节的互相监督制约,提高办案质量,保证依纪依法办案,杜绝办案的随意性。要发挥惩治的警醒作用,强化对查办案件的剖析和通报,以查办案件的震慑效应,使顶风违纪者及时收敛,使没有收手者赶紧收手。这样,通过惩治的“零容忍”,让党员干部不再存有一点点侥幸心,切实拉起一道“不敢腐”的“带电高压线”,日积月累,长此以往,养成长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形成风清气正的新局面。

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并重开启刚柔相济的政党治理新思维

“旋风式”的惩腐治标可以带来“新”,但是推进“常”还必须标本兼治,建立思想上“不想腐”、制度上“不能腐”的两道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讲话中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思想建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制度治党则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而突出强调把二者结合起来,是关于从严治党方法途径的新论断,开启了政党治理的新思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行为上的疏漏错误其本源都是思想上的放松懈怠乃至自弃。

要着力提高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效果,增强思想建党的自觉性和针对性。要加强党性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把为民务实清廉牢牢刻在心中,化作行动的指南。在干部提拔时、在重大节日时、在发现问题苗头时,都要对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春风化雨,入脑入心,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使党员干部不致于在身陷囹圄时再吃“没有早受教育早受提醒”的后悔药了。以制度和规则管党治党,是法治思维在党建中运用的结果。

法治是理性稳健、持久深远、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是政治体系理智而成熟的标志。要围绕用人用权用钱重点内容强化制度设计,科学严谨,标准清楚,界限明晰,刚性充足,把权力关进紧密有效的制度笼子,防止出现“牛栏关猫,进出自如”的现象。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健全制度执行,着力消除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弹性空间”和“死角地带”,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让各项规定真正成为规范党员干部行为的硬准则。思想是党建根本,制度是党建保障。缺乏思想基础,制度治党容易流于形式、停在本本上。缺乏制度载体,思想建党就难以落地生根,流于敷衍了事,无法促成行为的改进。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两条腿走路,妥善平衡两者的关系效用,才能确保从严治党新常态取得长效进展。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的新规律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从严治党新常态的坚强保障是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进而再拉起一道“不易腐”的防线。现实中许多不良风气的形成、许多腐败行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权力监督制约的“缺位”造成的。。习近平总书记说:“善除恶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只有抓住了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体制机制问题,才是抓住了根本性问题,也才能从源头上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当前我们要大胆改革创新,找准容易发生利益冲突的环节,大力推进权力分解、权力制约的制度创新,让权力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在监督的环境下行使,逐步养成领导干部在“放大镜、聚光灯”下行使权力的习惯。

要探索下对上的监督、同级之间的监督,保持权力纵向结构上各层级的活性,推进监督主体的多元化,重视外部监督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毛泽东说过,“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松懈;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参与监督的热情也空前高涨,适应新的时代潮流,织密群众监督之网,积极引导公众依法有序地通过信访、媒体、手机短信、网上举报等方式,对权力运行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监督,让“隐身人”无处藏身,更加汇聚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从严治党的正能量,以廉洁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