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沈阳学校文化墙设计

沈阳学校文化墙设计

沈阳学校文化墙设计
沈阳学校文化墙设计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它能使师生自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环境育人”已是教育界尽人皆知的教育信条。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都直接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理念。因此,我们要从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建设校园文化。

1.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导思想的文化长廊,让学生目睹耳染导其行。

文化长廊要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做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要渗透思想教育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之中;三是艺术性,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文化长廊建设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

2.校园环境建设做到绿化、净化、美化。在校园内栽树木,种花草,并号召师生“自己动手建校园”,把绿化草地、公共卫生场地分到各班,落实责任制,组织学生拔除杂草,浇水施肥,修剪花木,天天打扫公共场所,使校园里地面无纸屑,厕所无臭味,墙壁无涂污。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样既绿化净化了校园,又增强了师生的爱校意识。做到处处是翠绿,时时飘花香。

在绿化基础上,我们还要十分注意校园的美化,精心搞好花草树木的搭配和修剪,使校园里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创造出优美的自然景观。在环境点缀上要体现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如在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要塑造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雕像、标语;在教学楼内开辟作品栏、精品屋、特长展示等,张挂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在教学楼和教室张贴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名言警语,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利用楼道转角、立柱悬挂语录牌或标语,如“慢步轻声”,提醒大家保持安静的学习环境。校园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文化景观的建设,通过花草树木、名人塑像、橱窗、宣传栏等,让学生耳濡目染,令人置身其中,美不胜收。

3.校园环境建设切实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增强广大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大件学校负责,小件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动手完成,如教室、办公室的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通过绿化、香化、净化、园林化、知识化,让校园的一景一物,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在无声地“说话”。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温暖的家园和幸福的乐园。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保证。学校应该强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约之以规”。实践证明,严格的校规校纪,可以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

学校要狠抓“教风”“学风”“师德”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的管理工作。这些制度方面的校园文化,对全体师生来说,既有一定意义上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又有强大的号召性和感召力,它以文字、条约的形式出现在师生面前,实际上就形成了师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的检验标准,它对师生良好品德的塑造和正确习惯的养成起着导向作用。

在制订规章制度时,应在条文中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和态度作风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的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在执行奖励处罚时,也要注意文化的情素。比如每年一度的教师表彰大会,优秀学生颁奖仪式,都尽可能创造出浓厚文化气氛,动情动心、催人奋进。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学校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学校德育工作,成立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工会主席、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学生会辅导教师、年级组长、班主任参与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工会——政教处——团委”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政教处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值**教师”一条线,主要管理师生的每**生活,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中学生**常行为规范》;“校团委——学生会——团支部——班委会——各班值**生”一条线,负责**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和自我服务与管理工作;“校长室——政教处——派出所——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及安全教育。构建德育工作管理网络,确保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

三、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相对课堂教学而言,课余文化活动更能充分地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施展才华。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展兴趣与爱好,发挥特长,挖掘学生个体潜在能力,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感。同时,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探索人生、展示自我、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学校要定期举办各种学术沙龙、讨论会、演讲会、征文、辩论会。每年校庆、元旦、五四期间举行艺术节、大型文艺汇演,组织开展好校园十大歌手比赛、音乐欣赏、校园“才艺秀”、时装表演等文化艺术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推进高雅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活动的层次和品位,对学生进行各种主题教育,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组织课余文化活动时要注意:一是遵循自主性、实践性、发展性和教育性的原则,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业余党校、学科兴趣小组、田径队、篮球队、舞蹈队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二是课外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演讲比赛,知识性的学科知识竞赛,安全、普法、健康教育讲座,又要有娱乐性的体育比赛,例行的春季篮球赛,秋季田径运动会,五一、元旦文

艺晚会。还要有实践性的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军训等。

四、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一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注重学生的素养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政策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

2.加强尊师爱校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发挥学校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的作用,重视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设置校史展览室,设计校徽、校旗、校歌等。从而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和热爱学校的情思,从而形成凝聚力,形成学校团结奋进的精神。通过校园精神传统的弘扬,创设健康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师生文化心理和道德风尚。

3.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当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催人上进。

4.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的作风是关键,在学校各项工作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其次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作息时间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尚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勤奋读书,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着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5.开展各种有益健康的活动。组织“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互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等培养正确的舆论。

6.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唱不健康的歌曲。要求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强化校园内外安全管理,努力营造安全、文明的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7.重视把握正确的校园舆论导向,构建具有时代特色校园文化新载体。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优势,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专题网站”、“博客论坛BBS”、“学生班级专题网站(页)”、“校信通”等宣传教育平台,努力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系统安全、制度完备、管理规范、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网络”。完善校园广播电视系统,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努力培养和发现人才,

充实播音员队伍,及时报道校园新事、好事,激浊扬清,学子们可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享受悠扬悦耳的轻音乐及其他广播节目,使整个校园弥漫浓厚的青春气息,使校园广播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校刊、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的舆论。通过上述种种办法,营造一种高格调、高品位、艺术性、思想性和理论性兼备的舆论宣传格局,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良好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五、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教师人际关系三部分。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校园人际关系,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有道是: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师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关键在教师。其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角色的转换是确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提高教师的修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有科学的、发展的、人性化眼光看待学生是条件。其二,严谨执教,以理服人,取信于人是手段。学校要积极倡导:享受学习,体验成功,追求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的目标。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着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倡导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纪律上互相提醒,互相督促;思想上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同时重视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化解烦恼,学会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得以健康地成长。

作为教师,应当杜绝“居功自傲,文人相轻”的不良思想,以事业为重,相互理解,求大同,讲究团队精神,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生树立榜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