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4期(总第28期)

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鲁健骥

本文要讲一个我们还知之甚少,但很重要又很诱人的题目,这就是,我们应该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发掘与研究。说其重要,是因为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都有其历史渊源,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经过很长时期的积累、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才成熟,成为一门科学。比如,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建立到现在还不到二百年,但是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却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如果没有前面两千多年的积累和发展,语言学也不会突然出现。对外汉语教学也如此。对外汉语教学形成学科,那是很晚近的事。但是这不等于此前没有对外汉语教学。事实是,对外汉语教学也已经存在了一两千年了,它也是在不断地发展。正是因为有了长期的积淀,它才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趋于成熟,发展成为一门新型的学科。今天社会上仍然有许多人不承认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甚至一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同志,也没有建立起学科意识。他们认为我们说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是故弄玄虚,是出于某种实用的目的。这种观点,恐怕就是不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所致。问题是,我们自己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也还是一片混沌,缺乏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我们可以看看现有的各种学科,哪一个没有自己的历史?有史有论,是一个学科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近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在“论”的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史”的方面,显得十分不足。到目前为止,还只有一些很零散的记述。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尽快地开展起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主要的目的还不是为了使别人认可,而是为了弄清楚对外汉语教学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这中间有哪些有规律的东西,有哪些经验教训,有什么可以继承的遗产。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现在,无论中外,一说起外语教学,一说起外语教学法,都是西方的,好像东方——中国就没有外语教学,就没有外语教学法。西方人写的外语教学历史,从来不包括东方的,当然也不会讲到中国的。我手头有两本外国人写的外语教学史。一本是加拿大人写的《语言教学2500年》,一本是美国人写的《外语教学简史》。两本书都是从古希腊罗马写起,却没有一个字是写东方的。这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作者是不了解东方。一些正直的学者很为此而遗憾(如英国社会语言学家H udson)。我们不能排除有些作者对东方,对中国抱有偏见。可我们自己呢?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历史也缺乏研究,所以说起外语教学法来,也都是把外国人的东西拿来。那么,是不是我们自己没有值得研究的东西呢?就是从很零散的材料看,并非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也是填补西方人写的外语教学史的空白,说得更重一些,可以打破某些西方人对中国,乃至对东方在外语教学上的偏

见。我们应该有这个志气。

上文讲过,我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了解还很少,掌握的资料还很零散。有的同志曾经对这些资料进行过一定的梳理,但远远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成为体系,研究方面还没有起步。我在这里提出一些思路,期望引起同仁的兴趣和重视。

11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从汉代开始,一直没有中断。发展的路子似乎有两条:一是学校教育,一是宗教的传播。

外国人到我国来学习汉语汉文,汉代就已经开始。付克先生(1986)在《中国外语教育史》中讲到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时专为功臣樊氏、郭氏、阴氏、马氏的子弟设立学校,称为“四姓小侯学”。由于这所学校聘请的教师水平有时甚至超过当时的太学,名声很大,传到国外,引起外国人的羡慕,“亦遣子入学”。至于唐代,外国留学生就更多了。据记载,唐代的外国留学生都被安排在国子监的国学馆(国子馆、太学馆、四门馆、书馆、律馆、算馆),既学语言,又学文学及其他专业,学制是6—9年。唐代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高峰时期。这种体制一直延续到以后各朝。比如元代的蒙古国子学,是专为蒙古人和色目人办的。色目人包括很广,其中很多应该说是外国人。再如清康熙二十八年(1690)开始在北京国子监设俄罗斯学馆,接受四名俄国留学生,学习中文。经过雍正,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俄罗斯学馆一直有学汉语的俄罗斯留学生,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俄国著名的汉学家。

除了中央政府之外,一些外国人聚居的地方也为外国人办学。如唐代宣宗大中年间四川节度使韦皋就在成都办州学专收外国人子弟,“授以教育”。南宋时广州、泉南办有番学,而且其他学校也向外国人开放。那里甚至也有高丽学生学习。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跟宗教的传播有很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佛教、伊斯兰教,还是后来的基督教在我国的传播,都对对外汉语教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是先由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不管是到中国来宣传佛教的印度等国的僧人,还是来中国学习佛法的朝鲜、日本僧人,都要首先学习汉语。对各国僧人的汉语教学,与政府办学教外国人汉语几乎是同步发展的。我们知道,自汉以来各朝各代都非常重视佛经的翻译,而参加译经的有不少是外国的高僧。他们在参加译经之前都要学习汉语,这是可以想见的。如果我们翻看一下《高僧传》,就可以发现许多外国高僧的小传中,多有“不久即通华言”“渐习华言”“又精汉文”“精汉文及梵文”等语。马祖毅先生在所著《中国翻译简史》中介绍外国在华译经的僧人时也提到他们学习汉语的情形。如东晋时的鸠摩罗什(公元350—409),印度人。前秦皇帝苻坚派吕光去接他来华讲法,不料中途朝廷生变,苻坚被杀。吕光就把他劫持到凉州。吕光称王后鄙弃佛教。鸠摩罗什传教不成,但却学会了汉语。他在凉州居留了十五六年,才被迎到长安去译经。还有一位昙无谶,是西域人。匈奴酋长沮渠蒙逊请他译经。他因不懂汉语,没有立即答应。他学了三年汉语,才开始译经。

如果说那时关于这些外国僧人学习汉语的记载还太简单的话,那么,到了唐代,就要具体得多了。唐代关于朝鲜、日本僧人来华学法的记载是很多的。根据这些记载,我们知道当时把来华学法的外国僧人安排到长安的名刹西明寺学习。他们除了学习佛法以外,也要学习汉语、汉文化,包括书法、绘画等。所以西明寺可算是专门给外国僧人办的学校。

基督教的传入,同样促进了对外汉语教学。传教士们到达中国内地之前都曾刻苦地学习汉

语。像著名的罗明坚(M ichael R uggieri)、利玛窦(M ateo R icci)、汤若望(Jean A dam Schall von B ell)、马若瑟(Jo seph de P rem are)等人的传记里,都详细地记载了他们学习汉语的情况。当时澳门是传教士到中国内地之前的集中点,在那里集中学习汉语。上海、杭州、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也都曾经是外国传教士入京前学习汉语的地方。

21有对外汉语教学,就有对外汉语教师。历史上对此到底有多少记载,我们现在没底。我们可以沿着上面说的学校教育和宗教的传播两条线索去发掘。在学校教育方面,前述“四姓小侯学”“俄罗斯学馆”都有关于教师的记载,只是多未见姓名(雍正年间俄罗斯学馆有一位助教叫陈宪祖)。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有记载的有名有姓的对外汉语教师是唐代的赵旋默。《新唐书卷二二二日本传》说:“长安元年(公元701年)……遣朝臣真人粟田贡方物……开元(公元713—741年)初,粟田复朝,请从诸儒授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即鸿胪寺为师。献大幅布为贽。悉赏物贸书以归。”(转引自谢海平《唐代留华外国人生活考述》)。

在宗教传播方面,我以为,那些教授外国僧人学法的中国僧人,那些与外国僧人合作译经的僧人,或者在基督教的传教中与传教士合作的中国人,许多应该同时也是那些外国僧人或传教士的汉语教师。有的传教士也延请中文教师。这样说,并非臆测。如利玛窦在一些书信中都提到过他聘请中国教师的事:

“罗明坚神父给我留下了二三人帮我学习中国话。”(1583年2月13日)

“视察员神父训令我在今年内,加功读中文,今年我便请了一位中国先生。”(1593年12月10日)

“今年摒挡一切,请一位中文先生,试作中国文章,结果颇称顺利。每天听先生讲两课,又练习作一短文。”(1594年)

(以上转引自罗光《利玛窦传》)“徐光启是被人们所称之为汤若望的汉文教习的。”

“据我们所知,实际上,他(汤若望)编辑他的一切作品时,都曾利用了中国职业学者底襄助的。”(以上转引自魏特著杨丙辰译《汤若望传》)这里提到的徐光启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他是我国明末的科学家。他中举之后作过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东阁学士、文渊阁学士等职。他与传教士有交往,他跟利玛窦合作著书译书。不难想象,他同时也是利氏的汉语老师。

清康熙年间在华的马若瑟,是当时传教士中学中文最用力、水平较高的一个。马若瑟写过一部《经传议论》,方豪著《中西交通史》说马若瑟“得力最大者,则为刘二至先生”,“二至为马氏之小学师。”

现在我们有许多对外汉语教师出国任教。其实历史上出国任教的教师也是各朝都有。而且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当然,这些人中不都是“专职的”对外汉语教师,有些人是在传播别的知识的同时教汉语的。这里举几个例子。

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其实也是一位对外汉语教师。这不是牵强附会。据《鉴真和尚东渡记》说,鉴真到了日本之后,当时的天皇下令以鉴真的读音作为汉字的标准音。这就是说,鉴真在传播佛教的同时,又在教汉语,起码是在教语音。

像鉴真这样一边弘扬佛法一边传播汉语的僧人,还有佛教黄檗宗的中国高僧真圆、超然、隐元、大成等。王立达编译的《汉语研究小史》说,当时(1620—1784)这些僧人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汉语研究集团。还有一位在1681年移住江户的僧人心越,也教了许多日本僧人学习汉语,

并形成了一个研究汉语的中心。

《汉语研究小史》还记载了明末清初的学者朱舜水(之瑜)1659年为逃避满清前往日本,应邀在日本讲学的事。朱舜水在讲学的同时,也教他的日本学生汉语,而且他的许多学生汉语都说得很流利,可见他的教学成绩斐然。

再看西方。自从传教士到了中国以后,西方各国纷纷兴起了解和研究中国的风气,于是就通过教会从中国聘请汉语教师。1688年时,英国牛津大学就有中国教师教汉语(可惜我们不知道他的姓名)。18世纪初法国傅尔蒙(E1Fou r m on t)、毕纽(B ignon)、尼古拉?弗雷莱(N ico las F rerer)等一批著名学者曾跟当时在巴黎的一位中国修士学习中文。这位修士姓黄,是福建兴化人(可惜我们不知道他的中文名字)。武柏索先生在介绍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文章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19世纪下半叶在该校任教的两位中国教师。一位姓王,另一位是湖北潜江人郭栋臣。他们都编写了许多对外汉语教材,其中以郭栋臣在同治八年(1869)编的一套五册《华学进境》最为著名。

《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3期曾经介绍过正式受聘从1879年到188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教中文的戈鲲化。据作者考证,这是去美国教中文的第一位中国教师。由于他教学成绩卓著,在美国影响很大。

31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就不能不涉及教材。目前我们对此所知最少,但也不完全是空白。从几方面的情况推测,大概在教学的初期多采用我国的童蒙读物作为教材。比如百济(朝鲜古国名)的王仁在公元285年东渡日本,教皇子稚郎子学汉语,带去的书中就有《千字文》。《罗明坚传》也提到罗明坚在1581年9—10月间曾把一本中国儿童所用的“研究道德”的小册子送人。虽然到底是哪一本“小册子”我们不得而知,但这里指的显然是童蒙读物。另外,像《论语》、《孟子》等也是经常作教材的。

但不能说古代就完全没有针对外国人特点的教材。较远的教材目前还没有看到,我们通过对某些书的观察,是可以得到佐证的。例如,日本留唐高僧空海和尚撰写的《文镜秘府论》,是一本教写诗作文的书。钱钟书先生认为这本书“粗足供塾师之启童蒙”,郭沫若认为这本书反映了当时教外国人的方法。我们沿着二位学人的思路去考察这本书,姑且把它定位在教外国成年人的写作(诗、文)教材。书中大量地引用了唐和唐以前许多著名的诗论、文论,内容深奥,就是在当时也不是小孩子能够理解的。但却又做到了简单、明了、举例丰富,语言比较通俗(除序言外)。这些都符合对成年外国人的特点。这恐怕也是郭沫若所做的推断的依据吧。也就是说,空海在长安留学的时候他的中国师傅就是这么教他的。

如果说把《文镜秘府论》看作是唐朝时对外汉语教材的影子还是一种推断(当然不是毫无根据的推断)的话,那么元末明初时的《老乞大》和《朴通事》可就是实实在在的对外汉语教材了。这两本书是公认的教朝鲜人学汉语的口语教材。作者不可考。吴葆棠教授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这两本书最早流行于我国辽东,后来才传到朝鲜,由朝鲜的学者作成“谚解”。这就是说,这两本书是中国人所编无疑。我们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审视《老?朴》,感到这两本书编得简直精彩极了,不管从实用上说,还是从语言功能、文化上说,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们过去对《老?朴》的研究,是从语言学和文学的角度。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的,只见到南京大学吴淮南先生一篇关于《朴通事》的文章。显然是很不够的。《老?朴》作为历史上的对外汉语教材,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在500多年前,就能编出这样高水平的教材,是很了不起的。这比西方外语教材从方法上,要先进多了。从这本教材看,我们也不应妄自菲薄。

41我们还应该加强对现代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的研究,包括解放后对外汉语教学大发展的历史的研究。因为这个时期是对外汉语教学形成学科的最重要的时期,不管从哪个方面看,这短短几十年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20年代到40年代,就有老舍、萧乾、曹靖华这样一些著名的作家学者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就。解放以后,几乎所有的老一辈语言学家都直接从事过或指导过对外汉语教学。朱德熙在保加利亚教汉语时的讲义的亲笔手稿,至今还珍藏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吕叔湘曾经作过《基础汉语》、《汉语课本》两套对外汉语教材的顾问和审稿人;1984年王力大声疾呼: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给了对外汉语教学以强有力的支持。胡明扬更是身体力行,对对外汉语教学给予多方的关切和指导。在对外汉语教学界也出现了像王还、邓懿、吕必松等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在教材建设上,学科理论建设上、课程体系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这些都说明,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熟了,它可以毫无愧色地立足于学术之林了。

从上面提供的一些线索,我们可以看出:

11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跟国力和社会开放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国力强盛,对外开放,因而对外汉语教学也十分发展。康乾朝是清代的鼎盛时期,对外汉语教学也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也只有在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给对外汉语教学得到空前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外汉语教学才有了发展成为学科的可能。

21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参与,它本身也造就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这一点或许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好的传统。张清常在总结我国上古编写语文教学的经验时说过,“我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很重视编写语文教育初级读物,而且亲自动笔。这不但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够得上是值得注意的事。”这段话也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情况。所有对对外汉语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都应该载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史册。

31对外汉语教学常被人讥笑为小儿科,对外汉语教材更为一些人认为不屑一顾。历史证明,这是一种误解或者偏见。拿上面说过的《老?朴》来说,其影响早已超出了国界,超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范围。这两本书传到朝鲜之后,后来成了“钦定”的教材,成了朝鲜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更加令人深思的是,首先重视这两本书的不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而是语言学界和文学史家。他们把《老?朴》作为研究元末明初北京话和某些文学作品形成过程的重要材料。在我国,在朝鲜、日本、美国都有不少论文发表。近些年来,对外汉语教材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比如邵敬敏、方经民合著的《中国理论语言学史》、龚千炎著的《中国语法学史》(修订本)都专门评介了对外汉语教材。这不能不说是令人振奋的事。

对外汉语教学史的研究,大有可为。这里对如何开展研究提出几点意见:

11当前,最重要的是发掘史实。我上面提到的一些,都是浮在表面的,很零散,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这需要多方面发掘。

21注意现存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就我所知,从50年代开始的资料保存得比较完整,但很缺乏整理,而且比较分散。我认为这方面应该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打破壁垒,把分散的资料集中起来加以整理,妥善保管,并组织研究。不然,有些宝贵的资料很有丢失、损坏的危险。前边介绍过的朱德熙先生的讲义手稿纸张早已发黄,笔迹也已开始退色。该是抢救史料的时候了。

31注意当前资料的积累。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迅速,规模也越来越大,光是高校就有300多所有对外汉语教学。现在就应该着手积累资料。为此,我建议由有关方面组织编写对外汉语教学年鉴。

41我们研究历史,还是为了促进今天和明天的发展,因此我以为在发掘、整理、积累史料和资料的同时,可以开展一些断代的研究,个别方面的研究和个案的研究,从中发现值得继承的经验。特别是教学方法方面,我们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跟汉语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很值得研究,应该利用其积极的因素,或加以改造、发展,使之为今天所用。

51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地域广,需要查阅的资料浩繁,因此要靠群体的努力才能完成。经过一定的积累和研究,一定能写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史,从而使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走上更加健全,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学院世界汉语教学交流中心信息资料部《世界汉语教学概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

[2][美]崔颂人《美国汉语教学的先驱——戈鲲化》,《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3期。

[3]方 豪《中西交通史》,中华文化事业委员会,1956

[4]付 克《中国外语教育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5]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修订本),语文出版社,1997

[6][日]弘法大师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7]刘伯骥《中西文化交通史》,正中书局,1954

[8]刘小湘《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珍贵遗产——试论老舍在伦敦期间的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第3期。

[9]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10]罗 光《利玛窦传》,光启出版社,1960

[1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12]裴化行《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萧华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64

[13][日]桑原藏《唐宋元时代中西通商史》,冯攸译,商务印书馆,1930

[14]邵敬敏等《中国理论语言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5]王 力《汉语史稿》下册,中华书局,1980

[16]王立达《汉语研究小史》,商务印书馆,1964

[17]武柏索《欧洲第一个汉语研究中心——古老而年轻的那不勒斯东方大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4期。

[18]谢海平《唐代留华外国人生活考述》,[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

[19]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一集,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20]杨丙辰《汤若望传》,[台北]商务印书馆,1950

[21]殷 华《中国早期的外交人员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第3期。

[22]张静贤等《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的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3年第3期。

[23]张清常“《说文解字?叙》书后”,《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3

[24]张亚军《对外汉语教法学》,现代出版社,1990

[25]《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影印本),奎章阁丛书,1978

(鲁健骥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邮编:100083)

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4期(总第28期) 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鲁健骥 一 本文要讲一个我们还知之甚少,但很重要又很诱人的题目,这就是,我们应该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发掘与研究。说其重要,是因为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都有其历史渊源,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经过很长时期的积累、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才成熟,成为一门科学。比如,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建立到现在还不到二百年,但是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却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如果没有前面两千多年的积累和发展,语言学也不会突然出现。对外汉语教学也如此。对外汉语教学形成学科,那是很晚近的事。但是这不等于此前没有对外汉语教学。事实是,对外汉语教学也已经存在了一两千年了,它也是在不断地发展。正是因为有了长期的积淀,它才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趋于成熟,发展成为一门新型的学科。今天社会上仍然有许多人不承认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甚至一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同志,也没有建立起学科意识。他们认为我们说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是故弄玄虚,是出于某种实用的目的。这种观点,恐怕就是不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所致。问题是,我们自己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也还是一片混沌,缺乏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我们可以看看现有的各种学科,哪一个没有自己的历史?有史有论,是一个学科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近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在“论”的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史”的方面,显得十分不足。到目前为止,还只有一些很零散的记述。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尽快地开展起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主要的目的还不是为了使别人认可,而是为了弄清楚对外汉语教学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这中间有哪些有规律的东西,有哪些经验教训,有什么可以继承的遗产。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现在,无论中外,一说起外语教学,一说起外语教学法,都是西方的,好像东方——中国就没有外语教学,就没有外语教学法。西方人写的外语教学历史,从来不包括东方的,当然也不会讲到中国的。我手头有两本外国人写的外语教学史。一本是加拿大人写的《语言教学2500年》,一本是美国人写的《外语教学简史》。两本书都是从古希腊罗马写起,却没有一个字是写东方的。这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作者是不了解东方。一些正直的学者很为此而遗憾(如英国社会语言学家H udson)。我们不能排除有些作者对东方,对中国抱有偏见。可我们自己呢?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历史也缺乏研究,所以说起外语教学法来,也都是把外国人的东西拿来。那么,是不是我们自己没有值得研究的东西呢?就是从很零散的材料看,并非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也是填补西方人写的外语教学史的空白,说得更重一些,可以打破某些西方人对中国,乃至对东方在外语教学上的偏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漫谈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漫谈 程棠 汉语进修学院举办这个讲座,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问题,邀请我参加,我很高兴。那我就先说,跟大家聊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问题,从宏观的角度谈点看法,不一定有什么系统性。 一、学科和专业的正名及定位问题 关于我们这个学科的名字,目前意见不一。为了说起来方便,我还是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字。 上世纪80年代,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发生了几件大事。大事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大事之二,是在高等学校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这两件事,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学科建立之后,“增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意识,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就成了我们的口号,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在近30年的时间里,学科建设应该说是很有成效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不用我多说,在座的老师都能看得到。我也曾应邀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不过,今天咱们主要不谈成绩,而想说说还存在什么问题。年轻的老师对过去的事,没有我知道的多。我就讲讲老故事,可能对大家有点参考价值。 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就是学科和专业的名称问题。给学科起个名字,本来是很简单的事,但在我们这个学科里,却搞得非常复杂。这是开始没有意料的。 在1983 年以前,也就是“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之前,没有“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术语。一般是说“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或简单地说“汉语教学”。上世纪50年代,有过“外国留学生语文专修班”;周祖谟先生写文章,用过“非汉族学生汉语教学”这个名称。80年代初,开始酝酿成立学会。1982年4月在北京召开学会筹备会;会上讨论起名问题。有人提议把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叫做“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这是一个解释性的陈述,虽然能表明我们这个学科的外语教学性质,但用来作为学科的名字,觉得不怎么妥当,说起来也有点儿拗口。最后,大家决定采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称。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学会的名称也就这样定了。学会叫“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学科自然也就叫“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了。后来又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还有一个“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就是“国家汉办”。于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术语,就被普遍使用,并深入了人心。 但是,在这个术语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有人觉得不妥。一是这个名字学科性质不明确,因为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不见得都是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二是在国外的汉语教学就不能叫“对外汉语教学”,只能说“汉语教学”,如后来成立的世界性的学会就叫“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曾有学者建议用“华语教学”代替“对外汉语教学”。可是,“华语教学”是指海外华人和华侨的汉语教学,用来代替“对外汉语教学”也不妥。大家一时想不出一个更好的名字,也就只好这么用着。反正大家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再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名字也不能随便改。 学科的名称,大家有不同看法,跟着专业的名称也很费思量。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语学院、上海外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正式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培养对外汉语教师。 本科专业的名称跟学科的名称一致,起初大家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后来遇到学科定位

对外汉语教学市场分析报告(整合版)

中国对外汉语培训市场分析报告 市场背景 近年来,汉语培训市场在全球“汉语热”的大背景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得益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环境的有益影响。同时,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中国文化的受关注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进一步刺激了外籍人士学习汉语的热情。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国际企业的目光,众多资本机构纷纷进驻中国,为对外汉语培训注入了活力。除此之外,对外汉语培训行业师资力量的供需矛盾也进一步凸显,人才缺口巨大。不仅如此,行业还存在诸如教学模式落后、教材更新缓慢等问题。但总而言之,汉语培训市场前景广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消息称,目前全球汉语学习者人数已达4000万,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突破1亿。 政策背景 国家和政府对于对外汉语培训十分重视,为了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1987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并设日常工作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于1992 年正式在海外推出。被称为“中国托福”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级汉语标准化考试。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用作衡量员工汉语水平的标准,有的还与工资水平挂钩,使得一些与中国有生意往来的外国公司的员工对“汉语托福”趋之若鹜。参加高级考试的考生更多带有比较明确的就业和留学目的。 培训人群分类及特点:

市场分类:

行业发展分析 一、汉语培训行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研究(PEST因素分析法) 1、政治环境对汉语培训行业的影响 1、1 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国际地位的提高 1、2 国家大力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战略 1987 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1998年已扩展为由 11个政府部门组成)。领导小组的成立及其后所作的大量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发展。作为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兴建孔子学院是一大重要举措。孔子学院主要为所在国的汉语教学发展提供各类教学援助,如开展多媒体及网络汉语教学、中文教师培训、汉语水平考试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测试,另外还有各种学术活动和中文竞赛,以及提供图书资料信息服务等。 1、3 国家推出相关认证考试规范对外汉语教师从业资格 目前,对外汉语培训的师资除了高等院校培养之外,国家又推出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资格考试,通过获得对外汉语教学资格证,也可以取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储备一批适应国外汉语教学要求的教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起到了积极的 2、经济环境对汉语培训行业的影响 2、1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中国的对外经贸合作得到广泛开展,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交往日益密切。与这些国家在贸易上的来往,使得汉语在交流以及谈判中日益受到关注,促进了对外汉语培训的发展。 2、2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进驻中国 大量的外籍人士也随之来到中国,成为对外汉语培训市场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群体。

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本文对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具体方法以外的有关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总结性研究,目的是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标签: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综述 外国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要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语言要素。其中,词汇习得是对外汉语习得的核心,贯穿于汉语习得的全过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和开端,而且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处于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的中心位置。近五年来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据统计,从2004年1月到2009年6月仅发表在四种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研究文章就有36篇。即《世界汉语教学》8篇,《语言教学与研究》13篇,《汉语学习》4篇,《语言文字应用》11篇。本文主要基于以上四种核心期刊的36篇相关文章对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作一个综述。 一、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近五年来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文章有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 在近义词、同义词等词汇方面:敖桂华(2008)阐述了近义词辨析的教学对策,揭示了近义词辨析的途径和方法,即辨析近义词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辨析语义,探究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深入语境,捕捉用法的差异;区别词性,认知词性的语法功能。对教师教学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近义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琳(2008)针对同义词教学的复杂性提出了运用系统化程序化的方法建立分层有序的同义词异同对比项目系统,这样同义词就有了一个具体的操作流程,教起来更加方便。系统化程序化的方法还可以用来解决其他易混词语的教学,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材编写以及辞典编纂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春梅(2007)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单双音同义名词的应用实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0.59%的单音词和30.23%的双音词在使用中有偏误,并且这些偏误分布是不均衡的;单双音同义名词偏误的主要类型有语义差异引起的偏误、色彩的偏误、音节限制引起的偏误、受量词修饰引起的偏误等。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有教材、教师和工具书等。 孟凯(2009)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反义属性词教学及相关的词汇教学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重视反义属性词语义与构词以及义项上的显著对应性;反义属性词中容易引起过度类推的语义与构词或义项上的不对应要着重强调;教师应帮助留

从对外汉语教育现状看其发展趋势

从对外汉语教育现状看其发展趋势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本人通过对一些数据和例子的分析,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部分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并且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历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前景展望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Abstract:Teaching Chinese i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o foreigners, i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ts mission is training, the proper use of Chinese students in social communication.I have some data and examples o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par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to explore future trends in order to cause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Chinese language to the world and spread the outstanding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promote China and the world the people's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friendship. Key words: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history,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outlook 引言 选题意义:本文通过对例子和一些数据的分析,讨论对外汉语教学如今的部分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了解如今的对外汉语教育的某些优缺点。 综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是国家改革开放大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对于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培养更多的对华友好人士,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述——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现状 1、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 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2、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197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 院在北京召开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根据国外第二语言教学学科提点和规律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的看法。《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简况》提出: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近几年来,我国与各国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或出于对我国当前经济持续发展的看好,或出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字, 2006年在华留学生来自184个国家,总人数已超过16万。随着外国留学生规模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语言机能训练为核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各国来华留学生渴望了解中国文化、进行深层交流沟通的需求。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能力是首要的。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并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注重语言教学中蕴含着的文化因素教学。一方面,积极而充分的文化因素教学对语言教学本身十分有利,能起到促进和深化语言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为后者提供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因此,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完全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往的语言教学,重视语言结构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忽视文化的教学,尤其是忽视不同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虽然现在的“汉语热”日渐升温,但是从总体上看,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很多教师在汉语教学中,仅仅教给学生最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就汉语讲汉语,重视了语言结构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却忽视了文化的教学。有的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虽然没有什么问题,能说比较标准的汉语,但对汉文化知之甚少,在交际中不懂汉民族的风俗习惯,尤其是不懂交际礼节和规则,常常会使用一些不得体以致不正确的话语。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种只重表层因素而忽视其他文化因素渗透和拓展的做法影响了留学生对汉语的深入学习和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应面对这一事实,将汉语教学与汉文化熏陶结合起来,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文化教学,选择恰当的文化教学手段,这一点已逐步成为共识。 那么对外汉语的教学与中国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又该如何运用呢? 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日渐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总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和内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利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1987年8月14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促进了汉语作为外 语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本文以第一届 至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所收论文为依托,从重大的进展、明显的不足、 乐观的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 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 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 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 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 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 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 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 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 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 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 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 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 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 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 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 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

对外汉语教学浅谈

对外汉语教学浅谈 凤凰传奇的一首《最炫名族风》不仅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也“炫”到了欧美听众的耳。在中国你可以说这首歌的流行归结于它的亲和的旋律、曲风、曲词和演唱者,但对于外国听众,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中国文化已备受外国瞩目。音乐无国界,而语言是无界“桥梁”。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近半世纪的摸索和探求,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教学,不同时期出现了许多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思想,但时代的发展是不停息的,与此同时对外汉语言学习者与日俱增的学习要求亟需更完善的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接下来先简要阐述近半世纪对外汉语言教学发展历程,包括从上世纪50初年代至70年代末的对外汉语教学开创阶段和从1978年到至今的发展阶段两个阶段。然后介绍当下对外汉语教学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浅谈。 一、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开创期,在这20年的起步阶段,对外汉语教学新事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曲折发展,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验,基本教学方法以实践为大方向,加上政府的支持,逐渐让对外汉语教学教学走上了正规的教学道路。初级阶段具体分为三个时期:初创时期、巩固时期和恢复时期。 初创时期对外教学事业的重要开端是1950年,应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要求,我国分别与这两个国家互换了5名留学生,同时又主动和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朝鲜等国进行学生交换总共接收了33名留学生。自此开始了对外留学生的教学,目的为学生以后专业的学习克服语言障碍而掌握基本语言规范和技能的汉语预备教育。虽然开创阶段的教学规模和师生数量都比较小,而且教学类型比较单一。 经初创时期的艰苦摸索和经验总结后,到1962年至1965年的巩固时期,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呈现了良好发展趋势,从教育规模上就可以看出,在这四年间我我国所收外国留学生3944名,比前11年的总和还要多,而且1965年的在校留学生数是1961年的7倍多。同时国务院在1962年正式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所对外汉语教学为主任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北京语言学院前身)。这些都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然而遗憾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我国不仅停止了接受外国留学生,还令国内外国留学生陆续回国。所以在1966到1972年,对外汉语教学处于中断阶段。 随着70年代初的国内形势转变,对外汉语教学出现了转机,然后就到了1972年至1977年的恢复时期,对外汉语教学重整旗鼓,留学生招生工作在国内各大高校陆续恢复。1973年12月28日,2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把汉语列为大会和安理会工作语言之一,将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推进了一大步,也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助力器。从1973年到1977年,全国共接受了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8名留学生,分布在9个省市的28所高校。这一时期尽管招生和教学工作经过艰辛努力逐渐恢复,但由于受到“文革”的严重冲击,各个高校接收学生的能力极其有限,教学规模也远未达到“文革”前的水平。 初创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强调语言技能培养,文化尚未纳入教学目的。主要强调汉语的应用功能,突出汉语的工具作用,文化是语言相伴而生的产物,由于人们当时的认知局限,文化未被重视。当时对应的教学内容也是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文化内容是自发进入教材,交际文化的教学更是少之又少。1958年由邓懿等编写的《汉语教科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国内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这部教材几种体现的是当时语言理论教学成果。全书包括绪论、语音、语法三部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只是逐渐由重视语言理论学习向在语言理论指导下培养语言技能的方向转变。然而,由于文化与语言的固有联系,有关文化的内容还是不自觉地进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来。这些文化的内容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纳入到教学实践,但是在教材中文化与语言自然融合,这是不争的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1987年8月14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促进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本文以第一届至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所收论文为依托,从重大的进展、明显的不足、乐观的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综述 本文对近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简要回顾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确立,然后系统地总结各家之说,附以笔者个人的观点和总结。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引言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且存在着是否需要体系、有无体系和是否形成了体系之争。争论也促进了研究的深入。本文主要对近2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研究进行综述,首先对这一体系的建立进行回顾。 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产生和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是存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它不仅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也是编写教材、进行汉语水平考试标准和等级大纲的重要依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随着1958年《汉语教科书》的出版而定型,它奠定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基本模式,被称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奠基之作。 此书完成于结构主义语法风靡中国之时,它吸收了结构主义语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语言研究同步进行,创造了“理论——实践”双向研究的成功范例,所确立的语法系统和对语法项目的选择、切分、解释、编排等注意到了外国人学习语言的特点和学习汉语的难点。基本上体现了合理性和实用性,然而这一新的体系也必然存在弊端。 随着新的语言理论和新的教学观念不断提出,特别是汉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套语法体系的局限性也不断暴露出来。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对这一语法体系提出质疑,并提出要研究和修改现有的语法体系。 二、主要研究概况 对外汉语语法体系需要修改,相关学者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如何修改,是修改还是重建,各家的看法并不一致,以下是近20年来不同学者对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修改意见。 (一)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 崔永华(1990)认为,《汉语教科书》中的语法体系理论基础太陈旧,体系

对外汉语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专业发展概况文献综述 0709600103 李鑫洁 一、引言 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有多久,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就有多久。中国同世界各国交往的密切程度,以及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兴衰。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外汉语教学逐渐成为一门学科和一项语言教育事业。目前这项事业正以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迎接未来。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创至今的50多年历史中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并梳理其时间逻辑发展的顺序,力求更直观、更系统、更有层次性地理解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概况。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对外汉语事业的实际发展进程展开。第二部分介绍对外汉语专业出现的历史渊源和初创阶段。第三部分介绍巩固和发展阶段中、围绕对外汉语事业提出的各种理论与见解。第四部分细致分析对外汉语专业的现状和趋势、展望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前景。 二、历史渊源与初创阶段 (一)历史渊源 西汉时,我国周边的少数民族就有人来当时的长安学习汉语。而中国真正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至唐代,由于国力强盛,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如日本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每批几百人;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也派遣留学生到长安,每批有百余人。以后的各个朝代也都有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元代实行霸权,留学生数量锐减),其中《老乞大》、《朴事通》等就是明初教朝鲜人学习汉语口语(北京口语)的教材。而明末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和清末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可算当时影响较广的汉语教材。民国期间,中国政府也同外国政府交换了少数留学生,当时也有许多知名学者先后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或相关工作。如老舍先生在1924~1929年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汉语讲师,他当年讲课的录音,至今还保存在伦敦。 (二)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初期) 尽管中国角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历史悠久,然而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对外汉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由于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学术界乃至本学科内部对本学科的名称、性质、任务等基本问题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存在一些争议。一个学科的名称是该学科的内容和学科的本质特点的反映。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起步阶段,学术界对这个学科的名称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看法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个学科的认识: 1.“对外汉语”:目前除了本科有对外汉语专业或对外汉语系外,少数学校已经有“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如北京语言大学把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研究基地叫做“对外汉语研究中心”,该中心主任赵金铭教授的专论《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都使用“对外汉语”作为学科名。 2.“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能体现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但客观上说,由于有“教学”两字,很容易让人把它归入教育学或学科教学论等学科中去。

孙安迪--安迪汤养生法

孫安迪- -安迪湯養生法 我40歲,開始認真保養,十年前,我邁入四十歲關卡,當時仗著自己體質好,根本沒什麼養生保健觀念,每天為了國事、家事、門診、教學和醫學研究忙得焦頭爛額,往往深夜兩點回家,清晨六點又趕著出門,長期睡眠不足,我還是硬撐過來,從不覺得有需要特別保養。 我從小就是體育健將,樓梯一口氣爬上六、七層很稀鬆平常;有一次竟然爬個兩、三層樓梯就覺得喘,那一天趕著去錄廣播節目三個小時,話說到一半,就上氣不接下氣,出現這些警訊之後,我才開始警覺──身體「不對勁」了! 從生理的角度看,人類有兩個關鍵的年齡,第一大關卡是40歲,因為40歲以後體內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酉每,可排除體內自由基)活性降低一半,褪黑激素分泌量也下降一半,整個人的抵抗力明顯變差,到了65歲則進入第二大關卡,這些數值又再下降一半,身體日益衰 老。所以,40歲前後是一個人開始保養的關鍵。 尤其身為醫生,每天看一大堆病人、聽病人主訴,甚至吐苦水,還要教學、研究、演講……壓力實在很大,我的一些同班同學有不少是未老先衰,不是頭髮白了、禿了,就是一身病,還有人已經「去」了,老師輩的,得到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的人比比皆是,醫生是高壓的職業,如何養生尤其重要。 接觸中草藥,強化免疫力身為口腔內科醫師,我經常接觸到以口腔黏膜疾病為主的免疫病患,醫生當得越久,就越發現,西醫對於免疫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其瓶頸,不是類固醇,就是免疫抑制劑,治療當然有急效,但長久使用副作用則太大。 透過與大陸學術交流的機會,我開始接觸中醫與中草藥,原本的想法只是要找一 帖經濟實用的中藥方,幫助病人改善身體機能,後來發現中草藥中的黃耆、紅棗

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研究综述

学 生 实 习 报 告 实 习 名 称 学年论文 院 部 名 称 人文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09对外汉语 学 生 姓 名 李国军 学 号 0902105045 实 习 地 点 江宁校区 指 导 教 师 衣玉敏 实习起止时间: 2012 年5月16日至 2012年6月20日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金陵科技学院学生实习鉴定表 学生实习报告撰写要求: (1)格式要求:封面——学院:公办写人文学院,民办写龙蟠学院;纸张——A4纸;文献综述标题:字体——黑体,字号——小三,格式——居中;正文内容:字体——宋体,字号——小四,行距——固定值20磅;左右页边距:3厘米。 (2)内容要求: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和行文格式,从选题中选择一题练习撰写文献综述,字数不少于3000字。 附实习报告。

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研究综述 一、研究背景 对外汉语的教学与研究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广受众学者的注目,对外汉语发展势头日益猛烈。目前,学界学者就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指出了两条发展道路,其一是细化教学语法,其二是简化教学语法。细化教学语法以虚词和句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长达二十多年的教学教育领域已硕果累累;相反,语法的简化研究则被相对忽视了。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到“被”字句在汉语本体中占有很大的意义,“被”字句愈发受到了众学者研究青睐,学术界对“被”字句的发展过程做出了系统一致的研究,他们对不同时期的材料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得出了可信度较高的结论。被字句基于这样坚实有力的基础其发展变化规律也具有强烈的说服信。“被”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愈显出其重要性。 本文就被字句研究参考研读了大量文献,对被字句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做简要评析,粗略展示被字句在对外汉语中的框架,对部分问题进行探讨,为共促语言文化做贡献。 二、研究现状 各学者根据大量文献提供的资料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分析: (一)被动句本体研究 1.被动句式的提出 1924年黎锦熙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是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鼻祖,该作者认为,动词有两种形式,即被动与散动。随后,朱德熙、王力、吕叔湘等诸位大师先后以句法结构、句法发展、语义等逐个领域对现代汉语被动表达发表了研究看法,他们尤为重视被字句的发展。时至今日,语法学界仍旧对汉语被动句保持着谨慎的研究态度;诸学者们透过不同的视角,引证不同的理论,时刻对被字句进行着方位系统的研究。 2. 被动句式的研究探索及发展 刘进(2009)在《近代汉语被字句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中研究了“被”字是如何出现的,也就是被字句是如何实现其被动句式的变化的,其对“被”字的语义关系提出了质疑,指明“被”字作为语义关系仅表达了改字作用的微小部分,这部分或许并不重要,要深刻挖掘“被”字更为深层的意义要从话语的选题、性质等方面着手研究;刘殉(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区别了汉语和英语的被动句式;邢福义(1996)《汉语语法学》文章中表述了被字句是可以在文章中广泛使用的;诸如此方面的研究不胜枚举。目前被动句式的研究越来越完善、细致。首先对被动句式的研究越来越细致化,分类也随之精细起来,赵清永(1993)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以“了”字为例

对外汉语教学“了”字研究 作者:陈信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邮编:443000) 摘要:朱德熙先生曾说:“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依靠汉语研究,否则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根本。”本文以“了”字为例,试以探究对外汉语教学,先分析了“了”字在汉语中的用法,然后总结关于“了”的语法结构,并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本文特征是运用大量的例证,例证与分析结合,深入浅出全面的分析“了”字的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了”字用法对外汉语教学误区分析 现代汉语中,“了”是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可用于实际已经发生的动作或变化;也可用于语气的或假设的动作。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可表示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情况;可表示在某种条件之下出现某种情况;也可表示认识想法主张行动有所变化;还可表示催促或劝阻。【1】“了”的用法是比较复杂的,不少外语学习者都觉得“了”的用法比较难掌握,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汉语的“了”在句子中主要的几种用法,从而比较正确的加以运用。 一、“了”字的几种用法 “了”虽然比较难掌握,但总结起来也就一下几种用法。 1、表示已经发生的情况 当“了”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时,通常用于句末。从语法上来说,“了”是语气助词,表示动作的时间。 例:我吃完饭了。 上周他去山东了。 她已经出发了。 2、表示已经发生的变化 此时的了是一个语气词,放于句末,表示事情的变化。 例:太阳出来了。 股票涨了。 洪水来了。 他昨天说陪我去看电影,今天又不去了。 3、表示动作的结束 “了”用于动词的后面,动词后有宾语,宾语前有数量词或其他成分做定语。 例:我看了一集电视剧。 小王看了一场电影。 明明唱了一首歌。 同理,上面的情况,如果句子末尾再加一个了,则表示事情从过去延伸到现在并且还要持续下去。 例:我看了一集电视剧了。(我还要看一集) 小王看了一场电影了。(小王还要看一场) 明明唱了一首歌了。(明明还要唱一首)

漫谈对外汉语语音教学

漫谈对外汉语语音教学 一、引言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首先在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掌握较为标准的语音,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语音教学。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曾经指出,“学习外国语的内容分成发音、语法跟词汇三个重要的部分,学习次序当然也应该照这三样按部行行,发音部份最难也最紧缺,因为语言本身、语言的质地就是发音,发音不对,文法就不对,词汇就不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的重要性从原则和实践上现已为对外汉语教学界所承认,大多数学者认为语音教学应该贯穿始终(赵金铭,1985;鲁健骥,2010)。 语音教学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已有很多的教学经验和相关的研究论文,如《留学生入门阶段语音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语音研究与语音教学研究综述》、《语音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等,都进行了很好的总结。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对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加以重新认识、探讨。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及重要组成部分,语音教学的研究自有其发展的特点,并经历了相当显著的变化。孙德金(2006)在论述语音教学研究的现状时指出,“汉语韵律和节律特征的研究一直是汉语语音研究中的热门话题”,“近十多年来,对语音教学的反思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杨洪荣(2008)总结了20 实际80 年

代以来语音教学研究的特点时说到,“对外汉语语音研究从经验型描述向科学研究型转变;语音学、音系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影响逐渐加大”。统观2010 年度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研究现状,虽成果不多,但可以看出上述学者所谈到的语音教学研究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且是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二、辩证地认识语音教学的地位对于语音教学的地位,我们做如下的概括:语音跟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最直接的是听说能力。一个人只有能够正确识别语音,才能听懂别人的话。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语音,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使听话的一方正确理解他的意思,才能完成交际。 语音还跟一个人的总体语言掌握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语言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记忆的,但如果没有语音的配合,记忆的效果就会大大在受到影响。心理学和外语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语言学习中,凡是能够正确读出来的词语、句子,就容易记住,就记得牢,否则就记不牢。因此,关系语言学习的全局的。 但是,我们也不赞成夸大语音的作用,不赞成把语音的作用绝对化,认为语音不好就学不好语言。这样讲也是片面的。因为不管是中国人学外语,还是外国人学汉语,都有一些语言水平 很咼的人语首并不太好的实例。因此,还是要把语言能力看成一一个整体,片面强调语音的重要性,可能反而会影响整体语言能力的发展。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得出可以忽视语音的结论,恰恰相反,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是相对比较晚的,它是随着新中国建立,中国对外交流逐渐增多才发展而来的。1950年7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进修班,这可以看做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始。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多方面的原因,那时对外汉语教学还一直是处于短期培训的角色。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建设在中国兴起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日、美等众多国家纷纷跟我建交。随之,40多个国家要求向我派遣留学生。国内高校也陆续恢复招生。正是在国内外的这种形势下,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的曾用名)于1973年复校,接着,北京和其它若干省市的高校也先后恢复或开始接受留学生。北京语言大学于1975年试办,并于1978年正式开设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本科教学。教学规模的扩大和本科教学的创建为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学科的产生准备了良好的基础。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对外汉语教学才开始真正有了长足的进步。1978年北京市的语言学家们以学术的敏感及时发出呼吁:“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设立相应的专业,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但是,这个学科、专业叫什么,并没有正式命名。1982年,中国才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名称。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198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严格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管理制度;各高校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行政级别;加强了对从教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开始进行统一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把对外汉语教学列入规划,强调“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1989年,当时国家教委的一项通知中,就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除了北京语言大学已建设成为中国唯一的一所专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的国际型大学之外,全国已有近400所大学开展长期的和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甚至某些中等学校也都积极开展了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华外国留学生逐年上升,除北京语言大学外,像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每年在校留学生都在千人以上。 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事业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和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的角度分四个阶段来探讨我国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概况。 (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60年代初):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东欧交换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该班于1951年初正式上课。第一年共接受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学制为两年,任课教师为6名。1952年暑期,由于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调到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从1951年至1961年的11年间,我国共接受6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3315人。他们接受的都是汉语预备教育。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外,其他形式的对外汉语教学有:对驻华外交人员的教学,函授或刊授教学,向国外派遣汉语教师。从1961年开始,高教部从一部分大学中文系接选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北京外国语言学院和北京大学进修外国语三年,作为储备出国汉语师资。这是我国专门培养对外汉语师资的最初模式。 (2)巩固和发展阶段(60年代初期――60年代中期)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不断增加,我国外出留学人员也日益增多。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该校的成立使对外汉语教学有了从事学科研究和发展的独立、稳定的基地,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从1962年到1965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院校发展到了23所,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在教学体系的建设方面,这一阶段在巩固、发展汉语预备教育的同时,又增加了汉语翻译专业,专业刊物的创办使教学经验和学术研究的信息交流有了一块园地。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同样危及到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所有的高等院校被迫停课,从此全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断了六七年。 (3)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 70年代初期,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1972年有40多个国家要求向我国派遣留学生。北京语言学院恢复后,共接受42个国家的383名学生。我国恢复接受外国留学生以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也陆续恢复招生。外交人员的汉语教学和广播汉语教学都逐渐恢复。由于“文化大革命”,教学工作中断多年,恢复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师资、教材、校舍、设备管理等各方面都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广大教职员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4)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末至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