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全球数字电影技术发展与应用分析

全球数字电影技术发展与应用分析

全球数字电影技术发展与应用分析
全球数字电影技术发展与应用分析

全球数字电影技术发展与应用分析

2014-05-12 | 访问次数:181 | 新闻来源:电科动态

一、运用新技术提升数字电影视听质量和用户体验质量成为当前及未来电影行业的发展热点,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字电影后期制作环节加快推广应用

1、提升电影图像质量成为技术研发热点,“更多像素”、“更快像素”和“更优像素”等技术将在电影行业综合应用

在数字电影领域,“更多像素” 是指图像空间分辨率的提升,如4K (4096×2160)技术的应用;“更快像素”是指图像时间分辨率的提升,即高帧率技术的应用;“更优像素” 是指图像像素质量的提升,涉及更广亮度范围、更大色域等内容。4K技术近年来一直是影视行业的关注热点,它通过提高图像空间分辨率来提升影视图像质量,4K 数字电影和超高清(UHD)电视是影视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4K数字摄影机产品陆续发布,索尼、Blackmagic、GoPro、佳能(Canon)等设备商均推出了不同价位的4K数字摄影机。与此同时,4K电影后期制作工具和工作流也进一步成熟完善。截至2013年末,全球共拥有4K电影放映设备15114套,在2012 年(13494 套)的基础之上增加12%,增速较前几年明显放缓;近年来4K电影放映设备占全部电影放映设备(2K/4K)的比重日趋稳定,约为15%。

除4K 技术外,高帧率(HFR)技术也是提高视觉体验的有效手段,它通过提高电影摄制和放映的帧速率来提升数字电影图像质量,特别是在数字立体电影领域极具应用前景。继2012年9月数字电影倡导组织(DCI)发布高帧率数字电影推荐实施细则后,高帧率数字电影的发展与应用方向逐渐清晰明确。迄今,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再到解码放映,电影行业已基本实现对高帧率工作流程的支持。2013年8月,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举行了数字电影高帧率应用规范与互操作性研讨会,对现有和即将安装的数字电影播放系统、母版制作、工作流、压缩过程进行调研,拟将3D 影片单眼帧速率提升至48fps、50fps 和60fps,将2D 影片帧速率提升至96fps、100fps和120fps。研讨议题还包括图像内容压缩标识、不同放映机在放映高帧率影片及常规影片时的声音错位现象、可见伪影的测试材料等内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在积极推动高帧率数字电影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随着4K技术和高帧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影行业逐渐意识到单一技术的发展并不能解决电影画质的全面提升,人们开始探寻能够有效改善图像显示效果的方法。在2013 年SMPTE 技术年会上,与会代表提出了“更优像素”的概念,其涵盖更广的亮度范围(更亮或更暗像素)、更大的色域(像素更加多彩)等内容。随后与会代表一致认定,只有将“更多像素”、“更快像素”和“更优像素”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才最具应用价值。因此,“更多像素”、“更快像素”和“更优像素”综合应用的概念被提出,迄今已被电影行业所认可和接受。“更优像素”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其主要依据在于目前大多数影视节目均采用数字摄像技术来记录真实世界的色彩和亮度,而现行影视调色标准基于传统阴极射线管(CRT)技术,调色过程中必须调整原始图像内容,在影像传输和播放之前画面色彩、亮度和对比度已大幅下降,从而使呈现在用户眼前的画面真实度明显下降。目前数字摄像机和图像显示设备的捕获范围与呈现范围极为有限,远远低于人眼对亮度的识别范围。因此,研发新一代图像摄取和显示设备,尽可能真实捕获和真实还原人眼所能看到的一切,是图像摄取和显示设

备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可以预见,电影行业未来将沿着“更多像素”、“更快像素”和“更优像素”综合应用的方向发展进步,从而实现电影视听品质的全面提升。

2013年“更优像素”技术已经开始在电影行业得到应用。举例来说,在影片《霍比特人:史矛革之战》后期制作中,RealD公司就首次应用了可实现“更优像素”的真实图像(TrueImage)技术,即通过计算每幅图像上数百万的像素点来调整伪影,重建原始画面,并采用独特解析工艺消除噪波来提高图像信噪比,使图像显示更加精细逼真,从而提升图像整体质量。RealD真实图像(TrueImage)技术属于图像增强技术,可用于电影拍摄和后期制作。在影片制作过程中,该技术通过补充画面细节,可达到现有摄像系统物理光学成像无法实现的效果,还能生成拍摄脚本,有助于提高后期制作和特效制作中的图像合成准确度,以帮助电影制作人真实再现创作画面的艺术感。TrueImage技术特别适合噪波较多、画面较暗的镜头,通过消除伪影和噪波,从而为观众带来更加舒适的2D和3D观影体验。杜比公司也于近期发布了可实现“更优像素”的杜比视觉(Dolby Vision)技术,可为用户提供高保真度和高画质的影视内容,并可增强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流媒体、广播和游戏应用的超高清与高清视频信号的保真度,提升画面亮度、色彩饱和度和图像对比度,使观众能够充分感受到画面细节,从而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视觉体验。杜比视觉技术通过显著提升画面质量和真实还原原始画面,使创作团队能够充分利用更广的亮度范围、更大的色域和更逼真的对比度,并能促进4K 显示技术的推广应用。杜比视觉技术迄今已得到好莱坞一线导演、全球主要电影制片厂、电视制造商和运营商的广泛支持,采用该技术的夏普公司和TCL 公司推出的超高清电视和高清电视原型机也已亮相于2014 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预计近期将逐步实现商用。

2、多平面立体声技术进入影院应用,显著增强了影院相对于其他媒体终端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多平面立体声(Multi-Plane Sound)又称沉浸式声音,是电影声音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制高点,它通常采用基于声道或基于对象制式,或两种制式相结合,其发展与应用对于提高电影视听质量、提升沉浸感和临场感、促进数字电影差异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多平面立体声技术发展与应用进程不断加快,相应格式影片不断推出,片源瓶颈基本消除,影院部署规模和影片制作机构数量均不断提升,其发展与应用前景被行业内外十分看好。

目前国际上多平面立体声技术有Auro11.1、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音索诺(IOSONO)、音尚(ImmSound)和中国13.1五大制式,其中Auro11.1 和中国13.1 采用基于声道技术,IOSONO基于声场合成原理,ImmSound基于对象原理,杜比全景声则将基于声道的混音方法与基于动态音频对象的混音方法相结合。目前,杜比全景声和巴可Auro11.1 是多平面立体声领域的两大重要品牌。杜比全景声结合声道格式的兼容性和对象格式的灵活性,兼顾制作习惯和发行放映成本,它通过在影厅安装独立驱动扬声器作为独立声道,然后将节目制作为由固定的基础多声道节目和可移动的声音元素组成的混合节目,通过其独特的音响处理器识别打包在发行母版中的元数据加以还音,并能够在条件不具备的场合自动进行下混合输出。Auro11.1则是一个基于11.1声道制作的声音格式,为兼顾制作和发行要求,它通过采用一种独特编码算法,可将11.1个声音文件编码到传统5.1节目中,并借此进行发行,编码后的5.1文件可直接使用或解码为11.1音频格式,迄今Auro11.1已推出全套的混音、声像定位和编码工具。

2013 年多平面立体声技术进入全面商用阶段,发行影片逐步增多。据悉全球已经出品和计划出品的多平面立体声格式影片数量已经接近150部,其中杜比全景声格式约112部,Auro11.1格式约33 部。在中国,多平面立体声技术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制作能力和市场响应两个方面。由于进行多声道制作改造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较高,且短期经济利益不明显,国内大多数制作公司目前尚无能力或意向来实现多声道格式声音的制作改造。迄今为止,杜比全景声系统在中国的推广力度最大,Auro公司则选择在中国二线城市推进多声道影厅建设,并于2013年下半年开始与中影股份公司开展合作。

多平面立体声技术在商用推广之后,对其统一标准的呼声一直不断。2013年2月,美国影院业主协会(NATO)和欧洲影院联合会(UNIC)针对多平面立体声发布了《放映商声音要求》。其中要求,影院选择的声音渲染解决方案应能够支持放映所有影片,包括多平面立体声片源,并要求发行包能够适应所有专利解决方案;影片发行时,最好采用兼容各种声音制式的通用发行包,或在所有影片的发行包中包含所有的专用声轨文件。《放映商声音要求》发布后,巴可公司和杜比公司分别做出反应:在2013 年美国西部电影博览会(CinemaCon)上,巴可(Barco)宣布与声音技术公司DTS合作,推荐使用DTS 的多维音频(MDA, Multi Dimensional Audio),希望制定标准工作流程,并对最终产品格式作出规定,避免制作单位进行多制式混音。杜比(Dolby)则认为标准工作流程将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其主张对打包、安全、流媒体协议以及声画同步等环节制定统一标准,而在声音的捕捉和渲染上不应有过多规定。2013年9月,数字电影倡导组织(DCI)发布《数字电影基于对象的声音(OBAE, Object-Based Audio Essence)技术规范补充文档》,对基于对象的数字电影声音内容的打包、发行和影院放映进行了规范。该规范在不改变目前数字电影技术体系和密钥传送消息(KDM)架构的基础上,对基于对象的声音内容的互操作做出了规定,确保数字电影在现有安装设备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2013年10 月,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决定成立专项委员会,以制定多平面立体声影院应用标准,旨在保留各设备商原本创意的同时,对巴可和杜比提出的两大建议进行统一协调,以确保各声音系统之间实现互操作(Interoperable)。据悉多平面立体声行业标准框架有望于2015年推出,但具体细节仍需补充完善。

3、数字电影制作服务云端化成为重要趋势,基于云计算技术和高速互联网的数字电影网络化协同制作商用化进程加快

云计算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随着电影制作分工高度专业化和高速互联网加快推广应用,数字电影内容制作云端化和网络化协同制作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一些大型电影后期制作软件提供商已充分意识到云计算这一重要趋势,并将应用解决方案移至云端。例如,欧特克(Autodesk)公司为适应发展需求已开始为客户提供云服务;Adobe在其CreativeCloud解决方案中,将每一个应用包演化为一个基于云的服务,由客户按需租赁云服务,从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销售模式,即使用云授权来替代传统的购买软件许可证方式;2013年梦工厂出品影片《极速蜗牛》采用了惠普(HP)的融合云基础设施技术,涵盖众多服务器、存储设备、宽带网络、服务与管理软件,并配合惠普融合云和惠普工作站的支持,成功完成了32 辆赛车、3200 万环境角色的处理,渲染时间超过7500万小时。2013年7月,Exocortex公司历时两年开发的基于宽带互联网的3D 电影制作工具克拉拉(Clara.io)发布封闭测试版,可实现3D 制作全程网络化,无需将制作内容下载到本地,可直接在互联网上实现3D 制作场景共享和实时编辑,并能实现网络化协同制作和在线云端服务,从而进一步推动电影后期制作由单一机构本地制作向多机构网

络化协同制作发展。此前原迪士尼流程管理技术团队开发的散弹枪(Shotgun)系统,主要是对电影后期制作流程中的项目管理、任务分配、团队交流、文件交换、数据管理及版本跟踪等搭建统一的协作平台,其本质上属于网络化协同管理,而克拉拉(Clara.io)则属于网络化协同制作,它将任务管理和后期制作具体任务全部移至云端,是数字电影网络化协同制作技术领域的一次重要飞跃。

4、全球视觉特效行业发展面临困境,商业模式创新成为迫切要求

近年来,新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电影的视觉魅力,促进了电影生产力的发展,但陈旧的生产管理模式却使全球视觉特效行业发展陷入困境,诸多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严重阻碍特效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之下,2013年7月美国视觉特效协会(VES)发布《2013年全球视觉特效行业状况》白皮书,内容涵盖全球视觉特效行业发展状况、特效技术发展环境及商业模式、特效行业存在问题、问题根源及解决办法等内容。其中,视觉特效行业存在问题主要包括:(1)特效制作公司数量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2)部分特效制作公司管理模式不成熟,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弱;(3)特效行业波动性强,特效制作项目不连贯;(4)特效制作人员呈“游牧性”特征,人员流动性强,生存环境差;(5)特效制作项目报价低,制作过程中成本上升致使特效公司亏损。与之相对应,白皮书提出了对策和解决办法,主要包括:(1)特效制作机构可迁至税收优惠地区或廉价劳动力地区,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促进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提升制作竞争力;(2)特效制作机构要培养商业头脑,实施专业化管理和内部人员责任制,同时创新特效团队组建模式,提升制作团队凝聚力和灵活性;(3)特效制作机构可依据自身状况实施分化或合并策略,向专业化或多元化发展;(4)特效制作人员要培养商业头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5)特效制作项目竞标定价模式不应单一化,应进一步规范特效行业游戏规则,保障特效制作机构正当权益,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5、激光放映安全标准逐步完善,主流放映机厂商相继推出数字电影激光放映解决方案,其推广应用将促进观影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激光放映机的迅速崛起以及激光光源的日趋成熟,对电影产业将产生重要影响。激光放映技术在亮度、色彩饱和度、色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立体放映领域极具应用前景。当前电影放映领域最大的亮点就是激光放映机产品的出现。由于受制于激光放映安全标准,国内外厂商在2012年显得相当保守,但随着激光放映安全标准的逐步完善,2013年更多厂商纷纷展示了大型激光产品的工程样机。

NEC 在2013 年6 月举行的欧洲电影博览会(CineEurope)中展示了其NC1040L 激光放映机,用于影院放映的银幕宽度可达9.5米。在2013年8月召开的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BIRTV)上展示了由1 台4K 数字放映机NC3240S 和1台2万流明激光机柜组合而成的4K激光放映解决方案。2013年11月,NEC在我国展示了全球首款一体式激光电影放映机NC1100L,这是一款低价位激光放映机(38, 000美元),主要针对宽度小于36英尺(约11米)的小型银幕,可提供14 英尺朗伯的亮度(银幕增益1.8),光通量为1万流明,该参数较低无需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NEC 还与激光引擎(Laser Light Engines)公司合作,共同开发适于大银幕(21 米及以上)的激光放映机,但该计划需得到FDA的批准。

2013年9月,索尼(SONY)在京率先发布了采用纯激光技术的入门级液晶工程投影机VPL-F420HZ,与顶级工程的三色激光相比,其采用的纯蓝色激光的成本更低,且便于实现小型化,安装操作简便,易于在民用领域普及推广。巴可(Barco)已于2012年研发出一款激光放映机,2013年尚处于试验阶段,但近期已取得较大进展。在2013 年美国东部电影博览会(ShowEast)上,科视(Christie)和杜比(Dolby)合作展示了科视的4K激光放映机,在展示过程中使用了RealD的XL影院系统、科视Vive音频音响以及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扬声器。科视激光放映机已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可向影院出售,科视首台激光放映机计划于2014年初安装在美国西雅图全景影院(Seattle Cinerama Theatre),其在技术上还将有较大进展和突破。据最新消息,在2014年CinemaCon电影博览会上,科视和巴可均展示了最新的6基色(6-Primary, 6P)激光放映技术。

二、全球影院网络化、信息化进程加快,网络化服务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1、加快构建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化信息化体系成为电影行业的发展共识和实现目标

在全球电影即将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背景下,电影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将逐步与信息技术(IT)实现深度融合,网络化信息化成为电影行业运营、服务与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当前,电影产业已经进入由设备与工艺数字化向整体信息化与网络化转变的关键时期。发行放映环节作为电影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最为迫切,加快构建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化信息化体系成为电影行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相关规划并实施推进。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电影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我国电影主管部门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建设由六大系统、一个平台构成的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化信息化体系,有利于形成电影发行放映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可管可控、权限清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产业新格局。

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化信息化体系构建涵盖以下内容:

六大系统包括:(1)运用卫星通信与传输等技术,建设包括影片分发管理前端、卫星传输通道和影院卫星接收终端的数字影片卫星传输系统,实现高效、便捷和经济的数字影片发行传输方式。(2)运用数字版权保护等技术,建设完善包括数字证书管理、影片密钥制作和分发管理的数字影片密钥管理系统,实现影片放映的安全管理、放映档期的授权管理和公平开放的发行机制。(3)运用大容量数据存储等技术,在影院建设包括大容量磁盘阵列、高速光纤通道网络和存储管理软件的数字影院中央存储系统,实现影片的集中化存储和影院的个性化放映。(4)运用自动化信息管理等技术,在影院建设与电影放映设备、影院自动化设施等实现网络连接的影院管理系统,实现影院内部的节目内容、密钥授权、放映计划等自动化管理功能。(5)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大数据等技术,建设完善包括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系统、计算机票务管理中心和影院计算机售票终端的计算机票务系统,实现影院售票的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分析功能。(6)运用物联网等技术,建设完善包括监控中心、VPN网络和影院客户端的网络运维中心,实现对影院设备的远程监测、故障诊断和软件升级等功能。

一个平台即电影发行放映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其建设涵盖以下内容:(1)综合运用数字电影、信息安全、信息管理、大数据等技术,制定以上六大系统实现网络连接的通信协议和数据规则,建立发行放映基础数据库,通过对六大系统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管理,

实现信息互补,同时为电影管理部门、版权方、发行方、院线等相关利益单位提供数据统计服务和管理依据。(2)在该平台实现数字影片卫星传输分发、数字证书和密钥制作分发、影院放映日志管理等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相关功能。(3)该平台具有可扩展性,可与电影产业其他相关系统实现业务和数据对接,如与未来的数字电影制作网络化协作服务系统、数字电影发行交易系统、数字电影交易结算系统等实现对接。

2、北美地区已经正式启用数字电影卫星发行传输网络,拉美地区迈出数字电影卫星传输第一步,我国数字电影卫星传输试运营平台覆盖影院规模更广,发行影片数量持续上升

2013 年10 月,由美国数字电影发行联盟(DCDC, Digital Cinema Distribution Coalition)负责的数字电影卫星传输网络正式启用,其中迪拉克斯/回声星(Deluxe/ Echostar)公司负责卫星传输分发网络运营,休斯(Hughes)公司负责卫星接收设施安装维护,Kencast 负责数字增值内容的影院直播转播服务。该传输网络覆盖了北美地区的1200家影院,共计17000块银幕,在2013年末已完成31部数字影片的卫星传输。目前已签约的DCDC成员中,发行环节包括华纳、环球、迪士尼、索尼图像、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狮门影业,放映环节包括AMC、Cinemark、帝王(Regal)、全美娱乐(National Amusements)等院线。迄今北美地区拥有6500家影院,共计43000块银幕,尽管卫星传输网络的覆盖规模已相当可观,但与影院总数相比仍然不到1/5,这表明数字电影卫星传输在未来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数字电影卫星传输网络的运营与影院覆盖规模密切相关,签约成员越多,联盟成员享受的价格就越低,这将促使数字电影卫星发行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独立发行商或放映商的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在欧洲,主流发行商和院线已经加入数字电影卫星传输网络,或采用地面光纤网络进行数字影片传输,独立电影发行商因费用问题尚未采用卫星传输和地面网络传输方式。在拉美地区,2013年6月墨西哥卫星传输公司Contenido Alternativo与Cinepolis院线合作,将影片《神偷奶爸2》通过卫星传送至Cinepolis旗下的281家影院,这是拉美地区首次利用卫星传输数字影片。Cinepolis院线是拉美地区最大的院线,迄今已经实现银幕全数字化,过去利用硬盘向Cinepolis旗下影院寄送影片需3~4天时间,通过卫星传输仅需数小时,显著提升了发行效率。2013年我国数字影片卫星传输的影院覆盖规模进一步扩大,利用卫星传输的数字影片数量也进一步上升。据统计,截至2014 年4月3日,我国数字电影卫星传输试运营平台已传输737 部(1018版)数字影片,覆盖635家数字影院,包括时代、银兴和太平洋院线。

3、全球数字影院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影院管理系统(TMS)和网络运营中心(NOC)应用规模显著提升

在电影行业数字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背景下,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成为实施重点,尤其是数字影院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拓展,数字影院管理系统(TMS)和数字影院网络运营中心(NOC)的安装部署规模持续扩大,进一步提升了现代影院的智能化管理和网络化服务水平。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数字影院管理系统(TMS)主要由艺术联盟媒体(AAM)、GDC、杜比(Dolby)等提供,数字影院网络运营中心(NOC)主要由科视(Christie)、艺术联盟媒体(AAM)、GDC等提供。

2013 年我国数字影院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中影器材公司推出的数字影院管理系统(TMS)已经覆盖国内400 余家影院(3000块银幕);由中影器材

控股公司中影环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运营的数字影院网络运营中心(NOC)已经覆盖2000多个数字影厅;科视(Christie)与时代今典集团推出的UCS NOC系统已经接入200 余家影院的1000 余块银幕(覆盖时代今典、比高、新影联、博纳、星美等多家院线和影院管理公司);艺术联盟媒体(AAM)与万达集团、上影集团关于NOC系统的建设方案和合作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

三、家庭数字影院发展与应用加快,视听品质不断提升,系统实现方案趋于多元化,互联网视频业务规模显著提升

1、全球家庭数字影院技术设备发展迅速,基于宽带互联网、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卫星传输网络、OTT、内容分发网络(CDN)、云分发等系统解决方案不断成熟完善

随着技术进步和业务创新,电影市场正从专业领域加速向消费电子领域渗透与融合,电影产业链也加快向家庭拓展延伸,家庭数字影院的发展与应用将为电影业拓展市场空间、提升产业规模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家庭数字影院发展与应用加快,技术设备发展迅速,视听品质不断提升,系统实现方案趋于多元化,基于宽带互联网、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卫星传输网络、OTT(Over-The-Top)、内容分发网络(CDN)、云分发等系统解决方案不断推出并逐步成熟完善。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和融合化发展要求,众多互联网视频网站、通信设备制造商、传输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等已经直接面向广大家庭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数字影视服务,基于IP传输网络、数字电视传输网络和高清交互机顶盒传输接收高清影视节目愈加广泛,基于互联网但无需基础网络运营商专门支持也不受其控制的OTT业务和应用也由于商业模式创新而得到了迅猛发展。随着光纤入户(FTTH)和高速互联网的推广普及,基于云的解决方案的技术优势将愈发显现,将高品质的电影通过云分发平台传送至家庭智能播映终端,从而可提供便捷、高效、高视听品质和高用户体验质量的家庭观影服务。

2、全球家庭影视娱乐产业发展迅猛,互联网电影销售快速增长,数字影片购买服务和播放形式多元化,大数据技术得到应用以美国为例,2013年美国家庭娱乐产业整体营业收入增长0.7%,达到182.2 亿美元,数字电影是其中增长最快的家庭娱乐内容种类,销售额增长47%,达到11.9亿美元。2013年美国实体光盘租赁业务营业收入下滑1%,降至19.2亿美元;包括DVD和蓝光在内的实体电影媒介销售收入下滑8%,降至77.8亿美元;互联网电影销售快速增长,主要缘于数字高清(Digital HD)发行窗的大规模普及。在电影光盘发行或上网租赁前1-4周,电影公司允许消费者通过网上商店购买新电影。2013年美国家庭娱乐产业中,3D 影片所占比重提升,但总量仍处于较低水平。3D蓝光光碟是仅次于影院放映的第二大消费市场,占比约13.9%;3D视频点播发展滞后,仅占美国整体视频点播市场收入(17亿美元)的1.5%,但其是美国3D影片市场中发展最快的领域,较2012 年增长82.7%。3D 影片在家庭影院市场占比持续偏低的原因是,消费者若想在家中观看3D 影片,需安装全套3D设备,含3D电视、3D眼镜和3D播放设备。在美国,家庭安装3D设施仍局限在小范围内,截至2013年末,美国约有 1.01亿家庭支持家庭影院播放,其中仅1400 万家庭可播放3D 影片,占比为13.8%。

近年来全球互联网视频业务规模显著提升,除已形成规模的奈飞(Netflix)、Hulu、亚马逊(Amazon)等外,Target、康卡斯特(Comcast)也开始通过电视平台或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数字影片购买服务。康卡斯特首次通过Ultra Violet(UV) 紫外线数字内容云端授权系统向用户提供购买服务,基于云计算和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授权用户下载数字娱乐内

容到不同的播放平台和家庭终端实现解码播放,并采用“一次购买,随时随地播放”的方式,允许用户把购买的数字内容存储到本地,并在不同的播放平台上实现播放。除提供基本节目外,奈飞、亚马逊等各大视频网站积极推出推荐引擎,利用大数据(Big Data)技术挖掘和分析预测用户行为。网站采用用户评分数据收集系统,记录用户观看、搜索、评分和简单浏览内容,以及用户观看时间、观看日期、使用设备和观看地点。这些数据都会被记录,并使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处理算法进行分析,以预测用户未来希望观看的内容。

未来几年,全球电影的数字化进程将全面完成,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将积极推进,电影产业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特别是,以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影行业的应用将愈加广泛和深入,将改变胶片时代所形成的电影管理模式和产业结构格局。在此背景之下,电影行业将步入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制作云端化、服务平台化、影院智能化将成为必然趋势。追求卓越的视听质量和用户体验质量(QoE)将成为电影行业提升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关键要素,可显著提升3D放映亮度和观影效果的新型激光放映技术将会在影院推广应用。以互联网视频为代表的家庭电影娱乐市场将为电影业拓展市场空间和提升产业规模发挥更加有效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将积极推动全球电影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数字电影高帧率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

数字电影高帧率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 2013-05-28 | 访问次数:304 | 新闻来源:电科网 近年来,声音、画面上的新技术不断涌现,旨在通过技术革新,带来更清晰、更具冲击力的观影感受,营造更加真实的影音再现。就画面而言,主要的手段有扩大银幕面积、增加影像分辨率和提高放映帧率等。其中,高帧率作为提高视觉感受的有效手段之一,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电影最根本的技术就是利用视觉暂留原理,将静止画面连续播放,当画面的播放达到一定速度时,实现画面的运动重现。因此,电影的放映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播放的画面越多,则画面交替时的闪烁感越弱,重现的画面运动越平滑,画面也越细腻。但是在胶片电影时代,受经济成本、机械机构等因素的制约,不能采用高帧率的方式拍摄和放映电影,只能在声画质量与成本之间折中,最终确立了24FPS的电影速率。 然而,24FPS 下的画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快速摇移画面时产生的抖动、频闪等现象,带来视觉上的不适。通过提高帧率来增加画面信息量,平滑运动镜头,增强视听震撼力一直是追求电影品质的方向之一。但在胶片时代,这种昂贵的方式只能作为一种特种电影局部放映,未能大量普及。 随着电影从胶片时代过渡到数字时代,曾经的制约因素逐渐减弱,数字技术的发展攻破了大量记录介质、快速机械结构等方面的技术瓶颈,使高帧率电影成为可能。加上观众对电影画面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提升画面品质的任务更显得迫在眉睫。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需求赋予了高帧率电影莫大的现实意义。 1 数字电影高帧率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 ◎应用实践 高帧率对于画质提升的意义并不是最近的新发现,早在胶片时代就有了通过提高帧率来获得更好的视听感受的尝试;而数字技术时代的高帧率热潮则是在2011年前后,随着数字电影技术的日趋成熟而悄然掀起。 对高帧率的探索可追溯至20 世纪70年代末,由道格拉斯·特鲁姆布(Douglas Trumbull)开发的休斯坎电影系统。特鲁姆布一直致力于研究提高电影的保真度,尤其是电影帧率与放映效果的关系。他将胶片以不同的播放速率放映给观众,再观察观众的表现。发现随着帧率的提高,观看者的情绪反应也随之提高。在此基础上,他在自己研发的休斯坎电影系统中,以60FPS的速度进行拍摄和放映,创造出画面清晰、运动流畅的观影感受。 但是由于胶片电影本身成本的制约,休斯坎系统大多用于与动感电影相结合的短片中,在游乐场等场所放映,未能大量推广。1983 年本计划成为第一部休斯坎电影的《头脑风暴》也因多方面原因而夭折。尽管如此,特鲁姆布等人对高品质电影的追求和探索留给了后人启发和鼓舞。 时至2011年,数字电影技术日臻成熟,高帧率再一次进入业界的视野。当年3月,詹姆斯·卡梅隆在CinemaCon展会上提出推动电影技术向高帧率方向发展的观点。他认为目前电影工业标准是在1927 年颁布的,长久以来都不曾改变,对当下的电影发展而言或许已经过时,将帧速率提高到48FPS甚至是60FPS 能获得更好的效果。为此,他展示了一些分别以24FPS、48FPS 和60FPS 拍摄和放映的素材,以证明高帧率对影像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对3D 影片质量的提升。随后,卡梅隆确定将使用60FPS的格式拍摄《阿凡达2》。 乔治·卢卡斯和彼得·杰克逊分别表示了对高帧率的兴趣。乔治·卢卡斯在迪斯尼乐园制作了一个名为《星球大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与此同时,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技术更新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姓名 学号 院系

从1985年电影诞生算起,百年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换言之,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促成了电影艺术的重大变革。 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是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第二次是电影从黑白到彩色,这两次变革并未在电影产业化上产生太大影响,其影响是针对于电影艺术的。 1927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的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使得电影真正成为视听综合艺术,促成了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的诞生,也预示了默片时代的终结。但是这一次变革也引发了反对的声音,当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默片大师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以及第一位系统研究电影视觉表现的格式塔派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20世纪30年代,尽管电影在世界各国已经相当普及,而且这门新兴艺术已经引起一批欧洲先锋派艺术家的兴趣与重视,但在当时仍有许多人固执地认为电影只不过是机械的再现现实,鲁道夫·阿恩海姆详细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紧紧抓住电影影像与现实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论述了如何利用这些差别来进行电影独特的艺术创造。阿恩海姆在其著作《电影作为艺术》里对无声电影和黑白电影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并对无声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对于无声电影的理论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认为无声电影艺术上的优点是由其技术上的缺点所造成的,从而完全拒绝和排斥电影技术方面的进步。但这些反对的声音并未影响电影产业的发展,即使是默片大师卓别林,也在1940年推出其第一部有声片——《大独裁者》。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在美国诞生色彩造型成为电影又一个强有力的表现手段,似的银幕上的世界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一样多姿多彩、五彩缤纷,大大增加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而阿恩海姆反对一切可以使电影更加逼真地反映现实的技术进步,他极力反对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认为如此可以保持电影的艺术地位,以防止电影陷于自然主义,避免电影变成抄袭生活的工具。他的结论是错误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绝不仅仅在于技术手段,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也完全可以避免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而且,电影艺术美学特性中逼真性与假定性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电影离不开艺术创造的假定性,同样也离不开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带来了电影留声机和彩色电影胶片,从而引发的这两次电影产业的变革与第三次相比只是序曲,环境音响和对白带给电影的影响增加了电影反映现实的逼真性,真正影响到电影产业

国内外三维动画电影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国内外三维动画电影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摘要三维动画已成为全球性大型产业,它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力日趋增强,三维动画在我国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关注。但是,它在我国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缺乏专业人才,人才培养不够系统,剧本没有创新,缺少本土品牌等。三维动画制作的人员一定要有坚定信念,努力学习;从事三维动画的培训机构为动画产业提供优质的人才;三维动画制作企业也要以创造本土品牌为己任;政府要为本土动画产业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关键词三维动画产业;创新;本土品牌1904年,随着第一部动画影片在法国问世,动画这一新兴艺术形式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步发展成为集艺术与商业为一体的全球性大型产业。如今,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动画已作为一种现代产业,由影视片出品,延伸到书刊画册、DVD音像制品等,进而发展到以角色为依托的文具、玩具、服装、工艺等周边产品,甚至扩大到相关游乐园等,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并过渡到商业化阶段。动画已经成为使用率最高、最大众、最普及和最通俗的艺术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的动画可以通过计算机生成,从制作方式到观念,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计算机动画不仅摆脱了繁重的手工制作,并以其简便、高效、更具表现力的特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三维动画更是动画业的骄傲。它主要依靠电脑图像技术,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建造模型,设置色彩与材质,模拟真实灯光,并使这些物体在三维空间中动起来,通过虚拟摄像机设定拍摄整个运动过程,渲染和生成视觉真实的三维画面。与二维动画相比大大减少了重复劳动。画面效果不仅真实、生动,更能展现现实所无法模拟的魔幻场面,深受观众的喜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巨大的,像赫赫有名的PIXAR(皮克斯)、迪斯尼、梦工厂等大型影视动画公司所制作的三维动画影片不断创下票房之最,所创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是空前的。因此,三维动画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备受关注。近几年,打开电视机,常会看到一些本土三维动画片在播放,这在十年前是根本没有的现象,甚至在五年前也是极少有的。在三维动画电影方面,也仅有前年深圳环球数码公司推出的《魔比斯环》上映,是我国第一部三维动画影片。从这些情况来看,三维动画在我国实属新兴产业,本着对此行业的浓厚兴趣和密切关注,在此浅谈中国三维动画产业的现状。一、国际三维动画产业迅猛发展,并进入全盛期三维数字技术不是诞生在中国,有必要提到三维动画产业的国际环境。1995年,由美国迪士尼公司与皮克斯公司合作的三维动画故事片《TOY STORY》(玩具总动员)在全球上映,影片获得巨大成功,该片导演获当年奥斯卡特殊成就奖。此片是第一部在全球上映的三维动画电影,故事情节固然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但是逸真的虚拟画面更让观众瞠目。从此,三维技术在影视产业中强势登陆,进入全世界观众的眼球。而后的十年里,皮克斯、迪斯尼、梦工厂、福克斯、华纳兄弟等大型影视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三维动画影片的票房奇迹。其中不得不提的有《昆虫总动员》、《怪物史莱克》系列、《怪物公司》、《海底总动员》、《鲨鱼黑帮》、《冰河世纪》系列、《极地特快》、《超人特工队》、《料理鼠王》等等,一步步将三维动画产业推向高峰,时至今日,国际三维动画产业已步入全盛时期。二、中国三维技术在地产业中萌芽在国际三维动画发展初期,中国的三维动画产业还是空白,改革开放虽已多年,但由于三维动画产业在全世界也很年轻,制作技术含量极高,大部分依赖电脑制作,而当时中国的IT业也处于起步阶段,电脑人口很少,所以国外三维技术的传入还需时间。一些很富有探索精神的年轻人,在当时基本没有相关培训机构的情况下,收集仅有的外文书面资料进行自学。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形体动画演示,大部分作品也只是静态,还没有动起来。他们算得上是中国三维动画的拓荒者。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地产业红火起来,地产商对建筑效果图的需求量加大,于是,三维技术首先在地产业得以应用,三维技术人员在地产业中生存壮大起来。学术院校随即增设相关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成为报考热门。由于人才缺口很大,校外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但至此,三维技术仍仅限于地产业内。三、中国三维动画发展伊始问题重重在从业人数增加与国外动画产业的影响下,一些从业人员逐渐转向动画领域。中国有世界加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技术要求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技术要求

————————————————————————————————作者:————————————————————————————————日期: 2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技术要求(一) 1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用于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的源母版和发行版制作、放映系统等环节的技术要求。 当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用于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时,在符合本技术要求正文的要求外,还必须符合本技术文件附录的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要求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要求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要求,然而,鼓励根据本技术要求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GB/T 17975.2-2000 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2部分:视频GB/T 19949.3-1996 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第3 部分:电信号和传输协议 GB/T 9813-2000 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 GB2312 汉语字符集编码标准 ISO/IEC 14496-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s ITU-R BS1196-1 Annex 2 Audio coding for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Annex 2 Digital Audio Compression (AC 3) Standard IEC 61937-3 Digital audio-Interface for non-linear PCM encoded audio bitstreams applying IEC 60958-Part 3:Non-linear PCM bitstreams according to the AC-3 format IEEE 802.3U CSMA/CD Access Method (802.3) USB Implementers Forum Inc. Universal Serial Bus Specification Revision 2.0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3.1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 用于农村、社区、厂矿、学校等流动、非专业固定场所、放映银幕宽度为4.5~7米的数字电影放映系统。 3.2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母版 在电影后期制作阶段产生的,可用来转换成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的数字母版。 3.3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 将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源母版的图像进行压缩编码、加密并同声音一起打包后用于流动放映发行的电影数据文件。 4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示意图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分为影片发行版制作、发行和放映三部分。发行版制作部分主要指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的制作、版权保护;发行部分主要指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的传送与管理;放映部分主要指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的解密、放映,如图1所示:

中国电影史简答题总结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1、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中国最早的一些电影企业大部分都是为了商业投机的目的而兴办的,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低级趣味,粗制滥造,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 但也有一批有志之士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艺术基础的奠定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片部,坚持严肃的制片方针,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认认真真地把电影作为一种事业来办的开端。 还有一些人虽然开始也是以投机为目的涉足电影,但最终致力于电影事业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明星”电影公司等一些影片公司,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这些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功罪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出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种事业的基础,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在艺术上逐渐进步。 2、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答: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形式上,《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 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如何看待田汉等人早期的电影主张? 答:在知识分子加入到电影行列之中,田汉早期的电影主张提得最明确,也最有代表性。田汉1926年组织了“南国电影社”,筹拍了《到民间去》和《断笛余音》两部带有明显民粹派色彩的影片。田汉把电影看作是

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技术更新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姓名学号院系从1985 年电影诞生算起,百年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换言之,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促成了电影艺术的重大变革。 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是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第二次是电影从黑白到彩色,这两次变革并未在电影产业化上产生太大影响,其影响是针对于电影艺术的。 1927 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的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使得电影真正成为视听综合艺术,促成了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的诞生,也预示了默片时代的终结。但是这一次变革也引发了反对的声音,当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默片大师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以及第一位系统研究电影视觉表现的格式塔派心理学家XX XX。 20世纪30年代,尽管电影在世界各国已经相当普及,而且这门新兴艺术已经引起一批欧洲先锋派艺术家的兴趣与重视,但在当时 仍有许多人固执地认为电影只不过是机械的再现现实,鲁道夫阿恩海姆详细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紧紧抓住电影影像与现实

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论述了如何利用这些差别来进行电影独特的艺术创造。阿恩海姆在其著作《电影作为艺术》里对无声电影和黑白电影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并对无声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对于无声电影的理论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认为无声电影艺术上的优点是由其技术上的缺点所造成 的,从而完全拒绝和排斥电影技术方面的进步。但这些反对的声音并 未影响电影产业的发展,即使是默片大师卓别林,也在1940 年推出 其第一部有声片大独裁者》。 1935 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在美国诞生色彩造型成为电影又一个强有力的表现手段,似的银幕上的世界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一样多姿多彩、五彩缤纷,大大增加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而阿恩海姆反对一切可以使电影更加逼真地反映现实的技术进步,他极力反对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认为如此可以保持电影的艺术地位,以防止电影陷于自然主义,避免电影变成抄袭生活的工具。他的结论是错误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绝不仅仅在于技术手段,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也完全可以避免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而且,电影艺术美学特性中逼真性与假定性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电影离不开艺术创造的假定性,同样也离不开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带来了电影留声机和彩色电影胶片,从而引发的这两次电影产业的变革与第三次相比只是序曲,环境音响和对白带给电影的影响增加了电影反映现实的逼真性,真正影响到电影产业化的,还是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第三次变革。 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如果从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1977 年首先将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制作的特技效果成功运用到 星球大战》中算起,这场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目前正在进行中。从一定意义上讲,数字技术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与美学观念,为电影产业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尤其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现代高科技以极其逼真的技术手段和虚拟现实的表现手法,极大地增强了电影产业的魅力与生命力。 从《侏罗纪公园》里栩栩如生的恐龙健步飞跑到《真实的谎言》中庞大的战斗机在摩天大楼之间横冲直撞,再到《泰坦尼克号》中巨轮倾覆在冰冷的海面上,这些震撼场面无不归功于数字技术,特别是2004 年获得奥斯卡11项大奖的《指环王:王者归来》,更是用数字技术创造出了无法复制的效果。“视觉娱乐影像制作的技术和艺术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要:随着国内娱乐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正在不断改进与提高。电影正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家户户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放松的最佳途径。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量的激增以及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中国电影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现时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预计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简史 从1905年中国出现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如今的2015年,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颇为艰辛,但却是极有价值的。第一代电影人的出现,使他们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黑白默片虽然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由萌芽阶段逐渐过渡到了起步阶段,迎来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第二代电影人”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使中国电影进入了“春华秋实两辉煌”的时代。而紧接着,在夹缝中生存的第四代电影人,虽然总是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但他们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代电影人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现在,第六代电影人横空出世,他们带着年轻新潮的思想,力图在电影界闯出一片天。 中国电影这是在这六代电影人的步步努力推动下,才逐渐走向了今日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电影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典型的“大片救市”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影片,特别是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比较萧条,直到2002年张艺谋所拍大片《英雄》上市,当年《英雄》票房收入达到了2.5亿元,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让很多人看到中国人拍大片也能赚钱,于是很多人开始投资拍大片。到了2004年,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的发展态势。我认为中国电影大片主要呈现5大特征:题材封闭化(故事情节多与现实生活脱节,经常是自说自话)、故事幼稚化(有些故事情节已经幼稚到侮辱观众智商的地步,特别是一些历史剧,漏洞百出,台词“穿越”)、视觉平面化(很多大片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法提供给观众任何精神营养)、审美低俗化(主题低俗化,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很多负面的内容;场景也低俗化,很多影片为了追求震撼效果,一再突破观众的审美底线,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画面)、营销过度化(很多大片炒作过度)。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炒作过度的话题。有人曾经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像股票一样一味通过炒作就能得到升值的话,便是一个国家电影文化悲哀的开始。”我们现在应该对过度炒作引起足够重视,毕竟电影不是物质产品,它是精神文化产品,如果电影的票房收入与其本身质量没有多大联系的话,这个市场就真的乱套了。我们现在电影市场不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电影都是“一锤子买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先“骗”进电影院再说,而鲜有电影能拍得了续集,所以说,我国目前电影产业还没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次,文艺片不能获得国内观众的青睐。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影片获得了某某国际上的大奖,但是在国内上映后票房却不容乐观。观众看完后都反映看不懂,不明白在说什么,转而又投向那些所谓的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对我而言,看电影的目的不仅在于放松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卢米埃尔(1864~1948)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1897年,卢米埃尔兄弟把原先独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遇难者》将其连成一部来放映。得到观众欣赏,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辑。他是电影的创始人。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

如何理解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辩证关系

如何理解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辩证关系 ——101402班郑宇玲 在高科技如此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的制作、创造产生了巨大的颠覆。数字技术使电影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极大的机遇。它使电影艺术的观念和审美陷入了过时的境地;但也使电影艺术有了更强大的表现力和视听冲击。让电影更深入人心。 纵观从古至今的电影历史之路,每一次的电影重大变革都得利于技术的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电影对于观众的吸引力。正是因为有了数字技术的应用,才维护了电影的地位。因为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在家便能看电影,不需花大量的金钱去电影院看,方便又经济。而此时,高科技加入了电影,使电影有了电视不能比拟的视觉震撼效果。人们为了欣赏这一新鲜事物,不得不出门去到电影院,为电影行业重拾了生机。 然而,在这个数字技术的时代里,电影的剧情感和艺术感却被冲淡了。人们开始着重于关注眼球所看见的,而少用心去感受。当然,电影的创作者更多的专注于此,也怪不得观众有如此态度对待当今的大部分电影。 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巨大,除了技术层面的,还有艺术层面的,甚至影响到了电影的创作和电影美学。数字技术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数字技术改变了电影的制作发行,数字技术创造出电影的虚拟影像,数字技术带来影视艺术的融合与普及。 数字技术改变了电影的制作发行。用数字技术取代了笨重的胶片摄影,也颠覆了后期制作的可能性和拍摄过程的局限。用技术弥补了制作中的缺陷。而且没有了之前繁重的胶片和片箱,减少了发行和放映过程中的复杂程序,使电影发行放映的成本降低,效果还更好,保存时间还长,十分有利于电影的发展。 数字技术创造出电影的虚拟影像。数字技术的应用,还使电影中可以出现栩栩如生的虚拟形象。也是电影越来越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数字技术带来影视艺术的融合与普及。在数字技术的革命中,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越发的难以区分,影视一体化的进程正在不断的加速。 技术对于电影艺术来说是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当今的数字艺术对于现在的电影艺术更是如此。它是电影表达的一种手段,为我们创造很多新奇的电影感受和视觉奇观。它能更好的推动剧情发展,和更真实的表达人物情感,但它不可能替代电影或者离开电影,作为一个单独的存在,这是没有意义的,也不能称之位电影。电影艺术与数字技术很好的融合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技术不能取代艺术,艺术也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

中国电影发展简述

中国电影发展简述 目录 前言 1 开端 2 启蒙 2.1 大陆——默片年代(1905-1925年) 2.2 大陆——动荡年头(1925-1945年) 3 各领风骚 3.1 大陆(1949-1976年)——火红年代 3.2 台湾(1950-1975年)——宝岛情怀 3.3 香港(粤语片1950-1970年)——香江实记 3.4 香港(国语片1950-1970年)——歌舞升平 4 更上层楼 4.1 大陆(1977-1995年)——开放的风采 4.2 台湾(1976-1995年)——悲情风格 4.3 香港(1971-1995年)——电影王国 5 大中华市场 5.1 香港(1996~2000年)——风浪冲击 5.2 台湾(1996~2000)——消失映画 5.3 大陆(1996~2000)——中国特色 6 华语片潮流 7 澳门

前言 中国电影是指用以汉语为主要语言以及大多由中国人制作的电影,而来自两岸三地的电影是华语电影的一个分支,也是华语电影最重要的一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华语电影开始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中国人随后在上海与香港拍摄了更多华语电影;随20世纪华人社会的变动,华语电影现在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渐次形成各自的系统。随著国际及两岸三地间交流的日益密切,各地的华语电影也在不断地融合、互补、发展之中。 而为了表扬大中华的电影工作者,两岸三地每年都举办多個电影颁奖典礼,其中:大陆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被视为华人电影界的三大最高荣誉。 从文化角度来讲,大中华区的电影分为: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由于三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政治模式缔造岀风格各异的电影思维方式,也形成不一样的电影制作流程和电影理念。历经沧桑,随着“大中华圈”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两岸三地的电影文化也在世界电影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不断改进,不断升华,继续为各阶层的华语电影文化爱好者带来惊喜。 1.开端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进献了放映机一架、影片数套来庆贺,第一套电影专业器材和专业素材进入中国。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了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当年刚好适逢京剧老生谭鑫培60寿辰,于是任庆泰就为其拍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而老生谭鑫培就是第一位中国的电影演员。)这部《定军山》从来没有见过有相应的电影拷贝现世,只是通过当时照相馆的伙计口述形成模糊的历史,就连存世的唯一一帧照片也来源不明。目前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是公认为华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可是电影的具体细节却沒有

2017年北电影视技术系数字电影技术(学术型)参考书目 考研经验 考研笔记 报考要求 指定教材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1【影视技术系】 院系:影视技术系研究方向名称:数字电影技术 研究方向介绍: 培养掌握数字电影技术理论并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1.培养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风,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电影技术人才。 2.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求兼具技术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相关计算机专业软件,能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影视教学,担负边缘学科和前沿学术课题的开拓与攻关性人才。 3.培养在数字电影技术领域,包括数字电影摄影、数字特种摄影、数字后期制作、媒体数据管理、数字影院系统的技术服务人员与技术管理人员。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2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学术型) 育明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电影基础理论》陈晓云 《电影理论与批评》王志敏 《中国文化读本》叶朗著 《什么是艺术》(美)沃特伯格著 《艺术概论》赵彬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外加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内部资料包含: 【艺术热点】+【中西文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内部试题库】 + 【电影基础理论内部试题库】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3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学术型)考研重点内部资料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它是诸多要素的总和,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作为艺术作品内容的人类生活,是主客观的统一。它来源于客观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又不同于实际的客体世界本身,而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愿望、意志、观点,在个人体验感受的基础上,对生活加以选择、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所以,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美学思想,遵循美的规律对自然、社会加工创造的结果,既具有客体性,又具有主体色彩,是主客体的融合。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1)动作与姿态。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艺术,人体的动作姿态是舞蹈艺术的最基本的元素。舞蹈又是以人的形体动作来塑造形象的。人的形体动作就是舞蹈所使用的艺术语言,舞蹈的人的形体动作和造型姿态,处处表现出美的韵律,具有鲜明的形式美特点。· (2)抒情与表现。 舞蹈长于抒情,有着最强烈酌表情性。表情性是表演艺术共有的本质属性。舞蹈同音乐一样,都不擅长于描绘外界客观的景物、、叙述事件的变化,却擅长于传达人的细微复杂的内心活动。不过,舞蹈只能靠演员的动作、姿态和表情,就很难反映自身之外的外界事物,这就造成了舞蹈拙于叙事而长于抒情的特点。 (3)节奏与韵律。 舞蹈有着强烈的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组织舞蹈动作的基础,相同的动作由于节奏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节奏的存在使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形神兼备。舞蹈形象无一不是充满情感韵律的动态形象。是一种“活跃的力的形象”节奏同羡律的统一,使舞蹈动作既有外在的形式美又充满内在的韵味,

谈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谈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电影史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学艺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特别借助于技术的革新。纵观电影的发展进程,技术一直起着先导的作用。上世纪末以来,一系列数字化技术如计算机图形技术、数字影响合成技术、三维技术、数字处理技术、电子数码信息技术、三维动画、虚拟技术及全数字电影拍摄、下载、播映等新技术即给全球观众带来了匪夷所思三维惊喜和焕然一新的视听体验,使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存储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使电影艺术的范围、性质、电影的表现力,创造了人们前所未闻的视听奇观,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全面应用是继电影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第三次革命。这次革命对电影业的冲击是天翻地覆、前所未有的、其深度和广度与前两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首先电影是一门艺术。电影是作为一种连续摄录并映现世界原貌的科学技术手段而出现的,摄录技术,感光胶片的发明,从技术上提供了电影诞生的可能性,电影的技术性是它自身的本质属性,是它与生俱来的东西。电影诞生后,迅速介入艺术文化活动中,作为一种技术性的艺术,电影一方面建立在以技术手段记录现实世界某些侧面的基础上,是摄影机运用的有机体,另一方面靠着大量大量吸收文学、绘画、音乐、表演等艺术营养而成长起来。电影的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完美的创造欲,它将商业、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如此成功。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介入电影业给电影带来一场新技术革命,为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是数字技术已像潮水般涌入了电影制作领域,数字化的浪潮将电影制作与计算机技术两者结合到了一起,使电影的制作工艺、视听效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大大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法。 数字技术对电影的积极影响: 1.数字技术促使了新的电影样式、电影类型的出现: 其中中外灾难片、动画片,科幻片等类型的出现和成熟。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到电影中的想象境界是如此高原、奥妙,真正的令人难以想象、神秘无比。 2.数字技术丰富了电影的创作、发行、剪辑手段: 数字技术带来了电影创作的数字化。在前期创作、实际拍摄及后期创作过程都要应用到计算机技术。比如在前期创作中运用计算机设计影片需要的场景、情节、画面等,以便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摘要:这几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正文: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走得颇为艰辛,但毕竟还是很有价值的。从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到第一代电影人的长成;从第二代的东方美学电影,到第三代电影人对民族电影的艰苦探索;从“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笼罩下的第四代电影人,到横空出世雄心勃勃地扛起家国重担的第五代,再到如今关注个体自我的第六代电影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都经过了时间与人们挑剔的评价,得到了公众的认同。 这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正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热”。近十年来中国电影频频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让国际电影人和各国观众逐渐从知道中国电影到了解中国电影,再到关注中国电影,到现在喜欢中国电影。这些明显而迅速的变化,说明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从近期几部电影的高票房也可看出电影市场的火热,从创下最高票房纪录12.6亿的《泰囧》到同样突破12亿票房的《西游降魔》,再到这两天票房持续增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不禁惊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迅速。来自中国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今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无疑给业界打了一剂强心针,现在国产电影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大量资本正往里涌。 (二)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首先是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和跟风。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题材虽好但是看多了不免感到乏味。除此之外,中国电影还喜欢跟风拍摄,有一个题材的电影大热之后便一窝蜂的出现好多质量上良莠不齐的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如去年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引发观影热潮后,今年电影市场上便出现许多类似的爱情题材的小清新的电影,就像最近上映的《分手合约》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是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2002年创下205亿票房的《英雄》拉开了当下国产大片营销产业的序幕。为了争取高票房,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用明星来造势,用宏大的场景来吸引观众,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身。除了各种叫座不叫好的商业大片之外,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也让人诟病。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最后便是中国的电影渐渐的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中国电影的一个趋势,就是西化严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电影是一门离不开科技更新的艺术,对于西方发达的科技,我们应该借鉴。可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引用的是他们的科技,借鉴的是他们的技术和方法,我们的电影故事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国大地上的故事,需要中国电影人们用影像抒写的还很多,又何必非得要中国人穿上西方人的外套像个小丑似的扮演他们的悲欢离合呢?中国电影更多面向的是中国观众,所以应该选择中国人的审美、娱乐取向,而不是一味讨好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