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测定 及医学意义

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测定 及医学意义

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测定 及医学意义
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测定 及医学意义

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测定及医学意义

一、出血时间(BT)测定

(一)正常参考值

TBT法:(Simplate Ⅱ型):2.3~9.5分钟(min)

IVY法:2~7分钟(min)

Duke法:1~3分钟(min)(不超过4分钟)

(二)临床意义

由于临床上由药物治疗引起的BT延长较常见,故测定前应仔细询问用药情况,如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抗炎药、口服抗凝药及某些抗生素等。

1.BT延长

(1)血小板数量异常:

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可因药物、中毒、感染、免疫等原因引起);

②血小板增多症,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血小板功能缺陷:

①先天性血小板病,如血小板无力症;

②获得性血小板病,如药物引起的血小板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3)血管性血友病(VWD)。

(4)血管壁及结构异常(少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5)偶见于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因子Ⅱ、Ⅴ、Ⅷ、Ⅸ或纤维蛋白原缺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也见于

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

2.BT缩短:主要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时。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DIC高凝期

等,均可因血管壁损害,血小板或背后血因子活性过度增强所致。

二、凝血时间(CT)测定

(一)参考值

普通试管法:5~10分钟(min)

硅管法:15~32分钟(min)

活化凝血时间法:1.1~2.1分钟(min)

(二)临床意义

1.CT延长

①较显著的因子Ⅷ、Ⅸ减少的血友病甲、乙,凝血因子Ⅺ缺乏症;

②血管性血友病;

③严重的因子Ⅴ、Ⅹ、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

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④继发性或原发性纤溶活力增强;

⑤循环血液中的抗凝物,如抗Ⅷ因子抗体可抗因子Ⅸ抗体、SLE等。

2.CT缩短

①血栓前状态:DIC高凝期等;

②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征、肾

病综合征及高血溏、高血脂等。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 1、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表现的意义: 1、延长: (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容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CT)和凝血时间(BT)测定,是一对试验,用于测定皮肤受特殊刺破后出血并自动停止所需的时间及血液开机体后到完全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前者用于评价皮肤毛细管的止血能力,后者用于测定血液的凝固能力。 该组试验具有方法简单,测定迅速的特点,但也有致命的缺点,方法掌握程度不一,因人而异变异较大,测定时各种干扰因素较多且不易克服;因此作者认为它仅仅可以作为一种初筛试验,而不是用于诊断。凝血时间试管法操作较为复杂,费时费力,但结果明显比玻片法准确。 参考值:出血时间(Duke法):1~3分钟 凝血时间(玻片法):2~4分钟 凝血时间(试管法):4~12分钟 出血时间延长多见于: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的疾病,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黏附功能异常如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此外还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抗凝治疗等疾病和情况。 凝血时间延长多见于:凝血因子VIII、IX、XI减少如血友病甲、乙型;凝血酶原显著减少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等;纤维蛋白原减少如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病等;应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时;纤溶系统亢进如DIC后期及有大量FDP存在时;循环抗凝血素增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凝血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高血糖及高血脂症患者。 此外,手术病人、肝或肾穿刺术前、腹腔镜检查术前、人工流产术前均有要求做此出凝血实验的要求,目的在于过筛性的了解和排除某些出凝血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验本身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有关出血时间实验的问题上做了一些调查和实验,认为出血时间测定与出血倾向和手术出血问题并没有确切的因果关系。

凝血酶时间(TT)测定

出凝血凝血酶时间(TT)测定(第四版) 出凝血原理: 在37℃条件下,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后,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出凝血标本处理: 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下,采空腹静脉血(急诊病人除外)。采血者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使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标本。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采完血后,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避免产生气泡;然后迅速将血液和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用力震荡。 全血要在1小时内分离血浆。分离乏血小板血浆时,要在室温下3000rpm离心10分钟,室温下可存放4小时。全部试验不能在4小时内完成,应将乏血小板血浆分装在~的小试管中快速冷冻,储存于-20℃冰箱中。冷冻过的标本不能再次冷冻,否则结果会不准确。冷冻血浆融化时,应将盛冷冻血浆的容器置于37℃水浴中,并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出凝血试剂:TT试剂购于天津威士达公司:德灵Test Thrombin Reagent试剂(试剂盒代号OWHM13)。内含凝血酶测定试剂冻干品:标准浓度的牛凝血酶,牛白蛋白;凝血酶测定试剂缓冲液(25mmol/l,)。按要求的量用缓冲液溶解小瓶中的试剂,测试之前必须将试剂溶解液预温到37℃。复溶的试剂从冰箱中取出后室温平衡15min后上机分析。

出凝血仪器:使用Sysmex公司的CA-70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 出凝血操作:按仪器操作步骤执行标准操作。 出凝血4.6.1开机:按下机器侧面的POWER 按钮。开机后机器进行自检,当屏幕上边显示“Ready:”时可以进行试验。 出凝血4.6.2检查消耗品: 1、准备反应杯:打开仪器上盖装反应杯的盖子查看反应杯是否够量,不足时,需及时添加。(一次性最多可放1000 个杯子) 2、准备试剂:按照仪器对试剂的要求,把试剂准备好,放到仪器内相应位置,注意查看试剂的量和有效期。如还不熟悉试剂位置时,可在主屏幕上选Reagent Setting,按屏幕显示放置试剂。 3、查看仪器的洗液瓶和废液瓶 出凝血4.6.3准备标本:将样本放入样本架,再将样本架放到仪器进样器上。 出凝血4.6.4输入检测项目:主菜单上按下Work List 键,进入工作菜单,输入TT项目。 出凝血4.6.5输入样本号:按屏幕下菜单的ID No.键,按顺序输入样本的序号。 出凝血 4.6.6开始检测:录入完所有测试信息,按下屏幕右上角START 键,开始检测。 出凝血质量控制:使用德灵公司的leve11质控品做质量控制。每批质控品的值不超过2SD。(详见出凝血1质量控制) 出凝血计算:仪器自动计算出结果。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总 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 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 一.凝血因子测定: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3纤维蛋白原(FIB):2-4 g/L 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各项意义: 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2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APT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 3s以上异常 TT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纤维蛋白原(FIB):2-4 g/L FIB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 3

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测定 及医学意义

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测定及医学意义 一、出血时间(BT)测定 (一)正常参考值 TBT法:(Simplate Ⅱ型):2.3~9.5分钟(min) IVY法:2~7分钟(min) Duke法:1~3分钟(min)(不超过4分钟) (二)临床意义 由于临床上由药物治疗引起的BT延长较常见,故测定前应仔细询问用药情况,如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抗炎药、口服抗凝药及某些抗生素等。 1.BT延长 (1)血小板数量异常: 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可因药物、中毒、感染、免疫等原因引起); ②血小板增多症,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血小板功能缺陷: ①先天性血小板病,如血小板无力症; ②获得性血小板病,如药物引起的血小板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3)血管性血友病(VWD)。 (4)血管壁及结构异常(少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5)偶见于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因子Ⅱ、Ⅴ、Ⅷ、Ⅸ或纤维蛋白原缺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也见于 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 2.BT缩短:主要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时。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DIC高凝期 等,均可因血管壁损害,血小板或背后血因子活性过度增强所致。 二、凝血时间(CT)测定 (一)参考值

普通试管法:5~10分钟(min) 硅管法:15~32分钟(min) 活化凝血时间法:1.1~2.1分钟(min) (二)临床意义 1.CT延长 ①较显著的因子Ⅷ、Ⅸ减少的血友病甲、乙,凝血因子Ⅺ缺乏症; ②血管性血友病; ③严重的因子Ⅴ、Ⅹ、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 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④继发性或原发性纤溶活力增强; ⑤循环血液中的抗凝物,如抗Ⅷ因子抗体可抗因子Ⅸ抗体、SLE等。 2.CT缩短 ①血栓前状态:DIC高凝期等; ②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征、肾 病综合征及高血溏、高血脂等。

凝血时间

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是指血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发生凝固的时间。它与出血时间不同,主要是测定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各种凝血因子是否缺乏,功能是否正常,或者是否有抗凝物质增多。根据标本来源,凝血时间测定有:毛细血管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1] 编辑本段 测定方法 根据标本来源有:毛细血管采血法:可用玻片法或毛细血管法测定。由于采血过程易混入较多组织液因而即使有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也仍发生外源性凝血,使本该异常的结果变为正常。本法极不敏感,仅能检测出Ⅷ:C水平<2%的血友病患者,漏检率达95%故属于淘汰的方法。静脉采血法:由于血液中较少的混入组织液,因此对内源凝血因子缺乏的第三性比毛细血管采血法要高。目前有3种检测法:(1)普通试管法(Lee-White法):仅能Ⅷ:C水平<2%的患者,本法不敏感目前也趋于淘汰。(2)硅管法(SCT):本法与普通试管法的测定方法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采用涂有硅油的试管。由于硅管内壁不易使内壁凝血因子接触活化,故凝血时间比普通试管法长,也较第三可检出因子Ⅷ:C水平45%患者。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rime,ACT)法:本法是在待检全血中加入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悬液,先充分激活接触活化系统的凝血因子Ⅶ、Ⅺ等,并为凝血反应提供丰富的催化表面,从而提高了试验的第三性,是内源性系统第三的筛选试验之一,能检出Ⅷ:C水平<45%亚临床血友病。ACT法也是监护体外循环肝素用量的较好的指标之一。以上测定凝血时间的各种方法,在检测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方面,无论敏感性或准确性均不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2] 编辑本段 正常范围 玻璃管法:5~10min;塑料管法:10~19min;硅管法:15~32min。检查介绍凝血时间指离休静脉血与体外异物表面接触后,体内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最后生成纤维蛋白而使血液凝固。[3] 编辑本段 临床意义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各型血友病;获得性(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重症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纤溶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有抗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早期肝素治疗时等。 凝血时间缩短见于 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4]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一)参考值 一步法凝血酶原时间:11~13秒 凝血酶原比值:0.82~1.15 (二)临床意义 1.PT延长: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或凝血酶原比值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延长,主要见于: ①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 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肝病的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 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等。 2.PT缩短: ①先天性因子Ⅴ增多; ②DIC早期(高凝状态); ③口服避孕药、其它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血管损 伤等均为血栓形成的基础)。 3.口服抗凝药的监护临床上当NI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三少或停止用药。INR>4.5时,同时伴有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减低,则可能是DIC或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一)参考值:33.68~40.32秒 (二)临床意义:基本与凝血时间意义相同,但敏感性高。目前所用的大多数APTT测定方法,凡当血浆凝血因子低于正常水平的15-30%即可异常。 1.APTT延长:APTT结果超过正常对照10秒以上即为延长。APTT是内源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主要用于发现轻型的血友病。虽可检出因子Ⅷ:C水平低于25%甲

型血友病,但对于亚临床型血友病(因子Ⅷ大于25%)和血友病携带者敏感性欠佳。结果延长也见于因子Ⅺ(血友病乙)、Ⅻ和Ⅶ缺乏症;血中抗凝血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或肝素水平增高时,当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因子Ⅴ、Ⅹ缺乏时也可延长,但敏感性略差;其它尚有肝病、DIC、大量输入库存血等。 2.APTT缩短: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3.肝素治疗监护: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敏感,故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护指标。此时要注意APTT测定结果 必须与肝素治疗范围的血浆浓度呈线性关系,否则不宜使用。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 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3.0 倍为宜。

SIEMENS 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盒

SIEMENS 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盒(凝固法)说明书 【产品名称】 通用名称: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盒(凝固法) 英文名称:Test Thrombin Reagent 【包装规格】 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10*5ml; 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的缓冲液:1*50ml。 【预期用途】 在临床上用于检测人血浆的凝血酶时间(TT)。 【检验原理】 凝血酶可使血浆标本制度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凝块。形成凝块的时间即检测时间。 【主要组成成份】 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冻干品:标准浓度的牛凝血酶,牛白蛋白。 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的缓冲液:HEPES(25mmol/L),pH7.4。 防腐剂:5-氯-2-甲基-4-乙噻唑-3-1(6mg/L)、2-甲基-4-乙噻唑-3-1(2mg/L)。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未开瓶试剂贮存在2-8℃,有效期24个月。 复溶后稳定期: 37℃8小时 15-25℃10小时 2-8℃7天 -20℃4周 在原瓶中,复溶后试剂可冷冻保存。开瓶后缓冲液的稳定期:2-25℃稳定12周。 不同血凝分析仪有各自的稳定数据。 【适用仪器】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CA-510/CA-520/CA-530/CA-540/CA-550/CA-560/CA-1500/CS2000i/CS-2100i/CA6000/CA7000 【样本要求】 采集血浆,将枸橼酸钠(0.109mol/L)1份与静脉全血9份混合,避免产生气泡,按不小于1500g,离心至少10min,出去上层血浆,保存在15-25℃备用。 更详细的步骤请参照CLSI文件H21-A5的第3条。 15-25℃标本稳定时间:4小时,含肝素标本在2小时内进行检测。 按试剂标签上标明的量用缓冲液复溶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测试前,必须将原瓶或塑料试管内试剂预温到37℃,并小心混匀。 【检验方法】 自动方法: 适用于手工或者全自动凝血分析仪,Siemens公司提供几种凝血分析仪的参考指南(应用表)。参考指南中包括分析仪和分析方法的详细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和操作手册中提供的内容不同的性能指标。这种情况下,参考指南的信息将替代操作手册中的内容。请同时参考仪器厂家的操作指南! 手工方法: 移液入37℃预温的试管:

凝血四项检测应注意的问题

凝血四项检测应注意的问题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简称凝血四项,是临床常用的血栓与止血筛查试验,它的准确检测对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初步诊断、指导临床用药、患者术前准备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工作中发现有一些因素常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现总结如下。 1 标本因素 1.1 抗凝剂的选择及其与血液的比例抗凝剂为109 mmol/L的枸橼酸钠,因枸橼酸钠对凝血因子Ⅴ、Ⅷ有保护作用。枸橼酸钠0.2 ml,血液1.8 ml,按1:9比例,当HCT>55%或HCT<25%时,应调整抗凝剂用量:抗凝剂量(ml)=(100%-HCT)×血量(ml)×0.001 85[1]。据报道血液量增加0.05 ml可使凝固时间缩短,减少0.5 ml可使凝固时间延长。 1.2 标本采集采血前患者应处于空腹,平静、放松状态,因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都会引起因子活性及血小板数量上升,凝血和纤溶活性增强,影响检测结果。采血时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时间过长,采血针头不能太细,要一针见血,以防穿刺损伤或组织液混入血液,促使凝血酶形成,加速血液凝固,影响结果。采血后立即将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混匀,但不要用力过大,以免标本出现凝集或溶血,凝血因子消耗或激活,影响结果。绝对禁止从输液管或输液侧手臂取血,以防药物影响及血液稀释。 1.3 标本的存放与运送标本在正确采集并准确核对后(切忌张冠李戴),需在室温下立即送检,低温会损伤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因子,使PT、APTT结果缩短。血液离体后即开始变化,随存放方式和时间的不同,凝血因子逐渐消耗而导致检验结果不同[3]。 2 仪器与试剂 我们使用的是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凝仪,仪器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环境条件一定要适合仪器的要求,做好仪器的保养与维护,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不要在仪器附近接打手机。试剂应选择匹配试剂,稀释试剂要用去离子蒸馏水。试剂应放4℃保存,复溶的试剂需新鲜配制,否则复溶时间越长对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越大。试剂要在有效期内使用,所用计量器具要准确无误,标本经离心机离心后不应升温。 3 实验人员因素 操作人员的能力及责任心对于结果的准确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熟悉仪器性能、能处理常见故障方可上机。同时操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知识,了解影响凝血4项的常见疾病和药物,以免不必要的复查,浪费试剂和时间。操作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和与临床的沟通,对于一些与临床不符、难

实验报告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

实验报告出血时间和凝血 时间的测定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 【目的和原理】 学习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是指从小血管破损出血起至自行停止出血所需的时间,实际是测量微小血管口封闭所需时间。出血时间的长短与小血管的收缩,血小板的粘着、聚集、释放以及收缩等功能有关。出血时间测定,可检查生理止血过程是否正常及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是指血液流出血管到出现纤维蛋白细丝所需的时间,测定凝血时间主要反映有无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 【实验材料】 人;采血针、75%酒精棉球、干棉球、秒表、条、玻片及大头针等。 【实验步骤】 1.出血时间的测定以75%酒精棉球消毒耳垂或末节指端后,用消毒后的采血针快速刺入皮肤2~3mm深,让血自然流出。立即记下时间,每隔30秒用条轻触血液,吸去流出的血液,使滤纸上的血点依次排列,直到无血液流出为止,记下开始出血至停止出血的时间,或以滤纸条上血点数除以2即为出血时间。正常人约为1~4min。 2.凝血时间的测定操作同上,刺破耳垂或指端后,用玻片接下自然流出的第一滴血,立即记下时间,然后每隔30s用针尖挑血一次,直至挑起细纤维血丝止。从开始流血到挑起细纤维血丝的时间即为凝血时间。正常人约为2~ 8min。 【注意事项】 1.采血针应锐利,让血自然流出,不可挤压。刺入深度要适宜,如果过深,组织受损过重,反而会使凝血时间缩短。 2.针尖挑血,应朝向一个方向横穿直挑,勿多方向挑动和挑动次数过多,以免破坏纤维蛋白网状结构,造成不凝血假象。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一、学习目的 1、学习蛙类动物单毁髓与双毁髓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蛙类(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二、动物与器材 蛙或蟾蜍、蛙类手术器械、蜡盘、蛙板、固定针、锌铜弓、培养皿或不锈钢盘、滴管、纱布、粗棉线、任氏液 三、方法与步骤 1、破坏蛙脑脊髓 2、剪断脊柱、剪除腹壁和内脏 3、玻璃皮肤 4、分离坐骨神经 5、完成标本制备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

创伤是重症医学科收治范围,处理好创伤中的止血问题是重症医学科治疗的主要任务,所以奉献这篇文章,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未控制的出血是严重创伤患者潜在可预防的首位死因?恰当的处理包括早期明确出血部位,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少失血量,恢复组织灌注和稳定血流动力学?大约有1/3的创伤出血患者入院时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显著增加了病死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创伤出血高级处理特别工作小组(Task Force for Advanced Bleeding Carein Trauma)于2007年发布严重创伤出血处理的指南,2010年进行更新,2013年再次进行更新,并作为欧洲“止血运动(STOP the Bleeding Campaign)”的内容? 该指南根据GRADE分级标准确定推荐级别,包括1A(强烈推荐,高质量证据)?1B (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1C(强烈推荐,低或很低质量证据)?2A (弱推荐,高质量证据)?2B (弱推荐,中等质量证据)?2C (弱推荐,低或很低质量证据)?具体内容如下? 1 早期复苏和防止进一步出血 (1)对于需要紧急外科手术止血的患者,应尽量缩短受伤至手术的时间?(1A) (2)开放性四肢损伤存在威胁生命的大出血,在外科手术前推荐使用止血带?(1B) (3)对于没有脑疝征象的创伤患者,推荐开始机械通气时采用正常的通气量?(1C) 2 诊断和监测出血 (1)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损伤的解剖类型?损伤机制以及患者对初始复苏的反应,综合评估患者出血的程度?(1C) (2)对于明确出血部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如果初始的复苏无效,则应立即采取控制出血的措施?(1B) (3)对于未明确出血部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推荐立即采取进一步的评估? (1B) (4)对于怀疑有躯干部损伤的患者,推荐早期进行影像学检查(FAST或CT) 以明确有无胸腹腔游离液体?(1B) (5)对于存在明显腹腔积液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采取紧急的干预措施?(1A) (6)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推荐使用CT进行进一步的评估?(1B) (7)不推荐单独使用红细胞压积(Hct) 检测作为评估出血程度的独立实验室指标?(1B) (8)推荐检测血清乳酸或碱剩余作为评估?监测出血和休克程度的敏感指标?(1B) (9)推荐常规评估创伤后的凝血病,包括早期?重复和联合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1C) 推荐使用血栓弹力图帮助明确凝血病的特征和指导止血治疗?(1C) 3 组织氧合?输液和低体温 (1)对于没有脑损伤的患者,在严重出血控制之前应将收缩压维持在 80~90mmHg(1mmHg=0.133kPa)? (1C)对于合并严重颅脑损伤(GCS≤8) 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应该维持平均动脉压≥80mmHg?(1C) (2)对于低血压的创伤出血患者应该进行液体治疗?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CT)和凝血时间(BT)测定,是一对试验,用于测定皮肤受特殊刺破后出血并自动停止所需的时间及血液开机体后到完全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前者用于评价皮肤毛细管的止血能力,后者用于测定血液的凝固能力。 该组试验具有方法简单,测定迅速的特点,但也有致命的缺点,方法掌握程度不一,因人而异变异较大,测定时各种干扰因素较多且不易克服;因此作者认为它仅仅可以作为一种初筛试验,而不是用于诊断。凝血时间试管法操作较为复杂,费时费力,但结果明显比玻片法准确。 参考值:出血时间(Duke法):1~3分钟 凝血时间(玻片法):2~4分钟 凝血时间(试管法):4~12分钟 出血时间延长多见于: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的疾病,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黏附功能异常如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此外还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抗凝治疗等疾病和情况。 凝血时间延长多见于:凝血因子VIII、IX、XI减少如血友病甲、乙型;凝血酶原显著减少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等;纤维蛋白原减少如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病等;应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时;纤溶系统亢进如DIC后期及有大量FDP存在时;循环抗凝血素增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凝血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高血糖及高血脂症患者。 此外,手术病人、肝或肾穿刺术前、腹腔镜检查术前、人工流产术前均有要求做此出凝血实验的要求,目的在于过筛性的了解和排除某些出凝血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验本身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有关出血时间实验的问题上做了一些调查和实验,认为出血时间测定与出血倾向和手术出血问题并没有确切的因果关系。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一、测定原理: 1、在凝血酶作用下,待检血浆中纤蛋白原变位纤维蛋白。当待检血浆中抗 凝物质增多是,凝血酶时间延长。 二、标本要求: 1、凝血专用管(CTAD管,枸椽酸钠0.109M,蓝帽)抽取静脉血至刻度线, 充分混匀。1000转离心10分钟后2小时内测定完毕。 2、测定量 100ul血浆 三、试剂: 1、STAGO公司原装试剂STA?-THROMBIN? 2、保存条件:2-8℃ 3、使用条件:使用前干粉与稀释液混匀,放入搅拌珠,以保持试剂为混悬 液,条码扫描后放入仪器试剂柜特定位置。 四、仪器和材料: 1、STA全自动血凝仪 2、含有磁珠的反应杯 五、标准和质控: 1、预定标,标准曲线由厂家在试剂中提供。 2、质控品为原装STA-COAG CONTROL N+P两批号定值血浆干粉,保存条件 2-8℃。使用前加蒸馏水1ml,混匀即可使用,试剂开启后在试剂柜内稳定8小时。 编写:伍海波制定日期:2011.12.1

六、操作程序: 1、装卸试剂:F2键打开试剂柜,条码扫描后确认试剂量,放入特定孔(带搅拌珠混匀功能)即可。 2、定标与室内质控:更换试剂批号时仪器根据每批试剂的标准曲线自动定标,24小时室内质控自动测定一次,未通过则仪器会提示报警。 3、标本测定:F1键打开标本柜,输入号码后随机插入标本孔,选择测定项目后关闭标本柜。吸样针加100ul血浆入反应杯,预温240秒后加入50ul TT试剂并开始计时。秒数计算均由仪器根据曲线自动完成换算。 4、传送并核收结果。 5、注意事项: a、血量与抗凝剂比例适宜,离心时间充分以确保血浆中无血小板干扰测定 结果。 b、标本无凝固。 七、计算和参考值 由仪器自动完成,正常参考值:14-21秒 编写:伍海波制定日期:2011.12.1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CT)和凝血时间(BT)测定,是一对试验,用于测定皮肤受特殊刺破后出血并自动停止所需的时间及血液开机体后到完全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前者用于评价皮肤毛细管的止血能力,后者用于测定血液的凝固能力。 该组试验具有方法简单,测定迅速的特点,但也有致命的缺点,方法掌握程度不一,因人而异变异较 大,测定时各种干扰因素较多且不易克服;因此作者认为它仅仅可以作为一种初筛试验,而不是用于诊断凝血时间试管法操作较为复杂,费时费力,但结果明显比玻片法准确。 参考值:出血时间(Duke法):1?3分钟 凝血时间(玻片法):2?4分钟 凝血时间(试管法):4~12分钟 出血时间延长多见于: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的疾病,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黏附功能异常如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此外还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抗凝治疗等疾病和情况。 凝血时间延长多见于:凝血因子VHI、IX、XI减少如血友病甲、乙型;凝血酶原显著减少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等;纤维蛋白原减少如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病等;应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时;纤溶系统亢进如DIC后期及有大量FDP存在时;循环抗凝血素增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凝血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高血糖及高血脂症患者。 此外,手术病人、肝或肾穿刺术前、腹腔镜检查术前、人工流产术前均有要求做此出凝血实验的要求, 目的在于过筛性的了解和排除某些出凝血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验本身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有关出血时间实验的问题上做了一些调查和实验,认为出血时间测定与出血倾向和手术出血问题并没有确切的因果关系。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测定

出凝血3.1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测定(第四版) 出凝血3.2 原理: 在37℃条件下用激活剂(糅花酸)激活因子XII和XI,以脑磷脂替代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因子IX的参与下,测定贫血小板血浆的凝固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实验。 标本处理: 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下,采空腹静脉血(急诊病人除外)。采血者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使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标本。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采完血后,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避免产生气泡;然后迅速将血液和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用力震荡。 全血要在1小时内分离血浆。分离乏血小板血浆时,要在室温下3000rpm离心10分钟,室温下可存放4小时。全部试验不能在4小时内完成,应将乏血小板血浆分装在0.5~1.0ml的小试管中快速冷冻,储存于-20℃冰箱中。冷冻过的标本不能再次冷冻,否则结果会不准确。冷冻血浆融化时,应将盛冷冻血浆的容器置于37℃水浴中,并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出凝血3.4 试剂: APTT试剂:试剂购于天津威士达公司。德灵Actin试剂(试剂盒代号B4218-1)。每瓶试剂内含磷脂(从兔脑中提取),1.0×104mol/L糅花酸,稳定剂共2ml。 0.025M氯化钙:实验室自制。 试剂从冰箱中取出,室温平衡15min后上机分析。

出凝血3.5 仪器:使用Sysmex公司的CA-70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出凝血3.6 操作:按仪器操作步骤执行标准操作。 出凝血3.6.1开机:按下机器侧面的POWER 按钮。开机后机器进行自检,当屏幕上边显示“Ready:”时可以进行试验。 出凝血3.6.2检查消耗品: 1、准备反应杯:打开仪器上盖装反应杯的盖子查看反应杯是否够量,不足时,需及时添加。(一次性最多可放1000 个杯子) 2、准备试剂:按照仪器对试剂的要求,把试剂准备好,放到仪器内相应位置,注意查看试剂的量和有效期。如还不熟悉试剂位置时,可在主屏幕上选Reagent Setting,按屏幕显示放置试剂。 3、查看仪器的洗液瓶和废液瓶 出凝血3.6.3准备标本:将样本放入样本架,再将样本架放到仪器进样器上。 出凝血3.6.4输入检测项目:主菜单上按下Work List 键,进入工作菜单,输入APPT项目。 出凝血3.6.5输入样本号:按屏幕下菜单的ID No.键,按顺序输入样本的序号。 出凝血 3.6.6开始检测:录入完所有测试信息,按下屏幕右上角START 键,开始检测。 出凝血3.7质量控制:使用德灵公司的leve11质控品做质量控制。每批质控品的值不超过2SD。(详见出凝血1质量控制) 出凝血3.8 计算:仪器自动计算出结果。 出凝血3.9 参考值:23s~33s,由DADE BEHRING公司推荐。

出血时间测定和意义

出血时间测定方法和意义 卫生部于2000年11月24日颁发了卫医发[2000]412号文件,文件规定“停止使用出血时间测定项目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出血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为了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和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检验项目,在此对如何使用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的一些问题进行介绍。 一、BT测定的原理 用出血时间测定器在前臂皮肤上造成一个“标准”创口,记录出血自然停止所需要的时间。此过程反映了皮肤毛细血管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血小板粘附、激活、释放以及血小板聚集等反应,当血管和(或)血小板功能有异常时,出血时间可出现变化。 二、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BT检测时需要哪些器具? 为了保证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和测定过程的安全性、无菌性和方便性,推荐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模板式出血时间测定器,具体使用方法依照测定器生产厂家说明书的要求。 BT测定所需的器具包括: ·出血时间测定器 ·秒表 ·血压计 ·消毒滤纸 ·酒精拭子 ·蝶形胶布、纱布和长胶布 ·剃刀(必要时在前臂试验部位剃去皮肤表面的体毛) 三、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BT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1.操作人员首先要确认试验对象的血小板计数结果是否低于本实验室的参考范 围(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测得的BT与Plt测定结果呈负相关,当Plt≤100×109/L 时,BT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缺乏足够的试验依据。) 2.试验前向试验对象告知可能发生的情况,如伤口留下疤痕、瘢痕形成的可能性以及感染的危险性等。 3.将试验对象的手臂掌心向上置于固定的台面上(台面高度最好接近心脏水平),以肘窝皮肤皱褶下方2-3cm,前臂外侧1/3处作为试验部位,试验部位要求无体毛(必要时剃去)、疤痕、纹身、擦伤、浅表血管、皮肤感染及胎记等。 4.在手臂上段套上血压计袖带 5.用酒精拭子清洁试验部位,然后使皮肤自然凉干至少30秒。 6.在使用测定器前,给血压计袖带打气,使压力达40mmHg并维护30-60秒,在测定过程中要确保压力稳定在40mmHg,避免使用漏气的血压计(否则无法维持恒定的压力)。 7.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时操作人员要戴手套。 8.将出血时间测定器放在前臂选定的位置上,使之贴于皮肤表面,但要保证测定器对前臂的压力尽量小。按测定器说明书的操作方法,作一垂直或平行于肘窝皮肤皱褶的切口。成人的切口长5mm,深1mm。 9.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10.每隔30秒用滤纸吸去从切口流出的血滴,注意应避免触及切口,也不能挤压,如果出血量较多,可增加用滤纸吸去血滴的频率,直至出血停止。记录在皮肤上作切口直至出血停止的时间即出血时间。 11.测得试验结果后去掉血压计的袖带,若切口附近需要进行清洁时,勿用酒精触及切口,否则易引起再次出血及加重瘢痕形成。 12.用蝶形胶布使切口的边缘合拢,但勿使胶布贴在切口上,再用纱布和长胶布对伤口进行包扎以防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 创伤性凝血病( Coagulopathy of trauma) 是在严重创伤的打击下,人的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一、发病机制 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其发生取决于凝血、抗凝、纤溶机制的相互调控。与组织损伤、休克、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 6 大因素相关,并且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很难找到其发生发展的确切原因。一般认为,组织损伤是创伤性凝血病的启动因素;休克促进创伤性凝血病的发展;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加重凝血功能障碍。众多因素引起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大量丢失,血小板功能受损,血液严重稀释,纤溶亢进,从而导致血凝块不易形成或已形成的血凝块不牢固,即使初步止血,也容易发生再出血,临床上常表现为出血加重或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⑴组织损伤: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内皮下的胶原蛋白III和组织因子,通过与von Willebrand因子、血小板以及活化的FVII(VII因子)结合启动凝血过程。内皮损伤后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功能。同时休克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功能受到抑制,从而促进了纤溶亢进。 ⑵休克:休克可能是早期凝血病最初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组织灌注不足的严重程度与入院时凝血功能障碍之间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没有休克的患者尽管受到较重的机械性创伤,但入院时一般没有凝血病。休克导致的酸中毒可以干扰凝血酶的功能,同时休克过程中,活化蛋白C 增加血栓调节素的活性。血栓调节素与凝血酶结合后使凝血酶由促凝转为抗凝,导致纤溶亢进,这可能是由于活化蛋白C消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或因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降低所导致。 ⑶血液稀释:出血致凝血因子直接丢失能够迅速降低体内少量储备的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当大量使用不含凝血因子的晶体液复苏或胶体复苏时,可导致血液稀释,进一步加剧凝血病;同时,补充过多胶体还可以直接影响凝血块的形成和稳定性。大量输血是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但大量输入浓缩红细胞的同时也可导致凝血因子的稀释,并且降低凝血功能。 ⑷低体温:低体温是指体表温度<35℃,在创伤时很多原因可以导致低体温发生。低体温主要是通过抑制von Willebrand因子与血小板糖蛋白结合来影响血小板活化和黏附作用,同时也可降低凝血因子酶类的代谢率。Johnston等发现在没有稀释的情况下,体温在35℃时所有凝血因子均降低。在此温度时FXI和FXII只有65%的功能,在32℃时它们的活性分别降低到17%和32%。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 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 一.凝血因子测定: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3纤维蛋白原(FIB):2—4g/L 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 3s以上异常 各项意义: 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得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与血栓性疾病等;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与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得活性增高等情况; 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得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得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PT:凝血酶原时间就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得一种过筛试验,就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Ⅴ、Ⅶ、Ⅹ得缺陷或抑制物得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得用量,就是监测口服抗凝剂得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APTT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得一/种过筛试验,就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得缺陷或就是否存在它们相应得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与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就是否缺乏,由于APTT得高度敏感性与肝素得作用途径主要就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 TT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纤维蛋白原(FIB):2-4g/L FIB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就是凝血过程中得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得应激反应与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与溶栓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就是否正常,特别就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得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