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为什么不受发达国家待见

中国为什么不受发达国家待见

中国为什么不受发达国家待见
中国为什么不受发达国家待见

中国为什么不受发达国家待见?党报为知乎上这条回复叫好

2017年01月29日15:23 新浪综合

这个题目应该改成,中国为什么不受发达国家待见。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是一个奋发向上的国家。过去100年,由欧美澳日组成的发达国家俱乐部迎来了为数不多的成员,其中人口在千万以上的更是寥寥无几。例如韩国,只有五千万人,而且其产业主要冲击的是日本,所以列强还能忍,中国的体量是韩国的20多倍,从欧美到日韩统统受到冲击,发达国家会怎么想?

中国给发达国家带来的冲击主要是3点:

一是中国产业的全面性,导致中国同许多发达国家有竞争。

西方文明+日本文明总共十几亿人,就单个国家来看,其人口体量无法支撑全面工业。因此发达国家的工业体系是在多个发达国家之间分工的。

就拿美国来说,造船工业只剩下军用造船,民用造船基本退出了世界市场竞争,游轮买欧洲的,商船买亚洲的,也因为这样导致美国军舰造价奇高无比,造船厂没有民用订单,都靠军队养,美国军费为啥这么高,相当一部分就是这样被用掉了。

再比如德国,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芯片制造和封装,液晶面板这些产业都比较弱。

再比如日本,卫星导航,民航客机,航空发动机,智能手机芯片设计,通讯设备,无人机,互联网这些产业普遍较弱,航天工业没有全球航天测绘网,载人航天和空间站。

再比如军事工业,美国一家独大,航空母舰,四代机,超高音速飞行器,无人机,洲际导弹,核潜艇,这些主战武器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

而中国呢,上面列举的十几个产业全部都有,而且都不差。除了这些高技术制造业,技术要求相对低端的玩具,服装,家具,水泥,玻璃,纺织等等产业,美日德这些发达国家早就放弃了,而中国照样通吃,而且占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份额。

第二,中国工业不仅是个全能型选手,而且许多产业都能进入世界前五,很多是世界前三和世界第一。

想象一下,有个人参加奥运会,从游泳,跳水,篮球,跑步,跳远,足球,自行车,马术,摔跤,拳击等等所有项目都能进入前八名决赛,而且还能拿下不少金牌,银牌,铜牌,第四名……那这个人该是多么的牛!

再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国凭借着阿里,华为,腾讯,百度等同样紧追美国。以云计算为例,德意志银行2016年5月公布的报告,世界三强是美国亚马逊,微软和中国阿里巴巴。

比如液晶面板,论产值和利润中国仅次于韩国,普通人印象中牛得不得了的日本液晶产业,现在只有JDI一家,份额不到全球10%,2016年还在裁员……

比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国,美国和韩国三家垄断了世界市场,中国至少排在世界第三。2017年中国手机品牌世界份额预计合计超过50% 再比如造船业,世界三强是中国日本韩国,中国份额排在第一。

再比如家用电器,中国,韩国,欧洲占据了世界主要份额。再比如通讯设备产业,华为、中兴蒸蒸日上;民用无人机方面,大疆在技术和产值利润上都名列前茅。

再比如服务器,2016年Q3全球出货前五惠普,戴尔,联想,华为,浪潮,都是中美企业,日本和德国都没有。

再比如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包括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海洋工程船舶,全球市场是被中国,韩国,新加坡三强把持,中国占全球份额35%,位居世界第一。2015年全球钻井平台超过80%是中国制造。海工装备美国,欧洲,日本基本都没有什么份额,中国主要就是和韩国新加坡竞争。

第三,在全产业链和发达国家竞争的情况下,中国工业还在高速增长,而发达国家增速放缓。

中国和发达国家人均工业产值最高之一的日本对比,2015年中国人均工业产值已经是日本的40%,保持6%的增速,中国人均工业产值追平日本并不遥远。

液晶面板排在中国进口主要工业品的第三位,而到现在包括液晶面板的核心材料和生产设备在内,例如玻璃基板,偏光片等,已经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液晶面板技术的下一代OLED显示技术,中国目前进度仅次于韩国。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进口排在中国进口工业产品的第二位,国产汽车自主品牌势头已经起来了,国内各大车企对汽车的投资也是天量,这个产业也在逐渐向上攀爬。

集成电路也是我国产业链条上的最大缺口,这点我们还在起步阶段,虽然芯片设计已经有海思,展讯,芯片制造有中芯国际,芯片封装有长电科技(19.020, 0.01, 0.05%)等,集成电路产业也在以20%的速度发展,但是总的行业投资额并没有超过发达国家,而且技术差距还很大,因此这一行业的竞争还将长期化。

下面举三个例子来说明,过去15年发达国家的产业是如何被中国挤压的。

举例一:安防系统

2000年以前,全球视频监控安防领域,都是被美国霍尼韦尔,泰科,德国博世等少数欧美企业垄断,是典型的高科技行业。我们80后小时候看到美国电影里面,都会有视频监控室的镜头,现场直播一览无余,当时觉得牛得一塌糊涂。

2001年,中国成立了一家叫海康威视(28.940, 0.02, 0.07%)的企业,仅仅6年后的2007年,这家中国企业就进入了a&s评选的全球安防50强。那么八年后的2015年,海康进步到什么水平了?

根据权威市场调研机构HIS 2016年7月发布的2015年全球视频监控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CCTV和视频监控领域,海康威视2015年全球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16.3%增长至19.5%。排名全球第一。不要以为海康的市场只是在国内,在海外的增长更快: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6.2%增加到2015年的9%,海外业务增长高达50%。

我们保持高增速,就意味着欧美企业的份额又被降低了!

有的人,总是对中国制造极为苛刻,动辄就是中国制造都是低端,没有核心技术,一提起美国日本就是高科技,质量好,掌握核心技术,高端。实际上,中国制造科技企业净利润达到甚至超过苹果公司水平的公司也有很多!

有的人,一提起中国制造,就条件反射地说中国公司技术不行,管理不行,质量也不行,既然都不行,那为何能在全球竞争中能够步步紧逼欧美日企业抢夺其份额?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在很多行业,我国的确还落后发达国家,但同样在很多的行业,我们在技术,管理和质量上一定有超过发达国家同行的地方,不然何以能在竞争中不断胜利?

举例二:光伏产业

中国光伏产业绝对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从中国企业大举进入被发达国家垄断的光伏产业,到把国外主流生产商全部打垮破产,中国企业自身也遭遇多年全行业亏损,然而咬牙坚持,凭借着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全产业链降成本,最终实现全行业盈利。这中间故事的精彩完全和中国液晶产业奋起的故事有一拼。

中国光伏产业的故事完全体现了中国产业人前赴后继振兴实业的精神,虽然中间大量的过度投资一度造成了全行业产能过剩和亏损,然而中国的有钱人拿钱投制造业,即使失败了,也比炒房炒股要好上千万倍。

2005年,中国份额只有全球11%,光伏组件的EVA膜,光伏背板材料,光伏玻璃,硅片,硅料等基本全都依赖进口,中国只拥有电池片制造和组件生产技术。

光伏组件的原料是高纯度的多晶硅料,需要99.999%以上的纯度,2005年中国还不掌握硅料提纯技术,2005年中国多晶硅产量只有约80吨,仅占当年全球太阳能电池耗硅量2.87万吨的0.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所需的多晶硅近乎100%需要通过进口解决,以德国wacker,美国MEMC,REC,日本三菱等多晶硅料企业凭借着高纯度硅料制造技术赚取了大量利润。

2005年,全球多晶硅硅料价格仅仅30美元一公斤,而到了2008年,随着中国企业大规模进入光伏产业,多晶硅硅料价格竟然冲高到了超过400美金一公斤,由于中国组件生产商集中在下游环节,外国供应商赚取了大量利润。

中国公司当然不会甘心被人卡脖子,突破太阳能级高纯度硅料生产工艺后,也开始大举进入多晶硅制造环节,到了2015年,中国高纯度多晶硅产量16.5万吨,占全球总产量34万吨的48.5%。全球多晶硅硅料价格,也从2008年的超过

400美元,下降到2010年的100元,2012年下降到50美元,2015年下降到20美元一公斤。

我国现在每年仍然会进口部分硅料,但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进口价格低,外国供应商在工艺上领先导致生产成本总体仍比中国厂家略低,因此可以低价供应中国市场,由于中国天量产能的存在,外国多晶硅厂家已经无法随意提价,一旦提价就会激活更多的中国产能。

不仅是硅料,中国公司还突破了用硅料制造硅锭,把硅锭切割成硅片的生产工艺,下游的三个环节,硅片,电池片,组件,到了2015年,

中国硅片产量48GW,占全球总产量60.3GW的79.6%;

中国电池片产量41GW,占全球总产量65.5GW的62.6%;

中国光伏组件,也就是太阳能面板产量达到45.8GW,占全球总产量60.2GW 的76.1%。

上述包括硅料在内的四个制造端主要生产环节产量均连续位居全球第一位,其中太阳能电池组件已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位。各环节产量前10名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位于中国。

光伏产业的全球龙头是德国,一直到2008年,其全球市场份额还是世界第一,在中国企业的竞争下,德国光伏产业几乎全行业衰退。

不只是德国,日本光伏组件本来是被京瓷,夏普,三菱等日本本土品牌占据的,2011年,日本本土品牌还占据了日本90%的光伏市场。

而到了2014年,日本已经是中国光伏组件最大的出口市场。日本本土的京瓷,夏普,三菱等光伏厂家,不仅无力在海外市场和中国竞争,连本土市场也被蚕食。

举例三:空调

2004年,中国空调的龙头企业格力电器(28.400, 0.31, 1.10%)实现销售收入138.32亿元,比上年增长37.74%,实现净利润4.2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4%,净利润率为3%

而到2015年,格力营收977.45亿元;净利润为125.32亿元。净利润率高达13%。10年间收入增长了7倍,利润增长了30倍,净利润率提高了4倍。

格力家用空调全球市场占有率也增长到了2015年的23.1%,跃居世界第一,同时期美的,海尔空调的全球份额也在增加,那么谁的份额被抢走了?欧洲,美国,日本的家电企业。

中国空调产业曾经产值和利润都远远不如日本,而现在产值和利润都大大超过了日本。

中国还在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份额,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格力空调出口增幅高达17亿美元,增长24.5%。如果算上格力在巴西等海外工厂的销售额,格力来自海外的销售额更高。世界空调生产企业主要就是中国韩国日本,格力出口的增长就是在挤压日本韩国的份额。

中国不受待见,当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奋起挤占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利益空间,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一个问题,中国的发展不能同世界成为简单的零和游戏,必须共赢才能走得更远!

我们也要认识到,到目前为止,中国产业的许多进步属于跟随型,领导型成就比较缺乏。

我们发展的目标是要成为领导型国家,能够在无人区开辟出新的产业,自己受益的同时也让全世界雨露均沾。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科技实力!我们,准备好了吗?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班级:机械五班 学号:2010301390148 姓名:李维崧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趋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差距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从手工作坊、机器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发展到柔性生产,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美日等国领先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弱,有些市场还不够完善,教育制度较落后等方面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我国制造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发展战略,改善教学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民经济的步伐。于是大型工业机械、重大民用装备和众多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再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把制造业提高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在80年代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一度认为制造业进入了夕阳阶段,影响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国家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新认识,政府及有关领导对制造业的发展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国务院委员宋健1995年4月在接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时,对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如果制造技术不发达,这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富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为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大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制造技术也有多个项目开始实施,如“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形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

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

当前联合国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来划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使用三个指标计算,1,人口健康水平,主要用人均寿命来衡量。2,教育和知识水平,用文盲率,大学,中学,小学入学率等指标来衡量。3,生活质量:使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以色列、韩国、马耳他、匈牙利和捷克。 另外,阿联酋、科威特等产油国人均GDP很高,但社会发展程度低,文盲率在30%以上,不能列入发达国家之中;摩纳哥、列支敦士登等微型国家也不列入其中,香港、台湾、荷属安的列斯等未获国家地位的经济体也不列入其中。 2005年世界发达国家新名单(括号里面的是按名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 原有的发达国家(共24国): 欧洲(18国):卢森堡(69,056)挪威(53,465)瑞士(49,246)爱尔兰(46,335)丹麦(45,015)冰岛(44,133)瑞典(38,451)英国(36,977)奥地利(35,861)荷兰(35,393)芬兰(35,242)比利时(34,081)法国(33,126)德国(33,099)意大利(29,648)西班牙(24,627)希腊(18,995)葡萄牙(16,658) 欧洲非发达国家:东欧的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黑,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克罗地亚,匈牙利,都算不上发达国家 美洲(2国):美国(42,076)加拿大(32,073) 亚洲(2国):日本(36,486)新加坡(25,176) 大洋洲(2国):澳大利亚(29,761)新西兰(23,276) 新增的发达国家(8国): 塞浦路斯(19,008)巴哈马(18,190)斯洛文尼亚(17,660)以色列(16,987)韩国(14,649)马耳他(13,144)匈牙利(10,896)捷克(10,708)

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实力差距

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实力差距 作者:周倩来源:读者 中国仍处于“重化工业”阶段 按照日本的划分标准,“重化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崛起的起点,表明这个国家已经有能力从自然界大规模获取资源,强势推进工业化了。法国在100多年前建造了埃菲尔铁塔,在以石头建筑为主要特色的巴黎,搞这么大一个钢铁建筑物,就是在炫耀当时法国冶金业的成就。 日本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重化工业”的高度加工阶段。日本钢铁和电器产品能大举攻占美国市场,除了成本优势,其技术实力也不容小觑。现今中国钢厂拥有全球60%以上的产能,但中国钢铁产品并没有攻入美国市场。 中国现在仍处于“重化工业”阶段,GDP主要是“钢材水泥堆起来的”,占到60%,消费只占30%。而韩国已经超越“重化工业”阶段,正向产业链下游移动。韩国主要在做什么事情呢? 钢材水泥很消耗自然资源,韩国本土没什么资源,但韩国能把钢材造成精密器件——高加工度化,同样的资源获得的经济价值可以高很多。韩国汽车、船舶和电子产品在世界上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甚至对“日本制造”构成很大竞争压力。制造业在韩国GDP中的比重超过50%,高于“世界工厂”中国。 日本已达到“极端制造”阶段 日本现今的工业水平已不仅是“高加工度化”,而且上升到“极端制造”的层次。 比如精密机床,同样重量的机床,瑞士货的价值最高,是中国货的10倍;日本货的价值可比肩德国货,是中国货的3.5倍。从日本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中可以看出,它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很低。同时,日本的资源回收技术也很强。 日本的精细制造是要用最少的占地、最少的原料,创造最高的价值,而且日本制造业是典型的“清洁结构”。 以单位能源1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GDP计,中国大约是0.7美元,美国为3.4美元,德国为7美元,瑞士为9美元,日本使用同样多的能源所产生的GDP为全球之冠,高达9.755美元,相当于中国的15倍。 低资源依赖度的精细制造,正是日本产品纵横世界市场的根基。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到底体现在哪里?在中国正努力追赶先进水平的时刻,认清差距可以使人们更加清醒,可以使中国的步伐更为扎实。 中国全球竞争力下滑的信号数字虽然枯燥,但可以作为有力的证据。近来纷纷出台的各类统计数据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作出了宏观的描述。一个最近的数字是中国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这份名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经济增长率为9.9%,略快于2004年的9.5%。差不多一个半月前,央行发布消息称,截至2005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同比增长34.3%。 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样被中国的研究者们用数字做了对比。2006年2月,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这份报告指出,中国等61个国家仍属于欠发达国家。尽管这份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报告,其中的一些内容,受到许多国民的质疑,但在观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方面,提供了一种从现代化水平去衡量的角度。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中国的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为33点,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62位。2003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也就是中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实现程度为82%,排在世界108个国家的第60位;中国第二次现代化,即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绿色文明转变的指数为33点,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55位。 从经济上看,何传启说,中国经济的比较特点是——世界影响力比较大,国际竞争力比较小。近期公布的另外两份报告揭示了中国经济竞争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世界经济论坛 (WEF)发布的2005~2006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球竞争力大排名中,中国名列第 49 位,较2004年下降了3 位。另一份权威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研究院发布的 2005 年 IMD 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在全球60个经济体排名中从2004年的第 24位降至第31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约为100年,赶上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约需100年。” “自主创新”也正是中国与发达国家一个最大的差距。“在高科技产品的质量和研发方面,中国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傅高义说。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发展的战略,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突出的竞争优势。它们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多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大多保持在30%以下。与之相比,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金的高投入、能源的高消耗,很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据测算,目前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设备投资60%以上依靠进口,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9%左右。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中美之间最大的差距。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黄靖仔细解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经济的发展分为几个层面,从低往高陆续包括消费、生产、投资和金融。一般来说,产品都是在最容易的地方、最接近市场

锐参考|这个老牌发达国家的顶尖人才,来中国越来越方便了

锐参考|这个老牌发达国家的顶尖人才,来中国越来越方便了 目前,与中国开展科研合作已经是不少英国科研机构的重要方向。这 得益于2017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发布科技创新合作战略,这是中国 与其他国家联合制定的首个双边科技创新合作战略,也标志着两国在 近40年科技创新合作基础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中国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而作为老牌发达 国家的英国则积累了深厚的科研资源和实力,两国在科研方面有相得 益彰的互补性。 两国持续深入科研合作 据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介绍,自2014年以来,双方在中英联合科学 创新基金(英方称“牛顿基金”)框架下共同支持开展了460个合作 项目。中英科技创新合作战略搭建了未来两国科技创新合作的框架, 涵盖了一系列优先合作领域,包括生命科学、食品安全、可再生能源 与环境技术等,同时规划未来合作的新机制,包括年度旗舰挑战计划等。未来双方将在研究创新、新技术产业化等多方面开展全链条的广 泛合作,促进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约翰·英纳斯中心是全球知名的英国科研机构,主要聚焦植物学、遗传学及微生物学领域,该中心和北京、上海的科研机构共同开展了 超过20个合作项目,并且两边的科研人才交流非常频繁,国际化程度 较高。 约翰·英纳斯中心主任戴尔·桑德斯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 国科研不但在国际合作程度上“持续提升”,部分领域的科研质量也“已达到一流水平”。桑德斯主要从事代谢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他以 自己从事的领域举例说:“中国这方面的科研质量已经与英美处于相 同水平。” 桑德斯回忆说,他早年攻读博士学位时,对中国的科研论文还没 有什么认识。“但中国现在的发展速度绝对让人惊讶,学术成果的质 量也同样如此。因此对我们来说,与中国开展合作能获得很好的助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特点及原因比较

问题: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特点及原因比较? 答: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特点以及原因的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从人口转变时间的角度来看 ①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口转变,比西方国家迟了50---100年,起步较 晚,第一次的人口转变是从死亡率的快速下降开始的,死亡率的下降过程比西方国家迅速的多。中国的人口转变变化更加迅速,整个转变过程历时比西方发达国家短。 ②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起步早,从18—19世纪发生了人口的第一次转变。 并且整个人口转变跨越的时间段比较长。 ③原因比较: *发达国家人口转变起步早是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包括食品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本质上应归功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迅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饥饿死亡率。而科技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有效地遏制了传染病、流行病的蔓延,降低了疾病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 *中国的人口转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的,起步晚,是在经历了民族解放运动,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后才开始的,发生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它得益于新中国的建立,此时国泰民安,公有制的分配制度和医疗卫生体系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婴儿死亡率。民族工业和医药卫生事业的普遍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了关键的作用。而历时短是因为有国家人口政策干预的结果,是在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国家人口政策控制之下发生的。 2、从人口转变速度以及政府干预的角度来看 ①中国人口转变的速度非常迅速,生育率在短期内快速、大幅度的下降。国家干预色彩明显,并且起了主导的作用,具有政策性。 ②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转变历时较长,生育率下降是缓慢、渐变的过程。转变是自发的,国家干预很少,具有自发性。 ④原因比较: *中国人口转变历时短,是因为国家人口控制政策干预的结果,国家从70年代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导致了我国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个体生育行为先于生育意愿的变化。 *发达国家人口转变历时长,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自发的,是工业化、现代化的结果,是生育观念、生育行为转变的结果,个体生育意愿主导生育行为。 3、从人口转变主导因素的角度来看 ①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主要力量是政府,具有外在性。 ②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的主导力量是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内在性。 ③原因比较: *中国政府力量在人口转变过程中明显,不仅是因为要缓解人口压力,还因为中国不能向欧美国家一样等到经济发展后再实现人口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低,而经济与人口的关系是相互的,如果等到要效仿欧美模式,那势必要阻碍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中国的人口转变需要国家力量的大力参与才可

中国对最不发达国家援助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对最不发达国家援助的现状与展望 最不发达国家即那些长期遭受发展障碍的低收入国家,特别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和有严重结构性缺陷的国家,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并将其衡量标准定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600美元以下;(2)人口不超过7500万;(3)扩大的实际生活质量指数(包括预期寿命、人均摄取热量、入学率、识字率等)不超过47点;(4)经济多种经营指数(包括制造业、工业就业比重等)不超过22点。目前全球共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其中非洲33个,亚洲及太平洋地区14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个。这些国家总人口为9.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2%,但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极其脆弱的地位,人均国民总收入均低于745美元这一门槛,其中半数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48个国家的出口量加起来占世界总量的1%,直接投资占世界总额的2%不到。世界最穷国是莫桑比克,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0美元,约为卢森堡的一千分之一。 中国对最不发达国家援助的现状: 一、中国一直将最不发达国家作为援助重点,用实际行动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向他们提供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中国已经向最不发达国家先后援建了近千个各类项目,涉及工业、农业、文教、卫生、通讯、电力、能源和交通等领域,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还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

500亿美元,明确要求将资金优先用于最不发达国家。2009年,中国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占当年对外援助总额的40%,2010年超过了50%。 二、减免债务,减轻负担,促进受援国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10年,中方已与非洲、亚洲、拉美地区和太平洋等地区的50个国家签署了免债议定书,免除到期债务423笔,其中免除44个最不发达国家共计238亿人民币的债务。 三、开放市场、扩大进口、提高最不发达国家的贸易能力。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的多数对华出口商品实施了零关税待遇,实实在在地帮助受援国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 四、增加投资、推动就业,促进最不发达国家经济内生增长。积极支持中国企业按照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经贸合作,已在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和柬埔寨等国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对促进当地投资、增加税收和解决就业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五、培养人才、提升能力,为最不发达国家培育植根基层的本土专家。中国已经为最不发达国家培训各类官员和技术人员2.6万多名,今后5年将培训包括最不发达国家在内的8万名各类专业人员,以增强最不发达国家自主发展能力。 中国对最不发达国家援助的展望

中国与某些发达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比较和综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 姓名:段伟詹祎捷陈博宇张晋瑜 _ 学号:2011010339135 2011010339137 2011010339151 2011010339152 系别:食品科学系 _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班级: 1101B 指导教师赵伟___

中国与某些发达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比较和综述 关键词:社会保障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启示 摘要:社会保障事关亿万国民的切身利益。伴随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演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中探索前进;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学科与理论建设亦在蓬勃发展。无论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还是社会保障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都需要有专门的理论学术园地来汇集海内外百家智慧和展现这一领域的新信息与新思考。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和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理论支撑、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制度及经济发展模式、水平等因素的差异性和一国发展需要,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会存在差别。不过,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中借鉴合理成分从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在国外的起源 在欧洲,早期社会保障实践的思想起源是与慈善思想紧密相连的。早期教会组织者,提出“贫困”不是罪恶,需求来自于不幸,社会其它成员对于不幸必须承担义务,这种义务不是怜悯,而是正义的行动、是责任。需求者有权利得到帮助,而那些生活较好的人则有义务提供帮助。他们把给予奉为自己的一种责任,代表上帝向受苦难的人进行给予,同时在教会组织内部进行互助。此后,这种社

会伦理道德在统治欧洲上千年的基督教教义中随处可见。“假如有人感到饥饿,他就应该得到食品,如果他需要衣服,他就应当有衣服穿,如果他缺少家庭用具,就应该得到家庭用具。应当根据每个人的需求向他提供帮助。”在整个《旧约全书》中,都有类似“严禁让穷人空手而走和向不幸者(老、病、残、穷)行善的说教。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制度诞生,是以德国19世纪80年代社会保险项目的颁布为标志。但是作为一种社会保护机制,它在人类社会中很早就以福利或慈善等形式存在。回溯社会保障的起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的再分配机制,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和价值体系,并且与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相协调和适应。中国与欧洲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及经济社会组织结构,自然决定了中国与欧洲不同的保障机制和保障传统。 二社会保障制度在某些发达国家的发展 1.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分析 美国社会保障立法虽然较晚,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超常规发展,其立法种类、保障范围与水平均达到美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增值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对美国社会经济发挥了以下积极作用:一是维护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促进社会生产率稳定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美国经济的运行状况,如通过强制性保险和补助性救济及工作性培训使劳动力得到保护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变化,又如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二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如降低贫穷人口的比重,在一定时期内补偿失业者,照顾弱势群体,通过收入累进税和社会福利开支调节经济周期,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促进资源配置等。此外,美国的公共年金计划是发达国家中运行最有效的,与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相比,其特点是低税率、低保障水平,一个重要原因是退休金的工资替代率低,从而为企业年金的发展留下很大的空间,促进了基金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成为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典范。 2.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迄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一。英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包含社会保险、社会补助(住房、儿童、食品、高龄老人)、社会救助(低收入户、贫穷老人、失业者)、保健服务、社会服务。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支出方向和行政管理三方面内容构成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即资金来源有个人缴费、雇主缴费、财政预算、国民保险基金投资效益等四个渠道;支出方向体现“全民保障”和“全面保障”;行政管理由全国社会保障部门统一负责。此外,近年来英国政府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和变革,主要是通过鼓励发展单位保险和商业保险、调整运行机制、项目实行支出限额管理等方式,达到减轻政府负担的目的。

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对比分析及策略

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对比分析及策略 一提教育改革,人们往往先要研究一下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的成功之处。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中,最有代表的当属美国教育。当下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专家们就很深入地研究了世界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教育。遗憾的是,本轮教改是否成功尚有待验证,不容否认的是越改问题越多,越改不满的呼声越多,原因何在?笔者不是什么专家教授,也没有条件亲赴美国等发达国家考察。但作为在教育一线工作近20年的教育工作者,亲历中国教育发展20年,还是有点说话的资格。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就是专家们在介绍外国做法时,不能全面地介绍,不是既介绍其优点的同时也介绍其不足,不能分析出这些做法在什么条件下适用,在什么条件下不适用,甚至把人家已经抛弃的东西当作宝贵财富来吸取。笔者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对比,归纳出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存在的不同之处。 1.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不同。有人认为,西方国家不重视思想教育,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西方国家包括日韩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只不过是他们各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而已。很多发达国家对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一靠宗教,二靠诚信制度,三靠法律。西方国家让基督教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军队,其对人的约束与教化力量可想而知。宗教在世界很多国家的思想教育体系中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而我国不存在这种情况。我国的诚信制度尚未建立健全。我国的思想教育靠的是政治和语文学科。其中政治学科教育力度并不理想。所以,在我国,语文课不仅要授业、解惑,而且要传道,更重要的是塑魂。如果说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的话,那它就是授业、解惑、传道、塑魂的工具。仅仅把语文看成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化、语言文学,都是不够的。我们的老祖宗早有定论:文以载道。 策略:尽快在初中以上的学校建立诚信制度。在语文教学中加大《国学》教学力度。开设综合学科《生活常识》,包括安全常识、健康常识、医疗常识、法律常识、社会常识、政治常识、礼仪常识、劳技常识、就业常识、创业常识、发明创造、电脑使用等,将现有的微机课、劳技课、综合社会实践课等溶入其中。 2.学生学习精力投放的方向不同。有网友总结,美国100%的学生用100%的精力研究科学,中国100%的学生用50%的精力学习英语,而且教材越来越难,很多偏才怪才就因为英语学不好而遭到淘汰,这的确是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很多精力就这样消耗掉了,可又能对中国发展起多大作用呢?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摘得了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益川敏英的学术成果享誉世界,但他英语不佳,是其弱项,他本人也从未走出过日本(新华网 10月8日)。 策略: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小学4年级以前不开设英语,5年级以后开设,把九年级英语放到高一,初中阶段只学现行7、8年级教材,高二、高三教材放到大学,大学只在外语院校开设英语必修课,其它院校只作为选修课,从量上减轻负担;中高考考试分数由目前的150分减到100分甚至再少些。

中国为何未能成为发达国家

中国为何未能成为发达国家 蔡定剑(2007-1-10)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亚洲四小龙都进入发达国家(地区)行列,日本196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395美元,1961年开始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7142美元,一跃而超过美国。中国改革开放也三十年了,生产了占美国30%的消费品,但工资水平仅为美国的4%。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多年却受困于生产过剩,内需不足。同样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为什么未能成为发达国家? 究其原因,如果仅从经济结构来说,中国经济至今没有建立起发达经济体所绝对必须的,以兼顾到劳资双方共同利益为特征的共享经济体,资本和权力部门利益被最大化,劳动者的利益诉求被忽略。一个显著的表现是,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没有随着GDP的增长比例而增长。因此,社会生产力与消费水平发生巨大反差,劳动与资本所发生的结构性失衡,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者参与制度的缺失是劳动者在与资本利益博弈中失败的根本原因。而构建劳动与资本利益共享的经济体,是我国经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必须要越过的门槛。 一、当前严重失衡的经济现实 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提供的数据:“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至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占GDP 的比重仅为51.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另据央行数据,我国“流动性过剩”近年来快速增长,至2006年11月底已达11.12万亿元。“流动性过剰”的本质是资本性资金过剩,其本质是劳动与资本的分配比例失衡(见南风窗2006年11期蔡定创《流动性过剩的自白》)。 解读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经济生产过剩、消费不足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歩。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一般在78%左右,而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已下降到38%,连发达国家的一半都达不到,此说明,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的增长和出口,国内消费市场在相对萎缩,国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不为消费的生产,何能持续?当生产能力过剩时,消费就是生产力。 生产过剩、内需不足的矛盾不是始于今天,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当时的扩大内需,就没有将调节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提高劳动者的分配比例作为目标,过剩的产品用“竞次”【刘传喜注:“竞次”即“race to the bottom”

如何看待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讨论题目:如何看待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发言稿 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在发言前,我想先讲一个我们潮汕人常说的一个俗语:“兄弟多个,谁先富起来,后者策马直追。”出于潮汕人好胜的文化观念,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外面,竞争的观念存在于每一个潮汕人的意识里。其实,个人觉得不仅仅是我们潮汕人,其实竞争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当今的社会,有发展,就有竞争;有差距,就有动力。 当然,国家之间更是如此,我们可以作个比喻,发达国家就是龙头“大哥”,而发展中国家就是实力较差的“小弟”,跟在“大哥”的后面追赶,也逐渐的成长壮大。在诸多兄弟之间,中国可属一个生长迅速的“小弟”,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也就是中国近百年的战争,中国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不仅如此,当中国还在国内嚷嚷着搞文化大革命时,西方国家却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就连我们的近邻,日本与韩国也在这个时候发展壮大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国民素质、科学技术等方面上,都有很大的见长,为此,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国情,看清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做到“知己知彼”。 在此我简单的发表一下本人的观点,说的不全面,也希望大家不要见笑。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起步上,前面我说过,中国经历了百年战争,在近代被列强侵略,我们的穷造 就了人家的富,我们起步这么晚,现在当然还比不上人家。 2、资源分布上,众所周知,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而西方正好相反,这 也是造成差距的一个根本原因。 3、国民素质上,公民意识亟待提高。荣辱颠倒,是非不分,见利忘义在相当人数 中存在、漫延!比方城里人看不起乡里人,机关的人看不起工厂的人,热情者 越来越少,冷漠者越来越多。连过马路都如此,坐在车里的人似乎高人一等, 不愿让过路的人,稍慢一拍,喇叭按过不停。出过国门的人大概都看到,在欧 美国家,如果有人过马路的话,司机都会礼貌地停车让行人先过,甚至在行人 犹豫时,司机会伸出头来用手示请行人先过。我认为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公平意 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 4、科技创新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研究和开发投入占GTP的比 重一般都在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多在70%以上,而对外技术的 依存度均在30%。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金的高投入、能源和资源 的高消耗、环境和生态的损害、对廉价劳动力的盘剥。目前中国对外技术依存 度高达50%以上,设备投资60%以上靠口。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39%左右。 5、军事上,历史原因,我军事装备实在落后,但朝鲜一战,我们竟赢得胜利不正 说明我军军事装备正革新,相信不久便能赶上。 6、…… 造成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原因很多,历史原因不说了,现实原因主要还是凝聚力,艰苦创业精神不够(更主要是历史原因),但从当前中国的努力上,我觉得中国的发展速度是发达国家不可忽视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有扬眉吐气的一天,谢谢。

中国环保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的you势

中国环保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的you势 中国环保尽管起步晚而且步履艰难——在人均GDP不到800美元的工业化前期就开展较大规模的环境治理,但这也给中国环保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目前,中国环保的确在有些方面已经不逊于发达国家: ①有不落后的环境管理体系和体制。 在环保领域早就实施了污染治理设施的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制度、污染者付费(PPP)等制度,排污权交易等也在试行。无论是政府管制还是市场介入,可以说发达国家有的环境管理办法中国都能找得着。近两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的研究主题分别是“中国环境投融资机制创新”和“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将直接进入政策,这也可以说明至少在管理手段上中国跟上了时代。当然,这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在具体执行和落实中存在严重问题以致在环境管理上出现了“说的一套、做的一套”; ②在具体的环保技术上也有诸多先进之处。 中国的工业污染治理方法从末端治理——通过关停并转进行产业结构和规模调整——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发达国家在污染治理技术手段上的探索真正成为了加快中国污染治理步伐的“河里的石头”。最近五年来,在GDP年均增长超过8%的情况下,2000年全国12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1995年分别下降了10-15%,全国工业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开始恢复。不仅如此,尽管日本是以环境实力的先天不足和环保技术的后来居上闻名的,但中国的确已在诸多环保技术领域超越了日本。这可从下面这个例子得见一斑: 这个例子是关于朱鹮保护的。朱鹮是一种曾遍布东北亚地区的环境指征动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较高:栖息地要有高大树木便于栖息和筑巢,要有未受污染、物产丰富的水田、沼泽供觅食。朱鹮因其羽毛洁白如雪,体态秀美优雅被誉为“东方宝石”,很受日本人宠爱,其拉丁文学名Nipponianippon就是“日本、日本”的意思,早在1934年就被日本皇室定为天然纪念物。然而,由于砍伐、水污染以及广泛施用农药化肥等造成的栖息地破坏,1960年代初朱鹮在日本已是危在旦夕。日本人在环境保护上迷信人定胜天的理念,日本科学家认为,日本的朱鹮种群已无法依靠自身的能力繁衍下去,只有让它们生活在人工模拟的生境中,才能免遭灭绝的厄运。为此,他们花了很大的代价捕捉佐渡岛内仅存的6只朱鹮,并于1967年在该岛设立了保护中心,为它们模拟建造了他们以为很适宜的生存环境。但5只朱鹮不久相继死去。日本环境厅又于1981年把全国仅存的5只野生朱鹮也全部捕送到保护中心异地保护。巧的是同年我国在陕西秦岭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日本科学家当时声称中国的朱鹮种群只有模仿他们异地保护的模式并得到日本朱鹮种群的支持,才有可能超过重获新生。二十一年荏苒,2002年10月,日本最后一只国产朱鹮阿金死去,这种保护方式遭到了彻底的失败。而同期中国的朱鹮发展到了近500只,其中野生种群就有300只。 在保护朱鹮上,中日两国起点几乎相同,投入相差百倍,效果则是迥异。中国的做法是根据生态学规律,以就地保护为主,即在查清朱鹮分布的情况下,重点保护栖息地。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实际上也是保护技术的巨大差异。这种事还不是孤例,近两年,日本北海道札幌近郊某地通过人工投喂等措施使候鸟丹顶鹤成为留鸟,看起来利于丹顶鹤的数量增长,利于当地开展旅游业,却违背了自然规律——迁徙有利于鹤的择优、有利于鹤的强身健体,有利于鹤的繁殖竞争,有利于鹤的食源广泛。丹顶鹤成为留鸟,长此以往,对鹤种群的发展肯定是不利的。与此同时,我国陕西的几个保护区却在联合致力于恢复朱鹮的候鸟特性,以便这个物种能经过自然选择重新回到种群兴旺状态,这与日本将丹顶鹤变成留鸟而沾沾自喜有天壤之别。

中国与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差距

中国与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差距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保险是专门以风险为经营对象、为人们提供风险保障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是一种风险转移的机制,同时具备储蓄功能。与一般的企业相比,保险业具有投资需求大、经营周期长、利润率稳定的特点,是典型的以创新来推动增长的金融产业。中国保险业尚处于成长初期,发展速度较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费收入每年都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全国保费收入在1980年是4.6亿元,但到2004年底,保费收入达到4318.1亿元,同比增长11.3%,保险公司数量发展到近百家家,总资产达11853.6亿元,其中外资保险公司37家。现保费收入世界排名在15—20位之间。从过去的20年来看,保险总资产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 一、中国保险业的现状及问题 自1980年中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行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保监会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784.1亿元,同比增长39.1%,是200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336.7亿元,同比增长17%;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658.4亿元,同比增长49.2%;截止2008年末,中国保险市场主体由2007年的120家增加到130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445家,兼业代理机构136634家;保险业总资产3.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2%。保险行业在优化资产配置,化解投资运作风险,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保险业的现状 1. 与世界同行相比,中国的保险市场起步较晚,开发程度较低。但发展迅速,保险市场尤其是城市保险市场的潜在需求巨大。 2. 中国保险产业规模较小,有效供给不足。与风险种类繁多这一现实相比, 所提供的险种单一,保险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有限险种的经营上,保险产品同构现象十分严重。 3. 中国加入WTO后,将有更多的国外保险公司以合资或独资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国内的保险企业将面临外来竞争和自身发展的双重压力。 (二)中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1. 管理模式落后,经营机制陈旧。中国的保险业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经营方式,重规模不重效益,贪大求全,专业性不强,缺乏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没有高效的资金运营渠道和手段。 2. 产品结构单一,缺乏产品开发体系。险种开发无论从速度、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3. 专业人才欠缺,而又不注重培训储备,势必会给未来的竞争带来被动。

我国安全生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安全生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 我国安全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1 总体安全水平 按国际劳工组织2000年公布的数据,近年来世界工矿企业从业人员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从总体上来说呈增长势头。 1990~1999年间工业发达国家和前欧洲经济转型国家工伤死亡人数逐年减少,死亡率(除俄罗斯外)逐年下降,见表总—3。1991~2001年间我国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死亡率逐年减少,见表总—4。 表总—3 1990—1999年世界部分国家工伤死亡人数及死亡率变化情况 单位:死亡人数:人;死亡率:人/10万人

资料来源:(ILO YEARBOOK OF LABOUR STAISTICS 2000)。 *该国的保险记录,是赔偿的伤害数。 **位次为50个国家按死亡率从高到低排列顺序。 日本的10万人死亡率依据后生劳动省统计的就业人数计算得到。

1)美国、日本和中国各行业事故死亡人数变化情况 美国1995~2000年间各行业部门职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建筑业表总—5,2000年为1154人,占职业事故死亡总人数的19.5%;第二位是运输、电力与公共业,2000年共死亡957人,占总死亡人数的16.2%,其中公路运输与仓储业又是该领域死亡人数最多的部门,当年共死亡566人,占总死亡人数的9,6%(这里所指的公路运输是因公出时公路运输工具事故身亡者。如按我国统计方式,美国2001年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为4.27万人,机动车保有量约为23500万辆,万车死亡率约为1.8)。美国采矿业已成为比较安全的行业,全行业2000年仅死亡156人,其中油、气开采死亡83人,煤炭开采死亡40人,非金属矿产品24人,金属矿产品9人。

中国建筑业与发达国家差距

中国建筑业与发达国家差距 中国建筑业与发达国家差距 2011年03月25日 收购并购刚刚起步;产业分工难以明晰;信息化管理尚未普及;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程度不高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企业,生产规模庞大,资本实力雄厚,建筑产业的功能扩展到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施工、产地经营等综合性建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建筑产业分工细化,行业性建筑企业的品牌特征明显,施工专业化成为建筑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收购并购活动频繁。为了整合资源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提升国际承包工程企业的本地化运用能力,众多国际工程承包商相继实施业内资产重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比如,西班牙GrupoACS公司2003年3月收购了总部位于马德里的GrupoDragadosSA公司,使公司规模扩大了1倍多,也使公司在当年的国际承包商225强排名中从第98位跃到第20位;荷兰承包商RoyalBAMGroep收购了HBG后,排名也大幅度提高。随着国际工程项目的大型化和对承包商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国际建设市场的并购重组将变得更加活跃。 利润重心转移。随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国际建筑工程的发包商越来越重视承包商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传统的设计与施工分离的方式正在快速向总承包商式转变。EPC(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PMC(即项目管理总承包)等一揽子式的交钥匙工程模式以及BOT(即建设-经营-转让承包)、PPP(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等带资承包商式成为国际大型工程项目中广泛采用的模式。承包商不仅要承担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运作任务,还要承担工程所需的融资任务。单纯的工程施工业务利润逐渐降低,承包商的业务开始朝着项目的前期和上游发展,利润重心向产业链前端和后端转移,其中,带资承包表现最为突出。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分析,工程建筑业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最大的服务部门之一。除少数国家的政府项目不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简答题 ? 1.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 2. 结合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趋势,请谈谈中国在未来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战略调整步骤。 答1:国际分工的概念: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它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进一步说,第一,国际分工是不同国家因生产不同商品而在国际上形成的一种劳动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关系必须通过各种媒介实现,如国际商品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经济合作等。第二,国际分工是历史发到资本主义阶段即工业社会阶段的产物。第三,国际分工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以国家的存在为前提,没有国家,也谈不上国际分工。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指商品、资本、货币、技术、服务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换的场所以及进行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的说,世界市场就是国家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而广义的世界市场还包括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服务市场、国际技术市场等,以及由这些市场有机结合构成的市场体系。世界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结果。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矛盾统一体,也可以说它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主体,也可以说它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主体,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及国际劳务合作等各种纽带相联结,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和。世界经济是经济生活在市场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各国和各地区经济走向相互交织、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人们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的全球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答2:(1)从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历程概述 1.1 工业化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和全球工业化过程中,先后出现过三次产业革命,也因此形成了工业化的三段发展历程。第一次产业革命下英国的工业快速发展,是工业化进程的起源;第二次产业革命后,英国工业地位逐渐衰落,美国、德国、日本等大国实现了赶超;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制造业中心开始从发达国家向更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散 1.2 去工业化 随着工业化向发展中国家的继续扩展,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开始了去工业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去工业化的理解不同:地理学领域认为,去工业化是指由于某一地区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传统制造业转移到其它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学领域则认为去工业化意味着发达国家的先进工业逐渐走向衰落,体现在制造业就业份额和产出份额的持续下降。 1.3 再工业化 再工业化概念的提出始于上世纪60 年代人们对传统工业部门的地位和效益提出质疑的背景下,但是由于当时发达国家正处于去工业化浪潮而未受重视。在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