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东北亚政治格局现状

浅谈东北亚政治格局现状

浅谈东北亚政治格局现状
浅谈东北亚政治格局现状

浅谈东北亚政治格局现状

摘要:东北亚政治格局是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下形成的,朝鲜半岛问题已成为当今影响东北亚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同时牵动着东北亚政治结构的的变化走向。笔者从东北亚的政治格局的定义及现状入手,概括阐述其范围、含义及其现状,并探讨影响东北亚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加强和加深朝鲜半岛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解构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政治格局;东北亚;朝鲜半岛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status quo of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in Northeast Asia, summarized elaborated its scope and meaning of the status quo, and to explore the main reason for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in Northeast Asia. Strengthen and deepen the study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issue, we are more in-depth deconstru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Northeast Asia.Key words: political pattern; Northeast Asia; the Korean Peninsula

1、前言

东北亚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国家,包括西北边的俄罗斯,蒙古,还有中国,其次是日本,韩国,朝鲜等国,东北亚地区具有多样性。由于冷战两极格局的影响,美国在这一地区对各种事务的插手,使得美国反而成为这地区格局的主角之一。

2、东北亚政治格局的现状

东北亚政治格局是东亚地区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也是其现存政治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总得来说东北亚政治格局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紧张局势不容乐观。众所周知,当今亚洲存在着朝核问题,东亚的朝核问题近年来的发展引人注目,问题由来已久,经历了许多年的危机和曲折,朝鲜核问题已经形成了一种僵硬的停滞阶段。朝鲜核问题是美国面对的重大国际安全问题,在美国的安全战略日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其次,在合作中推进中日关系发展。日本和中国是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两个大国,两国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亚洲和世界的稳定。中日关系有四根支柱,就是经济合作、历史问题、安全保障以及日本国内政治体系。

再次,就是在东北亚地区内,中国与俄国、朝鲜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冷战”后的朝鲜半岛局势大体上仍然是中俄朝与美日韩的二元格局。具体到中俄之间则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李福兴 2012-8-13 15:13:57 来源:《国际展望》 (沪)1996年18期 述评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东北亚地区正经历着战后以来的转折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地区形势的主流。但是,由于该地区各主要国家之间战略关系的调整,加之意识形态、民族统一、经贸摩擦、领土及海洋权益纠纷等因素,使该地区的各种矛盾仍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 (一) 1,缓和与稳定成为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各国都谋求建立和保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它们都把谋求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放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首位。美俄关系已由过去的军事对抗转变为协商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已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虽在人权、贸易、台湾等问题上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两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亦逐步加强;中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双方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美朝之间就困扰多年的核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紧张关系有所缓和;朝韩经济交流和对话渠道也逐步建立起来。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形势发展的主流。

2,美、中、日、俄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制约作用增强 冷战后,在东北亚地区取代原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是中、美、日、俄四极关系,且四大国均在该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利益,任何一个大国又都不可能独自处理东北亚,特别是朝鲜半岛事务,这种四大国相对平衡、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格局有助于保持当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1)美国试图维持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美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对东北亚地区各国积极推行其“民主制度”和美国的价值观,保持美国对亚太政治事务的控制力;经济上,交替使用交流与制裁的手段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军事上,重申对日韩两国的义务,把维系美日、美韩军事同盟作用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基石,并借此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遏制日、中、俄发展,以保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 (2)日本企望在亚太地区发挥重大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日本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继续依靠美日安保体制,在强调与美分担国际义务的同时,也要求分享权利,倡导建立新的亚太安全机制,为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亚太经济圈创造条件;经济上,通过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确立自己的大国形象;军事上,企图将日美安保体制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在朝韩半岛问题上,日本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与统一而强大的朝鲜为邻,认为无论是以联邦制还是邦联制统一,都会对日本构成极大的威胁,而维持半岛现状符合日本的最大利益。日本的上述做法虽不完全悖逆于美国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主导”作用是一种挑战,形成了与美既有合作也有争夺和牵制的局面。

最新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贸易影响的研究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贸易影响的 研究

摘要 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快速开拓,世界各国的联系都在不断的加强,这样使得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经济的依赖性不断的加深,世界各国及其国内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也在不断的增加。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取得在世界市场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市场利益,组织或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或地区的必然选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东北亚贸易区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针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综合的阐述,并针对各个问题做出一些个人的理解分析,以期能够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建议。 关键词:世界经济全球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

Abstract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uch polarization of worl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day, with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market fast development,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contact are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so all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pendence deepening,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domestic enterprises to enter the world market opportunities are also constantly increased in.The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world market in order to ga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market interest, organize or participate i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ve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ountries or areas. It is in this context, construction of Northeast Asian trade zone will also become a kind of inevitable trend, the Northeast Asia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condition as well a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were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and in the light of each problem to make some personal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with a view to Northeast Asia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of some theoretic suggestions. Key words:Much polarization of world economic globalization;Regional economy of Northeast Asia;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机制的建构

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机制的建构 1.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的特点 1.1东北亚民间经济关系格局的特点 目前,东北亚地区已初步形成以“四化”为特点的民间经济格局,即参与国家多元化;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互补化;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样化;合作企业中小型规模化。由于东北亚国家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均存在明显的梯度,短时间内政府合作形成“东北亚经济圈”并非易事,但民间经济往来却变竞争为合作,构筑“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良好经济合作态势。如日本拥有丰富的资金和技术,但资源贫乏、劳动力价格高;韩国在某些技术领域占有优势,但同样面临资源和劳动力短缺问题;中国资源和劳动力较为丰富,市场空间大,但资金技术方面对外依赖较大;朝鲜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缺乏;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和技术,特别是在俄罗斯。经济上的合作为东北亚各国开展深层次民间合作及发展政府间进一步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2东北亚民间文化关系格局的特点 经济联系是现实的、短期的、功利的,而文化联系却是软性的,产生的影响会持久、广泛。一般而言,国家之间的文化联系底蕴比经济利益更为深厚。在东北亚地区,除俄罗斯以外,其他国家均属于同一文化圈,其最大特点就是以儒学为主导,佛教为主要宗教。儒学的整体主义、温情主义、权威主义影响甚至决定了东北亚伦理文化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独特,不同于西方的东北亚价值理念。在这里,中国、

日本、韩国、朝鲜虽然不是同一民族,但在文化上同属于儒家一脉。蒙古因为历史的原因也受中原儒家文化和满族文化影响颇深。历史上,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均将本民族文化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相融合,并将其本土化,从而形成了东北亚以儒家文化核心的多元性文化格局。进入新世纪,当代儒学开始复苏、转型,区域内儒家文化逐渐扩大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东西方民间文化开始和谐相处,东北亚区域民间文化共同体将形成,这种“与时俱进”的文化会推动东北亚未来的政治合作、经济发展。这种文化交流情形正如亨廷顿所说:“以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确定的结盟将让位于以文化和文明确定的结盟,重新划分的政治界线越来越与种族、宗教、文明等文化的界线趋于一致,文化共同体正在取代冷战阵营,文明间的断层线正在成为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界线”。目前东北亚民间文化交流形式较频繁、多样,领域涉及教育、文艺、体育、宗教、民族等诸多方面。 2.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的当前进展 当前民间交流合作进展顺利,稳中有升,各国民间企业、社团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努力,合作更加务实。中国地处本区域经济核心位置,在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同各国开展民间合作,这是东北亚区域经济繁荣、共同发展的双赢选择。 2.1“政冷民热”凸显中日民间交流 中、日是东北亚的核心国家,其合作前景广泛,利益双赢,但合作却始终是一波三折。近年两国关系冷淡,两国政府合作难有作为的情况。其原因有三:第一、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是造成中日关系冷谈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方华 [内容提要]近几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环黄渤海经济区”的建设加速推进,区域内各国间双边经贸合作也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再加上美国因素牵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仍然有限。从长远看,随着东北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次区域经济合作日趋多元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次区域经济开发区 [作者介绍]方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组织、区域一体化研究。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各类双边经济合作日益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持续发展。但是,东北亚区域合作也遇到诸多限制因素,如地区安全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美国的牵制等。从长远看,东北亚只有充分挖掘潜力、下大力气化解各种制约因素,才能使区域经济合作再上新台阶,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东北亚地区在地理上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近年来,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势头很旺。 一是东北亚各国的双边合作进一步加强。“伙伴关系”在区域内蔚然成风。俄中、俄日、俄韩、俄朝、俄蒙近年来分别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性伙

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有前途的伙伴关系以及友好互助伙伴关系;[1]中蒙、日蒙、韩蒙、中日、日韩也分别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综合伙伴关系、睦邻友好伙伴关系、战略互惠关系、成熟的伙伴关系;中韩、俄韩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日俄关系朝着“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朝韩关系在《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框架下发展。随着双边政治关系的推进,东北亚区域内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如,1999-2007年,蒙古从中国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15%上升到32%,从俄罗斯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28%上升到35%。[2]俄是蒙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7年,俄远东地区与中、日、韩三国的贸易额占俄远东地区贸易总额的70% -80%,而中国在其中占比例又最大。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蒙古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中蒙进出口总额至2007年达到20.3亿美元,占蒙古对外贸易总额的51.9%。[3]2008年8月,中国银联与蒙古可汗银行合作开通银联卡在蒙古的受理业务。[4]又如,中国、韩国分别是朝鲜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两国对朝贸易额占朝鲜贸易总额的70%以上。[5]中日贸易2007年突破2400亿美元; [6]中韩贸易达15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7]中俄贸易达481.85亿美元。 [8] 二是各国深化经济开放,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一方面,各国深化经济开放,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俄罗斯继提出《1996-2005年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后,于2002年再次批准了《俄远东和后贝加尔:国际经济合作计划》,就2010年前的国际合作进行筹划。中国在2003年制定了东北振兴战略,2007年又出台《东北地区振兴计划》。日本于2002年发表《东亚的发展和日本的前进方向》的通商白皮书,在2005年的通商白皮书中又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想法。同一时期,韩国出台了《21世纪经济远景构想报告》,提出在东北亚发展“物流贸易中心”的构想。蒙古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远景规划。朝鲜也提出优先推进粮食、电力、煤炭、金属和

最新-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精品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各个角度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格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了有正面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对策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 十八大以后,在新的北部丝绸之路规划之下,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在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内蒙古自治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首先实现呼包鄂地区发展,紧接着在国家振兴东北经济的规划下,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塑造东西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国内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各有不同优劣势,充分了解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 1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 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 近几年,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差异,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是蒙中地区呼包鄂,相比之下蒙东地区相对慢一些。 由于各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地区都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 比如,蒙中地区的包头市以钢铁产业为主,鄂尔多斯是以煤炭和羊绒产业为特色产业,为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蒙东地区中呼伦贝尔地区形成了乳制品产业群,通辽、赤峰地区牛羊肉产品加工产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内蒙古自治区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区,有27家,而蒙东地区总共

东北亚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态势

东北亚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态势 :东北亚,国际贸易,东北亚一体化 一、东北亚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变幻加速。上个世纪末的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平复,2008年的金融风暴风波又起。东北亚也在世界经济浪潮中改变着经济格局。本文将以东亚几个主要国家的对外贸易数据,分析东亚地区国际经济态势。 (一)在世界经济浪潮中随波逐流的俄罗斯 进入21世纪,在普京政府领导下的俄罗斯,终于摆脱了“休克”转轨的阴霾,乘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之势,对外贸易额一路攀升(表1所示)。2008年,受西方油价炒作影响,俄罗斯对外贸易额高达6231.4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到3675.73亿美元,进口额达到2555.74亿美元,顺差达到1119.99亿美元。 表1俄罗斯对外贸易年度表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总额 同比% 出口 同比% 进口 同比% 差额

104832 -10.8 68416 -22.0 36416 22.4 31999 2002 116237 10.9 75484 10.3 40754 11.9 34730 2003 146157 25.7 95611 26.7 50546

45065 2004 205052 40.3 136926 43.2 68125 34.8 68801 2005 276398 34.8 184916 35.0 91481 34.3 93435 2006 354674 28.3 226524

128151 40.1 98373 2007 469343 32.3 279724 23.5 189619 48.0 90104 2008 623147 32.8 367573 31.4 255574 38.4 111999 2009 389142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显著特征,至2011 年,中国已经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5个自由贸易区,已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本文对经济一体化代表性理论及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现状进行评述,最后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中国;国际经济一体化;综述 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拓展,各国集团与宏观经济主体的区域合作趋势也在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初级形态,也是一种局部性的全球化,自此过程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本文将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文献作出回顾与评述。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界定: 对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界定,国内外学者持不同意见。主流表述如下: 从手段角度,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 从状态过程角度,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的各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其表现为各国间的各种不公平的差别待遇的消除。 从目的角度,应定义为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共同繁荣等等。 2.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2.1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是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该理论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强调自由贸易可以给各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同盟内部的关税减免,必然导致成员国的福利增加,就世界范围而言,总体福利也是增加的。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在其著作《关税同盟理论》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并认为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国以及外围集团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具体得益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最终结果。继维纳之后,米德、维纳克、科登等人在其基础上提出了3*3模型,后经麦克米兰、麦克兰和劳埃德对该模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效应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还包括贸易扩大效应、减少行政开支、减少走私、增强集团的谈判力量等。此外,关税同盟建立之后,会对成员国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会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是成员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以及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技术进步。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地特点及趋势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李福兴 2012-8-13 15:13:57 来源:《国际展望》(沪)1996年18期述评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东北亚地区正经历着战后以来的转折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地区形势的主流。但是,由于该地区各主要国家之间战略关系的调整,加之意识形态、民族统一、经贸摩擦、领土及海洋权益纠纷等因素,使该地区的各种矛盾仍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 (一) 1,缓和与稳定成为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各国都谋求建立和保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它们都把谋求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放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首位。美俄关系已由过去的军事对抗转变为协商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已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虽在人权、贸易、台湾等问题上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两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亦逐步加强;中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双方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美朝之间就困扰多年的核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紧张关系有所缓和;朝韩经济交流和对话渠道也逐步建立起来。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形势发展的主流。 2,美、中、日、俄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制约作用增强

冷战后,在东北亚地区取代原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是中、美、日、俄四极关系,且四大国均在该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利益,任何一个大国又都不可能独自处理东北亚,特别是朝鲜半岛事务,这种四大国相对平衡、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格局有助于保持当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1)美国试图维持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美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对东北亚地区各国积极推行其“民主制度”和美国的价值观,保持美国对亚太政治事务的控制力;经济上,交替使用交流与制裁的手段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军事上,重申对日韩两国的义务,把维系美日、美韩军事同盟作用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基石,并借此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遏制日、中、俄发展,以保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 (2)日本企望在亚太地区发挥重大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日本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继续依靠美日安保体制,在强调与美分担国际义务的同时,也要求分享权利,倡导建立新的亚太安全机制,为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亚太经济圈创造条件;经济上,通过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确立自己的大国形象;军事上,企图将日美安保体制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在朝韩半岛问题上,日本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与统一而强大的朝鲜为邻,认为无论是以联邦制还是邦联制统一,都会对日本构成极大的威胁,而维持半岛现状符合日本的最大利益。日本的上述做法虽不完全悖逆于美国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主导”作用是一种挑战,形成了与美既有合作也有争夺和牵制的局面。 (3)俄罗斯正试图“恢复传统势力范围”。北约的东扩趋势促使俄罗斯对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提出了“恢复大国地位,维护传统势力范围”的战略

浅谈中国经济区域一体化

浅谈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2006221109100159 付群体育学院1.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安全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内在需要。随着两岸四方的经济联系、要素流动日益密切,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是两岸四方的现实选择。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一条主要措施就是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促进贸易自由化,推进国内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突出的趋势和现象。一方面,已存在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目前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地区,还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其范围。另一方面,许多新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正在孕育或已现雏形,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区域一体化表示兴趣。如正朝贸易自由化目标努力的东盟十国自由贸易区,东盟"10+3"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东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拉美国家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等。这些现象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各个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参与与本国经济有更紧密联系的本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开放。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惟有以特定地理范围的国家集团为生产单位相适应的阶段。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其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都必须借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的力量。因此,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世界贸易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但在今天乃至今后半个世纪中,区域经济一体化都要比经济全球化实际得多,重要得多。 由于东亚经济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横向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梯度发展格局及其有活力的内部贸易和投资网络,经济互利互补,各具不同的需求和比较优势。因此,东亚现已初步具备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条件和可能。最近几年,“10+3”、“10+1”及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都在加速进行。但由于具有敏感性的农产品自由贸易等问题难以解决,制度化的中日韩合作,“10+3”合作及东盟分别与日、韩“10+1”合作,目前尚难以取得真正突破。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合作途径是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及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及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世界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历程表明,地区大国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力量。本文将在分析日本二战以来区域合作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其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一、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 (一)日本的传统区域经济合作政策 二战结束后到1998年之前,日本对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坚持非集团化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1]。80年代以后,特别是1985年广场会议之后,为应对日元大幅度升值造成的经济困难和与美欧经济摩擦,日本才真正开始关注区域经济合作。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取向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态度保守,积极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意图建立由其主导的东亚经济体系。日本把东亚地区作为农产品和原材料的来源地,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采矿部门,贸易额极小。80年代末主要是通过政府援助促进东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并为日本企业在该地区的直接投资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在推进制度性合作机制方面,日本止步不前。尽管日本已经认识到了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但其政府却从没有主动提出推进该地区制度性区域合作的倡议或措施,甚至其他国家提出相关主张日本也没有给予积极支持。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先对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倡导的排除美国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积极支持,后又因美国的压力而公开表示反对。 (二)1998年后的FTA战略 1998年后日本越发重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1999年通产省发表的《通商白皮书》明确提出,在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方面日本有必要采取更加灵活、更具建设性的措施.[2]2002年日本外务省发布了FTA战略。2002年1月13日,日本与新加坡正式签署了“日本——新加坡新时代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首开战后日本双边贸易协定先河.[3]目前,日本已与包括东盟、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越南、智利、墨西哥、瑞士、秘鲁、印度共13个国家或地区签署FPA。正在谈的还有海洋合作委员会和澳大利亚。2009年日本民主党上台,鸠山由纪夫提出“东亚共同体”,脱美入亚,更加重视与中、韩的合作。2012年3月22日,中日韩签订了投资协定。这表明日本的区域合作战略主要是两点:一是把东亚作为建立FTA的优先选择;二是对东亚国家区别对待。 二、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日本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大国,其GDP总额在东北亚六国中所占比重超过60%,对外贸易额约占东北亚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5.0%。2005年与中、俄、韩三国贸易额达到271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317亿美元,进口额1398亿美元,分别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24.3%、出口总额的22.0%,进口总额的27.0%。[4]日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不可忽视。 第一,日本极力避免整体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取向,直接制约着东北亚地区形成有效的制度化合作机制。日本参与区域合作更倾向于选择双边经济合作机制。该种机制灵活多样、能快速取得实效,但易加深区域内部分割、阻碍区域合作的整体性推进。如果日本不改变目前战略,东北亚区域合作就难以克服制度性障碍,涵盖整个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就很难最终确立。 第二,日本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制衡和制约中国的做法,影响了中日两国在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合作。近年来日本不仅对中国倡导的东亚和东北亚区域合作反应冷淡,而且在中国参与的主要区域合作项目上恶性竞争。如中国提出的“安大线”石油管道因日本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摘要:贵州省是西南地区一个落后的省份,其经济水平始终处于全国最低层。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贵州经济水平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办法。 关键词: 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 1.贵州经济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2]。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认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周边省区乃至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3-5]。 总体来说,贵州一直处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产业低;区域发展不平衡[6,7]。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贵州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即,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型式。

人教版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拔高训练

人教版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拔高训练 第1题【单选题】 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三国领袖共同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为此他们倡导了( ) A、社会主义运动 B、和平与发展 C、不结盟运动 D、反霸权运动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D、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61年4月,赫鲁晓夫说:“我们确信美国人绝不会容忍卡斯特罗政权的存在……在美国对加勒比海地区进行干涉的威胁继续存在的情况下,我们有义务尽一切可能来保护它,并使其成为其它拉美国家的一个现实榜样。”苏联为此所采取的措施( ) A、加速了拉美国家的联合 B、缓和了美苏之间矛盾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D、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美国国务院1999年人权报告·导言》称:“当前正在出现许多由公私双方行为者共同编织而成的跨国人权网,这是一种未受人们注意的第三种全球化。”美国之所以这样解释全球化,其目的是( ) A、推动国际人权事业进步 B、通过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C、阻止世界多极化趋势 D、压制别国经济的发展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

第五单元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空定位 框架结构 思维导图

经典训练 1.(2019·天津高考·1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答案】A 【解析】二战结束之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再结合题干中“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这体现出国家的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仅是美国对付“冷战”的一种措施,不是其根本国策,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美国就业人数的变化,不能推知军工订单解决了失业问题,排除C项;题干仅是提及了美国政府为了“冷战”需要,与一些国内大企业展开合作,没有提及该措施加剧了战争的危险,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 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 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3.(2019.4·浙江高考·2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 )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结合所学,上述内容指代欧洲一体化的开启,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意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不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排除B项;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由单一经济组织变为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排除D项。4.(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摘要: 区域规划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关系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方案,对明确区域开发战略、认清其发展方向、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协调区域矛盾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区域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区域规划在经济发达国家开展较早,包括德国、法国、荷兰等,成效显著。日本、韩国等一些后发展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通过区域规划工作,有效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的许多国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区域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干预手段,是同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以及协调区际关系应运而生的。我国发展市场经济,须要重视区域规划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区域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对发挥地区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区域关系有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能够有效地处理“外部不经济”事件,协调 经济发展、国土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其次能够协调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等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三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终究要落实到区域,形成若干区域化 的市场。区域规划能够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问题,通过生产力布局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区利益,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区域规划是高层次、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而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看,区域规划工作仍需要大力加强。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其内涵 什么是区域规划?目前还很难下确切的定义。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区域规划这一具有很强实践性 的概念,其外延与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规划实践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区域规划的传统定义 区域规划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作的总体部署。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在我国,可以是跨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如上海经济区区域,包括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城市;也可以是一个省范围内的区域,如少‘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国民经济建设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施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轮廓性的部署。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 从上述不难发现,区域规划就是地区性的国土规划。比较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两者在性质和内容上基本相似,都是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地域性综合规划。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区域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关于区域规划的定义 区域规划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的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来来经济建设的蓝图。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概述二战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实际就是两极格局形成、发展以及最终瓦解的演变过程,同时,在两极格局演变的过程中,世界格局逐步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具体来说,分三个阶段:①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形成。②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逐渐出现。③20世纪80、90年代之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1、原因②世界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③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 ①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②政治对抗: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内容、影响 同年,苏联成立“情报局” 一、两极格局形成 2、过程③经济对抗:1947年,美国马歇尔计划:目的、影响 (美苏争锋) 1949年,苏联成立“经互会” ④军事对抗:1949年,“北约”性质、影响 1955年,苏联“华约” 导致一些国家分裂;德国和朝鲜 (1)消极影响军备竞赛加剧结论? 3、影响冷战与热战交织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积极影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存,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 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二①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控制和苏联威胁战②工业生产恢复战前水平,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以(1)背景③经济基础、传统文化等相近; 来④吸取战争的教训,法德的推动; 国 A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际①欧共体成立 B1958年, 政 1、欧洲一体化(性质?) C1967年,欧共体成立 治(2)过程②政治一体化: 格③九十年代,欧盟成立和欧元启用一体化加快局(3)影响: 的二、新兴力量崛起①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经济立国方针 演(多极化趋势)(1)原因②美国对日本的扶持 变 2、日本的兴起③重视教育;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发展高科技产业 (2)表现: (3)影响: 3、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历程: 4、不结盟运动:诞生标志、内容、意义 1、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 三、两极格局解体和①鼎足之势话西方欧盟实力增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表现②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2、多极化趋③风云际会看东方:第三世界和中国 势加强(2)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一超多强” (3)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