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简述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摘要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学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和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文章最后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地理学的旅游应用拓展,既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这门新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促进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进展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使地理学这门古老科学又找到了一个新生长点,并在促进旅游业这个全球最大的产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这一学科的全面回顾,对我国地理科学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1.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旅游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见诸于诗歌、散文、游记和专著之中。此外,我国独有的方志,总数不下万余种十万余卷,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古典旅游地理知识文库。本世纪以来,也有一些地理学家对自然风景区的成因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张其昀(1934)的《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任美锷(1940)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10。但是旅游地理学在中国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产生出巨大的现实需求和地理学大变革的背景下才出现的,随即得到了超常发展,其研究理论日趋深化和成熟起来,成为地理学中瞩目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当前大量的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就是以旅游地理学为基础的。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走过了一条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和完善理论的道路,其历程可大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初创阶段(1979-1985年),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入系统研究的标志是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在高校中,北京大学地理系在投入部分力量转入开展与旅游地理有关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方面是起步最早者。此后,不少学者发挥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同旅游开发实践相结合,使旅游地理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其中郭来喜、陈传康作为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开拓者,同时也是最富成效的实践者,大大推动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郭来喜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总结、介绍了旅游地理学这门学科,陈传康则最早对风景及构景、建筑与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做了阐述。北京旅游学院编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1981)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印的《旅游地理文集》(1982)是我国最早的两部有关旅游地理学的文集。由郭来喜等编写、北京旅游学院印行的《中国旅游地理讲义》(1981)则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旅游地理教材。吴传钧和郭来喜的《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开展旅游地理研究》(1979)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一篇论文。1985年李旭旦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首次列入了旅游地理学条目(郭来喜撰写),标志着旅游地理学正式成为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初期阶段的旅游地理学,主要以旅游资源为研究内容,侧重于对旅游地景观的描述、并探讨其分布、形成的规律,对旅游区的交通、客源的流向,以及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进行描绘。从这时起,旅游地理学界就积极参与了开发实践,并获得成功。1985年郭来喜主持完成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开发”是一个获得巨大成功的旅游地开发范例,使得一片荒凉的沙、碱地成为新的旅游热点,14年来共接待游客3000多万人次,取得了可喜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其它的如卢村禾等完成的“皖南旅游区开发对策考察报告”(1985)、孙文昌等制定的“辉南龙湾区旅游规划”(1985)等也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发展阶段(1986-1992年),其标志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旅游地理学在科学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并以其独有的指导功能而受到旅游界认可,地理界承担的小区旅游开发规划数量骤增,完成了一大批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研报告。

这一阶段的旅游地理学主要侧重于参与旅游资源方面的开发和规划实践,在大量个案经验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理论和模式也已有了初步总结,其中卢云亭的《现代旅游地理学》是一本代表性著作。陈传康在总结大量个案实证研究先后提出了风景要素组成、风景结构层次、旅游业的结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图式和区域旅游六种开发模式等,为区域旅游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郭来喜积极倡导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提出了站在世界、全国、区域的大系统上来考虑区域旅游的优化模式。他还走出国门,推动旅游地理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他的“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旅游区划研究”58和“中国旅游资源基本特征及其开发研究”是最早向国外介绍国内旅游地理研究成果的两篇论文,引起国际重视。

深化阶段(1993年-今),这一阶段,旅游地理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表现在:旅游地理学家参与了高层次旅游决策,如郭来喜倡导设置生态旅游主题年的建议被国家旅游局采纳,将1999年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游;中科院地理所和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合作,1993年制定了《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1996年由中科院地理所和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司共同承担由郭来喜主持的“中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理论基础及宏观配置体系研究”课题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九五”重点项目,成为中国国家级自然科学领域的第一项重点旅游研究项目,显示了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产业的成熟性和先导性,成为旅游地理研究的一个新里程碑;1993年出版了第一本较高水准的《旅游地理学》教材;一大批青年旅游地理学者茁壮成长起来,其中代表性的有保继刚、吴必虎、陆林等。

这一阶段,原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和提高,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也逐步扩大和深入,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了旅游地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并贯穿于开发实践中。技术应用也呈多样化和现代化,传统技术方法得到革

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到普及,高新技术如RS、GIS、GPS 等技术也在资源普查和规划中得到运用。

这一阶段,旅游地理学界完成的旅游项目数以千计,其中陈传康为主完成的“汕头风景区建设和旅游规划”、“中华文化博览城创意策划书”等,都突出了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形象设计的内容,为小区旅游规划提供了一种模式;范家驹等人同海南省旅游局合作完成的“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1992)得到国内专家和海南省政府的高度评价,93年由省政府颁布施行,成效显著。其进行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做法,为各省旅游规划提供了参考;郭来喜等完成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布局规划”(1994)被国家旅游局推荐到1995年全国旅游计划会议上介绍经验。

2.理论和方法进展

(1)旅游资源研究学术界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尚存争议,不同学者对旅游资源的内涵理解存在着差异性,郭来喜1、孙文昌、陈传康、孙仲明、保继刚10、杨振之等都对旅游资源给出过不同的解释,《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旅游资源界定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以视为旅游资源”8。学术界关于旅游资源分类也各有所见,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分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将全部旅游资源划分成两大类六类型七十四种基本类型,郭来喜、吴必虎等据此提出了一个更为合理的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分态系统修订方案,将旅游资源增加为自然、人文、服务3大景系和10景类95景型。国内对旅游资源评价尚无公认的标准,前期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经验评价和单因子评价,近期则主要是建立评价数学模型、考虑多因子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代表性的研究有保继刚对北京市部分旅游资源进行的评价,邢道隆提出一个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杨汉奎、路紫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旅游资源评价,楚义芳构造了10个旅游地评价模型系统,范业正、郭来喜应用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综合评价了中国海滨旅游地的气候适宜度,尹泽生等根据旅游资源特征值构建了一个加权求和或模糊矩阵运算的计算机评价模型。还有学者尝试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了评定,如杨宏伟、陈国阶综合应用旅行费用法和调查评价法求出了三峡峡区风光(景观)及文物古迹的使用价值。在旅游资源普查方面,中科院地理所的工作者们通过大量的实践,对旅游资源的分类系统、等级划分以及评价系统又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获得了新的进展。

(2)旅游地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说,我国对旅游地系统的研究还很缺乏。保继刚、谢彦君、陆林等分别借鉴国外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地演化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唐顺铁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的特点,并从旅游社区中旅游资源的形成机理角度,探讨了旅游社区的分类及进化机制。刘锋对旅游地的旅游灾害类型和风险评估进行了初步探讨,构建了旅游地灾害危险指标、效益损失测度指标以及旅游灾害预防体系。不少学者还对旅游地的宾馆、景点、主题公园等布局进行了研究,其中保继刚对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牛亚菲在研究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地域分布规律和空间联系特征的基础上,分别给出了二者的数学表达公式和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马勇、董观志

从旅游资源潜在保障力、社会经济潜在支持力、环境潜在承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总测度模型。有关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研究,对国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工作。李蕾蕾、陈传康-等较早对旅游地形象策划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应用于实践中,李蕾蕾在1998年对区域旅游形象策划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构造了区域旅游形象设计模式(TDIS模式)。至于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在我国还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

(3)旅游者行为及旅游市场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进展较大,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保继刚1987年最早以北京市为例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动机、旅游动力、旅游决策、旅游地等级序列对游客的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类型的偏好等,他还从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这个角度来探讨了宾馆选址的问题。陈健昌等应用假设检验法揭示出旅游者决策行为主要由感知行为和最大效益原则决定,论述了大、中、小尺度各种不同的空间行为特征。吴必虎对上海城市游憩者在空间上的流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分别绘出了等游线和使用曲线,并从距离、出游能力、设施引力和可达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吴必虎等通过3394份问卷的信息处理和分析,还绘出了中国城市居民到访率在空间上的分割曲线,得到了旅游客源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城市的一级客源(由城市出发的本城居民)的80%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半径的范围内,城市的二级客源(由城市出发的非本市居民)出游半径主要局限在250公里范围内等4条规律。陆林则以黄山为例对山岳风景区的旅游者空间行为、感知行为和动机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预计旅游行为和市场的分析今后将成为我国旅游地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

(4)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这是我国旅游地理学界研究最多,取得成绩也最大的领域。陆林曾对1980年-1993年12种主要地理刊物的220篇旅游地理论文进行过分类统计,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方面的论文几乎占了2/3。

陈传康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归纳了旅游开发的基本原理即“旅游区内部结构对应变换理论”,揭示了旅游区的风景资源结构、旅游行为层次结构、旅游市场结构及旅游项目投资结构之间的内在对应关系,总结了旅游开发的七种模式;他还对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的研究规范化进行了系统总结,强调规划除了考虑规划标准化的共性外,还应该考虑与地域“文脉”(地理背景)的“协调”或“突破”,并考虑整体综合构思“理念”,以便在“共性”工程操作背景上,提供一个表现“个性”的操作方法。范家驹提出了旅游规划要从规划思路、旅游市场需求研究、旅游产品(包括项目开发、利用、组合)和旅游规划程序这四个方面来实现优化。并认为要在做好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再委托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旅游区的建设规划,才能真正做到优化旅游规划。郭康探索了一条包括三维空间、时间、心理、行为、经济、社会等多维度的旅游研究开发途径,总结出“点-线-网-面”的开发规律。刘锋在全面回顾国内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国内旅游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种把旅游系统作为规划对象,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引入系统科学理论的动态的旅游系统规划新思路。总之,中国在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从总体上来看,当前还偏重于经验归纳,缺乏对旅游规划理论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具有科学基础的定量成分也偏少。

(5)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赵红红(1983)首次提出旅游容量问题;刘振礼等从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特定区域内旅游规模的研究;保继刚研究了颐和园的旅游环境容量;楚义芳(1989)对旅游容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给出了量测公式22;胡炳清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性因子和最低量定律,并依此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数学模型,定量地给出了旅游人数的评价方法;崔凤军(1995)首先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认为它由环境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和经济承载量四项组成,是可持续旅游的重要判据之一;崔凤军等后又分别以泰山等地为例,构建了旅游承载力指数(TBCI)及运算模式,利用游客密度、旅游用地强度和旅游收益强度三个基本分项指数进行了比较实用的测度;俞孔坚针对传统的最大-最优化途径和最小-最大约束途径对规划指导的局限性,提出了生态安全格局方法,以寻求规划过程具有可辩护性和可操作性。

(6)旅游区划迄今为止,一些学者依照不同的目的和指标,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全国旅游区划方案,比较有代表性方案有:郭来喜(1985)将我国划分为9大旅游带、29个旅游省、149个基本旅游区。周进步(1985)和雷明德(1988)分别将中国分为9个旅游区,刘振礼(1987)等提出了一个划分11个区的方案,阎守邕(1989)对中国旅游资源区域特征和旅游环境差异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将中国划分为8个一级旅游资源区和41个二级旅游资源区,濮静娟等(1987)以舒适度指数和风效指数为指标将中国大陆地区划分为3个旅游气候大区,18个旅游气候区和22个旅游气候小区,孙大文、吴必虎(1990)提出了一个划分为10大旅游区的综合性中国旅游区景观--经济区划方案,陈传康(1991)将观光游览和科学文化导游相结合,将中国划分为7个一级旅游文化区。这10个方案中,大部分缺乏基本层次,实用价值较小,有两个方案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性较强。郭来喜的方案划分到三级旅游区,实用性较强,陈传康的方案则综合考虑了文化、风光、对应开发重点和客源市场等因素,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这些区划方案都还不是很完善,对旅游区划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7)生态旅游研究生态旅游研究是旅游地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内容,国内生态旅游始于90年代,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第一届生态旅游研讨会,其中郭来喜的《中国生态旅游及其发展方略》一文受到国家旅游局重视,并采纳了其提出的在2000年以前设置中国生态旅游主题年的建议。在这之后,生态旅游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卢云亭较系统地介绍了生态旅游。吴必虎介绍了旅游目的地行政和设施的生态管理方法。王仰麟对景观生态系统及其要素进行了理论分析。1997年郭来喜对生态旅游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了生态旅游的六大特征,并把生态旅游景物按形成机理分为原生型和延生型两大类型。陈传康把景观生态学的“斑”、“廊道”、“基”的理论引用到生态旅游规划中,提出应“分地段”具体规划和采取生态保护措施。这些思想都很快被应用到旅游规划实践中去,如陈传康主持制定的《云南轿子雪山旅游规划》、郭来喜主持修定的《武汉市水体景观多样性生态旅游》均贯穿了生态旅游思想。郭来喜还分别协助承德市和武汉市将其生态旅游规划和项目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体系,从而使生态旅游展现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图中。1998年我国第一本对生态旅游进行系统研究的博士论文诞生,标志着生态旅游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8)技术方法的革新随着旅游地理学的大步发展,研究技术方法也不甘落后。除了传统的综合考察法、实地勘查、描述、归纳、演绎和类比外,广泛应用了计量方法(包括一般统计法、统计预测法、线性规划与投入产出模型等)、抽样调查法(在旅馆、机场、口岸请旅游者和旅行商填写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以及计算机应用、遥感技术分析、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现代化手段。使旅游地理学研究视野扩大,周期缩短,科学性提高,更适合旅游业发展需要。在旅游地图编制方面,我国已开始对多媒体旅游电子地图进行研究和设计,促使电子地图、GPS、Internet相结合为旅游提供综合服务。有学者还对旅游业的科技化发展战略给予了密切关注,呼吁制定《中国旅游业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尽管如此,根据陆林对220篇旅游地理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46,描述性论文占了69.1%,概念性的占19.4%,运用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仅占11.5%,这说明我国旅游地理的研究仍以描述性为主,方法性已得到重视,但还不够。

3.旅游地理教育和学术团体

中国旅游地理教育始于80年代初,北京旅游学院、北京大学、杭州大学、上海旅游专科学校等大专院校率先开设旅游地理课程或讲座。随后,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30多所大专院校在地理系及全校相继开设旅游地理课程。80年代末和90年代是旅游地理教育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旅游地理受到广泛关注,各种教材涌现,至1996年底,全国参与旅游教育(成立旅游系或旅游学院)的高等院校已多达166所,且大都开设了旅游地理课程。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和北京大学是中国旅游地理研究最深入的两个研究和教育机构。1984年我国培养出了第一位旅游地理硕士(尹以明《旅游资源评价--

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例》,导师林超、陈传康,北京大学)。1989年有了第一个旅游博士(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组织研究》,导师鲍觉民、何自强,南开大学)。1990年《青年地理学家》出版了专刊,将80年代旅游地理学的1篇博士、19篇硕士论文汇集成册,这些论文反映了年青一代地理学者在旅游方面较高层次的研究广度与深度。1997年中国旅游界第一个博士后出站(陆林《现代国际旅游流研究》,导师郭来喜,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表明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教育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上述三篇论文的题目也充分表明了中国旅游地理学者研究领域的拓展轨迹。

近10年来我国相继成立了多个旅游地理学术团体,包括中国地理学会下设的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下设的区域旅游专业委员会、地质学界的旅游地学研究会、中国旅游协会下设的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和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全国高校旅游地理教学研究会等,这些学术组织各有侧重,大大促进了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

4.总结

总之,就参与社会实践的规模与范围、紧密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和获得的成

效而论,中国旅游地理学界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能如此迅速发展,取得显赫成绩,其经验是值得我们好好分析和总结的。

第一、旅游地理学界始终把握住了旅游地理学为国民经济服务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了旅游地理学的应用性特点,紧扣我国旅游开发和建设这个主题,主动承担多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任务,完成了大量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研报告,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旅游地理学的地位。地理学的旅游应用研究拓展,也促进了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其次,旅游地理学界一直把旅游开发实践和理论总结置于重要的地位,积极投身于旅游开发实践中,注意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合成研究,注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实践检验的许多理论创见,为旅游地理学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

再次,实践造就了一大批旅游地理专业人才,老一辈旅游地理学家的提携和扶持促进了年青学者的成长,促使旅游地理学界能够比较快地形成了一个包括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在内的老中青梯形队伍结构。

展望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作为衡量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标志将有更大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中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我国旅游业前景灿烂。旅游地理学理应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广泛实践,勇于创新,在旅游业这个广阔的舞台上继续大展才华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国旅游地理试题及答案

《中国旅游地理》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 1. 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是( B ) A.曾母暗沙 B漠河 C乌苏镇 D喀什乌恰 2. 世界建园最早的皇家御园是( D ) A.颐和园 B 避暑山庄 C中山公园 D北海 3.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是( B ) A颐和园 B避暑山庄 C北海 D豫园 4. 被联合国专家列为全球六大无污染的自然景区的是( C ) A九寨沟 B黄龙 C青山沟 D张家界 5. 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是( B ) A乌鲁木齐 B西安 C银川 D兰州 6.有“清凉山”、“华北屋脊”之称的是( B ) A恒山 B太行山 C燕山 D五台山 7.素有七朝古都之称的古都是(D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开封 8.开创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石窟是( B ) A莫高窟 B龙门石窟 C麦积山石窟 D云岗石窟 9.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佛寺是( B ) A大相国寺 B白马寺 C大理寺 D五华寺 10. 我国最早的古塔是( A ) A四门塔 B 白塔 C六和塔 D崇圣寺三塔 11. 因特产优质葡萄酒,有“美酒海湾”之称的港口城市是( C )A辽宁大连 B江苏南通 C山东烟台 D广西北海 12. 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是( B ) A上海外滩 B青岛的八大关 C哈尔滨 D浦东开发区13. 古人称为“金陵第一名胜”的是( B ) A玄武湖 B莫愁湖 C太湖 D东湖 14. “中国的比萨斜塔”是( D )A小雁塔 B应县木塔 C 曼飞龙佛塔 D虎丘塔 15. 马可波罗盛赞的“全世界最美丽华贵的城市”是( B ) A大都 B杭州 C苏州 D南京 16.自古有“东南第一山”之称的是( A ) A雁荡山 B武夷山 C越秀山 D武陵源 17. 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是( D) A天山天池 B卡拉库里湖 C达里诺尔湖 D纳木错 18. 古人称之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是( B ) A蓬莱阁 B崂山 C泰山 D普陀山 19. 有“中国的夏威夷”之称的是( C ) A香炉湾 B大东海 C牙龙湾 D北部湾 20. 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青铜坐佛是( C ) A乐山大佛 B灵山大佛 C天坛大佛 D卢舍那大佛 二.多项选择:(每个小题3分,共30分) 1.五岳中位于华夏文明中原访古旅游区的有( ABCD )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E衡山 F五台山2. 关外三陵是指( ABCDEF ) A昭陵 B福陵 C永陵 D北陵 E东陵 F兴京陵 3. 宁夏最有名的特产是( ABDEF ) A枸杞子 B甘草 C夜光杯 D滩羊皮 E发菜 F 贺兰砚4. 在陇海铁路线上的历史古都有( BCE ) A安阳 B洛阳 C开封 D郑州 E西安 F商丘 5. 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 ACE ) A大成殿 B大政殿 C太和殿 D崇政殿 E天贶殿 F金殿6. 长江沿岸有火炉之称的城市有( ACE ) A南京 B长沙 C重庆市 D上海 E武汉 F九江7. 扬州瘦西湖的主要景点有( ACDE ) A二十四桥 B浔阳楼 C小金山 D烟雨楼 E五亭桥 F金山8.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的是( ACE )

中国旅游地理 教学计划

《中国旅游地理》 教学计划(2013、3———2013、7) 南涧职中 余江娥 2013、3

新学期快开始,接受新的班级,面对新的面孔、新的课程,开始了新的教学。为了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特作如下工作计划: 一、教学对象分析 本学期教学班级为跳菜班,共有学生64人,女生少男生多,总体上学生基础都很差,因此教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首先维持课堂纪律就成了最难的事;其次备课也必须具有针对性;最后须花时间和精力与学生接触和交流,以便于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课程分析 本学期所教科目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陈锡畴王雁主编的《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旅游服务于管理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教材为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 ,课本内容既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必要的技能训练。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强化技能训练、 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 以培养应用型的旅游服务人才。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概况。 2、掌握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 3、熟练掌握书写导游词的方法以及数据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通过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阅历。 (三)、教材分析本书共分为18章 为全年教材 第一学期学习了前九章 分别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第三

章:旅游资源赏析;第四章:中国旅游客源地理;第五章: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路线;第六章: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第七章:旅游信息与旅游地图;第八章:中国旅游区划;第九章:东北旅游区。其中第一章有一节内容;第二章四节;第三章三节;第四章三节,第五章四节,第六章两节,第七章两节,第八章两节,第九章四节。内容比较多。根据每周3节的课时,拟定以下教学计划。下学期按计划学习教材的后八章 最后两张为自学内容。第九章介绍了东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章介绍了华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一章介绍了华东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二章介绍了华中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三章介绍了华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四章介绍了西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五章介绍了西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六章介绍了青藏高原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概述(掌握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第四章:中国旅游客源地理(掌握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3、第五章: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路线(掌握主要旅游交通方式;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网络的构成)

旅游地理学(保继刚著)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要点 一填空题 1.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 2.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尊重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互相作用的条件有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6.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根据历史资料推测将来形势的是趋势外推模型。 7.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 8. 大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环状旅游路线。 9. 汇率下跌,价格不变,旅游需求上升。 10.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主题,由人工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业。 11. 共性大,个性强是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 12. 娱乐购物属于旅游活动的提高层次。 13. 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高峰指数等于0。 14.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15.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类型包括大型购物中心型、特色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选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16.偶发性饱和与超载常是由于旅游地或其他附近发生了偶然性的事件,这些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吸引来大量旅游者 17. 旅游区的特性有系统性、层次性、地域性和优化性。 18.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 19.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定性模型的代表是特尔菲法。 20. 中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 21. 游览观光属于旅游活动的基本层次。 22. 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强度指数越接近于零,旅游需求的时间分配越均匀。 (二)名词解释以及关系 1.闲暇和游憩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2.旅游需要和旅游需求关系 旅游需要:是指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对某种旅游产品的渴求或欲望,它是旅游者的一种潜在需求,即旅游者自身感到缺少某种东西,又期望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理状态。 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3.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

中国旅游地理试题

1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旅游第一次月考 一、填空题 1、东北旅游区是我国火山熔岩地貌类型最丰富,数量最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 )和( )。 2、东北旅游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黑龙江北部大兴安岭的一部分属 ( )温带,大部分属( )温带,辽东半岛附近为( )温带。 3、东北旅游区历史文物古迹丰富,以清代遗存最完整,著名的古迹有( )和( )。 4、陕西省,简称( )和( ),省会 ( )。( )山脉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横贯全省。 5、大雁塔又名( ),位于大慈恩寺种,是中国( )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6、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分别是:( )( )( )( )。 7、济南别称是( ),有四大泉群:( )( )( )( )。 8、泰山古称( )( ),( )史称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 )m ,为山东最高峰。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 “( )”“( )”的称誉。 9、云台山位于焦作市的修武县,以独具特色的 “( )”“( )”被联合国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目录。 10、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简称( ),河北省( )的城市,中国北方重要物流中心,被誉为( )。 10、天津古文化街由( )、( )和( )三部分组成,全长580m ,街宽7m 。 11、故宫旧称“( )”,原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曾有( )位皇帝在此居住。 12、天坛有两重坛墙,分为( )和( )。内外两重坛墙北为( )形,南为( )形,象征 ( )。 13、成为北京地标性建筑的奥运场馆是( )和( )。 14、北京市我国的首都,全市面积( )平方千米,人口( )万。 15、中国早期历史最重要的舞台如夏商周,及至( ),中国历史上最( )、最( )的朝代都在本区建都。 16、华北旅游区属典型的温带( )气候,春秋 ( )而冬夏( ),冬( )夏( ),降水量整体偏少且多集中于夏季。 17、华北旅游区包括五省二市( )( )( )( )( )( )( )( )。 18、华北旅游区形成以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气候特征,表现为夏 ( ),春( ),秋( ),冬( )。 19、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及节庆活动有蒙古族的( )、( )族的泼水节、( )族的雪顿节、彝族的( )、壮族的( )等。 20、目前我国有大小主题公园约( )家,各具特色,但总的可归纳为以下三个特征:( );( );( )。 21、我国历史上先后兴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有( ) ( )( )和( )。 22、中国历史上建筑了多种道路,按类型大致分为( )( )和( )。 23、我国著名的佛塔有山西的( )、陕西西安 ( )、河南( )、云南( )等。 24、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有( )( )和( )等。 25、中国园林有“( ),( )”之称。 26、我国最具历史意义的九大古都都是( )、 ( )、( )、( )、( )、( )、( )、

中国旅游地理1

中国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成因和属性划分,可将旅游资源划分为两个并列的景系: 1、自然旅游资源 2、人文旅游资源 每个景系下面又可分为若干个景类。 1、地景类 (1)地质现象景型(2)火山熔岩景观景型 (3)河流地貌景观景型(4)丹霞景型 (5)雅丹景型(6)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景型 (7)洞穴景型(8)黄土地貌景观景型 (9)海崖地貌景观景型(10)风成地貌景观景型 (11)土林/沙林景型(12)冰川地貌景观景型 (13)探险山地景型(14)探险/徒步旅游地 (15)自然突变遗迹景型(16)其它地文景型 2、水景类 水景类型 (1)海面景型(2)非峡谷风景河流景型 (3)湖泊/水库景型(4)河口潮汐景型 (5)瀑布景型(6)泉景型 (7)现代冰川景型(8)其它水域景型 3、气景类 (1)气象景观景型(2)气候景观景型(3)天象景观景型(4)日照景型(5)空气景型(6)冰雪景型(7)烟雨/雾淞景型(8)其它气景型 如海上日出、佛光、东北地区林海雪原冰雪景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哈尔滨的冰灯节、吉林的雾淞节等 4.生物景观类 5、土景类 (1)黄土景型(2)沙地/沙漠景型(3)砾地/戈壁景型(4)其它构景地表土壤景型 6、其它自然景观类 四、人文旅游资源 1、宗教景观类 宗教景类 (1)佛教寺庙建筑/文化(2)道教宫观建筑/文化 (3)清真寺/伊斯兰教节日(4)教堂/基督教节日 (5)石窟/摩崖石刻(6)其它宗教建筑/文化 2、历史遗存景观类 历史遗存景类 (1)世界文化遗产地(2)人类文化遗址(3)社会经济文化遗址(4)军事防御体系(5)古城与古城遗址(6)帝陵与名人陵墓(7)崖墓与悬棺葬(8)皇室/官署建筑群(9)礼制建筑群(10)殿堂(11)楼阁(12)古塔(13)牌坊/门楼(14)碑碣(15)传统建筑小品(16)古典园林(17)景观建筑(18)名桥(19)传统聚落、历史文化名城(20)古井(21)古民居(22)古代水利/交通工程(23)历史民俗街区(24)纪念地(25)近代西洋建筑。 3、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 4、抽象人文吸引物景类 (1)民间传说景型,(2)古典文学作品(3)名胜志/地方志景型,(4)戏曲/民间文艺景型,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重庆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适用班级:09 1-4 授课时间 3.18 班级09 1-4 授课顺序第 1 次课 课题第二章地文景观 目的要求 基本要求:理解地文景观的主要类型;掌握岩溶地貌、丹霞地貌、海岸地貌、其他地貌的成因。理解一些著名的山地资源和风景名山。 教学内容要点 第二章:地文景观 第一节:我国地貌旅游资源概况 一、类型复杂多样 (一)我国地形特点 (二)主要地形区 二、地形差异大 三、开发现状及前景 (一)开发历史悠久.历来是旅游资源之重点 (二)精品倍出.居世界重要地位 (三)开发前景广阔 第二节:我国地貌景观主要类型 一、花岗岩地貌 (一)成因与分布 (二)地貌景观的突出特点 二、岩溶地貌. (一)岩溶地貌成因及类型. 1、成因 2、主要类型:①峰林②溶洞 (二)岩溶地貌在我国的分布. 1、桂林山水 2、路南石林 3、主要溶洞. 三、熔岩地貌 (一)熔岩地貌成因及类型 1、成因 2、类型:火山锥、堰塞湖、火口湖、熔岩台地、熔岩隧 道、“地下森林” (二)在我国典型分布 1、东北地区 2、云南腾冲 3、台湾大屯 四、海岸地貌 (一)海岸地貌分类 1、山地海洋 2、平原海岸 3、生物海岸

(二)我国海岸地貌分布 五、流纹岩地貌 (一)成因与分布 (二)主要景点 六、丹霞地貌 (一)成因与特点 (二)在我国的分布 七、其他地貌简介 重 点难点 重点:地文景观的主要类型、岩溶地貌、丹霞地貌、海岸地貌以及其他地貌的成因。 难点:地貌的成因。 教 学思路与教法设计 先通过欣赏图片资料,提出什么是地文景观,引入新课;再对地文景观进行概述,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引用一些名胜景区来理解问题,最后归纳总结。 课后分析教学时间分配、节奏把握比较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合理,教学方法恰当

中国旅游地理试题及答案

《中国旅游地理》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 1、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就是( B ) A.曾母暗沙 B漠河 C乌苏镇 D喀什乌恰 2、世界建园最早的皇家御园就是( D ) A.颐与园 B 避暑山庄 C中山公园 D北海 3、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就是( B ) A颐与园 B避暑山庄 C北海 D豫园 4、被联合国专家列为全球六大无污染的自然景区的就是( C ) A九寨沟 B黄龙 C青山沟 D张家界 5、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就是( B ) A乌鲁木齐 B西安 C银川 D兰州 6、有“清凉山”、“华北屋脊”之称的就是( B ) A恒山 B太行山 C燕山 D五台山 7、素有七朝古都之称的古都就是(D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开封 8、开创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石窟就是 ( B ) A莫高窟 B龙门石窟 C麦积山石窟 D云岗石窟 9、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佛寺就是( B ) A大相国寺 B白马寺 C大理寺 D五华寺 10、我国最早的古塔就是( A ) A四门塔 B 白塔 C六与塔 D崇圣寺三塔 11、因特产优质葡萄酒,有“美酒海湾”之称的港口城市就是( C ) A辽宁大连 B江苏南通 C山东烟台 D广西北海 12、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就是( B ) A上海外滩 B青岛的八大关 C哈尔滨 D浦东开发区 13、古人称为“金陵第一名胜”的就是( B ) A玄武湖 B莫愁湖 C太湖 D东湖 14、“中国的比萨斜塔”就是( D ) A小雁塔 B应县木塔 C 曼飞龙佛塔 D虎丘塔 15、马可波罗盛赞的“全世界最美丽华贵的城市”就是( B ) A大都 B杭州 C苏州 D南京 16、自古有“东南第一山”之称的就是( A ) A雁荡山 B武夷山 C越秀山 D武陵源 17、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就是( D) A天山天池 B卡拉库里湖 C达里诺尔湖 D纳木错 18、古人称之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就是( B ) A蓬莱阁 B崂山 C泰山 D普陀山 19、有“中国的夏威夷”之称的就是( C ) A香炉湾 B大东海 C牙龙湾 D北部湾 20、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青铜坐佛就是( C ) A乐山大佛 B灵山大佛 C天坛大佛 D卢舍那大佛 二.多项选择:(每个小题3分,共30分) 1.五岳中位于华夏文明中原访古旅游区的有( ABCD )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E衡山 F五台山2、关外三陵就是指( ABCDEF ) A昭陵 B福陵 C永陵 D北陵 E东陵 F兴京陵 3、宁夏最有名的特产就是( ABDEF ) A枸杞子 B甘草 C夜光杯 D滩羊皮 E发菜 F 贺兰砚4、在陇海铁路线上的历史古都有( BCE ) A安阳 B洛阳 C开封 D郑州 E西安 F商丘5、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 ACE ) A大成殿B大政殿C太与殿D崇政殿E天贶殿 F金殿 6、长江沿岸有火炉之称的城市有( ACE ) A南京 B长沙 C重庆市 D上海 E武汉 F九江 7、扬州瘦西湖的主要景点有( ACDE ) A二十四桥 B浔阳楼 C小金山 D烟雨楼 E五亭桥 F 金山 8、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的就是( ACE )

第一二章中国旅游地理概述

中国旅游地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旅游地理学概论 一、旅游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边缘科学。它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研究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多种地理问题。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性质 (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 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主要从旅游的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和媒介(旅游业)三个方面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关概念:地理学 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一切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的科学。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门类,自然地理学以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主,人文地理学则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相关概念: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各地的地形地貌、气象气候、水文水体、生物植被等自然要素所构成;人文地理环境则是在各地自然环境基础上,由人类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各地居民、政区、城乡聚落、产业活动、文化背景、社会风貌等方面构成。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活动的根本基础,也理所当然地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大舞台。 相关概念: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 现代旅游活动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 旅游主体旅游者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 旅游媒介旅游业向旅游主体提供服务、辅助旅游主体顺利完成旅游活动的媒介,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企业、旅游商贸企业、景区管理或营销机构等旅游企业,也包括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行业协会、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等。 (二)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六大方面: 1、旅游资源研究 包括旅游资源的界定与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特征和分布规律,尤其是旅游资源的调查与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是研究重点。 2、旅游客源研究 包括旅游者的概念,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动机与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等。 3、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 包括区域旅游开发的综合条件评价,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旅游环境容量的估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旅游路线与项目设计规划,旅游促销与客源组织规划,旅游通道的评估与建设,旅游用地与基础设施规划,旅游行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等等。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执笔人:适用学期:审核人: 学时: 64 制(修)订时间: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及旅游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培养旅游欣赏能力,为今后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旅游专业专业课程,也对旅游管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起辅助和补充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采取传统讲授及现代化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成为掌握“大旅游”职业领域内的基础知识及具备一定学习基础知识能力的合格毕业生。 (一)素质(情感)目标 1、有较强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包括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服从分配、诚实守信; 2、能较好地与人沟通,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 3、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4、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包括学习安全、工作安全和人身安全等; (二)知识目标 1、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中国旅游资源的类别及典型代表、各大旅游区核心旅游城市及经典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特征等知识;

2、了解旅游资源赏析、中国旅游客源地理、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路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旅游信息与旅游地图、 中国旅游区划、自助旅游等知识; (三)能力目标 1、能正确阅读分析旅游资源分布图及旅游景区导游图; 2、能完成简单的旅游线路设计; 3、能对核心旅游景区进行简单旅游讲解;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教学项目 模块教学知识要求重点及难点知识和能力目标学时 第一章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1、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 (自然地理背景、人文地理背景) 2、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多样性、差异性、广泛性和集中性、季节性、互补性、文化 性、悠远性、奇特性) 重点: 1、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 理背景 2、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 征 难点:无 考核方式:笔试 1、掌握我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 背景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简答) 2、能运用所学旅游资源形成地理 背景知识分析相关案例,辨析旅游 资源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成背景,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 题的能力;(案例分析) 3、应用“职业道德与企业理论”’ 的行业规范与标准,分析企业行为 的善恶,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案例分析) 第1周 (4课时)

中国旅游地理 一部分知识点

旅游地理学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的地理分支学科 客体部分: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条件 旅游者是各旅游企业乃至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及源泉 旅游者是指为了物质和精神享受和需要,暂时离开常住地,在异国异地)至少停留24小时而作为旅行的人。旅游者的特征:异地性闲暇性享受性消费性地域性 旅游决策是指人们在外出旅游前,根据所收集的有关信息,结合自己的旅游偏好,选择和确定旅游目的地、旅游路线及旅游方式的过程。 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是最大效益原则,即在资金和闲暇时间确定的条件下去追求最大的旅游效益 最大效益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其二是最大的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旅游决策的步骤:确认旅游需求,收集旅游信息,对比评价同类旅游地,最终决策。 旅游资源评价内容:资源本身评价,开发条件评价和三大效益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地理疆域。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明显的地理环境。中国人文地理环境基本特征: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开始的重要标志,我国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出现甲骨文),高度发达且个性鲜明的人类历史文明(我国的绘画最早出现在战国),众多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种类的多样性和数量的丰富性。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地域性。时间分布的季节性和共生性。文化内涵的深远性和独特性。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古人类遗址旅游资源,古人类遗址是指人类发展到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遗址。其中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猿人住所,也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古人类遗址中化石数量最多、材料最丰富、最齐全的一处。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 天葬、水葬、火葬、石葬、悬棺葬,现已充当旅游资源的主要有崖葬与悬棺葬,这两类主要出现在我国西南与东南山区比较常见。西南地区墓葬:悬棺葬 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灵渠也称兴安运河、京杭大运河、坎儿井。 我国四大宗教及其旅游资源:佛教大约于东晋时期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的建成及其标志。四大佛教名山_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四大石窟_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石窟。北京白云观为我国著名的道观,现为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新疆喀什艾提尕尔淸真寺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伊斯兰教建筑,石中国伊斯兰建筑的典范。 我国的主要城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名城(我国著名的八大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安阳,郑州)特色小镇现代化都市。 我国主要的特色饮品,唐代陆羽-茶圣杭州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并称我国三大著名绿茶。 我国主要风味佳肴;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鲁菜是北方菜的代表。八大菜系则是四大菜系上加上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旅游交通的特点:在快捷、准确等方面比通用交通要求更高;追求"旅"的过程的娱乐性;具有较明显的不均衡性(表现为季节的不均衡性、方向的不均衡性和时期的不均衡性)。 北京市中心皇家建筑游览线,主要包括天坛,天安门广场,故宫,景山,北海,恭王府,鼓楼等景点。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的祭天祈谷之所。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故宫原是清、明两代的皇宫,曾是

中国旅游地理常识

中国旅游地理常识 在中国地大物博,同时也有许多的旅游景点,那么在中国旅游都有哪些地理常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旅游地理常识 1、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山西)、峨眉山(四川)、九华山(安徽)、普陀山(浙江) 2、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北岳恒山(山西)、南岳衡山(湖南)、中岳嵩山(河南)。它们各具特色,向以泰山之雄、华山之险、恒山之幽、嵩山之峻、衡山之秀而闻名于世。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赞叹。 4、岩溶地貌在国际上通常称之为喀斯特地貌。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由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解和冲刷作用形成的。 5、广西桂林到阳朔漓江两岸是世界上规模做大,风景优美的岩溶景区,向有“甲天下”之誉。 7、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8、我国第二大河——黄河: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 9、我国五大淡水湖:潘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巢湖(安徽)、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我国海拔最高的湖泊——纳木错湖。

10、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四川)、灵渠(广西)、京杭大运河(北京——杭州)、坎儿井(新疆)。 11、我国最著名的三大石窟: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岗石窟。 12、我国的三大古建筑群: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曲阜孔庙。 13、少数民族节日: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泼水节(傣族)、三月街(白族)、火把节(白、彝、哈尼族等)、歌圩节(壮族)、请祖节(畲族)、芦笙节(苗族)、雪顿节(藏族)。 14、伊斯兰教的三大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15、我国的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安阳。 16、我国四大名绣:苏州的苏绣、长沙的湘绣、成都的蜀绣、佛山的粤绣。 17、三大名锦: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杭州和苏州的宋锦。 18、三大传统手工艺品:景德镇的瓷器、北京景泰蓝、福州脱胎漆器。 19、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江苏宜兴有“陶都”之称。 20、黄果树瀑布群:位于贵州,是我国最大的瀑布群;壶口瀑布:位于九曲黄河之中,它是我国水流量最大的瀑布;诺日朗瀑布:瀑面宽140余米,是我国瀑布最宽的瀑布。 21、历史上称为“天下第一泉”的四大名泉是:江苏镇江中冷

中国旅游地理习题【1】

《中国旅游地理》练习题 第一编旅游地理概论 一、填空: 1、按照属性分类,旅游资源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旅游开发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开发人文资源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利用知名度开发型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旅游资源 三、简答: 1、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2、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3、影响旅游开发的条件有哪些?

第二编中国旅游地理总论 第一章 一、填空: 1、我国国土面积___________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居世界第_______位。 2、我国大陆海岸线自北而南按其自然条件划分为__________、黄海、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大海域。 3、我国沿海分布5000多个岛屿,其中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__,次之是__________。 4、我国著名的四大高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土高原和______________。 5、我国著名的四大盆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准噶尔盆地。 6、我国三大平原是______________、华北平原和______________。 7、从成因为主要依据,我国的泰山、桂林芦笛岩和福建武夷山分别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丹霞山地。 8、我国四大佛教名山是山西的__________、安徽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普陀山和四川的__________。 9、长江是我国第______大长河,世界第______长河。_________是我国第二大长河。 10、珠江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水系会合而成,以_________水系为主流。 11、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云南“三江并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2、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_____________,次之是___________;最大的咸水湖是____________。 13、按湖水的成因,湖泊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澙湖和岩溶湖等;按湖水的矿化程度分为____________、咸水湖和_________。 14、素有“泉城”之称的是_________。 15、我国第一名瀑是______________。 16、经测定,气温在15-18摄氏度时,能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即所谓的______________。 17、被称为我国植物中三大“活化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8、被称为国花的是_________。

《中国旅游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旅游地理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分布于广阔地理环境中的一种新型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高级消费形式,是人们以旅行游览、观光购物、交流文化、体育锻炼、考察研究、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品尝佳肴以及探亲访友等为目的的异地暂时居留的社会现象。 2、旅游资源: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休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4、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它可分为外营力作用和内营力作用。 5、外营力作用:是地球以外的能,其中主要的是太阳辐射热能所引起的。主要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6、内营力作用:是由来自地球内部能的影响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7、地震:在地应力作用下,地壳岩层发生形变一般比较缓慢,当地应力超过某处岩层强度时,那里的岩层就会突然破裂或断裂错动,同时将受力时积聚起来的巨大能量骤然释放出来,并以纵波和横波形式地震波向各个方向传播,当传到地面时,地面便会发生震动,就是所谓的地震。 8、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及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化学作用和机械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 9、水体旅游资源: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观光游览、体验、参与的各种水体及水文现象,我们都可视为水体旅游资源。 10、构造瀑布:是由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断层所形成的瀑布。 11、生物旅游资源:属于旅游观赏对象的部分动植物,因而具有香化,美化环境的功能和具有观赏,科研价值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而成为旅游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寓意美: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对某些植物形成了公认的相当明确的寓意,这些寓意深刻的观赏性植物能寄托相应的思想情感。 13、历史古迹:就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活动遗址,遗迹,遗物,遗风等。 14、古代建筑:是古代人民运用建筑技术和艺术营造的生活生产场所,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意识,是人类文化的物质结晶和凝聚。 15、历史文物:不叫文化遗物,是指人类社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的,能反映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保存至今的历史遗存物。 16、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渊源于中国的鬼神思想和流行的巫术、求仙方术和黄老思想。 17、宗教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象,它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求美、求奇的旅游动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2016~2017学年第2 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主讲教师:甜

【课题】课程介绍第1节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地理学的科学畴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难点:掌握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和方法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年问候 二、安全教育 三、课堂纪律 四、课程介绍 课件展示中国旅游地理研究主要容: 旅游者的研究;旅游资源的研究;旅游业的研究;旅游信息与地图的研究;旅游区划的研究。 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及方法: 1、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目的 掌握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树立较强的空间地域意识, 树立环保意识, 激发爱国热情, 成为具有现代服务于管理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学习中国旅游地理方法 案例一:与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和特色 导出对比分析法 案例二:某地旅游地图认识 导出地图辅助学习法 案例三:分析东北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案例四:学生谈旅游的收获 导出实地考察法 案例五:获取信息的方式 导出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课题】项目三京鲁重地、华夏寻根--华北旅游区 活动三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省第2-3节【教学目标】 1.了解省概况 2.掌握省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省概况、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 难点:运用本节课知识设计旅游线路和模拟导游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立疑激趣 这里是“孔孟之乡”,这里有“泉城”、“海滨山城”、“世界风筝之都”,

中国旅游地理期末试卷答案

中国旅游地理(12秋,古城123)期末试卷 姓名考号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 B ) A.太湖 B.鄱阳湖 C.洞庭湖 D.巢湖 2、我国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是( B )。 A.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昆明大观楼B.武汉岳阳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C.武汉黄鹤楼江西滕王阁昆明大观楼D.武黄鹤楼汉江西滕王阁成都望江楼3、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产生于( D )。 A.公元前七世纪B.公元前1世纪C.公园一世纪D.公元七世纪 4、大凡名山名园,均设有(A、C )等景点,为游人提供欣赏大自然“音乐”之便A.听泉亭B.曲水流觞亭C.松涛阁D.智慧海 5、旅游路线的设计原则包括(B、C、D )。 A.竞争性原则B.层次性原则C.特色性原则D.季节性原则 6、本书教材将中国划分为(C )个旅游区。 A.6 B.7 C.8 D.9 7、华中旅游区包括(A、B )。 A.湖南省B.湖北省C.江西省D.安徽省 8、山东省属于( B )旅游区划。 A.华东旅游区B.华北旅游区C.华中旅游区D.华南旅游区 9、中国的出境游起始于( C ) A.78年8月B.49年10月C.83年11月D.97年7月 10、旅游服务质量优劣和旅游业发达与否的的重要标志是( D )。 A.5A级景区的多少B.五星级酒店的多寡 C.导游员的素质高低D.旅游交通计划、安排与招待的准时性。 11、经过台儿庄张山子的高速公路的名称是( A )。 A.京台高速B.京沪高速C.206国道D.310国道 12、经过枣庄市的高铁为( A ) A.京沪高铁B.京哈高铁C.沪宁高铁D.武广高铁 13、下列不能用于内河航运的水道是(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14、下列哪一个景点不属于“五绝”之一( C )。 A.紫禁皇城B.丝路敦煌C.长白天池D.布达拉宫 15、旅游资源最密集、类型最多的旅游区( A ) A.华东旅游区B.华北旅游区C.西北旅游区D.华南旅游区 16、我国最早发展铁路运输的旅游区是( B ) A.华东旅游区B.东北旅游区C.西北旅游区D.华南旅游区 17、素有“火山地貌博物馆”之称的火山群为( D ) A.长白山火山群B.龙岗火山群C.伊通火山群D.五大连池 18、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城市(B )A.齐齐哈尔B.哈尔滨C.沈阳D.上海 19、号称“北国绿宝石”的是( A )。 A.兴凯湖B.太阳岛C.松花湖D.南湖 20、被称为“北方明珠”的城市( D ) A.漠河B.哈尔滨C.沈阳D.大连 21、5A级景区要求年海外旅游者接待量大于( A )人次。 A.5万B.10万C.15万D.20万 22、( C )是吉林省的省会,素有“森林之城”的美称。 A.吉林B.沈阳C.长春D.大连 23、“昼看三国河山貌,夜闻三国鸡犬声”的边陲小村是( B )。 A.漠河B.防川C.河口D.塔城 24、既被称为“中国的东方门户”,有素有“东北小苏杭”美誉的城市是( D )A.沈阳B.旅顺口C.大连D.丹东 25、辽沈战役纪念馆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位于( C )。 A.吉林B.沈阳C.锦州D.葫芦岛 26、素有“第二北戴河”之称的城市是( A )。 A.兴城B.大连C.青岛D.丹东 27、我国旅游资源的涵盖范围极广,下面不属于其美感一般形态的是( A )。A.生活美B.自然美C.社会美D.艺术美 28、下列景观中,适合远距离观赏的是(BCD )。 A.花港观鱼B.西安大雁塔C.庐山三叠泉D.黄果树瀑布 29、国内旅游的客流地区主要集中于(ABCD) A.中心城市与口岸城市B.突出的风景名胜区 C.突出的文化胜迹所在地D.大中城市周围的一些休闲度假区 30、长江的沿江大港有(ABCD ) A.重庆B.芜湖C.南京D.上海

中国旅游地理样题(高职)

《中国旅游地理》样题 一、单项选择(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填在题干的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是岩溶地貌研究的鼻祖。 A.汤显祖B.郦道元C.司马迁D.徐霞客 2、在海岸堆积地貌中,最适于海浴的地貌是()海岸地貌。 A.砂砾质B.淤泥质C.生物D.海岩侵蚀 3、()是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能否产生的制约条件。 A.综合性B.互补性C.可进入性D.替代性 4、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 A.滇池B.鄱阳湖C.青海湖D.洪泽湖 5、()是最活跃、最生动同时也是陆地上最壮观的水景。 A.河流B.涌泉C.海洋D.瀑布 6、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目的是()。 A.旅游B.观赏C.科研D.保护珍稀物种 7、有“海天佛国”之称的旅游名山是()。 A.五台山 B.普陀山 C.九华山 D.武夷山 8、我国日落景观的最佳观景点是()。 A.峨嵋金顶B.普陀山海滨C.庐山天池亭D.泰山日观峰 9、文物古迹维修应遵循()原则。 A.修葺一新B.经费节省C.现代美学D.修旧如故 10、西汉重臣陵墓中,以()墓石雕最负盛名。(13) A:萧何 B:韩信 C:霍去病 D:魏征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2至5个答案正确,请选出字母,并将其填在题干的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15分) 1、文化地理环境由()组成。 A.物质基础要素B.自然基础要素C.精神文化要素 D.物质文化要素E.民族传统要素 2、旅游决策的最大效益原则主要表现在()。 A.最大的经济效益B.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C.最大的旅游时间比 D.最大的精神享受E.最大的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 3、旅游资源从其产生或属性角度,可分为() A.人文旅游资源B.自然旅游资源C.地貌旅游资源 D.古建筑旅游资源E.海洋旅游资源 4、我国修筑长城高峰期依次为()。 A.西周 B.汉代 C.秦朝 D.明朝 E.春秋 5、目前各国旅游业中所利用的特种交通工具类型大致可分为()。 A.原始型特种交通工具B.现代型特种交通工具

最新中国旅游地理教案教学内容

厦门安防科技学院教师教案编写规范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教案的规范化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规范对教案的管理,根据教育部《教学管理要点》,制定本教案编写规范。 一、教案编写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教师要认真贯彻课程教学大纲精神,按教材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确定课程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 2. 创新性原则。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消化、吸收别人的经验,精心编写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教案。 3. 艺术性原则。就是巧妙构思自己的教案,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4. 操作性原则。从实际需要出发,要充分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教学思路清晰,能力训练层次分明,文字简明扼要,操作性强。 二、教案编写的要求 1. 教案编写应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术修养、教学经验,结合所授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编写出符合教师个人独特风格的教案。 2. 教案的编写必须与教学进度表对应,在章节表述、学时安排、授课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与教学进度表相一致。 三、教案编写的内容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根据授课内容和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等的需要,教师要清楚写出通过教学最终达到什么目的,以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形成何种技能等。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的核心部分就是教学重点,编写教案时教师应明确写出教学重点;难点是学生掌握知识时不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应告知学生教学内容的哪部分是难点,并通过怎样的讲授,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3. 教法与学时分配。教师要通盘考虑教学总学时,并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确定各章具体教学时数。 4. 教学方法与过程。教学方法与过程是教案的主要内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与过程,抓住重点与难点,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贯彻启发式、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