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央视揭密 感冒输液的危害

央视揭密 感冒输液的危害

央视揭密 感冒输液的危害
央视揭密 感冒输液的危害

央视新闻1+1 输液,为何泛滥成灾

主持人李小萌:欢迎来到“新闻1+1”。天气寒冷,感冒的人多了,像这样的画面,在医院当中就是再寻常不过了。有人非常形象的把这样的场面称作是“吊瓶森林”。人们原本是在追求健康,但是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本身恰恰是在威胁着自己的健康,而且是一个长久的威胁。今天我们关注这个问题。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一个医学常识为什么反而会演变为输液泛滥医生:非常严重的(会)休克,甚至引起死亡的都有。过度输液危害巨大,面对慎重输液的医学警告,医院里却是如此场景。患者:最好是输液,输液快一点。"输液大国"、"抗生素大国"、"感冒药大国",药品滥用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胡皓夫:药品的收入占到整个医院的40%。黄建始:抗生素合理应用缺少管理、缺少监督。

《新闻1+1》今日关注,"请强制我们远离危险!"

主持人李小萌:

欢迎来到《新闻1+1》。

天气寒冷,感冒的人多了,像这样的画面在医院当中就是再寻常不过了,有人非常形象地把这样的场面称作是"吊瓶森林"。人们原本是在追求健康,但是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本身恰恰是在威胁着自己的健康,而且是一个长久的威胁,今天我们关注这个问题。

2011年1月6日

这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这也是北京各大医院每天出现的场景:拥挤的人群,忙碌的医生,还有这成排的吊瓶。

患者:

感冒了。

记者:

您这是打的第几瓶了

患者:

我这是打第三瓶了。

患者1:

第二瓶吧。

患者2:

第五瓶了。

当农历节气进入小寒这个一年中最冷的阶段,我国很多地区也同时进入了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感冒、发烧、打吊瓶,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哪家医院不是如此呢

患者家属:

发烧、咳嗽,昨天打的(点滴),今天也打了,她不吃药,她不爱吃药。

输液,一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习惯性选择,正在演化成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近日,国家发改委就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2010年12月28日新闻晚间新闻8瓶!输液输出"高"水平

去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全国人均输进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至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每人8瓶,有媒体称,中国人几乎把输液当成了可乐喝,一个全民输液时代悄然到来,输液泛滥成灾,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记者:

一般的时候你要是病了,是打针还是吃药

患者:

一般是输液吧,好得快,赶紧回去上班。

患者:

很少感冒发烧,如果要是感冒发烧了,一般是输液,输液快一点。

字幕提示:新闻直播间广西南宁

市民:

输液快一点。

市民:

不影响工作,见效快一点。

字幕提示:山东青岛

市民:

吃药我觉得可能几十块钱,用不了一百块钱,应该就差不多(好)了。但吃药可能用的时间要更长一些。记者:

你还要上班吗

市民:

明天就该上班了,所以我想赶快好,就想打个吊瓶。

高燕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有的时候病人可能恨病用药,流感是个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像现在输液的话,大部分还都是抗菌素,对他(患者)根本是没有效果的。流感的病程,自然的病程就是需要三到五天,你即使输液它也是需要三到五天才能好。

今天,面对人均8瓶这个令人吃惊的数据,我们还有必要了解另外一个数据。"在我国,每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有60%左右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这通常是因为药品直接进入了血液,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屏障,再加上内毒素、PH值、渗透压等诱因导致的。"输液产生的危害应该是一个医疗常识。

高燕:

能口服的就不要去输液,这是一个公认的原则。我想可能还是大家一个认识的误区,出现输液反应,这个很常见,病人轻的,可以只是有一些皮疹,注射局部的疼痛。重的话可以出现一个过敏性休克,甚至经常还能有一些死亡病例的报告。

"输液治疗不等于好得快",这张一人多高的海报就挂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的分诊台前。但是,无论是前来就诊的患者,还是为患者开药的医生,谁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在中国,输液为什么会泛滥成灾危险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

主持人:

全民输液时代,像这样的总结还是少一点的好。说到这种过度输液应该是两方,医生还有病人。你觉得在这个事儿当中两方分别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

白岩松评论员:

先说这种现象。刚才就在咱们播短片的时候,你看外面的导播在耳机里都跟咱们说,他儿子为了输液要排一个小时队。说明输液不是躲的问题,而是求之不得,甚至成了某种待遇。我觉得三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患者。1,患者想快,快点儿好,由于各种各样的压力导致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现在这么着急。2,他觉得这好,别人也打,我为什么不打呢,否则就吃亏了。

主持人:

高级别的待遇。

白岩松:

一个求快,一个求好,而且是对比当中他要这么做。

第二,医生。1,医生第一是"被",很多患者觉得你要不让我打点滴,你就怠慢了我,你对我不太负责任。2,由于以药养医,吊瓶可能是吃药的10倍价格,那个二三十解决了,这个要二三百,这里有利可图。

第三,我觉得也非常重要,我们也有责任,媒体、社会及整个周边环境,对输液所产生的危害做的宣传和科普太少。

主持人:

岩松已经把过度输液的各种社会原因分析清楚了,我们再听听专业人士的看法,我们来连线公共卫生专家黄建始教授。黄教授,您好。

黄建始《健康管理》杂志主编:

您好。

字幕提示:电话采访《健康管理》杂志主编黄建始

主持人:

有一个说法,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这样的说法您同意吗

黄建始:

这是对的。我们学医的人从开始就学到,能吃药不要打针,能打肌肉针不要打吊针。但是很遗憾,都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这完全是个误导。

主持人:

为什么一个常识被人们忘记了呢

黄建始:

至少有下面四个原因:

第一,大家健康意识增强了,但就像白老师说的,都追求短平快。

第二,信息被误导了。因为主要是现代社会普遍都追求快,但没有认识到快不等于好。

第三,有关职能部门在定价政策上没有尽到责任,无意间促进了输液。

第四,大部分的医院和医生迫于生存的压力和利益集团的推动,不得不迎合患者不正常的要求。就像我跟一个很着名的专家谈了这个问题,我说打吊针到底好不好她说当然不好。我说为什么还要打她说因为我不打它,它要打我,现在我们社会的这个问题没有解决。

我知道您也曾经在国外做过医生,也做过医疗方面的官员,也向您求证一个事儿。在美国输液这样的事慎重程度不亚于一个小型的手术,是不是这样,为什么要如此的谨慎

黄建始:

在国外的确是很少输液。我顺便说一下,我在美国做过卫生官员,但没有做过医生,我太太做过医生。在洛杉矶有很多华人,包括台湾去的华人要求输液都不给输的,因为保险公司就把他卡下来了。是绝对不能做这个事,这是违反科学的。

主持人:

好,谢谢黄教授,待会儿我们再联系。

岩松,你看,黄教授这个观点跟你是完全一致的。像这种过度的输液,它的风险还在哪些方面存在着白岩松:

其实我刚才说到的第三点很重要,大家只是看到了快或者好,没有看到它对你的危害是什么。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危害更早、更细,经常地说清楚的话,也许很多人就会拒绝它。比如说,如果要从输液角度来说,为什么在医学界提倡的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我要再加上一句话,能少输几瓶液就别多输几瓶液。你比如说抗药性的问题,因为2002年的时候我们就做了抗生素滥用。什么叫"抗药性"呢我相信青霉素最起作用的时候是它刚发明那段时间。

主持人:

是,细菌都没见过它嘛。

白岩松:

打一针细菌全趴下,后来打着打着细菌也在跟你搏斗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强大。可是我们现在在灭蚊子的时候,就开始用大炮打它,已经点滴了、输液了,一下把蚊子给打死了。过两天您身上出现苍蝇的时候,您动大炮已经不管用了,受危害的是你。

第二,打点滴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你比如说抗药性的问题,刚才已经讲到了,60%的不良反应是在输液过程当中出现的,而且我今天看了很多资料,死亡的病例并不少。另外,在最严格操作的情况下,输液也会导致微颗粒进入体内,慢慢地会形成血栓,对你产生的危害接二连三地出现。如果我们一、二、三、四都跟大家去说了的话,大家还会这样选择吗

刚才医生说了一句话也蛮好的,遇到尤其像感冒这样的病时,你什么都不吃三五天也好了,打了点滴三五天也好了,可是体内你扔进那么多炮弹去,将来苍蝇都打不了。

主持人:

我们为什么在心态上已经连生病都等不起了

白岩松:

这其实是最痛苦的一种感觉,是,有外在的一种压力,大家的工作、岗位,各方面都来之不易。但是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唯一的理由,还有一个就是,大家急匆匆地在向前走,另外什么都在追求极致,你看八分饱对身体是最好的,可是我们都要吃撑了;买车家里头排量足够了,非要大排量的;生活半径两三公里之内也一定要买车,攀比;上学一定要去本城市最好的这种学校,但是不一定对孩子好,因为他要在这里落后的话自信心就会遭受打击,但是大家都不会去考虑。我觉得,的确,很长期的紧缺经济和我们人口众多,使大家突然在新的这种时代条件下都要选择我先占上,我要成为极致,我要最好,然后忘了它可能给你带来非常大的危害。

主持人:

像这样的心理,你说我们多长时间可以调试到比较适度的一个状态呢

我觉得有些事情可以调试。比如说像一些消费性的东西,我们可以慢慢调试,因为它对你直接产生的是物质的危害,你挣的钱白扔进去了,但是对于像抗生素和输液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等。

我觉得首先的责任要从宣传和医生两方面共同去做,为什么它直接对你的身体带来极度的危害,还不像说你一个月挣三千,但是非要吃咸菜,凑够几个月的工资要去买LV。现在我觉得随着大家慢慢富裕了之后,这个会慢慢地过去。可是,抗生素滥用以及点滴这样的东西不能等,所以我觉得要尽早有一种更严格的规定,迅速使我们回落到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准上,我们不能总是领先于世界三倍的输液的量吧

主持人:

当医疗资源依然紧张,医保投入还不足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过度:输液的过度、剖腹产的过度、抗生素的过度,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稍候我们继续。

记者:

你喜欢给你看病的爷爷吗

河北就诊患儿:

喜欢,因为他不给我打针。

患者家长:

我觉得他医术挺好,而且医德特别好,能吃药的不让打针输液,这点挺好,孩子也比较喜欢。

孩子们喜欢的这位爷爷叫胡皓夫,他是河北省儿童医院的名誉院长,年过八旬,从医50多年。今天,他让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坐诊的几十年间,他只开一些抗病毒的药和中药,为孩子治病。近20年,他只给一个休克的孩子做过肌肉注射,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他"不打针爷爷"。

电话采访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胡皓夫

胡皓夫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

从89年开始,我基本上就没给孩子打过针,尤其是5岁的小孩,尽量不要做肌肉注射,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90%是病毒感染,也就是90%的病人不需要用抗生素,但是我们其中70%、80%都用了抗生素。一个病程大概一周左右,这种病人最好休息,多喝水,即使不吃药他也可以自然恢复。

去年4月份,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发布,其中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品种59%为注射剂。报告提示,静脉注射的给药途径风险较高,应重点关注。

此外,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注射剂使用率为%,而与之对照的11个亚非国家的注射剂使用率则在%至48%之间。

去年3月份,宁夏的两名新生婴儿"超级细菌"出生后感染"超级细菌",尽管几天之后被治愈,尽管直到现在依然无法说清感染原因,但在当时这个案例还是引发了专家们的讨论。过度吃用抗生素会不会导致免疫力低下有统计显示:中国人均年消费抗生素约138克,而美国仅为13克。此外,2006至2007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美英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仅为22%至25%。

2009年5月30日资料

肖永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

实际上大家都非常明白的,不光是抗菌药(存在这类问题),抗菌药只是所有的药品中间的一类。但是这一类药物,它确确实实占到了这个医疗卫生,医院里使用药物的很大一部分,基本上从现在看来,应该是25%到30%。

你能够算笔具体的经济账吗

肖永红:

比如三级医院,我们说如果它药品的收入占到整个医院的40%。如果这个医院,三级医院规模我们都知道,可能一年的医院营业收入在10亿左右,算40%就是4亿,抗菌药占4亿的30%左右,那就是一点几亿。

电话采访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胡皓夫

胡皓夫:

现在我们卫生部也有抗生素合理应用的指导原则,但是现在缺少管理、缺少监督,所以有点纸上谈兵。现在到哪个药房去,你只要说我要什么抗生素,头孢一代、二代、三代,都可以买到,所以这样的话是非常可怕。

医院的利益,患者的要求,医生的无奈,常识的缺失,尽管存在种种问题和困扰,但是面对健康受到威胁,我们还是要问,医生开处方时能否不要放弃应有的慎重和强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又能否建立起强有力的医疗监管体系

主持人:

希望能多一点"不打针爷爷"这样的医生。我们再来听听黄建始教授的观点。黄教授。

黄建始:您好。

主持人:

有患者说,当医生给我开了单子,让我去输液的时候,我怎么敢不去有医生说,当患者要求他要输液的时候,我也不敢不让他输。怎么看这样的一种医患关系

黄建始:

我觉得,这要从大健康观来解决这个问题,至少有三样事情是可以做的:

第一,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在定价等政策方面,不鼓励输液,而是应该鼓励科学地用药。台湾有一个先例,几年前我曾经到台湾,问了台湾这个事情。台湾的院长们告诉我,其实30年前、20年前台湾也是这样子的,后来台湾的医管局就规定,你输液大概就相当于人民币十几块钱,医院没有人愿意输液了,赚不到钱。现在输液造成的这个空间很大,这是第一条,从供的方面。

第二,需的方面。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在分配医疗资源的时候,加强健康教育投资的力度,提高我们国人防病和管理自己健康的智慧。现在光有信息已经不够了,要学会怎么利用信息。

第三,我们的医疗部门专业人员,还有社会的其它部门,要促进整个社会养成一个风气,让我们中国人都能知道聪明地看病,聪明地管理健康,而不是傻乎乎地被误导去干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

主持人:

我有一个小的担心,也是一个细节问题,想请您帮忙。我担心有观众朋友看了我们今天的节目,要谨慎输液了,正在输液的朋友说,我该怎么办,我是不是要停了您能不能给一个回应

黄建始:

应该不停,应该听医生的话,这就是叫聪明地来管理自己的健康,聪明地看病,而不是根据这个一说就这样做,那个一说就那样做,应该尊重医护人员治病采取的措施。

主持人:

既要遵医嘱,也要有一个自己的判断,谢谢黄教授。

黄教授提到一个概念叫"聪明地看病",这还有点儿新颖。

只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它解决了那些在患者的压迫之下,让患者打点滴的医生的情况,这样的话你听医生的话,医生就会心平气和地让你吃药等等。

但是没有解决另一半,出于利益而要让你明明能够吃药,但是变成了打点滴的情况。在美国恐怕是用医疗保险等等这样的约束,让你没法这么做,而我们这个问题其实讨论很久了,我们需要在医院里建立怎样的一种监管系统,对这样一个处方,过度使用的处方,过度治疗的处方形成一种监管。让医生,不愿意给你开药的人,由于患者的进步可以不开了;但是那些想要玩命给你开药的人,出于一种监管不能开了,这个时候我们才接近百分之百地解决问题。

主持人:

其实在医生面前,我们患者是非常乖的,基本上不大会挑战医生的权威。

白岩松:

但是有的时候是要学一点,在我们的身边当一个消费者不说了吗,去菜市场你要带秤,你要带化学试剂等等很多。去医院的时候,你要了解一些常识,比如说你教给我的,小萌教给我们说,三种情况下你可以打点滴,我们可以每个人去比较一下。

第一,吞咽困难,同时也没有办法注射肌肉针,比如说经常容易痉挛或者怎么样,崩针等等,那没办法,或者想其它的办法。

第二,严重的吸收障碍。比如说呕吐、严重腹泻,你没法吃药,需要大量补充营养和体液。

第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体内必须达到非常高浓度的时候才可以起作用。

如果不是这三条,你最好不用采用输液这种方式。我觉得,当你了解一点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做一下判断。

主持人:

这一比照就觉得,好像很多情况下都不用输液了。

白岩松:

我觉得最后记住一句话挺重要的,2002年的时候我们在做抗生素的滥用,当时在"时空连线"的时候,两做了两期还是三期我忘了。我收获了一句话,医生告诉我们,难道你没有发现,我们正在用过度使用抗生素或者说打点滴的这种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弱,而让你的对手病毒变得更强,而我们人类将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主持人:

你刚才说到一个媒体责任的问题,你看2002年就大规模地关注了抗生素滥用,但是到现在思路也还没有根本地解决掉。比如今天我们说输液的问题,也许在现实当中人们也不能很快地就有这种意识,我们应该怎么做

白岩松:

我觉得作为一个媒体,对于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包括矿难等等很多的事情,一样,关注一次,你就以为会一劳永逸了吗不会。关注它,再发生,再关注它,继续发生,慢慢地使人群当中,可能这种明白或者说改变的东西,一点一点在生长。我们也不能过于放大自己的力量。

主持人:

所以我们也不怕当一个唠唠叨叨的人,在某些问题上。

白岩松:对.

不要随便打吊瓶解读

不要随便打吊瓶[解读] 不要随便打吊瓶 不要随便打吊瓶,危害很大~ 5254?次点击 7?个回复 0?次转到微评 ast2012?于 2012-6-5 15:34:17 发布在?凯迪社区?>?家有宝宝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 滥打“吊瓶”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7例。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

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病人胃肠功能正常,是万万不可滥用静脉输液的。滥用静脉输液一则多花钱,二则可使你的身体受到伤害,严重的甚至断送性命。那么,什么情况才能静脉输液给药呢,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 在12月24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过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民的健康

央视揭密 感冒输液的危害

央视新闻1+1 输液,为何泛滥成灾 主持人李小萌:欢迎来到“新闻1+1”。天气寒冷,感冒的人多了,像这样的画面,在医院当中就是再寻常不过了。有人非常形象的把这样的场面称作是“吊瓶森林”。人们原本是在追求健康,但是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本身恰恰是在威胁着自己的健康,而且是一个长久的威胁。今天我们关注这个问题。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一个医学常识为什么反而会演变为输液泛滥医生:非常严重的(会)休克,甚至引起死亡的都有。过度输液危害巨大,面对慎重输液的医学警告,医院里却是如此场景。患者:最好是输液,输液快一点。"输液大国"、"抗生素大国"、"感冒药大国",药品滥用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胡皓夫:药品的收入占到整个医院的40%。黄建始:抗生素合理应用缺少管理、缺少监督。 《新闻1+1》今日关注,"请强制我们远离危险!" 主持人李小萌: 欢迎来到《新闻1+1》。 天气寒冷,感冒的人多了,像这样的画面在医院当中就是再寻常不过了,有人非常形象地把这样的场面称作是"吊瓶森林"。人们原本是在追求健康,但是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本身恰恰是在威胁着自己的健康,而且是一个长久的威胁,今天我们关注这个问题。 2011年1月6日 这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这也是北京各大医院每天出现的场景:拥挤的人群,忙碌的医生,还有这成排的吊瓶。 患者: 感冒了。 记者: 您这是打的第几瓶了 患者: 我这是打第三瓶了。 患者1: 第二瓶吧。 患者2: 第五瓶了。 当农历节气进入小寒这个一年中最冷的阶段,我国很多地区也同时进入了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感冒、发烧、打吊瓶,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哪家医院不是如此呢 患者家属: 发烧、咳嗽,昨天打的(点滴),今天也打了,她不吃药,她不爱吃药。 输液,一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习惯性选择,正在演化成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近日,国家发改委就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2010年12月28日新闻晚间新闻8瓶!输液输出"高"水平

一感冒就输液危害大

一感冒就输液危害大 对感冒发热病人来说,“多喝水、少吃药”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但在我国许多医院、许多情况下,却被升格为输液,有时还要连续输上几天。有时,甚至只要是感冒,不发热也要输。既然输液,不管有没有夹杂细菌感染,在葡萄糖水或盐水中加入抗生素,就是常有的事。其实,给感冒患者输液至少有下列四大危害。 首先,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加大了血液循环的流量,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也增高了血压,对于有心肺疾患、高血压的老人来说,尤其在滴速过快的情况下,甚至有引起心力衰竭、脑溢血的可能。其次,对于并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的人,一下子输入大量葡萄糖,有导致“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危险。再次,感冒通常是在急诊留察室或临时病房内输液的。此类场所为便于观察病情,多数时候是许多病人共用的“大通间”。患者为了输液,每天在其中过十来个小时,事实上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夹杂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的几率,徒然使病情加重。最后,即使需要使用抗生素,将之溶入1000多毫升的液体中静脉滴入,8—10小时滴完,药物的浓度并不均衡,抗菌效果也未必强于口服、肌注或分次静脉推注。 其实,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就是自己会好,理论上可以不用治疗。吃药,主要是缓解鼻塞、流涕、头痛、发热等症状。如果夹杂细菌感染,引起高热不退,出现脓痰、血中白细胞及中性白细胞百分比增高,或许可以加用抗菌药物。花钱买罪受,又何苦呢? 经常输液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今天看了一篇新闻《医院输液室常常人满为患》,内容是这样的:昨天,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去年8月至今,全国有50%以上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初步统计基本药物价格大约下降了30%。

过度输液潜在危害多

过度输液潜在危害多 “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发布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之一。据卫计委统计,2010年中国平均每人输液8瓶,门诊输液率高达60%-70%,远远超出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专家表示,过度输液对身体存在多方面潜在危害,是否需要输液应听从医生建议。 ◎输液中的颗粒会影响儿童发育 “现在输液量明显增加,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山东省交通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王言森表示,“有时即使并不需要,陪同的家人也会强烈要求。”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邢莉对此也深有同感:“儿科这种情况最为严重,差不多50%的门诊病人都在输液。成人要稍微好些,门诊上输液的能有1/3左右。” “特别是一些家长只要孩子一发烧就要求输液,把抗生素当退烧药使用。”王言森说,医生往往因为家长的强烈要求被迫开出输液,因为不建议输液还经常产生医疗纠纷。“尤其是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体温调节点尚不稳定,发烧时特别容易上来就是39℃,家长就容易着急。”邢莉说。 邢莉介绍,每个病都有个病程,对于感冒来说就是5-7天,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效果基本相同。对于部分发烧的感冒患者,由于输液时使用了激素药物,很快就不再发烧,“患者误以为痊愈了,其

实感冒还没好。” 专家表示,只有当持续高烧38℃以上,同时经过血液化验存在血象异常的情况下,才应该考虑输液,“其实感冒大部分都是因为病毒感染引起的,口服一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效果就挺好,完全没必要输液。” “输入的液体中有颗粒成分,根据不同药品生产厂家的工艺不同,颗粒大小也不一样。这些颗粒进入血管会产生刺激作用,对于儿童来说,一时半会儿可能难以察觉,以后就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会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影响。”邢莉说道。 济南市中心医院药学部主任俞淑文提醒大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基础病也不一样,是否输液没有一个精确的标准,“像小孩和青壮年人群,只要采用合理的物理降温,即使发烧到38℃也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对于老年人就不一样了,容易导致脱水,甚至损害肝脏功能等情况。” ◎过度输液会加重肝肾负担 “能口服药物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输液,这是正确用药的一个基本原则。”俞淑文说,在现实生活中,受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例如输液治疗效果快、可以补充营养等,很多人将输液列为治疗的第一选择,“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一般情况下,只有手术患者以及在患者不能进食、病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才需要输液治疗,可以使危重症患者及时转危为安,对于身体基础素质比较好的人,小疾病类的完全可以通过口服药物

输液的危害

输液的危害二自杀 来自中央电视新闻,为了自他健康,请速转 2012-04-23 13:53 转载自阿比甲当嘎输液的危害=自杀--来自中央电视新闻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査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汁,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英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节青篷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岀现中毒反应。滥打“吊瓶!”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 /SPAN>7例。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饶、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亳升20%甘需醇药液中,可査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亳升50%匍萄糖加入青殆素的药液中可检岀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一亳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亳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岀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髙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病人胃肠功能正常,是万万不可滥用静脉输液的。滥用静脉输液一则多花钱,二则可使你的身体受到伤害,严重的甚至断送性命。那么,什么情况才能静脉输液给药呢?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许多年来医学界一直延用老一辈专家提出的“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静滴”的用药原则,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品不再短缺,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强调一步到位,动辄就进行输液治疗,已经带来了许多严重的不良后果,以至于国外同行把我们社区诊所的医生称之为“水大夫”! 输液治疗尽管作用强、见效快,但它的危害和不良反应也很突出,不当的输液治疗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危害 (一)据统计用电镜观察每瓶输入人体的液体里有大约30万个直径在10-30?0?3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 而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只有10?0?3,所以这些看不见的微粒将沉积在肺脏导致肺功能下降,现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与此不无关系! (二)输液过多过快将引起急性心衰,长期输液将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对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三)输液过多往往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人体菌群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细菌抗药性的增加.这些都将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严重的恶果! (四)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因液体污染引起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为此每年全国都有不少人付出生命! 对策 输液打吊瓶,因其见效快、疗程短而深受青睐,但是现在,很多人无论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纷纷要求输液。特别是换季之时,感冒发烧的患者大幅增加,各大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而实际上,大部分患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其实根本用不着输液,吃些药,多休息休息就会好。输液本是为了治病,但是不根据病情就频繁地挂上吊瓶,不但可能对病情不利,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多损害。与口服药物相比,输液的过敏反应几率更高,更易产生耐药性。无论小感冒还是苴他什么病,人们总以为输液打吊瓶最保险又省事,但却有可能成为一种“输液病”。据北大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的!许医生介绍,“输液病”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时,喜欢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导致以后再得同样的病如果不输液就不太容易治愈。因为输液的相对药戢更大一些,而且不经过胃肠道吸收直接进入血液,效果可能更明显。但是一般人得了感冒等病去医院输液,一天一般只输一次,这样就会造成本来应一天分三次或四次输入的药量一次性输入了体内,输完后血药浓度要达到一个高烽,但过一段时间浓度就会降低,这样就造成血药浓度不稳定,以后就可能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还有就是过敏反应。相对而言,口服药要经过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过滤掉,之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会降低血药浓度,进而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而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相对

输液危害=慢性自杀

关注央视热点:输液危害=慢性自杀, 一次输液=一次小手术 外国人视输液为小手术,澳大利亚人看病基本没有输液的。而我国医院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不开输液的医生无法在医院立足。这篇文章详尽说明了危害所在。看完请一定转帖,可能举手之劳可能帮人重拾健康甚至生命。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 滥打“吊瓶”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7例。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

静脉输液有空气进入的危害

静脉输液有空气进入的危害 是空气栓塞。这是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或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并发症。只要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时,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 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和缺氧,并可立即导致死亡。 静脉输液时输液皮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衔接不紧致漏气,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添加或拔针、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液体迅速排空均可 发生空气栓塞。空气输入血管将会阻塞右心室肺动动脉入口,使血 液不能顺利进入肺内。 患者可突然出现胸部阻塞或胸骨后疼痛异常,继而出现极度呼吸困难和严重缺氧发绀等症状,甚至立即死亡。 1、避免躁动 家长应有稳定的情绪,用平静的心态感染和安抚孩子,协助护士摆好患儿体位,剃去穿刺部位的头发,以便于穿刺和固定。否则, 胶布贴在头发上,针头会随着头发的活动而活动导致针头脱出。针 扎上后,应尽量安抚照料好孩子,避免哭闹、躁动而使针头松动、 移位。如未能控制而发生输液管晃动时,一定先看点滴管以下的输 液管是否有空气进入,如有气泡时,请护士尽快处理,以免空气进 入血管,造成危险。 2、注意观察针刺部位 针刺部位肿胀隆起,表明针尖滑出血管或穿透血管壁,液体已注入皮下组织,应尽快呼唤护士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注射。 输液时的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

处理: ①输液用具做好去除热原的处理。 ②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处理。 ③对高热病员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④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橡胶管送检验室做细菌培养。 专家提醒,输液不是“万能药”,不可能“液到病除”。相反,过度输液还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一、降低人体免疫力。 在自然状态下,人体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久而久之就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二、损伤人体肝肾等器官。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输入的药液进入人体后,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这会加重肝肾的负担。 三、存在较大风险。 既使输液前做了无菌化处理,溶液的浓度合理,速度得当,输液也依然存在难以预知的风险。专家提醒,静脉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的 比例,在所有药物剂型中“高居榜首”,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 四、导致人体菌群失调。 人体的体表及体内寄存着许多细菌,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间的平衡,就不会引发疾病。过度输液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 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为今后的治疗带来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五、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 当体内输入致热、致敏物质,如游离的菌体蛋白或其他代谢产物时,这些物质的输入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如发热、红疹、瘙痒、肿胀等过敏性反应,严重者还可能休克甚至死亡。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直接地、大量地将药液输入血管内,所以对输入药液的质量,所用器具以及输液时的操作,都必须严格要求。如果输入被细菌、致热源、微粒污染的液体,其危害可立即显现。常见的静脉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有以下几类。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1)化学因素 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常用药物的pH值: 氨苄青霉素10.0 磺胺合剂10.0 环丙沙星 3.3~4.6 地伦丁10~12 多巴酚丁脸2.5 多巴胶2.5~4.5 强力霉素1.8 吗啡 2.0~6.0 非那根即异丙嗪4.0 钾4.0 托普霉素3.0 万古霉素 2.5~4.5 (2)机械因素 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 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 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 静脉炎的分级(INS) 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祥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有浓液渗出对静脉炎进行分级,利于进行区分、记录、管理及追踪。 3. 临床表现 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 静脉炎发生率的计算

输液清理血管_输液清血管的危害

输液清理血管_输液清血管的危害 输液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稳定地进入静脉,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输液清血管的危害,供大家参考。 输液清血管的危害 一、微粒沉积在心、肝、肺等部位的毛细血管中,对身体造成影响; 二、输液次数过多过快易引起急性心衰,加重心脏、肾脏负担; 三、输液过多伴随抗生素滥用,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力降低;

四、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会导致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 输液的不良反应 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指出,药品进入血液后,全身所有的静脉血都要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即肺脏,它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只要是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只能停留在肺里。这些颗粒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这样就会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本来都是通畅的,这些颗粒积聚在肺部就使得氧气交换不够,人体呼吸困难。 颗粒堵在血管里无法被清除出去,这时身体自动地采取第二个处理办法,就是将这些颗粒包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团块。输液时如果经常输不合格的药品,肺里就会积聚很多这样的团块。丁辉认为,我们平时输的液体一般是每瓶250毫升或500毫升,如果按每瓶500毫升计算的话,只要我们所输的药品达到80瓶,就会在我们的体内留下5000多个那样的

团块,致使肺形成纤维化,呼吸能力就会下降,同时可能影响全身的氧的供应。 定期输液预防心脑血管病效果值得怀疑现在,一些中老年人定期到医院输点活血化淤、扩张血管的药物,以预防血栓、冠心病或栓塞发生。 输液的对策 一、去正规的医院或诊所看正规的医生,根据病情用药而不是为了其它去输液! 二、医护人员规范操作,避免污染和减少微粒的产生,同时使用合乎要求的液体、输液器、注射器,尽可能过滤掉微粒。 不需要输液疾病清单 内科:慢性病建议长期规律性口服药 1. 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

儿童输液不当有何危害

才满两岁的鹏鹏,因感冒发高烧被妈妈带着到附近医院看病。为了尽快退烧,妈妈要求医生给打点滴,医生虽告诉她可以先用口服药,但在她的坚持下,还是给鹏鹏挂了点滴。就在第二组液体快滴完时,鹏鹏突然出现畏寒、高烧的现象,医生诊断为输液反应,赶快停掉了液体,进行紧急抢救。幸好发现、抢救及时,鹏鹏才转危为安。 输液反应是比较常见的因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据统计,最常见的输液反应为发热,约占80%以上。一般认为,输液反应多发生在输液开始后30~60分钟内,患者突然畏寒或出现寒战,数分钟后发热,体温迅速上升达39~41℃或更高,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除了输液反应外,输液还会引起其他一些不良反应,比如水中毒。前不久的一个周末,笔者曾在急诊室抢救过一名患儿。孩子约2~3岁模样,已处于昏迷状态,呼之不应,两眼凝视,四肢间断性抽风。患儿妈妈一边哭泣,一边说,“医我的儿子,他前天还是好好的,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笔者给孩子做了全面体检,凭着临床经验,考虑其为输液不当所致的稀释性低钠血症合并脑水肿,也就是出现了水中毒。明确诊断后,立即给予供氧、补碱、静滴高渗氯化钠溶液等治疗,通过10多个小时的紧张抢救,患儿终于转危为安。事后追问病史,寻找原处方得知,患儿两天前开始腹泻,稀水便每日10多次,呕吐一天数次,伴发烧,在当地镇卫生院诊断为“腹泻并脱水”,一日输液达1200毫升,其中糖水约1000毫升,盐水只有250毫升。输完液后,孩子出现了上述症状。 临床上,输液输成水中毒的病例并不少见,约占15%左右,不过大多数为轻度水中毒。本例患儿由于短时间内进入体内的水分过多,大大超过了肾脏的排出速度,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中毒。 一般认为,对于急性腹泻并轻度脱水的患儿,治疗首选口服补液盐,而不需要静脉输液。对极少数腹泻合并中重度脱水酸中毒者,最好请儿科医生处理,选用静脉输液一定要控制输液总量和液体张力,切不可滥用输液。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输液都有严格的规定,像美国医生是不会随便给病人输液的。目前国际上公认,用药时能口服的不选择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选择静脉输液。这一用药原则是在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下形成的。 为什么要强调这样的原则?首先,三种用药方式中,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最轻、最慢,因此最安全。静脉输液是把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最猛也最快,有的几分钟内就置人于死地。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医院、个体诊所由于抢救设施缺乏,人员的抢救知识匮乏,一旦出事很难逆转。其次是输液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再次,输液进行静脉穿刺时会引起疼痛。四是输液成本最高,用于输液的抗菌药费用往往高出口服药很多,甚至是数倍。 因此,人们一定要走出“打点滴”的认识误区,“恨病用药”是可以理解的,但还要考虑到用药安全问题。

各种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各种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关键词】静脉输液;不良反应;防护措施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主要的给药途径,在医疗实践中占据重要位置,尤其在抢救重危患者的紧要关头,打开静脉通道能让药物迅速进入人体发挥疗效,为救治患者赢得时间,起到积极的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在配制、贮藏、运输、使用药品、技术操作等方面,由于操作不慎往往导致输液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热源反应,心肺功能损伤,静脉炎症,静脉栓塞、渗漏肿胀、组织坏死等不良反应发生,使患者病情加重,迁延不愈甚至危及生命,由此给患者带来雪上加霜的厄运,造成身心痛苦与经济损失,对此各级医药护理人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造成输液不良反应的各种原因须采取防范措施,将其发生率降至最低限度。下面就涉及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以供临床参考。 1 引起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及临床症状 1.1 细菌性热源反应 静脉输注的药品和输液器具由于未能把好质量关,以致在贮运、配制、使用、操作等环节中被致热物质所污染。输入的溶液和药液制品不纯等,消毒保存不良,输液瓶消毒灭菌不彻底,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原因而致致热源物质随输注的液体进入人体而产生热源反应,临床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出汗、脉速、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瞳孔散大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休克症状。热源反应在临床输液中占很大比例,而细菌性热源反应是输液热源反应的主要原因。

1.2 过敏反应 静脉输注的部分液体中含中异性蛋白,如低分子右旋糖酐,水解蛋白注射液以及某些易致敏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细胞色素C等,这些药物一旦用于某些具有特殊过敏体质的人身上,就会产生过敏反应,如出现心慌、气急、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皮肤苍白或发绀,全身出现皮疹、荨麻疹、精神呆滞或烦躁不安,以及喉头水肿、支气管水肿与过敏性休克等症状,抢救不及时甚至可危及生命。 1.3 心肺负荷过重 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一般在3 000~3 500 ml以上者,或输液滴速过快者,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肺负荷过重、心肌受损可致心衰和急性肺水肿,患者可突然出现心悸气短,端坐呼吸或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重者痰液可从口鼻涌出等症状。 1.4 空气栓塞 静脉输液时输液皮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衔接不紧致漏气,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添加或拔针、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液体迅速排空均可发生空气栓塞。空气输入血管将会阻塞右心室肺动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顺利进入肺内,患者可突然出现胸部阻塞或胸骨后疼痛异常,继而出现极度呼吸困难和严重缺氧发绀等症状,以致立即死亡。 1.5 静脉炎的发生 长期不间歇的静脉输注高渗溶液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升压扩管、抗癌化疗药物,因药物的化学刺激作用,使局部静脉管壁发

输液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输液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在小孩生病发烧的时候,轻易不要小孩给吃退烧药,也不要输液!小孩发烧的时候有个中医告诉我只要你给孩子输了一次液,孩子大部分会1-1.5个月就病,因为免疫功能退化的缘故。告诉各位妈妈退烧的一个方子,是在小孩生病的时候,一个老中医给的。“香菜去叶子留茎和根3-4根白萝卜2-3片生姜1-2片加冰糖加水煮15分钟。待温度适中给小孩喝,小孩喝下去会出汗退热的”各位妈妈们可以试试看,效果非常好。 发改委最近透露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在西方国家,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而在中国,输液简直成为一种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医药一家的体制导致民众的医疗观念长期受错误引导,以致大部分人患上“输液病”。 知道见效快,不知道风险。1991年7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在美国求医”故事,一位在美国中国人因流感发烧就诊,医生只开了一个处方让他自己买了一瓶布洛芬;该病人找医生辩论要求医院给予退烧针和输液处理,医生说“中国才作这样处理,美国没有退烧针”。处理发热的关键在于诊断而不是急于输液退热,但一些人过于迷恋消炎药抗生素,这是国内医疗体制的长期误导所致。” 输液将药物直接送进血液,满足患者急功近利心理。输液成为中国独有的医疗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由于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接纳的过程,最安全;打针则是将药水打针到肌肉里,逐步流到血液,产生药效;而用输液方式,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口服药物起效缓慢。此外,由于肌肉针又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对青少年来说其臀肌发育不成熟,如果打针次数越多就越导致肌纤维坏死,挛缩严重,严重者将会影响骨骼发育,所以在考虑治疗方案的时候医生会选择输液这种既能快速起效又看上去相对安全的疗法。输液之所以快,就是在于药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但也就是这种优势成了病人并不知道的风险。 中国抗生素使用率超英美3倍,成输液兴盛推手。而且跟注射的药物多为抗生素有关,可以说,输液在中国的普及是跟抗生素的滥用分不开的。在中国购买和使用抗生素的门槛非常低,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把抗生素当做家庭的常备药,以至于稍有头疼脑热人们就要使用抗生素。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是30%。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院内使用率是22%-25%,近5年在中国医院的使用率在67%到82%之间。抗生素加输液带来了一时的快速和少痛苦,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吃药、肌肉注射等治疗手段,甚至在医院就医时会直接指定医生开抗生素输液用药,这往往让医生陷入容易被误解的处境。 输液存在诸多安全风险。输液方式会导致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省略了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环节,药液直接经由血液进入心脏。要是有伤害,会当即暴发并且十分凶险。据国家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目前中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而长期输液更会导致一些健康隐患,严重者还会导致癌症。 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蓄,常输液体内会长“肉芽肿”。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

PVC材质一次性输液器的危害

PVC材质一次性输液器的危害 一、释放出增塑剂DEHP和其它小分子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危害; 在临床上使用PVC输液器输注亲脂性药物如紫杉醇、环丙沙星、头孢哌酮钠、氟康唑、盐酸甲硝唑、西咪替丁、脂肪乳剂等药物时,药物的性质对DEHP的溶出有增强作用,增塑剂会迁移出来,随着药液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危害,所以这些药物不适合使用PVC输液器进行输液。 ●稳定剂含Ca、Zn、Ba等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在输液过程中可能进入人体, 对患者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为了提高金属稳定剂的稳定效果,在加工中还加入了含磷的辅助稳定剂 -----亚磷酸苯二异辛脂等,增加了PVC材料的毒性,对患者的健康带来了危害。 氯乙烯单体对人体有害 聚氯乙烯树脂中残留有极少量的氯乙烯单体, 另外,PVC在加工中会发生分解也会产生少量的氯乙烯单体,该化合物已被证实是致癌物质(致肝癌)氯乙烯的致癌性已被国内外公认,国标GB15593-1995《输血(液)器具用软聚氯乙烯塑料》中规定,氯乙烯单体(VCM)≤1μg/g为合格,所以,即使是按国标检测合格的PVC输液器也含有微量的氯乙烯,对人体有致癌的危险。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李大魁等报道,PVC输液器 二、对一些药物有吸附作用,使处方用药不准,延误治疗或病人康复的时间。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李大魁等报道,PVC输液器 对以下药物有吸附作用 1. 安定2 2.79 % 2. 氯丙嗪和异丙嗪12 % 3. 硝酸甘油62 % 4. 替硝唑7.01 % 5. 胰岛素20.38 % 6. 盐酸乙胺呋酮18 % 7. 莪术油15 % 8. 硝酸异山梨醇酯50 % 硝酸甘油药品说明书 9. 双嘧达莫,地塞米松,18-25% 磷酸钠,潘生丁 10. 枸橼酸芬太尼,环孢素A, 25-70% 大环哌喃(FK506),卡莫司汀, 地西泮, 尿激酶, 川芎嗪等 三、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PVC材料焚烧后回产生氯化氢气体.

输液的危害

中国人均输液8瓶背后:利益驱动作者:邓庆峰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在中国早已被颠覆。各方利益驱动下,中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 这是一个让老外不断惊奇,不断创造奇迹的神奇国土。 美国国家药监局早在2007年就曾发出警示,两岁以下的小孩,原则上不使用抗感冒药。至于通过输液治疗感冒,在美国更是难以想象。 有多少“充满爱心”的妈妈,焦虑的抱着自己心爱的宝宝去吊瓶的? 输液“搭起了一个收费平台”,拉动了相关产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输液产品的任何“技术改进”——哪怕换一个瓶塞——都意味着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市场。 惊人的业绩,有你的贡献? “怎能随便给人大报告这个?” 104亿的数字来自于医院的可能性大。而通常医院的数字要比企业的准。 当护士将输液针刺入头皮,1岁大的儿子开始哇哇大哭,北京市民李文娟(化名)心里隐隐作痛,不过她安慰自己:孩子的病会很快好起来的。 对你的宝宝,你也经历过这样的揪心吗? 这是1月13日的北京市儿童医院,李文娟的儿子是这所医院每天输液的3000名病人之一。和很多(可能是大部分)患儿一样,他因为感冒来此求医。 李文娟并不知道,输液将让她的孩子面临诸多风险。中国医院协会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专家孙忠实说,美国国家药监局早在2007年就曾发出警示,两岁以下的小孩,原则上不使用抗感冒药。至于通过输液治疗感冒,在美国更是难以想象。

难以想像的事情,在这里已经变成习以为常的事情了,吃点营养素,很多人还觉得是难以想像,生病了怎么能不打针,吃药? 输液在中国并非是新出现的问题。事实上,“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在现实中早已被颠覆。短短十几年间,伴随着医改的进行,中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 输液问题此次引起国人强烈关注,是因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年前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透露出来的几个数字: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 中国在关乎民生的统计中,人均指标大都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然而,在医药卫生领域却出现罕见的反例。在“人均输液8瓶”之前,另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国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美国的10倍。 抗生素使用已经是到了严重泛滥的地步了,带来的伤害正在你的身上上演。 1月11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称,将通过公立医院改革改善“输液过度”问题,被认为实际认可了“人均输液8瓶”的说法。 不过,在医疗卫生系统,“人均8瓶”说法却引起了反弹。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永佩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对数字的真实性深表怀疑。 “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哪里出来的,我认为不准。”吴永佩说。 吴永佩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得知朱之鑫的说法后,他曾亲自打电话给国内某大型输液企业核实,对方告诉他,这家企业2009年共生产22.1亿袋输液产品,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27.9%。吴永佩经过计算,认为当年输液产品的产量是79.2亿袋,远低于朱之鑫说的数字。 吴永佩没有说明上述市场占有率数字的出处,且要求本报记者不透露该生产企业的名字。 吴永佩说,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家发改委主管医改工作的领导,朱之鑫讲这种话“不应该”。 “怎么能随便给人大报告这个?有没有科学依据?”吴永佩说,“你可以告诉他,如果他同意,我愿和他辩论。” 专家太多了,专家说物价没有上涨,CPI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南方周末记者曾致电国家发改委秘书处,希望就输液问题联系朱之鑫本人采访,结果被对方婉拒。 作为研究输液产业多年的业内专家,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秘书长顾维军对于104亿袋的数字基本认可。由于朱之鑫兼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顾维军推测,104亿的数字来自于医院的可能性大,而通常医院的数字要比企业的准。 尽管质疑数字的准确性,但吴永佩也承认,中国确实存在“输液过度”问题,单就病人群体而言,人均输液量比发达国家高两倍以上。 年产量:11年增长四倍 中国的输液产品虽然量大,但出口比例极低,绝大多数用在国内患者身上。

输液的风险你知道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95891539.html, 输液的风险你知道吗 作者:林辉郑堃 来源:《人民周刊》2016年第16期 据发改委公开消息显示,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在西方国家,输液仅是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而在中国,输液已然成为一种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 国人盲目输液 输液成为中国独有的医疗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跟注射的药物多为抗生素有关,可以说,输液在中国的普及是跟抗生素的滥用分不开的。 在中国,购买和使用抗生素的门槛非常低,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把抗生素当作家庭常备药,以至于稍有头疼脑热,人们就要使用抗生素。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为30%。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医院内使用率为22%~25%,而前几年在中国的医院内使用率高达67%~82%。 抗生素加输液,确实能带来一时的快速和减少痛苦。这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吃药、肌肉注射等治疗手段,更有甚者在医院就医时,会直接指定医生开抗生素输液用药,这往往让医生陷入容易被误解的处境。 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接纳的过程,最安全;打针则是将药水注射到肌肉里,逐步流到血液,产生药效;而用输液方式,进入体内的药液直接经由血液进入心脏,没有被人体接收的过程,不像口服药物起效缓慢。此外,由于肌肉针又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对青少年来说,其臀肌发育不成熟,如果打针次数越多,就越容易导致肌纤维坏死、挛缩,严重者将会影响骨骼发育。所以,在考虑治疗方案的时候,医生往往会选择输液这种既能快速起效,又看上去相对安全的疗法。 输液之所以快,就在于药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但也正是这种优势,成了病人并不知道的风险。 感冒输液好得并不快 很多人只要生病,特别是感冒、发烧后,都期望通过静脉输液能够早些治愈疾病。 “药物通过静脉输注,确实能在很短时间内使药物达到一个有效浓度,让人们以为好得快,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河南省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秦玉花说,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

经常输液对身体有害

最近感冒的人特别多,医院的急诊室里挤满了输液的人,一输就要几个小时。屋子里空气污浊,好人进去没准都能感染上。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体验,感冒发烧到医院看病,医生通常都建议输液,当有人问能不能不打点滴的时候,医生往往出言“恐吓”,说不打点滴如何难保证治疗的质量云云。大堆的医疗名词丢在患者面前,加上患者内心希望尽快治好病,医生的话是专业等等的心理,被医生这么一说,患者也只好唯唯诺诺,输液了事,但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任何事情有一利必有一弊,那么输液有什么风险呢?会要命吗? 答案是“比其它途径用药更容易要命”。最近发生的双黄连注射液致死事件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先从药物的吸收途径来分析一下。 口服药物后,首先在胃肠粘膜吸收,然后进入肝脏循环,在肝脏经过多种酶的作用,最后分布到身体各部位发挥药效,这样万一误服或稍过量出现中毒反应,也为临床的抢救争取到一定时间。 肌肉注射或其它方式给药也是如此,一般至少需要经过粘膜吸收或肌肉组织吸收的过程,因此起效会稍微慢些。可是,通过“打点滴”的途径给药,完全没有吸收过程,药物100%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并且不需要经过肝脏而直接起效。这也是静脉注射之所以迅速起效的原理,也是为什么抢救的情况下医生都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来治疗的原因。 其它的给药途径,无论口服、肌肉注射(也就是一般的打屁股针)还是鼻腔、肛门等途径用药,药物都先通过身体粘膜的吸收,再经过一定的循环渠道进入血液系统。而输液,则不通过任何的阻隔,直接把异物(即使是药物,对身体也是异物)输入到血液系统中。 药液直接进入血液系统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呢? 虽然静脉注射用药是所有制剂里配制生产最严格的剂型,但是无论我们采用什么办法,也不能完全把杂质隔绝掉,虽然它们的个体都很微小,微小到需要用高倍数的放大镜才能看到。但是经常打点滴,势必这些异物被直接输入血液,并且不能被身体排出的,长此以往,身体就会累积不少这样的小东西在体内。而一般的血管比较粗,这些小东西也未必能对我们的血管通路造成什么影响,但肺部,附着于肺泡上的毛细血管就另当别论了。因为需要达到最高效的氧气交换,肺泡上密布管径很小的毛细血管以增加交换面积,这些外来的小东西进入这部分的毛细血管就可能导致血管堵塞。在年轻的时候也许还不觉得怎么样,当年纪大了,身体机能本来已经处于退化的过程,这些堵塞的毛细血管渐渐形成肉芽肿,霸占了原本用于交换氧气的地方,更加重了肺部的负担,而且,较大的微粒还可能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和静脉炎,还可引起肉芽肿、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组织坏死、肿瘤样反应等。 所以说,能吃药解决的,别打屁股,能打屁股解决的,别轻易打点滴。滥用的后果很严重。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医生给我们所有人的忠告!也是今天我要给大家的忠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