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1、原因:

①地缘因素:三洲要冲,山多地少,港湾众多。②经济因素: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繁荣;

③政治因素:小国寡民和独立自治的城邦政体;④思想因素:平等互利的观念;

⑤人文因素: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

2、实质:奴隶主的民主;

3、突出特征: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集体领导直接民主。

二、雅典民主政治

1、背景:平民和贵族反复斗争的结果;

2、发展历程:

①奠基:梭伦改革(BC594年)

内容:(1)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受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实行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措施。

(2)政治上:财产等级制——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设置“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4×100(不包括第四等级);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评价进步 :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梭伦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局限:梭伦改革的中立政策(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未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②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6年)

内容:地区部落;五百人议事会10×50(包括第四等级);十将军委员会;陶片放逐法

作用:雅典国家最终形成;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③顶峰(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改革(BC443年~BC429年)

a、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b、“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①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②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c、公职津贴制

3、评价:

局限①范围:建立在对奴隶专政的基础上,仅限于公民群体,将妇女、儿童和外邦人排除

②性质: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原始的直接民主;

③参政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造成国家混乱和内耗;

进步:①雅典民主政治有力促进了雅典经济文化繁荣和国家的强盛

②;雅典民主政治开民主政治之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包括在法制基础上的

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三、罗马法

1、罗马历史基本脉络:

罗马共和国时期:BC509年~BC27年;

罗马帝国时期:BC27年~AD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AD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存在至AD1453年)

2、发展历程:

⑴罗马成文法的开端:《十二铜表法》(BC449年)

背景:习惯法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以欺压平民;广大平民的不断斗争;

内容:涉及法律诉讼、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犯罪、刑罚等

评价:局限: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掺杂部分落后习俗;

进步: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专权,维护了平民利益;

⑵罗马法的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公民法(罗马建国到BC3世纪中叶产生)万民法(由共和国发展到帝国的过程中产生)

罗马公民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注重调解经济和民事纠纷

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原因:罗马不断扩张,统治范围不断扩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⑶罗马法学的成熟:自然法

含义: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法律观念;(自然法是具体法规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

代表:(自然法之父);西塞罗核心观点:人类自然平等;

影响:自然法中蕴含的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概括和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成熟;

(4)罗马法体系的完成:公元6世纪《民法大全》的编纂。

3、实质: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

4、影响:

对罗马:①公民法调动了公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②万民法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③总之,罗马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

对世界:

①它是近现代法制的先声,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等均源于罗马法;

②罗马法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③其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空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德、美、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英国德国美国法国

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权力中心议会皇帝总统议会

确立背景资产阶级革命(1640

—1688)王朝战争

(1864—1871)

独立战争

(1775—1783)

法国大革命(1789—

1871)

确立标志1689《权利法案》18

世纪中叶责任内阁

制1871《德意志帝

国宪法》

1787《联邦宪法》1875《法兰西第三共

和国宪法》

国家元首元首:国王

产生方式:世袭

职权:统而不治元首:皇帝

产生方式:世袭

职权:掌最高权

元首:总统

产生方式:间接选

职权:行政权军权

元首:总统

产生方式:议会选举

职权:行政权军权

政府首脑行政权政府首脑:首相

产生方式:

下院多数党领袖

职权:行政权对议会

负责

政府首脑:宰相

产生方式:

皇帝任命

职权:行政权对

皇帝负责

政府首脑:总统

产生方式:

间接选举

职权:行政权对选

民负责

政府首脑:总理

产生方式:

总统任命

职权:行政权对参议

院负责

议会立法权上议院、下议院

拥有立法权和行政

监督权

联邦议会帝

国议会

拥有部分立法权

参议院、众议院

拥有立法权和弹

劾总统的权力

参议院、众议院

拥有立法权

司法权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最高法院

特点1、国王统而不治

2、议会是国家权力

的中心,拥有立法权

和监督权

3、首相和内阁对议

会负责,实行责任内

阁制1、皇帝拥有国家

最高权力

2、专制主义和军

国主义色彩浓厚

3、民主立宪是

虚,君主专制是

1、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拥有部分自

主权

2、分权制衡原则:

三权分立

3、民主原则:总

统和议员均有选

举产生

1、总统和议会拥有较

大的权力

2、是共和派和保皇派

妥协的产物

二、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688年“光荣革命”——政治前提限制王权的法案——确立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发展

1832年议会改革——完善

三、全面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

1、背景:体制使美国面临境:①邦联政府无力保护②无力偿还

③无权不能有效的保护国家的安全。

2、内容:美国实行联邦体制;中央政府三权分立

3、体现的原则

联邦制原则: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拥有部分自主权分权制衡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原则:总统和议员均有选举产生

4、评价:

进步:①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联邦制的实施,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既有利于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也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总之,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局限:种族歧视问题仍然存在,黑人奴隶制度未废除,未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四、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德国:考点一: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根本原因:四分五裂政治局面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没有统一市场)

方式:王朝战争

主导邦国、人物、政策:普鲁士、俾斯麦、铁血政策

统一时间:1871年(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实现标志: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

考点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国家结构:联邦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国家权力,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

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政府首脑:宰相。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对皇帝负责。主持内阁工作

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影响:

性质:具有浓厚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不彻底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进步性:使德国历史进入新的时期,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很快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继承军国主义传统,是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造成改

革的保守和不彻底(历史原因:王朝战争形式完成国家统一)

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内容:①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一切文武官员,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经众议院同意任命内阁,内阁对参议院负责②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参议院:间接选出, 有权否决众议院议案;众议院:普选产生,权利很小,可提出通过法案,但受到参议院和总统的控制。

2.评价: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五、全面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19世纪70年代)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特征:选举;议会立法;三权分立制

3.理论来源:欧美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4.实现途径:通过改革和革命,制定宪法,设立议会。

5、影响:1)政治: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顶梁柱。有利于调节、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

2)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3)世界影响:伴随着“西学东渐”,代议制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

基本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的重大进步,但存在一定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考点一:《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与马克思主义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1825年,英国,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

2.思想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称为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空想社会主义:⑴代表:圣西门、傅立叶、欧文⑵观点:抨击资本主义弊端,提出改造社会和建立理想社会美妙设想。⑶败因:不能揭示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能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

1.发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纲领 1848年2月发表。

2.内容:⑴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⑵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⑶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了解)

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考点二;巴黎公社

考点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结束沙皇专制统治,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的性质主要由革命任务决定,不管是由哪个阶级领导。 2:《四月提纲》

1917年4月,列宁发表。

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用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作用: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的高潮) 时间: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 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经过: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苏维埃二大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结果:成立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4: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1)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2)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①政治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②经济上:为把

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民族矛盾尖锐;国防政府准备投降,激化了阶级矛盾 过程 1871年3月18日革命开始,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5月28日,革命以失败结束 措施 ①

废除资产阶级发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② 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③ 民选国家公职人员,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年薪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

意义 ① 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②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失败 原因 根本原因: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政治威信,都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其他原因: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前人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等

(另一种说法:巴黎公社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个特例,它不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社会的上层建筑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没有达到必须要用“革命”手段来解决的时候。)

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3)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①对帝国主义来说: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②对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来说: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③对民族解放运动来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体系: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20C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20C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增强。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①二战后期形成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②二战后,美苏在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加剧,昔日盟友反目成仇;

③美苏形成了实力均势: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要求称霸世界;

战后苏联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成为美国称霸的障碍;

2、美苏冷战

①概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战争以外一切的敌对行动,以

“遏制”共产主义。

②实质: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③表现:

美国的措施苏联的应对

政治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序幕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

标志着开始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1947年6月,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

尔计划)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美国控制欧洲,同时遏制苏联

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签订,北约建立。1955年《友好互助条约》签订,华约建立。标志着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注意: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区别:两者手段不同,目的一致,是核桃的两半。“杜鲁门主义”是公开反苏共反。“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苏。3、影响

消极: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引发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次紧张。

在欧洲,导致1949年德国分裂;在亚洲:导致朝鲜分裂和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的越南战争;

在美洲: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一度将人类拖入核战争的边缘

积极:

①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在半个多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举例:古巴导弹危机)。

②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都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用于内部的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努力使自身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崛起。(举例:不结盟运动。)二、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

1、背景:①二战使欧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②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③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所以要联合起来,重振雄风。

2、进程:

(1)经济一体化进程: 1951年4月建议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组建欧洲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称欧洲共同体;并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发展。

(2)政治一体化进程:

①对外:奉行共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1973年提出“一个声音说话”,努力做到步调一致。

②对内:1975年成立“欧洲议会”,直接选举产生;80年代加快共同防务合作。

3、特点:a、成员国不断增加;b、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 c、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外交军事领域。

4、作用:

①促进和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西欧长期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②增强了西欧同美苏两个越级大国抗衡的能力,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

(二)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

1.原因:

(1)二战后,美国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2)随着“冷战”加剧,美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3)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等西方各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4)日本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5)日本政府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等口号

2、表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3、影响: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与美国、西欧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启示:①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③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中国的振兴:

1、曲折的发展历程:

①1949-1956年: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1956-1966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虽遇到过挫折,但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就;

③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受到很大损失;

④改革开放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不结盟运动

1、原因:①二战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高涨。②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独立(目的)。

2、兴起①人物: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埃及的纳赛尔

②时间: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3.政策: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4.内容

①最初:反对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

②七十年代开始:政治——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经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5、影响

①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②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苏联解体

1、标志: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宣言》,

影响:苏联完全解体,标志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

2、原因:

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3、教训:①一定要抓好执政党建设;②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③要从国情出发;④要抵制和平演变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

启示:⑴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受挫,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⑵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的自我改革来逐步完善。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⑷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特点:“一超多强”(美、欧、日、俄、中)

2、原因:(1)根本原因;区域经济集团化。

(2)具体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3、表现:

(1)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力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发动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

(2)欧盟成立: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经济政治一体化,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今25国),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欧盟性质: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当今世界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区域集团

(3)日本:经济大国,20c80s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谋求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进一步打破和平宪法的束缚;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4)俄罗斯:俄罗斯走出低谷(叶利钦的全方位外交和普京的务实政策)仍是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大国;(5)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①综合国力增强,已是政治大国②1991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2001加入世贸组织、组建上海合作组织③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恶化做出了贡献)

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拓展: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主要表现为雅尔塔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后展现的多极力量竞争共处的趋势。背后的决定因素是区域经济集团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