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1)

一.教案背景

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的第一课时。

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有如下说明: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新课标教材明确把免疫纳入稳态调节体系(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问题探讨是新教材的特色模块,但作为高三的一轮复习课,学生已经对免疫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一个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对稳态的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解网络实现构建整体知识体系.所以我通过世界艾滋病日这个主题来引入本节课,符合复习的要求,又落实课程的基本理念,即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新教材做了部分改动,教学设计的时候参照《中学生物教学》2008年第四期论文】

(1)教学内容: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三道防线,重点是第三道防线的两种作用方式、三种免疫细胞协同作用机制,艾滋病的死因与免疫系统的受损关系。

(2)培养学生能力: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从艾滋病引入新课,最后再回到艾滋病,提升分析、判断能力;通过介绍病例,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学生分析并解释常见病的致病机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新情境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通过概念图梳理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对比法梳理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和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通过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小男孩大卫的实例让学生懂得珍爱健康珍惜生命,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三.设计思路:

(1)概念梳理

课件设计和讲解借鉴北京四中陈月艳老师免疫调节公开课中的的做法:通过介绍两个病例,达到让学生理解“特异性”的目的;“化学本质”、“作用部位”则分别由合成场所、分布部位让学生推出结论。使学生从认知水平和理解上扫除障碍。 https://www.sodocs.net/doc/022969118.html,/programs/view/Dny1KlcbEtU/

(2)理清脉络,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框架。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概念图的形式,由表及里,帮助学生构建出比较完整的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知识框架,学会运用免疫学的原理解释免疫疾病的致病机理,形成“全面系统”的观念。

(3)关注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习。通过艾滋病日主题、艾滋病的症状的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艾滋病的致病机理涉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统领整堂课的教学内容。

(4)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能力。通过陕西女孩和青岛园林工人被毒蛇咬伤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第一个病人能及时获救而第二个病人无法有针对的治疗?学生在疑惑中增强求知欲。同时对抗体、抗原的概念也有了初步的理解。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教学中,学生通过观看Flash动画、识图、表述等活动,既梳理出免疫过程的知识框架,又培养学生文字转化图像的能力、识图析图能力、文字信息处理分析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描述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3)概述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协同作用。

(4)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2、能力目标:

(1)利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的能力。(2)根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流程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热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关注自身健康和预防艾滋病问题,提升分析判断、防范疾病的意识。

(2)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六.教学手段:

1、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Flash动画和教学课件。

2、传统教学手段:引导、图解、讲授、阅读、讨论。

七.教学过程: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1)(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使用时间:2011-12-13

【知识点一】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归纳点拨:

1.体液中的溶菌酶杀菌属于免疫;

2.唾液、泪液的杀菌属于第道防线;

【例1】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粘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变式训练】

1.右图表示人体某种免疫过程,下列根据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细胞A是效应淋巴细胞

B. 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C. 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 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

【知识点二】抗原与抗体

归纳点拨

1、抗原与抗体的比较:

2、与抗体的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

【例2】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毒素是抗体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变式训练】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抗原一旦突破由皮肤、粘膜以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组成的防线就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

【知识点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归纳点拨: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①对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②对细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以阻止寄生生物通过血液循环而传播;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作用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抗原;

③若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基本丧失

2.哪些细胞具有识别异物、识别抗原作用?。

3.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

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 .

4.讨论:T细胞功能受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

①、产生原因:入侵的抗原与第一次入侵的抗原相同,

体内产生记忆细胞

②、特点:反应更快、更强

思考:请看右图分析注射流感疫苗后的人,短期内在流感

再度爆发时为什么不易患流感?

进一步思考:注射流感疫苗的人,为什么有时还是会患上感冒?

【例3】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回答。

(1) ①表示,d是细胞。

(2) 与细胞f的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

(3) 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填字母)。

(4) 人体消灭结核杆菌的主要的免疫方式是图中的(填编号)。

(5)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填字母)。

※思考:(1)图示A、B物质是否都能识别抗原?

(2)人体清除癌变细胞的免疫反应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

【检测拓展】

1.下列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B.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

C.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中遗传物质一般未改变,而mRNA种类不同

D.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

2.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3.【多选】流感是一种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可能的原因是

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B.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C.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4.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较为成功之处:

1、本节课通过例题分析,难点逐个击破,重点突出,考点明确,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2、教学中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通过介绍病例,分析并解释常见病的致病机理,概念图、对比法等方面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精选课堂练习,巩固教学内容。

4、通过课堂上互助学习体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结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本节课的也体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和概念较多,课堂节奏较快,有些问题未能进一步引申。

2、本节课内容抽象,特别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虽有动画演示,但对学生来说还是难理解。

3、本节课教材做了部分改动,虽然通过教学环节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提出的问题开放程度不够突出,教师的导向作用过于明显,学生的发散思维难以展开。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院系: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08级生物科学 姓名:黄秀兰 学号:2 指导老师:吴小莉 【摘要】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免疫系统发挥生物学作用的三条途径分别是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替代)激活途径和凝集素(MBL)激活途径。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皮肤和黏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中由第三道防线所引起的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他们两者之间既存在着区别同时又相互协调发挥着作用,以协调机体保持一种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免疫系统免疫免疫效应补体激活途径 在季节变迁之际,在南雁北飞之际,有人会被风一吹就凉了,有人却铁骨铜皮毫不介意天气冷暖。有些人感冒一两天就好,有些人却要折腾好久。众所周知,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有生理免疫、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的功能,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悄悄导致作用效果的不一样呢,或者,在我们的身体里,那个叫做免疫系统的问题在如何工作呢?以下我们一起来做以下探究。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那么什么又叫免疫?所谓“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人体共有三道免疫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

《免疫调节》说课稿

《免疫调节》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免疫调节》选自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随着课改的进行,新课标将免疫调节列为必修三的教学容,其“具体容标准”中包括“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可见,新课标将免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可见本节在高考中的地位很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2.能力目标: (1)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 (2)以图解、问题、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3)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免疫调节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学生通过初中有关免疫知识和高

免疫调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第1课时) 一、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2.能力目标: 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2)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二、教学重点: (1)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三、教学难点: 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什么调节呢? 学生:免疫调节。 播放视频1:温家宝总理看望阜阳艾滋病孤儿和患者。 教师:这是中国防治艾滋病历程中又一个历史镜头——在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温总理专程前往阜阳,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交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艾滋病也许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艾滋病正在对人类的生命和尊严发出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而我们又对它了解多少呢? 学生:根据艾滋病资料的搜集情况,从以下几方面交流讨论: (1) 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 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3) 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4) 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5) 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病运动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免疫调节》 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对教学目标的阐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 (2)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3)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四)重、难点的分析与突破

免疫调节知识点整理

免疫调节 考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5年4考 )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助学巧记 巧记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形成生来就有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特点无特异性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 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如图为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③和①分别是B细胞和T细胞。它们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相同,之所以种类不同,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图中的④是浆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化而来。 (3)吞噬细胞能参与第几道防线? 提示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吞噬杀灭病原体,是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同时吞噬细胞又参与第三道防线,能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4)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吗? 提示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1.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而不是淋巴细胞。 2.唾液、泪液、胃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都不是体液,而属于黏膜的分泌物,属于第一道防线。 3.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名称来源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吞噬、处理和传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T细胞造血干细胞(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 细胞 B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教案(文科班第一课时) 教案背景: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高中文科班的生物一直在被大家忽视。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应对会考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扩大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利用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多联系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三)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教材的分析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体液免疫;第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对象分析 文科班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理科的不重视,所以对于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他们基本无视。所以课堂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 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具体内容与要求 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了解水平) 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理解水平) 教具准备

免疫调节教案

免疫调节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

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对教学目标的阐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 (2)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 节知识点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B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防卫功能 (1)免疫种类: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 淋巴循环组成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 淋巴因子?→?B 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 细胞 ②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 效应T 细胞作用: 记忆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三、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特别提醒: 1.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 溶菌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外分泌液(泪液、唾液、乳汁、尿液等)、组织液和某些微生物体内,该酶能水解细菌的细胞壁。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 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化各种病原微生物; 吞噬细胞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体。4.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

(完整版)免疫调节练习题

免疫调节练习题 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 ) A.皮肤和黏膜 B.抗体 C.吞噬细胞 D.血清 2.下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会分化,但不会增殖 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D.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3.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有(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耙细胞接触 ⑦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 A.②⑤ B.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 ③⑤⑥⑦

4.如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⑤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D.切除胸腺的个体无法完成体液免疫过程 5.如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耙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 A.B细胞 B.T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6.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7. 下图所示为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①是指__________;②是指__________;①细胞在③__________处经抗原刺激后分化成⑤__________;②细胞在④__________处经抗原刺激后分化成⑥__________。 8.如图表示H1V侵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T细胞浓度变化的情况,请回答问题。 1.艾滋病是一种__________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图中A、B、C、D表示HIV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四个阶段, 据图回答问题。 ① A阶段免疫缺陷病毒(HIV)侵人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 __________(填“大多数”或“少数”)病毒。② B阶段免疫缺陷病毒(HIV)浓度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T细胞浓度 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详细

免疫调节核心知识点列表梳理 1.与免疫有关的细胞 2.两种免疫类型比较 5.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其应用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区别

4.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比较 6.免疫失调与人体健康 免疫调节知识点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痰,烧伤)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伤口化脓) 1、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最主要的免疫方式)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 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 来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主要是外来物质(如: 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 ① 抗原 (抗原决定簇) 本质:蛋白质或糖蛋白 特性: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 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特异性) ②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 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③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 B 浆细胞 抗体 骨髓造血干细胞 胸腺 T 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 淋巴因子(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 功能1)增强淋巴因子的杀伤力 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 3、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 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 4、体液免疫 抗原 吞 噬 细 胞 (处理) (呈递) T 细胞 细胞 (识别) B 细胞 B 细胞 形成沉淀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二次免疫)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像一支精密的军队,24小时昼夜不停地保护着我们的健康。它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任何一秒内,免疫系统都能协调调派不计其数、不同职能的免疫“部队”从事复杂的任务。它不仅时刻保护我们免受外来入侵物的危害,同时也能预防体内细胞突变引发癌症的威胁。如果没有免疫系统的保护,即使是一粒灰尘就足以让人致命。 根据医学研究显示,人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而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是繁多而复杂的,并不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或是器官,相反它是由人体多个器官共同协调运作。骨髓和胸腺是人体主要的淋巴器官,外围的淋巴器官则包括扁桃体、脾、淋巴结、集合淋巴结与盲肠。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当我们喉咙发痒或眼睛流泪时,都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在努力工作的信号。长久以来,人们因为盲肠和扁桃体没有明显的功能而选择割除它们,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盲肠和扁桃体内有大量的淋巴结,这些结构能够协助免疫系统运作。 自从抗生素发明以来,科学界一直致力于药物的发明,期望它能治疗疾病,但事与愿违,研究人员逐渐发现,人们

对化学药物的使用只会刺激免疫系统中的某种成分,但它无法替代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且还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副作用,扰乱免疫系统平衡。反而是人体本身的防御机制--免疫系统,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而适当的营养却能使免疫系统全面有效地运作,有助于人体更好地防御疾病、克服环境污染及毒素的侵袭。营养与免疫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联,成就了营养免疫学创立的理论基础。 综合起来,免疫系统具有以下的功能: 一、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 二、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三、修补:人体细胞具有自我修补功能,而免疫系统则为其提供了最好的协助。免疫细胞可以杀死体内的病毒和细菌,同时自身细胞立即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虽然它的力量令人赞叹,但仍可能因为持续摄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研究已证实,适当的营养可强化免疫系统的功能,换言之,影响免疫系统强弱的关键,就在于精确平衡的营养,不均衡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功能减弱,不纯净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产生失调,导致慢性疾病。营养免疫学的研究焦点就在于如何藉着适当的营养滋养身体,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最佳状态,进而使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强健,这是由陈昭妃博士撷取中国人对本草植物的使用心得,并融合对于营养免疫学的深入研究所

(完整版)免疫调节知识点

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 一、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态。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主要)、监控和清除 监控和清除: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损伤)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防卫: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或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一)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注:○唾液、胃液中均有杀菌物质,但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第一道防线。 ○2多数情况下,抗原物质被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阻隔于人体之外。 (三)抗原和抗体 (1)抗原 ①概念: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花粉、癌细胞等。 ②特点 a.具有异物性: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包括细菌、病毒、花粉等。但自身的一些细胞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癌细胞,损伤、衰老的细胞等)。 b.具有大分子性:通常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如蛋白质。 c.具有特异性:抗原物质表面具有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使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2)抗体 ①概念: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如抗毒素、凝集素等。 ②化学本质:只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参与合成与分泌的细胞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等。 ③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4种类: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 ○5与抗体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 细胞核、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 (四)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图解

黄帝内经与人体免疫调节

《黄帝内经》与人体免疫调节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奠基著作,构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框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学术观为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完善做出了不朽贡献。为成就中华文明繁荣和中华民族繁衍生息都有重大意义。 科学一词源于近代西方文明,即分门别类的知识;我们的祖先是宏观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创造不了这个名词,《内经》虽然不谈分门别为类的知识,就其实质即是一部科学巨著,丰富内函众多科学于其中。免疫一词源自西方政治典章,原意是取消社会责任,是一个借用术语,借以形象地描述人体抗御疾病的功能活动。中国古代医学对这一功能的描述称之曰卫、卫外,属于阳气功能的发挥,主要与肺的功能紧密联系,与心肾肝脾也有关联;《内经》对生命的起源及免疫功能都有大量具体而详尽的阐释,有着丰富的内函;故黄帝益曰:“精光之道,大圣之业”! 《黄帝内经》开篇即从自然/社会/心理的角度论述免疫与疾病的关系,《上古天真论》开门见山地提出:懂得生命规律的人,取法事务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转化的两个方面,以自然之道的法则做为调和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饮食有合理搭配,运动、劳作和休息有一定规律性,不以自我意志强加于自然力之上去实现规划和目标,因而才有形体和精神的和谐统一。当今的人有所不同,将满足于口感而伤害生理功能的酒称赞是玉浆,将违背自然法则的主观意愿做为事务的本来规律;乘着酒兴而做性的满足,为满足意欲而耗尽维持生理功能

的物质精华,丧失维持生命功能的物质基础。不晓得珍惜生命的基础物质和保持旺盛的生理功能;不懂得适时控制情绪和节制欲望,竭尽全力满足主观追求和过份的情欲;为享受的愉悦而与生命本来的生理法则背道路而驰。 所以上古有大智慧的人说:导至人体虚弱的因素和刚劲的疾风都会劫虐人体正气,是要避免的。随遇而安,和平无争的心境是产生旺盛免疫力的生理基础;精与神的内守和固摄是抗御疾病的重要因素;生命的气机以合于自然的方向循经而行,则要清心少欲,心境平和而没有畏惧,形体要有适当运动而不至太疲倦,生命的功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爱好不至招眼目的注意,淫乐和邪象不至引起心智的堕落,或聪敏或思虑鲁钝、有才华而不通达,都不为事务困扰而惧怕,这就是养身之道。“无恚惠之心…”则明确指出愤怒和抑郁(即现代医学所说心理因素)在免疫功能发挥中的危害。 阴阳五行引用到医学的意义有二,其一是方法论的内容,其二是作为医学基础理论的组成构件,即体内各功能系统间的相互联系。“治病必求于本”、“寒气生浊,热气生清,阴阳反作,病之从逆”。这里的“本”是什么呢?本就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功能发挥以及体内各功能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寒气生浊,热气生清,阴阳反作,病之从逆”直观地告诉我们,疾病即是身体内部升清与降浊两种功能混乱,打破了阴阳发挥应有功能的和谐和合的统一而产生无序的生理界面。无论外感寒邪亦或由五味不调而内生里寒,寒作用于机体的结果是产生不洁净的糟粕;而温热之气作用于机体则使精微化生为清阳并护卫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免疫调节》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学习了特异性免疫的基本过程,为本节课的学习探究做了知识铺垫。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之前已经学习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这两者对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但它们不能清除体内衰老、损坏、癌变的细胞,这些都需要免疫调节来执行,因此,免疫调节对于稳态的维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确人体抵御病原体的机制,并为进一步学习人类一些疾病的治疗机理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概括分析体液与细胞免疫的过程,学会构建概念图,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演示出体液与细胞免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关注各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进一步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联系到生活中注射疫苗及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视野从基础知识中转移出来,更多地关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确立积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因为学生只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才能深刻了解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人体又是如何抵御病原体等知识的,故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体液调节和细胞调节的过程。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在理解体时有一定的难度,故确立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1、教法 生物教学强调要让学生动脑动手,这节课我还安排了让学生“动身”,本着让学生们真正理解应用的目的,我主要采取了图示、表演、实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地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 2、学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们自己讨论,以图示及小品的形式来呈现课堂,让学生在展示、讨论、交流中体会出学习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 第4节免疫调节 一、教学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及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1、以艾滋病问题为切入口,围绕艾滋病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3)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4)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5)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病运动有什么意义? 通过以上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对艾滋病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2、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揭示艾滋病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引入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学习。 3、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知识,分析讨论人体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指出,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病原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立即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分析出人体防御病原体的途径以及这些途径的特点,最后对人体的三道防线作归纳。展示有关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道防线的作用及特点。 4、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学生回顾在初中已学习过的抗体和抗原知识, 讨论:抗体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学生阅读课文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 分析清楚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与抗体形成的关系,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体液免疫的过程。 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中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 进行细胞免疫的教学,最后进行归纳。 在分析清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从分析比较中引导学生思考,在免疫过程需要哪些成分参与呢? 5、引入免疫系统的组成。 由于已清楚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与免疫有关的成分大多已涉及,此时只需引导学生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对免疫系统的组成进行归类就可以了。 6、前面讨论的主要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体通过这种防卫功能,使机体能有效地防御病原体,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呢?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列举一些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使学生明白,正常的免疫功能是维持内环境稳态所必需的,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可能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 免疫系统只有防御功能吗?可从艾滋病的死因引出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7、免疫学的应用: 疫苗的应用:作简要的回顾,教师列举一些实例作简要的分析; 利用免疫原理进行疾病的检测:过具体的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免疫学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一方面解决器官的排异问题、克服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的影响,以及通过器官克隆等方法解决供体器官来源问题,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解决目前供体器官严重不足的问题需要人们科学地认识器官移植,更需要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心。最后,要求学生收集关于艾滋病或器官移植方面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一次相关的宣传交流活动。四、总结、巩固。做部分课堂练习。五、作业:《世纪金榜》第4节六、教学反思: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免疫调节的一部分内容,我们先来回忆其中的主要内容。 课件展示: 1.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功能是怎样的?包括哪些? 2.人体有哪三道防线?哪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哪些是特异性免疫? 3.特异性免疫包括哪两种方式?任选其一,说明它的作用过程。生1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三部分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人体的免疫器官有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免疫细胞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它包括吞噬细胞和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又分为在胸腺中成熟的T细胞和在骨髓中成熟的B细胞。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就是免疫活性物质。它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生2 皮肤和黏膜构成了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属于特异性免疫。生3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以体液免疫为例,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后,将抗

体传递给T细胞;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 细胞。B细胞受刺激后一小部分分化成记忆细胞,大部分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当机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师前面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免疫系统的范围功能,我们知道人体通过这种防卫功能,使机体能有效地防御病原体,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必不可少的保障。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呢?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保障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必须建立在它能准确找到攻击对象,不影响其他正常细胞、物质的基础之上。假如免疫系统找错了目标,攻错了对象,就会使人得病。 课件展示: 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患处照片。 师这两种疾病就是由于免疫系统“敌我不分”的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 板书: 自身免疫病 推进新课 师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攻错了目标而产生的较严重的疾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可能不多。由于免疫系统在某种情况下异常敏感、反应过度而产生不适的现象却很普遍。比如说有些人接触了某些植物的花粉会引起皮肤荨麻疹,有些人吃多了海鲜会呕吐等。大家

(完整版)免疫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免疫调节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园林 班级:0907班 姓名:薛歌 学号:0954060135

《免疫调节》教案 一、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以外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灭作用。 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而泪液、胃液、唾液属于第一道防线的分泌物,故也属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屏障,是指机体体表的皮肤和所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黏膜,是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结构,微生物只有通过皮肤和黏膜才能侵入体内,因此皮肤和黏膜构成了动物体防御外部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线。正常健康的皮肤黏膜,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不能通过的。皮肤和黏膜的机械阻挡和排除是主要作用,如呼吸道纤毛上皮的摆动,尿液、泪液、唾液的冲洗。 此外,皮下和黏膜下腺体的分泌液中含有多种抑菌和杀菌物质,如汗腺分泌的汗液中含有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泪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等,都具有抑制或杀灭局部病原菌的作用。再者,皮肤黏膜上存在着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拮抗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3、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 名称来源功能 具有特异性 识别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复 合物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 成熟)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记忆 细胞 √ 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 成熟)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 记忆细胞 √ 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新教材高中生物精品 免疫调节1专项训练

第四章免疫调节专项训练一 考点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原呈递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 B.抗原呈递细胞主要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C.抗原呈递细胞的起源不一定是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 D.抗原呈递细胞都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2.下列关于免疫器官的叙述,错误的是() A.骨髓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B.胸腺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是T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器官 C.脾内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 D.扁桃体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 3.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树突状细胞成熟时具有很多分枝,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能力 B.巨噬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许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 C.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D.淋巴细胞主要包括T细胞和B细胞,主要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4.正常人体内的激素、神经递质、抗体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种物质都是() A.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B.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5.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第二道防线的是() A.唾液中的溶菌酶 B.组织液中的吞噬细胞 C.胃酸 D.乙肝疫苗 6.下列关于免疫监视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受损、衰老和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B.免疫监视正常时,能识别并清除体内突变的肿瘤细胞 C.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可能会有肿瘤发生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B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防卫功能 (1)免疫种类: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 淋巴因子?→?B 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 细胞 ②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 效应T 细胞作用: 记忆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三、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 “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特别提醒: 1.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 溶菌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外分泌液(泪液、唾液、乳汁、尿液等)、组织液和某些微生物体内,该酶能水解细菌的细胞壁。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 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化各种病原微生物; 吞噬细胞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体。 4.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 5.①在免疫反应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②在免疫反应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6.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C.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 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是通过记忆细胞来发挥作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