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加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

加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

王爱侠(金陵科技学院软件工程学院)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国家为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针对少数民族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由于民族学生不断增加;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的、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变化,思想文化也处于多元状态,因此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也或多或少发生了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真正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社会的栋梁,也为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他们的贡献,这是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现状

(一)思想道德状况

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数学生基本上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勤奋上进,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主动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鲜明地站在党和国家利益方面,同反党反社会主义思想做坚决斗争。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入了党组织并能够起先锋模范作用,思想稳定,能做到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学习认真刻苦,学习生活已经能够融入校园大环境中。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出于自身的民族感情和民族习惯,有本民族意识,但他们能理性地看待,不过分渲染本民族的民族意识,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但有时自控能力、自我塑造、创新、竞争等方面能力较弱。

(二)经济状况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水平较落后。少数民族家庭的人口数较多,由于家庭收入水平有限,家庭条件比较困难,而较高的升学费用,内地较高的消费水平,这给家里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需要申请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学业。较差的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参与学校、学院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在高校里,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这些不当的心理和行为也可能会伤害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尊。

(三)生活习惯

由于宗教信仰和生长环境不同,各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其生活习惯和汉族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在饮食习惯上,回族人拒绝食用猪肉;维吾尔族学生必须到清真馆就餐;藏族学生喜欢用代表自己民族信仰的藏饰等。这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变化发展中维持下来的,少数民族学生即使到了一个新地方学习,也会保留或是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生活,这也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但这些独特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往往会与汉族学生的思想观念或生活习惯产生冲突,这就需要大家相互尊重和认同,若是双方不能相互尊重和理解,就有可能会引起摩擦和冲突,而少数民族学生出于对自己民族习惯的保护,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和行为,汉族学生也容易产生排斥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

(四)学习状况

学习成绩差的情况在少数民族学生中普遍存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受的基础教育比较差,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是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自学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他们进入大学后,看到这个斑斓的世界人才济济,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比比皆是,汉族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的优异,社会知识的丰富,很强的办事能力,都是他们望尘莫及的,这使他们感到很大的压力。而且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自己的民族语言,他们对汉语多少有些心理上的排斥,有些甚至无法正常地用汉语交流。而内地高校基本上都是用汉语教学,

他们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此外,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计算机、外语、数学等公共课上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进入大学之后,这些课程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们接受的能力,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复杂的计算机程序让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难以应付。另外学习成绩不好和语言的障碍也影响到了他们的就业。

(五)人际交往

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有着更强的自尊心,由于经济条件、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明显差异,这容易让他们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学习生活,他们在保留自己独特的民族习惯的同时,还要适应新的文化氛围和生活习惯,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更加脆弱和敏感,再加上语言障碍,少数民族学生往往不善于与汉族学生沟通来往,他们大部分时间交往范围只限于本民族之间,从面接受不到汉族学生优异的专业知识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使得他们封闭、孤独、困惑,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小团体,与汉族同学产生隔阂,不利于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日常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应高度重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实践,以学生为本,切实为学生着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工作,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巩固民族团结。

(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民族意识

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较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健康积极的民族意识很有必要。因此,我们要了解少数民族的现状和特点,熟悉他们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突出抓好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建立健康文明的思想观念。教育少数民族学生从自己做起,弘扬积极向上的民族意识和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要反对民族歧视,教育各民族学生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开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各项活动,使各民族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观念,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把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问题和政治地位敏感的特点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振兴民族经济、繁荣民族事业。

(二)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各种实际困难

1以人为本关怀学生,加大扶贫助困力度

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地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多数为贫困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他们承受着经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卑和自尊交织的矛盾心理的双重压力。为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这就需要加大帮扶力度。首先在资金上给予扶持,比如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特别是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照顾少数民族学生。另外还要给他们多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这样既锻炼自己,又减轻了经济压力。

2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及风俗习惯

“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教授说:

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为了证明自己民族的勃勃生命力,每个民族总以自己不同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服饰、节日礼俗、生活习俗等等引以为自豪,获得自尊。高校应在广大师生中强调,在接触少数民族学生时,首先是要加强对其民族文化、民族习惯的认识,特别是要重视做好清真食堂、重要的民族节日等工作。如藏族传统节日“古图”、维族的开斋节、回族的古尔帮节、壮族的“三月三”对歌节、藏历新年等重大民族节日期间,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庆祝活动、组织联欢会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3帮扶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

第一,可组织班级学生干部,与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一对一”的帮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少数民族学生刚人学时的焦虑感,直接的帮助能缩短他们的适应期,同时,还能最大化地发挥帮扶的作用。此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第二,建立沟通平台,加强专业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沟通交流。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是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较为粗略,缺乏针对性。而通过这个沟通平台,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就课堂上未听明白的知识点请教老师,通过这个途径,不仅能减少他们学习的阻力,同时还能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学校可设置一些适用于少数民族学生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学校可通过设置一些基础课程,如英语、计算机、数理化等课程,弥补他们之前所学知识的不足。

4帮助他们突破语言障碍,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建立专业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平台,这就需要老师和汉族学生经常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不断的交流中增进友谊,加深民族间的感情,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学校还可以增设语言类课程,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能力,便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三)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建设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促进祖国边疆巩固的重要责任,他们是民族地区的宝贵财富,因此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才关系到民族地区将来的发展、繁荣和进步。在他们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心里健康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在个别方面仍存在如焦虑、敏感、多疑、封闭、自卑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应及时关注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1 学校要健全心理咨询机构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防治大学生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配备专业素质高的咨询人员,特别是少数民族咨询人员,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环境适应、情绪管理、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挫折应对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增强耐挫折能力,学会心理自助,保护身心健康,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2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要发挥各门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相互促进,实现功能互补,以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同时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所以要把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科学地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加强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安排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以及承担一些学校、班级的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来磨练自己,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四)加强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内地高校开展民族教育是教育部、国家民委对内地高校的认可和肯定,内地高校应该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与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管理,同时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少数民族教师,增强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教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师生的深度融合,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及时解读国家最新政策纲领,发挥教师“领航人”的重要作用,全面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总之,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并不是一项简简单单的工作,它的涉及面广,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摸索探讨,新形势下要根据教育形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最终形成一套价值理论体系。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核心要素。掌握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本着教育和服务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努力做好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促进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