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传统文化课程结课论文13级人民调解 34号唐一笑

二〇一四年六月

用历史照亮前行的路,

拿传统沉淀浮躁的心!

浅谈诸子百家思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借鉴意义

——从法科生立场追问诸子百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2013级调解班 34号唐一笑

关键词:诸子百家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现代价值

摘要: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为指导今日的实践;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研究,是

为加强社会的建设。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思想,内涵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思想深刻,影响深远,对个人品质的形成,国家体制的建设,民族精神的取向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不可小觑

的影响。其内涵和思想,有着穿越古今的永恒价值,对当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

面面,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其以文化独特的渗透力反作用于政治、

经济、生态、社会等各个方面。让历史照亮今日,让走向明日的康庄大道,更加

坚定不移!

作为一名法科生,用法律人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思想,用法律

人的思维取其精华部分,移植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中国司法警官的后备军,用所学的传统文化课程知识,对以司法体制改

革为代表的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自身立场,运用所具素养进行深入解剖是十分必要的。本着对传统文化课程负责,对自己所学负责的原则;本着训练自己思辩能力,调动自己所学知识,对专业知识有所提升,对领域研究有所贡献的目的;本着原

创严谨,用心尽力的态度完成论文。认为时机上切合早日建成中央司法大学的学

校目标和前景规划,内容上符合传统文化所学知识,精神上符合中国梦伟大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国家理念。请读者浅笑盈盈,慢读娓娓。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的论证与产生过程

墨家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是具有开创性地位的。在这种世界观的催生下,实

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也是与其一脉相承的。党的建设经验,农村包

围城市道路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开创从根源上讲是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也是与墨家思想相通的。因为上述

都是坚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所得。重拾1978年做出这一重大转折的决心和勇气,对于当下深化改革显得格外重要。新一届中央领导层履新伊始,“深化改革”的

议题就提到了极为重要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做了先期准备,党的十八届三中

全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智慧,不失时机地做出了改革决议。决议经过多方

论证,反复酝酿,本着从实际出发,从国情着手,严谨的科学的态度与墨家思想

是吻合的。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内容

法家的著名人物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家集大成者韩

后附小赋,期末将别,一作纪念,二请斧正!

非子有云,“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

五蠹》。以李悝、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学改革派,身体力行,功不可没

这足见改革的重要性,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驱。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切合了法

家变法不断向前的思想。延伸到现代,结合时代特色做出全面改革的决议,某种

程度上与法家变革思想是同根同源的。当然,本人认为两种改革所处的社会环境,国家性质不同,代表阶级利益不同,不能同日而语。但正是结合了时代的局限性,这种超越时空的变革精神才有共通之处,也就更加宝贵了。因为它突破了局限性,正如我们研究刑法学,是超越国度、阶级、社会性质的,法源精神是永恒的一

样。

那么决议的内容是怎么体现墨家思想永恒价值呢?从逻辑建构来看采用总分

模式,清晰而具体,主次有分明。从社会制度为总抓手,结合五位一体具体方面

进行完整叙述体现了总分模式。道家解构建构,系统优化理论渊源已久。从道出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演化出两仪,四象,八卦。上参天,

下参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这是一种和谐的道法自然逻辑结构。而全面深化

改革的建构和谐而科学,是缜密思维,全面布局的结果,与道家思想,以及阴阳

家理论有一定关联。

三、经济领域的深化改革

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讲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儒家有阶级差异的仁爱思想。

这个核心思想运用到经济制度建设层面,就是坚持主流,对“非主流"兼爱非攻,即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

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此具体表述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

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地位,也必须毫不动摇

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当然,认为这种制度坚持,体现了儒家平等博爱思想。不可否认,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尊

卑有序,贵贱有别的阶级性仁爱。但我认为它的阶级性,在今天也是同样适用的

。为什么这么讲?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作为统治阶

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本身就具有阶级性。人民是国家主人,对敌人专政。所以,儒家有阶级性的仁爱思想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同样适用。

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的这一历史

生动实践。有了主心骨,才有能力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大力协同、共谋发展。

这一点拓展开来,也是我国国情的写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

集中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古代辉煌灿烂的繁荣盛世,以及当今的社会主

义建设取得的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换言之,就是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与儒家正统思想不谋而合。

关于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论述则更体现了诸子百家思想。八个字,统一

开放,竞争有序,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统一,体现了儒家大一统观念,统一方

便管理,有利资源调配。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已有另一

种实践。开放,引申一点,对外开放国策。儒家经典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也是一种广交知己,天涯比邻的

气度,开放之义,自在其中。在另一个层面上,儒家强调中庸之道,兼收并蓄,

有其巨大的包容性和协调性。开放搞建设,开门办市场是与这一点相容相生的。

竞争,儒道法墨等家传道布义都会通过游说、辩论、说理等形式,奔走于诸侯国,纵横于天地间。辩论有输赢,游说有成败,这种形式本来就蕴含竞争因素。而诸

子百家争鸣,各方云集,并行于世,一个争鸣,足以见竞争二字。有序,即建立

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礼,就很好的说

明了这一点。孔夫子发出周天下最长久,周礼八百年永盛不衰的感叹,足以见得

礼的重要性。对社会的有序化,市场的稳定性有可鉴之处。让权于市场就是让权

于人民,体现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今日的

生动上演,我想就是让权于人民,让改革红利为广大人民所共享吧。

财税体制的改革是经济领域改革的重头戏。此制度的形成,是墨家严谨治学

态度,对机械构造研究的缜密思维,对说理推论逻辑方法的生动演绎。为什么这

么讲?它立足于我国财税制度体制多次调整实际,立足于从“统收统支"到“分

灶吃饭"的包干制,再到“分税制"的沿革历程。是针对当前问题,现行瓶颈制定的。

四、政治领域特别是司法体制的深化改革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归根结底在

于依法治国,法治中国的建设,关键在确保司法的独立。这时,法家思想就有了

很好的借鉴意义。立法度,严赏罚是法家的核心。虽然其所述的法度指严刑酷法

具有强烈的阶级差异,但包含其中的法治精神与依法治国原则却具有很强的适用

价值,超越阶级。对权力要依法治权,关进法律制度的笼子。而廉政建设一方面

是依法治权,另一方面是加强干部的自我修养。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的美好愿景要求干部要修身齐家、格物致知,用儒家思想加强自身修为,在源头

上杜绝腐败,从思想上净化心灵。民主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本质上体现的是儒家民本思想,

让群众广泛参与,使人民当家做主。再一个层面上,政党制度体现的集思广益,

共同参与的精神,无疑是儒家中庸之道,兼收并蓄的另一种实践。

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司法体制改革。减少司法权力行使的行政干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法家强调法的重要性,法运行的独立性是

应有之义。这点足以见得,司法权独立性的重要意义,本次司法体制改革的良苦

用心。孟建柱同志做的司法体制改革的报告,其中释放的两个信号,一个是加大

人民调解的投入,另一个是加强警校生的入警比例。前者是将矛盾消化到基层,

充分考虑到司法运行成本,诉讼费用等因素,立足于当今社会基层矛盾突出,有

待迫切解决的实际。为人民减负担,让基层做调解,儒家的以人为本思想又运行

其中了。后者则让专业素质人才为社会司法实践多做贡献。一方面改善警校生工

作不对口,入警比例低的现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警校教育资源,进一步避免

学不致用,浪费教育投入的诟病。对于个人而言,作为当代警官大学生,应把自

己置于司法体制改革的前沿去思考。对于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发挥所学专长,献

身司法事业,展露专业能力,从而行使职业使命,学以致用,我想大概体现了儒

家因材施教的结果——因材报国吧。我们期待着中国司法阳光运行,中央司法大

学早日建成,司法警官的后备军,吟鞭东指,乘风破浪!

五、其他领域的深化改革

杂家素以吸纳多方,为我所用而著名,它主张“兼儒墨,合名法"。《吕氏

春秋》,一字千金,经天纬地,林林总总。这本著作的历史地位是以其独特的贡

献与作用而确立的。结合今日的社会治理体系改革来看,其思想也有一定的体现

。社会治理是个综合的体系,本身就具有的丰富性,多样化特征。其中有法律手段,行政力量,社会舆论等,这就要求治理上要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很高的兼容度

。其中有一个原则贯穿其中,那就是我们法律人永恒的追求——公平,也是社会

治理的重要目标,社会保障的一大原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公平的合理内涵是儒

家平等思想的不二外延。

生态文明建设改革,这个提法很新,统一于五位一体建设,是充满活力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这种保护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可以说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

渊源颇深。而道家思想的精华之处,我想除了人生态度上的深刻哲学外,还有就

是这种可持续的友好型生态观。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它的现实性、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南海问题日益突显,主权捍卫刻不容缓。国之不存,民将焉附?毛泽东主席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已

经论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而近代以来,一次次反侵略战争,

一次次变法图强有力地说明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性。我们追根溯源,以孙膑

孙武为代表的强兵保国一家是符合这一思想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练兵之法,在几十年来的

国内外战争中有多重多实践。游击战、地道战、攻坚战等战术的运用取得一系列

胜利。谈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学作用不可忽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现代化人民军队正在形成。我们紧邻常胜万岁军,对军队纪律严明,有着深刻感知。而纪律严明,法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在依法治军又演化出来了。

有几个点,需要提出来,不知准确与否,仅供参考。道家的矛盾统一论,即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变。孔子问道于老子,舌头比牙齿更坚硬已经体现了。在哲学层面上看,事物在矛盾中不断发展,坚持两点上的重点论,抓住主要矛盾,坚持重点中的两点论,全面把握矛盾,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正确性,不容置辩。在实践上看,在当今的改革中已经有了很好的运用,全面的把握。我想,不仅对国家层面改革有借鉴意义,对个人,特别是我们将做调解、事法律的法科生更有指导作用。被告不一定有罪,原告一样可能有责任。

墨家创始人墨子是工匠出身,对机械构造的研究很有建树,引申为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我认为这一点是共通的,古代封建社会,由于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小农经济的土壤,闭关锁国的决策,导致科学技术的长期萎靡不振。不可否认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发明创造,是有首发性。但后期大力发展,成批生产堪忧。而且出现的领域单一化,农业生产、文化领域等偏多,工业生产、国防建设等甚少。与后世被侵略,遭挨打不无关系,与儒家思想长期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不无关系。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终于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属不易。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想墨子看见今日之景,一定会其喜洋洋者矣。

孔老先生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我们欣喜的看到素质教育遍地开花,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文理不分即将实行,一科多考势在必得,高校改革呼之欲出,希望工程步步推进,教育成本不断降低,地区差异与持续减少,三免一补早已实行。在我们学校来看,助学贷款,各类奖学金,学费偏少,都体现了教育体制改革红利为我们共享,儒家教育思想为今世所用。

写到这里,能力有限,时间无余,望吾及后来者再行探讨。写这篇论文,心里忐忑不安。界内找不到同行者,学者对诸子百家思想当代价值研究的很多,但专注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切入点的暂未找到。可能我们研究还不成熟,或是种种原因学者们文章著作还没发表出版。我渴望读到同行者的高作佳文,因为我的学术水平还很不够,专业见解还很肤浅,这种大切入点还把握不住。但我认为,此正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让我被后来者耻笑吧,算是为学术而献身,至死不悔。也正是因为我是学生,读者会包容我的错误观点、有限水平,并提出宝贵意见。也正是因为我的立场,我可以从我的观点、身份加以剖析,妄加评论。我还是坚持作为一个法科生,作为一个就读于司法类警官学院的警官大学生谈这些是有必要的。这既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人生定位的体现。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我想,我应该并不是孤独的。

面对诸子百家思想,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更多的是批判继承,为今世所用。

我们正处于社会改革,中国复兴的关键时期。用历史照亮前行之路,拿传统沉淀

浮躁的心。这篇论文有些地方确实不入格。但我的观点想法已经表达了,此愿足矣,此心安矣!我垫起脚尖,眺望沧海,那传统文化的风帆正伴中国巨轮,开足

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力,向水天一色处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哦,那里一定日出沧海,霞光万丈!

参考文献:[1]常兆玉.中国传统文化要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阎光亮.新编形势与政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3]新华社.全面深化改革决议[N].人民日报,2013-11-16.

[4]刘承俊.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J].南方论刊,2009.

中国大梦赋

中华千秋梦,炎黄万世歌。紫气东来,应是人间圣土;仙

鹤西归,原来极乐世界。上溯人皇,前追盘王。夸父逐日,

夭夭桃林光明梦;娥妃奔月,夜夜清光飞天思。挖心比干盼圣王,投江屈子笃明皇。儒布仁义,法效酷刑,墨尚博爱,道

法自然,悉为所梦,各自奔忙。兴周八百载之姜子牙,匡汉

四百年之张子房。忠则尽命之辈,出则济世之材。伟哉此公,千古一人!东和北拒,水面用火攻;六出七擒,一心酬三顾。太平天下,帝王心事。贞观开元连康乾,文景汉武又百年。

良师苇编三绝遗良风,益友高山流水传佳话,忠臣北海羝羊

望汉土,明主君舟民水承圣德。百朝兴废缩亳端,万民疾苦

奔笔上。君者,臣者,师者,友者,梦之,逐之,向之,思之。公子王孙,帝王将相,迁客骚翁,庶民富贾,情有所向,心有所梦。

墨洒当代,梦回今世。黑手创业惟艰苦,万里长征头一步!三十五载沧海变桑田,六十四年风云度等闲。富民强国

胸中装,中华复兴肩上扛。沿海开放起步早,西部开发效果好。神州嫦娥游天宫,奥运世博住浦东。三个代表出奇效,

科学发展似仙药。兴中华任重道远,壮华邦路阻时长。十二

五春潮滚滚,中国地战鼓擂擂。党委政府群众路线,中央地

方中国梦想。“两个百年”势在必得,“五个文明"齐头并进。十八大开指明方向,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党风政风清廉风,听民利民只为民。悠悠万世,中国大梦,惟此为大。兹告四

方,跃马启航,来日方长!

河北燕赵地,保定冠军城。青年,乃民族之砥柱,系邦国之兴衰!主席有云,青年似晨起之阳;梁公引言,我辈与天地不老。余书至此,思接千古,心翻汪洋,登高一呼,寄语儿郎。记文传语前辈路,借墨大光青年途。后之览者,群英堂堂。盼我青年,铸中流之砥柱,扬国威于环宇。同心同德同成大复兴,亲力亲为亲铸中国梦!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食物、酒、茶【摘要】古往今来,饮食是人们生活的第一要事。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本文就针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展开介绍,分为中国传统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饮食的特征四部分。 【关键词】饮食酒茶传统文化文化特征 【正文】 民以食为天,人类必须以饮食维持生命,然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说到饮食文化离不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饮食也从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要,逐步形成一种社会习俗,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传统的食文化 (一)主食与副食 以谷类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的饮食

特征。我国自周代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汉民族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粮食作物的种类很多,主要以“五谷”为主。“五谷”主要指黍稷菽麦稻。 1.种类 黍,古文献或称之为“穄”,今西北地区称之为黍子, 糜子,籽实橙黄色,性粘,去皮后 称黄米子。在古代,稷与黍并列为 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指籽 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北方 人称它为谷子,就是今天的小米。由于它抗旱能力极强,所以多栽培于古代的中原地区,成为北方地区一种最为普遍的 粮食作物。正因为这 样的原因,古代的帝 王、诸侯祭祀的稷与 社(土神)并称为社稷,用以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菽,豆类的总称,它的栽培历史悠久,西周就有菽豆的种植,而且产量丰富,《诗经·小雅·采菽》中记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描写大豆收成的时候,一箩筐一箩筐的搬个不停。菽豆耐旱,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 麦,种类很多,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其中,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专业: 姓名: 学号:

人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具解放性的。它不仅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论,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实验科学家的所有研究。 ——美国哲学家格拉斯·德·拉古纳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文化和人,其主要的代表理论为: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主义、文化与人格、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新进化论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为个中翘楚。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简单点说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博厄斯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把文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化的企图,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经验、证据之上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只是反映出某些人的“种族中心论”观点,这些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他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自己的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继博厄斯之后,许多文化人类学家都从文化和个性发展的角度阐发了文化相对主义观点。例如,露丝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各种文化同样都是有效的,现代文化和原始文化都是同样的实现人类潜力的方法,不能认为现代文化比原始文化更为先进高级,不同的文化并无优劣高低之分。而行为的是非标准也是相对的,被一种文化当作异常或病态的行为在另一特定文化体系内却具有特定价值。 对于文化相对主义的“本性”,赫斯科维奇曾有一段精辟的描述:“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尽管文化相对主义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模式,肯定了异质文化的多元存在,有利于比较文学在向比较文化学拓展时,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但其观点中也潜藏着一个悖论:如果所有的文化系统都满足于自身的价值标准,必然推导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最优秀的文化,于是会固守自己的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它文化,结果导致文化孤立主义。而且,文化相对主义无视基本的事实,看不到历史上所有文化的发展都是同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包括异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

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

文化人类学论文: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文化人类学论文: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摘要: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密切,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社科群。系统研究二者关系对于更好的把握这两门学科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社会工作;差异;共通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2-2589 (2011) 14-0065-03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这个名称是由希腊语中表示"人"的"anthropos"和表示"知识"、"学问"的"logos"合成的,意思是"研究人类的学问"。人类学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分两大部分: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涉及到人类的来源、形成、演变、人种等人体方面的部分称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相对于"体质人类学"而言的,是研究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现象。"它研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不同人类群体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作出解释,应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和解决现代人类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 社会工作是由social work翻译而来,源于西方,"是指一种有关促进个人与社会福利的措施,乃至包括各种教育、卫生、保险及其他公益事业"。西方有关社会工作一词

的使用,住往是与社会服务、社会福利、公共福利相通的。作为一种助人的活动,其目的是帮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文化人类学是以人类的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人类总是拥有文化并永远生存于社会之中;人、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因此,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工作经常面临相同的课题。并且学者们常把文化人类学称为社会人类学,或把社会人类学视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社会工作在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观察到的人的行为来研究现代社会中的人及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却永远是描述全部的人的行为和解释各种文化之间的异同。"因此,它不仅对世界上处在不同社会阶段的人类的行为进行研究,而且也分析研究当代社会中人的行为和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原因。在这一点上社会工作与文化人类学接轨。当然二者的紧密联系并不能掩盖它们本身的特色与独到之处,尽管二者都密切关注并研究,但研究视角却不尽相同,比如社会文化人类学一般侧重研究文化传统及其内容,而社会工作侧重研究行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基于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全面把握,既看到二者在产生背景、研究对象和范围及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又不能忽视二者的共同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中国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文化之 中国传统服饰 园林10-2班李焓 学号:100314216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服饰被排在了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其服饰的发展历史,在古代神话、小说、诗词、绘画和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录也随处可见。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也不断的演变着,历代服饰不仅朝代之间有明显变化,同意朝代不同时期也有显著不同。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从远古至近现代民国时期的服装发展历程,通过不同时期人们的服饰,窥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 1、服饰与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思想情感,视生命在一切事物之上,其他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服饰作为保护身体的物质,不单是保护身体不受伤害,还有一种不可淫乱的意义。除了唐朝女性服饰,中国大多数传统服饰在穿戴上都不能过多暴露自己的身体。对妇女的要求可以说到了极其严格的地步。就是认为女性的任何部位如果裸露,都会产生“性引诱”的后果。因此在服饰的设计制作上,一般地说都采用宽松的款式,使一些突出的部位变得平坦,如乳房、臀部、肩膀、大腿等。 中国传统服饰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穿着得太过暴露或穿着不当都是不礼貌的,或者可笑,或者使人误解。有的地方穿衣服不戴帽子是不礼貌的,而且不能随便脱下帽子,进屋也不能脱帽子;也有的地方,进入室内不脱帽子反而是不礼貌的。汉族在帽子上也有不少规定,如:不能歪斜地戴帽子、不能带两个帽子等。 2、服饰创作的审美观 中国传统服饰不管是朴素或华丽、粗犷或细腻、单纯或艳丽,都存在着追求完满的观念。无论是装饰品还是服饰,都可以的追求完满。服装的穿着要整齐成套,上装下装要调和。所有的服饰要有机配合,小到一副耳环,在色彩、样式上都要配合的完整无缺。有的地方的女子必须穿裙子,不穿裙子只穿裤子会被当做下人女婢看待。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所追求的不仅是感性的,而要在理性上也符合生活逻辑。对服饰的穿着理想,以生活上的需求为最基本的准则,如安全、保护、稳定、美观、尊卑、性

人类学期末论文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论文 题目:基于生态系统模式视角下浅谈家庭 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影响 指导教师:李晓芳 学生姓名:张锦滨学号:20153320143 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完成时间:2017年6月10 日 2017年6 月10日

目录(黑体四号) 中文摘要 (3) Abstract (3) 正文 (4) 一、家庭的涵义与类型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 (4) (一)家庭的涵义 (4) (二)家庭的类型 (4) (三)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 (5) 二、家庭在各个生命周期对人的主要功能的表现 (6) (一)处于形成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6) (二)处于成长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6) (三)处于成熟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7) (四)处于衰老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7) 三、个体对家庭的影响 (8) (一)个体影响家庭的形成 (8) (二)个体影响家庭的结构 (8) (三)个体影响家庭的文化 (9) 四、建立和谐家庭的对策 (9) (一)发挥良性家庭文化的作用 (9) (二)建立有效的家庭沟通系统 (10) (三)加强对家庭中的每一个体功能的认识 (10) 参考文献 (11)

基于生态系统模式视角下浅谈家庭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影响 摘要: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存在单位,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和群体形式。家庭不仅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在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社会与个体之间存在相互密切的联系。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模式的思考方法,以核心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家庭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影响,在家庭形成,成长,成熟和衰老等生命周期中人的行为的表现,同时对社会中存在的特殊家庭和病态的家庭结构模式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如何在新型社会中完善家庭结构,增强家庭的功能性,实现人与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家庭家庭生命周期人类的行为生态系统模式 Abstract: Family as the existence of the most basic unit of society,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most important form of system and the community .Family is not only for living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 but also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Family, society and individual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Model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system thinking method to the nuclear fami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famil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family formation, growth, maturation and aging life cycle, such as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behavior, and exists in the society of the special family and morbid family structure model were analyzed, and tries to explore how to improve the family in the new social structure, enhance the functional sex of the family,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and among people and family and society. Key words:family family life cycle Human behavior Ecosystem model 人是在社会中生存而离不开社会。作为一个人,我们身上体现着鲜明的社会性,我们的性别,行为规范都是社会所赋予的。所以有人会说,是社会让我们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成为真正的人。而人最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性应该是在家庭这个摇篮中。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元素,不仅承载着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活动需求,同时也在不断塑造人的社会性。家庭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们一生下来就在家庭这个环境中生存,当然这里不讨论比如狼孩等个别一生下来就不被社会“熏陶”的“人”。可见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在人出生后就开始伴随并不断强化。而家庭随着个体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每个发展阶段的家庭对人的功能也是不同的,同时不同的家庭结构也影响着人的发展。 本文以家庭作为人的活动载体,用生态系统模式的思维方法,通过家庭与个人的相互影响,重点论述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对家庭的反作用,试图探讨更为合理的、和谐的家庭与人的关系。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文化人类学 (英文):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 二、课程内容简介 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和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分析特定的文化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3 课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地位及研究意义,掌握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掌握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的概念。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学科概述:什么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1 课时)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1 课时)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普同型,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1 课时)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3 课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典进化论、船舶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以及解释人类学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理解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摩尔根、泰勒、博尔斯、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分析理论

文化人类学论文

关于藏族婚姻制度的学习 关于当今世界存在的一妻多夫制,即藏族的一妻多夫婚俗无论从文化影响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最为引人注目。 对于任何一种生命,其生物特性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共同决定了其生存方式。是一些因素导致该物种中不同种群生存方式的不同,因为同一物种中不同种群的生物特性是基本相同的。 一妻多夫制 一般观点认为,“所有亲属和婚姻系统中都有一个明确其乱伦禁忌的基本核心”,这对构建一个社会结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以达尔文主义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和“灵长类动物” ,人类是最不倾向于多夫制度的物种之一。从这种观点出发,人类多夫制之特别稀少就不奇怪了。 一妻多夫制的起源 关于一妻多夫制的起源,有两种矛盾的观点。恩格斯很早就提出“群婚残余论”,他指出:印度-西藏的多夫制,也同样是个例外。有学者提出假设,西藏及其周边的一妻多夫制、印度南部及斯里兰卡的一妻多夫制,很可能源于古代印度。有学者认为“在某种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 作为一种适应,一妻多夫制能够产生出来而不依赖于历史的延续。” 从逻辑上讲,以下三条是不争的公理: 一、多夫多妻制(群婚)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夫一妻现象; 二、一夫多妻制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一妻现象; 三、一妻多夫制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一妻现象。这样我们就可以发

现,这四种婚姻制度之间的关系:始于原始混乱的性关系(多夫多 妻),终于一夫一妻;在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特殊变化,一妻多夫既可能是原始群婚残余,也可能是从一夫一妻转化过来的。 由于藏族历史上没有实行过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所以藏族的一妻多夫可能源于:原始群婚残余使得一妻多夫一直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生存环境、经济制度)促使一夫一妻部分地转化成一妻多夫。 藏族婚姻 藏族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凡父系血亲的男女,绝对禁止通婚和婚外两性关系,否则要遭受严厉的惩处。姨表、姑舅表之间也禁止通婚。一夫一妻制是藏族的基本婚姻形式,但也有古老婚俗的残存。藏族婚俗演进状态的痕迹显著。 多偶制与单偶制并存的婚制 藏族的青年男女,多通过婚前的情侣和着桑关系建立感情,然后缔结婚姻关系。但是,正式结婚有的是以当事人的意志为主,有的则以父母的意志为主。以父母意志为主的婚姻,有的是拒绝当事人的要求,由父母为其另选配偶;有的父母通过媒人说合,缔结秦晋之好。不管通过何种途径结婚,藏族各地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禁止近亲联姻,讲究门当户对,索取彩礼等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婚礼选择吉日良辰举行,由男方请喇嘛占卜决 定。结婚仪式隆重、热烈,男女双方要在佛 像前磕头才算婚姻成立。 多偶制与单偶制并存,是藏族婚姻的另一大特点。多偶制婚,包括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两种。多偶婚家庭占家庭户的比例不大,而且各地也有差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儒家思想浅析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源自希腊文,由“人”和“学问”两个字合成,意思是研究人类本身的学问,伴随西方国家全球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产生,最初的人类学家借助殖民者的文字记录展开研究,被称为“扶手椅上的人类学家”。人类学是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是研究人的起源与发展,包括人的体质与文化及其发展变迁的学问。1897年美国华盛顿人类学学会成立标志着人类学科地位最初确立。 文化: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由耳濡目染产生出) 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体质人类学 考古学 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 民族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欧洲) 狭义:对异文化的共时性研究 社会人类学(英) 广义:对不同时代(考古学)不同地区(语言人类学)不同民族(民族学) 考古学:通过发掘研究古代人类的物质遗存来重构历史上不同文化群体的社会生活,探讨人类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 语言人类学:研究语言,或借助语言学的成果达到深化认识人类文化的目的,认为族群语言与族群的社会结构思维模式、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内容密切相关。因而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像符和文化资源,认为语言反映了群体和个人的分类方式、思维特征和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语言人类学所研究的语言是社会构造的一部分,体现了人类的能动作用。 民族学:更多的关注人类文化现象,侧重于“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分析这些异同产生和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于当地人的现实意义,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从而不断完善人类的知识体系。(对人类的认识) 考古学:研究过去的人类文化 语言人类学:通过语言符号研究文化 民族学:研究现在的人类文化

对文化人类学的看法

认识社会学之根本——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这是文化人类学最根本的定义,也是我在学习文化人类学以前对于文化人类学的全部理解。简单来说,在我看来文化人类学就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再大一点也可以算作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但是该怎么样理解这门学科、如何去剖析这门学科与社会学内在的联系、学习这门学科能够对我们的社会学学习提供怎样的帮助、以及我们该如何学些这门学科,这些问题我都没有真正思考过。 在上过文化人类学的课程,以及阅读过课程教材和少量的相关书籍以后,我对文化人类学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对于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有课属于自己的认识,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角度来探讨人及其文化发展的脉络、规律,研究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课题的综合性学科,是一个研究范围极其广泛的学科,用徐杰舜先生的说法,文化人类学就是一个"千手观音",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既然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特殊角度来研究文化和人的学科,所以,我认为,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对于学习文化人类学的人以及文化人类学工作者来说,无疑都是很重要的,也是相当基础的问题。在文化人类学领域有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民族学家。考古学家通常从过去的文化出发研究物质对象,试图以此解释人类行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文化借助语言得以维持并代代相传;民族学家研究已观察到、体验到的文化,与他们想要了解其文化的那些人进行讨论。这决定了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是一门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涵的综合性学科,与我之前认为的文化人类学就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枯燥无味的学习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奠定了我现在对于文化人类学学习的全新态度。 所有文化历时而变迁,有时因为他们应付的环境已经变化了,有时由于外人的入侵,或者因为文化内部的价值已经改变了。虽然文化必须变革以调适于新的环境,但是变革中未预见到的后果对社会来说有时是灾难性的。人类是社会成立之根本,而文化亦是名族得以延续传承的之保障,将二者合而为一的文化人类学也是一门了解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一个基础性的学科,这样的课程的学习,更加倾向于拓展个人的视野,让其能够从更加宽广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学、学习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学科,这种学科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本身的知识积淀,以及其自身思考问题的宽度有很大的关系。这也进一步肯定了文化人类学的学习对于学习社会学的我们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 撇开其与社会学的联系不谈,这门学科的研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好处也是值得肯定的。文化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保证。它通过其成员的繁衍,为生物的延续提供保证。它使新成员濡化,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用的成人。它维持其成员之间的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意识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

文化人类学期末论文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 ——我眼中的民大校训 在 文章的最前面,我得说明的是,尽管我在这里让文章尽可能地符合老师所安排的要求,我还是不愿意把它当成一篇实质意义上的论文来写作。事实上,我更愿意将之当成一篇散文随笔般地一路写来,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最真实地表达我内心的想法,也才能更真实地去接触、去体会我所想涉及的这个话题。 这里我想谈谈关于我们的校训。原因很简单,一来因为这本身是属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算不得偏题,并且它还在老师的几个范例之中;其次这是校训更改以来,我一直对之难以认同。照直说,我并不认为这一句新校训比“团结求实文明创新”在哪方面要强。因此我只能产生这么一种理解:新事物果然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它是必然要替代旧事物的,不管它们之间的对比如何。 但现在我得说先前的那种想法更多的是来自我对评估期间“正名活动”引起的连锁反感,正如中主楼前那一块刻着“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石碑被砸时我对什么都看不惯一样。但在事情过后这么久,理智的说,我不得不觉得当时想法很肤浅——“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确要比“团结求实文明创新”要来得合适。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很大度的两句话,其中含义深远,意蕴深长,他有着他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文化背景,也有着不一般的实际意义,同时,它还是费老所认定的文化人类学的学习指导方针①。下面,我具体地说说我眼中的“美美与共,知行合一”。 一历史渊源 美美与共—— 我校已故名誉校长费孝通老先生于1990年在80寿辰聚会上,提出了这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和谐观点。其含义大概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 ①《社会文化人类学丛书.总序》[C]云南民族研究所著云南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9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文化人类学 (英文):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 二、课程内容简介 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和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分析特定的文化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地位及研究意义,掌握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掌握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的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学科概述:什么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1课时)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1课时)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普同型,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1课时)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典进化论、船舶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以及解释人类学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理解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摩尔根、泰勒、博尔斯、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分析理论 第一节历史建构理论:古典进化论(摩尔根、泰勒的理论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 结课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总结 这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门课中,老师并没有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把课堂交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课下自我学习,准备演讲,在上课的时候进行展示,使我们真真正正的了解和学到了知识,十分欣赏老师的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就对中国文化传统充满了兴趣,然而在我读大学之前根本很少在课堂上接触这些东西。作为一名工科学生,平时少有机会能接触的这些东西。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离我们很遥远,和我们生活不相干,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联。 要想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1988年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那我们怎样去看待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比如古人对于“言”和“行”有过精辟的论述,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要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相反,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阻碍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东西必须剔除。近年来,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盛行,而冷落了象端午节,清明节等这样一些传统节日,不知城市里现在还有多少人自己包粽子,去看赛龙舟?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在面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毕竟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应保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其次就是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面向现代化、

影视人类学论文

影视人类学论文 通过对影视人类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课程中的精彩环节,我对这门课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通过对影片《史前一万年》和《盲山》谈谈影视人类学。 第一篇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电影《史前一万年》,作为一部影片是不完美的,它没有影片中描述的爱情那么完美。其所描述男女主人公历经生死,终成眷属——有情人历尽坎坷,方见彩虹。这与我们国家传统词曲作品中的先苦后甜,喜剧式结尾,皆大欢喜是一个意思。给观众很大的满足感,个人感觉这点是最让我欣慰的。 爱情,一个永恒的话题,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太多的历史事件是和女人分不开的。个人认为,女人的伟大就在于她被赋予孕育下一代的历史使命的同时,成就了身边的男人。“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优秀的女人”在影片《史前一万年》得到了再次印证。 勇气是一个贯穿全篇的主线 年轻的猎人为了找回被抢走的恋人,在漫漫追踪之路上,他们不断面对史前猛兽的袭击,并要与恶劣的大自然作殊死搏斗,他的勇气也随着每次的“战斗”而与日俱增。在即将结束长途跋涉的时候,他

们发现了失落的文明,此时,男主人公也终于明白,他的使命不仅仅在于营救自己的爱人,而是要拯救整个人类的文明…… 又一个高大的、无畏的英雄形象在我们面前诞生了。我们为之热血沸腾,呼吸加深,喜悦之情尽显脸庞。 我们的日常生活太功利,太现实,遇到的自私自利的人远远多于讲无私奉献的人。虽然,现实环境是这样,但这并不表示我们的生活不需要英雄,相反,正因为如此,影片《史前一万年》才更能打动观众的心,使之与之共鸣。 成长是环绕主题纵贯全篇的完美句号 看完整部影片后,我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影片就播放完了,感觉很轻松,很难得看完一部电影后会让我会觉得轻松,应该说我好久没那么放松过来。 《史前一万年》整部影片一直以先果后因,再又由结果转换到原因的手法,给观众展示编导所要表达的主题。 影片开始,预言颇多,观众可能会不知所以然,但当你看到影片后面,你会很自然的明白,并不由感叹:“哦,原来是这样的啊!”比如,为什么猛犸象来山谷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为什么长四条腿的怪兽会接连抓人,为什么会和老虎说话的人能拯救部落,又为什么有猎户星座疤记的人会……太多太多的疑问都随影片中男主人公的不断成长而将那些疑问的答案在不经意间,又以很顺其自然之感诠释给观众。 影片最后,“老妈妈”将自己的生命以一种不能以常理来解释的方式给了女主人公,使得故事完美结局。个人感觉这就是成长。生老病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