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

精心整理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2015—2020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

万个,

人员

2.06

加到。

质量

二是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影响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与效率。西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质量较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中西医发展不协调,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公立医疗机构所占比重过大,床位占比近90%。资源要素之间配置结构失衡,医护比仅为1∶1,护士配备严重不足。专科医院发展相对较慢,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服务能力较为薄弱。

三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通共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不够、协同性不强,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

四是公立医院改革还不到位,以药补医机制尚未有效破除,科学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普遍存在追求床位规模、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机制建设等粗放式发展问题,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过大,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办医院的发展空间,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提升。

2020年

亿多农

约1

卫生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调整面临更大挑战。

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02亿人,占总人口的14.90%,老年人口快速增加。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增长。同时,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大量青壮年劳动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相交织,医疗服务需求将急剧增加。老年人口医养结合需要更多卫生资源支撑,康复、老年护理等薄弱环节更为凸显。实施单独两

孩生育政策后,新增出生人口将持续增加,对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公共资源造成压力,特别是大中城市妇产、儿童、生殖健康等相关医疗保健服务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同时,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医改的不断深化也对公立医院数量规模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章规划目标和原则

注:省办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市办包括地级市、地区、州、盟举办;县办包括县、县级市、市辖区、旗举办,下同。

第二节原则

远,

类型、

第三章总体布局

在不同的属地层级实行资源梯度配置。地市级及以下,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资源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省部级及以上,分区域统筹考虑,重点布局。

第一节机构设置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见图示)。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根据功能定位主要划分为县办医院、

市办医院、省办医院、部门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主要包括军队医院、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医院)。县级以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为公立和社会办两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为政府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属地层级的不同,政府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划分为县办、市办、省办及部门办四类。

第二节床位配置

1.5

提高服

县四

全防护体系建设。实现各级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第四节其他资源配置

一、设备配置

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

置规划和准入管理,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装备。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集中检查检验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大型医用设备按照品目分为甲类和乙类,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局制定配置规划,并分别由国家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管理品目实行动态调整。

发挥

支农、

县办医院主要承担县级区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相应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以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是政府向县级区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

市办医院主要向地市级区域内居民提供代表本区域高水平的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和一定的科研任务以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省办医院主要向省级区域内若干个地市提供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部门办医院主要向跨省份区域提供疑难危重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任务和技术支撑,带动医疗服务的区域发展和整体水平提升。

(二)机构设置。

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规划设置儿童、妇产、肿瘤、精神、传染病、职业病以及口腔、康复等省办专科医院(含中医类专科医院)。在省级区域内形成功能比较齐全的医疗服务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提升能级、辐射带动的原则,在全国规划布局设置若干部门办医院。

(三)床位配置。

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公立医院床位规模,重在控制床位的过快增长。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考以下指标研究制定本地区公立医院床位层级设置: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3.3

张(含妇幼保健院床位)。其中,县办医院床位数1.8张,市办医院床位数0.9张,省办及以上医院床位数0.45张,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其他公立医院床位数调减至0.15张。实行分类指导,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超过3.3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过多的存量资源进行优化调整。对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短缺、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的地区和领域,政府要加大投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可以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55张配置。同时,可以按照15%的公立医院床位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

(四)单体规模。

500张;市

1200张;

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支持社会办医院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完善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完善财税价格政策,社会办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鼓励政府购买社会办医院提供的服务。加强行业监管,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一、功能定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所)和军队基层卫生机构等。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并受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的培训等。乡镇卫生院分为中心乡镇

到20203万—

二级公立医院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合理确定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配置数量和布局,根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情况以及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合理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应当设置1个村卫生室。

个体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

三、床位配置

按照所承担的基本任务和功能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规模,重在提升床位质量,提高使用效率。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2张,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的设置。

第三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一、功能定位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是向辖区内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

监督考

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和规范。

二、机构设置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合理设置。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鼓励组建综合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10万人口以下的县原则上只设1所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行按行政区划,分级设置,县级及以上每个行政区划内同类专

业公共卫生机构原则上只设一个。县级以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承担相关工作。

县级及以上每个行政区划内原则上只设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再单设其他专病预防控制机构,目前部分地区单设的专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逐步整合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级及以上政府要根据工作职责,规范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的设置,由其承担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任务。

每个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14人,医护比达到1∶1.25,市办及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人才规模与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城乡和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各类人才队伍统筹协调发展。加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使其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公共卫生人员的专项能力建设。

一、医院

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配置为重点,以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量和医师标准工作量为依据,结合服务人口、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等因素配置医生和护士的数量,合理确定医护人员比例。按照医院级别与功能任务的需要确定床位与人员配比,承担临床教学、带教实习、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医学科研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适当增加人员配置。未达到床护比标准的,原则上不允许扩大床位规模。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全科医

血站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应当根据年采供血等业务量进行配备。

急救中心人员数量应当根据服务人口、年业务量等进行配备。

第二节人才培养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以及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制订有利于卫生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医教协同工作,深化院校教育改革,推进院校医学教育与

卫生计生行业需求的紧密衔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展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推动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合格临床医师。以卫生计生人员需求为导向,改革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提升卫生计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院校教育质量显着提高,毕业后教育得到普及,继续教育实现全覆盖。近期,要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

缩小

保证专

人才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并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探索多种形式用人机制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第六章功能整合与分工协作

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会办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整合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系统、连续、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一节防治结合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

进一步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职责,着力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联防联控工作,将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以及职业病、精神疾病等病人的治疗交综合性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开展,强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技术指导和考核,监督部门

双向转诊、

逐步实

公立医院要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指导等多种方式,帮扶和指导与之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允许公立医院医师多点执业,探索建立医师执业信息数据库并向公众提供在线查询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建立区域在线预约挂号平台,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转诊预约挂号服务,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病人优先安排诊疗和住院;将恢复期需要康复的病人或慢性病病人转诊到病人就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发展和加强康复、老年、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立急慢分治的制度,提高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节中西医并重

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以积极、科学、合理、高效为原则,做好中医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和其他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加强综合医院、专科

强强

社会力

与专

第五节医养结合

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

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研究制订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体系专项规划,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推动开展远程服务和移动医疗,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及方式,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

并市、

市,

类省办医院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置,纳入所在地市的区域卫生规划。

地市级政府负责研究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组织实施,要重点规划市办及以下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将床位配置标准细化到各县,并按照属地化原则,对本地市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进行统筹规划。

直辖市政府同时承担省、市两级政府职责,负责制定本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研究编制全市区域卫生规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政府应当按照所在地市的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负责辖区内县办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

三、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卫生计生、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编制和中医药等部门要认真

革;

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加快发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等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第三节加大资源调整力度

按照严格规划增量、科学调整存量的原则,合理确定区域内公立医院的数量和布局,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的优化调整。要合理把控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建设标准和大型设备配置,禁止举债建设和装备。对新建城区、郊区、卫星城区等薄弱区域,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建设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重点加强中医、儿科、妇产、精神卫生、传染病、老年护理、口腔、康复等薄弱领域服务能力的建设。优先加强县办医院服务能力,提高县域医疗能力和水平。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2020年达标率达到95%以上。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和人才定向培养的支持力度。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照相关规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设施配套。公立医院资源过剩的地区,要优化结构和布局,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超出规模标准的公立医院,要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压缩床位,并选择部分单体规模过大

做好

须经

要求和程序,严格管理。建立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分级备案和公示制度,新增床位后达到或超过1500张床以上公立医院,其床位增加须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中医类医院同时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对严重超出规定床位数标准、未经批准开展项目建设、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等的公立医院,要进行通报批评,暂停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等级评审等审批和财政资金安排。

三、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价机制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价,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评价过程中要实行公开评议、公平竞争,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规范、管理和保障区域卫生规划的有效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必要时开展联合督查,以推动规划落实,实现医疗卫生资源有序发展、合理配置、结构优化。

顺义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doc

顺义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017-2019年) 自《顺义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启动实施以来,全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卫生资源配置水平显著改善,优质医疗资源引入情况进展顺利,社会各界反响总体良好,然而医疗卫生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短板”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太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还不太高,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卫生计生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8号)和《关于促进北京市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顺义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 年)。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改革促发展,紧紧围绕“健康顺义”战略的实施,持续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继续深化医药卫生领域综合性改革,切实抓好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稳步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推进区域卫生计生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满足全区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和健康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健康导向。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坚持公平可及。强化卫生计生服务公益性,优化资源布局和使用效率,确保居民能够公平、可靠、便利地享有卫生计生服务。 坚持改革驱动。把改革创新作为引领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源动力,探索卫生改革发展新路经,提升卫生计生治理能力。 坚持增强基层。全面提升基层诊疗服务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构建合理就诊格局。 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的重要作用,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 ——提高全民卫生健康水平,打造健康顺义。创建成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辖区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期望寿命达到80.50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维持在11/10万以下,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逐步将顺义打造成和谐宜居绿色生态健康区。 ——整合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完善分级诊疗。区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全区65%以上的普通门诊量,医联体建设实现辖区全覆盖,十类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 - 2 -

康复医疗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康复医疗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区 一、基本情况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函〔2011〕777号)和《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卫发〔2011〕1098号)文件精神,充分整合和利用***区康复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康复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康复医疗需求,按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要求。2012年3月,***区卫生局、***区残联联合召开了“***区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启动会”,

拟定“原***区疗养院”整体改制,组建“***区康复医院”。从 纳入大局、双向转诊、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总体工作部署。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来,残联与卫生部门紧密合作,在康复服务体 系建设、康复机构功能定位、双向转诊制度、康复人才培养、社 区康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目标是要建立“防、治、康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实现分层级医疗 和分阶段康复。***区疗养院主要承担患者稳定期和恢复期的康复 医疗服务。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工作将对残联系统康复机 构建设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如何以此为契机,完善康复机构 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加强资源整合和分工协作对于残疾人 康复机构的发展尤为关键。 二、工作成效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区残联、卫生局积极与相关 部门协作,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开创了全面合作、全员行动的 良好局面。

(一)纳入大局,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卫生与残联等部门共 同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将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卫生事业和 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借助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等文件,制定有利于康复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由卫生局和残联就建立完 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工作联合下发了文件,召开了有关工作会议,明确了政策措施和工作制度。 (二)资源共享,促进康复医疗机构发展。 按照逐步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 系的工作目标,借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的契机,明确各级各类医 疗机构康复治疗的功能定位。目前,***区疗养院与辖区各级各类 医疗机构已开展双向合作。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为国人诟病已久,医疗改革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改革亟待破解医疗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基本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对医疗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药分离;医疗腐败 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人最重要的是生存,是健康,而与生存和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是社会医疗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因而医疗改革陷入僵局,短期内难以取得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医疗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性难题。纵观国外的医疗卫生制度,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相较,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

社会不相适应,滞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医改难题亟待破解。 一、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机构重复,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付。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服务机构改革实践中,“抓大放小”的思路很流行,基于这一导向并基于现行财政体制下部分地区财政负担过重的现实,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甚至直接出售给私人。这种“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是有严重问题的,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三)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医疗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现象备受舆论批评。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受到党内和社会上腐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比如官商勾结,在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谋取私利,甚至搞假医假药;医生收红包,等等。产生这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为适应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医疗机构设置,逐步构建分工合理、竞争有序、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推动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X〕6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X〕40号)、《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X—X年)》(国办发〔X〕14号)、《X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X-X年)》(X政办发〔X〕107号)和《X市区域卫生规划(X-X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行政区划与人口 我县为海岛边镜县,陆域面积14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0324平方公里,县辖5个乡镇,23个行政村,7个社区,户籍人口7.2万余人,外来流动人口(已办暂住证)约1.8万人。 (二)居民健康状况 X年,我县人口出生率5.01‰,人口死亡率7.17‰,人口自然增长率-2.16‰,婴儿死亡率3.7‰,孕产妇死亡率为0,平均期望寿命80.3岁;全县居民的死因顺位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伤害;传染病发病率为X.89/10万。 (三)卫生资源状况

1.卫生机构 至X年,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9所(不含部队医疗机构),其中二级综合医院1所、县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各1所、乡镇卫生院4所、个体诊所6所、村卫生室25所。 2.卫生机构床位 X年,我县县乡医院共设病床232张,其中县医院160张、X中心卫生院16张、X中心卫生院16张、X中心卫生院30张、X中心卫生院10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3张。 3.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X年,全县共有在岗执业(助理)医师总数126人,每常住千人口拥有1.7人,其中X县人民医院50人、县妇幼保健所6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人、县卫生监督所7人、X中心卫生院11人、X 中心卫生院10人、X中心卫生院14人、X中心卫生院6人;护理人员总数143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1.9人,其中X县人民医院101人、县妇幼保健所3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人、X中心卫生院11人、X中心卫生院8人、X中心卫生院9人、X中心卫生院9人;专(兼)职医技人员总数40人,每千人口拥有0.5人。 4.卫生服务状况 X年,全县医疗机构总诊疗18.6万人次,其中县医院诊疗12.14万人次、卫生院诊疗6.21万人次、其他医疗机构诊疗2380人次。县医院门诊诊疗10.25万人次,卫生院门诊诊疗6.89万人次。全县住院患者为4984人次。县医院病床使用率为66.46%,卫生院床位使用

急诊服务体系中相关部门的责任

急诊服务体系中相关部门的责任为保障重点病种(急性创伤、农药中毒、急诊分娩、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高危妊娠孕产妇与高危新生儿等)的患者能够获得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现制定与救治体系相关的部门:急诊科、各相关临床科室(心内科、呼吸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骨科、胸外科、普外科)、麻醉科、各医技检查科室、药剂科、挂号与收费等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遵守医院多学科协调机制,急危重症优先处置的原则开展急救患者诊疗活动。 一、急诊科:患者至急诊科先进行预检分诊,根据分诊标准进行分区救治。由首诊医师负责诊疗工作,执行首诊负责制。按照医院诊疗常规和诊疗流程以及医疗核心制度履行工作职责。迅速评估患者病情,按诊疗流程启动诊疗活动,需要急诊会诊的患者,相关临床专科按照急会诊制度执行,15分钟内到达。 二、临床科室:相关临床科室根据各病种最新诊疗规范进行救治。有诊治时限要求的病种须严格按照诊疗规范进行救治,开通“绿色通道”,各辅助检查优先进行,优先收住入院,对于需急诊手术的重点病种患者会诊医师应汇报科主任并通知手术室,优先安排急诊手术;对需夜间急诊介入手术的重点病种患者,可汇报总值班协调抢救工 作。 三、辅助检查科室:辅助检查科室提供24小时服务。重点病种患者因病情需要输血以及检验、影像、超声等检查,各科室积极协调配合,按“绿色通道”办理,在0.5小时内完成常规检查并报告,实

行急查急报。需要床旁检查的10分钟内到达现场进行检查。 四、医务处、护理部、药事科: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履行工作职责,做好临床医疗服务工作,调配好医护抢救人员,完备医疗抢救设 备及药品,必要时到现场指挥协调工作。【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 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编制汇报材料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编制汇报材料 一、编制过程 在“十二五期间”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我区主要是以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等做法来巩固卫生发展成果。我们完善了以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但是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卫生资源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专科医院的建设还不成熟等问题。在编制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时,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规划纲要是在深化医改中为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优化配置全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建立更为合理的服务体系而提出的一项区级层面的规划,有利于推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此次编制工作是我局2015年年末卫生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先是准备阶段,在编制工作开始之前,进行组织准备工作,局长对此次编制工作负总责,按照条线管理、各分管的同志负责规划编制的具体组织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全区各医疗卫生机构指定联络员,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在组织准备的

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准备工作。在技术准备上,选定承办股室;制订编制方案;确定工作方法;进行培训,主要是对规划编制参与人员、各单位联络员统一进行培训,明确思路和要求。 其次是调查研究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进行资料收集、核实和整理,也是就是收集与规划密切相关的全区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现状资料;各个医疗卫生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经过多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核实,拥有完善、详实的基础资料。为了使基础数据能更充分的反映我区的医疗卫生资源情况,开展“四查清、四对照”工作,要求各单位对上报的资料在一次进行核查、补充上报工作,务必保证上报资料真实,做到“实实在在摸清家底、放放心心编制规划”,与此同时,我们开展座谈会,邀请服务对象、医务工作者、医院管理人员各10人进行座谈,征求他们对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编制的意见建议,并记录在册。 然后是规划大纲编制阶段,在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工作承办股室根据《四川省2008-2020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4年修订版)主要指标的要求,在反复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全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编制形成规划大纲征求意见稿。 最后规划大纲审查阶段,规划大纲征求意见稿形成后,组织召开区级有关部门和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1.概念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并非一个特定的机构,而是一个包括要求急救机构、医院急诊科(室)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或专科病房三个基本机构在内的有机联系起来的完整的现代化医疗系统,这三部分既各具独立职责和任务,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络。其包括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现场急救组织、有监护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高水平的医院内急诊服务机构、重症监护病房。 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了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历史演变过程。 3.院前急救的任务及具备条件。 4.医院急诊科 (1)建制模式:独立型急诊模式、全科医学急诊模式、支援型急诊模式。(2)设置与功能。 5.重症监护病房(ICU) (1)ICU的模式。 (2)ICU的规模、设施与设备。 (3)危重病人的监测项目。 (4)ICU的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中的应用 1.急诊医疗网络的建设。 2.现代通信技术在EMSS在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4.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5.地区中毒控制中心。 6.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医疗中应用的展望。

院前急救的发展模式 1.院前急救发展模式:独立型急救中心、依托型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 2.院前院内急救链(急救—一体化):急救中心收到在急、危、重症患者发出的呼救时,将医疗急救措施及时送到患者身边,立即进行迅速有效的医疗处理,然后将患者安全、迅速地转送到合适的接受急救中心(站)或医院急诊科进行进一步诊治,包括根据病情再作出立即手术、转送EICU或专科病房的决定,以便使患者尽可能地脱离危险、恢复健康的整个急救过程。上述过程需要由不同部门或单位组成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协同完成,并像生产流水线一样顺序接替,环环衔接良好,故称为急救一体化或院前院内急救链。 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控制 1.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目的与目标。 2.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控制的内容。 (1)急救中心、急救站、急救分站的建筑要求。 (2)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急救站的设置和配备。 (3)救护车的装备。 (4)院前急救人员的准入标准。 (5)急诊专业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 (6)急诊急救管理的规章制度及工作人员职责。 3.院前急救医疗质量控制的统计指标。 4.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评价标准。 院前急救人员的地位与作用 1.院前急救人员的组成与要求:组织形式、作用与责任、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

株洲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

株洲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 为合理配置卫生计生资源,提高卫生计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全县卫生计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 1.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株洲县属于湖南省株洲市,位于长株潭城市圈,北距株洲市区15公里,面积105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51万,辖8个镇。全县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7个,镇(中心)卫生院14个,村卫生室233家,个体诊所26家。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3.91张、执业(助理)医师1.85人、注册护士1.34人。 2.居民健康状况:全县人均期望寿命值为77.81岁,其中男性74.83岁,女性81.47岁。 3.卫生资源状况:2015年底,全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0个。编制总床位1153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3.91张。执业(助理)医师547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85人。注册护士396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护士1.34人。全县疾病控制人员64人,每万常住人口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数为2.1人;全县妇幼保健人员数48人,每万常住人口妇幼保健人员数为1.6人;全县卫生计生综合执法监督人员数23人,每万常住

人口卫生计生综合执法人员数为0.7人;全县全科医师人数47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师数为1.6人;每个村卫生室配备卫生技术人员1-2人。 4.卫生服务状况:2015年重大传染病发生率为0。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服务量占医疗机构门诊服务量的51%;县级医院门诊服务量占医疗机构门诊服务量的49%;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服务量占医疗机构住院服务量的53%;县级医院住院服务量占医疗机构住院服务量的47%。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为10%。 (二)挑战与机遇 1.面临的挑战 (1)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相对较低。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有待提高。 (2)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仍不平衡。农村基层卫生院技术水平低、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仍然存在,未能充分发挥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的整体功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距较大。村级医疗机构条件仍较简陋。 (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通共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不够、协同性不强,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

护理学医疗服务体系

护理学医疗服务体系 1.医院 2.社区卫生服务 3.卫生服务策略 医院 (一)种类 分级管理——三级十等 一级医院:是直接向具有一定人口(≤10万)的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级医院是提供社区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机构。如农村乡镇卫生院、城市街道医院、地市级的区医院和某些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医院,是我国三级医疗网络的基础。 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其半径人口在10万以上)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能与医疗相结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及指导基层卫生机构开展工作。如一般市、县医院和直辖市的区级医院。 三级医院:是指国家高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全国的医疗、预防、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技术中心,直接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和高水平的专科服务。指导一、二级医院业务工作和相互合作,如省、市级大医院和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 (二)医院的任务 医院的任务是以医疗工作为中心,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上,保证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完成,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时做好扩大预防、指导基层和计划生育的技术工作。 1.医疗医疗工作是医院的主要任务。它以诊治和护理两大业务为主体,并与医院医技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医疗整体为病人服务。 2.教学教学是医院的普遍功能。医学生在经过学校教育后,必须进行临床实践教育和实习阶段。毕业后的在职人员也需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更新知识和加强技术训练。医院是进行医学临床教育的重要场所。医学教育的比重,应根据医院的性质和任务做出安排。 3.科学研究医院是医疗实践的场所,许多临床上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课题。通过科学研究可解决医疗护理中的难题,一方面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科研成果也将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促进医疗教学发展。 4.预防和社区卫生服务各级医院不仅承担诊治病人的任务,而且具有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的任务。如开展社区和家庭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妇幼保健指导、疾病普查工作等。 (三)组织机构 1.医院行政管理组织机构:院长办公室、诊疗部门、预防保健部门、行政部门等。 2.医院业务组织机构:临床业务组织和医技组织。 社区卫生服务 (一)概念 1.社区:社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社会单元,人数大约在10万~30万之间,面积在5000~50000平方公里。一定地域内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共同体。

湖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20年)

湖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年) 为促进我省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提高服务可及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指导各市州制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年)的通知》(国办发〔〕号)精神,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现状。 .医疗卫生资源状况。截止年底,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含行政村卫生室)个,其中,医院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万张,其中医院床位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万张;卫生技术人员万人(其中执业及执业助理医师万人、注册护士万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张、执业(助理)医师人、注册护士人。全省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资源利用情况。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入院人数分别达到亿人次、万人。其中,医院分别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别占、,其他医疗机构分别占、。每百居民就诊、入院人次数分别为、人次。全省医院病床使用率为,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天。 .居民健康状况。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为万,婴儿和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主要问题。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特别是优质资源相对不足,服务效率有待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我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分别为、。效率不高,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和住院床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较低。 .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我省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多数公共卫生机构人员不足、设备设施落后。中西医发展不协调,中医药特色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专科医院发展较慢,康复、老年护理、儿科、精神卫生等领域服务能力较为薄弱。资源要素结构失衡,全省床护比为,医护比为。公立医疗机构床位占比达,没有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问题突出,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不够、协同性不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通共享;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多达个,整合难度大;分级诊疗体系尚未建立,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无序竞争;在全省乡镇、行政村区划调整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整合问题突出,基层机构群众健康守门员作用亟待加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连续的健康服务模式没有建立,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 .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还不到位,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能力不强。公立医院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协调性不够,以药补医机制尚未有效破除,科学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公立医院普遍存在追求床位规模、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机制建设等粗放式发展问题,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办医院的发展空间,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提升。规划的统筹作用和调控效力有待增强,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权威性与约束性不足、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够等问题。(三)形势与挑战。 .时代新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任

02-广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摘要

摘要:关于广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5年规划发布,到2020年,广东省90%居民将有覆盖一生的动态电子健康档案,看病可用“一卡通”,全科医生将更加普及。 医疗卫生人才网讯:广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5年规划,广东省政府日前印发《广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明确提出,广东将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资源规模,促进社会化办医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对于广为关注的医疗机构可及性问题,《规划》中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4.8万多个,其中医院132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5万多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877个。第五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省96.2%的家庭可以在20分钟内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 关键词1:公立医院规模省办及以上医院床位数不超1500张 公立医院的盲目扩张,不但增加了公立医院自身的压力,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压缩了民营医院等多元办医的发展空间。 在公立医院的床位配置上,《规划》明确,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3.6张(含妇幼保健院床位)。其中,县办医院床位数1.8张,地市办医院床位数1.0张,省办及以上医院床位数0.6张,其他公立医院床位数0.2张。 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超过3.6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鼓励各地对过多的存量资源进行优化调整。 对于公立医院的单体规模,《规划》指出,县办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5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000张;市办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8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200张;省办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10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500张。专科医院(含妇幼保健院)的床位规模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需要扩建的医院床位使用率必须达到85%以上。 关键词2:基层服务能力 2020年每万居民有3名合格全科医生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逐渐扩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我国目前的基本卫生状况。从建国伊始到现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按照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三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35岁,目前提高到岁(美国、印度、分别为77、6l、49岁):建国初期为200%o,目前下降到%o。(美国、印度、分别为7%o、30%o、112%o);建国初期为1500/10万,目前下降到l0万(美国、印度、分别为8/10万、410/l0万、700/1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中国国民的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在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成绩突出。长期以来,各级、各类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为提高公众平,而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确保事业的资金投入,服务收入与个人不挂钩。而且,当时的医疗保障体制基本上能惠及全民。这一时期的不足主要在于:投入有限,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收入僵化。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也开始走向、。的从单一变为并存;医疗机构之间开始全面竞争,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向追求经济目标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改革的几十年来,政府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有关医改的争议也日渐增多,突出表现为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高,从而导致了消极的经济和社会后果,间接引起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覆盖全国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级各类近30万个,基本上满足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开展了新型。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低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环。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曾经赞誉中国用最低廉的成本保护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但是,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的卫生事业,就会发现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发展,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国的卫生事业走的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但用科学发展观审视,这是以影响群众利益和加重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优秀医务人员负担为代价的。 二是医疗卫生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投入、广覆盖的路子,医疗卫生应该是金字塔型,而目前则呈现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群众患病在当地难以有效就诊,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加重了大医院负担,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三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虽然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但覆盖面太小。城市、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没有医疗保障。新农合试点目前受益4亿多人,但筹资力度小,一般每人每年仅50元,保障力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论文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论文 过去5年,老百姓年平均收入水平增长远远小于年医疗支出增长,医药支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三大消费,因为经济原因,48.9%的老百姓看不起病,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医疗保障状况更差,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依然存在并且逐年加大,中国医疗卫生体制陷入既不公平又效率低下的怪圈。十几年的医改,走入尴尬境地。所以,有必要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 一、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1.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2.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机构重复,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付。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服务机构改革实践中,“抓大放小”的思路很流行,基于这一导向并基于现行财政体制下部分地区财政负担过重的现实,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甚至直接出售给私人。这种“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是有严重问题的,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3.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4.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医疗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现象备受舆论批评。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受到党内和社会上腐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比如官商勾结,在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谋取私利,甚至搞假医假药;医生收红包,等等。产生这些腐败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其中之一是由于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不完善,出现制度性的真空和漏洞造成的。 5.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过低、强制性不够、预防功能不强,医保费用难控制由于费用失控,许多地方财政和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医保水平与质量难提高。 二、我国医疗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改革偏离方向。这些年陆续推出了多项卫生体制改革政策,但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远未形成根本性触动,因为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减少负担,政府对医疗投入的下降,使医院希望增加收益来谋求发展,负担转嫁给了老百姓,这并不是改革的初衷。我们改革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二是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效率。两个次序不能颠倒,不能在求得效益的同时,牺牲了公平。 2.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受市场化医疗体制改革的影响,“抓大放小”思路流行,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甚至直接出售给私人,致使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失去了应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 3.目前实行的“以药养医”的政策和药品流通体系导致药价虚高。

东软医疗服务体系

东软医疗服务体系

东软医疗服务承诺 从您选择东软医疗系统产品的那一刻起,我们的全方位合作便已经开始。当您置身于东软医疗全球客户服务体系之中,您将体验到尽所需、超所值、无所忧的完备服务解决方案。 我们的服务宗旨 用“心”服务,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800客户服务中心 当代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日新月异,对于服务与支持的要求也日趋复杂。东软医疗公司在医疗设备领域推出了最为全面的支持项目,以保证您的投资得到充分回报。 卓越的服务意味着全面的服务--从例行保养到快速维修,从备件快递到应用培训。 在客户服务中心,我们致力于保证您的设备自始至终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影像。 客户服务中心 在全国22个城市派驻了150余名训练有素的工程师,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售后服务,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 365天,7×24小时开通的免费热线电话:800-890-8528,我们的

工程师会热心解答您的问题。 您可享受到 ?快捷的电话维修支持 ?迅即派遣训练有素的工程师 ?利用知识库快速解决问题 ?与专家即时沟通 ?安排工程师现场维修的同时发运备件 ?减少停机时间 客户服务中心的坚实后盾 技术支持 如果您的设备一旦停机,数分钟都意义重大--而数分钟往往是东软医疗客户服务中心让您的设备重新正常运转所需的时间。我们经验丰富的客户服务工程师能快速确认所需备件,如果问题不能经过电话解决,我们会立即安排现场支持。 现场支持 当您的设备需要现场支持,您肯定希望会有最好的工程师。东软医疗客户服务工程师都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当她

们到达现场时,已经对于您所面临的问题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先进的系统会支持工程师快速进入总部知识库,以找到最快的解决方案。 备件和库存 当您需要备件时,遍布全国的8大东软医疗备件中心会快递给您。我们品种齐全、存量充分的备件网络每天24小时,每周7天向您开放。计算机管理的库存与跟踪系统能快速定位您所需要的备件,并经过特别签约的快运公司迅即发送。 东软医疗远程服务 经过东软医疗远程技术,我们的技术专家能够经过高速网络连接上您的设备。远程连接的设备可让您享有如下益处:在线软件升级,即时在线应用支持,快速在线问题确认及维修。当某些问题出现时,甚至在您发现之前,您的系统就会自动通知服务网络。东软医疗庞大的服务网络 我们始终将客户的满意度放在第一位,构建一个不断贴近客户,快速响应客户的服务网络,全国8大备件中心,完善的物流体系,22个维修站遍布中国,150名专业工程师,4-24小时服务响应,我们依靠速度和激情来为客户提供超越科技的服务价值。

市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市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鲁政办发…2016?33号)以及《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青政办发…2017?9号)等文件精神,为加强对市北区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科学调整和优化配臵,进一步提升医疗事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居民提供符合成本效益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健康需要,特制定《市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现状分析 (一)卫生资源规模 经过长期发展,我区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截止2015年底,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共有688家(含驻区三级医院9家、二级医院26家,以下简称驻区医院),其中医院6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0家,门诊部78家,诊所421家,医务室等其它医疗机构52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7家。编制床位9645张,实有床位9706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9.45张。公立医院病床使用率为99.7%,民营医院则为66.35%。卫生人员总数19439

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477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15.36人;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6754人,每千人口拥有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6.3人;注册护士7404人,每千人口拥有护士数6.9人。 (二)卫生服务利用 2015年全区(含驻区医院)门诊总诊疗1102.8万人次,其中门诊1005.8万人次,急诊72.6万人次,死亡人数356人,急诊病死率0.05%。预约诊疗50.54万人次,占总诊疗人次13.76%。家庭卫生服务84956人次,向上级医院转诊30577人次,向下级医院转诊14378人次。 2015年全区住院总诊疗27.7万人次,出院27.6万人次,手术91363人次,死亡3810人,病死率1.38%。全区病床周转次数27.9,病床使用率98.31%,出院者平均住院日12.4。医师人均全年诊疗1651.2人次,每日诊疗6.6人次,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占比16%,中医处方占比7.2%。 (三)居民健康状况 2015年我区居民期望寿命82.27岁(高于全市居民期望寿命80.92岁),其中男性为79.08岁,女性为85.73岁。死因顺位前五名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近几年, 我区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疫情。 二、存在问题 (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用地少 包括驻区二、三级医院在内的大部分医疗机构(约占总量80%)集中分布在市北区南部、西部及中部人口密集老城区,东部和北部医疗机构数量较少(约占20%)。随着东部和北部新建

2021年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为国人诟病已久,医疗改革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改革亟待破解医疗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基本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对医疗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药分离;医疗腐败 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人最重要的是生存,是健康,而与生存和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是社会医疗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因而医疗改革陷入僵局,短期内难以取得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医疗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性难题。纵观国外的医疗卫生制度,与英

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相较,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不相适应,滞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医改难题亟待破解。 一、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机构重复,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付。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服务机构改革实践中,“抓大放小”的思路很流行,基于这一导向并基于现行财政体制下部分地区财政负担过重的现实,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甚至直接出售给私人。这种“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是有严重问题的,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三)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医疗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现象备受舆论批评。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受到党内和社会上腐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比如官商勾结,在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谋取私利,甚至搞假医假药;医生收红包,等等。产生这些腐败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其中之一是由于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不完善,出现制度性的真空和漏洞造成的。

关于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

关于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 考 自2009年医改以来,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卫生资源总量不足 床位数:2018年,我省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5.37张,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03张,低11个百分点;执业(助理)医师数:2018年,我省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1.88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59人,低27个百分点;全科医生数:2018年,我省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1.21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2人,低45个百分点。 (二)能力不强 城市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明显落后周边省份,全国领军医疗人才缺乏。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强,2018年县域内救治的患者比例为73%,还有很大比例的疾病不能在本地得到有效救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的能力和作用急需加强。。 (三)发展不平衡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之间、医疗与公共卫生之间,普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城市医院逐利明显,铺摊子,扩规模,争市场,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抢病人。2018年,城市医院开放床位数58445张,是县级和社区医院的79.05%,城市医院功能错位,忙于看常见病多发病,疏于疑难杂症的诊治和科研教学。 (四)运行质量有待提高

2018年,乡镇卫生院床位使用率为67.25%,城市社区医院为50.45%。城市社区医院每职工门急诊人次为354.81人,比2009年下降49.38%(城市医院,县医院基本持平,乡镇卫生院增长27.76%)。百元医疗收入消耗卫生材料达到26.39元,比2009年的15.16元增长了74.08%;过半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在亏损,累计亏损2.64亿元。 (五)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更为薄弱 因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经费保障不足,职工收入偏低,一流的人才流失严重。2018年,全省卫生人员本科及以上人员仅占30.4%。公共卫生机构缺编严重。 按照中央编办、财政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疾控体系人员规模标准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常住人口万分之1.75的比例核定。2018年,我省常住 人口4647.57万,全省疾控机构应该核编8133人,而2018年末全省疾控机构在编在岗人数5050人,缺口3083人,占在编在岗人数的61%。 二、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要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首先要正确看待看病难的问题。不能将人人都能到三级医院看上病,成为医院需要扩大规模的理由。三级医院的功能定位是教学科研、疑难杂症的诊治,要让常见病多发病在三级医院难以看得上,保证疑难杂症和转诊上来的病能看得上,要从系统考虑,合理高效的资源配置。要通过制度设计,引导病人合理就医,而不能根据病人的偏好,规划卫生资源。二要把信息化作为重要的卫生资源,象抓业务用房建设那样舍得投入,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力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探索互联网医院,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向内涵发展要效益。 二要加快立法,制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条例。 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能力建设标准,强化各级政府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依法推进体系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