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Work in Progress – Building autonomous students: Modeling curricular approach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Jonathan Stolk, Robert Martello, and John Geddes

Franklin W. 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Olin Way, Needham MA 02492 stolk@https://www.sodocs.net/doc/275906442.html,

Abstract - Student development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skills is critical for success in today’s rapidly-changing engineering world. The details of how instructors may best foster engagement in life-long learning, however, are unclear; many educators have struggled to define, implement, and assess lifelong learning in engineering curricula. We present a framework for student autonomy that may serve as a useful curriculum design tool by aiding instructors’ consideration of learner responsibility and development. The model describes lifelong learning as a set of choices over which students may gradually gain control. These areas of learning autonomy include four question categories: why is learning necessary, what should one learn, how should learning occur, and how well is learning achieved. Instructors may create policies in these four areas that produce low or high degrees of learning autonomy. Awareness of the areas of student autonomy may enable course designers to more effectively adopt approaches that meet student needs and foster lifelong learning skill development.

Index Terms – self-directed learning, lifelong learning

I NTRODUCTION

With its introduc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 as a required outcome for all engineering graduates, ABET exposed major deficiencies in the approaches and traditions of conventional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curricula. Educators recognize that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a capacity for self-directed, lifelong learning is critical for their success in today’s rapidly-changing, global engineering world, but the details of how we may best foster student engagement in lifelong learning pose a substantial challenge. Educators continue to struggle to define, implement, and assess lifelong learning in engineering curricula.

The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lifelong learning may result from the tendency to consider it a single entity, i.e., a skill that individuals either have or lack. In reality, educational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lifelong learning aptitude involves a complex interplay among many aspects of learning. Individuals become self-reliant and self-directing through mastery of a broad range of skills, attitudes, and knowledge that spans the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social developmental domains.[1-4] Motivational factors related to self-directed learning (SDL) reflect students’ self-efficacy, perceptions of control, task interest, perceived task value,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to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2,5] Cognitive and metacognitive factors in SDL include students’ abilities to recognize needs, develop strategies for planning, monitoring, and adapting learning processes,[2] reflect on their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engage in accurate self-evaluation.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late to students’ embracing of unfamiliar roles and interacting with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new ways; these factors are influenced by peer interactions,[6] physical space and available resources,[7] and instructor roles, styles, and beliefs.[8-9] Motivational, cognitive, and social processes are clearly interrelated, and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SDL skills relies on a complex balancing of the factors in the classroom.

Despite knowledge of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 SDL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it is sometimes difficult to apply this knowledge in the design or evaluation of learning activities. As much as we educators may be concerned with student development as autonomous learners and evaluation of the ABET lifelong learning outcome, we lack useful tools that enable us to describe SDL experiences and to explicitly connect motivation, cognition, and social-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to our curriculum design effort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framework for student autonomy that is based on concepts, theories, and research described in the educational literature. The model aims at enhancing student control in different aspects of learning and encouraging the shift from instructor-centered teaching to learner autonomy.

F RAMEWORK FOR L EARNIN

G A UTONOMY

Table 1 illustrates our framework for student learning autonomy. The framework attempts to synthesize and represent many of the motivational, cognitive, and social-environmental factors related to SDL as areas of student autonomy, or aspects of learning that students may control. In this model, rows represent the areas of learning autonomy, and columns represent varying levels of student control in these areas. For example, in the How should I learn area, student control may range from “none” in a course that requires all students to learn a topic or skill in a manner defined by the instructor, to “high” in a SDL experience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is responsible for initi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learning strategy, discovery and evaluation of learning resources, and management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This framework focuses on aspects of SDL that instructors may consciously or inadvertently affec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lassroom policies, or through defining constraints on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Although cognitive and metacognitive factors are emphasized in the What, How, and How Well areas of autonomy, these areas are also strongly related to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social or environmental

TABLE I

F RAMEWORK FOR S TUDENT A UTONOMY

Levels of Learning Autonomy

Areas of Learning

Autonomy None Low Medium High

W HY is learning necessary? Motivation, context ?Meaningful context identified

at instructor’s discretion

?Learning not necessarily

base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or experience

?Extrinsic motivation or

amotivation

?Instructor provides a

contextual framework and

connection points

?Extrinsic motivation and

some student identified

regulation derived from

perceived task valu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motivating context and

personal connections

?Instructor in touch with

student needs, background,

and interests

?Balance of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Student internalizes and

values the learning context

?Intrinsic motivation from

curiosity, passion, interest

?Student relates activities to

broader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and values

W HAT should I learn? Knowledge, skills, content ?Instructor provides a list of

particular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learn

?Instructor identifies learning

needs and provides problem

statement

?Instructor defines content and

skill acquisition goals

?Low levels of ambiguity in

learning content

?Collaborative identification of

learning needs or problem

?Content acquisition goals are

flexible and collaboratively

planned and modified

?Instructor defines broad

constraints and uses “explore

the space” approaches

?Student identifies problem or

need

?Student identifies and

organizes necessary

knowledge or skills

?Student establishes content

acquisition goals based on the

defined need

H OW should I learn? Process, strategy ?Instructor provides learning

approach and solutions

?Emphasis on reproduction of

instructor’s methods

?The acceptable path is clearly

defined

?Instructor assigns readings

and milestones

?Instructor provides resources,

learning plan, and scaffolding

?Instructor suggests multiple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Minimal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solutions

?Instructor as a resource,

enabler, and guid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plan, structure, and

scaffolding

?Instructor encourages multiple

solutions, guides construction

of understandings

?Instructor as consultant only

?Student identifies and

evaluates learning resources

?Student selects and

implements strategies to make

use of resources

?Student initiates and manages

the learning process

H OW WELL is learning achieved? Assessment, feedback ?Instructor evaluation

?Right or wrong answers

?No self-reflection

?Instructor defines assessment

mechanisms

?Students provide some

justification of solutions

?Primarily extrinsic rewards or

punishments

?Minimal self-reflection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

?Mastery learning through

meaningful student-instructor

assessment, reflection, and

revision cycles

?Internalization of feedback

and achievement level

?Ongoing self-assessment of

process effectiveness

?Internal incentives and

rewards

?Thorough reflection on

decisions and performance

interactions. For example, high levels of choice over the learning content or learning strategy may increase students’ interest or perception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learning, thereby enhancing motivation or social engagement levels.

In considering the proposed model, it is clear that alternatives to traditional methods do exist and are currently implemented in some undergraduate curricula. Many instructors, through a diversity of approaches, explicitly embrace lifelong learning goals that emphasize student autonomy in the classroom. The proposed model’s dissection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to different areas of student control offers potential benefits in enabling a mor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SDL course experiences, and improved awareness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course designers. The nuanced approach to lifelong learning avoids the one size fits all model and allows different courses to adopt the approaches that best meet student and instructor needs.

We plan to use the model to analyze the nature and levels of student autonomy in our existing courses, and to examine student responses to different SDL experiences in our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We hope that the model will serve as a useful tool for the design of new courses and non-traditional curricula, and a mechanism by which learning facilitators may better understand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responses in SDL settings.

R EFERENCES

[1] Skager, R.,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Schooling: Identifying Pertinent

Theories and Illustrativ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25, 4, 1979, 517-543.

[2] Pintrich, P. R., and E. V. De Groot,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1, 1990, 33-40.

[3] Zimmerman, B. J., and A. Kitsantas, “Developmental phases in self-

regulation: Shifting from process goals to outcome goa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 1997, 29-36.

[4] Pintrich, P. R.,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 Boekaerts, P. R. Pintrich, and M. Zeidner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San Diego, CA: Academic, 2000) 451-502.

[5] Zimmerman, B. J., A. Bandura, and M. Martinez-Pons, “Self-Motivation

for Academic Attainment: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Personal Goal Sett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9, 3, 1992, 663-676.

[6] Salomon, G. and D. N. Perkins, “Individu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earning,”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23, 1998, 1-24.

[7] Pilling-Cormick, J., “Transformative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Practice,”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74, 1997, 69-77.

[8] Black, A. E., and E. L. Deci, “The Effects of Instructors’ Autonomy

Support and Students’ Autonomous Motivation on Learning Organic Chemistry: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Science Education 84, 2000, 740-756.

[9] Stefanou, C. R., K. C. Perencevich, M. DiCintio, and J. C. Turner,

“Supporting Autonomy in the Classroom: Ways Teachers Encourage Student Decision Making and Ownership,”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9, 2, 2004, 97-110.

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眼下,“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新时尚,其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正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1.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

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3.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4.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

大学生自主学习心得体会

大学生自主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生自主学习的心得体会陈强 学生自主学习的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是说学生就可以在家闭门造车,而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物理学习的规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想学”的动机。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老师产生恐惧,那么,对其所教的课也不会产生兴趣,反之,学生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课堂的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因此,教师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注重沟通师生情感,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 2.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学习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但如能把学习的兴趣培养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就能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在初学某门科目时都会感到

新奇,因而对这门科目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学生缺乏意志和毅力,兴趣容易因困难和乏味而转移和中断,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维持他们学习的动机。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不断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 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并不是指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的人,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贯穿学法指导。俗话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照单全收,但不知其“为什么”,告诉学生“为什么”,学生可以有所领悟,但最重要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维过程却给忽略了。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哪怕学生的自得自悟的能力还不够全面、深刻,但对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1.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 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网络自主学习管理制度

普通本科班网络自主学习管理条例 一.教研室对教师和学习平台的管理 1.教师的技能培训 每学期由大外部组织至少一次对大外部全体教师的不定期的网络自主学习技能培训, 争取让每位老师能够了解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每一项内容,并能熟练掌握和操作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各项技能。 2.教研室将对老师网络自主学习的考勤和辅导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 3.教研室每学期应和相关管理人员一起商量和更新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内容。 二.学生学习情况检查和平时成绩的评定要求 1. 为防止学生突击刷学习时间,要求学生每二周完成相应的学习时间,教师需要记录。教师每月底应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统计,并把两个平台的检查结果上交教研室归总。 2.每学期期末考试前,教师将根据对学生每月的学习检查结果综合给出该学期网络自主学习方面的平时成绩。 3.学生每月在新理念平台的学习时间未达到要求的,期末总评时,该月的平时成绩为零分。 4.学生在新视野平台的测试缺席三次(含三次)以上,期末总评时,该部分的平时成绩为零分。 5.各位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勤,学生无故旷课三次(含三次)以上,该学期网络自主学习方面的平时成绩为零。 三.网络教学任务 1.普通本科班的听力教程以《大学英语听说》(第三版)为准,课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加听其它教材。 2.每册《大学英语听说》课本的Unit1、3、5、7、9、11、13、15、Test1 and Test2单元由教师引导在听力课时间内完成。 每册《大学英语听说》课本的Unit 2、4、6、8、10、12、14、16单元由学生在教师辅导下,自己自主学习完成。 《大学英语听说》第二册每双数单元都有测试卷,也要学生完成相应测试。教师可以在“教学业务”——“测试批阅查看”栏目下查看。 3.读写课本每单元重点讲解与训练阅读理解、篇章结构与写作、句型与翻译。三项任务在读写课上由教师引导完成。读写课本后每单元的练习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完成,可通过校园网进入网络教学平台核对答案。 4.教学平台上的读写课单元测试由学生在已安排的自主学习时间内完成,教师将测试时间设置在当堂进行,设定时间结束,当场核对答案。 5.关于平台使用技术问题请与朱徐瑞和董广坤两位老师联系。 6.为迎合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要求,教学平台单元测试题型相应变动:每单元出题共100分,需在60分钟内完成。其中长篇阅读一篇30%,二篇阅读30%,多项选择题20%,复合听写一篇20%。选择与四级难度相当的题目。 四.网络教学考核细则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发表时间:2014-06-24T16:12:28.763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年第5期作者:宋天祥[导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阅读教学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河北邢台县会宁中学(054000)宋天祥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阅读教学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阅读能力的基础性要求,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这一目标大致按“综合———分析———综合”的思路进行表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具有整体性特点。从阅读的对象看,学生面对的文本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从阅读的动力看,阅读文本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学生的情感与理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与文本融会交流,产生共鸣;从阅读的基础看,学生在阅读中必然会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人生经验、思想认识,这是一种整体的主体参与。所以,我们认为,阅读必须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为前提,如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情感和立意方面有初步的、然而是综合的印象,在这个前提下,才谈得上让学生来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课文的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这些因素才显得是有血有肉,鲜活灵动,是感性体验基础上的理性把握。梁启超的“三步读书法”,也体现了这一读书精髓:“第一步是鸟瞰。把文章浏览一遍,了解文章写些什么,并把文章重点、难点找出来。第二步是解剖。揣摩文章是怎样写的,尤其是对文章的重点、难点细细探究,由表及里,抓住精髓。第三步是会通。就是把全文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并根据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况探究文章的成因,以便对文章有更透彻的把握。” 阅读能力的进一步要求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基本上尊奉的是同一性思维的原则。这使我们对一篇课文得出若干共同性的认识,具有确定性、明确性和总体性,这还是需要的;问题在于,文本本身是一个极其丰富复杂的世界,应该用多元性思维来进行解读。但是,阅读教学的现状常常是,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问题的结论上,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学生只关心老师是什么样的结论,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我怎样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特别要提倡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重对话,尤其是师生之间平等的、互动的对话,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标强调阅读活动不能离开具体文本,应落实到语言层面,所以从语感和语识结合的角度提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自主学习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起到主导的作用,决不可以放任自流。新课标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地引导,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作出补充,或者进行调整和修正,提高阅读水平。【注:此文为河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研究成果】

大学生自主学习浅析

大学生自主学习浅析 摘要:如今,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对即将步入社会这个激烈的竞争环境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学习能力更是至关重要。本文从自主学习本身的特性和大学生当前的学习特点出发,简要探讨了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自主学习水平并对现在的大学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策略学习科学 导言:自主学习作为当今教育领域热门的学习方式,在大学生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是个体终生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被看成一种高水平的学习方式,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调节水平来改善他们的学习成绩,使其成长为有效的学习者。然而,在如今大学教育中,尽管自主学习得到相当的提倡,但由于制度上、人的意识上的种种不足,使得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无法科学的,充分的进行,进而直接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因此,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进行探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主学习 1. 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它不是学习者完全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而是强调以学习者本人为中心,有效利用各方资源,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可见,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学”有明显的差异,“自学”仅仅是自主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预先的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整和控制。 由于不同研究者界定自主学习时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因此对自主学习定义上的统一极为困难。Zimmerman对自主学习的有关定义作了系统总结,归纳出共有的三个特征:①强调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 ②强调自主学习指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效果,并根据反馈反复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③强调自主学习者知道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者做出合适的反应[1]。 2. 自主学习的价值 在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新条件下,知识迅速折旧,人们必须改变传统正规教育中以教师为定向的学习方式,更多的采用自我定向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来获得工作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另外,在新型的终身教育体系必须以个体的终身学习为保障,因而自主学习成为个人必备的技能。再次,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各方面突出问题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方式的引进得到解决。同时,对学生个体而言,自主学习同样能够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提高学习的质量。 3. 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内部因素有:自我效能感、归因、目标设置、认知策略的获得、元认知水平、意志控制水平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表现[2]。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在任务定向、努力、紧张和焦虑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意志控制、学业信念、策略运用等方面也有明显不同,总得看来,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上述方面更加积极,更有利

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内容 这次问卷调查是为了了解两年来课题实施的效果,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为我们语文老师下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本次调查共收到学生的答卷164份。这份问卷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共10题;第二部分是主观题,有两题。调查包括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复习情况等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无记名回答。课题组老师进行了数据整理和结论分析。 二、数据整理及分析 1.学习主动性 调查中,学生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占47%;需老师同学督促的占4%;完成任务比较拖沓的占21%。这说明经过课题实验,有半数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自主意识也比之前有了大幅提高,这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来说,是个可喜的进步。 2.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调查中,预习时努力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占17%;部分做到的占80%;很少预习的占3%。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已有预习意识,学生已经建立了自主学习观念,预习的作用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调查反映,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当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预习,检查预习效果,对部分后进生应提出预习要求和目标,并对难以处理的问题作必要的提示以降低预习中的困

难。 3.课堂教学情况 教师授课时间分配调查:认为老师上课讲得太多的占46%,老师上课应该多讲一些的占23%,时间合适的占32%。参与课堂讨论调查:积极投入参与讨论的占28%,偶尔参加的占57%,没兴趣参加的占15%。这反映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改进了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的主流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说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较大的成效。教师在课堂上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让他们多尝试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课后复习方式:把重点内容看熟练的占26%,抓重点和难点的占37%,以单元为单位复习的占33%。以上数据说明,经过课题实施,“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已有大部分学生倾向于自觉、自主复习。并且能在复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说明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已逐渐养成。但教师还要在复习方法指导上多下工夫,让学生的复习实现高效率。这将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三、调查结论简析 1.通过调查可知,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通过恰当的评价鼓励不善发言的学生。数据反映目前虽然进行了深层改革,进行了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但学生对自己潜力发挥仍感不足。说明课堂上还需要加大学生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力度。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想象和创新能力。 2.自主性学习中,学生只有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才能较好地适应快

《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第阶段研究计划

《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第阶段研究计划

————————————————————————————————作者:————————————————————————————————日期:

《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第一阶段研究计划 三郎镇中心小学“十五”语文课题 主题:制定方案、初步研究 一、实验时间: 2000年9月——2001年12月 二、实验内容: 1、确定研究课题,确定实验方案,成立实验课题组,明确分工; 2、学习有关教学科研理论、阅读教学和活动设计的有关理论; 3、对学生进行实验前的语文能力、学习兴趣等进行测试; 4、初步研究自主学习活动的形式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 5、初步研究具体活动形式的活动设计。 三、实验方法:自然实验法,调查研究法,对比实验法。 四、实验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克服当前语文教学中串讲串问、多讲少读的弊端。 2、初步探索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形式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形成经验材料。 3、初步探索各种活动形式下具体活动过程的设计,形式成经验文章。 4、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使参研教师由“学习型“教师向“思考型”教师转变。 五、实验措施: 1、边实验边修改课题实验方案,调整充实实验研究人员,明确分工。 2、加强理论学习,特别要认真学习有关阅读教学研究的理论文章,阅读教学中活动的设计的理论文章,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文章。 3、搞好专题研究:每周一次小组学习交流(小组成员轮流组织);每学期一至二次研究成果展示(公开课的形式);撰写一至二篇经验文章。 4、开展校内教师论文交流,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扩大实验成果的影响。 5、请教研室领导指导课题组工作。 六、具体安排: 1、2000年9月——2001年2月,修改课题实验方案,调整研究人员,制定第一阶段实施计划。 2、2001年3月——2001年7月,继续学习有关教学理论,收集实验前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习兴趣等资料。初步按照分工,展开对各子课题的研究,探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活动设计形式,并形成文章。 3、2001年9月——2001年12月,继续按照分工,展开对各子课题的研究,探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活动设计形式,并形成文章。 4、2001年10月,出版第三期教师论文集暨课题组第一阶段研究成果集。 5、2001年10——11月,课题阶段汇报活动,邀请教研室领导到我校指导课题管理工作。 6、2002年1月,组织对学生进行测试,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收集有关资料,撰写课题第一阶段研究总结。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方式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方式 数学学科定安县实验中学张楠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来看,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通过网络环境、解题反思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方式来学习。学生只要能运用好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找到了捷径;学生只要养成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就等于建立了一种自我调节的推进机制。在长期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下,让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途径发展,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我完善。 关键词:有效教学;自主探究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各种教学技术的支持。在新课程教改中,本人对不同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解题反思模式下的自主探究学习 在学习中形成反思习惯对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目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习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自己内隐思维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展示出来,问题解决后不要停止,应立即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后的反思,并把反思中的得失板书出来,使学生能够效仿。 2、教师要启发学生解题思路的发现和结论的猜想,并树立自觉的猜想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猜想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从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出发,大胆猜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进行自主学习。 3、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4、反思题目结论,进行解题成果的扩大,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而且还要将反思对象扩展到学生作业后要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有了作业反思的要求,师生在教学上便产生了互动和交往,根据从学生的反思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等很多有利于教学的信息。 案例1:在讲解《勾股定理》时,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b a ,,斜边为c ,那么一定有222c b a =+。 问题提出:那么当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为多少? 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勾股定理解题的题目,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勾股定理再结合平方根的知识,得到斜边的长度为5254322==+。 引导学生对题目的结果进行反思:从具体再到抽象,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相同题目的解题公式: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b a ,,斜边为c ,那么一定有222222,,a c b b c a b a c -=-=+=。 通过这个问题的反思,使学生自己应用知识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具体——抽象——具体”的形成过程,完成知识的自主探索学习。 5、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外,用一段时间进行专门解题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如何自主学习

公选课《学习的智慧》期末考查作业 学院商学院 专业经济学(国际金融方向) 年级2015级 姓名吴文杰 作业题目《大学生如何自主学习》 任课教师张茂林职称教授 2017年6月10日

大学生如何自主学习 一、前言 如今,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对即将步入社会这个激烈的竞争环境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学习能力更是至关重要,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对此深有体会,在此简要探讨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自主学习的水平并对现在的大学教育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二、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不是学习者完全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而是强调以学习者本人为中心,有效利用各方资源,是与督促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可见,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学”有明显的差异,“自学”仅仅是自主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预先的计划和安排;而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由于不同研究者界定自主学习时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因此对自主学习定以上的统一极为困难。我国教育专家对自主学习的有关定义做了系统总结,归纳出共有的三个特征: 1、强调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 2、强调自主学习之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效果,并根据反馈反复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 3、强调自主学习者知道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者做出合适的反应。 三、自主学习的价值 在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新条件下,知识迅速折旧,人们必须改变传统正规教育中以教师为定向的学习方式,更多的采用自我定向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来获得工作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另外,在新型的终身教育体系必须以个体的终身学习为保障,因而自主学习成为个人必备的技能。再次,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各方面突出问题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方式的引进得到解决。同时,对学生个体而言,自主学习同样能够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提高学习的质量。 四、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在个性发展尚处于自我统合和角色混乱阶段如果个体不能实现自我统合,就容易处于角色混乱状态,生活学习缺乏目标,迷失方向。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苦恼,其中排在前面的依次为“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能力较差”“缺乏金钱”“前途模糊迷茫”。对于大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在于长期以来的初、中等教育的不足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客观上,虽然学生已经具有了丰富而完善的学习策略,包括记笔记、复习、做练习、涉猎相关内容,预习、背诵、课后整理等以占绝对主导地位,但总体上,涉猎相关内容、课后整理、复习薄弱环节策略使用的还不是非常普遍;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大学阶段的教学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供自己安排,学习资源十分丰富。 由此可见,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需要、也有条件进行自主学习。三是,还必须配合相应的策略指导或培训,并适当调整现有的教学方式,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和潜力。大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阅读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靖江市真武小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新课标的要求、课程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语文阅读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意识,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差异,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方法行为习惯创新思维 自主学习就是指在学习上主动而不是被动,自觉而不是盲目,自立而不是依赖,对自己有目标、有要求、有计划、有反思、有总结,而不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让学生在自我设计、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他们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为以后的自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生存发展面向未来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要相信学生能力,相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潜能,相信学生自己是能够探究的、我们应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一、抓好常规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

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但不管是什么习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抓好平日的常规管理,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手,让其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让这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从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提供前提。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即有意的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其次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再次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结合我平时的教学,我认为可以这样做: 1、要使学生懂得要想学习好必须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事,基础尤为重要,更何况学习。所以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以免造成学习上的忙乱;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学会记听课笔记;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大加深,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对学习材料进行逻辑加工,做到学得活、记得牢、用得上。 要使学生懂得怎样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用的方式必须依据自己的特点,这样学习效果才会好。有的同学喜欢光线明亮

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一.背景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课堂,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打破长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这种课堂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材的成长,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结构。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迅速增长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知识源于行动”和“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点,认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教育的最高原则。只有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相对合理的证实或否定,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大学生自主学习心得体会感悟

大学生自主学习心得体会感悟 大学生自主学习心得体会感悟篇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不断地深入,许多教育者都意识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在不断地实践与尝试。小组合作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观点不一,脸红耳赤,真是集思广益,好处多多。但笔者在听评课或自己实践时,确实也经常看见,活动时,有人滔滔不绝,而有人却呆若木鸡。或是你读你的,我想我的。为何同时合作学习,却有如此不同的景观呢?结合我三年中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及其反思,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的观念有否真正更新? 教师有否真正地融入小组学习中,并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小组学习的快乐?当你真的能与他们一起开心一起悲伤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了自己的活力。就象对新生儿,没有真诚的关爱和小心的呵护,小宝宝会健康成长吗?对待小组学习,教师观就应象对待新生儿一样。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试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认为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或只认为它是学习的一种便利,缺少应有的期望和热情,那学生的新奇和热情还能持续多呢?我不由地想起了我小学的

一位语文老师,没有她那满含期待、信任、自信的眼睛,我想我是不会喜欢学语文的。因此,小组合作能否有效、持续地发挥其作用,教师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是一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小组搭配是精心安排还是放任自流? 小组搭配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作用是否良性地发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小组搭配不妨分这样几步走:1、可以先是自然搭配,让小组自发地推举一位小组长。2、结合原因进行小组重组。实验一段时间后,小组搭配的许多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老师,他都不说”,”老师,他一直在玩”,”老师,他们在讲话”……等等。老师不应放任自流,也不应简单处理,最好是耐心询问产生问题的学生,可以单独谈心,可以温和劝说,结合原因进行小组重组,让优弱势趋向合理。 3、让弱势转化为优势。小组重组中更重要的是要激发问题学生的自信心,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创造机会让他表现,让弱势也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不断地转化弱势,那么最后的局面必定是一派生机勃勃。当然这需要老师付出多么辛勤的努力。 三、小组团体意识有多强? 组合成有生气的小组后,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激发小组的团体意识。一个有凝聚力的小组,它的意义是更大的。其中培养的不仅有合作精神,更有责任感和荣誉感。有了团

中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中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关于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我们在我校初中部学生中任意抽取了150名学生进行了“中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现将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分析如下: 一、调查统计 1、不同性别、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科目的喜好不相同,男生偏向数理化等抽象思维强的科目,女生更加喜欢政史地等形象思维要求高的科目。对于某科目的喜好。53%的学生认为是个人兴趣,喜欢某科目是因为老师的讲课方式占31%;10%的认为是师生关系好;6%的认为是老师的外表。调查说明,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凭自己的兴趣学习某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疑难时,你解决的方式是”的问题只有11%2、 (16人)的学生选择“立即举手主动向老师询问”;51%(77人)的学生选择“与同学一起讨论”;4%(6人)的学生选择“课后网上查资料”;34%(51人)的学生选择无所谓,等以后再说。 3、在问及学习时间、自主权分配、学习的主动性等问题反映:没有预习习惯的约占52%(78人);按照老师的要求去预习的约占28%(42人);预习时会先去思考课后的目标测试题,真正有自主学习的实际行动的约占20%(30人)。 4、对于上课的思维状态、参与课上讨论、课堂上怎么记笔记等问题,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紧紧跟着老师走”、“经常参加”和“写下

老师的板书”。课堂上,41%的学生有所选择,记下一些新的想法,记下所有板书占20%, 39%的学生从不记笔记或随便记一点。学生记听课笔记可以有效地集中注意,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数字中说明,大多数学生不做笔记或不会做笔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记笔记的方法,反映了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非常被动。 二、情况分析 1、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可分为主动型、从属型、被动型。其原因是现有的教材呈现知识的线索多以陈述为主,现成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对问题的觉察,学生处于被告知的地位,从而阻碍了进一步的思维活动。再就是教师解释线索过于周详,教师总是尽最大努力将教学内容组织的井井有条,课堂上对概念的分析清澈透明,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错误一一交代清楚,甚至罗列各种习题加以分析,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变运用为模仿的心理定势。因此,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第一,要加强课程建设,尽可能增加一些学科新知识。第二,课堂教学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这种情境对学生而言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学知识相关,让学生体会学科知识能为他们应付新情境和新挑战提供方法上的帮助。第三,老师对问题的引导要留有余地,当学生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止步不前时,要通过充分的课堂酝酿打破僵局或者在学生群体一系列的试探中逐渐总结出正确的方法,再用多媒体手段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第四,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方法和建议要积极评价,努力挖掘其中有用成分加以引伸和运用,塑造其进取自信的品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不只是课堂教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肃宁县东泽城小学杨素菊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基本环节,是识字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为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训练,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功训练。在小学语文课里有讲读、阅读、独立阅读三类课文,阅读课文在类别上占了三分之二。可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应抓好“三关”。 一、抓好课前“预习关” 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先导,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学生自主尝试解读课文的过程,既可让学生对以前掌握的阅读方法有迁移运用的机会,又为下一步“导学”提供反馈信息,使教师能拨在点子上,导在疑难处,其方法可概括为读、划、思、写。 1、读。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读书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受最深的语句、自己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划出来。 3、思。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将划出的疑点结合上下文尝试解决。 4、写。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点或问题写下来,在自主交流阶段提出来。 要达到预期的预习效果,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课前预习带来的成功体验。 二、抓好课中“对话关”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或施教者,而要成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应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感悟”还给学生。首先要让学生读,读通了才能说,读通了才能交流,读通了才能对话,这读的过程便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其次,要创设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让他们在争论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例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质疑。 生甲:老师,我认为课本中“焦急而耐心”不妥。 师:为什么呢? 生甲:因为焦急和耐心是一对反义词.用在这句话 中不是矛盾吗? 生乙:老师,我也同意这种说法。 生丙:我反对,作者这样写一定有他的道理。 …… 师:是啊,同学们读书真细心,发表的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现在我们谁也不能说服谁。请大家读课文。怎么读?第一,抓事实,课文写了什么事?理解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讲清道理。第二,抓情感,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情感来写的? (学生再认真阅读课文) 生:“焦急”是说老奶奶希望早一点看到周总理的灵车,“耐心”是说不管等多久,她一定要等到周总理的灵车。我也有过这样的心情,上次爸爸打电话说给我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我想早点看,可要等到爸爸回来才有,这种心情不是“焦急而又耐心”吗? 1

小学生自主探索

【篇一】小学生自主探索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一.背景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课堂,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打破长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这种课堂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材的成长,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结构。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

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迅速增长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知识源于行动”和“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点,认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教育的最高原则。只有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相对合理的证实或否定,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