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教学大纲.doc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教学大纲.doc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教学大纲.doc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教学大纲.doc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大纲说明

课程的总学时:96学时(面授32学时,自学64学时)

适用专业类型及层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

预修课程要求:在原所学课程的基础上,自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有关内容。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及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为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研究和探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一门重要学科。设置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应用教育理论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有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研究型的幼儿教师队伍。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地位。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应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钻研指定教材,参考推荐书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掌握正确的方向,避免走弯路。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3.要正确处理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的关系。抓住重点难点,同时兼顾一般内容,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的整个系统,发挥好“导学”的作用。

4.应充分考虑到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学习方法的灵活性,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大纲的制定以《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陶保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二版)为蓝本。在每章的教学纲要中都标明了学时、讲授要点、重点和难点,并附有习题,在具体授课时可依此为参照;本课程的面授全部为理论教学,为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可结合实际适当安排实践教学。

大纲正文

第一章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概述学时:9课时(面授3学时,自学6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教育研究的特点、方法和过程。

重点:教育研究的任务、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难点: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

一、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

二、我国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

三、近二十年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

四、教育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五、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育研究的意义

二、教育研究的任务

第三节教育研究的特点、方法和过程

一、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

二、教育研究的分类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五、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思考与练习:

1. 教育研究的任务有哪些?

2. 教育研究有何基本特征?

3.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几步?

第二章教育研究设计学时:12学时(面授4课时,自学8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选择研究课题的意义、标准;假设的作用、类型;抽样的基本方法。

重点:能根据理论要求设计研究课题;研究假设、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操作定义的概念;抽样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

难点:能根据理论要求设计研究课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选择研究课题

一、选择课题的意义

二、选择课题的标准

三、课题的类型

四、选择课题的思维策略

五、课题的形成路线

六、选择课题的过程及方法

七、课题论证

第二节提出研究假设

一、什么是假设

二、假设的作用

三、假设的类型

四、假设的特征

五、好的假设的标准

第三节决定研究变量

一、什么是研究变量

二、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三、调节变量和中间变量

第四节下操作定义

一、什么是操作定义

二、下操作定义的方法

三、下操作定义的注意事项

四、操作定义的特征

第五节

一、什么是抽样

二、抽样的基本要求

三、抽样的基本方法

四、抽样的原则

思考与练习:

根据理论要求设计一个研究课题。

第三章文献检索学时:9学时(面授3学时,自学6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文献检索的过程和途径;文献内容的加工处理。

重点:文献检索的途径、方法及对文献内容的加工处理。

难点: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文献检索和加工处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

一、文献检索的意义

二、文献检索的作用

三、文献的分类

第二节文献检索的过程和途径

一、文献检索的过程

二、文献检索的途径

三、文献检索的方法

第三节文献内容的加工处理

一、书目登录

二、摘要

三、文献综述

第四节文献检索工具

一、书目

二、索引

三、文摘

四、图书馆目录

第五节教育文献参考工具书

思考与练习:

对文献内容如何进行加工处理?

第四章观察研究学时:9学时(面授3学时,自学6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观察法的具体方法,观察法的实施要求和注意事项;临床法的具体运用;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

重点:观察法的具体方法,观察法的实施要求和注意事项;临床法的具体运用。

难点:观察法的具体实施、适用范围、使用条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观察法

一、什么是观察法

二、观察的类型

三、观察的具体方法

四、观察法的实施要求和注意事项

五、观察法的优缺点

第二节临床法

一、什么是临床法

二、临床法的特点

三、临床法的具体运用

四、临床法的评价

第三节行为矫正法

一、什么是行为矫正法

二、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

思考与练习:

观察法的具体方法。

第五章调查研究学时:9学时(面授3学时,自学6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调查研究的类型、设计、一般过程;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

重点:调查研究的设计和过程;问卷的设计。

难点:问卷的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节调查研究概述

一、调查研究的类型

二、调查研究的设计

三、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四、调查研究的优缺点

第二节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问卷法

二、访谈法

三、经验总结法

四、预测法

五、情法

思考与练习:

根据要求,设计一份教育调查问卷。

第六章实验研究学时:12学时(面授4学时,自

学8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教育实验的分类和一般过程;实验设计;实验变量的选择与控制;实验配组和实验设计类型。

重点:实验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实验设计。

难点:实验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实验法概述

一、实验法概述

二、教育实验的分类和一般过程

第二节实验变量与实验效度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变量的选择与控制

三、实验效度

第三节实验配组和实验设计类型

一、实验配组

二、实验设计类型

思考与练习:

教育实验设计。

第七章历史研究学时:9学时(面授3学时,自学6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历史法、文献法的研究步骤;文献法的优缺点;运用比较法的注意事项。

重点:历史法的研究步骤;文献法的研究步骤;运用比较法的注意事项。

难点:历史法的研究步骤;确证文献的具体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历史法

一、什么是历史法

二、历史法的研究步骤

三、确证文献的具体方法

四、运用历史法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文献法

一、什么是文献法

二、文献法的研究步骤

三、文献法的优缺点

第三节内容分析法

一、什么是内容分析法

二、内容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三、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区别

四、内容分析法的优缺点

第四节比较法

一、什么是比较法

二、比较法的基本步骤

三、运用比较法的注意事项

思考与练习:

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的事项。

第八章测量研究学时:9学时(面授3学时,自学6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标准化测验的实施;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社会测量法的具体方法和结果处理方法。

重点: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标准化测验的实施;社会测量法的具体方法和结果处理方法。

难点:测量的四种水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测量法

一、测量的基本概念

二、测量的基本类型

三、测验的性质和条件

四、标准化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第二节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

一、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二、韦克斯勒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

三、中国比纳测验

四、中国儿童发展量表

五、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六、绘人测验

第三节社会测量法

一、社会测量法的具体方法

二、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处理

三、社会测量法的注意事项

思考与练习:

测量的基本类型。

第九章质的研究学时:9学时(面授3学时,自学6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质的研究的含义、特点、实施步骤;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比较;个案研究的过程和模式;人种志研究的特点与过程。

重点: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比较;个案研究的过程和模式;人种志研究的特点与过程

难点:质的研究计划和报告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质的研究

一、质的研究的含义

二、质的研究的特点

三、质的研究的实施步骤

四、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比较

五、质的研究计划和报告

第二节个案研究

一、个案研究的概述

二、个案研究的特征

三、个案研究的过程和模式

四、个案研究的优缺点

第三节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三、行动研究的优缺点

第四节人种志研究

一、人种志研究概述

二、人种志研究的特点与过程

三、人种志研究的优缺点

第五节叙事研究

一、叙事研究概述

二、叙事研究的特点

三、叙事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四、教育叙事的撰写

五、叙事研究的局限

思考与练习:

个案研究的过程和模式。

第十章统计分析方法学时:0学时(面授0学时,自学0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统计分析的内涵、主要内容和基本步骤;统计表与统计图;推断统计中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

重点: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步骤;统计表与统计图;推断统计中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

难点:每一种检验方法的适用条件;推断统计中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分析方法概述

一、统计分析的内涵

二、统计分析方法的特征

三、统计分析方法的局限

四、统计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五、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统计表与统计图

一、统计表

二、统计图

第三节描述统计

一、平均数

二、方差和标准差

三、标准分数

四、相关系数

第四节、推断统计

一、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二、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三、卡方检验

思考与练习:

z检验、T检验、卡方检验的具体操作。

第十一章研究论文的撰写与评价学时:9学时(面授3学时,自学6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研究论文的分类和撰写步骤;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研究成果的评价

重点: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研究成果的评价。

难点:按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写一份实证性的研究报告。

教学内容:

第一节研究论文的分类和撰写步骤

一、研究论文的分类

二、撰写研究论文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

一、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二、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研究成果的评价

一、研究成果的基本条件

二、研究成果的评定方式和程序

三、研究报告的质量标准

思考与练习:

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

课时数分配表:

考核方式与要求:

期末开卷考核。成绩评定采用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办法,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出勤占10%,作业占20%),成绩计分采用百分制,60分以上为合格。

推荐教材:

陶保平.学前教育科研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书目:

1.刘晶波.学前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杨世成.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王彩凤,庄建东.学前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坚红主编.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张宝臣,李兰芳.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执笔人:王彦峰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doc

附件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名称》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依据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见编写说明) 适用专业:****** 学时学分:**学时**学分 ****** 所需先修 课: 编写单位:****** 编写人:****** 审定人:****** 编写时间:20**年**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简述课程内容、本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明确本门实验课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总体上了解或掌握什么方法或技能,达到什么目标;对学生有什么具体要求(比如: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正确操作规程;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性能参数、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 四、考核形式及要求 明确说明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验操作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考核应以考核实验技能为主。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四号宋体,[体例]如下: 使用教材:童庆炳.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体例]如下: 参考书: [1]霍元极.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七、其他说明 针对本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应当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组织方法和实验考核等方面的建议等(也可省去该项)。 编写说明: 1.本大纲原则上全系统一按本参考模式编写。 2.每个项目里的填写说明作为参考,在大的框架统一(尤其是项目名称和顺序要统一)和版面格式统一的前提下,各系可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填写内容适当修改。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复习题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期末复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访谈调查 2..内在效度 3.定量评价方法 4.分层随机抽样 5..教育科研成果 6..学前教育文献 7..抽样调查 8..个案调查 9..行动研究法 10..伦理性原则 11..外在效度 12..非随机抽样 二、简答题 1..简述观察法在学前教育科研活动中的局限性。 2..简述测验法的缺点。 3..简述教育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4..个案研究一般应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5..简述科研课题论证的意义。 6..简述研究者构思和提出假设的途径。 7.简述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8..问卷编制要经过哪些步骤? 10.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三、计算题(写出下列每小题的计算过程,否则只给结果分。) 1.某幼儿园8位教师的教育技能考核成绩分别为:88,75,58,82,78,83,64,76。试求: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中数。 2..某研究者计划进行“某市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的课题,已知目前该市幼儿园教师约有3万人。试问:如果研究者要运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来进行抽样选取1000名幼儿园教师做样本,应如何进行操作? 3.某中班7名幼儿的身高数据分别为0.85m,1.00m,1.02m,1.12m,1.07m,0.90m,0.95m。 试求: (1)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结果保留二位小数) (2)每个数据的离差。

4.要在200名教师的学校系统中访问60名教师。在这个系统中,有100名小学教师(男20人、女80人);有50名初中教师(男20人、女30人);有50名高中教师(男30人、女20人)。请问在6类教师中各抽取多少名?应如何进行抽样?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某研究者为了研究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态度,决定采用结构性调查访谈法。试问: (1)在访谈前研究者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2)请就该访谈主题设计一份访谈问题提纲。 2..以一名有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为研究对象,设计一份个案研究计划。 3.什么是教育观察研究?其主要功能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4.下列是一项“榜样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基本做法: 一名女实验者把儿童单独地从教室带出来玩,在去游戏室途中,实验者告诉儿童她要去图书馆办点事,让儿童在离图书馆不远的一个房间等她。在等待时间儿童可以看看电视。播放的电视短片的内容是一个成年男子对一个玩偶作出各种攻击性动作(用木锤击打玩偶)。电视结束后,儿童被带到游戏室并被留在室内玩15分钟。游戏室内有一些攻击性的玩具,可用来作出模仿的或非模仿的攻击行为(其中包括一个玩偶),也有一些非攻击性的玩具。实验者通过安装在游戏室墙壁上的单向玻璃隐蔽地观察被试儿童的行为,并记录儿童所表现的各种攻击行为。 请分析这项研究的特点。你觉得这个研究有什么不足之处? 五、改错题(写出每小题的错误处,并进行改正。) 19.与观察法收集资料的方式相比,调查法是一种直接的研究方法。 20.在同一项实验中自变量数量越多越好。 21.教育经验总结法中的解释性总结,就是通过陈述经验进行过程中经验主体怎么想、怎么做、有何成效等一系列事实,进而总结某些经验的方法。 22.观察研究中的定序指标只能作频率和比率的运算。 23.验证性教育实验以创新为研究目的,是一种富有开拓性的实验研究。 24.研究者对搜集的各种学前教育文献进行粗略的快速翻阅,这是文献阅读方法中的静读。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期末作业考核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抽样: 抽样是指遵循一定的规则,从确定的研究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容量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的过程。 2. 追踪法: 追踪法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有意识的跟踪,收集各种相关资料,揭示其发 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 3.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暗示、不加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方法。 4.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case study),又称案例研究,是指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 的方法。 5.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指那些有较强的理论性,可以直接增加有关研究领域知识内容的研究,其研究的目的在 于发展和完善理论。 6.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经验,使之上 升为理性认识的思维加工过程。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最完善的集中量数的优点。 答:算数平均数是最重要、最完善的集中量数。它具有以下优点:(1)反应灵敏;(2)计算严密;(3) 计算简单;(4)简明易解;(5)适合于进一步用代数方法演算;(6)较少受抽样变动的影响。 2.简述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答: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的研究。 3.简述文献资料记录的基本方法。 答:文献记录的方法有标记法、批语式、抄录式、提要式、札记式。 标记式就是研究者在阅读研究文献时,用一些符号(如圆圈、着重号、疑问号等)将文献的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等标记出来。 批语式是在所读文献的空白处简单写上自己对文献有关内容的见解、批语、解释、疑问等。 批录式是把阅读文献所得的情报资料抄下来。批录有全录和摘录两种。 提要式指根据研究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文的基本观点、主要事实和方法、结论要点等加以概括、缩写。

素描课程教学大纲.doc

素描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学科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 课程地位:设计素描是现代设计的前沿基础课题,是绘画表现基础向设计表现基础的衔接与过渡。是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三维立体与空间塑造的基本方法。 课程作用:它的作用主要是在设计过程中,为设计师收集形象资料,表现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也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训练基础,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很多专业课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对各专业课都起决定性的作用,是所有艺术专业如构成基础的前导课。 三、课程教学对象、目标和方法 课程教学对象:艺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摄影专业,本科层次学生。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素描教学是以感觉训练为基础,以透视原理为依据,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分析力,透彻的理解力,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素描的表现规律,理解物象的表现设计形态。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并能准确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进行实物写生的过程中能熟练掌握造型规律及表现技法。 四、课程总学时及个主要环节学时 课程总学时:48学时 理论教学: 32学时 实践教学: 16学时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绘画素描》刘汉民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参考书:《设计素描》田敬韩风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六、大纲管理 大纲版本号:2011-0602101 负责教研室:传媒教研室 编写日期: 2011年11月 启用日期: 2012年3月 大纲编写者:闻海鸣 大纲审核者:翟浩澎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正文 第一章设计素描的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并掌握什么是设计素描、设计素描的表现特征、设计素描教学的认识、绘画工具与材料、“线”的表现与分类、构图的处理、透视规律的应用、结构特点的体现、设计素描训练的方法及内容。实践教学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学时6,实践学时4)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1素描概述(了解) 一、什么是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事素描。 二、什么是设计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 三、什么是设计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素描。 §1.2素描的表现特征(了解) 一、说明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说明性。 二、表现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表现性。 三、设计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设计性。 §1.3素描教学的意义(理解) 一、素描的基础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基础性。 二、素描的艺术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艺术性。 三、素描的时代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时代性 §1.4 “线”的表现与分类(了解) 要求学生了解“线”的表现与分类。 §1.5结构特点的体现(理解) 要求学生理解结构特点的体现。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练习题库及答案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本科 一. 单选题 1.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是___。 A客观;B准确;C创造;D学术价值 2.大样本是指按随机原则选取的被试数量在___以上的样本。 A15;B30;C40;D50 3.学前儿童是指___儿童。 A0-6;7周岁;B0-6岁;C0-3岁;D0-5岁 4.基础研究又被称为___,它是以建立和发展某门学科的理论体系为目的的研究。 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C基本理论研究;D应用研究 5.着重运用描述性分析来试图理解某种现象或问题的性质或意义的研究是___。 A应用研究;B定量研究;C基础研究;D定性研究 6.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时期是___。 A 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B 20世纪30年代; C 20世纪初; D 20世纪50年代 7.抽样偏差小,则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___。 A不好;B好 8.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是___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A学前教育;B教育科学;C科学;D学前教育科学 9.保证观察活动具有统一性和客观性的基本条件是___。 A制定计划;B确定观察对象;C观察报告撰写;D执行计划 10.在现场观察过程中出现的预料之外的对观察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事件叫___。 A突发事件;B不利事件;C典型事;D意外事件 11.科学表现为___。 A系统化的知识体系;B系统化的结论;C一般性知识;D一般性结论 12.在课题适用的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体叫___。 A个体;B总体;C样本;D大样本 13.研究者选取研究对象的方法和程序叫___。 A随机抽样;B抽查;C抽样;D选择 世纪末以前是学前教育研究的___时期。 A萌芽时期;B迅速发展时期;C多样化时期;D以自然观察和经验总结为主 15.对比组时间系列设计是___的延伸。 A单组时间系列设计;B不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C固定组比较设计;D单组前后测设计 是主要运用数据和量度来描述研究内容的特征或变化的研究。 A定量研究;B定性研究;C基础研究;D理论研究 17.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是___的一个分支学科。 A学前教育科学;B学前教育;C科学;D教育科学 18.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___。 A可行性原则;B价值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客观性原则 19.封闭性问卷也叫___。 A结构型问卷;B无结构性问卷;C送发问卷;D邮寄问卷 20.论文的主体部分是___。 A摘要;B正文;C标题;D引文注释 21.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进行的测验是___。 A操作测验;B目标参照测验;C标准化测验;D常模参照测验 22.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个体叫___ A样本;B随机样本;C大样本;D小样本 23.行动研究法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___于1946年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B库尔特勒温;C卢梭;D福碌贝尔 24. _____是指以设计和开发方便适用的教育产品为目的的研究。 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现场研究;D开发研究 25.科研活动的主题是___。A科研课题;B问题;C研究目的;D研究内容 26.学前教育个案研究中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手段是___。 A测验;B调查;C观察;D访谈 27.文字资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___。 A客观;B准确;C庞杂;D“去伪存真” 28.主要运用数据和量度来描述研究内容的特征或变化的研究是___。 A定性;B开发研究;C定量研究;D综合研究 29.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和系统化时期在___。 A20世纪初;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50年代以后;D20世纪30年代 30.标志两列变量相互关系的量数称为___。 A相关系数;B方差;C标准差;D中数 答案: 单选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1 第一章名词解释 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探究学前教育科学的认识过程,目的是通过揭示和发现学前教育领域内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丰富完善科学教育知识体系,有效指导教育实践。 2.学前教育科学研方法: 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学前教育研究和构建学前教育理论的方式,以学前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程序,以获得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系统研究过程。 3.纵向研究: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对某一现象问题进行系统地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4.横向研究: 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行为进行考察和比较研究,也叫横断研究。 简答 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0-6 岁儿童 2.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继承性,创新性,规范性,系统性 3.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多因素性,实践性、迟效性、难控性 4.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①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②丰富完善学前教育科学体系③促进学前教育工作者科研意识和科

研水平④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学前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 5.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性质、特点、类型和原则等基本原理。 ②课题的选择,文献查阅、研究计划的制定、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践法、教育测验法、作品分析法、个案法、行动研究、质的研究等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方式、方法及各种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③不同形式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和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 6.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是学前教育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 7.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按适用范围和概括程度分类: 方法论、具体方法、辅助方法②按研究过程的阶段分类: 准备阶段的方法: 确定课题的方法,查阅文件的方法,研究设计的方法。 实施阶段的方法: 形成事实,形成理论的方法。 总结评价阶段的方法: 撰写报告的方法,成果评定的方法和推广运用的方法。 ③按问题性质分类:

地图学教学大纲分解

地图学教学大纲 说明 《地图学》是高等师范地理教育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任务和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在学习地理专业各课程、从事地理教育和野外地理工作所必需的地图知识以及基本的编辑、绘图技能。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图的性质、特点和用途,并能正确地阅读和使用地图。 2.使学生了解常见绘图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初步形成编辑、绘制专题地图、 教学挂图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学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地图编制的基本方法,地图阅读与图上作业。 三、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 (详见表1) 四、建议使用教材:蔡孟裔等.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6

五、主要参考书: 1 陆淑芬.《地图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 张立果.《地图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3 廖克.《现代地图学》.科学出版社.2003 4 许耿.《地图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六、考试考核方式:基础理论部分主要通过闭卷形式的笔试考试;基础实验和基本技能部分在实验过程中适时进行考核,编绘地图的基本能力通过地图的编绘实践考核。 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配置条件:地图学理论主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及常规教学手段进行以讲授为主,学生的自学为中心的教学学习。实验及基本技能部分主要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技能和技巧。教学配置条件为:常用的测量仪器,如水准仪、全站仪等;常规测图、绘图工具:如绘图工具、求积仪等;常用测图、绘图软件:如MAPINFO、MAPGIS等类似软件等 八、实践环节及其安排:通过使用测绘仪器绘制校园地形图。 九、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图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学习方法 2.了解地图学的发展以及重要的地图作品和历史人物。 3.认识地图的特性、分类和功用。 教学重点:地图的定义、特性、作用。 教学难点:地图的特征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doc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与环保》、《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课程由来: 人类在高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意识到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如何协调人和环境的关系,使中国的社会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新一代人的任务,也是对世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因此校本课程《环保》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以下的实践意义: 1:塑造现代公民的素质。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促进学校德育的实效化。 5:使环境教育具有系统性。 课程性质:跨年级必修课。 课程对象: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 帮助学生获得对整个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欣赏大自然的生态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环境态度,进而关怀未来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2、了解一定的环保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机会与行动。 3、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辨认环境问题,研究环境问题、收集资料、建议可能解决方法、评估可能解决方法、环境行动分析与采取环境行动的能力,积累一定的环保经验。 4、积极参与生活中的环保实践:

为学生提供在各个层次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机会,将环境行动经验融于学习生活中,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培养学生处理生活周遭环境问题的能力,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具有自觉的环保行为。 课程内容: 《自然与环保》 1、绿色家园篇 2、自然环保篇 3、工业环保篇 4、农业环保篇 5、科技环保篇 《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1、现实警示篇 2、文件倡导篇 3、知识方法篇 4、榜样实例篇 5、未来畅想篇 6、宣传资料篇 课程实施: 以跨年级授课制为主,每周2课时。 课程实施形式: 1、课堂实验: 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环保小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一些环保的基础知识。如:通过用不同的水来浇花,观察结果,从而知道污染过的水会让植物死亡,知道了保护水质的重要性。 2、野外观察: 在春游、秋游以及各种外出参观活动中,了解身边的环境情况,关注身边的环境。 3、家庭社区调查: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模拟试卷一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1×8=8) 1 下列对科学的认识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科学是一种系统的认识 B 科学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 C 科学是一种精确的认识 D 科学的认识包括宗教的认识、经验的认识 2 以自然观察和经验总结为主的科研时期是指() A 19世纪末以前 B 20世纪初期—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末 D 21世纪初 3 课题的研究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A 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B 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C 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D 人文价值和理论价值 4 各种形式的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一个门类是() A 期刊 B 书籍 C 报纸 D 教育档案资料 5 观察资料的质量受制于() A 儿童的行为特征 B 被观察对象的偶发性行为 C 观察者的素质 D 研究者的研究方向 6 调查研究活动包含了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即() A 调查和研究 B 测验和调查 C 测验和研究 D 研究和分析 7 “请谈谈你待人方面的情况”属于() A 封闭性问题 B 开放性问题 C 限定性问题 D 间接性问题 8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用于农村儿童的测验是() A 比内测验B韦克斯勒幼儿测验 C 瑞文测验 D 画人测验 二填空题(2×6=12) 1 一般情况下,实验研究活动应有两套计划:一是总体性计划,二是。 2 个案研究是以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 3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往往是婴幼儿,婴幼儿家长和。 4 导致问卷无效最常见的因素是或本身的错误。 5 对制作好的测验工具进行鉴定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专家评价法,一是。 6 对教育实验结果的评价是对实验结论的进行评价。 三改错题。(2×5=10) 1 科学研究具有继承性,所以研究活动能机械重复以前的研究。 2 根据研究的时间取向不同,可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3 科学课题来源于实践。 4 研究假设应该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5 抽样偏差大,则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好。 四名词解释。(2×10=20) 1基础研究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二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科研的整个过程包括六个环节,其顺序依次为:①选题→②查阅文献→③制定计划→④收集资料→⑤整理分析资料→⑥表述研究结果 ①选题 一、选题的意义 (一)选题的含义 选题,顾名思义,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问题。从广义上讲,选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个体或群体);二是确定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①选题 (二)正确选题的意义 1.选题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对研究者而言,能否正确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它决定着研究价值的大小,决定着研究成功与否。实践也证明,选题不当是导致研究失败的最常见原因。 2.选题决定了研究的范围、方向 在人力、物力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首先应该选择那些带有全局意义的、具有时效性和创造性,并且力所能及的问题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3.正确选题是衡量研究者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选题的来源 (一)从理论研究中寻找课题 1.在理论学习中选题 理论学习可以提高理论水平,也可刺激科研。通过理论学习不仅可以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可以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从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从研究文献中选题 (1)经常浏览学术期刊。 (2)阅读研究报告。 (3)查阅课题申报与批准的材料和具体情况。 二、选题的来源 3.利用学科交叉或移植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选题 当代社会、各学科相互交叉、综合、渗透的趋势日益凸显。大量事实表明,利用、引进或移植邻近学科的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乃至实验程序是开展新研究的重要途径。 4.在已有课题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扩展研究 二、选题的来源 (二)从教育实践中寻找课题 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选题 这主要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2.通过及早发现热点问题和冷门问题选题 要求研究者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具有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善于从冷门中预见热点,从热点中发现冷门。 3.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题 即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及观察到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选题。 三、选题的条件与原则 (一)选题的条件 1.广博的知识

《专题地图编制》教学大纲

《专题地图编制》理论课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教学对象: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学时学分:48学时, 3学分(其中理论20学时,上机28学时)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专题地图编制》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该课程简要介绍专题图的起源与发展趋势,专题图生产过程、专题图的设计与编制、专题图的表示及其编制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能掌握读图、识图、用图及绘图的技能与技巧。 2、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专题地图的设计与编制方法,为今后地图测量、编绘、输入输出的图形化表达提供技术支撑。 3、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预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专题图学、测量学、计算机地图制图。 后续课程:电子地图与导航。 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该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重在操作,以课堂练习为主,并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边教边练,灵活机动教学方法。 5、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考核也偏向于实践,主要以考勤、平时上机练习、综合作业练习的完成数量与质量来综合评定成绩。 课程总成绩=考勤成绩(占30%)+平时上机练习成绩(占30%)+综合作业练习成绩(占40%)。 6、指定教材 《专题地图编制》黄仁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7、教学参考书

[1] 《新编地图学教程》,蔡孟裔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新编地图学实习教程》,蔡孟裔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现代地图学》,廖克,科学出版社.2003 [4] 《地图学》,张力果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应用》,王红、李霖,科学出版社。 [6] 《地图设计与编绘》,祝国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8、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 9、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1.掌握专题图的概念、专题图的分类。2.了解

(完整版)教学大纲范例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 学分:2 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英语 开课学科部:外语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学科专业核心课课程类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目的: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完成校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任务的本科学生,学制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大学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原理,增强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和拓宽外语习得环境的同时,提高学生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两种语言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使学习者具备两种文化意识,能够互补和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并将这种意识有效的运用在实践当中,开拓文化视野,拓展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及个人素质。 本教程依托“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国家精品课程,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本教程配套的教学支持网站(210.46.97.180/jpk)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练好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拓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有效的社会交际活动。1 培养目标: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基本具备语篇阅读理解能力,2500左右词汇量;基本掌握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基础理论。本课程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系统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对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理性的认识。虽然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理论并不匮乏,本课程通过对 Sapir-Wolf, Edward Hall, Scollon R., Larry A.Samover, Richard E.Porter, Geert Hofstede, Lisa A.Stefani, Fon Trompanar, Kluckhohn, Strodtbeck,等学者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讲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理论有所了解。第二,文化探源。本课程对比较典型的几种文化,如美国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等进行探究,了解这些文化中人们的不同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交际特点、言语及非言语语言的使用等,并进一步对不同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进行研究,使学生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案例分析。本课程广泛发掘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现问题,遭遇障碍的案例,以及成功跨文化交际的案例,给学生大量直观的、感性的实例,帮助学生建构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 Chapter 1 Culture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全国2014年4月自考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38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考察行为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影响,这是行动研究过程中的 A.预诊环节B.收集资料环节 C.行动环节D.评价环节 2.研究者对各个类别的研究资料进行统一的编排和修整,这是文字资料整理工作中的 A.分类归纳B.审查补充 C.摘要D.编整加注 3.儿童身高越高,其体重就越重。这说明儿童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 C.零相关D.任何可能性都有 4.以实证材料为依据并指出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的论文是 A.理论探讨性论文B.综合论述性论文 C.预测性论文D.学术报告 5.“学前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研究”、“幼儿园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等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属于 A.一级应用性课题B.二级应用性课题 C.一级理论性课题D.二级理论性课题 6.在学前教育科研评价中,对研究经费使用情况、研究设备配备程度等的评价属于 A.研究方法评价B.研究成果评价 C.研究条件评价D.研究目标评价

(完整版)00456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 方法;方法作为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准则。 研究;研究是指创造知识和整理修改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00456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核知识点【2014自学考试】 探索性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教育科学研究是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1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2要有研究假设和对研究问题具体明确的陈诉。3研究方法要科学合理4研究的创造性。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直觉观察期,第二个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分析为主的发展时期。第三个时期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综合发展时期。第四个时期;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变革时期。 第一个时期;直觉观察期。 古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特点1独特的儒家教育价值观。2观察与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3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4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

第二个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1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2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风格3心理学思想提供的研究基础4实验方法的初步运用 第三个时期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的发展1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个独立专门的研究领域2进步派与传统派进一步发展3研究方法实用主义倾向4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产生。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的四个基本特征;1提高教育研究的理论程度2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4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及体系结构 一按普遍适用程度分;1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即唯物论和辩证法2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运用多种科学的跨科学领域的方法论3适用于具体科学的方法论,是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内具体科学规律自觉运用科学方法论。 二按研究的目的分;1基础研究;2应用研究3发展性研究4比较与评价研究5预测研究 1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和创新知识,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从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2应用研究;应用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或有关理

测量与地图学教学大纲2011

《测量与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测量与地图学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4.总学时:54学时 5.总学分:3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测量与地图学》是高等院校本科地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际读图和测图能力。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原理与测量仪器的使用;地图学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并能根据制图资料提供的信息编制所需的专题图件。同时,培养出良好的野外实际测图、用图能力。 三、课程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引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测绘(测量与地图制图简称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任务、测量学与地图学所包含的主要分支学科;了解测绘科学的发展史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节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类 要求了解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整体及其表面和外层空间的各种自然和人造物体的有关信息。掌握测量学与地图学的学科分支体系,明确测量学与地图学的紧密关系。 第二节地图的产品 要求了解各类地图产品,尤其是4D产品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测绘科学发展概况 了解测绘科学发展历史,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第四节测绘科学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

了解测绘科学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应用领域及起到的具体作用。 第二章测量与地图学基础知识(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讲述地球椭球体参数、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小区域平面代替曲面的大小,测量工作简介;地图的特性与构成、地图的分类与成图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二、椭球体的大小与定位 第二节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 一、参考椭球的主要点、面、线 二、坐标 三、高程 四、我国的坐标基准与坐标系 五、确定地面点位的三个基本要素 第三节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面的影响 二、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 第四节测量工作概述 一、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地形图测量方法 三、控制测量的概念 四、碎部测量简介 第五节地图的特性与构成要素 一、地图的基本特性 二、地图的构成要素 第六节地图的分类与功能 一、地图的分类 二、地图的功能 第七节地图成图方法简介

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大纲.doc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职业素养提升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16学时 学分:1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职业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被忽视,学生被直接从学校人培养成为了企业人,造成学生超过基本职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缺失和不健全,造成学校就业难和企业的担忧。为了全面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开发了《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能够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该课程能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一个“职业人” ,弥补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培养的缺失和不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途径、以考试为终点的局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探究为途径、以综合考评为结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学生以教育主体的地位,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特色明确自己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亲身实践去主动验证所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38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随机抽样的主要方法之一是 A.随意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判断抽样 D.定额随机抽样 2.“如果环境设置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就没有教育功能(判断),现存的幼儿园环境设计不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则现存的幼儿园环境没有教育功能(结论)。”这种思维方法是 A.归纳 B.分类 C.公理演绎 D.假设演绎 3.以探讨理论问题、澄清理论思想为主要目的的论文是 A.理论探讨性论文 B.综合论述性论文 C.预测性论文 D.学术报告 4.关于学前教育研究假设,说法正确的是 A.假设不一定要有事实或理论基础 B.研究者不可能在文献资料分析中寻找到假设 ═══════════════════════════════════════════════════════════════════════════════ 环球网校——中国职业教育领导者品牌 1

═══════════════════════════════════════════════════════════════════════════════ 环球网校——中国职业教育领导者品牌 2 C.假设应可以检验 D.一个变量的关系也可以构成假设 5.公式S A.离差 B.标准差 C.方差 D.相关积差 6.在实际的教育情景中进行的教育实验是 A.前实验 B.真实验 C.现场实验 D.实验室实验 7.根据具体明确性原则,下列适合作为教育实验自变量的是 A.幼儿的兴趣 B.幼儿在绘画方面的潜能 C.幼儿的态度 D.幼儿的阅读时间 8.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就研究问题查阅相关理论书籍、论文等材料,这是行动研究过程中的 A.预诊环节 B.收集与讨论信息环节 C.行动环节 D.评价环节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9.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实施阶段工作主要包括__________、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形成研究结论三个步骤。 10.在研究活动中记录学前教育研究资料的方法主要有标记和_________、摘录、撰写文献综述等。 11.在观察研究中,观察指标一般有三种类型,即_________、定序指标和定比指标。 12.按测试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测验分为_________测验、成绩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四种类型。 13.教育实验过程和结果评价的主要指标有两个,即实验的_________和外在效度。 14.教育实验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操纵自变量、控制_________、观察测量因变量。 15.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个案研究法具有三个独特特征,即_________的独特性、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研究手段的多样性。 16.如果对4,6,7,9,11,11,15,20这组数据绘制简单次数分布表,当组数K=4时,则组距I=_________。 17.评价者在建立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标准体系时应遵循_________、可测性、精炼可行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地图学复习要点(考试重点)

地图学复习讲义 1地图: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学: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讨论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3数据预处理:就是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或将数据压缩、增加、保留主要特征;或对数据的使用进行取舍,以期适用于地图符号化和地图作业。 4地图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标注和各种说明文字,是地图的基本内容之一。 5非比率符号:符号尺寸与制图数据没有明显比例关系的符号称作非比例符号。 6遥感:从一定距离对地表或近地表的地物所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从紫外到微波波段进行探测,以达到识别目标的理论和方法,称为遥感。 7比率符号:符号尺寸与其所代表的属性数值具有明确的比率关系,这种符号称作比率符号。 8定位比率符号法:在定位符号法的定量表示中,通常使用点状符号面积大小与其所代表的数量成一定比率关系,这种符号的组合与配置称为定位比率符号法。 9连续比率方式:地图中每个符号的大小都与其代表的实际数值

按比率一一对应,这种方式称为连续比率方式。 10线状符号法:通常以线状符号的形状和颜色表示质量特征,以中心线或是轴线表示空间定位,也可以符号宽度表示定量特征,这种符号的组合称为线状符号法。 11动线符号法:以线状符号的定位和指向表示事物变动的路径和方向,以形状和颜色表示质量特征,以符号宽度表示定量特征,这种符号的组合称为动线符号法。 12质底法:全域连续分布的面状现象,可以按某种分类规则将整个制图区域的数据,用定名量表划分为多个互不重叠、性质不同的图斑,以显示制图对象的质量差异。它以线划表示分类界线,以色相或网纹表示不同的图斑,这种符号的配置方法称为质底法。 13范围法:局部成片或离散分布的地理现象是以真实或隐含的轮廓线表示事物的分布范围,以颜色、网纹、注记或排列分量等表示数据的性质和类型,这种符号配置的方法称为范围法。 14点值法:用形状相同,大小与其代表的数值成固定比率的圆点符号表达离散现象分布特征的方法称为点值法。 15分级比率方式:将制图数据按一定的数值间隔分成多个数组等级,并将各等级数组分别概括为具代表性的单一数值,依各数组的代表值按比率确定各等级符号大小,全部制图对象均以相应的等级符号表示,这种方式称为分级比率方式。 16地理图:地理图又称一览图,它的概括程度比较高,是以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