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指南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指南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指南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指南

颅脑损伤康复指南

【概述】

1.概念:颅脑损伤是由于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所致的脑部损伤,可导致意识

丧失、记忆缺失及神经功能障碍。具有发生率高、伤情复杂严重、导致的功能障碍多以及多发生于青壮年的特点。导致颅脑损伤的原因包括:交通事故、工伤、暴力打击伤、火器伤等

2.临床分类:

按损伤方式:开放性和闭合性

按损伤机制及病理改变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分别是:

(1)脑震荡:这是一种很轻的原发性脑损伤,表现为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而无明显结构上的变化。意识丧失历时数十分钟,同时可伴

有面色苍白、冷汗、双瞳孔放大或缩小全身松弛、生理反射消失。清

醒后上述表现消失,而出现头痛、头昏、眩晕、轻度恶心、呕吐等,

并有逆行性遗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2)脑挫裂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脑损伤,伤后立即发生意识障碍,昏迷时间可为数小时数日、数周、数月不等,同时伴有立即出现的阳性神

经系统体征,如偏瘫、失语、偏盲、去皮质或去大脑强直发作等。生

命体征变化也与损伤程度有关,轻者只有短暂的脉搏快弱、呼吸浅慢、

血压偏低等征,而重者可因出现呼吸衰竭、呼吸骤停而死。

(3)脑干损伤: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致命性损伤,一般是指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在内的损伤。根据发生机制不同,分为原发性脑干损伤和继发性

脑干损伤(多由脑疝造成)。1)原发性脑干损伤:是一种特殊部位的脑

挫伤,重者多短期内死亡,轻者保持相对稳定。表现为伤后立即陷入深

度而持久的意识障碍,昏迷达数周或数月,并表现出严重的生命体征

紊乱,也可出现去大脑强直发作。常伴有双瞳孔对称性散大或缩小或

不等大,光反射消失或迟钝,也可有眼外肌麻痹。2)继发性脑干损伤:

常为脑疝所致,脑疝有颞叶沟回疝和小脑扁桃体疝之分。颞叶沟回疝

常为意识障碍逐渐恶化,并出现病灶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光反射迟

钝以至于消失,对侧肢体瘫痪加重。如未加控制,将出现频繁的去大脑

强直发作,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小脑扇桃体疝直接压迫延髓,常有

剧烈的头痛,以枕后或前额为显著,颈项强直或强迫头位,并有血压升

髙,脉搏徐缓而洪大,一般无意识障碍,甚至有临死前数分钟内神志清

附录三心肺复苏诊疗规范39

楚。颅内血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致命的继发性脑损伤,依照部位不

同而分为:状和体征在伤后一段时间内逐渐出现,呈进行性发展。依

部位不同而分为:1)硬膜外血肿:血肿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膜之间,表现

为伤后典型的中间清醒期,即昏迷一清醒一再昏迷。体征有患侧瞳孔

散大,对侧肢体瘫痪。2)硬膜下血肿:血肿在硬脑膜与脑皮质之间,根

据病情的连续又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而以前两种常见。常伴发

于脑挫裂伤,表现为伤后立即出现昏迷,并且持续时间一般较长,随着

血肿的形成和扩大,昏迷有进行性加深,生命体征显示颅内压增高的

特征性变化。3)脑内血肿:血肿于脑实质内,主要是脑挫裂伤所致由于

对冲伤或直接撞击伤造成额、颞叶脑挫裂伤,血肿位于额颞叶内,与硬

膜下血肿同时并存,若为凹陷性骨折致脑挫裂伤引起的血肿,不一定

有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基本同硬膜下血肿。

【诊断要点】

1.外伤史有明确的头颅或全身复合伤病史,对嗜睡或昏迷患者应注意询问

可靠证人。

2.神经学检查

(1)昏迷:外伤后立即昏迷:脑震荡昏迷不超过20min,伤后遗忘小于lh,无

神经体征。脑挫裂伤昏迷在20min以上,伤后遗忘大于lh,有神经体征,脑水肿,肉眼可见解剖性的破坏。脑血肿昏迷在20miri以上,伤后遗忘大于lh, 有神经体征,脑水肿,颅内压升高,脑穿刺液呈血性。外伤后先有短暂意识障碍,以后清醒,继之又出现昏迷多为硬膜外血肿,同时有颅内压升高,脑穿刺液呈血性。数日或数月后出现昏迷,多为硬膜下血肿,有颅内压升高,脑部症状,瞳孔一侧散大。

(2)脑干反射

角膜反射;睫脊反射(ciliospinal R):刺激颈部皮肤,瞳孔放大;

瞳孔对光反射;

前庭眼反射:昏迷患者转动头部眼睛始终向上凝视,表明脑干无损。

(3)颈强直。

(4)去脑僵直。

(5)瘫痪:根据损伤的部位不同,患者可表现偏瘫、四肢瘫或交叉瘫。

3.鉴别诊断:脑挫裂伤、脑干损伤和颅内血肿的鉴别诊断见下表。

脑挫裂伤、脑干损伤、颅内血肿的鉴别诊断

4、辅助检查

(1)CT检查:可鉴别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还可了解脑挫裂伤、脑水肿、脑肿胀、脑室、脑池系统的变化以及中线结构有无移位等。(2)MR1检查: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及临近中线部位的病变较CT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对脑水肿、脑出血、脑肿胀等均表现为高信号,图像不如CT 直观易辨,因此,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不如CT。

(3)X线平片:所有颅脑损伤患者,尤其是开放性损伤,应常规摄头颅正位与侧位片。

(4)腰椎穿刺:了解颅内压及脑脊液含血情况,是否并发颅内感染。

附录三心肺复苏诊疗规范41

(5)神经电生理检查:脑电图检查对脑挫裂伤、脑水肿、颅内血肿、硬脑膜下积液等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并可作为监测、了解脑的恢复情况的参数。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等脑诱发电位适用于颅脑损伤的康复期。

【康复评定】

1.脑外伤严重程度评定

(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评定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判断脑外伤的严重程度,并对预测预后有一定的意义。GCS总分为15分。临床上根据GCS计分和昏迷时间长短将脑外伤的严重程度分为:①轻度:13?15分,昏迷时间20min以内;②中度:9?12分,伤后昏迷时间20min至6h;③重度:<8分,伤后昏迷时间在6h 以上,或在伤后24h内出现意识恶化并昏迷在6h以上。现意识恶化并昏迷在6h以上。

重度脑损伤的患者中,大约10%有出现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PVS是大脑广泛性缺血性损害而脑干功能仍然保留的结果,其诊断标准如下:1)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执行指令;2)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3)有睡眠-觉醒周期;4)不能理解和表达言语;5)能自动睁眼或刺痛睁眼;6)可有无目的性眼球跟踪活动;7)丘脑下部及脑功能基本正常。以上7个条件持续一个月以上。

(2)Galveston定向力、遗忘检查:主要检查受伤后记忆丧失至恢复记忆所需时间及情况,可作为受伤严重性的参考,对结果作出重要的预测,是评定外伤后遗忘(PTA)的客观可靠方法。恢复时间<60min为轻度,1?24h为中度,1?7d为重度,>1周为很重。根据回答10个问题的正确与否评分。75?100为正常;66?74为边缘;<66为异常。

(3)残疾分级量表:主要用于中度和重度残疾的颅脑外伤患者,目的是评定功能状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共有8项,前3项(睁眼、言语反应、运动反应)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的简化形式,反映残损;第4?6项(认知水平在进食、如厕、洗漱修饰方面的表现)反映残疾;第7项(功能水平)和第8项(就业能力)反映残障。该量表的最大特点是评定简单,约5min即可完成。

2.认知功能检查

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包括意识改变、记忆障碍、听力理解异常、空间辨别障碍、失用症、失认症、忽略症、体象障碍、皮层盲和智能障碍等。Rancho Los Amigos认知功能评定是描述脑损伤恢复中行为变化中常用的量表之一。

从无反应到有反应分为8个等级:I级:没有反应患者处于深睡眠,对任何刺激完全无反应;Ⅱ级:一般反应患者对无特定方式的刺激呈现不协调和无目的反应,与出现的刺激无关;Ⅲ级:局部反应患者对无特定方式的刺激呈现不协调和无目的反应,与出现的刺激无关,以不协调延迟方式(如闭着眼睛或握着手)执行简单命令;IV级:烦躁反应患者处于躁动状态,行为古怪,亳无目的,不能辨别人与物,不能配合治疗,词语常与环境不相干或不恰当,可以出现虚构症,无选择性注意,缺乏短期和长期的回忆;Ⅴ级:错乱反应患者能对简单命令取得相当一致的反应,但随着命令复杂性增加或缺乏外在结构,反应呈现无目的、随机或零碎的;对环境可现现出总体上的注意,但精力涣散,缺乏特殊注意能力,用词常常不恰当并且是闲谈,记忆严重障碍常显示出使用对象不当,可以完成以前常有结构性的学习任务,如借助帮助可完成自理活动,在监护下可完成进食,但不能学习新信息;Ⅵ级:适当反应患者表现出与目的有关的行为,但要依赖外界的传入与指导,遵从简单的指令,过去的记忆比现在的记忆更深更详细;Ⅶ级:自主反应患者在医院和家中表现恰当,能自主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很少差错,但比较机械,对活动回忆肤浅,能进行新的学习,但速度慢,借助结构能够启动社会或娱乐性活动,判断力仍有障碍;Ⅷ级:有目的反应患者能够回忆并且整合过去和最近的事件,对环境有认识和反应,能进行新的学习,一旦学习活动展开,不需要监视,但仍未完全恢复到发病前的能力,如抽象思维,对应急的耐受性,对紧急或不寻常情况的判断等。

3.言语障碍

失语症:可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波士顿失语症检查法或西方失语症检查法评定

构音障碍:一般采用弗朗蔡构音器官功能性检查法评定。

吞咽障碍:可以采用临床吞咽检查法、透视录像吞咽检查法以及内镜下吞咽检查法评定。

4.运动障碍

肌张力及痉挛:可采用临床肌张力分级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

肌力:可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有条件也可以作等速肌力测定。

平衡:可采用平衡量表(如Berg平衡量表、Tirmetti能力量表)评定,有条件可以用平衡测试仪检测。

步行能力:主要通过临床观察患者在步态周期中不同时相的表现进行分析,也可以用“站起-走”计时测试、6min或lOmin步行测试评定;有条件可以采用步态分析系统测试。

附录三心肺复苏诊疗规范43

整体运动功能:如Brunnstrom肢体功能恢复分期、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感知功能:可根据患者存在的情况采用相应的评定方法予以评定,如Alben 划杠测验、删字测验(Diller测验)等。

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常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评定,有条件也可

以采用功能独立性测量(HM)。

【康复治疗】

1.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无特殊禁忌的所有颅脑损伤患者都是康复治疗的对象。

禁忌证:体温>38°C,症状继续进展的患者,可以延迟开始康复或暂停康复治疗。

2.临床处理主要为稳定生命体征、改善脑循环、支持疗法以及预防并发症。(1)一般处理: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头部静脉回流。昏迷者侧卧,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吸痰,必要时气管切开。存在疼痛症状的患者,可给以镇静止痛药。高热时给以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昏迷者或呕吐者,可静脉补充液体能量。

(2)减轻脑水肿

1)脱水:通过渗透性药物或利尿药物进行脱水治疗,以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的发生。常用脱水剂有人体白蛋白、甘露醇、呋

塞米等。

2)皮质激素:常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肌肉或静脉给予地塞米松、口服强的松均可预防和治疗脑水肿,并能增强机体对创伤的耐受能力。

但应严格掌握指征,以防大量、长期应用激素,造成多种副作用。

3)低温疗法:应用冬眠药物结合头部物理降温,能降低脑组织代谢,

减少耗氧量,并能提高神经细胞及身体其他重要脏器对缺氧的耐受能

力,减轻脑组织对创伤的反应,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发展。

4)早期应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

(3)改善脑功能

1)神经营养药物。常用药物有胞磷胆碱、甲氯芬酯、吡拉西坦和都可

喜等。

2)高压氧治疗。

(4)手术治疗: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上述治疗病情继续恶化或有发生脑疝的体征时,施行手术减压治疗。

3.康复治疗目的

(1)姿势控制:增加肌力,控制肌张力,维持正常姿势控制。

(2)维持关节活动范围:维持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防止关节挛缩。(3)呼吸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道感染,增强呼吸功能。(4)发挥身体残留能力,提高日常生活独立能力。

(5)改善可能存在的言语、认知、心理障碍问题。

4.急性期康复此期为昏迷和无意识期,康复主要为对于有恢复意识潜力的患者排除恢复意识的障碍。包括保持良好的体位,通过各种感觉刺激,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常用方法有音乐刺激、穴位刺激、光电刺激、生活护理刺激等,同时宜不断改变刺激形式,如改变声音、灯光的强弱、节律等。同时,防止挛缩、压疮、肺炎、尿路感染、营养不良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5.急性期后康复

(1)物理治疗

1)运动疗法:主要采用神经发育疗法,包括Bnmnstrom技术、Rood

技术、Bobath技术、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以及运动再学习技术

2)电疗法、光疗法、磁疗法、冷疗法等: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

肌肉及运动功能,预防和控制感染。

(2)辅助器具的应用

1)轮椅的使用:患者不能独立步行时,学会轮椅的使用可以增加

患者的活动能力,同时也可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自信心。要学会

掌握轮椅的前进、后退、轮椅至床的转移、轮椅到坐厕的转移、轮

椅过障碍物的技术等。

2)其他辅助器具:如果患者的运动功能不同完全恢复,为了防止

畸形和便于日常生活,需采用其他辅助器具,如矫形器(包括足踝

矫形器、分指板等)、手杖、帮助日常生活的辅助器具(如拾物器、

勺柄、提鞋辅助具等)。

(3)言语治疗:采取综合的治疗手段,具体包括:视、听觉的应用;多途径的言语刺激方法;替代方式(手势、交流板等);促进言语理解、口语表达;恢复或改善构音功能;提高言语的清晰度、流畅性等。

(4)作业治疗

1)失认症的训练

A、单侧忽视:治疗师不断提醒患者集中注意其忽略的一侧;站在

忽略侧与患者谈话和训练;对忽略侧提供触摸、拍打、挤压、擦刷、

冰刺激等感觉刺激;将患者所需物品放置在忽略侧,要求其用健手

附录三心肺复苏诊疗规范45

越过中线去拿取;鼓励患侧上下肢主动参与翻身,必要时可用健手帮助患手向健侧翻身;在忽略侧放置色彩鲜艳的物品或灯光提醒其对患侧的注意;阅读文章时,在忽略侧一端放上色彩鲜艳的规尺,或让患者用手摸着书的边缘,从边缘处开始阅读,避免漏读。

B、视觉空间失认:①颜色失认:用各种颜色的图片和拼版,先让

患者进行辨认、学习,然后进行颜色匹配和拼出不同颜色的图案,反复训练。②面容失认:先用亲人的照片,让患者反复看,然后把亲人的照片混放在几张无关的照片中,让患者辨认出亲人的照片。

③让患者自己画钟面、房屋,或在市区路线图上画出回家路线等。

如画一张地图,让患者用手指从某处出发到某处停止,让患者手放停止处,要求其能原路找回出发点,如此反复训练。连续两次无误可再增加难度。④让患者按治疗师要求用火柴、积木、拼版等构成不同图案。如用彩色积木拼图,治疗师向患者演示拼积木图案,然后要求患者按其排列顺序拼积木,如正确后再加大难度进行。

C、Gerstmann综合征:①左、右失认:反复辨认身体的左方或右方,

接着辨认左方或右方的物体。左右辨认训练可贯穿于运动训练、作业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中。②手指失认:给患者手指以触觉刺激,让其呼出相应手指的名称,反复在不同的手指上进行。③失读:让患者按自动语序,辨认和读出数字,让患者阅读短句、短文,给予提示,让患者理解其意义。④失写:辅助患者书写并告知写出材料的意义,着重训练健手书写。

D、触觉失认(失实体觉):触觉失认也称为体觉障碍,包括实体觉

和体像觉。实体觉训练方法与身体失认训练相同。体像觉训练可采用人体图形或模型让患者学习人体各个部分及名称,再用人体拼图版让患者拼配;或可以刺激患者身体某一部分,让其说出其名称;或治疗者先说出患者身体某一部分的名称,让其刺激自己身体的这一部分。也可以看图说明,让患者按要求指出身体的各部分和呼出身体各部位名称。

2)失用症的训练

A、结构性失用:如训练患者对家庭常用物品的排列、堆放等,先

由治疗师示范,然后再让患者模仿训练,开始训练时一步一步给予较多的暗示、提醒,有进步后再逐步减少暗示和提醒,并逐渐增加难度。

B、运动失用:如训练患者完成刷牙动作,可把刷牙动作分解,示

范给患者看,然后提示患者一步一步完成或手把手地教患者。也可以

将牙刷放在患者手中,通过触觉提示完成一系列刷牙动作。反复训练,改善后可减少暗示、提醒等,并加人复杂的动作。

C、穿衣失用:训练穿衣时,治疗师可用暗示、提醒指导患者穿衣,

甚至可一步一步地用言语指示并手把手地教患者穿衣。最好在上下

衣和衣服的左右作上明显的记号以引起注意。

D、意念性失用:当患者不能按指令要求完成系列动作,如泡茶后

喝茶、洗菜后切菜、摆放餐具后吃饭等动作时,可通过视觉暗示帮助

患者。如令其倒一杯茶,患者常常会出现顺序上的错误,即不知道先

要打开杯子盖子,再打开热水塞然后倒水这一顺序等,那么就必须

把一个个动作分解开来,演示给患者看,然后分步进行训练,上一

个动作要结束时,提醒下一个动作,启发患者有意识的活动,或用

手帮助患者进行下一个运动,直到有改善或基本正常为止。

E、意念运动性失用:患者不能按训练者命令进行有意识的运动,

但过去曾学习过的无意识运动常能自发地发生。治疗时要设法触动

其无意识的自发运动。如要让患者刷牙,患者不能完成;让患者假

装刷牙也不成;令其模仿刷牙也不一定能成,当其不能完成这项动

作时,可以将牙刷放在患者手中,通过触觉提示完成一系列刷牙动

作。如患者划火柴后不能吹灭它,假装或模仿也不成,但治疗师把火

柴和火柴盒放到患者手中或许能成;把点燃的火柴放到患者面前他常

能自动吹灭。因此要常启发患者的无意识活动以达到恢复功能目的。

3)注意力训练:①猜测游戏:取两个透明玻璃杯和一个弹球,在患者注视下,治疗师将一杯扣在弹球上,让患者指出有弹球的杯子,反复数次,无误后就改用不透明的杯子,重复上述过程。②删除作业:在纸上写几个大写的汉语拼音字母如KBLZBOY,让患者指出指定的字母如B,成功之后改变字母的顺序再删除规定的字母,成功之后将字母写小些或改为三行,或更多的字母再进行删除。③时间感:给患者一只秒表,按口令启动秒表,并于10s停止;然后不让患者看表,启动秒表后10s停止;以后将时间由10s逐渐延长到2min 停止。

4)思维训练:①指出报纸中的消息:取一张当地的报纸,首先提问患者关于报纸首页的信息,如大标题、日期、报纸的名称等。如回答无误,再让患者指出报纸中的专栏,如体育、商业分类广告等,回答无误后再训练患者寻找特殊的消息,可提问两个球队比赛的比分结果、当日的气象预报等,回答无误后再训练患者寻找一些需要作出决定的消息,如患者想购物,取出购物广告的报纸,让患者从报上找出接近其想购物品条件的广告,再问

附录三心肺复苏诊疗规范47

其是否打算去购买。②排列数字:给患者三张数字卡,让患者将数字由低到髙顺序排列好,然后每次给患者一张数字卡,让其根据数字的大小插进已排好的三张卡间,正确无误后再给其几个数字卡,询问患者其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如有些都是奇数、偶数,有些可以互为倍数。③分类:给患者一张列有30项物品名称的清单,并告知这30项物品都分别属三类(如食品、字典、衣服)物品中的一类,要求患者给予分类,如不能进行,可予以帮助。训练成功后,进而要求对上述清单中的某类物品进行更细的分类,如初步分为食品后,再细分是植物、肉、奶品等;成功后另外给患者一张清单,列有成对的,有某些共同之处物品的名称,如椅子一床、牛排一猪肉、书一报纸等,让患者分别回答出每一对中的共同之处。答案允许多于一个,必须有共同之处。还可以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和作开支预算等思维方面的训练。

5)记忆训练:进行记忆训练时,要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原则。每次训练的时间要短,开始要求患者记住的信息量要少,信息出现的时间要长,以后逐步增加。患者成功时应及时强化,给予鼓励,增强信心。如此反复刺激,反复训练,提高记忆能力。常用方法有:①PQRST法:P (preview)是先预习要记住的内容;Q (question)是向自己提问与内容有关的问题;R (read)是为了回答问题而仔细阅读资料;S (state)是反复陈述阅读过的资料;T (test)是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检验自己的记忆。②编故事法:把要记住的内容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编成一个小故事,有助于记忆,亦可利用辅助记忆物来帮助记忆,如带记事本,本中记有家庭地址、常用电话号码、生日等,并让患者经常作记录和查阅。记忆训练也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图形的视觉记忆、声音的听觉记忆等训练方法,可以根据患者情况增加或减轻训练难度。③安排环境:将房间贴上清晰的标签,在地板上贴上方向标记以便患者较少依赖记忆。也应鼓励运用笔记本、日记本和微型收录机。特别重要的是鼓励记忆障碍患者运用。

6.后遗症期康复治疗TBI患者经过临床处理和正规的早期和急性期后的康复治疗后,各种功能已有不同程度改善,大多可回到社区或家庭。但部分患者仍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康复目标:除了继续上述急性期后康复训练的内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运动、言语、认知功能外,还要使患者学会用新的方法来代偿损伤或不能恢复的功能,增强患者在各种环境中的独立和适应能力,回归社会。

(2)康复治疗

1)继续急性期后康复训练的内容。

2)强化作业治疗:利用家庭或社区环境继续加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强化患者自我照料生活的能力;逐步与外界社会直接接触。学习乘坐交通工具、购物、看电影等。加强就业前的作业训练,TBI患者中大部分是青壮年,其中不少在功能康复后尚需重返工作岗位,部分可能要转变工作,应尽可能对患者进行有关工作技能的训练。

3)矫形器和辅助器具的应用:有些患者需要应用矫形器改善功能;对运动障碍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各种助行工具、轮椅;自理生活困难时,可能需要各种自助具等。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神经系统疾病习题

1、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的依据为: A.是否口角歪斜 B.是否鼻唇沟变浅 C.能否皱额、闭目 D.能否鼓腮 E.能否吹口哨 答案:C 2、患者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睑不能闭合,右侧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偏向左侧,可能是 A.左侧中枢性面瘫 B.右侧中枢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周围性面瘫 E.双侧周围性面瘫 答案:D 3、患者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下垂,闭眼、皱眉动作正常,两侧额纹正常 A.双侧周围性面瘫 B.右侧周围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中枢性面瘫 E.左侧中枢性面瘫 答案:E 4、瘫痪是指: A.随意运动肌力减弱或消失 B.肌紧张力减弱或消失 C.不自主运动肌力减弱或消失 D.肌肉运动能力消失 E.肌肉与肌腱运动不协调 答案:A 5、根据哪项临床表现区别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 A.肌力大小 B.有无感觉障碍 C.有无病理反射 D.有无大小便障碍 E.有无感觉过敏

答案:C 6、关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瘫痪分布以整个肢体为主 肌张力减低B. C.腱反射增强 D.病理反射阳性 E.可有废用性肌萎缩 答案:B 7、眶上神经反应及各种反射均存在,属于哪种意识障碍? A.深昏迷 B.昏睡 C.浅昏迷 D.嗜睡 E.中度昏迷 答案:C 8、整日处于睡眠状态,但呼之能应属于哪种意识障碍? A.深昏迷 B.昏睡 C.浅昏迷 D.嗜睡 E.中度昏迷 答案:D 9、鉴别深浅昏迷程度的可靠指征是 A.生命体征 B.瞳孔对光反射 C.肌力 D.腱反射 E.对疼痛的反应 答案:E 10、某患者突起昏迷,四肢瘫痪,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最可能是: A.蛛网膜下腔出血 B.基底节出血 C.小脑出血 D.额叶出血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与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就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与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就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 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 (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 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 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 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 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 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 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她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刺激阈升高):

肠神经系统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肠神经系统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296?圈医兰凼塾堂坌盟o05年7月第32卷第7 肠神经系统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陈敏综述;罗和生审校 摘要:肠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神经肽不仅在畅神经元合成,而且 存肠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胞也ff合成淋巴细胞表达大部分神经肽的受体淋巴细 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肠上皮细胞都能对这些神经产生应答,并促增生或抗增生的反 应,还能影响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一些神经肽,特别是胆囊收缩素,促胃泌素 释放肽和神经降压素,似乎rf为闻疾病或胃肠道切除而不能接收肠正常反馈的患者维持 黏膜免疫. 关键词:神经呔;肠神经系统;Hjj捌关淋巴组织;免疫系统 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69(2005)07-0296,-04 l肠神经系统(entericnervoussystem,

ENS) ENS首先由英国生理学家Langley发现(1921)并命名为肠神经系统:ENS是胃肠 壁内的自主神经系统,具有独立于大脑而行使其功能的完整结构.实验证明,一个离体胃或 一 段离体小肠放在含饱和氧的生理溶液中可以自动收缩达10~20h,并能对电或各种化学刺激起良好反应,完成胃肠蠕动局部神经反射,说明胃肠壁内有一个完整的反射装置,从一级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到支配胃肠效应器的运动神经元,并独立于大脑之外的肠神经系统,称之为肠脑.胃肠运动功能的神经调l节主要依赖三个系统即中枢神经,自主神经和肠神经系统: 目前发现人肠神经元的总数达到8~l0亿个, 相当于整个脊髓内所含神经元的总数分为三种类型的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任何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的突触联系均可在ENS中看到.ENS神经网络中,具有大量含有脑肠肽的神经元,对胃肠运动的兴奋,调节和抑制起重要作用.ENS中主要的兴 奋性递质有乙酰胆碱,速激肽,阿片肽和5一羟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指南

颅脑损伤康复指南 【概述】 1.概念:颅脑损伤是由于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所致的脑部损伤,可导致意识 丧失、记忆缺失及神经功能障碍。具有发生率高、伤情复杂严重、导致的功能障碍多以及多发生于青壮年的特点。导致颅脑损伤的原因包括:交通事故、工伤、暴力打击伤、火器伤等 2.临床分类: 按损伤方式:开放性和闭合性 按损伤机制及病理改变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分别是: (1)脑震荡:这是一种很轻的原发性脑损伤,表现为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而无明显结构上的变化。意识丧失历时数十分钟,同时可伴 有面色苍白、冷汗、双瞳孔放大或缩小全身松弛、生理反射消失。清 醒后上述表现消失,而出现头痛、头昏、眩晕、轻度恶心、呕吐等, 并有逆行性遗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2)脑挫裂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脑损伤,伤后立即发生意识障碍,昏迷时间可为数小时数日、数周、数月不等,同时伴有立即出现的阳性神 经系统体征,如偏瘫、失语、偏盲、去皮质或去大脑强直发作等。生 命体征变化也与损伤程度有关,轻者只有短暂的脉搏快弱、呼吸浅慢、 血压偏低等征,而重者可因出现呼吸衰竭、呼吸骤停而死。 (3)脑干损伤: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致命性损伤,一般是指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在内的损伤。根据发生机制不同,分为原发性脑干损伤和继发性 脑干损伤(多由脑疝造成)。1)原发性脑干损伤:是一种特殊部位的脑 挫伤,重者多短期内死亡,轻者保持相对稳定。表现为伤后立即陷入深 度而持久的意识障碍,昏迷达数周或数月,并表现出严重的生命体征 紊乱,也可出现去大脑强直发作。常伴有双瞳孔对称性散大或缩小或 不等大,光反射消失或迟钝,也可有眼外肌麻痹。2)继发性脑干损伤: 常为脑疝所致,脑疝有颞叶沟回疝和小脑扁桃体疝之分。颞叶沟回疝 常为意识障碍逐渐恶化,并出现病灶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光反射迟 钝以至于消失,对侧肢体瘫痪加重。如未加控制,将出现频繁的去大脑 强直发作,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小脑扇桃体疝直接压迫延髓,常有 剧烈的头痛,以枕后或前额为显著,颈项强直或强迫头位,并有血压升 髙,脉搏徐缓而洪大,一般无意识障碍,甚至有临死前数分钟内神志清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根据一般查体与神经系统检查所获得的资料,结合有关实验室检查,加以分析而推断出来的。一般分为定位和定性诊断两方面。 由于神经系统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当损伤时即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定位诊断是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推断其病灶部位的一种诊断过程。定性诊断乃系确定病变的病理性质和原因,即对疾病作出病理、病因诊断的过程。因为神经系统与其它系统有密切联系,且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可由神经系统本身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故在考虑定性诊断时,必须从整体出发,根据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其演变过程,参照有关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常见病因有:感染、外伤、血管性疾病、中毒、代谢障碍、肿瘤、变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不可截然分开,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在确定病变部位的同时也可推断出病变的性质,如内囊附近病损,多由动脉硬化合并高血压性血管疾病所致。因而在不少情况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是相互参考同时进行的。 常见病症的定位诊断 一、颅神经损害的定位诊断 (一)视神经损害的定位:视神经通路自视网膜、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枕叶视觉皮质,径路很长,易于受损,但由于行走各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的不同,损害后的视野改变也各异,故由此可判断视路损害的部位。 1.视神经损害: 病侧眼视力减退或全盲伴直接光反应消失,但间接光反应存在,眼底可见视乳头萎缩。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炎,脱髓鞘性病变以及外伤、肿瘤压迫等。 2.视交叉损害: 视交叉中央损害时,视神经双鼻侧纤维受损,产生双颞侧偏盲,多见于鞍区肿瘤,特别是垂体瘤。如病变扩及视交叉外侧累及病侧的颞侧纤维时,则患侧眼全盲,对侧眼颞侧偏盲。见于鞍区肿瘤、视交叉蛛网膜炎等。 3.视束损害:病灶同侧视神经颞侧纤维和对侧视神经鼻侧纤维受损,产生病侧眼鼻侧偏盲,对侧眼颞侧偏盲,即对侧同向偏盲,伴有“偏盲性瞳孔强直”(光束自偏盲侧照射瞳孔,不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自另侧照射时则有对光反射)。多见于鞍区肿瘤。 4.视放射病变:也出现对侧同向偏盲,但因瞳孔光反射的传入纤维已进入丘脑外侧膝状,故无偏盲性瞳孔强直。此外,视放射向后其上方和下方纤维逐渐分开,故可出现同向上象限性盲(下方纤维受损)或同向下象限性盲(上方纤维受损)。多见于内囊血管性病变和颞顶叶肿瘤。 5.视觉皮质损害:一侧病变时视野改变同视放射病变,出现对侧同向偏盲或上下象限性盲,但恒有黄斑回避。双侧视皮质损害时,视力丧失,但对光及调视反射存在,称皮质盲;刺激病变时,可出现光幻视或形象纪视。多见于枕叶的脑血管病、肿瘤及变性病变。 (二)眼动障碍的定位诊断:眼球运动由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完成,眼动障碍可由上述神经单个或同时损害引起。临床以动眼神经麻痹和外展神经麻痹多见。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 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该膜上的AchR受到损害后,受体数目减少。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治疗后明显减轻。 发病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被自身抗体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a.发病年龄:两个高峰:20-40、40-60 b.无明显诱因,隐袭起病,呈进展性或缓解与复发交替性发展,部分严重者呈 持续性。发病后2-3年可自行缓解,仅表现为眼外肌麻痹者可持续3年左右,多数不发展至全身肌肉。 c.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在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喉部肌肉无力或肢 体肌无力,颅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更容易受累,常从一组肌群无力开始,逐步累及到其他肌群。 d.骨骼肌易疲劳或肌无力呈波动性,肌肉持续收缩后出现肌无力甚至瘫痪,休 息后症状减轻或缓解,晨轻暮重现象。 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上睑下垂、斜视、复视、眼球固定 面部肌肉或口咽肌麻痹: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连续咀嚼无力、进食时间长、说话带鼻音、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麻痹: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 四肢肌受累以近端为重,表现为抬臂、梳头、上楼梯困难。 注意: 1.腱反射通常不受影响,感觉正常。 2.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者为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本病致死的直接原因。 3.首次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都有明显的效果,这是本病的特点。 e.肌无力危象:早期迅速恶化或进展过程中突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时,称重症肌无力危象。 1.肌无力危象:疾病发展严重的表现,注射新斯的明明显好转。 2.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困难,之外常伴有瞳孔缩小、汗多、唾液分泌增多等药物副作用现象。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症状反而更加重。 3.反拗性危象:在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期间,因感染、分泌、手术等因素导致患者突然对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无效,而出现呼吸困难;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也不加重症状. f辅助检查: 疲劳试验:适用于病情不严重者,尤其是症状不明显者,眨眼30次;两臂持续平举;持续起蹲10-20次。 新斯的明实验:1.5mg新斯的明,0.5mg阿托品;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 重复神经电刺激(RNES):典型改变为低频(2-5HZ)和高频(>10HZ)重复刺激运动神经时,若出现动作电位波幅的递减,且低频刺激递减在10%-15%以上,高频刺激递减在30%以上则为阳性,(检查前停服康胆碱酯酶药物12-18小时)否则可出现假阴性。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13513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 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 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刺激阈升高):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Word版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意识模糊、谵妄。 —意识内容变化—嗜睡、昏睡、昏迷。—意识觉醒度下降 一、 以觉醒度改变的意识障碍: A 、 嗜睡。 B 、 昏睡。 C 、 昏迷: a 、 浅昏迷。 b 、中昏迷。 c 、 深昏迷——瞳孔散大,生命征明显改变。 大脑和脑干功能丧失——脑死亡。标准: 1、对外界无反应,脊髓反射可存在。 2、脑干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固定。 3、自主呼吸停止。 4、脑电图显示无脑电活动,体感诱发电位示脑干功能丧失。 5、TCD ——无脑血流灌注。 6、经各种抢救无效,时间持续≥12小时。 7、 除外药源性、内分泌性、中毒性、低温的原因。 二、 以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 1、意识模糊:注意力下降、反应淡漠、定向力下降、活动下降、语言受损。 2、 谵妄(急性所致):对外界的认识和反应下降,伴幻觉,波动性症状。 三、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1、去皮质综合症: 双侧大脑皮质广泛受损——对外界无反应、眼球仅无意识活动、睡眠周 期存、脑干反射存。 2、无动性缄默症: 脑干上部丘脑网状激活系统障碍——肌张力下降、无锥体束征、睡眠周 期存、外界无反应。 3、植物状态: A 、 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脑干功能保存:反射性睁眼、睡眠周期存、脑干 反射存、外界无反应。 B 、 持续植物状态:脑外伤——植物持续状态(≥12月),其它原因的则 为≥3月。 四、 鉴别诊断: 1、闭锁综合症: 脑桥基底部障碍:双侧锥体束、皮质脑干束障碍——意识清楚、仅能眨 眼、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不能水平运动。

2、意志缺乏症: 双侧额叶障碍——清醒状态,但无始动性、不语少动、额叶释放反射。 3、木僵: 精神障碍——伴有蜡样屈曲、违拗症、情感性自主神经改变。 五、伴发不同症状和体征意识障碍的病因诊断: 认知障碍 认知:外界信息——加工处理——心理活动——获取知识or应用知识。 认知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理解、推断。 一、记忆障碍: A、瞬时记忆≤2秒。 B、短时记忆≥1分钟。 C、长时记忆。 根据长时记忆分: A、遗忘:a、顺行性。b、逆行性。c、系统成分性。d、选择性。e、暂 时性。 B、记忆减退:指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均减退。 C、记忆错误:a、记忆恍惚——似曾相识。b、错构——在时间顺序上 错构。c、虚构。 D、记忆增强:指对远事记忆异常性增加。 二、失语: 包括:自发说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 根据解剖-临床来分类: (一)、外侧裂周围失语:共同特点均有复述障碍。 1、Broca失语: 优势额下回后部——自发性说话障碍为主,仅简单的句式or词,其 他各方面均有障碍。 2、Wernicke失语: 优势颞上回后部——听理解障碍,言语增多,词不达意,其它各方面 均有障碍。 3、传导性失语: 优势缘上回、Wernicke——外侧裂周围弓状束障碍——Wernike区与 Broca区联系障碍——言语流利、大量错词、句式完整、听理解障碍 较轻、其它各方面亦受损、复述障碍最重。 (二)、经皮质性失语综合症:共同特点:复述相对保留。 1、经皮质运动性失语: 优势额叶分水岭区障碍——优势Broca附近or优势额叶侧面——类 似于Broca失语,但较Broca失语轻。 2、经皮质感觉性失语: 优势颞顶叶分水岭区障碍——优势Wernike区附近——类似于 Wernike,较Wernike轻。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定性定位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定性定位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 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 3.周围性感觉支配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 ㈡刺激性症状: 1. 感觉过敏 2. 感觉过度 3. 感觉异常 4. 疼痛

四.感觉障碍类型 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 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 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㈧皮质型:对侧单肢感觉障碍。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运动系统 神经病学所讲的“运动”,指的是骨骼肌的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 ①下运动神经元;②上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统; ④小脑系统。 随意运动系统 一.解剖生理(随意运动神经通路) 由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组成。①运动中枢②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③下运动神经元 二.临床表现 肌力:是指肌肉自主(随意)收缩的能力。 1.肌力分级(6级计分法)

神经系统康复训练

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训练 神经系统疾病的特点是“疾病与障碍共存”,所以康复治疗训练护理应与抢救同期进行。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训练护理的第一原则是无论怎样严重疾病和残废的患者,都必须从其发病的第一天起就考虑到有朝一日他有可能会恢复其正常和令人满意生活方式;第二原则是必须使康复护理工作尽早付诸实施,以期帮助患者恢复至最满意状态。 一、良肢位的正确摆放与保持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肢体在功能恢复过程中会出现痉挛,由于痉挛产生的异常姿势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患者一人院就应开始注意良肢位的摆放与保持,采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体位和抗痉挛的模式o 1.良肢位的摆放下肢屈髋屈膝,上肢肩胛骨向前伸肘腕。 (1)仰卧位:在肩胛后方放一薄垫,纠正肩胛内旋内收,肩稍外旋,伸肘腕,手指伸展,防止手指屈曲痉挛;下肢呈膝、髋自然屈曲;踝关节保持背屈。 (2)健侧卧位:患肩前屈90°左右,手平放于枕头上,伸肘,下肢患侧膝、髋屈曲,放于支持枕上使髋稍内旋。 (3)患侧卧位:患肩前伸,伸肘前臂旋后,腕指伸展,患侧下肢稍后伸,屈膝,健侧下肢放于患肢前方,其下垫枕,注意患肩不能受压,防止肩关节损伤。 一天24小时都维持完全的抗痉挛体位实行起来不太可能,但部分抗痉挛体位必须保持。首先考虑肩、髋关节。平卧位屈曲的膝外应放枕头,防止屈膝位控制不住突然髋外旋造成股内收肌拉伤,不要将患手放于胸前以防上肢屈肌痉挛o 2.良肢体位用物普通荞麦皮枕头1-2个,脚下用板1—2个,垫枕2

个。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保持良肢位用的枕头,以身高约1.70—1.75米、体重约70-75公斤的男性患者为模特。 (1)头部用普通荞麦皮枕头为宜,头与床的角度≥15°左右。 目的:保持呼吸道通畅。 (2)卧位:保持体位的枕头同样以普通荞麦皮枕头为宜,身体与床的角度为100-120°左右。 目的:保持体位,防止压疮。 1)膝关节下垫枕:①内芯材料以普通装箱用塑料物品包裹薄海绵后再包裹白色外套;②高度20cm,长度65cm;③优点:轻、硬度适宜,易保持体位。 2)肩关节下垫枕:①内芯材料同膝关节垫枕;②肩关节方向高10cm,手指方向高16cm,长度80cm;③如果在手指方向连接一家务用四指连棉手套更佳(适宜春、秋、冬季使用);④此枕能将整个患肢全部托起,易保持体位、省地方,适合医院病床。 二、床上训练 1.伸肘训练取仰卧位。治疗者一手放于肱骨远段支持,保持肩前屈90°,同时发出伸肘指令,使患者努力伸直肘关节。患者进一步可进行主动伸肘后,令其反复做伸曲肘、摸对侧肩的训练。肩不能控制前屈位时应给予帮助。 2.双上肢上举仰卧位,在下肢良好体位下双手掌相触,手指交叉相握,患拇在上(称Bobath握手),用健臂带动使肘伸直,做全范围的肩前屈运动。前屈终点手掌翻转,使患侧前臂旋后,肩外旋。患肩由被动逐渐增加主动程度。手掌相触可保持一定程度的肩外旋。这个训练对于维持关节活动度、体会肩关节空间位置和运动觉、增强对患肢的认识都很重要。 3.患侧上肢上举治疗者一手帮助维持患者的肘关节伸直,帮助带动患

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理疗

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理疗 (一) 脑血管意外 1.理疗目的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解除脑血管痉挛,促进渗出物的吸收,减轻痉挛症 状,防止肌萎缩,减轻瘫痪症状,降低肌张力,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理疗方法 ( 1) 超声波疗法:头部病灶区,相当于皮质运动区及皮质感觉区所在部位。 0.75-1.25W/C m2,每次15min,1 次/d,共15 次。 (2)低频脉冲电流脊髓通电疗法:采用方波,频率150-250Hz,80C m电极置于腰 骶部接阴极。电流强度3-6mA ,每次30-60min, 隔日 1 次,共15-30 次。 适用于1-3 个月的恢复期,可促进肢体功能和感觉障碍失语的恢复。 (3)音频电疗法:两个100C m电极,分别置于偏瘫的上肢腕部及下肢的踝部。电 流强度以能引起肌肉收缩为宜,每次20-30min,1次/d,共15-20次。适用于病情稳定 3 个月后,可促进神经功恢复。 (4)微波疗法:频率915MHz,直径14 cm圆形辐射器或10 cm X20 cm长方形辐射器 置于脑栓塞病灶区,距离3-5 cm,输出功率20-30W.每次15-30min , 1 次 /d ,共10-15 次。 (5)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10-50C m?电极置于肌肉神经运动点,60C m?电极置于 颈后获下腰部。选用断调波组,一般选择频率20-40Hz, 对痉挛性轻瘫频率 80-150MHz,调制深度75 %,脉冲时间2-3s,间歇10-15min , 1 次/d, 共15-40 次。 ( 6) 电体操疗法:常用断续直流电(方波或三角波) ,也可用间动电的断续波或调

解中频电的断调波等。60C川电极置于瘫痪肢体的肌腹部接阴极; 100C川电极接阳极,如为上肢则放在第3-7颈椎间,下肢则放在胸10 至腰 5 之间。频率10-20Hz, 脉冲时间150-500ms ,刺激强度以能引起肌肉明显收缩为宜,每次20-30min,1次/d,共15-30次。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瘫痪患者的功能恢复。 二)脑外伤(脑震荡及脑挫力裂伤) 1.理疗目的当休克期过后病情稳定时即可进行理疗。目的是改善脑组织的血液循 环,促进吸收,消炎消肿,加速神经细胞功恢复,减少创伤愈合过程中的瘢痕形成或粘连,减轻后遗症和缓解症状。 2.理疗方法 (1)超声疗法:根据病情,选定治疗区,偏瘫者治疗其对侧的相当于中央前回区,偏 侧感觉障碍者治疗其对侧的相当于中央后回区。语言障碍者治疗区对应于优势半球的第三额回后部。脑干、小脑病变治疗枕外隆以下的凹陷区。接触移动法。成人脉冲超声0.75-1.25W/C 「儿童采用连续超声1W/C m2,每次15min,1 次/d,共 15 次。 ⑵ 直流电离子透入疗法:治疗前,先在眼内滴入几滴 1 % -2 %碘化钾溶液, 再将两个直径3-4 cm小园电极,浸以10 %碘化钾溶液置于双眼部接阴极;另一50C m 电极置于枕后接阳极。电流强度2-4mA ,每次15-20min.1 次/d,共10-15次。适用于脑震荡、脑挫伤早期。 (3) 电睡眠:两个20C m 圆电极,放置双眼接阴极,另两个20C m 圆电极,置于两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Bell sigh(贝尔征):面神经炎患者,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 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Fisher综合征: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三联 征,伴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CTS(腕管综合征):各种原因致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出现桡侧三个手指感觉障碍、麻木、疼痛及大鱼际肌萎缩称腕管综合征。 Froin征:椎管严重梗阻时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超过10g/L时,黄色的脑脊液流出后自动凝固,称为Froin 征。 Meige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帕金森综合症: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 Charcot三主征:眼震、意向震颤和吟诗样语言。 Lhermitte sigh(莱尔米特征):被动屈颈会诱导出现刺激感或闪电样感觉,自颈部沿脊柱放散至大腿或足部,称为莱尔米特征。 手足口综合征:EV71 颅高压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巴宾斯基等位征:1 Chaddock征 2 Oppenheim征 3 Schaeffer 征 4 Gordon征 5 Gonda征6 Pussep征 无动性缄默征:又称睁眼昏迷。病变在脑干上部和网状激活系统,病人无目的的注视,似觉醒状态但缄默不语,肢体不能活动。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梗死正常发生在脊髓前动脉供血区,以中胸段和下胸段多见,病损水平的相应部位出现根痛,短时间内即发生截瘫,痛温觉丧失,大小便障碍,深感觉保留,称为~ parinnaud 综合征:上丘的破坏性病变可引起两眼向上同向运动 不能。 Millard-Gubler 综合征:一侧脑桥病变时可出现同侧面神经和展 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Brow-Sequard 综合征:又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Weber综合征:一侧中脑大脑脚受损,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及对侧 中枢性偏瘫。 Froster-Kenndey综合征:一侧额叶底部病变(肿瘤)时出现,同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及嗅觉丧失,对侧视乳头水肿。 Gerstmann 综合征:优势半球角回(angular gyrus)的损害导致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和书写不能。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思路 对任何一个神经科患者,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定位神经系统损害的特定部位,定位损害部位的最佳方法是进行详尽的病史采集和仔细的体格检查。在解剖定位中,最重要的区域有:肌肉、肌肉神经接头、外周神经、神经根、脊髓、脑干、小脑、脑皮质下部和脑皮质。下面仅就这些重要区域的神经系统疾病特点来分析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 一、肌肉疾病 肌肉疾病往往引起肌肉近身体中央的对称性无力而无感觉丧失。例如当病人诉及双下肢或双上肢的近端对称性无力时,应观察或询问病人能否不用双手从轿车里出来,蹲下能否自行站起;或病人能否抱动小孩,能否抬起提起重物或者挑水等。值得注意的是肌病造成的无力很少局限于一侧,且真正的感觉障碍不应发生于任何局限于肌肉的疾病。体格检查中应可发现肢体近中央的无力,无感觉丧失,肌肉形态一般正常,没有萎缩和肌束震颤,肌张力通常正常或轻度降低, 发射也正常或轻度降低。 二、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易疲劳是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临床特征,肌肉活动时无力加重而休息时恢复。在病史采集中病人也通常会诉及活动后疲劳的休息后缓解的病史。查体时应能显示易疲劳性肢体近端对称性无力,没有感觉丧失,重复性动作试验肌力下降,短

暂休息肌力恢复;持续向上凝视造成上睑下垂;无力常呈极端近身体中央性的,肌肉形态正常,没有萎缩或肌束颤动, 肌张力和反射正常。 三、外周神经病 外周神经病引起的无力通常为末梢性的,常为非对称性,伴有肌萎缩和肌束颤动,感觉改变几乎总是伴随着外周神经病。例如,当病人表现为末梢性下肢无力时,可询问病人是否有跌倒、走路拖曳或鞋前端磨损;当病人表现为末梢性上肢无力时,可询问病人是否长常有持物不牢。外周神经病的症状通常局限于一个特定区域,常引起对称性手套、袜套样无力、麻木、感觉异常,尤其是在糖尿病患者中表现更为突出。病人常有去神经的改变如肌肉萎缩,颤动和肌肉阐搐-肌束颤动。查体时应能显示出末梢的,常是伴有肌萎缩、肌束颤动和感觉丧失的非对称性无力。肌肉张力可能正常或减低。反射常减弱。因常有自主神经纤维受累,可发生皮肤营养改变,如皮肤平滑光亮,血管舒缩性改变(肿胀或温度调节失常),毛发或指、趾甲脱落。 四、神经根 疼痛是神经根疾病的标志。疼痛常被描述为尖锐的,烧灼的和电击样感觉,典型地向尖端或末梢传导或辐射。神经根疾病常因其不对称性无力伴有去神经的证据和感觉丧失而类似于外周神经病。髓外肿瘤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根产生疼痛,

最新整理神经康复题目word版本

单选, 1:在运动控制中主要起乘上启下作用的神经中枢结构是 c A 脊髓 b小脑 c脑干 d 大脑皮层 e 基底节 2:长期使用电脑键盘打字易损伤下列哪个神经 a A正中神经 b尺神经 c 桡神经 d 肌皮神经 e臂丛神经 3:关于肌张力的描述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d A肌张力增高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b肌张力减低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c 肌张力减低的同时肌力也相应减低 d肌张力增高伴有震颤称齿轮样肌张力增高 e肌张力检查需要患者很好的配合 4:查体发现患者对别人和自己讲的话均不理解,发音清晰,语调正常,但错语较多,难以理解。最可能的失语类型是 b A Broca失语 B Wernicke 失语 C 命名性失语 D 传导性失语 e 失读5: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b A 上睑下垂 b内斜视 c 复视 d 外斜视 e 光反射消失 6.脑卒中不包括( e ) A 脑血栓形成 B 脑栓塞 C 脑出血 D 蛛网膜下腔出血 E 脑炎 7.患者,女,65岁,因脑卒中入康复科治疗。入院时FIM指数评分30分,经训练后增加到80分,此时患者要求出院,据此患者FIM指数结果,提示该患者出院后的ADL (B) A.基本能完成B需要部分帮助 C.需要很大帮助 D.完全需要帮助 E.难以判断 8.患者,男,53岁,脑梗死2个月,上肢可随意出现曲肌共同运动,肌张力增 高,被动伸直肘关节时在肘关节活动范围末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1)该患者运动评价为(C) A.Brunnstorm 1期 B. Brunnstorm 2期 C. Brunnstorm 3期 D. Brunnstorm 4期 1 E. Brunnstorm 5期 (2)按修订后的Ashworth量表评定该患者肌张力为A A.1级 B .1加级 C .2级 D .3级 E.4级 9、血管损害最常见的原因是 A A 动脉粥样硬化 B.动脉炎 C.血管畸形 D.血管外伤 E.肿瘤 10、按盖尔维斯顿定向遗忘实验,一般认为脑外伤患者脱离了PTA应该要求其 GOAT实际得分达到 A;100分B;75分C;72分 D65分 E;25分 11、下列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中,哪一项不是主要的 A;损伤因素的解除B神经再生 C功能重组D;突触改变 E;特定能力学习 12、瘫患儿主要损伤部位是( c) A 大脑皮层 B 锥体束 C 手足徐动型脑锥体外系或基底神经节 D 小脑 13、下列反射属于原始反射的是(A ) A 侧弯反射 B 牵张反射 C 背屈反射 D 伸展反射 14、患儿因肌肉收缩在时间、力量、范围和方向上不协调,造成语言不清晰属( C )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免疫系统的功能联系 自从1928 年Ernest Scharrer 发现硬骨鱼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具 有内分泌细胞的特征,并最先提出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概念后,启发了有关领域研究的新思路。随后众多的研究逐渐证实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活动联系紧密。近二十余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又促使人们发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能够共享某些信息分子和受体,都通过类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这又使人们意识到机体还存在一个调节系统——免疫系统。Besedovskyn 于1977 年最先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 )的概念。三个系统各具独特功能,相互交联,优势互补,形成调节环路(图1 )。这个网络通过感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加工、处理、储存和整合信息,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转。. 图1 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联系 GH :生长激素;PRL :催乳素 一、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的物质基础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以共有、共享的一些化学信号分子为通用语言进行经常性的信息交流,相互协调,构成整体性功能活动调制网络。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组织都存在共同的激素、神经递质、神经肽和细胞因子(cytokine ),而且细胞表面都分布有相应的受体。大部分在脑内发现的神经肽和激素同时也存在于外周免疫细胞中,而且结构和功能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完全相同。再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GH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存在生长激素(. (ACTH )受体和内啡肽受体等,胸腺细胞也分布有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 )、催乳素(PRL )等受体。利用组织化学、放射免疫自显影等技术证实,无论在基础状态下还是诱导后,脑组织中都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受体或相应的mRNA 。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白介素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在正常情况下,内分泌系统就存在一些细胞因子,而且经诱导后还可以产生许多细胞因子。 二、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活动的重要枢纽,与感觉传入和高级中枢下行通路间都有广泛的联系,途经的信息都有可能经下丘脑引起反应,如精神紧张可使皮质醇分泌增加,焦虑引起闭经,对生殖道的机械刺激可引起排卵等。集中分布在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neurosecretory cells )更是直接受神经活动影响,将中枢活动的电信号转化为激素分泌的化学信号。下丘脑释放的神经肽可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调节腺垂体的内分泌活动,腺垂体细胞也直接受神经的支配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这个一定要看!!!)

神经系统疾病分析诊断 一、分析诊断步骤 1.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2.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3.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 A.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 B.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时至1天达高峰。伴有感染症状。 C.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 D.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如ALS、AD、PD等。 E.外伤性:明确外伤史。 F.肿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G.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 H.发育异常。 二、分析诊断原则 1.意义: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 2.原则: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着手分析。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征 1.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2.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 3.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 四、定位诊断的步骤 1.归纳:根据病史以及查体所见,归纳提取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2.分析:损伤哪些结构可导致出现这些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3.定位:什么部位损伤最能满足临床所见的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结构基础(即在有限区域内能造成相关结构的同时损伤)。根据中枢神经各部分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推测最为可能的损伤部位;并根据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伤后临床表现的特点不同,推断损伤部位的高低(阐述做出定位诊断的理论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