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凉山州文化地理

凉山州文化地理

文化地理学

国土资源学院 2010级4班陈开铃 201012140402

一.试总结你所熟悉区域建筑文化特征,并分析它所形成的地理环境背景。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建筑文化特征与地理环境

凉山彝族所处环境和其文化的基本特点对其建筑活动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凉山彝族的生活中没有金壁辉煌的宫殿,没有供人朝拜的宗教建筑,没有祠庙公馆,没有休闲怡情的亭台楼阁,有的是原始、粗犷的民居院落和朴素又不失精巧的民居。

(1)规模普遍不大,建筑技术以工匠口头传承为主,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可记载的建筑技术,建房属经验性建筑活动,建筑类型原始粗犷,有极少的建筑分类且多集中于低技术含量的建筑。

(2)住屋习惯与其半农半牧重牧轻农的生活习惯相适应,房屋结构和材料等易于搬迁。(3)高寒山区的自然条件及历史社会的特点使其建筑活动的适应性显得比较突出,如村寨选址、采光朝向、建筑材料运用等。

(4)历史上统治阶级接触到的汉文明给凉山彝族建筑活动留下了一些痕迹。如土司建筑院落的遗迹等。

(5)由于历史上家支械斗与外民族战争原因从其村寨选址布局到建筑的修建特点均存在军事防御性。

(6)长期保留的家族家支社会制度和祖灵信仰的宗教特点对凉山彝族的根本性影响,从而决定了凉山彝族建筑活动的根本特点即气候地理和历史等因素对建筑文化的影响服从于这一根本因素的影响。建筑实体形式最初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定,当社会与民族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制度与民族信仰成为决定建筑类型与形式的重要原因.

凉山彝族建筑文化现象中最大特点是建筑类型比较单一,居住建筑成为其建筑文化主要的表现形式,其原因有:(1)社会因素:家族家支的社会制度(2)精神因素:宗教彝族的祖先崇拜及祖灵信仰

在其他方面的特点

(一)居住建筑的选址方法及特点:1,房屋选址及其禁忌凉山彝族对于住房的选址可以说是其村寨选址方法的延续,从中可以看到互相影响的痕迹,且较强烈的反映凉山彝族宗教习俗对其影响。 1)相宅:民间对住宅基址有一套传统的相法,但各地不尽相同。一般与凉山彝族村寨选址一样,主张住宅以背依山近水源土肥草美为佳。 2)卜宅:卜宅时所看的户主不是家里的男方,主妇成为影响住宅吉凶的主体,这里可以看出凉山彝族虽然以父系氏族作为社会宗族制度根本,但仍在一些仪式和禁忌中出现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子。 2。房屋院落周边环境特质凉山彝族房屋屋基与其周围的环境可反映一种共生的特质,既是与自然物质的共生也是同其社会特点宗教信仰的共生,更加突出了凉山彝族人民有机的生活观念。 3.院落的组合方式由上述几种主要的组成元素组合而成的多种院落形式,虽然形制不尽相同,但都有一定相通的组织脉络。 4.简洁的一字式院落空间特点:一字式院落有着凉山彝族各种院落形式中最基本的空间特点,院墙主要是环绕正房且不与正房墙体发生直接结合,但也有部分院墙结合正房墙体形成院落。

(二)具有一定防卫意义的带碉楼的一字式院落空间特点:主要组成部分为正房院墙和碉楼,院落平面为长方形,院墙围绕正房,碉楼与院墙相结合,一般位于正房前左侧或右侧院墙转角处有碉楼甚至院墙四角都修筑碉楼。

(三)带简单厢房的三合院式院落空间特点:由于厢房的出现,院落前院的尺度明显加大,院落空间成为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前院成为祭祀的主要场地,另外过年过节或家人生病等

被认为需要由毕摩作毕仪式时,仪式场也多在前院中进行。

(四)民居房间特色 1.正房院落的主体是正房,是家庭成员的日常作息活动的主要空间。正房结构以木梁柱穿枋榫卯结构为主,也有草房井干式及夯土承重墙结构的形制。一般人家围以夯土墙体,墙体垂直于地面无收分。部分兹莫诺伙与富裕曲诺家正房以木质板墙夹夯筑生土墙为房屋墙体,以独特的搧架结构为房屋骨架,制作工艺十分精美。正房精巧的房屋结构代表了凉山彝族建筑技术的最高成就,除居住功能外,房内各种社会活动也丰富多样,体现了凉山彝族住居功能上的社会性历史。人畜共房及粮仓空间划分现象成为其居住现象的一大特点,一方面是凉山彝族人民在自然条件的限定和较低生产力水平的局限下的不得之举,一方面也反映了对生产资料的一种尊重与关爱,一种朴素的共生观念。 2。厢房在一般的凉山彝族院落中较少出现厢房多为一字式院落,不过在一些富裕的曲诺家的院子中会出现正房两侧的厢房而形成三合院的院落形式,这种厢房的特点主要为一是堆放柴草及粮食,二是作为更多家畜的圈笼。厢房层高较低,一般为3m左右,平面一般为3m*5m的长方形,形制简单,但基本和正房一样大多为木结构加生土墙体的结构。厢房均为单层,内部厢房与正房之间内部空间没有连通,多形成各自独立的三合院,但有一些厢房山墙抵住正房与正房部分正面墙体重合,可是内部仍不连通。 3.屋顶的特色凉山彝族民居采用瓦板屋顶,重量轻,对结构压力小,瓦板屋面的形象很富质感和肌理。由于瓦板为撕扯而成,作为自然材料有着自然的弯曲度,在排列瓦板时,还充分考虑了瓦板本身的拱起凹下,在保证屋面不漏雨的前提下,同时光线也可由瓦板间缝隙透入,这种利用自然材料所形成的天窗极具神秘色彩。

(五)凉山彝族地域性居住建筑类型分类和建筑色彩 1。居住建筑类型分类 a.原生建筑的标本--穴居 b.适宜林木环境的住屋--杈杈房和草房 c.生土木构架民居 d.住居最高级形式的代表--木构瓦板房 2.建筑空间格局凉山彝族住宅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架锅,塘火终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动的中心。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3,建筑装饰色彩建筑色彩可象征人们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政治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色彩也属于凉山彝族对自然万物的崇拜的情感升华—————三色崇尚:黑色象征黑土,代表神秘、庄重、肃穆、沉静、威严;红色象征火,给人以奔放、热烈,使人充满活力、幸福感;黄色象征阳光,万物生存之源,代表吉祥、浪漫。三色搭配,使得建筑富有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了彝族人对大自然的喜悦情感和对生活的强烈热爱。 5.结束语凉山彝族建筑文化现象展现着尊重地形地貌适应特定的地形环境达到建筑和环境的有机协调。每个聚落、每幢建筑都巧妙地顺应了周边环境的场地特征,利用建筑的营构技巧,依山而筑,随势赋形、因地制宜。由此可见,学习传统民居自然张力与环境融合的“生态观念”才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要领。

二、从艺术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你家乡民歌的形成及与环境的关系。

凉山民歌与环境:

彝族民歌有各不相同的品种,而概括起来,则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

叙事歌大都属于风俗性的彝族民歌,既可用以演唱有关创世造物、民族历史,又可用于祭龙、祭山等礼仪活动。总的来说,这类民歌都有较强的宣叙性,故一般结构短小,音域不宽、旋律变化也不太大。

山歌类民歌大都具有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跳荡的特点,且有的曲体结构相当复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红河江内彝族的“四大腔”(即海菜腔、莎莜腔、五山腔和四腔),属四种结构长大的套曲式山歌。这类结构复杂、篇幅长大的山歌,在我国民歌中亦为罕见。此外,彝族山歌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和一唱众和、或在同一首山歌中,几种

演唱形式兼而有之。

在彝族民歌中,表现爱情的很多,而有的民歌则专用于男女社交这一特定场合。如红河州的彝族有一种叫做“吃火草烟”的传统习俗,就是一种专门的社交活动。在这种场合,成对的男女青年,可以尽情对答酬唱。通常以对唱为主;对唱告一段落,再接以齐唱或集体应和。用于这种场合的民歌都以小嗓轻声吟唱,旋律委婉动听。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也有成套传统唱词,并大都朴素自然,形象生动。

民间歌舞活动,是彝族人民传统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通常叫做“打歌”、“跌脚”、“跳乐”,又因伴奏乐器不同而称为“跳芦笙”或“三步弦”、“杂弦”等。这些歌舞大都属于载歌载舞形式。有的彝族民间歌舞活动常按一定顺序变化各种舞蹈,天长日久,即形成按一定传统程式构成的组舞。这些舞蹈歌曲也常可离开舞蹈单独演唱。凡属舞蹈歌,大都节奏鲜明、音调明快。

在彝族民歌中,儿歌极为丰富。在过去孩子没有条件上学的年代,这些儿歌就成为孩子们传授简单的生活、生产知识的教科书。内容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语言生动风趣,曲调活泼简练。演唱时常成群结队地进行,手牵着手,左摇右晃,十分天真自得。

在彝族,每年都有重要的,传统的歌舞表演,是彝族的特色。当男女互相表达情意之后,就会围火堆一起跳彝族舞曲。

曲调

彝族民间有各式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会唱几首。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又分男女声调,男声调雄浑高亢,女声调柔和细腻。各地山歌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著名歌曲《马儿快些跑》、《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就是根据彝族民间曲调提炼出来的

彝族撒尼人有一篇著名的叙事歌《阿诗玛》。它通过阿诗玛与阿黑同封建势力的代表——热布巴拉家的斗争,歌颂了劳动、勇敢、自由和反抗精神,体现了撒尼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坚强意志和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撒尼人民称“阿诗码”是“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是撒尼族聪明、美丽、勤劳的姑娘,是千万个撒尼姑娘中最好的一个。

三.试分析你所在地区的地方文化特征

凉山州文化特征

1、存在多种文化经济类型---既有耕耘农业为主的汉族、回族,又有以高山游牧为主兼有农业生产的藏族、摩梭人,还有以农耕兼畜牧业、狩猎、采集诸产业并存的彝族、傈僳族。

2、社会结构组织的多样化---既有摩梭人、纳西族的原始民主型的家族制,又有血缘纽带型的彝族家支制,还有中央政府委任型的土司制度和木里藏族左所摩梭人的“政教合一”制度。

3、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差异---以遵从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为主流,但不同民族间也是有差异的。如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汉族信仰儒家学说,也有信佛、道者,藏族信仰藏传佛教和本波教。摩梭人同时信仰东巴教和藏传佛教,彝族信仰万物有灵。婚姻家庭观上,汉族认为除了情爱外更多的是双方程度责任和义务,认为一夫一妻制是最好的。父子间讲究父慈子孝。而摩梭人认为婚姻只是为情爱而结合,故而走婚盛行,这种婚俗下儿女都是母系家族的成员,认为儿女只认母不认父是为了团结不分家。彝族盛行转房,即缔结在金钱基础上的婚姻,妇女被取来就是本家族的财产岂可外流。另外也盛行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当地人能理解和接纳。同时信仰崇尚文化的多样性,佛、道、儒家思想,原始宗教并行,图腾崇拜、宗教偶像崇拜、祖先崇拜、灵物崇拜、自然物崇拜,因此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达巴教文化、毕摩文化、苏尼文化、萨巴等文化并行。

4、生活文化的多样性---服饰各具特色,同一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人的服饰都有差别。如藏族,藏装厚实保暖,几乎把全部钱财买成珠宝戴在身上以便随身迁徙,同时也显富。

饮食也有不同的偏好和禁忌。如彝族的坨坨肉,酸菜洋芋汤,藏族酥油茶等。汉族的火腿、

鸡火丝饵块等。

建筑也具有多样性(本次作业第一题).

交通工具有马、竹筏、船、车等。如建昌马,另外遇山开道,古栈道颇多,如牦牛古道,灵官古道等,遇河建桥,石拱桥,藤桥,独木桥等种类颇丰。

5、婚姻家庭人生礼仪文化的多样性---一夫一妻、一妻多夫、走婚、转婚等盛行。家庭有母系血缘家庭、父系血缘家庭、母系与父系家庭并存的形式。有几世同堂和分家居住的多种生活方式。各族的诞生礼、成人礼、婚礼丧葬礼形式多样。

6、民间传承文化的多样性---文学艺术、音乐、戏剧、体育游戏、美术等方面的内容最为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7、语言文字的多样性---38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最广的是彝语和藏语。国家制定<<彝文规范方案》等书。

8、典籍文化的多样性---《甘珠尔》、《丹珠尔》、《勒俄特依》、《玛牧特依》等典籍。

9、历史文物的丰富多样性---古道、石板路、要隘、石刻、古渡、古遗址、古城、红色遗迹、盐业文化、矿冶文化、交通文化、古墓、岩画等。

四.地方文化形象设计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动力与活力的源泉。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她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她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她的文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凉山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和保护肯定离不开政府在政策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完善文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旅游业的产业方面下工夫。当然了,要发展文化,对文化这个主体的保护和建设才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机构和设施建设。建立文化馆(站)、图书馆、报刊社、出版社、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电台、电视台等少数民族文化机构,从不同角度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二、大力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收集少数民族古籍,出版介绍少数民族各方面情况的丛书,研究、整理民间文学;出版历史经典;编纂包括文学、音乐、舞蹈诸门类的丛书;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传统医药项目;投入巨资少数民族文物古迹进行维护。

三、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内,建艺术学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举办专门性的少数民族班,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

四、鼓励、扶持少数民族艺术创作。

五、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图书、报刊、广播、影视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六、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国家按照各少数民族的年节习惯安排假日。

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大力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内对外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