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5年国考最新时政热点】“共建生”:权贵笼罩下的择校阴影

【2015年国考最新时政热点】“共建生”:权贵笼罩下的择校阴影

“共建生”:权贵笼罩下的择校阴影

2014年8月2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标准称,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这是教育部今年第四个“就近入学”的文件,也是继四个月前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后,再度对就近入学提出的指导文件。其措辞愈发严厉,明确提出取消“共建”,堪称“史上最严”的择校令。

由此,以北京市为典型的的“小升初”入学难的问题似是得到了转机。而“共建生”,这个代表教育特权的、有着数十年历史词语的取消,也标志着教育平权的推进。从20世纪50年代的“干部子弟小学”到“条子生”,再到“共建生”,资源的不均导致教育公平的逐渐失衡,上优质学校成了家长经济实力和社会背景的较量,权力的大小对等成资源的优质与劣质。破除教育特权及不公一直是改革困境。如今教育部全面取消“共建”,被权贵把持的小升初择校阴影开始褪去,但教育资源的均衡仍旧漫长,艰阻重重。

起底“共建生”:教育特权的膨胀变形

所谓“共建生”,是指一些强势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满足员工子女入学,通过单位赞助钱或物的方式,与知名中小学建立“共建”关系,从而获得学校每年一定的入学名额,实现双方“共赢”。近二十年来,“共建”有愈演愈烈之势。但追溯源头,“共建”并不是凭空产生。

这种特殊的学校形式旋即就在1955年被通令取消,原因是与“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相抵触。然而,取消干部子弟学校的设置,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了干部子弟的教育“特权”。实际上,优质教育资源一直是权力寻租的重要对象。及至上世纪80年代,身居要职的领导人给重点学校负责人批条子,要求子女入校就读,渐渐发展成了“条子生”。

1998年,北京市小升初取消了考试,实行就近入学和电脑派位,似乎在政策层面阻断了特权阶层子女的上学路。但政策迅速变形,重点学校与权势部门以“共建”的名义招收“共建生”,少数人公开优先享有优质教育资源。2003年,一直暗地运作的“共建生”第一次直接出现在北京市教委的政策文本中,名校与国家部委、大型国企等权势机构展开了正式合作。“共建生”成为教育特权的最典型代表,从正式诞生之日起,共建生就以蓬勃的姿态恣意生长,发展到今天,共建的单位也从原来的部委机关发展到现在的各行各业,房地产商、街道、派出所等。

“共建生”的利益圈子

在小升初的战场上,教育部门公开反对“占坑”,曾多次出台规定称学校办“占坑班”就属违规行为,将严厉处罚。但较为遗憾的是,“占坑”的最大表现“共建生”仍旧平稳发展,不为所动。前述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都曾发文批评甚至取消“共建”,但雷声自1月擂响,前后断断续续持续近8个月,直至近日才最终落定。拔除特权的头筹就已几经波折,改革的困难可想而知。

取消“共建生”,要害是限制权力,取消国家部委、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这一特权。毫无疑问会触及已经固化了的特权阶层的根本利益。尽管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共建生招生上的种种弊端,但真要采取措施时,就会招到某些部门的“施压”。而且除去上述理由,北京市各级教委也可因“共建”直接获取利益。央视“聚焦小升初”调查中,曾明确提到共建费会先交教委,直接打入其北京银行账户,最后通过教委将共建费的百分之七八十返回学校。

此外,共建生从诞生发展到现在,涉及的利益阶层已绝不止于特权阶层。共建名额可以转让,权力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仅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以共建的名义入学,还可以通过自身力量疏通学校与共建单位的关系,帮助亲友等通过自掏共建费用,以共建生的名额进入学校,社会优势阶层,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来享受优质教育的盛宴。另一个紧迫的现状是,北京多半最好的中小学——如北京实验二小、中关村三小、人大附中、四中、二中等,均是参与“共建”的学校。2012年,一份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北京市“小升初”择校热的治理:路在何方?》报告中披露:“以北京八中为例,共建生占录取学生比例的17%。“共建生”利益共同体的圈子越圈越大,教育特权逐渐膨胀。权贵与学校建立了透明的共建圈子,不透明的仅仅是共建的门槛、招生的比例与其间的利益流动。

反腐风暴下的取消“共建”

此番教育部明文取消“共建生”,能够冲破重重阻隔,打破利益屏障,无疑有反腐的大背景助力。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教育特权难免产生教育腐败,仅凭“共建生”名额转让一项,即可产生庞大的钱流。另一个较为重要的背景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此前,我国从1993年开始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却一直未能实现。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直到去年,这一目标终于实现。

此外,优质高中通过名额分配,扶持普通初中等。各个区县都增加了不少九年一贯制的对口部署,对孩子的成长路径进行了前期的规划。目前强势权力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大部分都已经拥有优质学位,也是另一不可或缺的因素。另外,针对外交部、商务部驻外人员子女所作出的特殊政策,以及对“特长生”政策留口子的做法,客观上避免了反对者的一致涌现。就策略而言,“共建生”的取消过程算是精妙的。

结语

取消“共建生”意味着正式对教育特权抢占优质资源的不公现状做出改变,可谓是推行教育平权的破冰。但不可否认的是,特权阶层的子女如今大部分都拥有了优质学位,现今拍板改革其实已经滞后。此外,

共建生只是教育公平的一大障碍,并不是全部。取消“共建”也不能彻底根除教育特权的“重装上阵”。均衡教育资源是治理择校的唯一途径,但改革要走的路还很长,破冰之后,还需砥砺前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