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优化语文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优化语文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f6983715.html,

优化语文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作者:高小琼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15期

【摘要】创新教育突出“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融合创造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禀赋、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是一种新型的素质教育模式。语文学科作为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基础学科,是人类心灵的创造、智慧的结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绝好素材,也是整个创新教育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创新教育优化教学

从目前的具体实践情况来看,创新教育仍存在着重思维训练,轻人格培养的倾向。因此,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教育目的,语文教学应注意二者兼顾,不可顾此失彼。

一、更新教育理念,重塑创新人格

语文教学的目标有三:直接目标——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间接目标——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培养创新精神与人文情感。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实际定位于工具性层面,强调的是知识本位,片面追求认知的发展,忽视了潜在目标——“人文性”,尤其是创新人格的培养。通常情况是,教师在台上作自我陶醉的演讲,学生在台下消极取代了融会贯通,使得学生在良好教育情境下必然激活的创新激情和表现冲动被压抑甚至抹煞。要实现人才由“识记型”、“智慧型”到“创新型”、“实用型”:这一大跨越,语文教学必须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彻底冲击,将“知识化”的东西转化为“人格化”的东西,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创新人格”质的超越。

1.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探索精神。一切学问从质疑开始。质疑即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刨根究底,不懂就问;也指对素有定评的东西不迷信,不盲从,大胆责问,提出异议。质疑是探索的开始,是创造的发端,是创新人格的基本特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数学的实际生活中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有效的“生活味道”感受语文的“抽象之美”,享受学习的“成功乐趣”。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索欲、求知欲、进取心、自信力等创造激情和创新品质,进而形成目标高远、不畏险阻、勇于开拓,锲而不舍的创新人格。

创造学认为情感蕴含着巨大的心理能量,对创造力的激发有着重大影响,受此启发,笔者在质疑教学中融入兴趣性原则,尝试“课堂情境活动要建立健全课堂活动组织、程序、节奏、练习、讨论和反馈”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发端,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情感的陶醉中、探索解疑的乐趣,进而实现“学习兴趣的外部激发---探索热情的内在驱动---创新人格的转化生成”三级跨越。如教《荷塘月色》时,首先,充分运用多媒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