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及其基本框架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及其基本框架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及其基本框架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及其基本框架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及其基本框架

主要内容:

一、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及主流经济分析中的空间缺失

二、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兹框架(D-S模型)

三、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及其基本框架

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又称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标志是克鲁格曼1991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学主要是基于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的框架(D-S框架),用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根据马丁的观点,“新经济地理学”包括两个重要主题,即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

1.1 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及主流经济分析中的空间缺失

一、现实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

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看,人口、财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是普遍的现象。经济活动的分布和经济发展并非是新古典“平滑经济”所描述的那样——呈现出连续性和单调性,而是呈现出非连续性和突发性,表现出明显的“块状”特征,换句话说,从空间上看,现实经济不是“平滑经济”,而是“块状经济”。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景观集聚的集中表现形式。以我国的浙江省为例,“块状经济”分布于全省各地,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永康的五金、诸暨的珍珠、温州的皮鞋、嵊州的领带、义乌的小商品……100多个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撑起了浙江经济强省地位。2006年,大唐(一个乡镇)袜业占全国产量的65%、全球产量的35%;三都贡缎占到全国产量的80%、非洲市场的95%;山下湖淡水珍珠及珍珠制品产量占全国80%;店口管件占全国产量的70%。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另一个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活动水平的巨大差距。从历史上看,这种区域差距古已有之;从现实中看,这种

差距普遍存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还是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现象。

人均GDP是表征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绩效的标准指标,人均GDP的差异也就常常成为表征国家或区域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保罗·贝罗奇估算了1800年到1913年期间的欧洲国家以及美国的人均GDP,其结果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见表1-1)。

表1-1:按1960年美元价格计算的欧洲国家人均GDP

国家 1800年 1830年 185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1913年奥匈帝国 200 240 275 310 370 425 510

比利时 200 240 335 450 555 650 815

保加利亚 175 185 205 225 260 275 285

丹麦 205 225 280 365 525 655 885

芬兰 180 190 230 300 370 430 525

法国 205 275 345 450 525 610 670

德国 200 240 305 425 540 645 790

希腊 190 195 220 255 300 310 335

意大利 220 240 260 300 315 345 455

荷兰 270 320 385 470 570 610 740

挪威 185 225 285 340 430 475 615

葡萄牙 230 250 275 290 295 320 335

罗马尼亚 190 195 205 225 265 300 370

俄罗斯 170 180 190 220 210 260 340

塞尔维亚 185 200 215 235 260 270 300

西班牙 210 250 295 315 325 365 400

瑞典 195 235 270 315 405 495 705

瑞士 190 240 340 485 645 730 895

英国 240 355 470 650 815 915 1035

平均值 199 240 285 350 400 465 550

标准差 24 43 68 110 155 182 229

美国 240 325 465 580 875 1070 1350 资料来源:贝罗奇,1997,第二卷,第252-253页。转引自Pierre-Philippe Combes et al. Economic Geography,2008,p14.

就现实经济状况来看,当前,发达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比较相似,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国家内部或国家集团内部都存在明显的区际差异。图1-1是欧盟27国269个NUTS2单位以及挪威和瑞士2004年的人均GDP1。

1NUTS(单位领土(领海)统计汇总表)是欧洲统计局使用的区域分类。它通常根据每个国家内部现存的区域边界而划分,它根据地理特征可以罗列为从NUTS0(国家)到NUTS5不等,后

该图表明,欧洲存在“蓝色香蕉”(从伦敦开始,经过德国西部和比荷卢联盟国家到意大利北部的狭长地带)和北欧国家为中心的两中心;包括希腊、葡萄牙以及新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在内都属于欧洲经济的边缘区。而且,即使是英、德、法、意等国家,其内部经济发展差距非常明显,例如,意大利北部和南部常形成鲜明的对照,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地区和瑞士同属于很富有的地区,而意大利南部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希腊基本相同。

图1-1:2004年欧盟NUT2地区的人均GDP

(括弧内数字为地区数量)

资料来源:Pierre-Philippe Combes et al. Economic Geography,2008,p17.

人类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不同空间中的经济活动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经济活动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非连续性和非单调性,从另一个角度说,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现实经济空间特征的常态。

二、经济思想中的空间分析

经济活动主体(包括厂商和消费者)的最优区位(即区位选择)取决于者包括了原欧盟15国的100000个地区。

与其相互作用的其他主体的区位。正如德布鲁(1959)在其《价值论》中所指出的,“位于某一区位上的商品,与位于另一区位上的同一种商品是不同的经济客体,具体在哪个区位使用是其本质”。库姆斯等(Combes et al,2008)提出,“空间是日常经济生活中的中心,交换总是涉及到人和商品的流动。甚至,在各种形式的区际和国际贸易中,空间是交换的本质”2。空间因素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如此重要,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新经济地理学产生之前,利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探索空间经济现象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主要方面: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最早始于德国学者图能的《孤立国》(1826年)一书,图能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阐述了均衡的思想、商品和要素价格的决定(特别是地租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市场机制的作用等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韦伯及其追随者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依靠一个或多个供应商提供投入品并向一个或多个市场销售产品的区位决策问题,他们提出,工业区位的应选择在包含运输费用和劳动力成本等在内的生产成本费用最小的地点。20世纪三十年代,克里斯塔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分析了制造/销售等中心的定位和作用,他认为中心地依据其所提供的消费品的等级和种类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等级,各中心地所覆盖的市场区域相互交错。同一时期,勒施以市场需求为原则,对市场区位体系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市场区应该是六边形的。

二是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学界对空间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分析集中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肇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一些贫穷落后的原殖民地国家如何发展以及发达国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如何解决,成为当时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二战后的二三十年里,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政策建议,如美国经济学家诺思提出的输出基础理论把区外需求看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则从资本供给和资本需求两个角度分析了落后地区落后的原因;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则基于基础设施、需求和储蓄的不可分性探讨落后国家/地区的发展问题;另外,纳尔逊的低水平循环陷阱理论、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佩鲁等的增长极理论以及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型等均影响广泛。这些理论和思想大多基于区域和/或产业关联,探讨落后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三是产业地方化问题的分析。产业地方化,即产业集群。对这一问题的

2Pierre-Philippe Combes et al. 2008.Economic Geography: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s and Na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26.

分析大多是基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思想。在马歇尔看来,之所以出现产业地方化,主要由于企业的空间聚集能够带来劳动力市场蓄水池效应、中间投入品共享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首先,一个产业一定数量的厂商集中在一个地方,可以形成一个专业技术工人共享的劳动市场,这对工人和厂商都有利;其次,产业的地方性可以为该产业提供专业化的中间投入品和服务,尤其是专用的多种类、低成本的非贸易投入品所占比重较大时更加有利;最后,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传递随距离而衰减,换句话说,信息在当地流动比远距离流动更容易,厂商的聚集可以产生技术外溢。在马歇尔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主流经济学家们对城市存在和产业集聚的解释基本上都是从外部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四是城市经济问题和现象分析。传统空间分析对城市经济问题的分析主要有三种传统:一、借助物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城市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如齐普夫定律(Zipf’s Law),又称为位次—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该定律揭示了城市规模与其位次之间的统计规律,当然,这一定律缺乏明确的理论基础;二、以亨德森(Henderson)为代表经济学家,他们把马歇尔的外部经济作为集中力,把拥挤或土地成本等作为分散力,探讨城市的规模和城市数目问题,从而形成了城市最佳规模理论(也称为城市系统理论);三、以阿隆索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以图能模型为基础,对城市土地租金和土地利用加以分析,从而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学科的诞生。

五是对区际和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在国际贸易的分析上,文献非常丰富,这里不再过多介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对区域经济问题的分析影响很大。在对区域分异、区域分工、地方专业化、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等许多方面的分析方法,直接源于国际贸易的分析方法和/或理论。

三、主流经济分析中的空间缺失

尽管许多学者对空间经济活动进行了许多分析和探索,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主流经济学中仍然是缺乏空间因素的。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把生产和消费活动看作是发生在没有任何空间维度的点上,不涉及距离等空间因素,偶尔把土地看作是和劳动力、资本等类似的投入要素。空间及其主要组成要素在很大程度上,要么被等同看待,要么被忽略。

经济学的研究不应该脱离空间。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主流经济学一直没有考虑空间因素。对于主流经济分析中的空间缺失,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马克·布劳格认为这一现象是“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主要不解之谜”。在其对“新经济地理学和古典区位理论”回顾的最后,他把这一现象归结为历史上的

偶然因素: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建立在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异而不是区位优势的基础之上;冯·屠能是德国人,没有用英语表达其思想等。3萨缪尔森(1952)认为,经济理论如此忽视空间问题,是因为只研究自身感兴趣的问题。

(一)空间融入经济学的重要尝试

在新经济地理学产生之前,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尝试着把空间纳入到经济理论中去。这其中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尤其值得关注。

1.空间竞争和霍特林模型

霍特林(1929)通常被认为是空间竞争模型的创始者。与他同时代的学者几乎都把该模型视为解释市场失灵的双寡头垄断模型而没有真正理解该模型的核心思想。直到50年后,当新工业经济出现时,人们才完全理解了该模型。现在,该模型成了解释代理人尽可能区别于其他代理人的差别化战略的一般性原理。

空间竞争模型可以概述如下。就某一商品市场而言,商品为同质商品,但在不同区位出售,该市场由需求为一单位商品的众多消费者所组成。假定这些消费者沿着一条直线均匀分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两个厂商,在该直线上各自设立一个销售点。他们准确预测到,每一个消费者将从离消费者最近的销售点购买商品以便使总成本最低,总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但是,一旦确定了区位,厂商则对其附近的消费者具有市场支配力,因为运输成本的存在使得某一厂商附近的消费者到另一个厂商处购买商品将支付更多的成本。尽管厂商是“价格制定者”,然而厂商的价格制定仍然受到限制,因为消费者很可能从竞争厂商那里购买商品,即使到竞争厂商处的运输成本很高。因此,每个厂商都有附近的几个竞争者,空间竞争是内生的战略。这样,厂商的区位选择以及价格制定必然为非合作博弈模型。我们将在第9章中继续讨论这一问题4。

空间竞争模型具有广泛的解释力,因为空间竞争模型通过简单、直观的方法把握了有关代理人异质的基本思想(罗森,2002)。但实际上,一旦放松简单假设,这一模型就变得难以处理,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它在最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中会被忽略。

2.艾萨德的区域科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沃尔特·艾萨德于1954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区域科

3Blaug, M.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596-612.

4需要注意的是,空间竞争模型已由伊顿和利普西修改和扩展,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参见伊顿和利普西,1997)。其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融合勒施(1940)的研究的空间价值理论。几乎在20年后,当克鲁格曼做这一研究时,利普西也参与了这一研究,此时他已经是国际经济学中颇有建树的学者了。

学协会、第一个区域科学系、第一个区域科学研究所和第一本区域科学杂志,撰写了《区位与新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方法》、《区域投入产出研究》、《区域科学导论》和《空间动态学与最佳时空发展》等一系列著作,把冯·屠能(V on Thünen)的农业区位论、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的中心地方理论和廖施(L?sch)的市场区理论放在一个易驾驭的框架之下,开创了区域科学。他把区位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标准的替代问题:厂商在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与厂商其他的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决策一样。

艾萨德开创的区域科学影响很大,他本人被看作是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然而,他把区位看作是经济分析中占统治地位的竞争性一般均衡模型中的另一个选择变量,而且,他没有提出过一个一般区位均衡的模型框架。因此,艾萨德提出的空间模型对经济理论影响很小。正如克鲁格曼所指出的,“区域科学不是一个统一的学科。最准确地讲,它是一个工具收藏箱,……,它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实际中出现的涉及空间的问题,而无需等到我们有了一个出色的理论才来解决”。5

3.城市经济学

标准的城市经济学模型源于冯·杜能(1826)的开创性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前工业经济时期城市周边农作物的生产区位。阿隆索(1964)吸收了杜能的思想,但他以中心商务区替代杜能模型中的城市,工人分布在中心商务区周边。他认为,土地为完全可分的物品,而且交易发生在外生给出的中心区位。他的模型仍旧属于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模型范畴。因此,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初,城市经济学成了最流行的学科之一。

在单中心模型中,消费者在那些被厂商选定为生产区位的中心商务区工作,土地的稀缺性意味着这些消费者不可能都居住在中心城区附近。相反,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他们中的一些人必须远离中心城区。换言之,通勤成本和居住成本之间存在着某种权衡关系,前者随着距离增加而增加,而后者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这样,城市经济学就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分散力,即土地消费。

对这一模型最初的关注,促使了城市经济学这一新的经济领域的形成。自阿隆索的开创性研究以来,米尔斯(Edwin S. Mills)和亨德森(J. V. Henderson)等为代表的学者进一步研究研究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它描述了市场机制下城市的土地使用分配、不同的活动区域的空间演变和城市稀缺资源竞争的一般均衡机制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参见藤田,1989)。然而城市经济学所涉及到的领域确实太狭窄,因而它所解决的问题不可能是学术舞台中的核心议题。不过,目前城市体系现代分析的兴起,是与新经济地理学相关联的(这将在第3讲再次进行

5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0页。

讨论)。

以杜能模型为基础的城市内部结构问题的空间经济分析,研究了市场力量是如何权衡土地分配、空间如何演变为不同活动的区域、经济学在存在对稀缺资源的竞争时所具有的同步性和一般均衡等,这与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符。然而,它没有解释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存在一个中心商业区,而且,单中心城市不再是对真实世界合情合理的近似。

(二)空间不可能定理与空间缺失6

尽管在新经济地理产生之前学界对空间经济问题进行了许多分析和探索,然而,空间因素一直没有被纳入到主流经济分析框架中去,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如克鲁格曼在《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中所指出的,“现代经济学里一个经过适当模型化的思想对经济学家的意义就与经过正规勘察的地区对18世纪绘制地图工匠的意义一样。”7

主流经济学最基本、最核心的框架是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模型,因而就成为了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参照系。传统的空间经济分析在试图把空间因素纳入到阿罗-德布鲁框架中采取的方法就是把空间视为商品属性的一个重要变量,即把不同区位上的同质产品视为两种不同的产品,如霍特林(1929)的线性市场模型和萨洛普(1978)的环形市场模型。然而,斯塔雷特(1978)证明了这一方法的失败。

在阿罗—德布鲁的经济世界里:经济由有限数量的代理人(厂商和家庭)和商品(货物和服务)组成。每个厂商都具有一系列生产计划集合,每一种生产计划描述了投入和产出的某种技术组合。每个家庭在偏好关系(效用函数)、生产力水平、初始财富等方面完全相同。竞争均衡由价格体系(每种商品一种价格)所描述,每个厂商有自己的生产计划以及每个家庭有自己的消费计划,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或递减)的情况下,满足如下条件:实现均衡价格时,(1)每种商品供求均衡;(2)每个厂商在技术约束下利润最大化;(3)每个家庭在其初始禀赋和持有公司利润份额所决定的预算约束下效用最大化。换言之,所有市场出清,每个代理人的偏好在均衡价格下得到了满足。

正如上文所述,商品可以由从何处获得所定义。因此,选择商品就意味着选择了某特定区位。例如,当某人选择一种商品或者某项工作时,他同时选择了他消费或工作的场所。在阿罗—德布鲁模型中,空间的相互依赖

6本部分详细分析请参阅Pierre-Philippe Combes et al. 2008.Economic Geography: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s and Na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2.

7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页。

是通过与其它市场相互作用的方式融入到模型中了。换言之,阿罗-德布鲁模型看起来似乎可以处理空间经济的形成问题。

现在,我们放宽阿罗-德布鲁的假设条件:并假设代理商并不是遍地存在而是有具体的“地点”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再描述不同区位的商品数量,而是用消费(生产)计划来描述特定地区商品的消费(生产)量。同时假定空间在下列两方面具有同质特征:(1)不管消费者位于何处,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相同的;(2)每个厂商的生产集合与其区位无关。换言之,由于代理人对区位集合不存在偏好的排序,区位选择并不影响代理人的特征8。

在上述假定下,斯塔雷特(1978)考虑了这样的一种情形:厂商和消费者两个代理人,两者存在交换关系,两者都消费土地。消费者给厂商提供1单位的劳动,厂商利用这1单位劳动和1单位土地生产y单位的产品出售给消费者。消费者也消费1单位的土地。A和B两个区位都有土地可以使用,且土地归消费者所有。最后,存在促使劳动者和商品在区位间转移所必要的资源,也就是运输成本是得到保障的。

如果在区位A可使用的土地数量大于等于2个单位,那么厂商和消费者可以

位于同一区位。这种情况下,区位A的土地租金为非负(

A 0

R≥),而区位B的

土地租金为零(

B =0

R)。如果租金

A

R相比运输成本并不高,则这种结构是均衡的。转移到区位B的代理人状况不会变得更好,因为土地租金节省的部分无法补偿运输成本。另一个方面,如果在区位A可使用土地数量小于2个单位,厂商和

消费者中必须有一个位于区位B。因此,区位B的土地租金也是非负的(

B 0

R≥)。我们将会看到,由于两个代理人处于不同的空间,含有正的运输成本的结构是不存在均衡的。

斯塔雷特(1978)通过一般均衡分析得出结论:在一个具有有限个区位和代理商的经济中,如果空间是同质的,在存在运输成本且偏好局部非饱和9时,不存在包含区位间商品运输的竞争均衡。换句话说,在均值空间和有运输成本的阿罗-德布鲁世界中,不存在包含区际贸易的空间均衡,即要素流动与区际贸易在新古典的世界里是不相容的。

8当然,由代理人所确定的消费和生产计划随着他们区位的变化而变化,正如每个地区的相对价格随着每种商品的供求变化而变化一样。

9局部非饱合性(Local Nonsatiation)保证无差异曲线没有“厚度”:对于消费集内的任一元素x,消费集内该元素的任一邻域内必存在另一元素x',满足x'严格优于x。局部非饱合性保证最优点只在预算线上。

1.2 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兹框架(D-S模型)

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是集中,在阿罗-德布鲁框架下,对于产业集中、城市存在等经济活动集聚的状况只能视作是一种“黑箱”,从外部性的角度来处理。从根本上看,“经济学中忽略空间问题主要起源于一个简单的问题:如何思考市场结构。……,对于经济活动在空间的区位,任何讨论都必须偏离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仍然是大部分经济分析的主流”10。

一、垄断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基本思想

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各种市场结构而言,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的是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的概念需要追溯到张伯伦(1933)。可以通过以下四个假设来描述垄断竞争:(1)厂商销售同质但不完全替代的产品,我们称之为差异化产品的多样性;(2)每个厂商在规模收益递增下生产单一产品并制定其价格;(3)整个行业中厂商数量很多,因此单个厂商可以被忽略;(4)厂商自由进出,因此,经济利润为零。

这些假设与完全竞争假设十分相似,主要不同点在于每一厂商销售某一特定产品并制定其价格。这意味着,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特定的市场,且在该市场上具有垄断权力。但是,其它产品的存在表明该市场的规模仍依赖于其他厂商的行为,每个生产者制定价格会受到限制。换言之,厂商既没有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也没有处于垄断状态。最后,虽然厂商在规模收益递增状态下经营,但有限的可用资源限制了可生产的产品数量。一般而言,产品数量取决于厂商进入所面临的壁垒。在垄断竞争的情况下,通常认为新产品生产所需的固定成本是唯一的进入壁垒。由于厂商无法控制它,故这种进入壁垒是非策略性进入壁垒。规模收益递增和某一生产部门出现垄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由于规模收益递增的存在,生产者不可能选择多元化战略,而各自选择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的生产部门进行生产,因此不同的生产者成了在其生产领域的垄断者。尽管这些厂商都具有垄断特征,但这些生产部门不是自然垄断行业,也不是由获得特许权的部门,因此市场上存在许多潜在进入企业。正因为许多潜在进入企业的进入威胁,这些垄断厂商不能按垄断价格定价,而是按边

10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页。

际成本加成定价法定价。

虽然张伯伦早就提出了垄断竞争思想(1933,1950),但垄断竞争思想与主流经济学所推崇的一般均衡建模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分析框架,是由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兹11于1977年完成的。他们指出,最终产品生产者的规模收益递增来自于消费者对多样性产品的偏好。另一方面,艾瑟尔12(1982)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多样性中间投入品上,指出最终消费品生产者对中间投入品的多样性偏好决定了中间投入品生产者的规模收益递增。

二、D-S模型

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是建立经济地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础,该模型用简单优雅的方式把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相结合。这种结合对新经济地理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框架中,作为一种市场形态的垄断竞争,决定于消费者的偏好及企业对有限生产资源的需求,这就使企业显示出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在消费者的需求方面,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显示出多样性偏好,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不仅决定于消费者消费的某种产品的数量,还取决于消费者消费的产品种类的多少。在供给方面,假定每个企业在生产某一产品的生产中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点,因而它不会选择范围经济,这就意味着每个企业与其生产的产品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即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就使每个企业在其生产的产品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生产中并不存在进入和退出壁垒,因此均衡时企业的利润为零利润;不同产品间还存在一定的替代性,尽管每个企业的行为并不直接影响其他企业,但通过产品之间的这种替代弹性( )间接地影响其他企业的生产,因此企业之间还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在下面,我们简要地讨论迪克斯特-斯蒂格利茨的竞争垄断模型(简称D-S框架),D-S框架的核心仍是不变替代弹性函数。

(一)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数

在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模型中,核心效用函数是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

11Dixit, A.K., and Stiglitz, J.E., 1977.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 297-308.

12Ethier, W.J.1982.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2(3): 389-405.

假设所有消费者的偏好都相同,都消费工业品和农产品,此时的效用函数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型效用函数来表示,即;

μμ-=1

A M C C U (1.1)

其中,

U 为消费者的效用、M C 为消费者消费的不同种类工业品的数量指数,即),,,,,(21n i M c c c c C =,这些工业品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A C 表示农产品的消费,我们可以假设农产品只有一种类型,故我们把它视为计价物。μ表示在消费者总支出额中对工业品的支出份额,μ-1表示对农产品的支出份额。i c 表示第i 个工业品的消费数量,n 表示工业品的多样化程度,也可以视为工业品种类数量。我们用不变替代弹性(CES )效用函数来表示工业品组合的消费数量指标M C ,则我们分别用如下式子来表示视工业品之间的差别化程度为连续时的或离散时的工业品组合的消费数量指标;

()?????=??? ??=∑?=ρρρρ/11/10)()(n i M n M i c C di i c C ,10<<ρ;或()

?????=??? ??=-=---∑?)1/(1/)1()1/(0/)1()()(σσσσσσσσn i M n M i c C di i c C ,1>σ(1.2) 在本部分,我们采取连续变量的形式,在下一个部分,我们采取离散变量的形式。其中,参数ρ为表示多样性偏好的系数,如果ρ接近1,则对多样化的偏好程度很低,此时工业品之间完全可以相互替代,当1→ρ时,效用函数M C 变成线形函数;如果ρ接近0,则消费者的多样化的偏好程度越大,也就是市场上的工业品种类就越多。另外,1<ρ,保证函数的凹性。(凹函数的条件,

[]1,0),()1()()(21∈?-+≥t x f t x tf x f i )

,由于消费者对某些工业品的消费可以为0,因此,0>ρ。

设)1/(1ρσ-≡,σ表示任意两种工业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如果用Y 表示收入水平,用A p 表示农产品价格,用A C 表示农产品消费量,)(i p 表示不同工业品的价格,则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在预算约束?=+n

A A Y di i c i p C p 0)()(条件下,使得效用函数(1.1)最大化。由于我们把农产品视为计价物,故可以把农产品价格看成是一个单位,即1=A p ,则上面的式子改写为Y di i c i p C n

A =+?0)()(。

由于消费者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偏好是可以分离的,同时工业品的消费函数M C 与工业品数量)(i c 同向变化,我们可以分两个阶段讨论上述效用函数的最大化问题。第一阶段,不管M C 值的大小,我们可以选择实现M C 所需成本最小的)(i c 。该问题是如下函数的最小化问题,即;

?????=??? ?

???M n n C di i c t s di i c i p Min ρρ/100)(..)()( (1.3) 在上式中,约束条件M C 为工业品数量指数。为解式(1.3)的最小化问题,我们首先建立拉格朗日方程(L ),然后分别求偏微分)(/i c L ??、)(/j c L ??,并令等于零,则;

)()()(1/)1(0i p i c di i c n =??????--?ρρρρλ (1.4)

)()()(1/)1(0j p j c dj j c n =??????--?ρρρρλ (1.5)

在上面,对差异化的工业品i 、j (当然j i ≠)分别取一阶导数,就是为了

某一工业品的产出用另外一种工业品的产出来表示。上式中,

λ为拉格朗日乘数。从式(1.4)和式(1.5),可以得出;

)()()

()(11j p i p j c i c =--ρρ (1.6) 式(1.6)说明,任意两种工业品的边际替代率就等于其价格之比。从式(1.6),可以得出[])1/(1)(/)()()(ρ-=j p i p j c i c 。把此式子代入(1.3)的约束式,则;

M n C di i p j p j c ρρρρ/10)1/()

1/(1)()()(??????=?-- (1.7)

上式就是差异化的工业品j 的间接需求函数。消费者消费差异化工业品j 时的支出额为)()(j c j p ,因此在式(1.7)两边乘上)(j p 并对工业品j 进行积分,则;

M n

n C di i p dj j c j p ρρρρ/)1(00)1/()()()(--????????= (1.8) 在上式中,M C 前面的系数称为价格指数,这样消费者对工业品的总支出额等于工业品数量指数M C 乘上价格指数M P 。如果我们用M P 来表示价格指数,并设σσρ/)1(-≡,则在差别化程度为连续时的或离散时的价格指数分别为;

()

?????=??? ??=-=---∑?)1/(111)1/(101)()(σσσσn i M n M i p P di i p P ,1>σ (1.9)

价格指数M P 表示的是,消费者消费一个单位的M C 时的最小费用。这样,如果把M C 看成是工业品的效用函数,则可以把M P 看成支出函数。

在本部分,我们重点讨论了消费的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数,

(二)需求函数

我们接着讨论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问题。为求出需求函数,我们就得讨论消费者消费工业品组合时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下面我们用离散型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来进行讨论。消费工业品组合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又是如下函数的最大化问题,即;

()

?????=∑∑=-=-n i m n i E i c i p t s i c Max 1)1/(1/)1()()(..)(σσσσ (1.10) 其中,σ为任意两种工业品之间的替代弹性,m E 为对工业品的总支出。注意,E 为消费者消费工业品组合和农产品时的总支出,由于我们的模型中没有储蓄,因而收入就是支出,因而E 等于Y 。如果设定对农产品的支出为a E ,则Y E E E a m =+=。

为解上面的效用最大化问题,我们首先建立拉格朗日方程,然后求偏微分)(/j c L ??并令它等于零,则;

())()()(/111/)1(j p j c i c C n i M λσσσ=--=-∑,j ? (1.11)

对式(1.11)的两边同乘以)(j c 并对j 求和,则我们可以得出拉格朗日乘子

的表达式m M E C =λ,并把此表达式代入式(1.11),则可以得出;

m n i E i c j c j p ∑=--=1/)1(/1)()()(σσσ

,j ? (1.12)

再考虑式(1.11),我们把它重新写成()σσσλ-=--∑=n i M i c C j p j c 1

/)1(1)()()(的形式,然后两边同乘以)(j p 后对j 求和,并由约束式∑==n i m E i c i p 1)()(整理可得

()()

∑∑=--=-=n i M m n i i c C E i p 1/)1(/1/111)()(σσσσσλ,把此拉格朗日乘子代入由式(1.11)给出的一阶条件,则:

m n

i E i p j p j c ∑=--=11)()()(σσ

,j ? (1.13)

由式(1.12)给出的函数为反需求函数,也叫做间接需求函数;由式(1.13)给出的函数就是直接需求函数。当企业之间进行古诺竞争(数量竞争),则此时使用由式(1.12)给出的需求函数比较方便,当企业之间进行伯特兰竞争(价格竞争),此时使用由式(1.13)给出的需求函数比较方便。当企业数量很多且规模都较小时,两种竞争方式导致的结果是相同的。同理,对于连续型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我们也可以推导出需求函数,如果有不同点,则求和符号变为积分符号而已。

在上面讨论的是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时的工业品组合的需求函数,下面将要讨论当实现效用最大化时消费者应选择何种M C 和A C 的问题。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在第一阶段,消费者的总预算可以分解为对工业品的预算和对农业品的预算。本部分将讨论消费者对工业品组合和农产品的需求问题,而这些需求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消费者选择M C 和A C ,使得自身的效用最大。该问题又涉及到如下效用函数(1.1)的最大化问题,即;

?

??=+=-Y C C P t s C C MaxU A M M A M ..1

μμ (1.14) 其中,Y 为收入水平,也可以理解为支出水平,因为收入全部用在消费上。为解上述最大化问题,我们先建立拉格朗日方程,然后求M C L ??/和A C L ??/并令它们分别等于零,则;

?????=-?=--=??=?=-=??------A

A M A A M A M A M M A M M p C C p C C C L P C C P C C C L λμλμλμλμμμμμμμμμ)1(0)1(/0/1111

Y C P C P C P C p C P C p M M M M M M A A M M A A μμμμμ=?=+?-=?)1(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有关M C 和A C 的直接需求函数,也就是消费者选择如下M C 和A C 时,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

????-==Y p C Y P C A A M M )1(μμ (1.15) 有了上面的讨论,我们现在可以回过头考虑m E 了,m E 就等于Y μ。如果用a E 来表示对农产品的支出额度,则a E 就等于Y )1(μ-。现在我们可以用收入水平、工业品价格指数来表示消费者的效用U ,即;

Y P U M μμμμμ---=1)1( (1.16) 在分析中应注意,工业品的种类n 是一个内生变量。不 变替代弹性(CES )效用函数一般被称为“偏爱多样化”函数,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支出水平下,消费的产品种类越多,则效用水平也越高。或者,由于消费者偏好多样性,提供的工业品种类越多,工业品的价格指数(也就是M P )则越低,获得相同效用水平的支出越少。为了说明这种关系,我们考虑对称的情况。对所有i (],0[n i ∈),我们假设c i c =)(、p i p =)(,则;

)1/(1)1/(101)(σσσ---=??????=?pn di i p P n M (1.17)

Y n p Y pn U μσμμμμσμμμμμμ))1/(1(1)1/(11)1()()1(-------=-= (1.18)

在式(1.1.18)中,μ、σ、p 、Y 都为常数,其中σ()1/(1ρσ-≡)表示任意两种工业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也就是消费者需求的价格弹性,下面我们会给出证明这两者相等),且1>σ,故0)1/(>-σμ,说明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n 越大,效用水平越高。或者说,工业品种类对价格指数的影响,取决于工业品之间的替代弹性σ,替代弹性越小(或工业品之间的差别化程度越大),则随着工业品种类的增加,价格指数下降幅度也越大。

(三)消费者多样化偏好

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具有消费者偏好产品多样性的特征。其实,我们在上面已经讨论了偏好多样化的问题,我们可以以离散型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为例来再说明这一点。假定消费者对工业品的支出水平为m E (Y E m μ=),所有种类的产品都定价为p ,对所有种类产品的购买量都相等,不妨用c 表示,这意味着

p p i =,c c i =,n i ,,2,1 =,

则n p c c p E n i i i m ==∑=1,从而np E c m /=。由于m E 、p 固定不变,因此c 随所购买的产品种类数量n 的变化而变化,代入效用函数可得()p n E np E C U m n i m M /)/()1/(1)1/(1/)1(--=-===∑σσσσσ。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购买的产品种类数量n 的增加,消费者通过固定支出水平m E 所获得的效用是上升的,消费者因此无疑将会偏好产品的多样性。如果工业品的定价不同,情况是否还是这样呢?答案是肯定的。考察完全价格指数∑=--≡n i i M p P 1)1/(11)(σσ,可以发现,当增加消费一个新品种而保持原有品种的价格不变时,价格指数是下降的。我们常常用M P E V =来表示间接效用函数,间接效用也就是实际收入水平,其中a m E E E +=,M P 为完全价格指数。从V 的表达式中可以看出,当完全价格指数下降时,间接效用也就是实际收入变大。

实际上,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框架假定了所有消费者都具有相同的偏好,具体一点就是,每个消费者都有多样化需求,消费所有工业品,但也不会对某些特定种类的工业品具有特殊的偏好,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都是相同的,即:?=--=n i i c U 0)1/(/)1())((σσσσ或∑=--=n

i i c U 1)1/(/)1()(σσσσ,从而消费者群体的效用函数的形式完全相同。这种单个消费者的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意味着每个消费者对各种工业品的偏好程度是相同的,从而对每一种工业品的消费量都相同。虽然这样假设与现实相去甚远,但是,对整个经济系统或以区域为单位的消费者群体而言,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则是容易接受的,由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空间单位主要是区域,因此,对单个消费者效用函数的这种假设只是为了更方便描述区域的性质,它与现实的差距并不像感觉上的那么大。上述效用函数中,i c 是消费者对产品i 的消费量,σ是不同产品间的消费替代弹性,反映了各种产品间的相互替代。可以看到,当σ趋近于无穷大时,效用函数就变成线性效用函数,这意味着产品间具有完全可替代性,这时,消费者也就无所谓多样性需求,

即多样性需求强度为0;当σ变小时,产品间的可替代性减弱,消费者认为产品间的差异性在加大,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强度上升。

(四)规模收益递增与产品间的替代弹性

在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框架下,工业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这可以从代表性工业企业的成本函数)(x a F w m +看出来,由于不论产出量x 的大小如何,企业的固定成本始终为wF ,因此,随着产出的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平均固定成本下降,从而表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显然,这种规模经济是指内部规模经济。

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框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每个工业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因而可以忽略各企业的产品价格对需求函数的分母也就是价格指数的影响。同时,产品是多样化的,因而企业间没有策略性共谋活动。因此,正如需求函数所表明的那样,代表性企业的行为类似于垄断企业的行为,都面对不变的价格弹性为σ的需求曲线。此时,企业利润最大化或最优的定价策略是根据边际成本的不变加成率的定价策略。

为说明需求的价格弹性与任意两种产品间的替代弹性之间的关系,我们考虑一个单一市场上有n 个企业进行古诺竞争(产量竞争)的情形。此时,每个企业生产差异化的工业品,即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但彼此具有对称的性质特征,成本函数是同位的,它们其实就是我们将在核心-边缘模型中所描述的那些工业企业。第j 种产品生产企业的成本函数可以写成)(j m c a F w +,其中F 为以劳动量为计量单位的固定成本,m a 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量,j c 为企业产出量,w 为工资率。因此,生产第j 种产品的企业的利润函数可以写成)(j m j j j c a F w c p +-=π。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

01=-???

? ??+=-+=??m j j j j j m j j j j j j

wa dc p dp c p wa dc dp c p c π 现设)/()(j j j j dp c dc p -=ε为需求的价格弹性,则古诺模型的一阶条件为; ()m j wa p =-ε/11 (1.19)

我们再考虑由式(1.12)给出的反需求函数)()(1/)1(/1∑=--=n

i i j m j c c E p σσσ。因为我们是在古诺竞争条件下考虑需求的价格弹性与产品间替代弹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故在由式(1.12)给出的反需求函数下进行讨论是比较方便的。对反需

求函数进行微分,则;

()???????

?-+-=∑=--n i i j j j j j c c c p dc dp 1/)1(/)1(111σσσσσσ (1.20) 在式(1.20),设()()

∑=--=n i i j c c s 1/)1(/)1(

σσσσ,则s 就是生产第j 种产品的企业的市场份额。仍然设)/()(j j j j dp c dc p -=ε,则式(1.20)可以写成;

s ??? ??-+=σσε

1111 (1.21) 在前面多次提过众多企业彼此具有对称的性质,这意味着c c i =,n i ,,2,1 =,因此,()()

n c c s n i i j /11/)1(/)1(

==∑=--σσσσ。当企业数目非常多时,单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就可以被忽略不计,也就是当∞→n 时,0=s 。这样从式(1.21)可以得出;

σε= (1.22)

上式说明,当企业数量很多时,任意两种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就等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因为σε=,可以把式(1.19)改写为()m j wa p =-σ/11,变形即得)/11/(σ-=m j wa p 。当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是连续型的,这时企业数目从而产品种类被无限细分,单个企业的市场份额从极限的观念上理解显然为零,上式无疑成立。

如果我们假定企业进行伯特兰竞争(价格竞争),那么根据由式(1.13)给

出的直接需求函数()()

∑=--

=n i j j m j p p E c 11σσ可以得到s )1(--=σσε,根据对企业和产品的同样假定,仍然有0=s ,同样可以得到σε=。这表明,在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框架下,企业无论进行产出量竞争还是价格竞争,任意两种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就等于需求的价格弹性。

(五)厂商定价策略与不变的厂商规模

现在接着考察)/11/(σ-=m j wa p ,可以发现,产品价格与产品种类是无关的,也就是所有产品的价格都相同,因此j p 的下标j 可以去掉,这样,在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框架下,)/11/(σ-=m wa p 。该式得以成立的关键其实在于企业的规模小,单个企业对完全价格指数或市场总产量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

不计。我们都知道,间接需求函数∑=--

=n

i i j m j c c E p 1/)1(/1)()(σσσ和直接需求函数∑=--=n

i i j m j p p E c 11)()(σσ的分母都是常数,因此也就很容易得到σε=,从而有)/11/(σ-=m wa p 。 把上式改写成m wa p =-)11(的形式,我们再考虑成本函数)(x a F w m +,这就意味着在产品价格中,可变成本m wa 所占的份额为σ11-,而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m wa 正好就是边际成本,因此产品价格可以看成是在边际成本再加上一个固定加成率乘上边际成本的部分,我们称这种定价策略为“边际成本加成定价法”,由于该产品价格是使企业取得最大利润的价格,因此这种定价策略对企业而言自然是最优的。

在克鲁格曼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中,虽然假设工业品在区域之间的贸易存在冰山交易成本,但上述定价法则仍是企业的最优定价策略,我们可以验证如下。仍然从生产任意第i 种产品的企业的利润函数出发,假定该企业位于北部,产出量为i x ,则企业的利润函数为)(i m i i i x a F w x p +-=π。产出量i x 满足两个区域的需求,北部和南部的需求分别用i c 和*i c 表示,由于存在冰山贸易成本,要满足南

部的需求量*i c ,必须从北部运出*i c τ的产出量,因此*+=i i i c c x τ,根据由式(1.13)

给出的需求函数,

???????==-*-***--σσσσμμ11)()

(M i i M i i P p E c P p E c (1.23)

其中,E 和*E 分别表示北部和南部消费者的支出水平,M P 和*

M P 分别表示北部和南部的完全价格指数,i p 和*i p 分别表示第i 种产品在北部和南部的销售价

格,i i p p τ=*。于是:

σσσσσσσφμμττμμτ--**--*-*--*??????+=+=+=i M M M i M i i i i p P E P E P p E P p E c c x 1111)()()(

根据假定,企业i 的规模小,对两个区域的完全价格指数都没有影响,因此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经济地理学导论

第二章 一.标准产业分类法是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由联合国制定的。因而,这种分类法具有权威性、完整性及广泛的适用性,也是研究产业结构常用的产业分类方法之一联合国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共分十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这十大类是: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供水业; 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性;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标准产业分类法的优点在于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并且使其规范化,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有利于分析各国各地的产业结构,而且与三次产业分类法联系密切。标准分类法既是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细化,例如将制造业细分为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制药冶金工业;化工产品和药品、石油加工、煤炭加工、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等 二.区域开发,是指以一定的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 优势的原则,为实现区域发展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的观点, 为综合开发利用自然、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综 合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 三.(1)区域间的平衡问题:无论世界范围还是一国范围,由于各地发展条件有差别,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总是不平衡的,在客观上形成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应有空间推移。问题的实质都涉及如何处理好效益与公平问题。据有关部门研究,如果采取梯度开发战略,首先加强沿海地区,经济效益最高,但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得太大;如果采取重点开发西地区,优点是缩小了地区间的差臣,但经济效益又太差;如果来取中间突破战略,把中部区作为投资重点,虽然地区的差距拉得不大,然而其经济效益也比较差。切实可行的办法是,要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出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改善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地区经布局。主要采取轴线发展方式,重点突出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三条主轴线。通过三条主线,将三大地带贯穿起来。沿海地带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又是对外开放的有利地区,沿海地的开发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万里长江是我国黄金水道,它连接东、中、三大地带,而且其上游水能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在水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以及伴随上海浦东进一步开发开放的今天,建设长江经济走廊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既充分发挥沿海地区优势、又重视沿边地区的开发与开放,并通过横贯东西的两条经济走廊把全国各地联连起来,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不致于使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得太大。与此时,还应将轴线开发与重点发展地区有机结合起来。今后一个时期,要对全国十几个经济发或者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综合开发,在全国形成一些有特色经济中心区,包括京津唐地区宁杭地区、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山东半岛、闽南三角洲等。。当然,还要采取切有效措施逐步提高面上的欠发达地区及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做到重点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这样,既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优势,又重视沿边地区的开发与开放,并通过两条东西向经济走廊将三大地带以及各重点发展地区连结起来,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经济效益,又不致

计算机导论课后习题问题详解

计算机导论课后习题答案汇编 第一章 一、简答题 1、什么是计算机? 计算机系统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的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的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 2、解释·诺依曼所提出的“存储程序”概念。 把程序和数据都以二进制的形式同意存放在存储器中,由机器自动执行。不同的程序解决不同的问题,实现了计算机通用计算的功能, 3、计算机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运算速度快`精度高 计算机的字长越长,其精度越高,现在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每秒可以运算几十万次以上。一般计算机可以有市纪委甚至几十位(二进制)有效数字,计算精度可由千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是任何计算工具所望尘莫及的。 具有逻辑判断和记忆能力 计算机有准确的逻辑判断能力和高超的记忆能力。能够进行各种逻辑判断,并根据判断的结果自动决定下一步应该执行的指令。 高度的自动化和灵活性 计算机采取存储程序方式工作,即把编号的程序输入计算机,机器便可依次逐条执行,这就使计算机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和灵活性。 4、计算机有哪些主要的用途?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 实时控制 (4)人工智能 (5)计算机辅助工程和辅助教育 (6)娱乐和游戏 5、计算机发展中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一代计算机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器件 第二代计算机特征是采用晶体管作为主要器件

第三代计算机特征是半导体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计算机特征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6信息化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建立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 2·采用现金的信息技术 3·建立广泛的信息产业 4·拥有高素质的信息人才 5·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 7、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有哪些要求? 在信息化社会中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是多方位的,不仅需要研究型、设计型的人才,而且需要应用型的人才;不仅需要开发型人才而且需要维护型、服务型、操作型的人才。要求计算机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对于新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8、说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及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含义。 9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畴主要包括哪些?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畴主要包括计算机理论、硬件、软件、网络及其应用等。 二、选择题 1 计算机是接受命令,处理输入以及产生【数据】的系统 2 ·诺依曼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存储程序概念】 3 共科学研究,军事和大型组织用的高速,大容量计算机是【巨型计算机】 4 计算机硬件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下面【总线】不属于这5个基本组成部分 5 其容在电源断掉以后就消失又被暂时存储器的条件是【存储器】 6 拥有高度结构化和组织化的数据文件被称为【数据库】 7 计算机系统必须具备的两部分是【硬件和软件】 8 计算机处理的5个要素是【输入,输出,处理,打印和存储】 9 信息系统的作用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辅助人们进行统计,分析和决策】 10 目前,由于【Inteinet】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11 Internet的核心功能是实现【全球信息共享】 12 信息高速公路是指【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第二章 一简答题。

【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学科体系及其任务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二、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三、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对当今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新世纪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热点 本章讨论议题: 1、理论上而言,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地理研究落后于自然地理学? 2、如何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些认识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古代~19世纪末) (一)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 1、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2、代表著作 ◆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赫尔泰的《地球的描述》(B550-475年);斯特拉波的《地理学》(B64-A20年) 此外,还有如东晋高僧法显的〈佛国记〉、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1.特点

1)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2)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2、代表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标志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纵向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 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 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1.区域研究尺度的变化 1)区位论 ◆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科学研究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此外,其它区域研究及全球化研究——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全球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全球化与信息化日益加强,把区域研究放在全球背景下,以扩大研究视野。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麦克尼提出的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 3、研究思维的变化 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 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第四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 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及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2.政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政治的地域分异的科学,研究国家的划分、类型、领土、政治地理位置、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内的行政区划分以及边界等内容。 3.历史地理学(Historioal Geography),就其广泛的意义来说,包括自然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地理学 4.聚落地理学:研究人类居住的居民点的形态及其地域分布规律的科学。聚落是人类生活环境和生产活动的集中点。 5.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的地域条件及城镇的体系、结构、布局的学科。 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和相互制约的方式。 2.区域开发:以一定的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为实现区域发展的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的观点,为综合开发区域资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 3.区域发展政策:1)区域产业政策:就是在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阶段客观判断和区域发展条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所确定的区域产业发展对策。2)区域组织政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政策,是区域经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政策保证。3)区域调控政策: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手段。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是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实行中央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调控体系。 4.如何促进我国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 ①以东、中、西三大地带作为地域单元,制定全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全国经济布局。 ②主要采取轴线开发方式,重点突出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三条主轴线,通过三条主轴线将三大地带联系起来。 ③重视沿边地区的的开发和开放,既发挥沿海地区的优势,并通过横贯东西的两条经济走廊把全国各地连结起来,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并避免各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④轴线开发与重点地区开发相结合,推进区域一体化及参与国际竞争。 ⑤继续发展较发达地区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扶持欠发达和贫困地区,重点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 5.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①主导产业的特点: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占较高

计算机导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 习题参考答案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教学团队 2010.9

习题1 1.1 选择题 1.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46年研制成功的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名称是( C )。 A) Pentium B) IBM PC C) ENIAC D) Apple 2.1981年IBM公司推出了第一台( B )位个人计算机IBM PC5150。 A) 8 B) 16 C) 32 D) 64 3. 中国大陆1985年自行研制成功了第一台PC 兼容机,即(C)0520微机。 A) 联想B) 方正C) 长城D)银河 4. 摩尔定律主要内容是指,微型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每(C)个月翻一番。 A) 6 B) 12 C) 18 D) 24 5.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 C )作为主要电子元件。 A) 电子管B) 晶体管C)集成电路D)微处理 6. 计算机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件是( B )。 A) DRAM B) CPU C) CRT D) ROM 7. 将微机或某个微机核心部件安装在某个专用设备之内,这样的系统称为(C)。 A) 大型计算机B) 服务器C) 嵌入式系统D)网络 8. 冯.诺依曼计算机包括,(B)、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 A) 显示器B)运算器C)处理器D)扫描仪 9.从市场产品来看,计算机大致可以分为大型计算机、(C)和嵌入式系统三类 A) 工业PC B) 服务器C) 微机D) 笔记本微机 10.大型集群计算机技术是利用许多台单独的(B)组成的一个计算机系统,该系统能够像一台机器那样工作。 A) CPU B) 计算机 C) ROM D)CRT 1.2 填空题 1.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变迁。 2.未来的计算机可能朝着(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方向发展。 3.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的。 4. 从目前市场上产品来看,微机包括(个人计算机)、(苹果系列微机)、(一体微机)、(笔记本微机)、(平板微机)、(掌上微机)和PC 服务器等几种。 5. 微处理器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和(一些寄存器)组成。 1.3 简答题 1. 什么是摩尔定律?你认为摩尔定律会失效吗?为什么? 答: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18个月翻一番。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芯片上元件的几何尺寸总不可能无限制地缩小下去,这就意味着,总有一天,芯片单位面积上可集成的元件数量会达到极限,所以摩尔定律总有一天会失效。 2. 什么是硬件?计算机主要有哪些硬件部件组成? 答:计算机硬件系统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实体,即构成计算机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 目录 ?内容提要 ?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地理科学导论》试题(B)及参考答案

上海师范大学标准试卷 2006 ~ 2007 学年第一学期考试日期2007 年月日 科目地理科学导论(B卷) 地理教育专业本科2006 年级班姓名学号 我承诺,遵守《上海师范大学考场规则》,诚信考试。签名:________________ 一.辨析下列地理科学术语:(每题2分,2×5=10分) 1.流星和陨石; 2.生物圈与智慧圈; 3.城市“烂皮树”现象与城市“烂心树”现象 4.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 5、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二、连线(每项1分,1×12=12分) 1.将下列文化现象与主要发生地区连线 文化现象:主要发生地区: 四合院上海 石库门北京 窑洞云南西双版纳 竹楼山西 评剧华北 碉房内蒙 马头琴西藏

2.将下列观点与相关方法理连线 方法论:观点: 例外主义反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主张研究区域的多样性。 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应重点研究区域个性和差异性,以便因地制宜地改造环境 发展经济 结构主义地理学是空间科学,应研究共性、规律、法则,应用数学方法人本主义重视研究人地关系中人的主观方面 后现代主义认为区域结构和特征是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 三、填图: 1将中国生态文化区名称填入图中空白处(每空1分,1×10=10分) 中国生态文化区 2、读图分析(每项1分1×8=8分) 以下是某城市草图,请为下列产业选址,填到相应字母标志的地点 化工厂、小麦、菜田、茶园、林业、商业街、印刷厂、食品厂 A B C D E F G H

四、问答:(每题3分,5×9=45分) 1有位商人从赤道空运1000公斤黄金到极地,到极地后变成1005公斤,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好象是飘了起来?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脚印可以长久留存? 3、世界第二最小岛国图瓦卢位于太平洋南部,近年因为海平面上升,全国1.1万人口全数迁至新西兰,放弃了自己的国土。为什么海平面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 A E C C E B B D H F G G

计算机导论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1

课程《计算机导论》考试时间:120分钟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1分,共10分) 1.现代计算机都是基于__________模型的。 2.位运算可分为两大类,即__________运算和__________运算。 3.中央处理单元(CPU)由__________ 、__________和寄存器组三个部分组成。 4.根据网络覆盖的范围,可以将网络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广域网。 5.当操作系统没有对进程的资源进行限制时会发生__________。 6.计算机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分为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横线上,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面哪些属于数据? A.数 B. 视频 C.音频 D. 以上全是 2、在计算机语言中,是告诉计算机怎么处理数据的一系列指令。 A、操作系统 B、算法 C、数据处理器 D、程序 3、一个字节有位。 A、2 B、4 C、8 D、16

4、如果计算机断电,那么下列中的数据将被擦除。 A、RAM B、ROM C、磁带驱动器 D、CD-ROM 5、兄弟土豆公司总部在A市,但在B市和C市有分店,各分店之间要通信,这种网络类型可能是。 A、LAN B、MAN C、WAN D、以上都不是 6、进程在状态能够转换到就绪、终止或等待状态 A、保持 B、虚拟 C、运行 D、a和c 7、在排序中,将最小的元素移到无序列表的起始位置,但没有一对一交换。 A、选择 B、冒泡 C、插入 D、以上都是 8、对于无序列表使用查找。 A、顺序 B、折半 C、冒泡 D、插入 9、计算机硬件唯一可理解语言。 A、机器 B、符号 C、高级 D、自然 10、记录中的所有成员必须是。 A、同类型 B、相关类型 C、整型 D、字符型 三、判断题(请在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冯诺.伊曼模型中,程序可以不存储在存储器中。() 2.在扩展的ASCII码中,每个符号为16位。() 3.把位模式的指定位置位是异或运算的一个应用。() 4.高速缓冲存储器是中速存储器。()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专论: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编者按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一件大事。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任何一个学科都将面临如何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内涵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使本学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为促进地理学工作者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广泛地应用于学科实践,本刊从2000年第4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方面的专论,殷切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心技术创新,关注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专论栏目,并踊跃参加。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0)04 0001 05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关 键 词:技术创新;经济地理学;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 08 12;修订日期:2000 10 16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 ),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8月23~26日召开了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贯彻落实技术创新的精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2]。按照熊彼特提出的观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显然,我们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OECD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 把一种想法(设想)变成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把一种想法转变成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操作过程)的过程;或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过程。 中共中央中发?1999%14号文件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 第19卷 第4期2000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19 N o.4Dec.2000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1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请根据以自己的社会化历程为例,说明不同社会化类型的具体内容,并阐释不同社会化机构对社会化的影响。 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字。 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他的智力、心理、行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处于某种动物生活环境中,那只能发展到动物那样的水平,永远达不到人的智力水平,产生不了人的情感。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此期间,他要学习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的各种必要的规范,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社会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 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家庭教育曾经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尤其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因此,家庭教育往往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校除了向学生传播各种知识与技能,在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还会充分利用学校来为自己培养接班人,引导和鼓励学生尊重既有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力求向学生传授长期以来形成的情感和价值规范。其次,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的、完整的结构,它是社会的雏型。实际上,每个学校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微型社会,有其独特的地位、角色、文化、价值标准、传统甚至仪式或礼节,儿童在这里扮演着学生、同学、朋友等各种社会角色,并在课堂里和其他公共场合与老师、同学、校长等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互动。所有这些,都对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规范合乎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伴团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的诸因素中,同龄群体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龄群体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同伴团体一般是指由年龄相近、社会地位相当的一群人自愿组成的交往团体,年级相同的一群儿童自愿组成的交往团体,是自发形成的,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权威和为社会所赞同的目标,是儿童自由组成的,同伴之间相互平等地选择朋友,没有强制性的组织关系,来去自由,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活动,可以不顾成人的规定,有团体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它的成员可以探讨家庭和学校所禁忌的问题,发展家庭和学校所不允许的关系。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考研历年真题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考研历年真题 2011年真题 地理学综合 人文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1.文化区计划分依据 2..地理物象 3.PRED问题 4.麦金德 5.人口迁移及其机制 6.辽宁沿海经济带 二、试述文化史层及意义。10分 三、试论旅游开发对区域的影响。10分 四、试论民族及其特征10分 气象学与气候学 一、简答题20分 1.空气增温与冷却的方式,固定地点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影响因子 2.降水形成的原理 3.空气水平运动与高低压的关系,为什么? 4.小气候及其形成 二、试述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10分

三、季风气候的主要成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10分 四、分析北半球温带气候类型及其特点,为什么?10分 地貌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地貌羊背石黄土地貌断层三角面海蚀柱新月形沙丘侵蚀基准面冰水扇河口泥石流 二、问题30分 1.何谓坡面径流,形成那些地貌? 2.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3.分析说明河漫滩与河流阶地关系。 中国地理 一、基本概念30分 线性构造带台风后备耕地资源风景旅游资源邮电通讯业地域分异规律 二、简答题70分 1.自然风光资源主要有哪些?14分 2.地下水资源的种类?12分 3.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15分

4.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15分 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14分 三、论述题50分 1.论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 2.晋陕内蒙古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0年真题 地理学基础 气候与气象学部分 一、简答题30分 1.引起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其主要方式 2.人工降水及其方法 3.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4.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天气和分类 5.季风的形成 6.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 二、试述大气环流平均基本特征与形成主要因素 三、试分析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是气候类型最复杂的区域 地貌学 一、名词解释

《计算机导论》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1

计算机导论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采用晶体管作为电子元器件的计算机属于()。 A. 第一代计算机 B. 第二代计算机 C. 第三代计算机 D. 第四代计算机 2.冯诺伊曼的主要贡献是( )。 A. 发明了微型计算机 B. 提出了存储程序概念 C. 设计了第一台计算机 D. 设计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3.计算机中,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 A.逻辑运算 B.算术运算 C.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D.复杂方程的求解 4.计算机病毒是一种()。 A.特殊的计算机部件 B.特殊的生物病毒 C.游戏软件 D.人为编制的特殊的计算机程序 5.随机存储器简称为( )。 A.CMOS B. RAM C. XMS D. ROM 6.计算机一旦断电后( )中的信息会丢失。 A. 硬盘 B. 软盘 C. RAM D. ROM 7.CPU指的是计算机的( )部分。 A. 运算器 B. 控制器 C. 运算器和控制器 D. 运算器、控制器和内存 8.系统软件中最重要的是( )。 A. 操作系统 B. 语言处理程序 C. 工具软件 D. 数据库管理系统 9.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都是( )。 A. 目标程序 B. 语言编辑程序 C. 语言连接程序 D. 语言处理程序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10.硬盘存储器的特点是()。 A.由于全封闭,耐震性好,不易损坏 B.耐震性差,搬运时注意保护 C.没有易碎件,在搬运时不像显示器那样要注意保护 D.不用时应套入纸套,防止灰尘进入 11.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激光打印机是击打式打印机 B.击打式打印机价格最低 C.喷墨打印机不可以打印彩色效果 D.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可用每秒执行指令的条数来表示 12.Windows2000是一个()操作系统。 A.单用户单任务 B.单用户多任务 C.多用户多任务 D.多用户单任务 13.WINDOWS 2000的“回收站”是( ) A.内存中的一块区域 B.硬盘上的一块区域 C.软盘上的一块区域 D.高速缓存上的一块区域 14.计算机网络的特点是( )。 A.运算速度快 B.精度高 C.资源共享 D.内存容量大 15.下列选项中( )是调制解调器的作用 A.将计算机信号转变为音频信号 B.将音频信号转变为计算机信号 C.预防病毒进入系统 D.计算机信号与音频信号相互转换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从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那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 显示器的分辨率与视频卡的关系是什么? 3.简述OSI模型中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各起什么作用。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