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的选择原则是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的选择原则是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的选择原则是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的选择原则是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的选择原则是

幼儿园正规性科学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选择课题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有步骤地开展的幼儿科学活动。目前,幼儿园正规性科学活动走过了以幼儿接受与教师灌输为主的“常识”教学阶段,进入以幼儿为主的“做中学”阶段,那么我们教师如何能更好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早在1925年,陶行知就指出:“儿童好奇,科学教育应从儿童时代下手”。科学是需要好奇的,而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共同特点,我们教师应该积极的保护、支持。如果教师持以冷漠、忽略的态度,有时还会责怪幼儿问题太多,就会极大的挫伤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曾经在一次“保护牙齿”活动中,有幼儿问我:“我怎么会有龋齿呢?”我没有直接回答,而运用白醋、鸡蛋做“蛋变软了”的实验引导幼儿寻找答案。首先我出示了鸡蛋、白醋,并告诉幼儿老师要给大家做个实验,这时每个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鸡蛋”的身上。然后我请大家用手摸一摸鸡蛋是硬的还是软的,孩子们都说“鸡蛋是硬硬的”。接着我马上把蛋放进了原先准备好的“白醋”里,过了一段时间拿出来,再让幼儿摸一摸,结果发现鸡蛋变软了。通过这个实验活动既保护了幼儿的好奇心,让孩子们带疑惑去学习,通过观察和动手感知激发了学科学的主动性。幼儿的问题虽然没有立即得到回答,但在无意识中却学会了探求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

幼儿“无心”的好奇心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进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学习欲望。因此说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非常重要,作为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保护和支持好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二、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纲要》中科学领域目标指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操作材料,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教育形式,促进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科学教育过程中的“探究”要求孩子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它有别与常识活动,光是动手活动还不够,儿童还必须有动脑的活动。那么,怎样判断一个活动是否是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问题的提出能引发幼儿“探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还是以“保护牙齿”为例,孩子们提出“我怎么会有龋齿呢?”这说明孩子已经开始发问了,并且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这一点非常可贵,于是我就抓住了这一契机进行了实验活动。其次,在探究过程中孩子能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上面的“鸡蛋”实验过程中,让大家通过摸一摸——观察——摸一摸的过程中来获取知识,明白了“龋齿”的原因是。再次,活动中孩子收集了有关的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解释;最后,活动中孩子们之同有充分的合作与交流等等,使孩子们在不断探索中学习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过程中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三、科学的选择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幼

儿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是教师们常常感到很困惑的一个问题。我认为选择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同一个主题可以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出现。很多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认为幼儿曾经涉及过的主题就不能再组织了。其实,只要所设计的情境、活动的设计、目标不同,同一个主题可以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例如在“有趣的图形”这一主题我们可以在小班、中班、大班各年龄段开展活动,只不过所提出的要求不同。在小班我们主要是要求幼儿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能正确的说出图形的名称,并在周围环境中寻相似的物体。到了中班我们的要求就不一样了,不仅要说出图形的各称还需要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还要感知图形之间的简单的关系,如知道2个正方形可以拼成1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也右以分成2个长方形或2个三角形等;并学会不受颜色、大小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辩认图形。到了大班我们可想而知我们的教学目标会更高。在完成中班的任务的同时,我们还要求幼儿感知立体图形和图形的关系;学习将1个实物开形体分成相等的2份或4份,知道分后的每一份都比原来的实物或形体小;2份或4份合起来仍是原来的实物或形体。数学活动是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更注重年龄特征。在其它科学活动中同一主题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幼儿中出现,只是教学目标不同。(二)选取的知识内容能使幼儿进行探索学习在科学探究中,为了使幼儿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如观察、比较、分类、测量、交流、预测、假设、实验等来发现周围事物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比如,小狗的外表,各种树木

的形状等等,这些知识只要儿童去观察就大致能了解了,没有必要设计成探究活动让儿童一一去发现,因为这些知识在科学方法上可能是雷同的。而例如“有趣的磁铁”这一活动更注重探索性和活动性。我在开展中班“有趣的磁铁”这一活动中首先让幼儿自己去玩一玩磁铁,然后要求孩子说出哪些物品能被磁铁吸住并归类只有铁制品可以吸住,而一些塑料、纸张等不能被吸引。这一活动过程为下一步探索指出了方向, 最后孩子们进一步去操作,使他们更深入的明白磁铁的特征。

最新自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必考试卷和答案

2016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必考试卷和答案 (课程代码003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儿童学科学的内在动机和原动力是 【 B 】1-12 A .受表扬 B .好奇心 C .学本领 D .活动身体 2 . A . 一岁左右 B . 一岁半 C .两岁以后 3 .儿童认为石头沉到水里是因为它"不勇敢” A .阶段性特点 4. 一般来说, 合于 【 A .小班 5. 一般来说, 2-58 A .小班 6. 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时, .对儿童掌握的科学知识作量上的规定 .在目标中要求儿童获取周围环境中有关的科学知识 .不要求儿童获取有关的技术经验和技术知识 .不要求培养儿童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般来说,儿童开始用提问方式表露对世界的困惑是在 【C 】1-12 B .一岁半 C .两岁以后 D .三岁以后 ,说明了儿童学科学具有 【C 】1-15 B .整体性特点 C .自我中心的特点 D .年龄性特点 “了解周围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现象和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这一目标适 D 】2-58 B .小班和中班 C .中班 D .大班 “学习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 B .中班 C .大班 D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这一目标适合 【C 】 .中班和大班 正确的做法是 【B 】2-35 C D 7.关于儿童科学活动组织形式的看法,错误的是 A B C D 】3-84 .集体活动形式不能放弃而要加以完善 ?应以小组活动形式替代集体活动形式 ?要灵活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各种组织形式都不要相互排斥 &关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可以结合科学教育的内容 B .可以借助美术的形式开展科学教育 C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渗透科学教育 D .在科学活动中可以渗透认识社会的教育 9.影响儿童科学探索的内部因素之一是 A .同伴交流 B .自然环境 【 C C .生活经验 10 .科学技术教育内容中不适合学前儿童的是 A . 了解灯的发展历史 B .制作不倒翁 C . 了解基因工程 D .学习用小剪刀、小锤子 11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指 【D 3-85 3-74 .教师强化 C 】4-114 】4-92

塑胶材料的选用原则

迄今为止,已见报道的树脂种类达到上万种,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也不下千余种。塑料材料的选用就是在众多的树脂品种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品种。初看起来,可供我们选择的塑料品种太多,有眼花缭乱的感觉。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树脂品种都获得了具体应用。我们所指的塑料材料的选用,并不是漫无边际的选择,而是在常用的树脂品种中选用。 塑料材料的选用原则: 一.塑胶材料的适应性; 1.各种材料的性能比较; 2.不宜选用塑料的条件; 3.选用塑料的适宜条件。 二.塑料制品的使用性能 1.塑料制品的使用条件 a.塑料制品的受力情况; b.塑料制品的电性能; c.塑料制品的尺寸精度要求; d.塑料制品的渗透性要求; e.塑料制品的透明性要求; f.塑料制品的外观要求。 2.塑料制品的使用环境 a.环境温度; b.环境湿度; c.接触介质; d.环境的光、氧及辐射. 三.塑料的加工性能 1.塑料的可加工性; 2.塑料的加工成本; 3.塑料加工的废料处理.

四.塑料制品的成本 1.塑料原料的价格; 2.塑料制品的使用寿命; 3.塑料制品的维护费用. 五.塑料原料的来源。 在实际选用过程中,有些树脂在性能上十分接近,难分伯仲。究竟选择哪一种更为合适?需要多方考虑、反复权衡,才可以确定下来。因此说塑胶材料的选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可遵循的规律并不十分明显。有一点需提醒大家特别注意,从各种书刊上引用的塑料材料性能数据,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测定的,这些条件可能与实际工作状态差别较大。如不吻合则要将所引数据转换成实际使用条件下的性能或按实际条件重新测定。 面对一个要开发制品的设计图纸,选材应遵循如下步骤。 首先要确定这个产品是否可选用塑料材料制造;其次,如果确定可用塑料材料来制造,究竟选用那种塑料材料是进一步需要考虑的因素。 根据产品精度选择塑料材料: 不同塑料材料对应的产品精度 精度等级可用塑料材料品种 1级无 2级无 3级 PS、ABS、PMMA 、PC、PSF、PPO、PF、AF、EP、UP、 F4 UHMW、30%GF增强塑料等,其中以30%GF增强塑料的精度最高. 4级 PA类、氯化聚醚 HPVC等 5级 POM 、PP、HDPE等 6级 SPVC、LDPE、LLDPE等 衡量塑料制品耐热性能好坏的指标有热变形温度、维卡软化点和马丁耐热温度三种,其中以热变形温度最为常用.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塑料的最高使用温度一般不超过400°C,而且大多数塑料的使用温度都在100到260°C范围内;只有不熔聚酰亚胺、液晶聚合物、聚苯酯(AP)、聚苯并咪唑(PBI)、聚硼二苯基硅氧烷(PBP)的热变形温度可大于300°C。因此,如果使用环境的温度长时间超过400°C,几乎没有塑料材料可供选用;如果使用环境的温度短期超过400°C,甚至达到500°C以上,并且无较大的负荷,有些耐高温塑料可短时使用。不过以碳纤维、石墨或玻璃纤维增强的酚醛等热固性塑料很特别,虽然其长期耐热温度不到200°C,但其瞬时可耐上千度高温,可用作耐烧蚀材料,用于导弹外壳及宇宙飞船面层材料。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 2.系统性原则 3.科学小制作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 6.科学 7.学前儿童教育活动 8.偶发性科学活动 9.观察法 10.科学教育 11.小实验 12.技术 13.行为核对 14.内容选编的科学性原则 15.作品分析法 16.时代性要求 二、填空题

1.科学技术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是生产力功能。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与编排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种,(1)是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2)是采用单元式选编内容;(3)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不同于成人的科学的,前者是以动作逻辑为基础,后者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 4.学前儿童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突出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观点:第一是强调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观;第二是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观;第三是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择科学教育材料的原则包括材料的生活性、材料的探索性、、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等。 7.正式量具测量是指以通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物体进行测量。 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了鼓励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家庭成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鼓励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1) 关心学前儿童的探索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教育中常采用的观察方法是:对个别物体的观察;比较性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 2、幼儿劳动的种类包括:园地和自然角的劳动;生活服务胜劳动;协助成人的辅助性劳动; 动植物标本的制作。 3、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情感的目标非常广泛。《纲要》突出了其中两个方面: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 培养幼儿关爱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4、幼儿园中的技术操作型活动,主要涉及两种不同的“技术”,一种是设计技术,即幼儿在进行科技小制作中要 思考的方法,一种是使用技术,即幼儿在学习使用某种科技产品或工具时要掌握的操作技巧。 5、幼儿科学教育评价的新观念是: ①从权威评判到平等对话 ②从结果评定到过程跟进 ③从测验评价到实作评价 ④从常模标准到差异性评价 6、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各年龄班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 7、例举四种幼儿科学游戏的类型: ①、感官游戏②、图片游戏③、语言游戏④、操作游戏⑤、角色游戏⑥、音乐游戏、⑦、情景性游戏⑧、活动性游戏⑨、电脑游戏(任选四种) 8、科学发现室的材料选择要考虑的问题是: ①新颖有趣②操作方式简便易懂③结构简单且可探索④种类和数量充足 二、解释名词: 1、科学――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 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2、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及科学的工具或仪器设备 来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及现象,使幼儿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 念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3、幼儿自主探究方法――幼儿科学教育必须成为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该支持幼儿亲身经历 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体验科学精神,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应:注重幼儿" 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创造多种机会让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 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4、幼儿的“前科学概念”――概念是指幼儿对事物或现象的内在、共同、本质特征的概括,是认识事物的高级 形式,一般用词语来表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儿童获得的概念还不是真正严格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项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 D ) A.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的 B.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C.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D.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2. 从字面上理解,评价应该包括( B ) A. 评论和价值 B. 评判和价值 C. 评价和价位 D. 评判和价格 3. 儿童用小棒测量物体的长短,属于( B ) A. 正式量具的测量 B. 非正式量具的测量 C. 观察测量 D. 目测 4. 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和情绪倾向是( D ) A. 探索情绪 B. 探索好奇心 C. 探索意识 D. 探索态度 5. 下列不属于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是( D ) A. 社会的需要 B. 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 C. 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 D. 教育本身的需要 6. 在幼儿园里开展的“听声音、猜东西”、“气味真正多”、“小小品尝会”等活动,是有关什么的探索( ) A. 人体的结构、功能及保护 B. 人的心理活动 C. 个体的生命过程(生长、发育和衰老) D. 感受、体验人体内部主要器官的活动和功能

7. ( A )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也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方式。 A. 观察 B. 早期科学阅读 C. 科学游戏 D. 科学实验 8. ( B )是通过让幼儿使用简单的工具,多次、反复地劳动,不断作用于某一植物或动物,并在与他们频繁的接触中,连续地持久观察、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A. 播种 B. 种植和饲养 C. 散步和采集 D. 学前儿童科学实验 9. 关于科学游戏的规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全部会限制儿童的活动 B. 应服从于科学教育的要求 C. 应服从于游戏的展开 D. 应有利于儿童的操作和智力活动 10. 在科学探索过程的“探究”阶段,儿童的表现是( B ) A. 验证性地摆弄物体 B. 尝试性地摆弄物体 C. 有程序地摆弄物体 D. 在教师指导下认识物体 11. 作为科学探索的必要条件,也是科学探索的直接动力的是( B ) A. 儿童的个性特征 B. 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 C. 儿童的知识经验 D. 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 12. 下列不是科学发现室的是( ) A. 科学桌和科学角 B. 小问号室 C. 科学探索室 D. 科学游戏室 13. 一个儿童在玩不倒翁的时候,发现不倒翁总是不会倒,就产生了疑问:不倒翁真正不会倒吗?我有没有办法让它倒呢?于是他用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索和试验:对不倒翁的不同部位用力,向各个方向用力,甚至使不倒翁倒过来、“睡下来”,观察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表明儿童的科学探索已经进入了( C )

月全国自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

国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4分) 1.下列关于技术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技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 B.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的问题 C.技术是对科学的总结 D.技术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过程 2.在儿童学科学的诸要素中,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和情绪倾向是( )。 A.探索态度 B.探索对象 C.探索过程 D.探索结果 3.下列不属于教师科技素养内涵的是( )。 A.掌握丰富的科技知识 B.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C.能尊重儿童 D.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科学技术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儿童能说出“溶解”一词语,表明儿童已形成“溶解”概念 B.儿童不能说出“溶解”这一词语,表明儿童对溶解的认识还停留在经济水平上 C.儿童能用“化掉了”来表示见到的各种溶解现象,表明儿童已形成了初级科学概念 D.儿童会用’化掉了”来表示见到的各种溶解现明,表明儿童对溶解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水平上 5.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是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 )。 A.哲学依据 B.心理依据 C.学科依据 D.社会依据

6.一般来说,“形成四季的初步概念”这一目标适合于( )。 A.小班 B.中班 C.中班和大班 D.大班 7.下列不属于儿童科学教育结果的是( )。 A.儿童通过科学探索过程学到的知识 B.儿童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问题 C.儿童在科学探索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 D.教师告诉儿童的科学概念 8.下列影响儿童科学探索的内部因素中,不稳定的因素是( )。 A.认知能力 B.知识经验 C.个性 D.情绪 9.下列关于集体教案活动优越性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集体活动的学习效率较高 B.在集体活动中,教师的间接指导较多 C.集体活动有着集中学习的气氛和紧凑的时间安排 D.集体活动为儿童提供了同伴间相互学习、启发的机会 10.下列关于“鸟”的教育内容中,不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是( )。 A.让儿童认识各种各样的鸟 B.向儿童讲解鸟类飞翔的原理 C.引导儿童了解鸟类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D.引导儿童了解不同鸟类和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11.在下列天气现象中,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是( )。 A.了解风形成的原因 B.观察并记录不同种类的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1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 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系统性原则:在具体选择编排科学教育内容时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 主要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及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3、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 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也可以称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领域目 标,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它原则性地指出在学前阶段进行 科学教育的范围和方向,是科学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特殊 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2、以认识春夏秋冬为主线,将儿童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 ____以季节为主线_____选编科学教育内容的方法。 3、按科学素养的不同领域分,科学教育目标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目标、科学能力、方法____教育目标和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4、注意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____科学性____的要求。 5、1999年,由中国科协提出了一项为期50年的国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2049计划”。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7、在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___家庭中____接受科学教育。 8、科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他们在教师的支持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 _____启蒙性___要求。 9、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领域目标。 10、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往往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竭力倡导发现学习的是(D)。 A、加涅B、皮亚杰 C、布鲁纳D、布鲁姆 2、科学技术的功能包括( C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本章提要: 本章包括科学与技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等四方面的内容。 二、本章重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难点:科学、技术的概念。 三、本章学习目标: 1、理解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2、把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3、明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在儿童发展、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4、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历史沿革 四、本章辅导: 1、科学与技术 (1)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科学还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技术是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技术是成套的知识体系。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科学是以认识自然为目的,而技术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 (3)科学是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而技术是创造、发明新产品的过程。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相互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2)科学与技术的功能 科学技术有两个功能:认识功能和生产力功能。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1)学前儿童与科学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发展分为若干个阶段,并将2——7岁阶段称为“前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提出儿童概念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概念的发展是由概念含混、复合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时期组成的,每一个阶段又包含着若干个小阶段。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急于将由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儿童,并要求儿童像成人那样去理解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道理。教师应该顾及到儿童的“天真理论”。“天真理论”是儿童在学校学习之前已获得的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概念,也被称之为“前概念”、“幼稚理论”、“直觉概念”等。 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发现法),认为儿童必须先通过操作具体实物发展概念,进而逐渐发展到以抽象符号表达概念的层次。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要求让儿童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他竭力倡导发现学习(发现法),并广泛地运用于科学教育。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期末测试题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期末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3.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4.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二、填空题 1.形式逻辑 2.为探索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正式测量 4.积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经验的重要途径 5.文学艺术 6.家庭中 7.整合性 8.长期系统性观察 9. 二元 10.2061 三、简答题 1.(1)操作材料是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工具;(2)操作材料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3)操作材料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意志力。 2.全面性与整体性;连续性与一致性;可行性与可接受性;社会性与时代性;辩证统一性。 3.(1)在选择游戏时,应注意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活动性、规则性。(2)让学前儿童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师生共同游戏。 四、论述题 1.以儿童的好奇心为基础,从日常生活出发,更好的了解自然界; 2.带着问题做实验,探究性的学习的方式,帮助儿童自己建构科学知识; 3.对于儿童语言发展与人际交往的促进。 五、设计题 要求:1.格式正确。(5分)2.目标、内容、活动材料与环境的设计、过程。(10分)3.内容设计的理由。(5分)答案略。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教学时数:2课时授课时间:(第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程有关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2.理解科学、儿童科学的内涵。 3.掌握儿童如何学习科学。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的价值,学前儿童如何学习科学。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如何学习科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第一课时科学与儿童的科学 [思考]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儿童的科学?儿童怎样学习科学的? 一、什么是科学?(头脑风暴:3分钟内用你能想到的词去形容科学) 对于人类来说,科学是什么?说远点,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知识,是科学家们进行的实验研究。说近些,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斗转星移,这些事物和现象无一不和科学联系在一起,无一不是科学探索的对象。总之科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举例:人们都在传说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苹果的下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可是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是飘落在空中? 1.石头从空中下落; 2.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3.雨滴从屋檐上落下来。 [思考]石头比树叶下落得快吗?是否认为重的物体就会下落得快一些呢? “科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实验与探究] 1.将一枚硬币和一张展开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重的物体下落的快; 2.把一张纸片捏成纸团,将纸团和一张展开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3.将一枚硬币和一枚表面贴有纸片的硬币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那么,科学的含义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们综合各家论述给科学的内涵作一个解释: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 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 科学是知识 广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和数学。 狭义自然科学。 2. 科学是过程核心在于探究 3. 科学是态度探究精神 二、“儿童的科学”是什么 对于儿童来说,科学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我们教师与家长深思的问题,儿童眼中的科学不是什么牛顿定律、三角函数,也不是密密麻麻的科学公式。科学是他们生活中有趣的发现,是他们眼中好奇的现象。我们可以先从具体例子来讨论。 例一: 科学区中,两位小朋友在玩磁铁,他们一会儿吸吸这个,一会儿吸吸那个,玩得很高兴。这时,幼儿A发现旁边有一辆小汽车,就拿着玩起来,然后把它放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2.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3.小实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5.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6.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7.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8.社会资源:科学教育中的“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9.时代性要求:时代性要求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10.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11.科学教育环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12.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各种作品(图画、泥塑、所编故事、儿歌等)分析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的一种方法。 13.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14.探究性教学:幼儿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15.内容选编的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1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不同于成人的科学的,前者是以动作逻辑为基础,后者以形式逻辑 为基础。 2.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3.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操作实验类、制作创造类。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试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6.在我国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家庭中接受科学教育。 7.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游戏可分为感知游戏、分类游戏和运动性游戏。 8.测量的类型包括观察测量、非正式测量和正式测量。

选择单体的基本原则

选择单体的基本原则 在为某种用途选择单体时需要考虑下列性质:自身的黏度、稀释能力、溶解性、挥发性、闪点、气味、毒理性质、对UV的活性、官能度、均聚物和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聚合时的百分收缩率和表面张力等. 1.低黏度、稀释能力和易溶解性 单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降低黏度.若单体有较强的降低黏度的能力,则可使其用量达到最低.这样,可使材料的主体---齐聚物对固化后材料性能的影响得到最大挥发.应指出的是,低黏度的单体未必降低黏度的能力就强.同一单体的稀释能力往往对不同的体系相差很大.但高黏度的单体一般少用于降低黏度用.至于易溶性,它包括对光引发剂的溶解能力以及与体系其他组分相互间的溶解情况. 2.挥发性、闪点和气味 对单体官能单体更为重要.因为它们的分子量低,常为闪点而气味强烈的挥发材料.3.毒性 这是在选择单体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在辐射固化材料应用早期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忽视了它们的危害以及缺乏健全的管工作.其中大部分问题可能与采用的单体有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注意单体的毒理性质,尤其是对皮肤的刺激.由此开发了一系列刺激性非常低的新单体.利用这些新单体又可配制出对操作者健康影响比许多常规的热固化型材料更小的体系. 4.活性、官能度和聚合收缩率 对材料的特性(例如固化速率、柔顺性、硬度、耐用性以及对各种不同基材的附着力等)有很大影响.聚合反应期间,涂层密度随双键消耗而增高,这就造成了总体积收缩.这种收缩可能非常严重(使用某些单体时可大于20%),从而对涂层性质的影响颇----UV固化材料的主要缺点之一就是固化后的收缩,从而影响固化膜对基材特别是金属基材的附着力.因些,使用低收缩的单体在很多场合是很重要的. 5.聚合物的Tg 对于某些用途来说,Tg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至于希望所得材的Tg高还是低要视用途而异.例如,同为光纤涂料,希望内层涂料的Tg很低,以获得较好的柔顺性;而外层则希望有较高的Tg,以具有更好的机械及耐化学品的性能.固化材料的Tg与材料的每个组分皆有关,因此,单体的性质也是一重要的影响因素. 宁波大桥化工有限公司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育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育试题及答案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 一、概念题(每小题4 分,共16 分) 1.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2.小实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3.时代性要求:时代性要求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4.科学教育环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二、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10 分) 1. 1935 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2.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操作实验类、制作创造类。验类、制作创造类。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4.以认识冬季为主线,将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的方式选编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5.在“不同衣料的服装”的活动设计中,有科学教育、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是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要求而设计的。 6. 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的一角,供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儿童收集的非生物及实验用品等的场所,是学前儿童开展区角科学活动的地方。 7.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这种观察称为长期系统性观察。 8.文学艺术的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运用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以达到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目的一种方法。 9.家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性、个别性、随机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10.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进展中,科学教育内容是基于学前儿童的生活背景来建构的。 三、单项选择题 1.科学的范畴极为广泛,我们把科学定义为:科学是关于(D )。 A.自然、思维和人类的知识体系B.思维、天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C.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知识体系D.思维、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是指(D )。 A.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B.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 C.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D.以上三项全是 3.渗透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包括(D )。 A.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偶发性的科学教育 B.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C.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偶发性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D.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4.从各种水果、蔬菜、花卉中挑选出水果来,这种分类是(A )。 A.挑选分类B.感知分类C.二元分类D.多元分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章资料(全)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一、科学和技术 1.识记: (1)科学的概念; 科学包括两个方面,即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索过程。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通过总结社会经验得来,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一种正确的、系统化的知识,同时也是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 (2)自然科学的概念:。 科学知识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三方面的知识体系,其中研究物质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的科学称作自然科学。 (3)技术的概念: 在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从狭义上讲,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广义地讲,除操作技能外,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度、方法。 2.理解: (1)自然科学的职能: 认识自然、获取新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把具体的实践经验系统化从而形成理论;总结、概括、抽象个别现象形成一般原理等。 (2)技能的职能: 技术的职能:改造自然、发明创造新产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将一般原理应用于个别问题;提高生产力、劳动效率等。 (3)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科学活动是为了认识自然,技术活动则是为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科学活动的结果是发现新的认识,而技术活动的结果是创造新产品;科学活动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活动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科学活动把实践上升到理论,技术活动则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科学活动把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原理,技术活动将一般原理应用于个别问题。以上是科学与技术的不同。 科学和技术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建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而认识自然则是为了改造自然。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也要应用于实践之中;技术的发明,需要建立在对有关的科学原理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同时也促进和丰富了人们的科学认识。 二、学前儿童学科学的特点 1.识记: (1)学前儿童学科学的要素; ①探索态度,是指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和情绪倾向。②探索对象,是指儿童科学探索活动的具体内容。③探索过程,是儿童运用科学方法与探索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儿童获得探索结果的必经之路。探索过程是儿童学科学的核心要素,它最充分地反映出学前儿童科学活动的本质特点,也最充分地反映出学前儿童学科学的特色。 ④探索结果,是指儿童通过探索、尝试发现的科学事实以及蕴含在其中的科学知识。探索结果既是一次探索活动的结束,又可能是新的探索活动的开始。以上四个要素,都是学前儿童学科学所必不可少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使学前儿童学科学的活动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2)好奇心的概念: 好奇心是指对周围环境中的新异刺激的积极反应倾向。儿童的好奇心常常表现为对新异刺激

1原料选用的原则

1原料选用的原则:a原料的质量要求:成分、粒度、REDOX值、含水率等。B易于加工处理c成本低廉、储量丰富、供应可靠、d对耐火材料的侵蚀要小;引入二氧化硅原料:石英砂、砂岩;引入氧化铝原料:长石;引入氧化钠原料:纯碱或芒硝;引入氧化镁和氧化钙的原料:白云石、石灰石、方解石、白垩石。 2影响玻璃澄清的因素:a配合料中的气体率:气体率过大、溶质泡沫多延长澄清时间;气体率过小,玻璃液难以形成强烈翻滚气泡难以消除b澄清温度:温度低、澄清时间不足、温度高、澄清时间长c窑压:窑内需保持微正压或微负压:负压大,使冷空气吸入产生大量气泡。正压大,不利于气体的排除。 3影响均化的因素:a玻璃液中不均匀体的溶解与扩散:温度粘度。B玻璃液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小,条纹和不均匀体容易被均化。C玻璃液的对流d玻璃液中的气泡上升:气泡上升有利于均化e玻璃液强制均化的应用:鼓泡、搅拌。 4玻璃液的五个阶段:a硅酸盐的形成阶段:在800到1000摄氏度进行,变成由硅酸盐和二氧化硅组成的不透明结构,硅酸盐形成速度取决于配合料性质和加料方式。B玻璃形成阶段:在1200摄氏度,硅酸盐和石英粒完全溶解,成为大量可见气泡、条纹在温度上和化学成分上不够透明的玻璃液c玻璃液的澄清阶段:1400到1500摄氏度玻璃粘度降低、气泡大量排出到完全排除e玻璃液的均化阶段:由于对流、扩散熔解等作用,玻璃液中条纹逐渐消除化学组成和温度逐渐趋向均一,此阶段结束时温度略低于澄清温度f玻璃液冷却阶段:将澄清和均化了的玻璃均匀降温使玻璃液成型所需要的黏度。 5什么是熔制制度?简述不同的温度制度各有什么特点? A山形曲线:热点突出,热点与1#小炉及末对小炉间的温差大,泡界线清晰稳定。 B 桥形曲线:有一个热点热点前后两对小炉的温度与最高温度相差不大,温度曲线似拱桥形,其特点是融化高温带较长,有利于提高玻璃配合料熔化速率和玻璃液的澄清。 C 双高曲线:a配合料较多的1、2#小炉投入较多燃料使配合料在此基本熔化b适当减少处在泡沫稠密区的3#,4#小炉的燃烧量以降低此处耐火材料热负荷c增加5#小炉燃料量,以利于强化玻璃液的澄清和均化作用d6#小炉半开或开小,以适应成型需要。 6泡界线的含义是什么?在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泡界线是指泡沫稠密区与清净玻璃之间形成的一条整齐明晰的分界线,在线的里面玻璃形成反应激烈的进行,液面有很多的泡沫而在线外,液面像镜子一样明亮。作用:通过泡界线位置、形状、澄清度来判断熔化作业正常与否。 7如何保证锡槽气密性? A使锡槽内气体保持微正压b锡槽的材料不能有连通性气孔且内衬耐火材料外包钢罩c锡槽端部和操作孔处要有气封装置。D在出口端设置一道或多到耐火挡帘 8什么是二次气泡? 由于物理或化学的原因,是溶于玻璃液中的气体重新析出而形成的气泡。原因:硫酸盐和其他盐类的继续分解;溶解气体的析出;耐火材料气泡;玻璃液流股间的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 9简述窑压波动的原因 烟囱的抽力:烟囱抽力大,窑压小;烟囱抽力小窑压大。 气体沿程阻力:如蓄热格子砖倒塌严重,格子体堵塞和漏气 10窑炉气氛的设定,芒硝应如何应用 为保证芒硝的高温分解,必须添加煤粉做还原剂:a1#2#小炉需要还原焰、不使碳粉烧掉b3、4#小炉是热点区需要中性焰,否则液面会产生致密的泡沫层,使澄清困难;c5# 6#小炉是澄清均化区,为烧去多余的碳粉不使玻璃着色需用氧化焰。 11什么叫做平板玻璃池窑前脸墙?常用的玻璃池投料机有几种类型?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3.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4.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 7.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8.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儿童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集体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 9.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10.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11.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1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13.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14.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15.内容选编的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16.作品分析法: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各种作品(图画、泥塑、所编故事、儿歌等)分析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的一种方法。 17.时代性要求: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二、填空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