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昌江县十二五规划纲要

昌江县十二五规划纲要

昌江县十二五规划纲要
昌江县十二五规划纲要

昌江黎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03月26日

目录

序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总体思路

第一节发展原则

第二节发展定位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任务

第一节产业布局

第二节产业发展

第三节生态环保建设

第四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第五节基础设施

第四章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节加快文体事业发展

第三节提高卫生服务水平

第四节加强就业工作

第五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七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第五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创新体制机制

第二节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

第三节强化组织实施

序言

昌江黎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加快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和《中共昌江黎族自治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县委、县政府未来五年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据统计,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4.33亿元,比2005年增长108.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4亿元,比2005年增长2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亿元,比2005年增长12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37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19.2%和7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9.3:52.4:18.3调整为2010年的

24.7:56.3:19.0。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获得批准、核电项目开工建设、省重点太坡农产品加工园区开始起步,初步形成了矿产采掘深加工、生态建材、新能源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工业产业格局,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9%。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7.4亿元。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民生支出达31.35亿元。重点改革取得突破,完成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海钢公司社会职能和农垦学校移交地方、承接省事权下放、精减县级职能部门和撤并乡镇七所八站等改革。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公益林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森林覆盖率达58.5%,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态。教育移民扶贫工程、文明生态村建设、海防林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等先进经验得到国家和省的充分肯定和推广。这些成就,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县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全省改革发展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为我县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省委决定加快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将海南西部地区建成现代产业重要增长极,出台了诸多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赋予西部市县更加优惠的发展政策,为我县加快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棋子湾和霸王岭旅游景区、昌江循环经济示范区、昌江核电站等一批重点景区、园区和重点项目被列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县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具备了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县委、县政府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全县干部群众求发展、盼富裕的愿望更加强烈。这些有利条件,是我们实现国家和省战略决策目标,加快发展的可靠保证。

但是,我们的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我县属于省定贫困县,总体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产业链条短,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旅游业尚未起步,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旅游产业和经济优势;农业产值小,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落后,农民收入长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发展不协调;节能减排任务重;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不足,干部执行力不强,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第二章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形势新变化,顺应全县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西部地区加快开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推动昌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发展原则

——规划先行,科学发展。立足县情实际,坚持规划优先,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预留发展空间,以规划引导经济社会有序发展。

——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统筹乡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注重民生,和谐发展。以提高全县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促进社会和谐。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突出特色,创新发展。发挥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精品旅游景区景点,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新兴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发展定位

立足县情实际,充分发挥我县特色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区四地”。

——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发展铁矿石采掘、钢铁生产、生态建材产业链条,建立生产消耗、废物利用等环节的循环体系,加快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海南国际旅游岛新兴旅游目的地。发挥“滨海-热带雨林-黎族风情”的特色旅游资源优势,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棋子湾、霸王岭和王下黎族风情旅游度假景区,把昌江建成山海互动、蓝绿相映、民俗浓郁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海南最大的新能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核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源等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逐步把昌江建成海南最大的新能源生产基地。

——海南最大的生态建材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水泥制品产业,积极引进特种玻璃、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材料等项目,推动生态建材向规模化、品种多样化发展。

——海南绿色生态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引进一批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形成集冷藏、保鲜、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打造海南绿色生态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第三节发展目标

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县委“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任务目标,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国民经济跨上新台阶。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2亿元以上,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年均增长17%左右,人均GDP达到4万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21%左右。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普及小学至高中阶段十二年免费教育和学前教育,基本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难问题,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就业、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4.7:56.3:19.0调整为15:50:35,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城镇化水平全面提高。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培育新型产业,到2015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巩固和提高现有林地面积,加快防护林和经济林种植,创建一批生态文明乡镇和小康环保示范村,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12平方米。

第三章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任务

第一节产业布局

根据县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加快发展三大产业经济,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示范区。围绕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建设,在叉河园区发展钢铁冶炼深加工和生态建材等产业集群,在太坡园区发展特色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运输和销售产业。

——金色海岸经济带。在西北部沿海地区,加快建设棋子湾滨海休闲养生旅游度假景区,昌化滨海风情旅游小镇,海尾休闲旅游渔港小镇,发展核电科普观光旅游业,形成金色海岸经济带。

——绿色生态经济带。在东南部山区,发展霸王岭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和王下乡黎族风情旅游产业。在中部丘陵地区,依托大田洋和规模化种植基地,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

第二节产业发展

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区域功能定位,依托我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坚持走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做强工业,做精农业,做优服务业。

一、工业

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战略,以昌江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载体,着力建设矿石采掘冶炼深加工、生态建材和农产品深加工三大产业链条,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一)矿石采掘冶炼深加工

积极推进260万吨北一地采和350万吨保秀地采项目建设,争取在2014年竣工投产,为发展钢铁产业提供原料保障。加快推进400万吨贫矿选矿和240万吨球团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年产15万吨磷肥和可控缓释肥项目。加快推动250万吨熔融还原法高品质特种钢项目核准审批工作,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动工建设。

(二)生态建材生产

加快发展水泥制造业,确保40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2011年竣工投产,积极推动100万吨水泥粉磨站建设,到2015年全县水泥熟料产能达1600万吨、水泥成品年产能达350万吨。加快发展水泥制品业,发展水泥管、桩、柱、彩砖等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年产能1.8亿块页岩烧结砖项目建设,争取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材料项目有新突破,实现从单纯的水泥生产向生态建材产业升级转型。

(三)农产品加工

加快完善太坡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园区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2011年争取引进2-3家农业知名企业,建设绿色食品加工、乳品加工、冷鲜肉联厂等低碳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园区冷库、检测检验、交易场所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乌烈、海尾和昌化等冷库房,解决农产品冷藏保鲜问题。

(四)新能源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配合海南核电公司加快昌江核电项目建设,确保一期项目2014年建成投入商业运营,争取二期项目2013年顺利开工。利用昌化废弃铅锌矿厂址、昌江核电站半径5公里控制区和叉河工业园区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积极引进培育发展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配套产业。

二、现代服务业

(一)旅游业

全力打造“山海黎乡、纯美昌江”的旅游品牌。按照“国际化、高品位、有特色”的要求,高标准编制好《昌江黎族自治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利用棋子湾蓝色海洋、霸王岭热带雨林、王下乡黎族风情、七叉特色温泉四大旅游资源,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产业转变,形成“山海互动、蓝绿相映、民俗浓郁、特色鲜明”的旅游产业格局。

重点建设棋子湾、霸王岭、王下黎乡三大精品旅游景区:

一是棋子湾滨海休闲养生旅游度假景区。坚持国际化、差异化、高品质、高标准建设原则,加快棋子湾一期25平方公里的项目建设,积极推动高级酒店、高尔夫球场、主题公园和游艇码头等休闲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挖掘峻灵王庙文化底蕴,把高端旅游与本土特色文化结合起来。编制完成棋子湾总体规划二期21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着力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金色海岸休闲养生度假目的地。

二是霸王岭热带雨林旅游度假景区。依托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优势,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积极挖掘海南长臂猿、热带雨林珍稀植物文化,加快霸王岭森林公园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推进热带雨林氧吧、攀岩、温泉疗养、探险、野外拓展营地、山地高尔夫和珍稀植物科普观光等旅游项目。

三是王下乡黎族风情旅游度假景区。重点推进“船形屋”黎族风情村、南尧河峡谷徒步探险、皇帝洞观光等旅游景点和线路建设,挖掘黎族同胞在传统服饰、婚嫁、节庆、习俗等方面的独特风情,打造昌江黎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培育“中国第一黎乡”民俗风情旅游品牌。

在抓好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快建立符合国际旅游岛标准的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旅游服务机制。加强旅游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加强住宿业和餐饮业管理,为游客提供安全、规范、优质的服务。加强覆盖城乡的旅游标识系统和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建成管理规范、清洁卫生、方便游客的旅游厕所。把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加强国际旅游岛环境综

合整治结合起来,抓好旅游市场、社会治安、卫生环境三项整治,为加快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房地产业

积极推动石碌镇商品住房、商业服务房地产项目建设。启动棋子湾、霸王岭等旅游度假景区旅游房地产项目,建设高档次酒店和住宅区,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在昌化、海尾、七叉、王下等旅游风情镇,规划发展乡村旅馆、家庭旅馆。围绕经济开发区、休闲度假区房地产建设,做好社区服务,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房地产的品质和档次。“十二五”期间,争取商品房开发面积达300万平方米。

(三)文化产业

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区三带九重点”的文化产业布局要求,加大黎族文化的整理、挖掘和提升工作力度,抓好“制陶”、“拼染”和“树皮衣”等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开发,编创反映黎族历史文化的原生态大型歌舞,推动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项目建设,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修建和适当开发昌化古城、昌化峻灵王庙、宋代名臣赵鼎墓等历史文化古迹。开发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康体疗养、森林氧吧康复和黎医黎药医疗等文化休闲疗养服务项目。结合昌江核电、石碌铁矿开采历史、水泥制造业发展历程,推动工业文化旅游产业。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挖掘昌江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发展旅游演艺产业。

(四)金融商贸物流产业

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旅游龙头企业、热带特色农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支持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网点布局,完善服务设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出台农村小额贷款政府贴息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支持设立村镇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在县城石碌河段两岸规划建设集特色小吃、茶艺餐饮、观光购物为一体的步行商业街。发展和完善景区、景点、旅游线路和昌化旅游小镇购物场所。支持品牌店进驻昌江,发展社区商业网点,推进农村连锁经营,继续完善商品流通体系。

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动资源整合,开展区域合作,形成方便、快捷、安全的综合物流体系,扶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拓展岛外市场。

三、热带现代农业

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大力发展热带高效经济作物种植业,重振芒果产业,扩大香蕉、菠萝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1.2万亩。在海尾镇建成1千亩大棚哈密瓜种植基地,在乌烈镇峨港田洋、昌化镇新园地建成5万亩冬季瓜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在石碌镇香岭、尖岭村建成1千亩热带兰花种植示范基地。在十月田镇建设1000头奶牛、5000只昌江羊养殖基地。在全县发展鸡、鸭、鹅等标准化养殖小区50个,发展一批规模养猪、养羊、养牛专业户,打造乌烈羊、大风乳猪品牌。组建深海远洋捕捞船队,扶持渔

民新造大型渔船100艘。改造低产虾塘1000亩,充分利用山塘水库发展罗非鱼密度精养2000亩,新增麒麟菜等养殖面积5000亩,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50组。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200家,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科技110服务水平,构建农业综合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商标富农”工作,加强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建设农产品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立购销合作和进驻大型超市机制,建设农产品供求信息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第三节生态环保建设

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严格实施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禁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发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鼓励企业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余气、余热、废水的回收利用。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标准,促进全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五大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国家和省规定的范围内。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围绕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大对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引导和扶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项目,减少废弃物料的排放和污染。推广农业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提高有机肥料使用率,促进生态农业快速发展。

加快推动生态县建设,扎实推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加快经济林和防护林建设。加强石碌水库涵养林和昌化江沿江防护林建设,继续推进霸王岭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海尾湿地公园建设。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扩大生态补偿覆盖面。恢复和治理受损的矿山地质环境。进一步健全自然保护区体系,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积极推进水环境治理,以昌化江流域、石碌水库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地保护工作。加快完善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基本解决工业、旅游业和乡村污水污染问题。

第四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统筹规划城乡发展,明确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城镇布局,把全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以建设特色旅游城镇为抓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力争“十二五”期末撤县设市。

一、城镇规划建设

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编制,优化建设空间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以石碌镇为中心的特色城镇体系。

(一)县城中心镇的规划和建设

科学规划县城行政区、商住区、休闲娱乐区和生态屏障区,将石碌镇建成昌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宜居旅游城镇。注重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城郊田园、自然山水特色元素的有机结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建设东路等市政道路建设,完成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建成“一轴两翼多支”路网。完成县城“三河一渠”(石碌河、保梅河、红林河和石碌水库主干渠县城段)整治工程。改建县汽车总站,建设公共停车场、公交停候站点,完善公交线路,逐步推行免费公交。完善文化公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民之家、公共旅游厕所等项目。规划建设城北行政办公新区,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客厅、城区绿地、保梅岭休闲生态公园建设。建设一批休闲娱乐健身场所,积极发展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加强城市管理,提高管理效能,推动城中村搬迁改造工作。大力优化城市功能,提高县城综合发展实力和承载能力,吸纳人口向县城集中,到2015年石碌镇城区人口达到12万人。

(二)特色旅游风情镇规划和建设

按照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统筹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特色旅游风情镇建设,提高乡镇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乡镇集聚,将特色乡镇建成连接农村和县城的纽带。“十二五”期间,将海尾镇规划建设为休闲旅游渔港小镇,昌化镇规划建设为滨海风情旅游小镇,十月田镇和乌烈镇规划建设为农业观光休闲小镇,叉河镇规划建设为现代工业旅游小镇,七叉镇规划建设为温泉康乐小镇,王下乡规划建设为黎族风情之乡,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发展格局。

二、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

加强乡村规划和建设,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推动新农村发展。新建和巩固提高一批文明生态村,到2015年,全县文明生态村创建率达90%以上,重点提升通往棋子湾、霸王岭、核电站等交通干道沿途的村庄和县城周边黎族村庄的建设水平。建设王下洪水村原生态黎族村落、七叉保山木棉景观村、石碌片石黎族风情村,建设新港、沙渔塘海港风情渔村,塘兴核电新村等一批特色文明生态中心村。规划建设红阳、姜园和大风等昌化江沿岸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实施沼气工程和改水改厕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建设生态良好、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新农村。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农民实用技能和创收能力,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民生产经营和工资性收入。

第五节基础设施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实施“一路二区三桥六工程”,加快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一路,即棋子湾旅游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全长29.84公里的棋子湾旅游公路及其景观绿化带建设,确保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

二区,即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棋子湾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成循环经济示范区总长73.29公里的园区内环路、叉河3.5万立方米/日供水规模的水厂、6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35公里污水排海管道建设。加快建设昌江220千伏变电站、太坡110千伏变电站,规划建设园区天然气

管网。二是完成棋子湾旅游度假区20.91公里的区内路网、3万立方米/日供水规模工程、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110千伏昌城变电站扩建工程。规划建设棋子湾旅游度假区天然气管网、集中供冷工程和游艇码头。

三桥,即石碌河第三大桥、珠碧江大桥和昌化江大桥建设。建成长1.5公里的石碌河第三大桥,积极推动连接昌江和东方长1.9公里的昌化江大桥,连接昌江和儋州长2.8公里的珠碧江大桥建设。

六工程,一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完成石碌水库1.2亿立方米扩容到1.6亿立方米容量工程,新建鸡心河水库。积极支持戈枕水库灌溉工程昌江灌区沿途乡镇分渠、支渠建设,解决昌化、乌烈、海尾等乡镇村庄生产用水。改造3.7公里石碌主干渠,整治小型农田水利,除险加固白山马水库、南在水库等小型水库8宗,完善水利灌溉配套设施和灌区节水改造。二是城乡公路畅通工程。重点建设叉河立交—霸王岭公路、保梅岭森林公园旅游公路、叉河—昌化沿江公路、新港—昌化滨海公路四条98公里旅游公路。完成石碌—王下、乌烈—新港、石碌镇—石碌水库、十月田—南罗、昌化林场—海尾、霸王岭—七叉等6条92.3公里县道改建工程。继续实施“村村通”农村公路工程,新建农村公路51条 389公里。积极配合昌江境内的西环高速铁路建设和海榆西线国道改造工程。三是电力升级改造和城市天然气管道工程。加快建设王下35千伏、白沙35千伏、霸王岭110千伏变电站工程和乌烈35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铺设城市民用天然气管网32公里。四是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实现全县范围内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增强昌化、海尾海洋卫星接收能力,完成应急通信和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五是渔港建设

云南省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及附表

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1-2

目录 前言 (1) 一、“十一五”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一)取得的成绩 (2) 1、各项经济指标显著增长 (2) 2、工业企业规模和实力明显提升 (2) 3、知名品种、品牌培育取得进展 (3) 4、产业结构有所改善 (4) 5、产业创新能力体系基本完善 (4) 6、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5) 7、药品流通业快速发展 (6) 8、行业协会作用凸显 (6)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7) 1、行业管理不健全,政策体系不完善 (7) 2、创新能力弱,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7) 3、市场开拓乏力,品牌影响力弱 (8) 4、产业结构不合理,多数企业规模偏小 (8) 5、原料基地保障能力差,资源保护乏力 (8) 二、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9) (一)中国医药市场快速增长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空间 (9) (二)国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9

(三)实施新医改和推出创业板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契机 (10) (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强药品监管深刻改变医药产业竞争格局11 (五)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 (11)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12) (一)发展思路 (12) (二)发展目标 (13) 四、主要任务 (14) (一)立足省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14) (二)积极拓展新领域,打造大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15) (三)强化自主创新,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15) (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拓展市场空间 (15) (五)优化资源配臵,推动企业整合 (15) (六)加快开放合作,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16) 五、产业布局 (16) (一)原料种植基地布局 (16) (二)产业布局 (17) (三)园区布局 (17) (四)研发平台布局 (17) 六、重大工程 (18) (一)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18) 1、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产业集群 (19) 2、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产业集群 (19)

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

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 课题指南 课题指南说明:2011年度课题指南依据《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讨论稿)》和2011年云南省教育科研工作要点,围绕当前云南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试点工作,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研究当前云南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破解当前云南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前沿问题,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注重学科体系、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创新,强调实证数据,着力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和使用效益。 重点招标课题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此类课题重点解决我省教育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问题,鼓励跨学科和跨部门的协同攻关。 一、重点招标课题 1.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的构建研究 2. 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研究 3. 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机制的研究 4. 加快云南学前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5. 加快普通高中发展的研究 6. 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研究

7.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研究 8. 加快教育优先发展,实现云南教育现代化的路径研究 9. 云南民族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10.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研究 二、一般课题 (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 现代教育思潮和流派研究;教育核心价值研究;人才健康成长规律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研究;学习型社会特征和条件研究;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研究;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现代教育评价体系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等。 云南教育史研究;地方教育史研究;民族教育史研究;留学教育史研究;教育历史人物研究;教育家办学研究;教育历史事件研究;教育历史名著研究;教育专题史研究;学科教育史研究;教育活动史研究;教育交流史研究等。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方法与途径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创新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研究;跨行政区教育协作发展战略研究;地方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民办教育投融资体制研究;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民办教育发展的公共财政支持机制研究;学校现代管理策略研究;区域特色教育研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试验工作实证研究等。

云南省临沧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云南省临沧市 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文本 图集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临沧市人民政府 2011年6月

项目名称:云南省临沧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委托单位:临沧市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81153)甲级 协编单位:临沧市建设局 院长:张京祥教授、注册规划师 总规划师:朱喜钢教授、注册规划师 顾问:崔功豪教授、注册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曹荣林教授、注册规划师 曹建丰注册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戚红年注册规划师 戴军注册规划师 吴未副教授 姚广峰工程师 马斯伟规划师 范宁规划师 程寅助理规划师 吴鹏助理规划师 孙文军助理规划师 郭伟助理规划师

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 第一节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 (8) 第二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 第三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1) 第四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2) 第五节市域社会设施规划 (14) 第六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空间管制规划 (15) 第七节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19) 第八节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20) 第四章城市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22)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4) 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布局 (25) 第七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27) 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 (27)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28) 第三节工业与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30) 第四节其他用地规划 (31) 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31) 第九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 (34) 第十章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37) 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 (38)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38)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39) 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40) 第四节电信、广电与邮政规划 (40) 第五节燃气规划 (41) 第六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41) 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42)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43) 第十四章土地使用控制规划 (47) 第一节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导则 (47) 第二节城市“五线”规划控制 (48) 第十五章中心城区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50) 第十六章城市分期发展指引 (51) 第一节近中期建设规划 (51) 第二节远景规划构想 (52) 第十七章规划实施的措施与建议 (52) 第十八章附则 (53)

红河州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红河州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为进一步加快我州生物产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生物产业,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生物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建设“8311”行动计划的意见》,编制红河州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我州发展生物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富有活力和先导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伴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产业正在展现出不可限量的前景,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新型产业形态初步形成,生物技术产品已悄然进入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国家、省制定的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必将为生物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审时度势,立足我州生物资源基础,发挥优势,推动生物产业快速发展,这是加快红河新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州的战略目标,把生物产业作为我州的七大重点支柱产业来培植,符合我州发展实际,是对红河州情的不断深化认识而作出的战略决策。发展生物产业,可以充分发挥我州多气候带、多物种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有利于我州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变我州目前主要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增加消费需求,扩大出口创汇。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益,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扩大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加快生物技术、科学管理方式在农业中的应用,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经营管理等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我州生物产业发展的潜力 (一)资源潜力 我州地处低纬度的高原地区,由于受红河、南盘江、李仙江的纵横切割,海拔高差悬殊大,加之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印度洋西南季风、南下寒潮的共同影响,降雨充沛,光照充足,形成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适合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尤其是红河以西的哀牢山系南段及南延支脉山区,是云南省热量最丰富、雨量最充沛的高温多湿区,发育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植被类型垂直系列,从最低海拔至高海拔的山顶分布有热带雨林一山地雨林一季风常绿阔叶林一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一山地苔藓矮林,具有全国少有的“立体森林”特点。迄今初步整理出种子植物有229科1530属5667种,是云南及中国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乔灌木植物占全国总数的1/4,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全州已知的珍稀保护树种有116种,主要有桫椤(树蕨)、金花茶、小叶船板木(擎天树)、水松、秃杉、毛坡垒、鹅掌楸、董棕等。此外,还生长有灯盏花、大黄藤、黄连、青叶胆、板蓝根、草果、砂仁、杜仲、肉桂、薯蓣、露水草、重楼等名贵药材,鸡枞、干巴菌、松茸、美味牛肝菌等多种名贵野生食用菌,翡翠芽、香椿、树头菜、羽状金合欢(臭菜)等大量山野菜。品种优异的石榴、葡萄、脐橙、雪梨、大杨梅等温带水果和香蕉、菠萝、荔枝等热带水果以及橡胶、八角、核桃、油菜等多种经济作物。经过近几年的开发,我州自然环境和资源比较优势充分显现出来,不仅适应多种植物的生长,而且同一种植物的内含成分优于其他地区。这为红河州继续发展生物产业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 (二)政策优势 进入“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生物产业。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省政府下发了《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国家计划 【发文字号】楚政办通[2008]68号 【发布部门】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08.08.12 【实施日期】2008.08.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 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楚政办通〔2008〕68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 按照《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发改规划〔2008〕1143号)要求,为了全面做好我州“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同时为即将启动的“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做充分准备,现将《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八年八月十二日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实施 意见 根据《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发改规划〔2008〕1143号)文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我州将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评估意义 州“十一五”规划,是“十一五”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开展中期评估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有助于督促各方加大实施力度,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有助于调整“十一五”规划目标、内容,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寻找关键性问题,并提出加快推进规划的中后期实施意见;有助于提高规划水平,为“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展中期评估,落实规划,已成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任务。 二、评估原则 开展规划中期评估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

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2009年—2020年)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00九年十月 前言 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指云南中部以昆明为核心,半径约150~200公里左右包括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四个州市组成的行政辖区,总面积9455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2008年该区域人口1698.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4%。该经济圈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南端,是在滇中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城市间功能不断聚集、运作不断协同、点-轴-圈式空间结构布局日益突出所形成的城市集群,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是中国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陆上枢纽,也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核心区域,对促进我国东西互动、海陆并进的完整开放格局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7月视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有效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国家和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结合国内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的特色和优势,形成和强化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主导功能,明确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的方向和工作重点,进一步推进滇中区域一体化,使滇中城市经济圈在实现国家“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战略中发挥带动西部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功能,不断巩固提升云南在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战略地位和辐射作用,引领云南不断向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和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特制定《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协调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云南省滇中地区“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09~2020年,其中:

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doc

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2019年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 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 更新:2018-12-12 18:04:19 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 “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进展情况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进一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但是成效还尚未巩固,存在反复和逆转的可能。因此,我们建议“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以“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为主题,以打造经济升级版为主线。经济升级版包括五个方面内涵:一是绿色发展。二是创新发展。三是协调发展。四是共享发展。五是共赢发展。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先后经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三个五年规划阶段。可以从七个方面推进中国经济的升级。 一、“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进展情况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进一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但是成效还尚未巩固,存在反复和逆转的可能。因此,我们建议“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以“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为主题,以打造经济升级版为主线。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先后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时期是“初步转型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初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十二五”时期是“攻坚转型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升级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因此,我们建议“十三五”规划的主题是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主线是打造经济升级版。 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背景 从历史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过程,如同中国经济发展版本,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升级、不断“打补丁”、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在经济升级这一重大问题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具有丰富的历史记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升级: 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这次升级旨在寻求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着力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迎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奠定了基础。这一次经济升级的战略着眼点是通过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了三大战略转变,使得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开始摆脱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形成的传统模式,初步摆脱了经济的大起大落,转向更为稳定的增长;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二者协调性增强;由片面发展重工业初步转向产业结构更协调的增长;由数量扩张初步转向质量提高;从人民生活改变缓慢初步转向人民生活快速提高;从相对封闭的经济体转向初步开放的经济体。这一次经济升级,使得中国走上了一条注重效益、人民得到实惠的新路,也标志着中国经过三十多年艰辛探索、几经曲折,开始找到一条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国民经济发展道路。在这

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十三五规划

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十三五”规划 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 2016年5月

目录 一、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十二五”期间主要做法和成效 (1)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1) 1.切实履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职责 (2) 2.坚持推进安全监察责任目标体系建设 (9) 3.坚持推进监察执法规范化建设 (9) 4.坚持夯实煤矿安全基础 (11) 5.坚持推进煤矿安全支撑体系建设 (15) 6.坚持推进煤矿安全监察队伍建设 (1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8) 1.煤炭企业安全基础薄弱,煤矿安全基础条件管理水 平未实现根本转变 (18) 2.监察监管队伍力量不足,执法环境手段制约执法效 能 (18) 3.经济下行,煤矿企业普遍亏损、安全投入难以保障19 (三)面临的形势 (19) 1.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 (19)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 3.五大发展理念 (21) 4.煤炭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21)

5.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分析 (22) 二、“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23) (一)指导思想 (23) (二)基本原则 (24) (三)规划目标 (25) 1.原煤产量、矿井数量建议目标 (25) 2.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和煤矿企业职业病控制目标 (26) 3.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目标 (27) 4.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目标 (27) 5.数字化矿山建设目标 (30) 6.监察执法信息化目标 (31) 三、主要工作措施 (32) (一)深化安全生产改革创新 (33) 1.构建严密完备的责任体系 (33) 2.形成权责统一的执法机制 (33) 3.打造综合信息化平台、创新执法手段 (35) (二)优化安全生产法制秩序 (35) 1.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执法能力 (35) 2.完善执法制度 (35) 3.严格依法监察 (36) (三)全力遏制重特大事故 (36)

昭通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纲要》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四基地一屏障一走廊”。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新型载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双向大走廊(中国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云南通往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中国内地的大走廊),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特色区域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新兴增长极。 《纲要》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坚持“12346”的发展思路。即坚持科学和谐发展这一主题,抓住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体制机制两个关键,打牢交通通信、水利设施、城镇建设三个基础,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着力发展烟草、能源、煤化工、矿冶建材加工、农特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六大产业,着力推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山区经济与水域经济、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城镇经济与乡村经济联动发展,加快乌蒙山区、革命老区脱贫步伐,突出大交通、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大扶贫和城市大建设重点,融入成渝经济区、挺进长江经济带,全力推进昭通经济社会跨越式、赶超式发展。 《纲要》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形成“一圈一轴一带一片区一门户”的生产力布局。即以昭鲁一体化为重点的昭鲁彝大一小时经济圈,以昆水公路和内昆铁路为依托的昭水发展轴,沿金沙江热区资源经济带,镇雄、威信特色经济片区,把水富县城建设成为云南参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合作的重要门户城市。 《纲要》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力争突破1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力争累计完成50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突破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达3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2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达5000元以上;城镇化率达3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任务。 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认真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昭通正处于加快开发建设的重要历史阶段,投资依然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始终把投资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推动一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保持投资的强劲增长,推动发展条件的不断改善,促进发展能力的持续增强。 按照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把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领域。围绕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公路建设,力争通车里程超过2万公里,等级公路比例达到60%以上;配合抓好铁路项目建设,推动昭通机场迁建,提升水富港航运能力,加快形成有效衔接、立体支撑、广泛辐射的综合交通网络。抓住国家加

云南省普通高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 为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建设,全面提高我省教材建设的水平,经研究,在十二五期间,利用五年时间,开展“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工作,平均每年出版省级规划教材100本。 一、申报要求 (一)申报的规划教材应重点突出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特色,反映课程建设结合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规划教材的申报与评审,将侧重于特色项目,支持特色教材的编写与出版。 (二)鼓励各高校合作出版特色教材,促进学校之间通过教材建设,共同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强教学合作,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等方面的全面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三)申报项目必须为本、专科教学使用的教材,专著等不得申报。 二、申报办法 (一)自主申报。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开展独立申报。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申报数不超过4本,其他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和国家级、省级示范高职高专申报数不超过3本,其他高职高专院校申报数不超过2本。 (二)联合申报。在2014年的100项中,特设立20项联合申报项目,鼓励多校联合开展教材建设。 三、教材出版 (一)出版的审定。由“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审定委员会进行审核备案。主编需请不少于3人的同行专家出具书面推荐意见,填写《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出版申请表》(附件5),一并提交审定委员会审核备案后,方可出版。 (二)出版合同。由主编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合同签订后,主编与出版社双方根据合同规定开展相关工作,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权利与承担相应的义务。 (三)出版教材须在封面注明“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标识(参看“附件4”)。

云南省十二五规划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和全省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纲要作为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凝聚了全省各族人民智慧,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章“十一五”为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云南历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大事、难事、急事集中发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第七、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战略,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和频繁发生的泥石流、地震、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全省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是我省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经济建设取得“八个翻番”的重大成就,开创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全新局面。“十一五”期间,全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能快则快,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速第2次超过11%达到11.8%的良好局面。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9.1∶41.2∶39.7调整到2010年的15.3∶44.7∶40,5年累计工业投资突破60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7倍;支柱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占全省生产总值55%左右,非烟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9%左右,电力、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先进装备制造、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粮食总产量达到1531万吨,农产品出口突破12亿美元,年出口额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

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指南

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指南 目录 2012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说明 (1) 一、重点招标课题 (3) 二、其他课题 (3) (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 (3)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4)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4) (四)基础教育研究 (5) (五)高等教育研究 (7) (六)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7) (七)德育研究 (8) (八)教育心理研究 (9) (九)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9) (十)教育技术与传播研究 (10) (十一)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10) (十二)民族教育研究 (11) (十三)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 (11)

2012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说明 一、申报2012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教育规划纲要,围绕云南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任务,回应云南省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关注教育体制和机制建设,注重教育改革和创新,突出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强调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前瞻性,着力推出具有理论说服力和实践操作性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 二、2012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设置重点招标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基金课题四类。 三、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者,须具有中级(或相当于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青年基金课题申报者(包括课题组成员)年龄不得超过39周岁(1973年6月30日后出生),不具备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须由两名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 申请人必须从事实际研究工作并能够承担和负责组织课题的实施;课题的参加者或推荐人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并签字确认,否则视为违规申报。 四、每位课题负责人限报一项课题,且不能以课题组成员身份参加其他课题的申报。课题组成员不能同时参加三个以上(含三个)课题的申报。在研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央各部委重大或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课题的负责人,2009-2012年有厅级以上(含厅级)课题被终止研究者和被撤项者,不能申报本年度课题。上述各类课题的结项时间均以结项证书注明时间为准。 五、申报者要如实填写申请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在

2020年(发展战略)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 划 (征求意见稿)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一一年一月

目录 序言 (5) 一、“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需求 (6)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6)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抓住战略机遇期促进我省产业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 (7)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7) (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8) 二、产业发展基础及面临的挑战 (9) (一)产业发展的基础 (9)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8)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9) (一)指导思想 (19) (二)基本原则 (20) (三)发展目标 (21) 四、产业发展重点与产业布局 (23) (一)产业发展重点 (23) (二)产业布局 (38) 五、重大工程 (40)

(一)产业链打造工程 (40) (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 (50) (三)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51) (四)重点企业培育工程 (52) (五)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52) 六、政策保障措施 (53) (一)转变观念,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53) (二)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54) (三)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55) (四)创新人才培引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57) (五)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58) (六)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 (58) 附件一: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重大工程汇总表59附件二: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重大项目汇总表62附件三: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表6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云南桥头堡建设目标及意义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云南桥头堡建设目标及意义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状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一重要论断,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截至“十一五”末,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法制环境下,基本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方式,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进一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面。“十一五”末期间,我国在深化财税、金融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宏观调控体系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了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整个市场经济良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宏观环境。 二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提出的背景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单一的市场已经不再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要求。面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我们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改善民生,如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更加合理,如何更快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在短时间内缩小城乡差距,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如何使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如何赢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提高综合国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现代化。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摆在党和政府的面前,因此我们提出了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决策。 为加快云南省经济发展,发挥云南地理优势,使云南省经济发展能进一步带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经济融入东南亚国际市场。党在十七大中提出要“提升沿边开发水平”,这是新时期我国重要的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在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明确指出,云南要充分发挥我国通往中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优势,深化同中南亚、南亚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延边开放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至此桥头堡建设被正式提及。 三云南桥头堡建设的目标 桥头堡建设是立足云南、面向西南、服务全国的全局性工程,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中央赋予桥头堡建设的重大使命,力争经过10年的

云南省国道十二五规划报告(简要)

云南省 国省干线公路“十二五”改造规划 云南省公路局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十一五”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情况 (3) 1.1 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成效显著 (3) 1.2 普通干线公路存在的问题 (4) 1.2.1 普通干线公路网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 (4) 1.2.2 普通干线公路里程长、技术等级低的状况未能全面改变 (4) 1.2.3 普通干线公路路网结构还不尽合理 (5) 1.2.4 普通干线公路建设成本增加、资金筹措难度加大 (5) 第二章“十二五”国省干线公路改造面临形势 (6) 2.1 “十二五”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6) 2.1.1 将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 (6) 2.1.2 建设绿色大省、文化强省和旅游二次创业 (7) 2.1.3 继续实施“兴边富民工程” (8) 2.2 “十二五”国省干线改造机遇与挑战 (9) 2.2.1 “桥头堡”建设重大战略机遇 (9) 2.2.2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 (9) 2.2.3 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支持 (10) 2.2.4 国家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政策 (10)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11) 3.1 指导思想 (11) 3.2 规划原则 (11) 3.2.1.坚持战略性原则 (11) 3.2.2.坚持全局性原则 (11) 3.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12) 3.2.4 坚持效率与公平原则 (12) 3.2.5 坚持建设与养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12) 3.2.6 坚持与国家高速公路互为补充的原则 (12) 第四章“十二五”国省干线改造规划目标 (13) 4.1 功能定位 (13) 4.2 规划目标 (13)

《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2) (一)基本发展情况 (2) (二)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4) (三)优势和机遇 (4) 二、指导思想 (5) 三、基本原则 (6) 四、发展思路 (7) 五、目标任务 (9) (一)总量目标 (9) (二)行业目标任务 (10) 六、项目支撑 (13) 七、政策措施 (13)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落实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13) (二)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14) (三)实施重点生物产品培育工程,打造一批重点生物产品和品牌 14 (四)加强基地和园区建设,促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14) (五)发展壮大生物企业,培育一批生物产业龙头企业 (15) (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 15 (七)促进银企合作,拓宽发展生物产业的融资渠道 (15) (八)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15) (九)制定灵活用地政策,保障生物产业发展用地需求 (16) (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6) 附表一 2009—2015年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表 18 附表二 2009—2015年云南省十二个优势生物产业发展主要指标表20 附表三 2009-2015年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部门分工方案表21

前言 产业发展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省委、省政府历来对产业发展十分重视,按照秦光荣省长关于“云南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快不强是制约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矛盾,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抓好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现提出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基本方案,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5年(以2008年为规划基年)。 在我国《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中,生物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五个领域,生物信息、医药研发、外包等生物服务业内容纳入到生物医药部分。从近年来的发展看,我国生物服务业发展很快,许多省市都将生物服务作为发展重点,预计在国家“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中,生物服务业将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根据我省实际,结合《云南省加快推进优势生物产业发展计划》和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即将重点组织实施的一些重大专项的投资方向,本《规划纲要》将国家与省的分类相结合,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服务五个行业。《云南省加快推进优势生物产业发展计划》提出的突出培育的12类优势生物产业分别纳入五大生物行

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发展规划报告

《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2009年—2020年)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00九年十月 前言 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指云南中部以昆明为核心,半径约150~200公里左右包括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四个州市组成的行政辖区,总面积9455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2008年该区域人口1698.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4%。该经济圈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南端,是在滇中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城市间功能不断聚集、运作不断协同、点-轴-圈式空间结构布局日益突出所形成的城市集群,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是中国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陆上枢纽,也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核心区域,对促进我国东西互动、海陆并进的完整开放格局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7月视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有效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国家和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结合国内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的特色和优势,形成和强化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主导功能,明确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的方向和工作重点,进一步推进滇中区域一体化,使滇中城市经济圈在实现国家“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战略中发挥带动西部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功能,不断巩固提升云南在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战略地位和辐射作用,引领云南不断向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和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特制定《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协调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云南省滇中地区“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09~2020年,其中:启动期:2009年~2010年; 推动期:2011年~2015年; 深化期:2016年~2020年。

昆明市十二五规划

昆明市政府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政府报告》 围绕市委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紧扣昆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更加注重调整结构、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细化目标任务,尽力做到具体实在,便于组织落实和检查考核。 2011――2015 GDP增长13%以上 CPI控制在4%左右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左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比上年削减0.5%以上。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启动6个新区规划建设 摘要: ●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推进4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其中新建用于保障本市蔬菜供应的生产基地3万亩。 ●全面推进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斗南国际花卉园区、嵩明现代农业示范区等8个重点农业园区建设。 ●开工建设宜良海马箐中型水库,加快安宁王家滩、晋宁酸水塘、禄劝大河边等10件小(一)型水库建设,启动14件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启动现代新昆明安宁新区、富民新区、嵩明新区、宜良新区、晋宁新区、海口新区规划建设。加快打造以倘甸片区为核心的区域增长极。 阐述:解决好“三农”问题仍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昆明将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走具有昆明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推动全域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启动6个新区规划建设,加快打造以倘甸片区为核心的区域增长极。推动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农民身份三个转变,促进居住向新型居住社区、工业和现代农业向新型产业园区、商贸及服务业向新型商贸服务区、有条件的农民向城镇集中。 强力推进工业突破新型工业化加速度 开建长安汽车昆明生产基地

云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2)

云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2) (1/7)常识判断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第1题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规定,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其基本要求是______。 ①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②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③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⑤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下一题 (2/7)常识判断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第2题 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首次提出 B.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以人为本,核心是发展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进行再认识和总结的成果 D.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 上一题下一题 (3/7)常识判断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第3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下列名言中体现了“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有______。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上一题下一题 (4/7)常识判断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第4题 下列有关医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健康成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女性和老年人稍快,3岁以下的儿童偏慢 B.当细小的物体进入眼睛时,应当迅速揉眼睛,好让泪水将异物冲刷出去 C.如发生扭伤,应先冷敷,一段时间后再热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