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探索《学记》中的教学观与现代师生双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探索《学记》中的教学观与现代师生双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探索《学记》中的教学观与现代师生双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作者:干芳洁陈树生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第01期

摘要:《学记》强调教与学两者并重。首先,“教学”是作为一个词组出现在《学记》里的;其次,《学记》强调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三,《学记》提出了要“尊师重道”;最后,《学记》揭示了“教学相长”的教学规律。通过研读,发现《学记》的教学观与师生双主体思想不谋而合,师生双主体思想明确体现了《学记》中的“学学半”、问答等思想。

关键词:《学记》;师生;双主体地位

一、《学记》中的教学观

《学记》强调教与学两者并重,他们各是教学过程的半边天。首先,“教学”的出现是作为一个词组出现在《学记》里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肯定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学记》提出了要“尊师重道”。《学记》认为教师是学生的点拨者,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高尚的事业,理应受到尊重,即《学记》所说的“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第三,《学记》强调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学是教学得以成立并取得成功的基础。《学记》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认为玉可雕琢成美器,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美的质地;人可学成才,也是因为人像美玉一样,具有善的本性。以玉类比,认为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长为有用之才,这就充分肯定了人的自觉能动性。最后,《学记》揭示了“教学相长”的教学规律。《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就是说,要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才能得到提升,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二、师生双主体地位体现《学记》“学学半”

《学记》在论述教学相长原则时提出“学学半”的思想,其中的“半”字告诉人们,教和学原本存在于一个事物之中,是由于“物中分”而成的,说明二者是一个统一体中的部分,它们既在一个统一体中,当然具有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半”还揭示了教和学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不可畸轻畸重。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要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就须正确处理两个主体因素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人们能用正确的观点看待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因此,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主体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作用,缺少任何一个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便会中断,只有使二者有机结合,才可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是双主体教

学观的基本内涵。对于这一观念,教育史上曾出现不同的认识偏差,形成了“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两种观点,而这两种观点都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学学半”思想同两种极端观点相比,充分体现出双主体教学观的本质特征。

三、师生双主体的互动正是《学记》的问答思想

《学记》以“撞钟”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这里的“叩”是指学生提问,“鸣”是指教师的回答。

《学记》提出:教师要“善待问”,更要“善待答”。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问”既是起点,又是过程,更是目的;“答”既是终点,又是方法,更是新一轮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应以“问”为中心,围绕“问”而展开师生的“答”,既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要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研读,我们可以总结出师生双主体思想正是源于《学记》里的主体间平等与自由观念,即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展开教学。当我们强调要改革创新时,就会发现目前我们所做的工作仅是回到《学记》所开创的道路上去。由此可见,《学记》是货真价实地实现了双主体教学观,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要让《学记》精神发扬光大,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参考文献:

[1]潜苗金.中华经典诵读:学记[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甘民.“学学半”教学思想蕴含新探[J].益阳师专学报,2000(6).

[3]孟永伟.探索《学记》对当前教学的现实意义[J].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

[4]张传缝.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教育散论[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作者简介:

干芳洁(1987-),女,四川简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陈树生(1963-),男,四川岳池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