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2级地理学科学案【序号:12】

课题: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班级___姓名__ ___学号____得分】

【考纲解读】: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

2.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及农业发展。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课后巩固区】

1.下列关于东北三省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纬度较高,气候严寒,不利于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

B.气候寒冷,冻土深厚,不利于农作物春播

C.光热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D.冬季厚厚的积雪,到第二年春季融化,保证了春播农作物的需要

读右图,回答1~3题:

2.该图最有可能是 ( )

A.东北耕地分布图 B.东北经济作物分布图

C.东北粮食作物分布图 D.东北林地分布图

3.图中图例Ш表示的地理事物是 ( )

A.针叶林 B.人工林和次生林

C.春小麦 D.大豆

4.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 ( )

A.保护水土 B.建成我国的畜牧业基地

C.综合治理中、低产田 D.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2010·抚宁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5~7题。

材料1:目前,东北地区黑土流失面积4万多平方千米,占黑土总面积的40%左右。以前60~70厘米厚的黑土层,现在大概只有20~30厘米厚,有的地方黑土消失殆尽,黄土裸露,丧失了生产能力。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导致东北旱涝风沙灾害严重。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防治,按目前水土流失的速度,40~50年后黑土地将成为另一个黄土高原。

材料2:世界三大黑土集中分布区

5关于世界黑土分布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编制】杨文燕【审核】_________【包组领导】_________【使用时间】_____3.13___ 教师寄语:责任心是迈向成功的起点;好习惯是快乐成长的阶梯!

A.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境内

B.均为所属国家人口最为稠密地区

C.均为所在国家非常重要的粮食产区

D.为北半球广大地区的温带森林分布区

6.关于我国黑土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分布在黑、吉、辽、冀等省区

B.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地区

C.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D.是我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和大豆产区

7.水土流失是导致黑土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为治理水土流失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治理坡面

B.秸秆还田

C.植树造林

D.沟壑治理

读图,回答11~12题。

8.我国东北平原与同纬度的德国南部地区相比,小麦种植的有利条件

是()

A.土壤肥沃

B.灌溉水源充足

C.光热条件好

D.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

9.与我国东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区位因素相比,北德平原小麦种植区

分布较少的原因可能是()

A.土壤肥沃多冻土

B.类似三江平原的沼泽多

C.日照时间短,热量少

D.以水稻种植为主

(2010·漳州模拟)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15题。

10.该地区所在农业生产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混合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14.该地区的农作物熟制是()

A.一年一熟

B.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C.一年两熟到三熟

D.一年三熟

11.限制该地所在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的最大生态问题是()

A.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

B.土地盐渍化和低洼易涝

C.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

D.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

12.该地区农业部门拟建设水土保持林、果林、耕地、水库大坝,

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1

2

A.①地—水库大坝 ②地—果林 ③地—耕地 ④地—水土保持林

B.①地—水土保持林 ②地—耕地 ③地—果林 ④地—水库大坝

C.①地—果林 ②地—耕地 ③地—水库大坝 ④地—水土保持林

D.①地—耕地 ②地—水土保持林 ③地—水库大坝 ④地—果林

(2009·南通调研)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13~14题。

13.“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 .植被遭到破坏

B .地下水位下降

C .降水异常减少

D .温室效应加剧

14.“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

A .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 .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 .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 .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读我国某地形区的经纬度范围示意图,回答15~17题。

15.图示地形区最具特色的农产品有( )

A .甜菜和油菜

B .冬小麦和高粱

C .大豆和甜菜

D .棉花和春小麦 16.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B .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C .平原面积扩大,机械化水平高但商品率低

D .次生盐碱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17.图示地形区在土地资源的开发中,应该加强( )

A .红壤的改良

B .黑土的利用和保护

C .沼泽的开垦

D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 右下图是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作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4-5题 18. ①、③、④、⑤ 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 A 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B 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C 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D 大兴安岭、山东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19.适宜在 ⑤ 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A 春小麦、亚麻、甜菜 B 冬小麦、玉米、水稻 C 棉花、春小麦、大豆 D 油菜、茶叶、春小麦

20.图七反映我国东北和美国玉米种植、生产条件有关信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①和图②,美国玉米主要分布在 (地形区),我国东北的玉米主要分布在 (地形区);

2.从农业地域类型看,美国玉米带和我国东北玉米种植区属于 。 3、根据图表所提示的相关信息,分析我国东北地区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异同

美国玉米带和我国东北玉米种植区都比较接近本国某工业区,请说出这两大工业区的名称以及工业发展条件有什么共同特点?

美国工业区名称: ,我国工业区名称: 。 工业发展条件① ② ③

① 美国部分农作物分布

② 中国东北玉米分布

———————————— 45

50

50

45

40

【课下作业】

1.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

2.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三江平原,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A.我国粮食库存储量已经相对过剩B.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C.三江平原土壤贫瘠D.沼泽太多,不利于开发

3、当前东北地区的森林积储量和木材质量大幅度下降,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森林资源的退化B.过量砍伐和森林火灾

C.过多人员的旅游活动D.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

4. 东北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情况是()

A. 北部有春小麦、大豆

B. 中部有冬小麦、玉米、水稻

C. 中部有冬小麦、玉米、甜菜

D. 南部有春小麦、棉花

5. 关于东北森林资源及林业基地的正确叙述是()

A. 森林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西侧、长白山东侧和小兴安岭山地

B. 森林树种丰富,多以云杉、冷杉为代表的寒温带针叶林

C. 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林木采伐基地

D. 今后应大规模退耕还林,退湿地还林,加强抚育和更新

6. 关于东北平原黑土区的叙述,正确的有()(双选)

A. 平原中东部发育为黑土,中西部发育为黑钙土

B. 黑钙土分布于松嫩平原的东、北和三江平原的西部,黑土分布于松嫩平原的中西部

C. 黑土土层厚,腐殖质层薄,有机质层厚

D. 黑土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7. 保护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是()

A. 秸秆还田

B. 增施化肥

C. 植树造林

D. 焚烧秸秆

8. 如果有大面积的沼泽分布,将可以()

A. 降低环境质量

B. 使农业减产

C. 有大量沼泽动植物资源

D. 使气温年较差增大

9. 下列商品粮基地,提供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的是()

A. 江汉平原

B. 太湖平原

C. 松嫩平原

D. 三江平原

10. 东北农业基地综合开发的基础是()

A. 提高种植业生产能力

B. 大力发展养殖业

C. 大力发展加工工业

D. 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11. 东北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

①大兴安岭②小兴安岭③长白山地④三江平原⑤松嫩平原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12. 目前东北林区生产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包括()

A. 采伐

B. 综合利用

C. 营林

D. 提高森林覆盖率

13. 下列城市中最接近小兴安岭的森林加工工业中心是()

A. 哈尔滨

B. 佳木斯

C. 长春

D. 齐齐哈尔

14. 我国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是()

A. “三北”防护林体系

B. 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

C. 沿海防护林体系

D.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

15 关于东北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北平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境内,地势北高南低

B 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

C 是我国冬小麦、甜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最大的生产基地

D 水热条件丰富,水热配合协调

“我的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据此回答16—17题

16 东北农业基地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

(1)土地资源优势(2)森林资源优势(3)矿产资源优势(4)地理区位优势

A (1)(2)

B (1)(3)

C (1)(4)

D (2)(3)

17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

(1)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每一农业劳动力担负耕地面积较多

(2)宜农荒地全国最多,扩大耕地面积潜力较大

(3)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

(4)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A (1)(4)

B (1)(3)

C (1)(2)

D (2)(3)

18 可导致黑土肥力下降的因素有()

(1)农作物生长(2)黑土冲刷(3)使用化肥(4)不合理排灌

A (1)(2)(3)

B (2)(3)(4)

C (1)(3)(4)

D (1)(2)(4)

沼泽是在多水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经大面积开发,已成为全国性的商品粮基地。但近年来出现了诸如气候趋干、旱灾增多等环境恶化现象,于是国家决定

3

地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复习资料

第四单元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 【考纲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分析其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生产布局特点。 2.认识黑土、林区、湿地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初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树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点。 【重点难点】 1.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 2.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特点。 3.黑土、湿地、林地在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整治。 第 1 课时

【基础梳理】 一、自然环境 1、东北地区范围包括、、三省及自治区东部。、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貌格局呈状,外侧是 ,中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则是广阔的。 2、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气候区,自南向北跨、 、,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降水自向递减。 3、辽宁南部、、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 、、高粱、水稻、、亚麻等春播作物;大兴安岭北部的山地属于寒温带气候,以、马铃薯、大豆为主。 4、东北地区植被以和为主,并分布有 和。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壤肥沃 东北地区分布着和等土壤类型。其中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平原的东部和北部、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平原的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2、土地资源丰富 东北平原是我国的平原,是全国人均耕地量的地区,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东北还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荒地主要分布在、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也有少量分布。 3、土地开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荒地的大量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昔日的“”变成了“”。 4、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既是水源地、蓄水池,又是我国特有珍禽、 的栖息地,对、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护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读《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干部培训系列读本》后感 张裔芬2010年,农产品接力涨价,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接力不断,新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应对,不少人还成了“海豚族”(海量囤积一族)。农产品的价格时刻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就是由于我国的农业体系的落后所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有以下特征:(1)生产过程机械化: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2)生产技术科学化: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3)增长方式集约化。(4)经营循环市场化。(5)生产组织社会化: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实施过程。(6)生产绩效高优化。(7)劳动者智能化: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 现代农业是广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民科技培训,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这一系列措施都可促进广东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继而带动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达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课例撰写:丁利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下图)

影响 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资料的分析能力、图表分析的能力。 存在困难及问题:缺乏详细的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何解决问题的设想:依托三江平原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具体区域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情况,分析归纳存在问题。通过案例讨论感受农业发展的解决办法。 (三)教学准备 确定案例研究的具体区域---三江平原,查找合适的案例---抚远县,查阅文字资料、数据、绘制图表。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说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说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通过对三江平原的案例分析,说出东北平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3.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及抚远县的案例解剖,能够掌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分析方法,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逐步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2.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1.教学手段

2020高三文综地理专题《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0高三专项能力提升专题训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0.04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世界上有三大番茄主产区分别是美国、意大利和中国。中国番茄80%来自新疆,生产的大部分番茄被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番茄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新疆番茄生产主要有露地和棚内种植两种方式,露地种植主要是以大面积的露天土地种植为主,棚内种植则是以靠近城市的近郊大棚种植为主,棚内种植成本高于露地种植。番茄类型有薄皮和厚皮之分,目前新疆薄皮番茄产量较低,以种植厚皮番茄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番茄棚内种植成本高于露地种植,靠近城市的近郊以棚内种植为主,主要原因是棚内种植A.单位面积产量高B.品质好口感佳 C.可以延长供应时间D.靠近市场方便运输 2.目前新疆生产的番茄以厚皮类型为主,主要原因是 A.适合大规模种植B.耐运输耐储存 C.方便机械化生产D.利于棚内种植 塔斯马尼亚岛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是澳大利亚自然生态保护最完善的地方。有绝佳的苹果种植环境,生产的苹果绿色环保,品质较高,被称为“苹果之岛”。近年来塔斯马尼亚岛苹果陆续出口我国,受到消费者欢迎。下图示意塔斯马尼亚岛山地、河流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塔斯马尼亚岛苹果大量摆放在我国大型超市的季节是我国的 A.夏季B.冬季

C.春季D.秋季 4.与我国苹果主产区相比,塔斯马尼亚岛苹果生产的区位优势是 ①靠近欧美各国市场,销售量大②冬季温和、夏季凉爽、生态环境好③多优良港湾、海运交通发达④岛屿与大陆相隔,病虫害少 A.②④B.①④ C.①②D.③④ 水稻“侧深施肥”是在水稻插秧机上安装“侧深施肥”装置,在插秧的同时在离水稻秧苗根部2~3cm处,将肥料施入深度约5cm的土壤中。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在日本应用较早,2013年黑龙江建三江管理局引进了日本企业生产的“侧深施肥”插秧机,在建三江农场水稻田进行试验。但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我国现有水稻专用肥颗粒硬度低、吸湿性大,容易黏结、堵塞施肥机的施肥管,影响施肥机的使用效率。据此完成5~6题。 5.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产生的显著效益是 A.延长水稻产业链B.降低水稻生产成本 C.增加农业劳动力需求D.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6.下列地区中,最适合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是 A.江汉平原B.河西走廊 C.华北平原D.湟水谷地 香菇是一种食用真菌,干鲜香菇在中国菜中广泛使用。香菇栽培始源于中国,浙江省庆元县是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早期菇民选择某些阔叶树的倒木利用刀痕栽培香菇,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香菇栽培系统。目前,当地形成了栽培、加工、仓储、运输、销售一整条香菇产业链,是我国最大的香菇栽培基地。据此完成7~9题。 7.庆元菇民采伐菇木林时通常采用“伐大留小”的异龄林择伐方式,其主要目的是 A.利于菇木林的可持续利用 B.扩大香菇栽培规模和产量 C.促进林下土壤肥力的恢复 D.改善香菇栽培场地的光照 8.与我国其他香菇栽培区相比,庆元发展香菇产业的突出优势为 A.劳动力廉价丰富B.便捷的交通网 C.悠久的栽培技术D.空气质量优良 9.目前,庆元依托香菇产业建设特色小镇,这样有利于 ①扩大栽培规模②提升产品品牌价值③挖掘本地市场④促进栽培技术创新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 万宁中学地理组蔡林丽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 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资料的分析能力、图表分析的能力。 存在困难及问题:缺乏详细的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何解决问题的设想:依托三江平原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方式与措施 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 现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1.1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不明确。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并且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也不不顺利。 1.2农业生产者自身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1.3没有公众参与基础。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2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 2.1政府主导调控机制 2.1.1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2.1.2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2.1.3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以东北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穿衣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而为人们提供粮、棉、油、肉、禽、蛋、奶等基本生活资料的农业,历来也是重要的基础部门。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地区不同,其生产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教材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选择讲述东北地区,主要是考虑东北地区是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该地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本节教材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在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重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述。 教学要求: .通过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掌握东北地区的土地类型及粮棉油糖基地的分布。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图文结合,学会从活动、知识窗等栏目中将知识加以概括。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高自己的环抱意识;认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互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及其利用保护东北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农业区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对农业了解较少,教师要对给学生直观的知识。 教学过程 可提供淡水养殖的水面达80多万公顷,共有淡水养殖种类100多种,淡水渔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 社会经济条件——发达的农业机械工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历史比较悠久,部门比较齐全,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学、石油、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如:农业机械、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制糖、造纸、建材和纺织工业都比较发达。而农业机械工业是发展较快的部门。目前,东北地区已初步形成耕作、排水、灌溉机具的制造和修配网络,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东北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还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六区域产业活动微专题2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案

微专题23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考试内容考试要求 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 区域农业可 持续发展 (1)美国农业生产布局 最主要特征 (2)农业生产地区专门 化的含义 (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 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 方向和途径 a b d 阐述区域可持续发 展的策略 1.美国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 美国农业布局的最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的农业带是地区专门化的标志,主要农业带及其区位条件示意如下: 农业带位置区位条件 乳畜带东北部及五大湖沿岸 气候湿冷,适于牧草生长; 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 集) 玉米带中部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降水 集中、热量充足

小麦带中部(冬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 沃、地势低平 北部(春小麦) 棉花带35°N以南、亚热带作物带以北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畜牧和灌溉农业带西部山区 地形以山地、高原、山间盆 地为主,气候干旱 2.美国中部平原农业生产条件 美国中部平原是商品谷物农业的杰出代表,其主要生产条件如下: 优势条件具体体现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交通条件便利水运便利,公路、铁路发达 地广人稀农村人口少,利于大规模生产 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 科技先进农业科研和推广系统庞大 3.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措施 水资源缺乏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喷灌技术 水土流失植树造林 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土壤肥力下降休耕与轮作 土壤侵蚀免耕 粮食短缺基因工程 4.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政策核心内容 限耕政策分配和限制农场主生产某些农产品的最大面积 休耕政策对生产严重过剩的农产品所使用的耕地实行休耕 补贴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价格补贴和农作物灾害保险补贴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通过扩大农地、草地、湿地等的保护面积,加大对耕地保护、水利设施等方面的投资,以改善土壤状况和环境质量 a级拓展延伸

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论述

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论述 随着化肥、农药、农膜和农业机械等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后,我国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迅速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但由于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随之而来的是土壤退化,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危及人类健康与安全等问题的出现。面对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事实,人们开始反思和重新审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模式,尝试进行了农业可持续性的实践探索。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发展要求不同,因此也就产生了对可持续农业理解上的差异。由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因此更加注重农业产业的综合功能和重视食品安全与营养,并且更多地强调资源环境的保护,这是一种现代化农业观念。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投入水平低,经营粗放,农业发展更多地集中于数量的增长。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起点不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各有侧重,但共同点都是要求保护资源和环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因而《丹波宣言》中的“可持续农业”定义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即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的农业”。 2农业可持续性的特征 农业可持续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一个关键性概念。由于不同学者所从事研究的学科背景不同,其对农业可持续性的认识角度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农业可持续性的内容基本都包括生态、经济与社会3个方面,并具有以下特征。 2.1公平性 在可持续发展中,公平主要有2个方面的含义:①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也就是说,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和给全体人民以同等机会,满足他们较好的生活愿望。 ②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基本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农业系统发展的公平性,即农业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课题】农业与区域可连续进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进展商品农业的条件。 2、认识东北自然环境特点,专门是土地资源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图表分析,把握东北农业分布的差不多格局。 2、分析东北农业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整治采取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可连续进展观念:认识到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生态环境的爱护,改变传统的“我国幅员宽敞,资源丰富,能够随意开发利用”的错误观念,建立起可连续农业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农业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学案 【教学方法】引导法,分组讨论法,讲述法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把握知识,培养能力,进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由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导入,让学生认识到东北的农业发达,同时启发一个 问题:歌曲中的东北和东北地区两个概念是否一致?由此导入本节课! 一、区域概况 1、范畴: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 2、位置:东北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所处 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确实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点。 3、气候:东北区位于我国温带潮湿、半潮湿季风气候区。冬季冰冷,夏温较高,热量与水 配合和谐,热量条件能够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5、经济特点:东北区是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农、林、牧、渔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有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其中农业机械制造是进展较快的部门,它为建设东北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土地资源优势 1.耕地面积扩大 (2)分布:东北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还有一些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和谷地。 2.土壤肥沃 东北区大部分平原地区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另两个黑土区是亚欧大陆北部保、匈、罗、乌、俄境内的黑土带和北美洲美国中部黑土带),其分布 3、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三、森林资源优势 东北宽敞的山区分布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全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森林集中分布在大兴安 四、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林基地的建设) 1、条件和成就 2、需注意的问题 东北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爱护,那种认为“土地资源丰富,能够随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知识讲解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通常要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两方面进行分析。影响区域立体农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水源以及区域的气候特点。当该区域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是可以发展立体农业海拔较高处种植林木,缓解水土流失。较低的缓坡上种植经济林或者是茶叶,提高农民的收入。海拔较低处或者是河谷发展种植业,或者是养殖业、渔业。 二、例题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二图甲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乙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 (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__________。 【答案】(1)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较少 (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

(3)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 (4)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 【解析】 【分析】 考察土地利用结构、立体农业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难度不大,基础知识考察,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材料分析,并学会进行迁移,运用紧扣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该村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从土地利用的类型以及土地利用方式两方面去谈。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村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林以及交通和村庄建设各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园地和林地原地占有29.8%,耕地占的比重和他们基本持平,仅有29.9%,因次耕地相对较少。 (2)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是在不同海拔发展不同的农业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多低山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容易产生水土流失,松林和竹林可以有力减缓水土流失,在相对低是较低的饭破处。茶园有利于排水,靠近河流地区,发展种植业,种植水稻,因此该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气候和水源。 (3)有材料一可知,该村70%的人外出就业,大多数都为年轻人,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留存的人口36%以上为老年人,人口老龄化严重,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产业结构单一,总产值与收入具有下滑趋势,因此农业衰退,经济衰退。 (4)根据当地的资源利用状况可以积极拓展产业:该地松林、竹林兼具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的木材加工产业,立体农业相对较典型,可以发展观光农业,农产品的销售,可以依靠互联网,进行网上销售,发展农村电商。

高考地理复习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水稻种植区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 B.市场 C.技术 D.政策 2.甲、乙两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主要问题分别是 A.土地石漠化、低温冻害 B.土地盐碱化、旱涝频发 C.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D.土地沼泽化、土壤污染 1. 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东北稻米质量好,市场上很受欢迎。由图可知,从1980年至2010年,水稻种植北界向北移动,种植范围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这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水稻种植技术提高,使得种植北界向北移动。 2.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问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农业生产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东北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不合理的耕作容易出现黑土遭受侵蚀导致水土流失。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乙地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农业生产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并且混淆土地石漠化和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将土地石漠化等同于土地荒漠化。 下面两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 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B. 村寨秧田育鱼苗,不利于鱼苗成活 C. 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D. 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4.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 A. 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 B. 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C. 对市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D. 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3.D【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山区立体农业。山上河谷养种鱼不需要捕捞,可以顺着河流到水稻地放养,村寨秧田育鱼苗靠近居民,便于管理,山腰梯田种水稻面积小,上下梯田坡度大,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4.D【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水稻种植业商品率低,因此受市场影响小,该农业生产系统专业化程度低,该农业生产系统属于生态农业,注重资源循环利用,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B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种鱼分布在山上河谷,鱼苗分布在村寨秧田,成鱼分布在稻田,层次分明,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中国的玉米种植主要是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其中夏播玉米一般在小麦收割之后播种。下图为中国玉米种植优势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玉米种植优势区域中,主要种植夏播玉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关于中国玉米种植优势区域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可 持续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水稻种植区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 B.市场 C.技术 D.政策 2.甲、乙两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主要问题分别是 A.土地石漠化、低温冻害 B.土地盐碱化、旱涝频发 C.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D.土地沼泽化、土壤污染 1. 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东北稻米质量好,市场上很受欢迎。由图可知,从1980年至2019年,水稻种植北界向北移动,种植范围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这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水稻种植技术提高,使得种植北界向北移动。 2.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问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农业生产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东北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不合理的耕作容易出现黑土遭受侵蚀导致水土流失。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乙地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农业生产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并且混淆土地石漠化和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将土地石漠化等同于土地荒漠化。 下面两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 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B. 村寨秧田育鱼苗,不利于鱼苗成活 C. 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D. 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4.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A. 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 B. 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C. 对市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D. 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专题一:高中地理常用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专题一:高中地理常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专题一:农业 知识框架 1.农业的区位含义 2.农业的区位因素 3.农业区位选择(分析)的基本原理——重要考点 4.农业的地域类型 5.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重要考点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总结: ①天堂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措施: 1.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 2.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3.推行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自主品牌 5.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②季风水田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一轮资料P105页) 1.促进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商品率 3.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兴农,提高产量 4.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③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一轮资料P109页) 1.围栏限牧,划区轮放,种植饲料,防止草地退化 2.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加强对牲畜病害的研究 3.开辟水源,保证人畜及草地的用水需求 4.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市场 ④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混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课本必修二P46页) 1.推行休耕、轮耕政策,保持土壤肥力 2.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循环利用,发展生态农业 3.有效合理安排农事 4.根据市场灵活进行生产选择 ⑤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课本必修三P68页) 1.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循环利用,发展生态农业 2.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 ⑥江西省泰安县千烟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课本必修二P43页) 合理利用土地坡度,多层次利用土地空间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山地,丘陵地带农业发展考虑此观点)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第四单元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 【考纲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分析其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生产布局特点。 2.认识黑土、林区、湿地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初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树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点。 【重点难点】 1.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 2.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特点。 3.黑土、湿地、林地在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整治。 第 1 课时 【基础梳理】 一、自然环境 1、东北地区范围包括、、三省及自治区东部。、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貌格局呈状,外侧是,中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则是广阔的。 2、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气候区,自南向北跨、 、,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降水自向递减。 3、辽宁南部、、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 、、高粱、水稻、、亚麻等春播作物;大兴安岭北部的山地属于寒温带气候,以、马铃薯、大豆为主。 4、东北地区植被以和为主,并分布有

和。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壤肥沃 东北地区分布着和等土壤类型。其中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平原的东部和北部、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平原的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2、土地资源丰富 东北平原是我国的平原,是全国人均耕地量的地区,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东北还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荒地主要分布在、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也有少量分布。 3、土地开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荒地的大量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昔日的“”变成了“”。 4、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既是水源地、蓄水池,又是我国特有珍禽、 的栖息地,对、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护陆地生态系统,对已开垦的荒地将逐步还、还、还。 【要点突破】 1.自然环境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中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则是广阔的平原。 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10℃的积温,辽宁南部可达3600℃,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水稻、甜菜、亚麻等春播作物;大兴安岭北部的山地属于寒温带气候,≥10℃的积温为1000℃左右,以春小麦、马铃薯、大豆为主。东北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也较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见下表)。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夫鹏 学号:3136604067 年级专业:13级环境设计2班

目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六、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目标的方法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 八、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九、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未来应选择的模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延伸到农村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时而生成。在此之前,若干国家的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常规农业现代化投入获得高产的反思,提出了侧重面有所不同的替代模式。人类出现之后,自然协调功能慢慢萎缩,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思维的发达,成了主宰自然优势物种,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越来越严重。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们国家的不断完善、进步。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农业是在总结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可持续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农业需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程度的结合,对环境负责的生产体系需要统一考虑一系列物理的、生物的和环境的因素,包括: 1)缩短施肥周期,减少农田养分流失,确保农田中的和外部投入的养分的有效结合。 2)保护和增强土壤储蓄养分、水分和抗侵蚀的能力。 3)有效使用轮作、作物覆盖、绿肥、作物残渣和动物粪便。 4)加大豆科作物和其他来源生物氮的使用。 5)在有机养分供应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平衡、有效地使用化肥。 6)通过作物耕作、栽培手段,包括害虫统一治理和其他形式的生物控制,对害虫、疾病、杂草采用天然控制办法。 7)当害虫监测清楚表明对作物构成威胁、经济损失达到临界值,且使用其他方法明显无效时,考虑使用杀虫剂。 8)保持作物和畜禽的多样性,提高其生物和经济稳定性。 9)选用能够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抗害虫能力的作物品种。 10)对生态过程开展更广泛地多学科研究,重点强调具抗病原、抗虫、抗微量元素缺乏和抗毒性的作物育种。

专题一高中地理常用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专题一:农业 知识框架 农业的区位含义 农业的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选择(分析)的基本原理——重要考点 农业的地域类型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重要考点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总结: ①天堂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措施: 1.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 2.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3.推行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自主品牌 5.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②季风水田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一轮资料P105页) 1.促进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商品率 3.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兴农,提高产量 4.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③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一轮资料P109页) 1.围栏限牧,划区轮放,种植饲料,防止草地退化 2.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加强对牲畜病害的研究 3.开辟水源,保证人畜及草地的用水需求 4.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市场 ④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混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课本必修二P46页) 1.推行休耕、轮耕政策,保持土壤肥力 2.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循环利用,发展生态农业 3.有效合理安排农事 4.根据市场灵活进行生产选择 ⑤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课本必修三P68页) 1.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循环利用,发展生态农业 2.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 ⑥江西省泰安县千烟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课本必修二P43页) 合理利用土地坡度,多层次利用土地空间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山地,丘陵地带农业发展考虑此观点) ⑦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一轮资料P155页) 1.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2.控制农业规模,避免过度放牧,避免过度开垦 3.围栏限牧,划区轮放,种植饲料,防止草地退化及土地荒漠化 4.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退耕还林还牧 5.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封沙育林,封沙育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2、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课标分析 课标有二个层面的要求: 1.能够对某一具体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布局以及农业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了解该区域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2.通过对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和问题,以及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的分析与认识,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发现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实现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并能独立分析其他别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问题,并提出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指图说出东北区的位置和范围;简要描述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等基本概况;能够根据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来分析东北农林基地建设的优势;能够发现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够知道如何收集和运用哪些材料说明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农业生产现状;能够尝试提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能够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知道我国的粮食必须自给自足,不能依赖于进口;能认识节约粮食的重要意义,并自学节约粮食;通过认识我国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问题,进一步认识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强化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近几年来,东北地区农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因此,东北地区是最符合课标要求的一个区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分层次呈现教学内容。 第一层次内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教材主要涉及的是自然条件。教学实际中,教师可根据需要,适当补充有关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等。 第二层次内容:农业生产资源。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