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实词虚词用法

实词虚词用法

实词虚词用法
实词虚词用法

顺便介绍15种虚词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三、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四、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五、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

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六、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七、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八、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九、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十、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十一、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漪。(《伐檀》)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十二、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十三、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十四、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师说》)此外,可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十五、与1. 作虚词用。

(一)解释为:和、跟、同。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2.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例句略。

汉语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呀等。 (六)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等。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实词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

文言虚词 常考文言虚词共18个(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文言虚词解析),要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筛选材料 筛选材料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找错误项 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短语翻译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词性练习题及答案

汉语词性练习题 1、选出下面一句话中画横线的词的词性正确的一组:() 明天早晨我和李光、王平同学在学校集合去爬山。 A.副,连,代,连,动 B.副,介,代,介,名 C.名,连,名,介,动 D.名,介,名,动,名 2、《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⑤的⑥人》词性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名词②助词③形容词④动词⑤代词⑥代词 B.①名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代词⑥名词 C.①代词②助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助词⑥名词 D.①代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助词⑥名词 3、对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画的画儿得奖了。②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教育。 A.①动词名词②形容词介词 B.①名词名词②形容词介词 C.①动词名词②动词副词 D.①动词动词②副词介词 4、“有些女人的预算里还有一面()蛋圆形的镜子,一方雪白()的毛巾,或者一顶结()得很好看绒线的小圆帽。” 划线词语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名词形容词副词 B.量词形容词介词 C.量词形容词动词 D.代词副词动词 5、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老虎正要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下,抡起虎叉,突然给了老虎一下。A. ①动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B. ①介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C. ①动词②助词③量词 D. ①介词②助词③量词 6、下面四句话中“跟”字的词性依次列出四种,正确的一项是:() ①跟着好人学好事②我跟他是同桌 ③我跟他学唱歌④那鞋的跟高得没法穿 A.①动②介③连④名 B.①介②动③动④名 C.①动②介③连④形 D.①动②连③介④名 7、选出与“红花绿叶”中的“绿”的词性相同的一项:() A.春回大地群山绿 B.春风又绿江南岸 C.一汪绿水慰平生 D.红了樱桃绿了笆蕉 8、选出下列带下划线词词性不同的一项:() A.电灯突然亮起来了。 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 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地响起来。 9、从下面选出词性相同的一项:() A.听战争经验希望拒绝 B.各那么鲁迅我们旅客 C.更从来单单经常渐渐 D.胖伟大激动承担应该 10、判断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写在句末括号中。

现代汉语虚词实词专项练习1

现代汉语虚词实词专项练习 二. 重点、难点:现代汉语虚词实词辨析及正确使用三. 教学内容(一)以下各组中虚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1. A. 道德起着或者遵循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规律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的进步的作用,或者阻碍和反对社会向前发展的保守的反动作用。 B. 自觉地把这两个方向结合,才能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合理的统一。 C. 物价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我们对物价改革的方针是坚决改革,稳步前进。 D. 青蛙所以能具有这样一套特殊本领,主要是因为它有一双技能优越的大眼睛。 2. A. 不但老师表扬了我,也表扬了其他同学。 B. 这种经验还是值得肯定,我认为它不无推广的价值。 C. 打靶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射击成绩,而且在于掌握射击本领。 D. 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应该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3. A. 判断一个干部好坏,当然要看他的一时一事,但是还要看他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 B. 犯罪分子不管怎样变换手法,始终逃脱不了人民的法网。 C. 尽管你的帮助这么微弱,但在他的心上却像千斤重的大砝码。 D. 1633年2月,当伽利略被迫在“判决书”上签字以后,庄重宣布:“地球仍在转动”。 4. A. 美国科学家海弗里克曾将人肺纤维细胞的分裂与增殖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推算人类寿命的方法。 B. 这件事发生后,老师批评了他,同学们也觉得他这样对待父母未免太过分。 C. 他十分喜欢读书,只要有空,纵然是短短几分钟,都不可放弃阅读的机会。 D. 烟和酒不是好东西,然而不能不坚决戒除。 5. A. 我们强调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认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社会对人的尊重与关心。 B. 夜深了,喧闹了一天的村庄沉静了,万籁俱寂,只偶然听见一两声婴儿的啼哭,却更让人感到小村之夜的宁静。 C. 如此重大的事情,王厂长况且不能作决定,他张科长怎么能擅自作主呢? D. 我们要以无私奉献为荣,以争名逐利为耻,而决不能相反。 6. A. 爆炸声在几十里开外都听得很清楚。 B. 面前耸立着一条大坝,宛如一座长方形的大山,镶在了两山之间。 C. 本报讯: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准备工作业已完成,随时可启动改革工程。 D. 北京都下雪了,况且是哈尔滨。7. (1)这个地方以前不但没有水浇地。吃的水也得从几十里外挑来。(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前神话、童话中的一些幻想故事,现在都有可能成为现实。(3)他没有从上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这次又犯了类似的错误。 A. 以至甚至 以致 B. 甚至以至以致 C. 以致以至甚至 D. 以至甚至以至8. A. 不论这种肥皂泡的色彩看起来多么悦目,它是必须要破灭的,你们除了惭愧之外,将一无所有。 B. 由北京华邦电子公司赞助,中国政法大学16名学生组成的普法宣传队于7月22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启程。 C. 挂历即使在外部形态、文化景观和传播方式上与书和报刊不同,但在以内容取胜、以内容定性、以内容夺人这一点上,却是完全相同的。 D.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计算机语言和软件设计应该统一和规范,否则会给国家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耽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 9. A. 暑假里冯春波连连参观了十几家博物馆,可算是过足了瘾。 B. 他刚参加工作,没有经验,惟其没有经验,所以我们要多加帮助。 C. 这些书过去我一直舍不得卖,现在拿出来,到不是为了经济困难,而是为了国家需要。 D. 他不上大学,照例学完了大学的课程。10. 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无论业余作者专业作家都不可忽视,不要以为只要在生活中就自然可以深刻、正确地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这里,有心无心,自觉不自觉,主动被动,热情不够热情冷漠,是大不一样的。 A. 或和和和和和甚至 B. 和或或或或或和 C. 和和或或或 或或 D. 或或和和和和甚至11.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自己觉得幸福。这只是一句人人皆知的大白话,我却知道,有不少人,很多人并非为自己的感觉,为了他人的观瞻而建设自己的人生与生活。窥察别人的生活与家庭,便成了我们生活的另一部分。 A. 也许但是而且只是因此 B. 如果而甚至只是因而 C. 如果但是而且而是因此 D. 也许而甚至而是因而12. 下文划线词语有误的一项是能不能说,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已经严重滞后,拖了整个经济改革的后腿?那么,国企改革的滞后,很大程度上又是我们在意识形态上某些传统理论和观念的束缚所致? A. ①能不能说 B. ②已经 C. ③那么 D. ④很大程度上13. A. 即使在小节上,我们也应该讲究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切不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B. 生命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最实用七年级语文语法:词性实词、虚词部编本

七年级语法:词性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实词: (-)名词 人事名词:鲁迅、太阳、山; 时间名词:春天、明年; 处所名词:北京、学校; 方位名词:上、下; 抽象名词:品德、质量; 判断技巧:1、能受数量词的修饰;2、不受副词“不”的修饰。 (二)动词 一般动词:走、看; 存现动词:有、死亡、消灭; 情态动词:爱、恨、怕、想念; 判断动词:是; 能愿动词:能、能够、愿、肯、敢; 趋向动词:进、出、上来、去、上去;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 3.助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

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 表形状、颜色的:长、短、红、绿、笔直; 表性质的:好、坏、美丽、大方、软、平常;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 判断技巧:1、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 2、一般可以受副词“很”的修饰,(特殊情况:“雪白”除外) (四)数词 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如“一、二、三”。 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如“第一、第二”。 (五)量词——表示计算单位的词。 可分两类1.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尺、丈、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米 2.动量词 动量词表动作的量。如“去一次”“念一遍”“哭—场”“走一趟” (六)代词 人称代词:我、咱、你、您、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 指示代词:这、那、这儿 二、虚词 (一)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1、程度副词: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 2、范围副词: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 3、时间副词: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顿时、终于。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1.爱,ài (1)名词,恩惠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②喜爱 ③怜惜,同情 ④吝惜,舍不得 ⑤通“薆”,隐蔽,躲藏 (3)形容词,吝啬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②安稳 ③安定,舒适 (2)动词 ①安身 ②安置 ③抚慰,安抚 ④使……安定 ⑤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3.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2)动词 ①覆盖 ②遭受 (3)介词,表示被动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 ②披散 4.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②违背,背叛 ③加倍 (2)数词,一倍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4)副词,更加,倍加 5.本,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②根本,基础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④书本,稿本,版本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 的奏章或书信 (2)量词 (3)动词,推究本源, 考查 (4)副词,本来 6.鄙,bǐ (1)名词,边界,边 远的地方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 邑) ②轻视,瞧不起 (3)形容词,鄙陋, 见识浅,庸俗 7.兵,bīng (1)名词 ①兵器 ②士兵 ③军队 ④战争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 略 8.病,bìng (1)名词 ①重病 ②弊病,缺点 (2)动词 ①生病 ②使……成病态 ③担心,忧虑 ④责备,羞辱 (3)形容词 ①困苦 ②疲劳 9.察,chá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②看清楚 ③详审,考察 ④了解,弄清楚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2)形容词,精明 10.朝,读音一:cháo (1)动词,朝见,朝 拜 (2)名词 ①朝廷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 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11.曾,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 曾经,已经,才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 隔着两代的亲属 (2)动词,通“增”, 增加 (3)副词,表意外, 竟然,居然,简直 12.乘,读音一:ché ng (1)动词 ①驾,坐 ②升,登 ③冒着 ④连接,一个接一个 (2)介词,趁着,凭 借 读音二:shèng (1)名词,一车四马 的总称 (2)量词,辆 (3)数词,四 13.诚,chéng (1)名词,诚心诚意 (2)副词,表肯定, 确实,的确 (3)连词,表假设推 论,果真,如果 14.除,chú (1)名词,台阶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②修治,清理 ③拜官授职 15.辞,cí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 ②言辞,文辞 ③托辞,借口 ④命令 ⑤一种文体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②推辞,不接受 ③计较 16.从,读音一:cóng (1)动词 ①跟随 ②依顺,听从 ③参与,参加 ④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 (2)介词,由,自 读音二:zò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②通“纵”,南北方向, 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17.殆,dài (1)形容词 ①危险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副词 ①表测度或不肯定。 大概,恐怕 ②表约略,几乎,接 近,差不多 18.当,读音一:dāng (1)动词 ①两者相抵 ②抵御,抵挡 ③占据,把守 ④主持,执掌 ⑤判决,判罪 ⑥应当 (2)介词 ①表处所,对着,面 对 ②表时间,值,在, 正在 (3)副词 ①表必然,必定,一 定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 将要 读音二:dàng (1)动词 ①符合 ②当作 (2)形容词,适宜,

现代汉语虚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第1讲

第一讲、2011-03-01 汉语虚词的性质、范围、类别及其研究现状 第一节、汉语词类的虚实分界 一、早期的虚实概念。 在语言使用中把词区分为虚词和实词两大类的,据现有文献的记载,在我国,最早见于宋人的著作,不过,当时都把“词”称作“字”,(“词”这个概念是本世纪初从西方引入的)。宋朝有个叫周辉的文人在他的《清波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词人张炎在他的《词源》中也写道:词之句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砌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案:“雪儿”本为唐朝李密的爱姬,能歌善舞,后泛指歌女)乎?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甚、任”之类,两字如“莫是、还又、那堪”之类。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所谓的“实字”主要就是指那些具体的事物和概念,大致接近于现代所说的名词,而“虚字”则不但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叹词、助词、语气词,而且有时也可以指代词、数词,甚至是一些动词、形容词以及一些固化短语。 当时,人们把“虚字”叫作“词、语助、助字、助语辞”等等。元朝卢以纬的《语助》,作为我国最的一本虚词词典,对其所收的一些“语助”均有简明而又独到的解释。[1]到了清代,人们对虚字的认识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清人王鸣昌在他的《辩字诀》中,已经能够根据虚字的功用将其细分为六类:起语虚字、按语虚字、转语虚字、衬语虚字、束

语虚字和歇语虚字。当然,古人的虚词研究还不能算真正的语法研究,主要是出于训释古籍和指导作文的需要。就研究虚字的专书而言,除了《语助》,清朝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辩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这些词典既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严格意义上的虚词,也收了一些副词、代词、谓词等等,不过基本上还是以训释经传中的虚词为主的。总的说来,早期的虚实区分是一种语文学意义上的分类,并不是一种语法学的分类,而且虚词和实词的范围、类别也是比较模糊的,尽管到了后期已经逐渐地明晰起来。 真正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虚字概念虚词观,直到上个世纪末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问世才出现,马建忠明确指出:“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按照马建忠的看法,虚字就是表语法作用而不表具体词意的词。这一观点,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一直被人们所遵循。 二、虚实划分的标准 自从马建忠撰写《马氏文通》,创立现代意义上的汉语语法学以来,有关汉语的词类问题,一直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综观这一百多年来有关汉语词类问题的矛盾、分歧和争论,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汉语中的词到底是不是可以分类,究竟应当以什么标准作为划分汉语词类的主要依据,什么样的语法理论更值得我们参考、借鉴;二、究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汉语词类体系,虚实两分的分类系统是否适应汉语的语言实际,哪些词类应该分别归入实词和虚词;三、在具体操作时,对于一系列多功能的词究竟应该怎么处理,尤其是有关兼类、同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实词虚词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实词虚词 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表示人或者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名称的词。 1、表示人的,如:教师、学生、工人、老板、李白、白居易; 2、表示具体事物的,如:房子、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3、表示抽象事物的,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4、表示处所的,如:云南、上海、江南、边疆、亚洲; 5、表示时间的,如:过去、现在、今天、春节、早晨、黄昏; 6、表示方位的,如:上、右、前、后、中、西、北、前面、后边、南面、中间、之下。 二、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如:说、笑、写、走、休息、学习; 2、表示发展变化的,如:增加、扩大、提高、发生、出现; 1、表示动作行为的,如:说、笑、写、走、休息、学习; 2、表示发展变化的,如:增加、扩大、提高、发生、出现; 3、表示心理活动的,如:爱、恨、喜欢、想念、重视、佩服; 4、表示可能、意愿的,也叫能愿动词,如:能、会、敢、可、应、愿意;(能愿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5、表示趋向的,也叫趋向动词,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上来、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 6、表示判断的,也叫判断动词,只有一个“是”、“有”。 特征:(1)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2)能够前加副词“不”,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 (3)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 等表示动态 (4)有些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 1、表示形状的,如:大、小、高、胖、笔直、长、短; 2、表示性质的,如:好、坏、美、纯粹、高明、美丽、诚实; 3、表示状态的,如:快、慢、软、硬、拘谨、悠闲、忙碌、兴奋、激动。 4、表示颜色的,如:红、白、绿、黄、黑等。 (形容词常常用在名词或动词的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我在慢慢地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特征: 〔1〕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 〔2〕性质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3〕不能带宾语 〔4〕有小部分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早早 〔5〕少部分单音性质性质形容词可带叠音词缀 四.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 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 “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词性分类(实词和虚词)

现代汉语词的分类 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去、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 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 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 丑恶、美丽、红色……”。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 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 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①基数:一、二、百、千、万、亿;②序数:第一、 第三;③分数:十分之一、百分之二十;④倍数:一倍、 十倍、百倍;⑤概数:几(个)、十来(个)、一百上下 五.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 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 度量量词。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 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 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 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 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六.代词: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 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 种性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 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你您他她它 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 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 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 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数量)多多么(问程度)怎 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 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这那(指人或事物) 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 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 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 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 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 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 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七.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 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 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 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八.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 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 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九.连词: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 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十.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 助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 所、似的";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一类 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十一.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十二.拟声词: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 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版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加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 1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2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7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8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9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鄙 1蜀之鄙有二僧(边界地方) 2鄙人。自称的谦词 3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3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5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3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 1朝服衣冠(zha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cháo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chéng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5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6不徐不疾(迟缓)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4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7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8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9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10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道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此言得之(对、合适)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6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7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8一夜飞度镜湖夜(通“渡”渡过,越过) 9常有大度。(度量) 10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1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12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3指度人离俗出生死。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

实词和虚词详解

实词和虚词详解 实词和虚词在语文的学习和运用中非常的频繁,为使得同学们更好的掌握实词和虚词的运用,小编给整理了实词和虚词详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词类知识及相关练习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依语法功能和语汇意义,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一)实词 语法功能上,实词可直接组成短语,可以充当短语或句子成分,也可以带上语调构成句子。词汇意义上,实词表示事物的实在意义。 实词主要有名、动、形、数、量、代六类: 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名称。 例如: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表示人或事物:工人学生河流高原宇宙思想科学 表示时间:大寒未来下午秋天 表示方位:上面后头华北中原 名词的鉴别:一般不和副词结合(如:不能说“不宇宙”);前面可加数量词(如:四位客人);表人的名词后可加“们”表复数(如:同志们);常做主语和宾语。 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名词。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么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 例如: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读、笑、操作、进行、保卫 表示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提高转变减少 表示心理活动:想希望同意怕 表示存现:消失有无出现 表示使令:使让请求允许 表示能愿:能可以应该必须 表示趋向:上下来去起来 表示判断:是 动词的鉴别:能受“不”的修饰;但除表示心理活动和表示感觉的词以外,一般不受“很”修饰;可附加“着、了、过”表时态;重叠式有“试一下”之意;做谓语,且一般可带宾语。 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动词。

词类实词知识整理现代汉语

一、词类概说 什么是词类 语言学上所说的词类,只指词的语法分类,即为了弄清词的语法功能和用法、说明语句的组织规律而对词分的类。 划分词类的作用 语法研究的需要,教学和运用语言的需要,自然语言处理的需要 (1)意义不能作为词类划分的主要标准 通常说名词表示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这样看起来,好像词类是根据词的意义划分出来的。 实际上根据词的意义来划分词类是行不通的。因为表示同类概念的词,语法性质不一定相同。例如“战争”和“战斗”都表示行为,可是“战争”是名词,“战斗”是动词;“红”和“红色”都表示颜色,“红”是形容词,而“红色”是名词。 词类是反映词的语法特征的类。但是根据语法特征分出的类,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共同点。可见词的语法特征和意义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不过我们划分词类的时候,却只能根据特征,不能根据意义。 (2)语法形式也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 词的语法形式,指具备什么样的形式标记和变化方式。有的语言可以借助于词的形态变化来划分词类。例如英语: A B C horse(马)high(高)deny(否认) hat(帽子)big(大)collect(收集) tree(树)old(老,旧)remember(记得) A类词有数的变化(复数加词尾{-S}),B类词有级的变化(比较级加词尾{-er},最高级加词尾{-est}),C类词有时的变化(过去时加词尾{-ed)。根据这些形态上的变化,可以把这些词分为三类:A是名词,B是形容词,C是动词。

(2)语法形式也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 词的语法形式,指具备什么样的形式标记和变化方式。有的语言可以借助于词的形态变化来划分词类。例如英语: A B C horse(马)high(高)deny(否认) hat(帽子)big(大)collect(收集) tree(树)old(老,旧)remember(记得) A类词有数的变化(复数加词尾{-S}),B类词有级的变化(比较级加词尾{-er},最高级加词尾{-est}),C类词有时的变化(过去时加词尾{-ed)。根据这些形态上的变化,可以把这些词分为三类:A是名词,B是形容词,C是动词。 (3)词的语法功能 一个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这个词在句法结构里所能占据的语法位置。举例来说,形容词的功能有:a,前加“很”。b.后加“的”。C.后加“了”。d.作谓语。e.作定语。 很明显,凭借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把它跟别的词类区别开来。举例来说,名词不具备a,c,d几项,动词不具备a等项,同时名词、动词的语法功能里也有一些是形容词所没有的。我们给汉语的词分类,根据的就是这些功能上的异同。 词的造句功用,指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比如:而且因为所以 的地得 有过失过失很大 行动过火大家过问 “过失、过火、过问”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因为、所以”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过失”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不能单独充当谓语;“过火”和“过问’”叶以单独充当谓语,大多数情况下不充当主语、宾语。 词的组合能力 词的组合能力,指能跟一些什么词语发生组合关系,不能跟一些什么词语发生组合关系。比如: 过火过问过失 “过火”是形容词,既能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又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不过火/很过火);“过问”是动词,能受“不”的修饰(不过问),却不能受“很”的修饰(“很过问);“过失”是名词,既不能受“不”的修饰,也不能受“很”的修饰(”不过失/”很过 失)。 从另一方面看,名词“过失”能受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的修饰(一个过失/多种过失),形容词“过火”和动词“过问”都不能受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的修饰(”一个过火/“多种过火/”一个过问/”多种过问)。 打门一打鸡蛋打今天起 白色白干了 汉语的词类体系 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在这一分类系列里,最起作用的是词的句法功能和组合能力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