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市场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市场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市场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市场

全球視野中的明清市場

岸本美緒

前言

從十六世紀以來,美洲和日本的白銀大量地流入中國--這一事實很久以前已成為明清史研究者的共識。這十多年來,在「全球歷史 (global history)」的研究潮流中,明清中國的白銀吸收力重新為世界研究者所關注。雖然如此,明清中國為甚麼能夠吸收如此大量的白銀?海外白銀給予中國國內經濟以如何影響?中國國內經濟是否依靠海外白銀的流入?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仍然成為研究者們爭論的對象。之所以然,大概因為研究者們對明清時代「市場」的性質沒有在方法論上進行充分討論,各自採用的理論模式之間欠缺反復琢磨的機會。在本文中,筆者對近年來圍繞明清中國白銀流入而展開的論戰(本文中姑且略稱「白銀論戰」),主要從市場性質這一方面來進行初步整理1,儘量弄清各位論者主張背後的市場觀,來摸索解決問題的線索。

白銀論戰的前史

海外白銀流入中國是中國經濟史研究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起步以來的重要問題之一。Blair and Robertson編《菲律賓諸島誌》(1905)、H. B. Morse的《東印度公司中國貿易編年誌》(1926-29)等資料性著作中包含大量有關白銀流入的記載。到了1930年代,小竹文夫、百瀨弘、梁方仲等學者使用這些資料開始研究白銀流入中國的具體經過。當時他們對明清經濟的性質有甚麼看法呢?小竹文夫雖然在他有關白銀流入的論文中沒有明確地討論當時的經濟性質問題,但他在另一篇論文中強調近世2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所有的方面來看並不是「封建社會」。小竹認為近世中國人除了「農民式自足性特徵」外,還有「商人式交易性特徵」,他似乎把白銀流入這一事實結合於近世中國商品經濟的自由發展。百瀨弘在他極其翔實的白銀流入研究中也沒有提到明清經濟性質問題,但他在國民政府幣制改革前夕發表的題為〈中國銀元的沿革〉的論文中使用「封建」一詞來表示中國政治機構的性質。據他認為,只有清代前期大量從海外進口白銀,「日益發展的內地商業和作為封建專制國家的大清帝國的財政才能順利地進展」;其後在十九世紀,外國銀元充溢於中國市場,「清末幣制呈現世界史上罕見的紛亂狀態」;目前雖然有幣制改革的企圖,但除非徹底變革封建性政治機構和平面性、分散性經濟機構,否則中國的幣制統一是不可能實現的。最早關注到白銀流入問題的這兩位日本學者對明清經濟的說法並非矛盾,可是著重的側面各不相同。海外白銀的大量流入一方面體現了「封建」式限制薄弱、相當自由的中國商品經濟之活躍發展,但從另一

1參加論戰的研究者已經各自對以往的相關研究進行整理,筆者收益良多,但就市場性質這一點來說,似乎還有更加深入討論之餘地。

2在這裡小竹所謂的「近世」是指從唐宋之交到清末乃至現代(1930年代)的時代。參看小竹《近世支那經濟史研究》頁34-36。

方面來說,則與中國

經濟機構的平面性、分散性--換言之,即缺乏有機整體性--有關。圍繞白銀流入現象的這兩種看法,或許可說是與現在的白銀論戰遙相呼應的。

二戰以前有關白銀流入的研究,雖然相當實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沒有試圖用經濟學模式來說明白銀流入的原因和效果。1950年代的彭信威和全漢昇的研究,用各自不同的理論模式來探討白銀流入問題。彭信威在他的巨著《中國貨幣史》中,對白銀流入和中國物價的關係作了如下解釋:「我並不是說,物價的上漲和白銀數量的增加有機械的聯繫。那時世界白銀的價值已經降低,但在中國,對白銀的生產力還沒有提高到世界其他地區的水平,所以白銀還是維持著原有的購買力,一定要等到中國人能充分利用低價的白銀,那時白銀在中國的購買力才會同它的價值相符」3。在這裡彭信威用的「生產力」「價值」等語詞大概是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前提的,但他主張的內容頗近於Dennis Flynn等學者最近著作中的「微觀經濟學」分析,即:因為美洲白銀的「生產成本 (cost of production)」很低,所以美洲白銀流入到白銀購買力仍然較大的中國時,能夠產生頗高利潤;但當中國對白銀的「存儲需求(inventory demand)」通過長期的白銀流入而一致於「存儲供給 (inventory supply)」時,對中國的白銀輸出不再產生利益而趨於減少4。全漢昇在〈美洲白銀與十八世紀中國物價革命的關係〉以及其後陸續發表的相關論文(多數為與王業鍵共著)中,主要以貨幣數量說(特別是Fisher方程式)來解釋清代的物價動向,即:貨幣的流通量和物價之間呈正比關係。但他們還注意到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以及糧食生產成本的上昇等多方面因素。

雖然彭信威和全漢昇使用的模式不同,但是他們都似乎認為,通過白銀流入,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之間逐步走向平均化,儘管中國和其他地區之間有一百年以上的時間滯差。彭信威認為,白銀在中國的購買力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水平逐漸趨於一致。全漢昇把十八世紀中國的物價騰貴看做是來得稍遲的物價革命,即:「因為中國和美洲的距離較遠,(中略)因此,中國的物價並不像歐洲那樣早在十六七世紀便已開始上漲,而遲至十八世紀纔發生激劇的變動」。5這兩位學者的研究可說是試圖在全球視野中,用經濟學模式來考察明清白銀流入史的先驅性研究。但到了1970年代,有關明清時代白銀流入的研究,受到歐美經濟學、歷史學新潮流的影響,經歷了較大的變化。在這裡所謂的「新潮流」並不是指明確的某一學派,而是泛指一種研究動向,其中包括經濟學上的「依附理論(dependency theory)」、法國歷史學界提煉出來的「變動局面(conjuncture)」概念6,以及綜合兩者的E. Wallerstain的「近代世

3彭信威,《中國貨幣史》,頁856。

4Dennis O. Flynn, “The Microeconomics of Silver and East-West Trade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Dennis O. Flynn and Arturo Giráldez, “China and the Spanish Empire.” 據Flynn等學者的看法,因為白銀等貨幣金屬跟一般商品不同,不是通過消費而消失的,所以就貨幣金屬來說,重要的不是生產、消費的數量,而是被積存下來的整體數量(stock, inventory).

5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第二冊,頁506。

6在日本,宮崎市定是最早將「景氣變動」概念適用於中國史的學者。據礪波護介紹,宮崎在1960年前後作為巴黎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教書時,形成了「景氣變動史觀」的構思(宮崎著、礪波編,《東洋的近世》,頁259)。那時候法國近世經濟史學界正處於以C-E. Labrousse, Jean Meuvret

界體系(

等為中心的變動分析之鼎盛時代。

the modern world system)」論等。

William S. Atwell在1977年發表了〈關於白銀、外貿與晚明經濟的小研究〉,雖然篇幅不長,卻是一篇代表1970年代新動向的論文。據他認為,十六世紀後半期以後的中國經濟,通過白銀流入,與東亞各地乃至世界經濟息息相關,但這個相關性同時意味著中國經濟對海外白銀的依靠性:「在十七世紀初期的東亞,貨幣金屬的流通並非總是順暢的,中國的商人和生產者所體驗到的是其後在十八世紀困擾了印度人,甚至在當今的發展中國家也並不少見的狀況。在交易高峰期所得到的豐厚利潤的誘惑下,他們太過於依靠擴大的貨幣經濟,尤其是為了增加貨幣金屬的存儲量,而依賴於極不穩定的出口市場。當出口市場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而縮小時,輸入中國的銀就減少,作為其後果的流動性和信用危機,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悲慘的。」7Atwell的1986年論文裡所謂的東亞「十七世紀危機」是這些危機的一例。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影響和白銀供給的不穩定在東亞也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德川初期的日本和明末的中國共同遭受了這場危機的衝擊,但兩者的命運不同。日本度過了危機,而在中國,這一危機成了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8

如果像Atwell主張的那樣,明清貨幣經濟依靠於出口市場的話,明清經濟的盛衰肯定在相當程度上關係到國家的貿易政策與世界經濟的動向。不少學者從這些觀點來討論清代幾次「危機」的原因。比如,岸本美緒考察了十七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的「康熙蕭條」,林滿紅分析了十九世紀前半期的「銀錢比價危機 (silver-copper coin crisis)」。9兩者與Atwell 相同,都強調當時中國國內經濟對海外白銀的依靠性。在本文中將這些看法略稱為「白銀依賴論」。白銀論戰的焦點正在於這一「白銀依賴論」的當否──明清國內經濟的順利進行到底依靠海外白銀的流入與否?

對「依靠論」的批評

白銀論戰的較多部分是有關各種經濟局面中具體經濟指標的討論,比如,明清交替時期的白銀流入量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康熙年間的糧價降低在哪一年開始等問題10。這些問題當然重要,但在這裡姑且不論這些具體實證性問題,而集中探討各位論者作為前提的市場觀。首

7William S. Atwell, “Notes on Silver, Foreign Trade, and the Late Ming Economy,” p.8. 88參看Atwell,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Seventeenth-century Crisis’ in China and Japan”. P. Chaunu已在1960年代指出白銀流入的減少為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但這個論點到了1980年代纔受到廣泛關注。作為相關的著作,參看Frederic Wakeman, Jr., The Great Enterprise.

9參看岸本美緒《清代中國の物價と經濟變動》以及Man-houng Lin, China Upside Down.當然這些研究者並不是主張白銀問題是當時經濟困難的唯一原因,但詳細的介紹在此從略。10在這裡只舉若干主要著作。關於明清交替時期,參看von Glahn, Fountain of Fortune;do., “Myth and Reality of China’s Seventeenth-Century Crisis”; Moroughney and Xia,

“Silver and the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 Atwell, “Another Look at Silver Imports into China, ca. 1630-1644”; 李隆生《晚明海外貿易數量研究》,等。關於康熙時期,有von Glahn, Fountain of Fortune;岸本美緒〈明末清初の市場構造〉。關於道光時期,有von Glahn, “Foreign Silver Coins in the Market Culture of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Alejandra Irigoin, “The End of a Silver Era”.

先看批評「

白銀依賴論」的論點。對「白銀依賴論」的批評雖然涉及到多方面,但可歸納於如下幾點:(1)與整個中國的經濟規模相比,白銀流入量微不足道

Jack Goldstone批評Chaunu等看法而主張,通過歐洲貿易流入的白銀對明末經濟的影響微不足道。據他認為,十六世紀中期中國的國民所得(national income)估算為八億到十一億兩,與此相比,十七世紀初期通過歐洲貿易的白銀流入為二百萬到三百萬両,因此白銀流入量不過是中國經濟的千分之二到三。即使歐洲貿易完全消失,中國經濟也應該幾乎感覺不到其影響。11

關於國民所得等推算的精確性在此姑且不論,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裡Goldstone以「整個中國」為單位來估量白銀流入的重要性。我們討論明清經濟時,「整個中國」這一單位有沒有意義?這是一個十分耐人尋味的問題。

(2)重要的不是貨幣的流通量 (flow)而是貨幣的庫存量 (stock)

Dennis Flynn和Richard von Glahn都強調這個論點。12金屬貨幣的特點在於,與糧食、布帛等一般商品不同,它不是通過消費而消耗掉的商品,而是可以在市場裡被積累起來的東西。因此,對白銀的需求不是與貨幣的流通量有關,而是與貨幣的庫存量有關。支持「依靠論」的學者僅注意到年年的白銀流入量的變動,但是流入量的減少並不意味著白銀庫存量的減少,因此流通量(flow)的短期減少不應該直接導致白銀不足。

他們強調的金屬貨幣的特點的確是十分重要的問題。但白銀不是單純地被積累,而只有輾轉流傳於人手,纔能發揮其經濟作用的。如果我們要討論當時人對白銀的需求,我們應該注意到白銀和商品流通之更為具體的情況。

(3)決定白銀流入量和物價水平的要因,與其說是海外白銀的供給情況,不如說是國內對白銀的需求

「依靠論」的前提是,白銀流入量的變動對中國的一般商人和生產者而言是無法變更的外部要因。Von Glahn的看法與此相反;他援用Milton Freedman的「新貨幣數量說 (neo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13主張,中國國內的白銀需求纔是決定物價水平和白銀流通方向的主要因素。他說:「明清中國的貨幣史頗符合於現代貨幣理論的看法,即:決定貨幣價值的要因不僅是貨幣的供給而且是對貨幣的需求。(中略)白銀供給的變動──換言之,白銀流入的變動──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不如一般認為的那麼廣泛。我們不應該把國際性貴金屬移動單純地看作調節貿易收支不均衡的機制。(中略)貴金屬不僅僅是貨幣金屬(

11Jack Goldstone, Revolution and Rebellion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p.371-374.

12Flyn n, “The Microeconomics of Silver and East-West Trade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von Glahn, Fountain of Fortune, Chap.7.

13作為其核心的方程式是M=kPY (M是貨幣供給量;k是貨幣保有偏好指數;P是物價水平;Y是實際收入)。k是可變指數,表示人們依據多樣的要因(利息率、對將來物價動向的預測、流動性偏好、各種投資對象的比較,等)來主動地決定保有貨幣與否的動向。據von Glahn 認為,新貨幣數量說較一般貨幣數量說(Fisher方程式,MV=PT)的優點在於,(A)對貨幣保有偏好的關注、(B)對貴金屬的實物性側面的關注、(C)不僅對流通量而且對庫存量的關注。Von Glahn, Fountain of Fortune, pp.235-236.

bullion)而且是商品(commodities)。貴金屬的交易因其產生的利益而增減。從經濟的邏輯來看,我們可以認為,因為在十七世紀中葉銀價降低,所以向中國的白銀流入呈現減少。」14總之,關於白銀,供求也應該趨於平衡,因此當時人所講的「白銀不足」不是中肯之論。他對其他時期的貨幣問題也從白銀需求這一觀點來解釋,即:在康熙年間由於明清交替動亂帶來的人口減少,工薪上昇而租額降低,導致當時人迴避對土地的投資而選擇保藏白銀。所以人們對白銀的需求增大,物價隨之下降。15關於道光年間的銀價高騰和白銀流出,他指出:當時人對各種白銀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江南人對「佛銀 (本洋,Carolus peso)」的偏好十分明顯。1808年以後佛銀的停鑄和中國人對此賦予的昇水是道光年間銀價高騰的主要原因;同時,其他外國銀幣的貶價導致了1820年代末以後對進口銀幣的需求之消失。16現代的經濟理論可不可以適用於明清經濟?其判斷基準在於,現代經濟理論模式作為前提的條件是否適合於當時經濟的基本性質。Von Glahn在這裡援用的Monetarist模式基本上是以排除外國貿易等複雜的現實因素的封閉的理論體系;在這裡,需求和供給都在這個體系內部被調整,儘管有短期不均衡。問題在於,這種以封閉理論體系為前提的經濟模式,是否我們分析明清現實經濟時的最適當的工具?

(4)「白銀依賴論」是不是「貨幣就是財富」式謬論的現代版?

支持「白銀依賴論」的學者一般重視當時的記述史料,他們的看法基本上符合於當時人「銀荒」、「榖賤傷農」的慨歎。但讀過亞當斯密的人一定覺得奇怪,為甚麼他們(當時人和依靠論者)認為白銀流入是國內經濟繁榮的關鍵?貨幣難道不只是實物經濟的面紗麼?張彬村評論十七世紀中國官僚的白銀進口論而指出:「大體上,在十六到十八世紀之間,中國長期處於白銀不敷市場需求的狀況,這些官僚只看到白銀通貨不足的壞影響,沒有看到過剰時的壞影響,因此立論時也就忽略了後者。(中略)他們多半把白銀視同財富而非普遍的商品,其輸入即表示國家財富的增加,反之即表示國家的貧窮化,因此在國際白銀的流通上,他們只願中國「日見其贏」,而反對白銀的輸出」。17

雖然張彬村這段話不是對依靠論者的評論,而是針對清朝官僚而言的,但他的提問仍是依靠論者需要回答的問題。如果白銀本身不是「財富」,那麼白銀為何特別重要?

(5)怎樣評估銅錢經濟的重要性?

眾所週知,從明代中期以來,白銀和銅錢是中國的兩種主要貨幣,儘管其流通情況因時因地不同。「白銀依賴論」是不是忽視了這一銅錢部分的重要性?Kent Deng批評「白銀依賴論」說:支撐中國經濟成長的主要貨幣不是白銀而是銅錢;因為白銀由於其品質和重量的不統一,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太大,所以在十九世紀失掉其作為貨幣的重要性,這纔是導致十九世紀白銀流出的原因。

14Von Glahn, Fountain of Fortune, p.255.另外參看von Glahn, “Money Use in China and Changing Patterns of Global Trade in Monetary Metals, 1500-1800.”

15Von Glahn, Fountain of Fortune, p.244.

16Von Glahn, “Foreign Silver Coins in the Market Culture of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p.62.

17張彬村〈十六-十八世紀中國海貿思想的演進〉頁52-53.

18黑田明伸 (Kuroda Akinobu)提出「市場的多層性 (the multiplicity of markets)」這一概念,勾畫出明末以來的市場變化:在第一階段(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初),白銀的流通範圍幾乎限於城市的「上層市場(upper level market)」;到了第二階段(十七世紀後半到十八世紀前半),白銀滲透於農村的「下層市場(lower level market)」,外部需求對下層市場糧食貿易的影響力逐漸增大,引起銀荒或者糧食暴動等經濟問題;在第三階段(十八世紀後半),政府鑄造的大量銅錢普及於下層市場,下層市場對上層市場的依賴性趨於減少。總之:十七世紀的中國市場「一體性高而不穩定(more unified but instable)」,與此對比,十八世紀後半的中國市場則「一體性低而穩定 (less unified but stable)」。據他認為,僅關注白銀的岸本美緒等依靠論者傾向於忽視清代市場的多層性和歷史變化。19

市場的歷史發展過程一般被認為是「從分散到整合」的過程,但黑田提醒我們注意市場結構的歷史變遷過程更為複雜。他提出的問題促使我們從新思考「甚麼是市場整合?」這一重要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集中探討這個問題。

何為市場整合?

以上整理出的對「白銀依賴論」的各種批評,是以各自的市場觀為前提的,他們的市場觀有些地方相似,但並非完全一致。那麼,依靠論一方的市場觀則如何呢?Atwell在1977年的論文中,主要使用記述史料,以江南地區為中心來討論1630年代到1640年代的經濟問題。在當時的江南地區,生絲等外銷產品的生產已廣泛成為農民維持生活的不可欠缺的手段,但該時期白銀流入量的減少和自然災害互相結合,對江南經濟給以沉重打擊。20他的具體記述有說服力,但他還沒有充分討論白銀流入量的變化對江南以外的廣大地區給以多大影響這一問題。我們能否主張白銀流入對整個中國經濟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與這個問題相關,岸本美緒指出:流入的白銀會連鎖式創出購買力;比如,賣生絲的江南農民得到海外白銀,他們用該白銀,除納稅之外,還買湖南稻米;湖南農民得到白銀,買其他地區的產品,等等。她將明清市場經濟比喻為「通過水渠連接的、有落差的小貯水池群」。從東南沿海港口流入的水(即白銀),經過一級一級的貯水池,滋潤著全國。國家白銀財政,如同強制性的回流水泵一般,從各貯水池中往上吸水,然後排放出去,促進水的流動。在這種市場,行業分工結構不是一定範圍內的互相交換,而是開放性的連鎖。各層次的市場依靠外部的購買力,而購買力則以白銀流入(silver flow)的形態顯現於人們的眼前。21Lin Man-houng也用比喻來解釋清代市場,但其比喻與岸本的有所不同:「十八世紀末以來中國,在政府財政、國際貿易、省際貿易和大部分批發買賣,都依靠白銀,其情況可比做身體對血液流通的依存。如血液供給量減少,整個身體就受到損害。」「由於其較高的經濟價值,白銀能夠克服伴隨遠程貿易的運輸成本和長距離運送的困難。(中略)清代中國的多樣地方經濟可

18Kent Deng, “Miracle or Mirage?”

19Kuroda Akinobu, “What Can Pric es Tell Us about the 16th-18th Century China?” pp.109-117.

20Atwell, “Notes on Silver, Foreign Trade, and the Late Ming Economy”.

21岸本美緒,《清代中國の物價と經濟變動》,頁206-207.

比做身體中的多樣器官。但當時還有某種輕便而高價的東西起到結合全部器官的「血液」般的作用。除了權力、知識和技術以外,白銀也是這條血液流通的關鍵成分。」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经验与挑战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经验与挑战中国过去15年间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极大地拓展了正规金融覆盖面,其中包括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代理模式(中国称为助农取款服务点模式)。中国同样也是金融科技革命的领头羊,技术驱动的服务提供商正在改变中国消费者支付、借贷、储蓄、保险以及投资行为。 中国的账户拥有率(普惠金融的基本衡量指标)显著增长,已经与其他G20国家大致相当。 报告对中国过去15年间普惠金融发展方法和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报告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与其他相近经济体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中国普惠金融经验的关键进展和要素。报告也指出了中国普惠金融仍然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了可供其他国家政策制定者借鉴的经验。该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世界银行集团联合撰写。 近年来,中国普惠金融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明显转变。从21世纪初起,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就将拓展基础金融服务列为优先发展目标,举措包括加强信用和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面向农村消费者的物理服务点以及支持建立新型金融服务提供者等。 2015年,中国出台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标志着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正在向更加协调的方式推进。 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同样也为数字金融创新预留了空间。中国金融科技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为数以亿计的金融服务不足群体提供一系列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它们通过运用基于网络的线上商业模式将金融服务嵌入了已有的电子商务和社交平台中。 中国持续的金融科技发展也促使传统金融服务提供者积极探索数字驱动的商业模式。 报告指出中国在实现普惠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关键挑战,需要向更为市场导向、更具商业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进一步完善监管框架和工具来有效管理数字金融风险。鉴于很多消费者的数字和金融知识有限,且数字金融可加剧数据风险,金融消费者保护需格外重视并加以解决。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课堂测验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 T 2.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做出某种选择,这是因为:(B )。 A、选择会导致短缺 B、人们在决策时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 C、人是自私的,所做出的选择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D、个人对市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3.经济学最好的定义是对(A )的研究。 A、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B、如何按最盈利的方式管理企业 C、如何预测通货膨胀、失业和股票价格 D、政府如何可以制止不受制约的利己所带来的危害 4.经济物品是有用且稀缺的物品。T 5.《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是哈尔·R·范里安的著作。T 6.下列问题(C)是经济学研究不会涉及的问题。 A、在稀缺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方法 B、如何实现中国人均收入翻两番 C、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D、充分就业和物价水平的稳定 7.以下话题都在微观经济学研究范围之内,除了(D)。 A、香烟税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 B、微软的市场势力在软件定价中的作用 C、反贫困计划在减少无家可归者中的效率 D、政府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8.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用于最有效的用途(简称资源配置问题)的一门学科。T 9.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C)。 A、关键资源 B、有效资源 C、稀缺资源 D、优质资源 10.经济学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人们”,包括的个体是(AB)。 A、消费者 B、生产者 C、企业 D、家庭

11.劳动力市场可以看作是工资和闲暇之间的trade-off。T 12.社会会面临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T 13.下列政府活动的动机属于关注效率的是(B)。 A、对收入较高的人实行较高的个人所得税税率 B、把标准石油(拥有90%炼油厂)分拆为几个较小公司 C、为被解雇的工人提供失业津贴 D、以上都是 14.从经济学角度看,个人的储蓄是一个跨期的行为。T 15.经济学中片面的追求平等或者效率都是不可取的。T 16.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 成本。T 17.你在比赛中赢得100美元,可以选择花掉或者在利率为5%的银行账户中存一年。如果花 掉,机会成本是(C)。 A、100美元 B、5美元 C、105美元 D、0美元 18.边际变动(B)。 A、对公共政策并不重要 B、是对现有计划的微小增量改变 C、使结果无效率 D、并不影响激励 19.你去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C )。 A、门票的价格 B、门票的价格加上你在电影院购买汽水和爆米花的费用 C、去看电影所需要的所有现金支出加上你的时间的价值 D、只要你享受了电影并认为使用的时间和金钱是值得的,就是零 20.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小预期收益。F 21.有经济学家提出,整个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的 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T 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人的工作效率不仅取决于能力,还受到激励水平的影响 B、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和收益做出决策后,当激励引起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他们行为不 再改变 C、不同的激励会引起人们行为的差异

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应具备的品质

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应具备的品质 陆欣悦 20 财务管理(1)班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和无法回避的历史潮流,它已经、正在和将要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展现出了雄厚的综合国力。因此,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地位逐渐提升,正顺应着世界全球化发展的进程,并对其起到了相当大的推进作用。所以,中国当下对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有非常大的需求量。而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究竟应具备怎样的品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全球化视野是一种从世界各个角度全面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与国际化视野强调国家和国界不同,全球化视野不仅指人才能在国际中发挥作用,还包含对世界人民、全球问题的共同关注。就我来看,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需要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有相当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并对全球经济、政治的问题、发展趋势有相当准确的把握;他们也需要对其余各方面各领域的知识有所领悟;有足够强的能力来处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他们应具备相当正确的价值观,来辅佐他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做出正确的处理。本文将对上述四个品质进行具体论述,来探究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究竟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一、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具体准确的把握 众所周知,全球化是指各国、各地区经济、社会联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化和深化。全球化又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等各个方面的含义。而全球化狭义上的含义则是指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具体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依存、渗透、扩张。形成了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出售等方面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所以,想要具备全球化视野,最先就要对全球经济现状有准确具体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首先,贸易全球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国际贸易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二,国际贸易规模庞大,世界贸易依赖度高。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则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增长率和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金融全球化则是指一国的金融活动跨越国界日益与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即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超越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金融全球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状况;二是垂直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利率和汇率的国际联动。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表现在当今约90%的国家都有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其足迹已几乎遍及全球。 由此来看,当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资本的流通速度比人体血液的流动还要快。电子银行使全球的巨额资本和衍生品几乎不受限制的自由流通。而一个具备全球视野的人才只有对全球的经济形势有准确的把握,才能花最短的时间,在准确的时机做出准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挑战与机遇

20世纪的一场信息革命,原来被禁止收听敌台的内容在网上已经是一览无余。因特网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大量新知识和信息, 同时也夹杂着西方的政治观点、文化思潮和文化垃圾, 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另外, 境外反动刊物在地摊出现, 黄色书刊、光盘通过非法途径严 重泛滥, 丑恶现象卷土重来, 吸毒贩毒, 暴力凶杀, 都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困难。 4、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也使其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挑战 实践证明, 与国际隔离、排斥全球化潮流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而中国要发展, 必须推动其经济融入世界全球化浪潮中。为此, 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经济上,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极为艰巨复杂,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的困境与失范, 一时难以与全球化浪潮的统一规范相适应, 从而降低在国际经济贸易组织中的地位。政治上, 由于中国受苏联单一模式的影响, 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比较缓慢, 政治民主化、制度

化、法制水平不高, 因而缺乏足够的政治权威和政治整合能力。另外,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使部分人产生不满情绪, 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这些改革发展中的现象, 如不认真对待, 必然影响中国全球化的进程, 影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步伐 近期以来, 理论界对全球化问题比较关注, 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不管我们接受不接受、承认不承认, 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扑面而来, 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 必须去面对它并及时地掌握其现实特征和发展趋势, 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 抓住机遇, 发展自己,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课题。 一、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机遇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 为我国利用世界资源, 发挥后发优势#, 加速发展自己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1、全球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市场

全球視野中的明清市場 岸本美緒 前言 從十六世紀以來,美洲和日本的白銀大量地流入中國--這一事實很久以前已成為明清史研究者的共識。這十多年來,在「全球歷史 (global history)」的研究潮流中,明清中國的白銀吸收力重新為世界研究者所關注。雖然如此,明清中國為甚麼能夠吸收如此大量的白銀?海外白銀給予中國國內經濟以如何影響?中國國內經濟是否依靠海外白銀的流入?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仍然成為研究者們爭論的對象。之所以然,大概因為研究者們對明清時代「市場」的性質沒有在方法論上進行充分討論,各自採用的理論模式之間欠缺反復琢磨的機會。在本文中,筆者對近年來圍繞明清中國白銀流入而展開的論戰(本文中姑且略稱「白銀論戰」),主要從市場性質這一方面來進行初步整理1,儘量弄清各位論者主張背後的市場觀,來摸索解決問題的線索。 白銀論戰的前史 海外白銀流入中國是中國經濟史研究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起步以來的重要問題之一。Blair and Robertson編《菲律賓諸島誌》(1905)、H. B. Morse的《東印度公司中國貿易編年誌》(1926-29)等資料性著作中包含大量有關白銀流入的記載。到了1930年代,小竹文夫、百瀨弘、梁方仲等學者使用這些資料開始研究白銀流入中國的具體經過。當時他們對明清經濟的性質有甚麼看法呢?小竹文夫雖然在他有關白銀流入的論文中沒有明確地討論當時的經濟性質問題,但他在另一篇論文中強調近世2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所有的方面來看並不是「封建社會」。小竹認為近世中國人除了「農民式自足性特徵」外,還有「商人式交易性特徵」,他似乎把白銀流入這一事實結合於近世中國商品經濟的自由發展。百瀨弘在他極其翔實的白銀流入研究中也沒有提到明清經濟性質問題,但他在國民政府幣制改革前夕發表的題為〈中國銀元的沿革〉的論文中使用「封建」一詞來表示中國政治機構的性質。據他認為,只有清代前期大量從海外進口白銀,「日益發展的內地商業和作為封建專制國家的大清帝國的財政才能順利地進展」;其後在十九世紀,外國銀元充溢於中國市場,「清末幣制呈現世界史上罕見的紛亂狀態」;目前雖然有幣制改革的企圖,但除非徹底變革封建性政治機構和平面性、分散性經濟機構,否則中國的幣制統一是不可能實現的。最早關注到白銀流入問題的這兩位日本學者對明清經濟的說法並非矛盾,可是著重的側面各不相同。海外白銀的大量流入一方面體現了「封建」式限制薄弱、相當自由的中國商品經濟之活躍發展,但從另一 1參加論戰的研究者已經各自對以往的相關研究進行整理,筆者收益良多,但就市場性質這一點來說,似乎還有更加深入討論之餘地。 2在這裡小竹所謂的「近世」是指從唐宋之交到清末乃至現代(1930年代)的時代。參看小竹《近世支那經濟史研究》頁34-36。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期末考试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期末考试 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下列不属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假定的是 ( )。 A、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上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这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因而每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服从递减规律 B、生产过程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 C、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上涨 D、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我的答案: C 2自发投资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我的答案: C 3花生酱有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和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如果税收从每磅10美分增加到15美分,政府的税收收入会()。 A、增加50%以下,甚至有可能减少 B、正好增加50% C、增加50%以上 D、答案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哪个更富有弹性 我的答案: A 4以下哪一种情况会增加供给量,减少需求量,并提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 A、实施限制性价格下限 B、取消限制性价格下限 C、把税收加在生产者一方 D、取消对生产者征税 我的答案:D 5当垄断者从收取单一价格转为完全价格歧视时,它减少了()。 A、产量 B、企业的利润 C、消费者剩余 D、总剩余 我的答案:C 6所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商品价格下降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下降 D、消费者偏好变化 我的答案:B 7下列政府活动的动机属于关注平等的是()。 A、对有线电视价格管制 B、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C、向穷人提供购买食物的消费券 D、禁止酒后开车 我的答案:C 8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 )。 A、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出租房子不属于生产行为 B、算入国内生产总值,按出租可以得到的租金计算 C、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房子由房主本人居住 D、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没有经过市场活动 我的答案:B 9如果一种物品的生产引起了负外部性,那么,社会成本曲线就在供给曲线__,而且社会的最优数量__均衡数量。() A、上方;大于 B、上方;小于 C、下方;大于 D、下方;小于 我的答案:B 10货币供给(M1)大致等于( )。 A、公众持有的通货 B、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活期存款 C、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准备金 D、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存款 我的答案:B 11在完全竞争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或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是()。 A、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C、与横轴平行的水平直线 D、先下降后上升的U字型曲线 我的答案:C 12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投资增加将使国民收入( )。 A、增加,且收入的增加量等于投资的增加量;

文化自觉与全球视野

文化自觉与全球视野 丰子义《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4日 16 版)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高度的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简要说来,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及其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有没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对于文化建设的具体推进和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要达到这样的文化自觉,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全球视野。 “文化自觉”问题本身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中提出来的,这同“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在传统社会,文化认同并不成为问题,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相对固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里,接受的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因而很少考虑到文化的身份问题、认同问题,当然也就无所谓文化的自觉问题。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情况则发生了重大变化,“认同”日渐成为问题,以致“我是谁”竟出现了疑问。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人们的视线受到干扰,价值观念容易混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文化认同问题的出现,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假如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上出了问题,那么这个民族不管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如何,迟早是会走向衰落的。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尤其是全球竞争态势的发展,使文化自觉日益凸显。 文化自觉的核心就在于强化文化的自我意识或主体意识。在文化上走出主体性的迷雾,清醒地认识自我,合理地引导文化的发展,这是文化自觉的要义。如何认识“自我”?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跳出“自我”,从“关系”中来看待和识别自我。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来到世间,既没有带着镜子,也不像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资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摘要】如今全球化己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在文化全球化的洪流中,中国应保持其自身的文化特色,即在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以其文化大国的身份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中国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经济日益向文化渗透,文化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力量介入到政治和经济生活。全球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冲突和矛盾。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互动与交流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与世界不同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充分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文化全球化也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文化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单一走向多样。 1.由封闭走向开放 从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中国文化仅限于总结先前文化,文化发展基本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但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永远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对内,随着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接触不断增多,国际上的一些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新理念等也随之不断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对外,汉语逐渐为世界人民所青睐,中国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确保了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特别是在这这次金融危机中,虽然中国也遭受了损失,但仍然以的增长率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一道强心剂。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年的一篇经济发展报告指出,通过激进的贸易和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融合的鼎盛时期。这一股新的全球化浪潮对所有的收入阶层以及各地区居民的经济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备受争议。 如今各国之间交流日益加深,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中国应该准确的自我定位,做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展示自己的大国形象,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的交流中。然而正当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时,却屡屡受到西方国家的阻难。面对这样的重重阻挠,中国经济又该如何发展呢?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楼市 一说起中国的楼市,大家都是有说不完的话,中国的房价自从年开始就是一路飙升,现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很难找到万元一平米以下的房子,深圳的高档楼盘的房价只用半年时间就涨了倍,从均价的万元涨到了万元,这样的增长速度显然是非常的不合理,也是非常的不正常的,这不仅有大量的国际游资的涌入,也就是海外的热钱冲入到中国的楼市中,引起房价的不正常上涨。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操控造成了中国楼市当前的局面,政府批地卖地,再加上政策上不允许老百姓自己建房,所以造成房地产行业一场火爆,但是很危险的是,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泡沫,如果这个泡沫一旦破裂的话,那对中国的经济将是灾难性打击。 根据郎教授的观点,中国房价暴涨的真正原因就来自于制造业的资金,也就是说制造业在它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之下,他除了炒股之外,就只有炒楼那么年开始到年,为什么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会开始恶化,简单的讲就是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国际通货膨胀所引发的成本上升,《劳动合同法》的推出以及宏观调控误判等问题,使得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急速恶化。而这个恶化的结果,使得大量资金从制造业流出,然后冲击楼市,造成房价飞涨。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认为中国政府首先应该予以正确的政策引导,将那些大量的本该投入到制造业的资金从楼市里面给引导出来,消除一部分的楼市泡沫,另外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楼市的监管,土地的买卖,以及首付,银行利率的调控,这样慢慢把楼市的温度降下来。楼市,这个最坚硬的泡沫,虽然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楼市仍然具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但是楼市的泡沫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国家不加以正确的宏观调控,一旦这个泡沫破裂,后果将不堪设想。

2019年战略是刀尖上的哲学——《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自序

战略是刀尖上的哲学——《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上卷)自序1 我的研究方法多不源自国际流行的理论,而是依据被人们称之为“常识”的经验事实,特别是最简单、最平常、人们天天要重复的像衣食住行这样的经验事实。理论毕竟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小时候给人帮忙,人家留下吃顿饭。开始只认为这是天经地义,后来悟出“干活吃饭”是一种在尽责后应有的民主权利;而尊重别人的劳动,则是民主原则的重要体现。这用于观察国际事务,我们发现,现在中国成长了,还进了WTO,给世界干了不少活,但结果我们得到的回报却远不足以补偿我们的劳动和资源支出。我们用自己已十分稀少的资源和辛勤劳动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庞大的市场,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听到西方人表扬中国人“勤劳勇敢”;但当我们的国内资源已使我们的发展难以为继,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进口的

时候,西方人就说“中国威胁”。这就不公平了。干活吃饭,这是天下最民主的道理。可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放到中国人身上就不行了,西方人的“自由贸易”理论就不见“普世性”了。 其实,中国也不是受到这种不公正待遇的唯一国家,当年英国就是这么对待美国的。正是英国压迫才造成早期美国那么多有生命力的国际政治理论。现在美国人又学着当年英国人的样子不公正地对待中国人,教训中国人。说千道万,意思无非是让中国尽量多地在外边干活而尽量少地在外边 吃饭或不吃饭,他们说这样对中国最“安全”。这也是很不讲道理的。因此,在发展问题上,我们学者就应当为中国说话。为中国说话,就是为公平正义说话。 寻求公平正义是需要手段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与早年美国的经验一样,当代中国也意识到,为了国家统一,为了能保证稳定的能源进口,中国迫切需要

全球视野,本土行动

全球视野,本土行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对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促使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高校英语的教学效果。 高校英语教学问题改革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对具有“英语”这种“第二语言”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然而,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这给英语教育带来不小的压力和挑战,大学里英语教师资源不足、教材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差、素质不高,这些都促使我们积极寻找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高校英语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校英语教师资源短缺 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大部分都是一些学历较高的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在从事英语教师职业之前,很多人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师职业培训与学习。这导致有些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理解不到位,英语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此外,由于国家放开招生数量限制,近几年高校都开始扩大招生,公共英语教师的授课任务非常繁重,压力大、课业重,导致大多数老师都是超负荷运转。同时为了评选进职,迫使他们在复杂劳累的教学之余还要写文章、编教材。高校对外语师资不够重视以及教学任务繁重等使高校英语教师很少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在部分大学中,包括部分重点大学由于缺乏英语教学师资力量,只好外聘研究生讲授一些公共英语课,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2.英语教学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分类不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基本上都是一位教师教授,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对学生来说,弱势学科也得不到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提高。大多数学校英语教学模式大多还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单一模式。即使一些学校应用了一点多媒体技术,但缺乏创新,课堂效果变化不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英语的实用能力的效果也不明显。此外,由于缺少教学上的分类指导,一个老师要教授不同的课程还要照顾所有的学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大城市、农村的学生英语基础不同,有好有坏。老师如果要照顾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就会拖慢教学进程,无法满足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可能是自己已经掌握的,老师讲课速度太慢,或者课讲得枯燥无味,都会降低这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练习题 1.为什么说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一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球化引起的文化焦虑指的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里?文化焦虑折射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同危机指的是什么?如何看待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危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政治发展 测试题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政治发展测试题 满分: 100.0分得分:100.0分 一 . 判断(每题10.0分) 得分:40.0 1. 民主最初出现时,是个好的词语。正确 A.正确 B.错误 2. “巴西奇迹”是指1950-1963年之间很短的一段民主时期。正确 A.正确 B.错误 3. 民主的口水战,其原因是公民参与在参与的量、质、层次、范围上有所不同。正确 A.正确 B.错误 4. 基辛格是以研究中国而出名的。正确 A.正确 B.错误 二 . 单选(每题10.0分) 得分:30.0 1. ()是指政治权威是不是行之有效,即政治合法性问题。正确 A.统一问题 B.体系发展问题 C.经济建设问题 D.参与问题 2. 多数政治学家都承认,政治发展的研究难以摆脱研究者()的影响。正确 A.价值观 B.利益 C.人生观 D.世界观

3. ()给政治发展下的定义是“现代化的政治性后果”。正确 A.派伊 B.亚里士多德 C.亨廷顿 D.阿尔蒙德 三 . 多选(每题10.0分) 得分:30.0 1. 亨廷顿对政治发展的理论阐释中,著名的公式有()。 正确 A. 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 感 B. 社会挫折感/社会流动机会=政 治参与 C.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不 稳定 D.社会动员/经济发展=政治参与 2. 当今,政治交谈/协商频繁主要通过( )等实现。正确 A.短信平台 B.网络论坛 C.聊天工具 D.微博 3. 关于中国的假设失灵的解释包括:( )。正确 A.市场经济导致自由民主 B.中产阶级成为政治发展的动力 C.多元化导致社会动荡、统治失灵 D.公民社会发展,与国家抗衡 E.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期末考试教学提纲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期 末考试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期末考试 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下列不属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假定的是 ( )。 A、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上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这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因而每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服从递减规律 B、生产过程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 C、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上涨 D、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我的答案: C 2自发投资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我的答案: C 3花生酱有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和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如果税收从每磅10美分增加到15美分,政府的税收收入会()。 A、增加50%以下,甚至有可能减少 B、正好增加50%

C、增加50%以上 D、答案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哪个更富有弹性 我的答案: A 4以下哪一种情况会增加供给量,减少需求量,并提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 A、实施限制性价格下限 B、取消限制性价格下限 C、把税收加在生产者一方 D、取消对生产者征税 我的答案:D 5当垄断者从收取单一价格转为完全价格歧视时,它减少了()。 A、产量 B、企业的利润 C、消费者剩余 D、总剩余 我的答案:C 6所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商品价格下降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下降 D、消费者偏好变化 我的答案:B

7下列政府活动的动机属于关注平等的是()。 A、对有线电视价格管制 B、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C、向穷人提供购买食物的消费券 D、禁止酒后开车 我的答案:C 8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 )。 A、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出租房子不属于生产行为 B、算入国内生产总值,按出租可以得到的租金计算 C、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房子由房主本人居住 D、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没有经过市场活动 我的答案:B 9如果一种物品的生产引起了负外部性,那么,社会成本曲线就在供给曲线__,而且社会的最优数量__均衡数量。() A、上方;大于 B、上方;小于 C、下方;大于 D、下方;小于 我的答案:B 10货币供给(M1)大致等于(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临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既带来了一些机遇, 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此, 我国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就必须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注意把握好一些重要原则, 并采取有效措施 一.全球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挑战 全球化固然为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但同时,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战据主导地位, 这无疑给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1、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提出挑战 我们知道, 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是由发达国家自己建立和制定的, 当然代表和反映了他们自身的利益, 因为它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秩序中受到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不可能避免这种损失: 对外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向发达国家支付的外债利息、为取得知识产权而付出的高价、人才外流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构成威胁。全球化对中国国家安全利益构成威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 概念被拓展, 它不仅仅指国防安全和军事安全, 还包括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环境安全等新的内容。尤其是经济安全, 已成为更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力量逐渐取代政治和军事力量而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经济利益的争夺成为各个国家利益竞争的核心。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发达国家借助市场力量不仅维护了本国的经济安全, 而且往往为了求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从主观上忽视甚至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国家, 更是加以歧视, 主要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出售高科技产品, 在贸易、知识产权等问题上搞摩擦。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致使其经济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很低, 处于劣势地位, 经济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爆发于1997年7月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典型例证。在我国, 受安全影响的对象包括国内产业、市场、资源、环境、科技、体制和政策等等。而首当其冲的是民族产业, 这是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 因此研究我国经济安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我国民族产业的安全问题。因为在我国民族产业是构成我国经济的主体, 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挑战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的挑战表现为: 第一,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提出了挑战。《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概括了我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 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 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因此, 要加快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第二,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国融为一体, 遵守世界通用的经济规则, 这就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法制化、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法律来规范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 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挑战。 3、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挑战 全球化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接触, 也带来西方文化思潮和黄、赌、毒垃圾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污染。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和互联网的接通是20世纪的一场信息革命,原来被禁止收听敌台的内容在网上已经是一览无余。因特网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大量新知识和信息, 同时也夹杂着西方的政治观点、文化思潮和文化垃圾, 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另外, 境外反动刊物在地摊出现, 黄色书刊、光盘通过非法途径严 重泛滥, 丑恶现象卷土重来, 吸毒贩毒, 暴力凶杀, 都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困难。 4、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也使其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挑战

09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应具备的品质 任彦伦2014111876 金融学(1)班在飞速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社会,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全球视野的顶尖人才。那么,这样的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才能满足国家,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这些品质又将起着何种作用?我认为,作为一个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应该具有的品质应包括:1.丰富的国际知识背景 2.做事目的性强3.敏锐的洞察力 4.制定完善战略的能力。以上各点我将分开阐述。 一.丰富的国际知识背景 当今国际社会纷繁复杂,拥有扎实的国际上的各类知识,不仅可以规避不必要的麻烦,还可以在国际投资中占得先机。 在初进一国市场时,就需提前熟悉其各类政策,以及国内政治经济情况,甚至历史文化。比方说在FDI的国家政策上,有的国家是积极的,有的是中立的,而有些甚至是消极的,这就需要提前熟悉,以防不必要的损失。 了解一国的历史文化也至关重要,譬如中东国家禁酒,啤酒公司就不能去那里拓展业务。 二.做事目的性强 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做事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明确的目的可以帮助我们较为快速的成功。例如,当一个企业准备要出国发展时,这个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比如为了建立内部化组织向国外扩张,国际直接投资就成为当然的选择,而不是国际贸易等其他方式。又如因为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了下一阶段需要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又或是为了增长最大化而进行的扩张。总之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不可贸然行事。 三.敏锐的洞察力 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还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如目标国有哪个产业适宜进入而哪个产业已经失去了进入的意义,就像目前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撤离中国说明外资不宜再进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开放则给外资进驻中国金融服务领域提供了很大的机会。 而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若能被洞察力强的人才看出则可以规避巨大的风险,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是有征兆的,譬如次贷机构降低房贷标准,资产证券化推动了次贷市场扩张,证券化抵押再投资次贷等,如果能拥有高超的洞察力,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四.制定完善战略的能力 一个企业要发展,就要制定完善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一个没有发展规划的企业难以成功,这就需要在这方面有优秀品质的人才。 如企业要快速增长就需要发行股票,债券,向公众募集资金,在这一点上就需要制定一个完善的融资计划,以防规划不周导致资金链断裂。

China ,a global全球视野

China ,a global view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it's my honor to stand here and give you a little speech for you.Today,my topic is ''China,a global view!'' Yesterday,my roomate's brother brought her a bottle of moisturizer from the United States.And she strongly recommend it to us. ''Hey,girls,This product is super for use!'' ''After rubbing,the skin feels moist, like baby face!'' Then,I try it...the same effect as domestic brand,ChunJuan baby cream.After that,l got a phone call from my sister. ''hey,l am going on a trip next Monday to Korea!''she said. 'why not choose domestic spots?''I asked. ''l don't know...it's not special!''she answe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Purchasing,if there are no make-up bottles of English letters or Korean letters on your dressing table ,it can not prove that you are still a girl.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tbound travel,if you haven't known something about Thailand or Korea,That prove you are not an international girl with international view.l think that's funny isn't it? But it's real true in the circle of our generation. China,has vast territory and abundant resources.Can't we make good cosmetics?The scenery in China is picturesque but few peopl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