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钱穆作品总集

钱穆作品总集

钱穆作品总集
钱穆作品总集

廿四岁论语文解(子部)

卅二岁论语要略(子部)

卅六岁刘向歆父子年谱(子部)

卅六岁墨子(子部)

卅六岁阳明学述要理学

卅七岁惠施公孙龙(子部)

卅七岁国学概论

卅七岁周公

卅八岁王守仁理学

四十岁孟子要略(子部)

四一岁先秦诸子系年(子部)

四三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子部)

四五岁国史大纲(史部)

四七岁史记地名考考据(史部)

四八岁文化与教育中国文化

五十岁中国历史上青年从军先例

五一岁政学私言

五四岁中国文化史导论

五四岁湖上闲思录

五六岁文化学大义中国文化

五六岁人生十论

五七岁庄子纂笺(子部)

五八岁中国思想史

五八岁中国历史精神

五九岁四书释义(子部)

五九岁宋明理学概述理学

六一岁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六三岁庄老通辨学术思想史(子部)

六三岁秦汉史(史部)

六四岁学龠

六四岁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学术思想史(经部) 六七岁中国历史研究法

六七岁论语新解(子部)

六九岁中国文学讲演集

七四岁中华文化十二讲中国文化

七五岁朱子新学案理学

七五岁朱子学题纲理学

七五岁中国文化丛谈中国文化

七六岁史学导论

七七岁中国文化精神中国文化

七九岁中国史学名著为文化学院授课

讲辞之第一部书

八十岁孔子与论语(子部)

八十岁孔子传(子部)

八十岁理学六家诗钞(集部)

八二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学术思想史

八二岁灵魂与心学术思想史

八四岁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

民族性及中国文化中国文化

八五岁历史与文化论丛中国文化

八五岁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

八七岁国史新论

八七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八七岁双溪独语为文化学院授课

讲辞之第二部书

八八岁古史地理论丛考据

八八岁中国文学论丛

八八岁中国学术通义学术思想史

八九岁宋代理学三书随札理学

八九岁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

九二岁晚学盲言

九五岁新亚遗铎

九五岁民族与文化中国文化

九五岁中国史学发微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民国八四年初版)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绿色代表手头有红色首图开始借阅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读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由钱穆先生讲演录音稿编制而成)为什么学历史?因为要想知道明天的事,总该先知道昨天过去的事。未来具有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够预言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因为世上所有因素都处于不停地变动之中。但历史却具有潜在的规律性,例如盛衰交替之变,或是权利更迭之变,这种神秘的周期性规律使历史吸引了无数的追随者,钱穆先生也是其一。这本书从史学精神与方法、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七个方面来对历史进行描述。我暂且以我浅薄的学识来对这本书进行分析。 历史是人生全部经验的总记录与总探讨,研究历史便是在探索人生。钱穆先生主张从过去透过现在直达将来来研究历史,遵从历史的绵延性,从现时代中找问题,从旧时代中找答案。欲想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要先认识自己,若要认识自己,首先要用理智的目光回顾历史,这便是历史存在的意义。 中国传统政治是否是君主专制?钱穆先生在第二个板块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而他是反对“专制论”的。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何为专制。第一种说法是:独断专行。“婴儿为君,大臣专制,树羈旅以为党,数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i”第二种说法是:控制掌管。《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中言:“昆莫年老国分,不能专制,乃发使送騫,因献马数十匹报谢。”《北齐书·神武纪下》:“景 ( 侯景 )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第三种说法是:君主独掌政权。瞿秋白《赤都心史》十九:“封建遗毒,东方式的专制政体,使官僚问题种得很深的根底。”而这一切解释都是指向君主独裁。在中国知网上的解释是指,封建社会中由至高无上的君主独揽大权,凭个人意志实行独断专行统治。在这一制度下,居于封建等级制度尖顶的封建君主拥有超乎一切法律、一切机构之上的最高个人权力,凭借国家政权(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对内实行专制统治。总结起来就是:君主大于法。那么我们就要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有四大特点:一是,出于皇权,维护皇权;二是,礼法结合,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三是,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四是,诸法合体并用,司法隶属行政,无独立审判权。由此可看出:法自君出。也就是说——君主凌驾于法律。因此也就能推论出中国传统政治是封建君主专制的。钱穆先生反驳的理由是,古代政治制度并非仅仅是君主一人专权,同时有宰相等上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书评

“设异明通·通中求异” ——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级 1044409122 马丹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历史的尺度;我们重视史料的编纂整理而不重视理论思维的创建;我们习惯了历史研究的静止观,总在试图寻找“总体发展规律”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读罢《中国历史研究法》,笔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有其发展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分期有其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侧面有其特色,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我们要注意在“通中求异”。 【关键字】历史研究、中国历史、通、异 《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这本书,是汇集钱穆先生在香港某大学八次讲演而成,依次以中国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史、文化史为研究对象,对于如何研究中国历史提出了自己观点。通读全书,对比梁启超的《中国国历史研究方法》,笔者认为钱穆先生此本书有两大亮点:一、在篇章结构上“设异明通”;二、在讲解内容上“通中求异”。 一、设异明通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主要论述了史学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旧史的改造,历史的因果和动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内容,其侧重的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工具性,针对性强但略显分散。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从中国历史的八个侧面论述讲解,其中前七讲均可属于为第八讲蓄势,所有的这些都包含在了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这一大系中,“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1】。并提出“文化整全体”“文化即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个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2】)概念。 在每个章节内,都基本上遵循“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明观点——中西对比立论观点——阐明方法——呼应中心论点”这样一条思路,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让读者如醍醐灌顶。如:《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这一章,首先阐明本章要讲的内容——“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继而解释为什么讲这一编;其次提出政治与政事的不同,进而阐明研究政治制度的方向与必要性;再次,通过中西对比,传统与沿革对比,阐明作者自己关于中国封建制度内涵与特色的理解;最后,提出具体研究政治史的方法,再解释方法运用时,时时注意呼应中心论点。

读钱穆先生《历代政治得失-宋代》之我见

读政治制度得失宋代之我见 钱先生首先讲到宋代是汉、唐、宋、明、清中最贫弱的一个王朝,这一点恐也不是极其准确的,宋朝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历经319年也不算短命了吧,从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至真宗、仁宗步入盛世,这一阶段宋朝还是有所发展的,宋朝是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科研创新较繁荣的时代,中国生产值占世界80%,居各朝第一,又有西方史学认为宋朝是中国史上文艺复兴的黄金时期,转平时见闻来看,若非真实如此,恐也不会有唐宋八大家之说了,更无宋休、清明上河图、资治通鉴之实了,周知,教育、文化必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盛于政治开明,秦专制焚书坑儒即是佐例。 北宋初期政治上表现主要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各方割据的问题,实现了稳定的局面。1127年后的152年南宋面临周边之延绵战事,这一因却也是起于宋朝政治制度之集权,也就体现出了事物的两面性和相对性,但若放入历史上河中来定义却也不好说是得或是失,得失之对象不同意义也会相对调换,封建帝制下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是相对的(虽不是完全绝对,但总体来说是如此),统治阶级得,被统治阶级就失,相反也是,又若对当时国家来说的话,政治制度可谓是先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后又因极致衍出了失的结果。 为何说先是得的极致呢?这里先要说政治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本文来看,由汉的“三公九卿”至唐“三省六部”再到宋的“中书取旨”、“枢密管军”、“三司位高”,这是一皇权逐步加重的过程,在当时来看皇权目的既是政治目的,皇权加重了政治目的也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这一过程总体来说都是在皇权主主导下完成的,并没有芸芸之众生叩请帝王重权之事。钱先生文中关于唐存“三公坐而论道”至宋“逊让而不坐”的见解是很独到的,既指出了大臣不识大体之过,也体谅了当事人之用心,可谓精辟,也不禁让人想到了那句“始作俑者无后”,也越发的怀念大汉天下了。 实现了皇权的最大化,现在接下来的问题才是皇权持久的问题,宋代的宰相失职,谏官帝擢,政府则更加权弱了,钱先生在此处归结为人事问题而非制度问题,但政治归根到底是研究特定关系的问题,也就是人事的问题,若单纯理解为制度的问题也恐怕会显得稍有不妥,毕竟当时的政治制度是皇家的政治制度,而非大众的政治制度。 宋代地方政府的衰弱是由宋朝建立开始的,后周大将宋太祖一统天下后认识到了地方强盛,军伐割据的危险性,因此越发的喜欢做大中央而削弱地方,主要的手段就是官员下派,枢密院掌兵也是一创新,禁军最盛,厢军次之,宋朝的募兵制实现了军队的职业化,这样一来对内是足以维稳了,但终身制也使得军队素质难以提升,尾大不掉。 宋的灭亡皆始于外,靖康之耻北宋亡,南宋度宗亡后,其长子赵显即位却无能,加之政府处于瘫痪状态,又被元军灭于崖山,总的来看问题主要有三个,中央集权地方衰弱,外御则唯指募兵,失去了支撑。二是皇重政轻,过多的依赖治国之君,“朕即国家”君昏则国衰,国家命运则现于皇帝之基因。三是外部崛起,金、蒙之崛起抵消了宋之发展,使之弱亡。 由此可见,权力制衡、发展均衡、足以抗衡乃国家政治之要害。

钱穆先生给余英时先生的两封信

两封(节选)钱先生写给已在美国读书的余先生的书简,其中一封是回应余先生所写《汉晋之际士的新自觉与新思潮》初稿的,除了论及文章本身的问题外,钱先生还说到了怎样写作学术文章,对先哲与时贤之为文特点都有所点评,很有生趣,在今天同样不失参考意义。收录于《钱穆与中国文化》此信写于1960年5月12日,其时钱先生正尽力写作《论语新解》初稿,这里所引,截头——专门就余先生所寄文章的回应,去尾——相对私人间的问候与惦念,所剩即为学与为文的内容:关于撰写论文之体例方面,穆别有几项意见,供弟采择:一、在撰写论文前,须提挈纲领,有成竹在胸之准备,一气下笔,自然成章。弟之原文,似嫌冗碎软弱,未能使读者一开卷有郎然在目之感,此似弟临文前太注意在材料收集,未于主要论点可以沉潜反复,有甚自得之趣,于下笔时,枝节处胜过了大木大干,此事最当注意。二、弟文一开始即有近人言之已详可不待再论云云,此下如此语例,几乎屡见不一见,鄙意此项辞句,宜一并删去。三、附注牵引别人著作有一零七条之多,此亦是一种时代风尚。鄙意凡无价值者不必多引,亦不必多辨,论文价值在正面不在反面,其必须称引或必须辩白者自不宜缺,然似大可删省,芜累去面精华见,即附注亦然,断不以争多尚博为胜。四、正文中有许多枝节,转归入附注,则正文清通一气,而附注亦见精华,必使人读每一条注语,若条条有所得,则爱不释手,而对正文弥有其胜无穷之感,万不宜使人读到附注,觉得索然少味,则专减却其先读正文之影响。何者宜从附注转归正文,何者宜从正文转归附注,何者宜直截割爱,何者宜加意收罗,当知正文附注只是一片文字,不宜有所轻重。……鄙意论学文字极宜着意修饰,近人论学,专就文辞论,章太炎最有轨辙,言无虚发,绝不枝蔓,但坦然直下,不故意曲折摇曳,除其多用僻字古字外,章氏文体最当效法,可为论学文之正宗。其次是梁任公,梁任公于论学内容固多疏忽,然其文字则长江大河,一气而下,有生意、有浩气,似效太炎各有胜场,即如清代学术概论,不论内容,专就其书制言,实大可取法。近人对梁氏书似多失持平之论,实则在“五四”运动后梁氏论学各书各文均有一读之价值也。其次陈援庵,其文朴质无华,语语必在题上,不矜才,不使气,亦是论学文之正轨。如王静庵则为文有大可议者,当知义理考据文章,义各有当。静庵之文专就文论,不在章梁之下,而精洁胜于梁,显朗胜于章,然其病在不尽不实。考据文字不宜如此一清如水,繁重处质以轻灵出之,骤读极易领略,细究实多罅漏。近人宜此讥任公,不以此评静庵,实则如言义理,可效王氏,若言考据,不如依梁较合。又如陈寅恪,则文不如王,冗沓而多枝节,每一篇若能删去其十至三四始为可诵,且多临深为高,故作摇曳,此大非论学文字所宜。穆前读弟讨论陈氏所作关于《再生缘》一文,甚为欣赏,当时即觉弟不仅能发表陈氏之内心,即弟之行文,亦大有陈氏回环往覆之情味。然此种文字,施于讨论《再生缘》、《红楼梦》一类,不失为绝妙之文,而移以为严正之学术论文,则体各有当,殊觉不适。弟此一论文就穆直感观之,似受陈君行文之影响实大,此或穆一时觉其如此,弟或不在下辈前有此意想,然弟文之芜累枝节,牵缠反覆,颇近陈君,穆亦有意为弟下笔删去十之三四,而弟文所欲表达者,可以全部保留,不受削减,并益见光采,此层大可留意,不知弟以为如何也。胡适之文本极清朗,又精劲有力,亦无芜词,只多尖刻处,则是其病。穆此条只论文字,不论内容,弟谅不致误会,然文字亦大须注意。

石家庄市重点名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含解析

石家庄市重点名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钱穆:凤鸣高冈 邹金灿 “余幼孤失学,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识,开见解,首赖报章杂志。适当新文化运动骤起,如言自秦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社会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故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钱穆《国史新论》再版自序 这是钱穆83岁时在台湾写下的文字。如果只看他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晚年回顾这段历程,他庆幸自己通过关注最新潮流,却更加下定决心重温旧书,不被时代卷走。 钱穆,这位在今日有着“儒宗”“国学大师”等称号的学人,从求学之初就关注时代动态,并不固步自封,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之所以会给人“守旧”的印象,是因为他并非“时代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比如,胡适主张老子在孔子前,钱穆则主张老子在孔子后。更重要的是,两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他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国史大纲·引论》只是发端。 1964年,钱穆在新亚研究所谈当时学风之弊:“中国人之所谓学术,则必当能超乎风气潮流之上,而有其独立存在、承先启后之意义与价值。不能仅在风气潮流中出现,仅随风气潮流而俱变,此则不得谓之真学术,康、章、胡三人,皆可谓中国近世‘时代人物’而非‘传统人物’一好例。” 在“时代人物”与“传统人物”之间,他选择的是后者。 抗战期间,他曾告诫弟子严耕望:“我们读书人,立志总要远大,要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这才是第一流学者!专守一隅,做得再好,也只是第二流。”又说,“要存心与古人相比,不可与今人相较。今人只是一时的人,古人功业学说传至今日,已非一时之人,以古人为标准,自能高瞻远瞩,力求精进不懈。” 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还有第二个学人,会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数十年来,常见的批评钱穆的声音,有“守旧”、“顽固”、“为专制辩护”,客气一点的,也认为他对新风气有成见。

感悟钱穆先生

感悟钱穆先生 引言:钱穆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国学大师,一生的成就令人仰慕。他的著作颇丰,受到了极大的赞誉。钱穆对中西历史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他的中西史学比较观既有合理性也有保守性。在钱穆与他人的交往中,他求学时的老师-钱伯圭和吕思勉都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敖对他既有积极肯定的评价,又有批判。钱穆和胡适既是朋友,也是对手。后世肯定了钱穆在学术上的成就,对他有极高的赞誉。 1.对钱穆的评价 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他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钱穆先生学识渊博,贯通古今,被誉为通儒之学。他在治学中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毕生探寻国家和民族文化永久演进的生命力,在学术研究领域,亦多有创见,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钱穆的著作 钱穆因家贫,高中没有毕业即辗转乡村执教谋生,但矢志自学。他早年的《先秦诸子系年》被陈寅恪称为“极精湛”,“自王国维后未见此等著作”,顾颉刚则称赞其为“民国以来战国史之第一部著作也”。《刘向、刘歆父子年谱》以论证完整的二十八个不可通驳倒康有为的名著《新学伪经考》。西南联大时期的《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阐扬民族的文化史观,当时公认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晚年的《朱子新学案》解决了朱子卒后学术史上疑而未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杨联升称其“博大精深,并世无能出其右者”。 3.钱穆对中西历史文化的研究 钱穆对中西历史文化进行了大量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中西史学对历史中人与事关系的认识,史学的通变观,史学的体例和体裁,史学编纂方法,史学功用,史学发展形式等方面。中西史学对历史中人与事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截然相反。钱穆说,中国史学重人不重事,以人为主,事为副。中国历史有一个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它能把人作中心。中国史学以人中心,旨在彰扬人的心性道德。“中国史家著史论史,虽不能人人到达此标准,要之有此一标准之存在。故中国历史精神,实际只是中国之文化精神。重在人,不在事。而尤更重在人之心”①由于中国史学注重从历史寻求资鉴,因此它特别重视对历史往迹的记载编纂,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史籍最丰富的国家。若要研究世界历史文化,“最可宝贵的一部史料,就要推到中国史。……纵使中国国家亡了,民族亡了,这一部历史,还是将来人类研究人文科学一项最可宝贵的史料。”②钱穆的中西史学比较观是建立在他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基础上的,意在为他的中国史学优越论和

2019届吉林省吉林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吉林省吉林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说明西周时期 A. 皇权宗法化 B. 王权专制化 C. 封国宗亲化 D. 王国同姓化 2. 《秦律》规定,有事必须以公文的形式书面请示,不得口头请示或托人代达。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国家统一的行政手段_________ B. 确保行政信息的真实性________ C. 构建君主专制的纠错机制_________ D. 保障皇帝政令畅通无阻 3. 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A. “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B. 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 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 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4. 朱熹之所以得中进士,是因为他在答卷中糅进了佛理,他的成才之路也是始于儒家经典,中间泛滥释老,最后归本孔孟。但他学成后,对佛道有很多批评和攻击的言论。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程朱理学中糅进了佛道思想 B. 朱熹最终对佛道思想的排斥 C. 理学是以先秦儒学为起点的________ D. 朱熹维护儒学纯粹性的精神趋向

5. 对下图理解准确的是 A. 造船技术落后 B. 清政府政治制度的腐败 C. 清政府官员愚昧无知 D. 清政府盲目排外 6. 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 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下列理解准确的是 A.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性质不同 B. 新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变成旧文化 C. 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 D. 李大钊创造了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7. 1935年6月中旬,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汇合,实力增强,中共中央进一步突出 了“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包含的意图主要是 A. 接通苏联,获取援助______________ B. 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C. 打破围剿,开始长征______________ D. 主动出击,国共合作 8. 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p 9. 人均产量(1950年)中国美国印度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 实行三大改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优先 发展重工业 C.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______________ D. 开展大跃进运动 10. 色诺芬《回忆录》记载:“(苏格拉底)主持人民大会,不允许人民非法投票,而 是要符合法律,他反对群众的反复无常,无法无天”。材料反映出 A. 苏格拉底维护民主政治______________ B. 苏格拉底之死的直接原因 C. 民主政治导致雅典灭亡______________ D. 雅典奉行法律至上原则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政府组织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表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对待中国古代政治,不能“把秦以后的政治统治,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我们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二是要处理好人事与制度的关系,不能死搬硬套地用制度而不顾人事是否适用。在这本十万余字的书中,作者选取政府组织、科举、兵役、赋税四个方面的政治制度,论述了汉、唐、宋、明四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清朝本该也按此体例进行论述,但清朝是一个外来政权,因此钱穆先生特别强调了清朝“部族政权”的特点,也就没有按此体例论述。 汉代的中央政府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九卿是皇帝的私人机构,同时也要对宰相负责,宰相在春秋战国时是王室的管家,到后来因由私到公的演变而成为政府领袖,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宰相在公私上还是分得不太清楚,一方面是皇帝的管家,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公器——政府的首长;汉代的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守的级别与九卿等同,郡守调入中央即为九卿,郡守、县令在地方拥有很大权力,军权,财权,察举权,治民权等无所不包。因此,中央的相权还能有效制约皇权,地方官的权限也很大,皇帝并不能形成专制。 及至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宰相实行“三权分治”,即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有“封驳”权,而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其特点是主逸臣劳。尚书省分为六部,其排序大致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制自唐代以至清代末年,推行了一千多年而未改动,只是次序略有变化。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二级地方政府上加了一级观察使作为检察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以至于最后形成节度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唐逐渐衰弱以至于灭亡。虽说唐代中央政府较汉代而言已从私过渡到公,在制度上有较大进步,但地方政府分级太多,尤其后来出现的节度使与中央分庭抗礼而使唐灭亡,并导致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因此,唐代皇帝也没有形成专制,反而受宰相和节度使制约。 鉴于唐代由于军人藩镇割据而亡,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在中央政府,相权被分割,建立枢密院以割军权,设三司以割财权,又有审官院分用人之权,因此相权所剩无几,君权上升而相权低落,宰相再也不能“坐而论道”了,并且作为纠绳皇帝的谏议大夫也转变成针对宰相,宰相更加难做,相权进一步衰落。于此同时,宋代地方政府也被夺权,宋地方政府分三级,最高一级是路,相当于唐代的道,中一级是府、州、军、监,相当于唐代州府,最低一级是县。宋代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因此地方无兵也无财,其结果是日趋贫弱。因此,“宋代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给地方,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宋代可以说是集权的开始,军权,财权,人事权都集中到中央,并削弱了宰相之权,皇帝开始扮演国家元首和政府首长的角色,地方几乎无权并且地方官都由中央临时任命,混乱也就不可避免。及至首都被破,各地无力抵抗,因此也就有了宋朝羸弱的说法。但宋代的经济发达,尤其商业非常繁荣,因此也有人说宋代还是比较强大的。因此,从制度上说,宋没什么建树,只能说是个富而不强朝代。 到了明代,中央集权更加严重,直接撤掉了宰相,不再设立。明代的中央政府中书门下基本被废,只剩下尚书省,并且尚书省不设长官,六部分头负责,六部首长各不相属,此外还有一个都察院,即由御史台转变而来,专管弹劾纠察,

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 A.军功爵制B.世卿世禄制 C.三公九卿制D.九品中正制 2.秦国商鞅变法规定: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又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有相互纠察告发的责任,否则处以极刑。这些规定( )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 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 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3.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 ) A.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 B.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 C.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 D.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 4.有史学家高度评价商鞅“官僚化的革新政策”,认为它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堪称世界政治制度的“一项创举”。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商鞅变法( ) A.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B.巩固了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 C.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D.改变了秦国国内的阶级结构 5.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大黄金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 ) 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6.下列改革中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是( ) A.商鞅废井田,开阡陌

B.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C.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 D.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 7.北魏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两大区域。平城的皇家园林风格粗犷,多为自然景观,是帝王狩猎与祭祀的重要场所;洛阳的皇家园林精巧雅致,多是人工山水,帝王于其中游宴、赋诗以及听讼断狱。这样的变化印证了( ) A.拓跋珪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B.冯太后对汉文化的兴趣 C.孝文帝汉化改革影响广泛 D.孝文帝迁都为明智之举 8.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为此孝文帝决定( ) A.统一文轨B.整顿吏治 C.定都平城D.迁都洛阳 9.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10.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11.范仲淹说:“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

【转】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乱世情缘

【转】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乱世情缘 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乱世情缘 古圣今贤《看历史》谭端2015-07-20 09:55 我要分享 7[导读]“她是仰慕他的,她把他当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生怕他有任何损伤。年轻的她对花甲之年的钱穆开始了无微不至的照料。她愿意为此奉献自己的一生。”文/谭端2012年,3月下旬,中国北部刮起大风,一时黄沙滚滚,遮天蔽日。电脑屏幕上,静静地出现一则新闻:钱穆夫人胡美琦老太太在台湾病逝,而且还转刊了香港新亚书院的讣闻,说“胡美琦为照顾钱先生,遂辞教职,为钱先生于教育及著述上创下不朽的丰功伟业,厥功至伟”。讣文说,她是3月26日零时在睡眠中安详过世,享年83岁。胡美琦的逝世,很快被 淹没在浩瀚如海的网络信息当中。钱穆先生与钱胡美琦女士(资料图图源网络)胡美琦的父亲胡家风,是国民政府要员,抗战期间一直任职山东与江西等地。抗战胜利后,胡家风随熊式辉赶赴东北任行辕秘书长,去职后再任江西省主席。

1949年,他带着全家迁至香港,在这里,意外成就了女儿胡美琦的乱世姻缘。乱世别离1949年春天,徐淮平原降起大雪,千里冰封。淮海战役结束不久,蒋介石即在南京召集文武百官,宣告下野,旋即飞离南京。此时,钱穆正在老家苏州养病。他早先以《先秦诸子系年》《刘向歆父子年谱》《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文章著作引学人注目,又任教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多年,是中国望重一时的学者。但,胃病一直是钱穆的宿疾。不论如何名满天下,钱穆始终是一介书生,私人生活靠的是夫人张一贯打理。张一贯原在小学教书,和钱穆育有五个儿女。为了丈夫能专心学林,她一手操办起家里大大小小的琐事,也牺牲了自己的事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跟随学校逃难川、滇,准备让妻儿随后跟上。战火蔓延,千里路险。一个女人带着四个稚儿,从北平跋涉到四川实在艰难,她只好带着他们回到苏州娘家。待战事间歇,钱穆悄悄跑回来,将老母接来苏州藕园与儿媳同住。他最初的愿望本是在乡里教书,能换得衣食温饱便好,他心想,一家欢乐团聚,夫复何求。怎料家人团聚才一年,他又被情势逼迫必须离开。临走,他告别老母妻小。母亲与挺着大肚子的媳妇牵着儿孙几人的小手,依依不舍送他到大门口。小孩的眼睛怯怯的,老母的眼睛痴凝的,共同看着他消失在门外。妻子告诉小孩,“他们”知道爸爸了,要他去做官,不走不行。虽然年幼,小孩们亦知道这

《钱穆:用“温情与敬意”诠释历史》语文阅读答案

钱穆:用“温情与敬意”诠释历史郝一默在人人追求“进步”的激进年代,多数人沉浸在将传统一股脑扔进“历史的垃圾桶”的豪迈中,为了更光明的明天,他们可以对昨天毫无眷恋,甚至全部抛弃。钱穆是少数对旧世界钟情的顽固派,他做出了与主流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选择。钱穆自学成才,36岁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和《先秦诸子系年》,“基本上解决了学术界长期聚讼的公案。”他在乡间当了18年小学、中学老师,然后走向大学讲台。推荐他的人是顾颉刚。作为中国学术界鼎鼎大名的人物,顾颉刚与钱穆素昧平生,但读过他的作品后,对其史学功底大加赞赏:“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1930年,因为顾颉刚的鼎力相荐,钱穆进入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为他把“M”楼改为“穆楼”。之后,顾颉刚又把钱穆推荐给了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我想,他如到北大,则我即可不来,因为我所能教之功课他无不能教也。”后来,钱穆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与胡适并称“北胡南钱”。钱穆所处的年代,西学东来,势不可挡,儒家被认为是“弱国愚民”的根源,国学渐渐失宠。中国人出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台湾学者胡昌智曾对这种认同危机做过形象的说明: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一次欧阳锋忽然忘了自己是谁,像得失心疯一样,把石壁上的影子当做敌人来打。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这段故事有相似之处,而不同在于,人们不是忘了自己是谁,而是想去忘掉自己是谁。面对汹涌而至的新思想,钱穆坚持不为时代潮流裹挟而去,他选择在古籍世界里寻找另一个世界。他始终相信,没有什么比历史更能寄托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感。他写了《国史大纲》,他说:“我把书都写好放在那里,将来一定有用。”在《国史大纲》的开篇,钱穆对读者提出了四项对待国史的殷切期待,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本国历史要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而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让钱穆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家中最具中国情怀的一位,他的学生余英时说,钱穆的一生,是“为故国招魂”的一生。“做一个现代中国的士”,是钱穆的理想和志业所在。他曾经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讲题,以王安石、司马光为例,阐述弘“道”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得出结论:“士是中国社会的中心,应该有最高的人生理想,-应该能负起民族国家最大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内心修养上,应能有一副宗教精神。”钱穆认为,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只接受了西方的权利观念,没有接受他们的宗教精神,只讲个人权利,不讲仁爱与牺牲。避居香港后,钱穆赤手空拳创办了新亚书院,它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在租来的仅有的4间教室里,钱穆想努力保存中国文化的气韵。“新亚”之名由钱穆所起,他希望借此提倡“新亚洲”,为在香港的中国人争取稍微光明的未来。新亚书院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而办学的16年,是钱穆“生平最忙碌之十六年”。之后,钱穆到台湾“谋建一家,以求终老”,得到了蒋氏父子的礼遇,蒋介石为他建造了素书楼,蒋经国则聘请他为“总统府”资政,在钱穆之前,没有学者出任过此职。晚年的钱穆依然坚持在素书楼传道授业。 “其实我授课的目的并不是教学生,而是要招义勇兵,有一次,他在家中为学生讲课时突然说: 看看有没有人自愿牺牲要为中国文化献身!”但是在“现代”的冲击下,“传统”早已无招架之力,钱穆所赞美的那个“礼”的世界早已崩溃。这让钱穆的学术生涯走得格外寂寞,他期待国人对历史拿出温情的诉求,却无法获得商业市场的认同。钱穆生前曾对妻子说:“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在今天讲文化思想,似乎不像科学家的发明,不论别人懂与不懂,即可获得举世崇拜,因为科学有一个公认的外在价值,而讲文化思想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静待时间的考验,故其结果往往要在身后。”钱穆始终认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失去信心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危机,学校偏重自然科学,崇洋蔑己,更是中国文化的隐忧。(选自《都市?翻阅日历》2010年第10期,有删改)19.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钱穆提出的对国史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的理解(4分)20.余英时评价钱穆的一生是“为故国招魂”的一生,请指出“为故国招魂”的含意并概括其具体表现。(5分)21.钱穆认为中国人

钱穆先生全集

钱穆先生全集 第一册:国学概论 第二册:四书释义 第三册:论语文解 第四册:论语新解 第五册:孔子与论语 第六册:孔子传 第七册:先秦诸子系年 第八册:墨子惠施公孙龙 第九册:庄子纂笺 第十册:庄老通辨 第十一册: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第十二册:宋明理学概述 第十三册:阳明学述要宋代理学三书随劄 第十四至十八册:朱子新学案(全五册) 第十九至二十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下) 第二十一至三十册: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全十册) 第三十一册: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第三十二册:学龠 第三十三册:中国学术通义 第三十四册: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第三十五册:周公秦汉史 第三十六至三十七册:国史大纲(上、下) 第三十八册:中国文化史导论 第三十九册:中国历史精神 第四十册:国史新论 第四十一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第四十二册:中国历史研究法 第四十三册:中国史学发微读史随劄 第四十四册:中国史学名著 第四十六、四十七册:史记地名考 第四十八册:古史地理论丛 第四十九册:文化学大义 第五十册:民族与文化 第五十一册:中华文化十二讲 第五十二册:中国文化精神 第五十三册:湖上闲思录人生十论 第五十四册:政学私言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第五十五册:文化与教育 第五十六册:历史与文化论丛 第五十七册: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 第五十八册:中国文化丛谈 第五十九册:中国文学论丛 第六十册:理学六家诗钞

第六十一册:灵魂与心 第六十二册:双溪独语 第六十三、六十四册:晚学盲言(上、下)第六十五册:新亚遗铎 第六十六册: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 第六十七、六十八册:讲堂遗录 第六十九册:素书楼余沈 第七十册:总目

北京市朝阳区2017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2017年北京市朝阳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 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2.钱穆先生认为“(孔子)以学不厌、教不倦为中心,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汉儒尊孔,不免将此事业之重要性首尾例置”。他认为汉儒推崇孔子是更注重() ①安贫乐道②传道授业③通经致用④德治仁政。 A.A B.B C.C D.D 4.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

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谈到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抗日战争 5.某组学生承担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学习主题,提出研讨具体方案。方案中符合该小组学习主题的是() ①考验: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②对抗:从两党合作到分裂对峙 ③转移:从政府迁徙到北上抗日 ④较量:民主联合政府的可行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使全国大约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和其它一些生产资料的同时() A.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B.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C.初步建立了新中国工业基础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外交方式,取得的重大成就是通过、签订了()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C.《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 8.如图所示三位学者在学术思想与学术探索中遵循的共同原则是()

钱穆著述年表

钱穆著述年表 年代表重要著述 1918 《论语文解》,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11月出版。 1919 《朱怀天先生纪念集》,上海自刊本,1919年8月出版。 1925 《论语要略》(国学小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3月出版。1926 《孟子要略》,上海大华书店1926年出版。 1929 《周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出版。 1930 《墨子》(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3月出版。 《王守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3月出版。 《刘向歆父子年谱》,《燕京学报》第七期。 1931 《国学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出版。 《惠施、公孙龙》,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8月出版。 1932 《老子辨》,上海大华书店1932年出版。 1935 《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12月出版。 1937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出版。 1940 《国史大纲》上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6月出版。 1942 《文化与教育》,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6月出版。 《清儒学案》,重庆为国立编译馆写,1942年稿成佚失。 1943 《中国文化史导论》,重庆正中书局1943年出版。(待查) 1945 《政学私言》(人人文库),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11月出版。 1948 《孟子研究》,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出版。 1949 《中国人之宗教社会及人生观》,香港自由中国出版社1949年5月出版。1950 《中国社会演变》,香港中国问题研究所1950年10月出版。 1951 《中国知识分子》,香港中国问题研究所1951年出版。 《中国历史精神》,台北国民问题出版社1951年11月出版。 《庄子纂笺》,香港东南印务公司1951年12月出版。 1952 《文化学大义》,台北正中书店1952年1月出版。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香港自刊本1952年11月出版。 《中国思想史》,台北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2年11月出版。 1953 《国史新论》,香港自刊本1953年5月出版。 《宋明理学概述》,台北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3年6月出版。 《四书释义》,台北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3年6月出版。 《人生十论》,香港人生出版社1953年6月出版。 1954 《黄帝》,台北胜利出版社1954年出版。 1955 《阳明学述要》,台北正中书店摘1955年3月。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香港自刊本1955年03月出版。 1957 《秦汉史》,香港新华印刷股份公司1957年3月出版。 《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及大学问节本》,香港人生出版社1957年6月出版。 《庄老通辨》,香港新亚研究所1957年10月出版。 1958 《学》,香港南天书业公司1958年6月出版。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香港新亚研究所1958年8月出版。

钱穆经典语录

钱穆经典语录 导读:经典语录钱穆经典语录 1、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应该看重曹氏父子所领头的建安文学的。 2、即就帐籍制度言,可见每一项制度之推行与继续,也必待有一种与之相当的道德意志与服务忠诚之贯注。否则徒法不能以自行,纵然法良意美,终是徒然。而且任何一制度,也必与其他制度发生交互影响。故凡一制度之成立,也绝非此制度可以单独成立的。 3、传统愈久,应该此大本大源之可靠性愈大。换言之,即是其生命力益强。 4、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5、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6、当时中国人受异族统治,乃不得不更尊孔,使外族人亦知中

国有此人物,庶对中国人不敢轻视。今君辈争言孔子乃自来专制皇帝所尊,以便利其专制。试读此间碑碣,亦岂当时许多中国人惟恐外族人不易专制,故亦教之尊孔否。 7、男女之间往往欲胜情,夫妇之间便成情胜欲。 8、亭林的学生潘耒次耕曾为通儒定下了一个标准。他认为:通儒必须要有匡时救世的心术,要有明体适用的学识,在著述上,要有“纵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的具体表现。 9、从知厚积而薄发,急速成书之终非正办也。 10、今天我们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11、中国文化大传统,在政治社会之相互影响间,特有一深意,即政治常由社会来领导,不由政治来领导社会。 12、人各有欲,而得其所欲则必在道。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读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由钱穆先生讲演录音稿编制而成) 为什么学历史?因为要想知道明天的事,总该先知道昨天过去的事。未来具有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够预言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因为世上所有因素都处于不停地变动之中。但历史却具有潜在的规律性,例如盛衰交替之变,或就是权利更迭之变,这种神秘的周期性规律使历史吸引了无数的追随者,钱穆先生也就是其一。这本书从史学精神与方法、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七个方面来对历史进行描述。我暂且以我浅薄的学识来对这本书进行分析。 历史就是人生全部经验的总记录与总探讨,研究历史便就是在探索人生。钱穆先生主张从过去透过现在直达将来来研究历史,遵从历史的绵延性,从现时代中找问题,从旧时代中找答案。欲想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要先认识自己,若要认识自己,首先要用理智的目光回顾历史,这便就是历史存在的意义。 中国传统政治就是否就是君主专制?钱穆先生在第二个板块主要讨论的就就是这个问题,而她就是反对“专制论”的。那么,我们首先来瞧一下何为专制。第一种说法就是:独断专行。“婴儿为君,大臣专制,树羈旅以为党,数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i”第二种说法就是:控制掌管。《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中言:“昆莫年老国分,不能专制,乃发使送騫,因献马数十匹报谢。”《北齐书·神武纪下》:“景 ( 侯景 )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第三种说法就是:君主独掌政权。瞿秋白《赤都心史》十九:“封建遗毒,东方式的专制政体,使官僚问题种得很深的根底。”而这一切解释都就是指向君主独裁。在中国知网上的解释就是指,封建社会中由至高无上的君主独揽大权,凭个人意志实行独断专行统治。在这一制度下,居于封建等级制度尖顶的封建君主拥有超乎一切法律、一切机构之上的最高个人权力,凭借国家政权(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对内实行专制统治。总结起来就就是:君主大于法。那么我们就要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有四大特点:一就是,出于皇权,维护皇权;二就是,礼法结合,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三就是,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四就是,诸法合体并用,司法隶属行政, 无独立审判权。由此可瞧出:法自君出。也就就是说——君主凌驾于法律。因此也就能推论出中国传统政治就是封建君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