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崇高:金庸小说的美学追求

崇高:金庸小说的美学追求

崇高:金庸小说的美学追求
崇高:金庸小说的美学追求

《前沿》 2009年第3期

崇高:金庸小说的美学追求

陈夫龙1 庄爱华2

3

(1、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济南 250014)

[摘 要]崇高作为主题意蕴和美学形态,是文学追求的至高境界。金庸在殖民地文化语境中高扬人文

精神的大旗,把崇高作为自己的精神坚守和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在文学精神上实现了超越与飞升,体现出崇高的精神价值和美学风范。探讨金庸小说与崇高的关系,对于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文化重建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庸小说 崇高 美学追求 文化重建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9]3—0166—03

一崇高作为主题意蕴和美学形态,是文学追求的至高境界。文学的终极目的在于对人类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追问与探求,以促进人类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的精神超越与自我完善。在某种意义上,崇高是文学展现的精神境界的极致。然而,在文学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由于时代精神气候的影响,有些作家逃避使命,视人类的精神向度而不见,对时代的冲突与变革麻木不仁,消解崇高,调侃信仰,最终以放任的逃遁与媚俗的沉溺泯灭了人类赖以前行的精神尊严,从而导致“崇高”的主题意蕴和美学形态逐渐消隐。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社会转型期以来的我国文坛就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崇高被一些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家作为自己创新过程中应该加以“消解”、“躲避”的对象而显得落寞。

金庸小说创作发生于香港殖民地文化语境中,同样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和消费主义文化的诱惑。他选择武侠小说这一传统的通俗文学文体作为精神存在方式和自我表达机制,虽然最初的创作也有促销《明报》的商业动机,但从整体上看,金庸并没有走向媚俗,其小说文本也没有极力追求感官刺激和本能发泄的低俗内容,而是秉持着一个作家的良知,在偏离大陆母体的英属殖民地香港一隅,坚持本土文学创作,以现代意识对传统武侠小说

进行了审美改造,在物欲横流的文化语境中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将自己的文化人格注入小说文本的血肉之中,讴歌与礼赞了侠义精神和人间真情,表达了对社会、历史、人生、人性的真知灼见和人文关怀,在文学精神上实现了超越与飞升,从而体现出崇高的精神价值和美学风范。

本文以金庸小说为个案,旨在借其“崇高”的光辉烛照当下文坛的低俗与堕落。根据论述的需要,有必要对“崇高”作出专门界定。我们知道,金庸是在商业气息浓重的殖民地文化语境中,在《明报》创业举步维艰的状况下,因偶然机缘从事武侠小说创作的。金庸小说虽然产生于香港商业化环境中,但没有许多旧武侠小说及一般通俗文学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它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通俗而不媚俗。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通过对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地写出了社会与历史的世态人情,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文化内涵与哲理意蕴,特别是塑造或赞美了郭靖、乔峰、袁崇焕、杨过等这类为民众利益献身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弘扬着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尽管有论者把金庸小说的主人公按照人格类型分为儒侠、道侠、佛侠、浪子、小人五类,其形象塑造的发展轨迹为侠———非侠———反侠,其性格发展特征是共性渐消,个性渐

涨;侠气渐消,邪气渐涨;神性渐消,人性渐涨。[1]

但却无

?

661?3[作者简介]陈夫龙(1975-),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

庄爱华(1974—

),女,山东莒南人,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法遮蔽文本中深蕴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激情和美学精神,冯其庸说:“我感到他书中贯穿始终的思想,是一种浩然正气,是强烈的正义感和是非感!”“读他的小说,常常使人感到他笔下的一些英雄人物,具有一种豪气干云、一往无前的气概,给人以激励,给人以一种巨大的力量,一种要竭尽全力去为正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精神!并且,他笔下的人物,也使人感到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2]同时,冯其庸认为:“金庸小说思想内容非常丰富,但作品的主旨非常明显,这就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强烈的正义感,嫉恶如仇,言必有信,大公无私,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济困扶危等等。这些传统美德,是我们以往历史发展的思想和精神的纽带,到今天它仍然有作用。特别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这是做一个中国人的必不可少的品德。”[3]最难能可贵的是,金庸在殖民地文化语境中为中华民族塑造了一个英雄神话,同时也是爱情神话,其中充溢着对侠义精神和人间真情的追慕与呼唤,显示了殖民地文化语境中的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操守和人格独立精神。因此,我们认为,在本文中,崇高是人在对有限和无限对立的超越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尊严和自由意志,是一种内在的追求生命价值与终极意义的艺术精神和道德风范。具体来说,是指金庸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道德承担、自强进取的主体精神和文化人格及其沉潜于作品中的侠义精神和人间真情。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具体探讨金庸小说与崇高的关系。

钱理群指出:“文学研究是干什么的?不就是研究‘人’(研究作家其人,又通过作家的作品研究社会、历史上的人)吗?不理解人,又算得了什么研究呢?”[4]可见,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必须知人论世。所以,我们在对金庸小说与崇高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时,必须结合金庸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小说文本的话语蕴藉,从整体上概论作家崇高的主体精神和文本崇高的精神价值与美学风范。

(一)

作家作为文学创造的主体,在文学生产活动中必须具有主体性。如果在金钱和贪欲的支配下从事创作,就会违背艺术良知做出违反艺术规律的行为。因此,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首先必须有一颗伟大而崇高的灵魂,不为外物役使,坚持自由自觉的创作特性,只有这样,他才能创造出艺术精品。金庸小说之所以具有崇高的精神价值和美学风范,首先在于金庸崇高的主体精神和文化人格,即在殖民地文化语境中,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他始终坚持精英立场和主体性,以精英意识和现代精神来改造作为通俗文体的武侠小说,并写出了高品位的力作,使武侠小说正式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

在香港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文学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后现代消费主义思潮的诱惑,金庸作为文化精英面临严峻的考验,那种追求文学高品位的人文情怀在物欲横流的涤荡中举步维艰。严肃文学在商品社会身价狂跌,同时,香港殖民地文化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高洁品格,文学容易沦为小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在此情况下,金庸不得不在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戴着镣铐跳舞”。

在香港,雅俗文化界限分明,俗文化由于顺应了市场需求,可以作为商品公开出卖,强烈的功利目的和浓厚的铜臭气息成为香港俗文化的首要表征,而雅文化市场十分狭小。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金庸也没有一部作品逢迎金钱与权势,没有一部作品宣扬卑鄙与低俗,尽管他最初的创作也有促销《明报》的商业动机。香港俗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反社会、反道德,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特别成为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例如岑凯伦、沈亚等人的作品就是典型的香港俗文学,极力追求感官刺激与本能发泄,十里洋场拳头加枕头构成了这类小说的固定模式。而金庸小说却没有这些低级内容。他纵情讴歌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与浩然正气,透过风云变幻的历史帷幕,让人们洞察人性的真实与历史的本质。

香港俗文学的另一特征是时尚性和短暂性,而金庸小说以其丰厚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显示了金庸创作的高品位与高水平,与所谓的地摊文学有着天壤之别。他小说创作的历史文化内容,涵盖了整整几代人的追求与期盼,可称为几代人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在文学领域的一次大积淀。他没有媚俗,更不会为了功利目的而掩盖、歪曲历史,虽然他的创作体制中保留了对神话一般的传说所进行的加工与渲染,但他精心雕琢的鸿篇巨制绝不是专供小市民玩味的花瓶,而是包容了严肃而厚重的深层意蕴的黄钟大吕。他把审美视角放在人物内心层面上,既勾勒了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性人情,又折射出人物置身的社会和文化世界。其实,金庸所关注的中心命题是勾勒我们民族伟大灵魂发展的痛苦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小说堪称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灵史,而这无不是作家的主体精神、文化人格以及他对历史文化沉思的完美结晶。

(二)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5]崇高作品是作家的崇高人格在语言上的存在与反映,是作家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理想向存在的澄明与敞亮。金庸的15部小说,洋洋洒洒1600万字,构成了中国武侠小说的奇观,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人性人情以及人生理想精神等,体现了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沉思。

金庸小说包括两大系列:一是宋元小说系列,如《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一是明清小说系列,如《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鹿鼎记》等。它们以历史为契机,描绘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但又不完全是历史纪实或历史重复,而是加入了作家的艺术想象和虚构,渗透了作家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金庸在小说中描写了一系列英雄的命运浮沉,通过历史原型来反思人类当前的生存境遇,特别是通过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和对人间真情的珍视来反衬现代人的自私与委琐,借助这些原型表现自己对现代金钱社会文化荒漠中道德堕落与灵魂拯救的思考,从而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接面上丰富和深化了

?

7

6

1

?

小说的主题意蕴。在动用历史原型的过程中,他克服了流俗与偏见,使小说超越了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成为人类命运的寓言。他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了历史原型,成为一种创作方法的表征,这不仅表现了历史的发展态势,而且显示了现代人的精神贫困,从而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感和厚重的时代感。他通过广泛地引用各个朝代、各个民族的历史传说,把中国人对历史的丰富感情和理性反思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使得浓郁的历史风情同壮丽的文化背景完美统一。金庸写义,写民族大义,写父子、师徒、朋友间的伦理责任以及武林荣誉,这些都是侠客必须遵循的崇高正义。《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雪山飞狐》中的胡氏父子,《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天龙八部》中的乔峰,《神雕侠侣》中的杨过等,都是英雄形象,都是“义”的代表与化身。金庸不仅写他们的“义”,还写他们的“情”。如《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与华筝、黄蓉、程瑶迦,《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陆无双、程英、公孙绿萼、郭襄、郭芙,《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与小昭、殷离、周芷若、赵敏,《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与岳灵珊、仪琳、任盈盈。他们不仅在民族斗争、正邪交锋的漩涡中彰显其英雄本色,更置身于情感冲突的中心尤其是生死相许的爱情中心突出侠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从而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金庸通过小说创作向世人传达了警世恒言:人不能沉溺于吃喝玩乐、感官享受,应该有理想、有事业、有真情、有崇高的精神诉求,不可当历史过客和玩世小丑。他对中华民族古代英雄的英雄主义呼唤,对传统的人间真情的期盼,恰恰印证了他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正是他的创作令人惊心动魄的伟大之处。因此,对正义、真情的呼唤以及对健全的人格和人类自身完善的渴盼,构成了金庸小说美学思想的核心。金庸在小说中最感兴趣的是对人物理想的心灵之美的描绘,他的人本主义美学也发展到了极致。他把人的内心之美与气魄之美有机结合,充满了人情味和真实感。他所呼唤的美,实际上是壮美的民族之魂和崇高的民族精神。

我们知道,在商品化的香港殖民地文化语境里,有的作家被称为爬格子的动物,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不能得到应有的位置。叶维廉指出:“香港,在没有工业革命物质变化的条件下,成为西方文化工业的延伸。香港商品化的生命情境,在殖民文化工业的助长下变本加厉地把香港人人性的真质、文化的内涵、民族的意识压制、垄断,以致落入拜物情境中,可以说是人性双重的歪曲。”[6]我们更清楚金庸小说创作与《明报》创业几乎同步,但金庸并没有为迎合商品化的市场需要而丧失作家的主体精神。即使在《明报》举步维艰时期,也没有为了商业目的而在小说创作中出现追求感官刺激和肉欲泛滥的媚俗化倾向,而是始终坚持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创造了武侠小说史乃至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可以说,同我国大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社会转型期以来某些作家的主体精神及其创作倾向相比较,金庸这种崇高的艺术精神和美学追求确实是极为可贵的。

通过探讨金庸小说与崇高的关系,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两方面的重要启示。就创作主体而论,作品的道德风貌和艺术水准,根本上取决于作家的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在为文和修德的关系上,必须把修德摆在首位。金庸不仅如此,而且还立足于现实,与时俱进,具有超越精神,从而使无数读者在金庸的小说与文化人格中得到情感共鸣和心灵净化。就创作对象而言,一部真正的作品,应在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更能给人们以思想的启迪与精神的提升。金庸小说在给人们带来感性愉悦的同时,对人类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处境予以人文关怀,文本深层踊跃着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的冲动,以理想情怀为人们的精神空间开垦了一片绿洲,为人们的灵魂提供了诗意栖居之地。从而有利于当前的文化生态平衡,有利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

我们认为,崇高应该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文学的足音应该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心声律吕和谐。站在新世纪的门槛,我们必须为未来进行新的文化选择———在市场经济狂潮滚滚,严肃文化和严肃文学面临严峻挑战与考验,对物质和金钱的关怀远远胜过对于精神和价值的终极关怀的时候,这无疑是一种历史责任、时代使命和道德承担,是对于人文主义理想的执著追求。在众语喧哗的文化语境中,“伟大心灵的回声”,或许不会激起被权力欲望扭曲的人们的共鸣;金庸及其小说的剑胆琴心,或许不再打动被金钱腐蚀得锈迹斑斑的人们的心灵;但是,我们还是坚持号召有良知的中国人谨遵崇高的呼唤,真正进入金庸为我们创造的精神王国,与冷酷的世俗权力抗争,与委琐的动物本能抗争,对于当前文坛上出现的病态现象和世风日下的社会环境,坚决地给予针砭和救治,创设一种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如果能够这样,那么,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文化重建和文学繁荣发展,应该是有希望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金庸小说对崇高的精神坚守和美学追求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墨.金庸小说人论(卷一)[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3-8.

[2]冯其庸.读金庸[J].中国,1986,(8).

[3]冯其庸.〈金庸研究〉叙(代前言)[A].阅读金庸世界[C].金庸学术研究会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4]钱理群.沈从文〈看虹录〉研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2).

[5]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5.

[6]叶维廉.殖民主义?文化工业与消费欲望[A].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464.

(责任编辑:方洲)

?

8

6

1

?

试论科技与审美的关系

试论科技与审美的关系 ——以IPHONE手机为例 关键词:苹果iphone 科技设计审美 正文: 首先阐明一个立场:我认为科技的发展是以人的意识为主导的。因此科技与审美的关系,我认为是科技发展的方向受到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的。而苹果公司之所以在商业上取得极大的成功,与其重头产品iPhone的热销离不开。iPhone有着出色的工艺设计,人机交互界面也极富美感,整体使用体验非常良好。堪称是用尖端科技制造出的艺术品。 一、产品分析 历代iPhone的机身设计与同时代产品相比,都堪称惊艳,从4代开始,玻璃面板与金属边框的经典元素成了手机科技感时尚感的代表,无论是触觉还是视觉,前后一致的玻璃面板能给人带来一种对称、协调的感受,而对称性正是美学的经典原则之一,玻璃面板也颠覆了我们对玻璃材料脆弱的概念,使手机带了一丝灵动的感觉。最值得称道的应该是iPhone 的home键设计,一个按键结合触屏颠覆了手机出现以来以键盘为主的操作方式,点、划、触摸的操纵方式也更贴合人性,因此iPhone也是一只贴合人性的手机。父母辈常见的情况是新潮电子产品不知如何使用,于是站在了便捷生活的门口进不来,iPhone的简单易用的操作方式,将一大批不适应复杂高科技产品的人们引进了移动生活的大门①。 作为一个科幻爱好者,众多科幻电影中出现的触屏操作设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星际迷航》舰长主控台,《现代启示录》汤姆克鲁斯的腕上PDA,《时空通缉令》李连杰的触屏时空穿梭机,炫酷的触屏操作方式给幼时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nokia5800作为第一代触屏机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我感觉到多大不同,只是将按键显示在屏幕上。当iPhone3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我才觉得科幻设备正在一步一步走进现实。科技能令人们审美观发生改变,而审美观也能指引科技发展的趋势。 二、科幻走进现实 近年来触屏已经一步一步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科幻作品中,已经不能单纯用触屏操作方式体现超前的时代感,于是又出现了全息显示、3D投影、虚拟现实等超时代的技术,这些技术将人与信息互动带入了一个更人性化、直觉化的时代。iPhone虽然没有上述令人几欲混淆显示与虚拟的功能,但却在人机交互上作出了大文章,操作时简单便捷不多赘述,想谈谈从拟物发展发展成现在扁平化的应用图标设计。扁平化设计和拟物化设计并非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信息呈现手段。苹果之所以形成了如今的界面风格,是因为史蒂夫对低学习成本的极大的重视,因而才会在界面中大量使用隐喻和模仿;而如今的扁平化设计也没有脱离这个根本的轨道——Win8 依旧在使用隐喻和模仿的手段增强每一块“磁贴”的“功能可见性”,只是没有了精致繁复的细节。对,以上其实是主要关于图标设计而言的,那么对于界面其他元素,如按钮、信息文字等,扁平化设计能成为未来趋势的原因,也不是什么“拟物化设计的没落”、“审美疲劳”之类的原因(如果是这种原因,那么这其实只是一种彼此的更迭,更像是西方设计史里的各种流派的兴衰,只是能够各领风骚数年而已),而在于,只有充分简洁的界面,才能够适应未来的终端碎片化、界面碎片化。简而言之,就是越来越多的将丰富的信息尽量压缩进简洁的表达方式中,无论是包豪斯式外观设计风格、简易的操作逻辑,扁平化的图标设计,都体现这这种思想②。 还有不得不提的siri。Siri是苹果公司在其产品iphone 4S上应用的一项语音控制功能。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含案例)

科学技术的作用与评价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具体事例: 一 科技给力为华蓥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时间:2011-3-11 来源:广安在线 [评论] [字号:大中小] [打印] [关闭] 。

戏剧美学论文

戏剧美学 姓名: 学院: 专业: 方向: 学号: 试论道家美学思想对中 国戏剧的影响 一言中国的戏曲具有“大美”的特质。本文主要 本文从中国传统的道家之“妙”、儒家之“和”、佛家 影响影响下之“意境”说为切入点来看这三种思想影下戏舞响响下戏曲舞台表演呈现出来的美的。 2012/6/7

试论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戏剧的影响 一、虚实相生的空灵美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家思想的“有无相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观点,深刻地影响着艺术领域的审美倾向。《庄子·天地》中“虚乃大”、《老子》第三十八章中“大以虚为主”的哲学观点被戏曲领域广泛吸收和利用。戏曲表演当中的虚拟性和假定性,正是从另一层面体现了表演“虚乃大”的艺术品性。戏曲表演讲求“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戏曲舞台艺术以音乐、舞蹈为主要元素,其节奏性、程式性是生活的变形,是在真与非真、似与非似之间讲求“神似”而不是力求“形似”。 例如在戏曲中表演拥抱、亲吻,只需演员相互搭肩即可,无需把生活中的亲密动作直接搬上舞台。粤剧《再世红梅记》中,有些演裴生和李慧娘的演员把脸相互贴在一起写恋情,反而影像效果。丢弃写意的美学精神,直接写实,反而显得很假,也不符合观众的审美。正如明代戏曲理论家梦梦生阐述戏曲艺术的特征是“偏要在真人前弄假,却能使人认假成真”。盖叫天也说,“和生活对照,戏,本来是假的,何必怕假。”有时还“非假不可,非假不真,非假不美。”犹如舞台上,几个龙套就代表千军万马,一个圆场行千里路。阿甲先生把它叫做“团团转”,这种咫尺千里的空间转换,就是通过假定性的东西,来反映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象这样的例子,戏曲表演当中不胜枚举。 戏曲的虚拟,还有象征性虚拟、对自然环境的虚拟,和对时间形态的虚拟等多种。例如昆曲《桃花扇》中,用水旗象征人在水中,用马鞭的扬动表示策马前行。对景的虚拟,如赣剧《荆钗记》的《雕窗·投江》二折,钱玉莲为了抗拒婆婆逼婚而逃出家门时,用剪刀撬窗的方形舞蹈动作,虚掉了窗的实体;她到江边后,用手撩拨着前进的动作,虚掉了芦苇,用听到犬声而惊恐后退的动作,虚掉了犬;当她投江后,有用长达七尺的水袖不断舞动着,宛似滚滚激流,以此虚掉江。类似《荆钗记》这样用演员的舞蹈动作虚拟周围环境和景物的戏曲表演中比比皆是。时象,即对时间形态的虚拟,如京剧《三岔口》中,两个人物在灯光如昼的舞台上,以摸黑打斗的身段表现当时的时间正处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如果观众看不到演员摸索、搏斗的动作和吃力凝视的眼神,又怎能知道这是在黑夜?戏曲当中的虚拟,有时还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为的是表现人物内心的情绪和心理活动。达到一种“贵乎其真,又不必果真,却见技艺之精,超乎其真”的虚实相生的效果,使“不果真”的形象比“果真”的生活原型还要真实动人。如川剧《射雕》中,小姐与意中人相视发呆,丫鬟唤他们,两人都“不醒”,丫鬟似看到他们两人的眼睛,由一条无形的线连着。丫鬟竟可以“弹”和“拉”这跟线,以至两个情人的身体随之晃动。这段传神的表演,用眼神的呆、身体的晃动、丫鬟俏皮的虚拟动作,艺术地反映了恋爱中的人物的真实情态。这都是戏曲当中的虚实结合所体现出来的美。

崇高:金庸小说的美学追求

《前沿》 2009年第3期 崇高:金庸小说的美学追求 陈夫龙1 庄爱华2 3 (1、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济南 250014) [摘 要]崇高作为主题意蕴和美学形态,是文学追求的至高境界。金庸在殖民地文化语境中高扬人文 精神的大旗,把崇高作为自己的精神坚守和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在文学精神上实现了超越与飞升,体现出崇高的精神价值和美学风范。探讨金庸小说与崇高的关系,对于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文化重建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庸小说 崇高 美学追求 文化重建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9]3—0166—03 一崇高作为主题意蕴和美学形态,是文学追求的至高境界。文学的终极目的在于对人类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追问与探求,以促进人类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的精神超越与自我完善。在某种意义上,崇高是文学展现的精神境界的极致。然而,在文学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由于时代精神气候的影响,有些作家逃避使命,视人类的精神向度而不见,对时代的冲突与变革麻木不仁,消解崇高,调侃信仰,最终以放任的逃遁与媚俗的沉溺泯灭了人类赖以前行的精神尊严,从而导致“崇高”的主题意蕴和美学形态逐渐消隐。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社会转型期以来的我国文坛就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崇高被一些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家作为自己创新过程中应该加以“消解”、“躲避”的对象而显得落寞。 金庸小说创作发生于香港殖民地文化语境中,同样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和消费主义文化的诱惑。他选择武侠小说这一传统的通俗文学文体作为精神存在方式和自我表达机制,虽然最初的创作也有促销《明报》的商业动机,但从整体上看,金庸并没有走向媚俗,其小说文本也没有极力追求感官刺激和本能发泄的低俗内容,而是秉持着一个作家的良知,在偏离大陆母体的英属殖民地香港一隅,坚持本土文学创作,以现代意识对传统武侠小说 进行了审美改造,在物欲横流的文化语境中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将自己的文化人格注入小说文本的血肉之中,讴歌与礼赞了侠义精神和人间真情,表达了对社会、历史、人生、人性的真知灼见和人文关怀,在文学精神上实现了超越与飞升,从而体现出崇高的精神价值和美学风范。 本文以金庸小说为个案,旨在借其“崇高”的光辉烛照当下文坛的低俗与堕落。根据论述的需要,有必要对“崇高”作出专门界定。我们知道,金庸是在商业气息浓重的殖民地文化语境中,在《明报》创业举步维艰的状况下,因偶然机缘从事武侠小说创作的。金庸小说虽然产生于香港商业化环境中,但没有许多旧武侠小说及一般通俗文学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它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通俗而不媚俗。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通过对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地写出了社会与历史的世态人情,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文化内涵与哲理意蕴,特别是塑造或赞美了郭靖、乔峰、袁崇焕、杨过等这类为民众利益献身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弘扬着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尽管有论者把金庸小说的主人公按照人格类型分为儒侠、道侠、佛侠、浪子、小人五类,其形象塑造的发展轨迹为侠———非侠———反侠,其性格发展特征是共性渐消,个性渐 涨;侠气渐消,邪气渐涨;神性渐消,人性渐涨。[1] 但却无 ? 661?3[作者简介]陈夫龙(1975-),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 庄爱华(1974— ),女,山东莒南人,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广告策划书的标准格式

广告策划书的标准格式 广告策划在对其运作过程的每一部分作出分析和评估, 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计划后,最后要形成一个纲领式的总结 文件,我们通常称为广告策划书。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广 告策划书格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前言 简要说明制定本策划书的缘由、企业的概况、企业的处 境或面临的问题点,希望通过策划能解决问题,或者简单提 示策划的总体构想,使客户未深入审阅策划书之前能有个概 括的了解。 (二) 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背景资料:与被策划企业的产品有关的市场情况; 2. 目前同类产品情况:目前国内市场中进口、国产的 同类产品的几种主要牌号以及这几种主要牌号的知名度与 美誉度如何;3. 同类产品的竞争状况:可分为国内市场与国 际市场分析。 (三) 产品分析 被策划产品的优越性及其不利因素可分为: 1. 产品特点:具体分析产品的工艺、成分、用途、性能、生命周期状 况;2. 产品优劣比较:同国内及进口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 (四) 销售分析

销售是市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透彻地了解同类产品 的销售状况,将为广告促销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销售状况 分析有下列内容: 1. 地域分析:同类产品销售的地域分布 与地点; 2. 竞争对手销售状况:分析主要竞争对手的销售的手 法与策略;3. 优劣比较:通过分析比较,找好本策划产品最 有利的销售络与重点地区。 (五) 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短期目标以一年为度, 可具体定出增加销售或提高知名度的百分比。长期目标是三 年至五年,广告策划中提到企业目标,可以说明广告策划是 怎样支持市场营销计划,并帮助达到销售和盈利目标的。 (六) 企业市场战略 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在市场总战略上必须采 取全方位的策略,这些包括: 1. 战略诉求点:如何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产品宣传中是以事实诉求为主还是 以情感诉求为主;2. 产品定位:可以选择高档、中档、低档 定位中的一种。如福达彩胶定位为:高质量;低价格,国际流行的产品,柯达技术,厦门制造的国产高档彩色胶卷;3. 销售对象:分析产品的主要购买对象,越具体越好,包括人 口因素各方面,如年龄、性别、收入、文化程度、职业、家 庭结构等,说明他们的需求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及生活方式

科学与美学的关系

浅析科学与美学的关系 张晓宁12181142 摘要:通过分析汉宁森的PH灯,格尔齐奇的chair one等经典家具设计案例,探讨科学与美学的关系。充分认识理解它们在设计生产中的重要性,及如何协调其关系。 关键字:服务;支持;协调 科学是指由权威人、组织和机构经过实践、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数据,并通过一系列技术完善、确认、推荐、宣传、传授和捍卫的一种广泛领域的思维学术。亦指人类为了论证自然现象、文艺学术、宏观发展而造就的一个具有广泛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名词。从美学诞生至今,关于美学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的定义有五种: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我国哲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原天地之美和达万物之理并举为圣人的两大使命。用今天的语言表述,前者研究美,归于美学领域,后者研究真理,归于科学领域,两者都为人类文化宝库创造了斑驳灿烂的财富。西方早起的哲人也留下相仿的记录。绵延两个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少人都热心研究天文学、数学、物理学,追求达万物之理。他们在观察研究中发现,天体间存在着数学比例关系,构成了宇宙和谐之美。 黑格尔曾经对美学做了这样的界定,他说: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者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鲍桑葵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说,“正像在一般地谈到现实世界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指科学所揭示的世界一样,在一般地谈到世界上的美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指艺术所揭示的美。”这样一种学术传统,显然非常不利于科学美学的成长和发展,因为它很可能被边缘化,甚至不被所谓正统的美学所承认。的确,科学中的美和美感与艺术中的美和美感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艺术中的美往往是直观的,而科学中的美则是抽象的;艺术中的美感往往停留于感性层面,而科学中的美感则进入理性层面;艺术中的审美经验往往比较“通俗”,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同,而科学中的审美经验则比较“深奥”,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才能认识和体验到这种美。 科学是服务于美学的。同时美学也离不开科学的支持。 丹麦著名设计师汉宁森被誉为丹麦最杰出的设计理论家。他于1924年设计的多片灯罩灯具是他的成名作品,这件作品于1925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获得很高评价,并摘取金牌,这种灯具获得"巴黎灯"的美誉。汉宁森的一生都保持了“巴黎灯”的精妙设计原则。这种灯具后来发展成为极为成功的“PH”系列灯具,至今畅销不衰。“PH” 灯具不仅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的典型代表,也体现了工业设计的根本原则: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一方面, 从科学的角度,该设计使光线 通过层累的灯罩形成了柔和均 匀的效果(所有的光线必须经 过一次以上的反射才能达到工

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作者:燕春培(学号:2011202048)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2011级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摘要:作为人类文明动力的科学技术,推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通过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越采越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并大大减轻劳动强度,使人能够从“奴隶般的劳动分工”中解放出来,越来越远离一般动物界,实现人之为人的物质生活;同时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断完善提供思想基础和知识文化背景。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正确科学技术人文价值基准。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人为本 随着知识经济的临近,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已被人们深刻认识。然而,纵观人类文明进化史,科学技术的价值功能绝非仅仅是经济的,也不仅仅是军事与政治的,它不断推动着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整个人类文明进步。 然而,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科学通过技术应用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理论探讨的热点。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超过其负面效应,对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不应怀疑;悲观主义则持相反意见,担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导致人类的生存危机,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核武器膨胀、克隆人种等等严重问题,已经使人类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在某些国家,一段时期以来,悲观主义的论调曾经占了统治地位,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质疑。 新世纪到来之后,这一问题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双重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人类享受着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生活资料,日子越过越舒服;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战争威胁、道德危机等等也确实存在,令人不得安宁。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究竟有多大积极意义?科学技术究竟有没有人文价值?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科学技术给人文价值带来的正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正面影响是无可置疑的。马克思认为,人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首先,科学技术在物质层面的人文价值表现在: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的物质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人类的物质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人类由以产生的动物界,从而凸显出“人”的存在与价值。[1]人类物质消费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也就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不仅如此,科学技术在创造各种物质财富的同时,极大地减轻了人类的劳动强度,使人能不断地从“奴隶般地服从”劳动分工的悲惨状态下解放出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解放包括人从自然力和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两方面的含义。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经历了一个从“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到“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三个发展阶段。也就是说,人类对物质手段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劳动谋生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物质手段的进步与人自身解放的高度一致性。 其次,科学技术不但用其创造的物质财富造福于人类,其本身还有巨大的精神价值,

中央戏剧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谭霈生、丁涛、孙玉华戏剧美学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中央戏剧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谭霈生、丁涛、孙玉华戏剧美学考博参考书- 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一、专业的设置 中央戏剧学院共招生23人,分为2个专业,分别是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二、考试的科目 专业研究方向指导教师 外国语 (含听力与 口语测试) 业务课考试科目 艺术学理论01戏剧美学 谭霈生1 丁涛1 孙玉华1 英 1.中外戏剧名著分析 2.戏剧理论 3.美学基础 4.口试 三、导师介绍 谭霈生,1933年5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蓟县(现属天津市),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专业第一届本科班,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毕业后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任戏剧理论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讲授的主要课程有:剧本创作论、戏剧概论、戏剧美学等。 孙玉华,1952年生,籍贯辽宁,1977年于内蒙古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曾在北京大学进修,1987年在中央戏剧学院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曾在德国美因兹大学进修,1997年获博士学位。现为戏剧文学系教授,主讲艺术概论、西方文论,指导硕士生戏剧艺术学,笔名孙轮,专著《艺术引论》经院学术委员会评审和谭霈生、高芮森鉴定于1997年作为教材出版,近年发表的论文主要有:《中国现代戏剧“非主流”理论初探》,《西方古代美学》,《假象见赜——感悟〈易经〉

及中国传统艺术》,《神人之约——读〈圣经〉和西方四大名著》,《一个人呀——借歌德〈浮士德〉谈名著的创作》。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捌九叁,二肆壹,二二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

散文诗的美学追求

散文诗的美学追求 ·耿林莽 摘要:散文诗之美,在于她提纯于高度的凝聚而精炼别致;在于她的小感触和大视野的千丝万缕联系;在于她以美的思想,统驭全局的灵魂;在于她既能以轻捷灵活、又能以简洁多变创造诗意的结构之美;在于她以语言的立体、朴素和明亮,创造非凡的意境。等等这些具有着相当美学动势的特征体现,都是散文诗所具备的生命品格,从而让散文诗作家们在创作中有着与其它文学体裁相同而又不同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散文诗;精炼;小感触和大视野;思想;结构与语言 散文诗是美的文学精品,然而,却不能说,美是她的特点,因为美乃是一切雅文学的共同追求。因而,便派生出这样一个要求,可否进一步来探索:散文诗的美,美在何处?这其中,有些是与其他文学品种,尤其是与自由诗共同的,也有些,是她自身所特有的,创造性的“特色”。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想就个人的阅读心得和写作体会,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供研究参考。 一关于精炼 什么是精?精就是浓缩,提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成为美的结晶体。物质世界中的糖精、味精、香精,无不由高度提炼而得。凡精华所在,必是强力的,高档次的。就美而言,就美文而言,就散文诗而言,她应该成为如唐诗宋词那样的美文学的高端,达到美的极致。舍此而外,别无他途。 “诗只说最主要的东西”,不可贪多求全。以小见大,以一当十,“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看世界”,是散文诗在选材、构思、结构和处理题材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保证其精炼性的关键一环。正是在这一点上,决定了她本质上是归属于诗,而区别于散文的。诗是浓缩的,虚拟的;散文是展开的,写实的。对于散文诗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如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而在于抒情地、主观地、心灵化地折射现实。譬如写黄山,如限于如实描绘风光,难免于千人一面,唯有投入自身独特的感受,才能写出“我心中”的“这一个”来。当然,散文诗也有叙事,有细节以至情节,但多是抒情地表达,即经我创造后的诗化产物,这便形成了她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的表现特色了。 二小感触和大视野 散文诗的篇幅以短小为主,鸿篇巨制,只占很小比例。在其发展过程中,便引起了一种错觉或误解,认为她只能写花花草草、身边琐事,一点“小感触”,这种认识,至今犹有影响。据说是来自鲁迅的一段话。他在《自选集自序》中谈到《野草》的创作情况时,说到“小感触”:“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而在《野草》英译本的序中,又说:“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很含混了。” 什么是鲁迅所说的“小感触”呢?稍稍联系一下他《野草》中散文诗的创作情况,便可迎刃而解了。 “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至于《淡淡的血痕》,则是在北京发生了军

设计美学赏析广告

设计美学赏析广告之——苹果 每次经过苹果专卖,总会时不时的进去看一看,玩一玩,是什么促使你对它有着这莫名的吸引呢?从苹果电脑看视觉设计的深层审美文化心理 对一个产品而言,用户所体验的并不单纯是审美与功能的设计。 也附加着文化、社会、历史等多个维度的复合体验。 苹果电脑在中国,不单是一个电脑品牌符号,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与此文化符号链接的关键词包括:美国、西方、富有、品味、时尚、个性、国际化等。 在当今的国际大背景下,苹果电脑在中国的用户体验, 包含着东方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与经济的入侵时,大众所产生的“天堂在彼岸”式的文化意念。 1.通常来讲,形式(审美)与功能设计得到最恰当的平衡,就会拉近

人与机器之间的距离。 美丽的外形与易学易用的功能是否配合得当,成为用户体验的一个检验校准。 机器离人越“近”,人的满意度就越大,人机交互就更加顺畅。 然而审美与功能的临界点到底在哪里?设计师靠什么来平衡这二者的关系? 拿苹果电脑作为例子,从功能、易用性、服务等全方位来看。 仅就对中国的普通用户而言,苹果电脑的用户体验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并不好。 比Wintel更昂贵的价格,较封闭的系统,缺乏第三方软件厂商的强有力支持, 买台苹果电脑就好比“请个祖宗回家”。 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对苹果电脑趋之若骛呢? 2.坦白说,就算苹果电脑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仍然更喜欢苹果电脑。

坐在苹果电脑旁边设计,始终相信这台电脑能激发我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众所周知,美学在设计中的作用很大。特别是在培养积极的态度方面。美能让用户对产品的不足更加宽容。审美情趣引发个人的积极态度。甚至会让用户对机器产生感情(如喜爱、忠诚、耐性),催化用户的创造性思维。 在紧张的环境中,美的设计能减少疲劳感,增强认知能力。 所以我们永远渴望创作美观的设计。 虽然美丽的苹果电脑在电脑界从未超过15%的市场份额, 但是它的设计却能抵制住廉价计算机的猛烈进攻。赢得众多死忠的粉丝。 可以说,“世界不仅是由懒人创造”的,世界还是由“爱美的人”创造的。问题紧接着就来了: 既然美观的设计也能拉近人与机器的距离。 那么,是不是产品越美,人与机器的距离就越近?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说明科学美是确实存在的,科学是真与美的统一,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三方面,并一步论述了科学审美在科学创造中三种作用。 关键词:科学美形态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审美 一、科学美客观存在 正象在是否存在艺术美的问题上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一样,在是否存在科学美的 问题上科学家也最有发言权。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美的存在。毫无疑问,很早科学家们就懂得科学中蕴含奇妙的美。哥白尼在《天体运动论》中第一句话是"是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哥白尼选择这样一句话开始他的著作,清楚地表明了他是多么欣赏科学中蕴含的美。爱因斯坦曾称赞玻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玻恩说它"象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论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但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则是不容怀疑的。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晶。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 二、科学是美与真的统一 科学的对象首先是自然世界。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见出自然的真貌,反映自然的规律。自然界在外观上纷繁复杂,似乎杂乱无章,但在实质上和谐统一,具有规律可寻。宇观世界如此,微观世界亦然。科学研究就是要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一种科学理论成果,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它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便是这种真与美的统一。科学史上,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等等被人们称为"科学的艺术品",决不是没有道理的。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科学(科学实验、理论、公式)之所以美,首先在于它能够把握客观实在,反映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爱因斯坦曾指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与统一,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三、科学美的形态 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

论文 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所以,在科学技术的问题上,应该趋利避害,努力造福人类社会。 关键字: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双面性 正文: 科学就像一座山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时,它的面貌是不同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诸多领域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发展是通过渐进和飞跃两种形式而实现的,渐进过程是科学进化过程,是科学知识的量得积累阶段。技术是人类为了实现改造与控制自然以满足社会需要而创造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进步和创新愈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又是信息时代。当前社会风起云涌,瞬息万变,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科学技术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不可否认,科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表现出二重性[1],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1 科技进步对社会的正面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科学技术取得了全面的、长足的进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空前发展。 1.1科技技术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劳动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劳动技能发展;科技进步改善智力结构,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科技进步优化人的心理品质,培养人的自由个性。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人口众多一直是导致我国资源相对贫乏、国际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正因为人口多,才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里创造他人无法企及的业绩。大力开发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正是我国将人口负担转换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的根本途径[2]。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天才,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则被人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们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近,但所受的中西方文化相差甚远。因此,他们的戏剧美学观也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有很大的可比性。本文将运用中西方美学原理,来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之异同。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戏剧大师作品的理解,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对中西方文化的多角度比较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层交流。本文分绪论与正文两部分。绪论从时代背景、宗教影响和哲学伦理基础这三方面来全面介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的背景知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生活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封建王朝江河日下,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具有民主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冲击着封建礼法和秩序。这种社会大背景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刚刚从黑暗的欧洲中世纪走出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的带有基督神学的印记:而明代中后期的汤显祖所接受的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封建教育和与佛道相容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不仅明显的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在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如果不从他们所受的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全面考察、评论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就无法进一步认识他们理论的深度和特色。莎士比亚在剧作中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新的伦理观,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存在、人的视野和认知能力。这样,其伦理观中“善”的范畴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汤

显祖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贵生说”。他第一次把淹没在神圣庄严的封建礼教模式中的个人的人性欲望作为一种合理的存在,提升到可以令人正视、令人崇尚、令人反省的高度,推出了一个值得几代人去为之奋斗的人生主题。正文分四部分:以情越理的观念,爱情至上的主题,女性形象的塑造,浪漫主义的情调。情是人的本性和欲望,它的力量是不可遏止的。在西方传统的审美意识中,理的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审美情趣中。莎士比亚戏剧美学中情与理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青年男女主人公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与宗教禁欲主义、封建家长包办婚姻制度、封建贵族世仇及门第观念之间的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争。汤显祖戏剧美学中的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基本社会意识形态。他敢于将,’J清”和“理”对立起来,敢于肯定“情”是生活的客观规律,不同于封建统治思想的“理”。在当时程朱理学甚嚣尘上的时代,汤显祖敢标新,能立异,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斗士。由于宗教信仰的终极目的有的在来世(彼岸),有的在现世(此岸),基督教的目标在来世,而儒家思想的信仰在现世,两者完全不同。儒家为入世说,基督教为出世说;儒家重视始而不注重终,基督教顾及彼岸而不顾及此岸。儒家文化是世俗文化,基督教文化是宗教文化。受此影响莎士比亚的“情”表现为一种出世文化,即灵的追求;而汤显祖的“情”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入世文化,即欲的追求,正所谓“幸福就在人间”。父权制的社会中的性别系统有利于男性的个人发展,在男性看来,女性的全部价值就是女性的性功能。女人的操行,因夫权家庭性质而归结为一个“贞洁”,成为女人安身立命的基本

毕加索的美学追求

毕加索的美学追求 巴伯罗·毕加索 1881-1973 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他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重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年至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地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侵略西班牙,此画结合了立方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是毕加索的代表作。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毕加索完成的作品可统计的多达6万到8万,另外还有许多无法计算的各类私人珍藏品。版画是毕加索创作中比较随意自由、信手拈来的一部分。 毕加索作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是一位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20世纪的艺术家、特别是西方艺术家,几乎没有未受过他的影响的。毕加索的艺术成就除去绘画以外,还涉及到各种材质的雕塑、陶艺、书籍装帧等方面。毕加索从9岁起就开始作画,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他的作品约达六万件,仅油画一项就在万件以上。这位天才横溢的艺术家在极其漫长的创作活动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让他准确无误地做到了。 英国作家罗兰特·潘罗斯在《毕加索》一书中这样写道: 毕加索特别是在早期表现出对小丑的喜爱,说明他和这一虚构人物之间必有类似之处。毕加索笔下的小丑不是华多所喜爱的那种风流潇洒、油滑轻浮的艺人,不是塞尚笔下穿得花花绿绿、骄气十足的青年,更不是个专演滑稽戏的人。他可能喜欢插科打诨,但说的却是真理;他可能乔装打扮,但我们可以从他那机智活泼的个性和轻浮油滑的举动中辨认出他来。如果把这种穿着五颜六色菱形上衣的小丑形象解释为用一切办法骗人而又能逍遥法外、不负责任的那种本领,这也无可厚非。他是一个遇有机会便什么都偷的窃盗,他以此为荣,以此证明自己手段高明,以此来碰运气。他能够改头换面,扮作另一个人。他的这套把戏却别有一番雄心:就是要跟这个既定的社会秩序比一比力量。 毕加索在现代绘画史上引起的最大震动与争议,是他的“立体主义”与魔术式的变形,1907年《亚威农少女》问世时,西方绘画界几乎无一人理解,甚至连他最亲密、同样最前卫的伙伴勃拉克都不例外。毕加索是用绘画来表现,他的艺术手段是不能代替的,背景很是单纯, 人物、牛、马、起火的房子、举灯的人、马蹄下手握匕首的死者、死去的孩子、疯狂的妇女……他把战争的印象如此深刻地烙在观众心上。 《格尔尼卡》结构宏大、严谨,人、马、牛等细部,极深刻而稚拙,认真刻画的线条,有如儿童画或东方石刻艺术。色彩只用黑、白、灰。它不仅是战争的纪念碑,也是20世纪绘画的一个里程碑,人们怎能低估毕加索的美学价值呢?”《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资料

《科学技术概论》试卷(A) 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关于科学虽然有多种定义,但总括起来不外是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知识倾向,一个维度是活动倾向。 2.技术就是规范化的技巧和技能,也就是方法。 3.从最一般的角度可以将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类型。 4.古代科学技术是指近代科学产生之前世界各文明古国所产生的科学技术。 5.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恒星、行星、日月和异常天象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6.阴阳说和五行说构成了中国古人考察万事万物生衍变化的途径和规律的基本理论框架。 7.公元2世纪罗马人托勒密完成《至大论》,系统地建立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结构体系。 8.传承希腊科学文化遗产是古代阿拉伯人对科学的重要贡献。 9.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奏响了科学革命的序曲。 10.伽利略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和近代科学方法的创立者。 11按照狭义相对论,物体相对于观察者静止时,它的长度测量值最大。 12.1942年费米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核反应堆,标志着人类利用核能时代的开始。 13.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揭开了现代宇宙学的序幕。 14.按照大爆炸宇宙理论,现今的宇宙大约开始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奇点”爆炸。 15.地壳是指从地表到莫霍面之间的部分。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按照研究的类型,现代科学一般相应地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三大类。 A.应用科学; B.工程科学; C.信息科学; D.计算机科学。 2.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整体发育性;第二,();第三,自相关性。 A.整体发展性; B.自我发展性; C.内对应性; D.外对应性。

贾平凹早期散文的美学追求

贾平凹早期散文的艺术特色 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梁永涛指导教师:张天佑 内容摘要:贾平凹早期散文在不少读者和评论家眼里是,“清新,优美”,“有漂亮的景物描写”,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有意境有“情调”,也比较注意文章的“起转承合”。笔者依据阅读及现有材料,将贾平凹散文分为早,中,后三个时期。具体按时间年代和作家当时创作情况划为,即早期(八0年前后),中期(八十年代中后),后期(九十年代以后)。本文将直接论述贾平凹早期散文的艺术特色作为重点关键词:贾平凹;早期散文;艺术特色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作为当代文学一个亮丽独特的景致,受到评论家及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贾平凹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在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的同时,贾平凹还以出色的才情和造诣给读者奉献出了数量可观的散文作品。本文就贾平凹早期散文的艺术审美追求及作家的文学观等方面探讨,分析他的散文风格及演变轨迹。 一、“乡村情结”的理想主义与唯美主义情致 在贾平凹的早期散文中我们似乎更容易体味和感受到那种浓郁的“乡村味儿”。“乡村”是贾平凹走向城市生活和创作的基点,也是他大部分作品始终都挥之不去的文化意蕴。在贾平凹离开乡下的许多年之后,他无不深情的回望自己曾经十九年的乡间生活,写下了《我

是农民》[1]的长篇散文。“我们可以看作是作家的一次对自己身份的一种重新指认。在这‘指认’里,包涵着作家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对现代城市与古朴乡村文明文化的思考,同时也包涵着作家对自己创作追求的反思性清理。尽管在城市生活了三十年,但十九年的乡村岁月于贾平凹却并不仅仅是个‘时间’概念,而早已成为一种‘心理’沉淀陪伴着他的一生,铸造着他的精神气质并渗透到他的创作追求中”。[2] “商州”已融透在了贾平凹精神生命的血水里。当他离开商州来写“商州”的时候,如他自己所说:“商州已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更多的是文学中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我甚至极力淡化它”(《〈商州世事〉序》)这个“文学中的商州”,如同“鲁镇”“湘西”“白洋淀”一样,它含藏着构成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民间”。它甚至包孕着贾平凹这个“传统”作家的另一面——一种现代的思维与观念。 “商州”在贾平凹的笔下已具有着思想文化与艺术审美的意义。“商州”——“乡村”从一个方向上构筑着贾平凹追求天道,人道,文道完美和谐的理想境界。 在贾平凹早期的散文中,作家写得比较多的,主要是自己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里的“乡下人”的孤寂情怀——这种情怀,渗透着作家作为一个“乡下人”的理想主义与唯美主义情致。十九年的“乡下人”生活,使作家在情感上与城市无形地对峙着。人事上的错综复杂,创作上的磕绊,使贾平凹这个生活怯弱胆小怕事而又多愁善感心地善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