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央政令不畅的原因与对策_基于对地方公务员的调查数据分析_薛刚凌

中央政令不畅的原因与对策_基于对地方公务员的调查数据分析_薛刚凌

中央政令不畅的原因与对策_基于对地方公务员的调查数据分析_薛刚凌
中央政令不畅的原因与对策_基于对地方公务员的调查数据分析_薛刚凌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2

本期聚焦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重大课题(项目批准号:06&Z D 021和07&Z D 029)的部分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0-01-12

[作者简介]薛刚凌(1963-),女,湖南辰溪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央政令不畅的原因与对策

———基于对地方公务员的调查数据分析

薛刚凌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0088)

[摘 要]在当下中国,中央政令在地方受阻变得让人担忧。为切实摸清中央政令不畅的原因,课题组对地方公务员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中央政令畅通的主要有利益、科学和制度三方面的因素。本文围绕调查数据对以上因素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中央政令不畅;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D 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10)02-0019-08

在转型中的中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建构格外引人注目。其改革目标,一要充分调动地方的创造精神和主动性,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二要树立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从而保证国家的整体利益。但实践中,政令不畅的情况较为严重,如违规建设、矿难频发、教育乱收费等违法及违背中央政策的事情经常发生。有官员称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政令不通

①,

更有人把政令不通定位为“中国政治的头号杀手”②

。为切实摸清中央政令不畅的原因,

《中国行政管理体

制现状调查和改革研究》课题组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问题,并于2007年8月和9月期间对14个省级单位③

的四级政府(个别为三级或两级政府)的公务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505份。

一、调查问卷及相关说明

具体调查问题是,您认为(地方)对中央政令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限选三项):[1]地方保护;[2]中央权威不足;[3]法制不完善;[4]中央政令忽视地方利益;[5]政出多门,地方政

①以敢讲真话著称的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接受采访

时说:“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政令不通,中南海制定的东西有时都出不了中南海。”摘自2005年11月14日《中国青年报》。

②参见“十七大,中国有多少事情可期待?”,h t t p ://w w w .c h i n a o r g .c n /f o r u m/v i e w t h r e a d .p h p ?t i d=750,最后访问于2009年4月10日。

③这14个省级单位包括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福建省、辽宁省、江苏省、湖南省、安徽省、湖北省、青海省、甘肃省、吉林省、山西省、天津市。

DOI :10.14063/j .cn ki .1008-9314.2010.02.007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2

本期聚焦

府无所适从;[6]政令本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足;[7]缺乏执行政令的人、财、物手段;[8]其他(请填写在空格上)。

调查问题两点说明:

一是关于中央政令的界定。中央政令,广义上说,包含了法律、行政法规、部委规章、政策和命令三部分。狭义的政令主要指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和命令。我国在法律上并没有对中央政令给出明确界定,可以说,中央政令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本调查也是在广义上使用中央政令的概念。

二是关于问题选项。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与地方利益相关,如第一和第四选项;第二类涉及中央政令的科学性,包括第五、第六和第七选项;第三类与法制建设关联,如第二和第三选项;第四类为开放性的选项。比较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疏忽,没有把地方执行者的素质、能力列入选项,所以没有采集到相应的数据信息。

二、中央政令不畅的原因分析

(一)总体分析

将采集信息按公务员选择影响政令畅通的程度排序列表(表1)。

表1 对于中央政令不畅原因的总体分析

选 项选择计数百分比(%)

[1]地方保护178671.3

[2]法制不完善157062.7

[3]政令本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足108043.1

[4]政出多门,地方政府无所适从88735.4

[5]缺乏执行政令的人、财、物手段86934.7

[6]中央政令忽视地方利益45918.3

[7]中央权威不足31512.6

[8]其他421.7

其他选项的填写情况:执法力度不严;执行监督不力;中央对地方考核体系目标导向不合理;既得利益者(包括执行者)的抵触;涉及的人员太多,太庞大;政令影响了地方当权者的既得利益;没有严格的操作性强的惩处机制;地方利益受损等等。

被调查者认为影响中央政令不畅的前三位因素是地方保护、法制不完善和政令本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足。首先,地方保护,简单地说就是地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违反法律规定以及违反中央的政策命令。对于政策行为与利益的关系,陈庆云教授提出“贯穿政策全过程的主线我认为是利益与利益的矛盾”,这是非常深刻的。[1]地方利益并不可怕,地方的创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缘自于对地方利益的追求。只不过实践中,地方利益在凸显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能理性看待地方利益。受传统体制的影响,要求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对地方利益不重视。第二,不能在法律上明确地方利益。究竟哪些地方利益是正当的,法律上并不十分清楚。法律上模糊带来的后果是利益边界不清,容易引发互相争夺。第三,地方利益得不到平等有效保护。如在法律和政策制定中的平等参与权没有相关的机制保障,许多政策上的区别待遇忽略了地方的平等发展权。第四,违法和不正当的地方利益得不到有效遏制。由于地方违法的责任机制和事后监督制裁的薄弱,只有少部分违法受追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对不正当利益的追求。中央政令不畅的首要原因表面上是地方保护,即地方政府为追求地方利益而曲解、变相执行中央政策,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地方利益在国家的治理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相关的地方利益机制不健全。[2]

其次,法制不健全。法制不健全和地方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重合,只不过地方保护是从目的上解读,而法制不健全是从手段或制度上理解。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手段,使得地方保护、尤其是不正当的地方利益得以横行。调查问题中的所有选项都与法律制度建设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2

本期聚焦

有关。如何保障中央政令的内容科学、公正和可操作性,保证相关的配套执行手段,如何确保行政管理体制的理性和高效,都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

第三,政令自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政令的不科学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目标设定过高,超出了地方的实际承受能力;有关政策仅设定目标,而没有考虑配套的实施手段;政策之间相互矛盾,政出多门等。[3]比如说,为推动农村的发展,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汽车在农村促销的政策。但在一些欠发达的农村,路还没有建好,汽车促销毫无意义。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也反映了其科学性不足。

影响中央政令畅通的第四位和第五位因素是政出多门,地方政府无所适从和缺乏执行政令的人、财、物手段,这都可归于政令不科学的范畴。第六位因素是中央政令忽略地方的利益,可归入地方保护的范围。第七位影响因素是中央权威不足,原因可能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利益凸现,中央控制的欠缺和控制手段的弱化,中央的控制能力下降。

(二)比较分析

1.不同地区公务员对中央政令不畅的认知分析

由于地理环境、发展程度的差异,我们的抽样分别在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个区域进行。统计结果见下表(表2)。

表2 不同地区公务员对中央政令不畅的认知

选 项统 计东部沿海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1]地方保护

选择计数593460431302百分比(%)74.9%70.3%69.9%68.3%

[2]中央权威不足

选择计数113707656百分比(%)14.3%10.7%12.3%12.7%

[3]法制不完善

选择计数500394376300百分比(%)63.1%60.2%60.9%67.9%

[4]中央政令忽视地方利益

选择计数14510712483百分比(%)18.3%16.4%20.1%18.8%

[5]政出多门,地方政府无所适从

选择计数259279212137百分比(%)32.7%42.7%34.4%31.0%

[6]政令本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足

选择计数365266258191百分比(%)46.1%40.7%41.8%43.2%

[7]缺乏执行政令的人、财、物手段

选择计数244238240147百分比(%)30.8%36.4%38.9%33.3%

[8]其他

选择计数119517百分比(%)1.4%1.4%0.8%3.8%

总计参选人数792654617442

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对影响中央政令畅通的认知大体一致,但又各有特色。在四个区域中,东部地区认为地方保护是影响中央政令畅通最主要的原因,近四分之三的公务员持此态度,高于其他地区。其原因可能与东部地方改革开放力度较大,市场经济较发达,利益意识较强有关。在认为中央权威不足的选项中,东部沿海地区也是排在第一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实力较强,具备相当的能力和中央博弈。而在政令本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足的选项上,东部沿海地区的公务员也是选择率最高。这表明,东部沿海的发展程度较高,对政策的科学性要求较高。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对不科学的政令往往采取各种手段规避。

在四个区域中,中部地区对地方保护和缺乏执行政令的人、财、物手段的两个选项比较敏感,居第二位。中部地区相对不发达,地方保护的意识较强,再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2

本期聚焦

就是比较贫困,执行政令的人、财、物手段相对贫乏。另外,中部地区对第二、三、四和六选项反映最弱。即相对较少比例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央权威不足、法制不健全、中央政令忽略地方利益和政令本身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不足。这说明中部地区服从中央的意识较强,利益意识不是很突出。而对政出多门,中央政令无所适从的反映最强烈,可能的原因是机构设置过多,过于分散,导致政出多门的情况严重。

西部地区反映最强烈的选项是中央政令忽略地方利益和执行政令缺乏相应的人、财、物的手段。这与西部地区的相对不发达和贫困有关。由于特殊的地理交通环境和历史渊源,西部发展较为缓慢。区域之间的发展所处程度不同,中央政令有时整齐划一,可能会影响西部利益。由于西部经济不发达,又面临着其他区域的激烈竞争,因此,人才流失,财政资源困乏,许多地方政府处于财政赤字状态,因此执行中央政令打折扣也就不难理解。

东北部地区的调查数据表明,在四个区域中,地方保护反映相对较弱,而法制不完善反映最强。这说明在东北部地区不执行中央政令的原因主要不是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而是由于缺乏法律制度的监控,违法或追求不当利益而不用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2.不同层级公务员对中央政令不畅的认知分析

由于在中央政令的执行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面临的问题不同,因而也需要比较分析,统计数据见下表(表3)。

表3 不同层级公务员对中央政令不畅的认知

选 项统 计省级政府地市政府县级政府街道乡镇

[1]地方保护

选择计数493577587129百分比(%)69.6%72.9%72.5%65.8%

[2]中央权威不足

选择计数989510418百分比(%)13.8%12.0%12.8%9.2%

[3]法制不完善

选择计数442481530117百分比(%)62.4%60.8%65.4%59.7%

[4]中央政令忽视地方利益

选择计数11914715736百分比(%)16.8%18.6%19.4%18.4%

[5]政出多门,地方政府无所适从

选择计数25027128779百分比(%)35.3%34.3%35.4%40.3%

[6]政令本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足

选择计数35836427979百分比(%)50.6%46.0%34.4%40.3%

[7]缺乏执行政令的人、财、物手段

选择计数22025230988百分比(%)31.1%31.9%38.1%44.9%

[8]其他

选择计数1115151百分比(%)1.6%1.9%1.9%0.5%

总计

参选人数708791810196

百分比(%)100.0%100.0%100.0%100.0%

可以看出,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在影响中央政令执行方面有许多共性,但在选项上又各有侧重。省级政府最突出的选项是政令本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远远高出其他各级政府的选择。这可能是因为省级政府部门作为政令执行的第一站,对地方的需求比较清楚,又控制着执行政令所需的资源,因而对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比较敏感。省级政府官员选项最少的是地方保护、中央政令忽略地方利益,缺乏执行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2

本期聚焦

政令的人、财、物手段等。这说明省一级政府在资源支配方面有比较优势,对政策的利益纬度不如其他各级政府重视。

地市政府较其他各级政府更倾向于地方保护。可能的原因有三:一是地市政府往往要直接面对百姓,对地方利益的感受最深。二是地市政府之间的竞争更激烈,对地方利益的保护更有需求。三是受中央的控制较远,使得地方保护容易操作,从而为地方保护开了方便之门。

在县级政府的选项里,最为突出的是官员认为中央政令忽略地方利益。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第一,县级政府参与中央决策的机会较少,大多数决策会征求省级政府和较大的市政府的意见,但很少延伸到县级政府。第二,在立法和政令设计上,县政府往往是承担责任的最基层组织体,而许多县的财政又比较困难,因而感到政令执行难度大。

街道乡镇反映最强烈的是政出多门和执行手段缺失。上有多根线,下面一根针。街道乡镇的婆婆多,承担了大量的委托事项,而这一级的人、财、物资源又十分有限,所以执行政令有很大困难。

3.不同学历公务员对中央政令不畅的认知分析

公务员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对中央政令的执行态度,按公务员受教育程度统计列表如下(表4)。

表4 不同学历公务员对中央政令不畅的认知

选 项统 计高中及以下大专本科硕士博士

[1]地方保护

选择计数64460106416716百分比(%)79.0%72.7%71.1%65.5%76.2%

[2]中央权威不足

选择计数1784177305

百分比(%)21.0%13.3%11.8%11.8%23.8%

[3]法制不完善

选择计数584069411497

百分比(%)71.6%64.1%62.9%58.4%33.3%

[4]中央政令忽视地方利益

选择计数17121261552百分比(%)21.0%19.1%17.4%21.6%9.5%

[5]政出多门,地方政府无所适从

选择计数19221549858

百分比(%)23.5%34.9%36.7%33.3%38.1%

[6]政令本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足

选择计数1423066215412百分比(%)17.3%36.3%44.2%60.4%57.1%

[7]缺乏执行政令的人、财、物手段

选择计数34219533784百分比(%)42.0%34.6%35.6%30.6%19.0%

[8]其他

参选人数082941

百分比(%)0.0%1.3%1.9%1.6%4.8%

总计

参选人数81633149725521

百分比(%)100.0%100.0%100.0%100.0%100.0%

调查显示,不同学历的公务员在中央政令执行不畅的认识上分歧很大。除都将地方保护列为第一影响因素外,在其他方面的认识很不统一。如学历低的公务员倾向于认为法制不完善是影响政令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学历高的公务员则认为政令不科学更影响政令的执行。虽然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学历低的公务员绕着政令走是因为缺乏法律制约,而学历高的公务员规避政令是因为其认为政令不科学,但确实反映了教育背景对其执行政令的不同态度。高学历者对政令的科学性要求更高。

(三)调查结论

上述影响中央政令畅通的因素并不孤立、而是相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2

本期聚焦

互关联的。综合分析,可把影响中央政令畅通的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利益因素、科学因素和制度因素。

1.利益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每个省份或直辖市都把地方保护作为影响政令畅通的首要因素,而且,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对利益保护就越强调。地方利益自古有之,因而在国家的治理中,中央和地方的利益配置和权力架构一直是国家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但在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强调“绝对效忠服从”和“重义轻利”,地方利益从属于国家利益,地方利益受到很大压抑。改革开放后,地方利益逐渐从国家利益中剥离出来,管理中的“道德人”也逐渐为“理性人”、“经济人”①所取代。在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有了正当性的基础。

实践中,以下情形出现时,地方利益很容易成为中央政令执行的阻力:第一,中央政令一刀切,不符合或满足不了地方发展的利益需求。例如在土地供给方面,2006年曾查出中部某城市用地违规。严把土地关是必要的,但中部地区人口高度密集,发展才刚起步,任何发展都需要土地支持。如不从这一实际出发,实行一刀切的土地供应政策,要么会抑制中部发展,要么在下面出现违规用地[4]。第二,中央政令出现利益倾斜时,其利益没有得到重视的地方容易扭曲中央政令。第三,中央政令的执行会克减地方利益,但不执行并不会带来严重后果,地方会去规避中央政令。

2.科学因素。调查问卷虽然对科学性的选项回应比较分散,但总括起来对科学性的反应强烈。非常有意思的是,发达地区、级别较高的政府以及公务员学历较高的被调查对象,对中央政令的科学性反应突出,可能是这些公务员的理性程度较高,对中央政令的科学性要求较高。中央政令不科学会导致地方对中央政令无法执行或没有能力及手段执行,影响政令畅通。

在现代公共行政中,科学性已变得十分重要。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分工细化,整个社会系统日益复杂,另一方面是现代人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以往,对管理的理性化要求更高。当然,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竞争的加剧,都对管理的科学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我国,中央政令不科学的原因很多:一是对科学性重视不够,与传统管理中强调伦理过多,忽略科学因素有关。二是对决策的规律性认识不够,把握不准。三是决策人员从整体上说,专业技术性不是很强,参与决策的人员大多是做行政出身,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四是决策信息不真实,导致决策偏差。五是决策程序不完善,决策方法落后,停留在定性而没有进入到定量阶段。六是决策资源不够,导致调查研究不到位。七是社会发展太快,许多认识跟不上。八是决策机制不健全,导致决策分散化,但决策权力又过于集中,容易造成主观专断。

3.制度因素。在地方对中央的服从方面,我国传统依赖的是行政手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中央控制着地方大部分人、财、物和制度资源,因而也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在市场经济取向改革的今天,随着地方利益的凸现,传统的控制模式开始显示其局限性,因而采用法律手段,构建法律制度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具体地说,要确保中央政令的有效执行,涉及中央政令的制定、实施和监督三个环节的法律制度建设。

首先是中央政令的制定环节。严格的法治主义要求凡是涉及政府权力或影响到个人自由的都必须要有法律规范。而现阶段,当法律缺位时,政策也常常直接规定政府的权力和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在一定程度上代位了法律的功能。和改革开放初期比较,我国法律制定的规范化有了明显提高,但在调查研究、经济分析、地方参与和立法论证等方面仍有待加强。同样,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制定也存在同样问题。至于中央政策和命令的制定,到目前为止,没有全面规范。实践中的做法是只要相关部门认为需要,就可以制定政策和命令。和法律制定相比,政策制定的周期短、地方参与程度低、科学论证更为欠缺。另外,政策和命令制定大多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各个部门之间并没有必要的沟通协调程序,容易导致政出多门。政令制定环节的法律制度是否完备直接决定了中央政令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是中央政令的执行环节。相对于政令的制定,执行环节更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按照历史传统,地方应当无条件执行中央的政令。事实并非如此。课题组的另一个调查问题显示下级政府中只有少部分

①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都具有经济人的特点,即个人都是有理性的利己主义者,认为人们总是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资源获取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2

本期聚焦

会无条件地执行上级政令。该调查问题是:当地政府对上级政府(部门)的命令、任务不满时通常怎么办?回答无条件执行的为20.2%,依法向上级反映问题和困难的为53.4%,自行变通处理的为12.1%,能拖就拖,不能拖,就执行的为14.2%,干脆不执行的为0.1%。(参选人数总计2523人)

中央政令的执行涉及许多法律问题,一是执行主体。是地方执行还是中央的垂直机构执行?当然还存在一种折中模式,即中央和地方合作执行。执行主体不可避免的和行政管理体制相关联,非常复杂。就拿法律的执行部门来说,始终存在分散与集中的困惑。笔者曾在一次市级政府(省内较大的市)部门的调研座谈会上问参与座谈的工商、质检、安检(安全生产)部门领导,“如果把三个部门合起来执法是否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他们纷纷表示肯定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但目前存在法律障碍,因为这些领域的执法主体法律已经明确设定,除非修改法律。二是执行手段。中央政令的执行需要配套的人、财、物的手段,也需要法律手段的支持和保障。而由于政令制定过程中往往对相应的人、财、物的手段缺乏配套设计和论证,以至于中央政令在地方的执行过程中受到很大影响。到目前为止,我国立法和政策制定缺乏配套的成本分析制度,基本上停留在定性层面,而没有进入到定量程度,也就是说,一个法律或一项政策的执行需要多少人、财、物的投入并没有详细论证,一旦进入实施阶段,由于没有配套的手段而不得不打折扣。三是执行监督环节。即对中央政令的执行情况进行随时跟踪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和困难、协调沟通、排除障碍,做到无缝隙管理。目前实践中的执行监督最薄弱,既没有相应的机关负责执行监督,也没有相应的程序和手段。而地方在执行政令过程中的困难也没有有效的反映渠道和解决路径,其结果导致了决策和执行的严重分离。

第三阶段是不执行政令的责任追究环节。法律和政策、命令的执行应该基于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即利益导向和责任追究,或者说是激励和制裁机制。在实践中,利益机制和责任机制都没有很好建立。由于传统在观念上不承认地方的相对独立利益,在法律上缺乏对地方的利益界定和保护,所以一旦地方违法或谋取不正当利益,也无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因为地方没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自然也就没有独立的责任。对中央政令的执行,很大程度上依赖官员的道德素养和人事选拔机制。中央对地方的监控仍然主要依靠传统地对官员个人的控制而不是对地方政府及部门行为的控制。

三、解决中央政令不畅的对策研究

如前所述,导致中央政令不畅的原因很复杂,有社会转型利益分化的影响,也有旧的秩序链条打破、新的制度跟进不够的原因等,因而需要新的思维来解决这一难题。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地方利益

要有效解决地方保护的问题,需要在以下方面调整思路:一是要在思想观念上转变,要正确看待地方利益,重视利益机制。地方利益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二是在法律制度上要确认地方利益。基本要求是在法律上明确地方的利益所在,明确地方的事权、物权、财权和管理上的改革创新权等,并需有相应的资源和权力手段保障。更进一步的要求是确认地方为相对独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主体,赋予其法律地位,建立相应的法律机制保护其利益,并让其为违法损害国家利益或其他地方利益的行为承担不利后果。三是中央政令的制定,无论是实体方面还是程序上,都要尽可能地考虑地方利益。在实体上,中央立法或政策制定应该有相应的地方利益影响分析。在程序上,应当建立地方代表制度,允许地方参与,听取地方意见,以确保地方利益。四是建立健全地方保护的责任追究机制,切实对那些无视国家利益或其他地方利益的违法不当行为进行制裁。

(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政府决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决策人员、决策权的配置、决策方法、决策程序和决策跟踪评估等。因此,要提高决策的质量,也需要从各个因素考虑。首先,要全面提升决策人员的素质。在英国,为提升政府决策人员的能力,在1996年创立了高级公务员制度。高级公务员的核心能力标准确定为:领导艺术;战略思想与计划;注重结果;人员管理;交流与沟通;财务与其它资源管理;个人效率;知识创造力和决断力;专门知识和专门能力。[5]我国传统上决策和执行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2

本期聚焦

没有严格分离,事实上许多层级较低的公务员也在参与决策,这就难以保证决策的高水准。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来保证决策人员的素质。其次,政府决策权的配置要合理。决策权通常包括决策的启动权、调查研究和方案拟定权、听取意见和咨询论证权、决策方案选择权、决策公布权等。按照科学决策的要求,决策权需要在不同组织或人员中分配,如决策的启动即可以来自于行政首长,也可以来自于民间;调查研究和方案拟定可以委托研究机构或政府决策辅助机构完成;听取意见需要广泛面对社会,如采取公听会,网上征集意见,咨询论证则由专门的咨询机构或专家承担;决策方案选择权由决策机关行使;决策公布权由行政首长享有。当然,以上环节划分是针对常态下而言的,如果在紧急状态下决策,则需要为了效率而牺牲掉一些环节。再次,决策的方法要科学。在决策中,要运用系统论、经济分析、社会调查以及博弈论等方法来确保其科学性。第四,决策程序要民主和理性。为保证决策民主,需要信息公开,并设置公听等参与程序。程序理性是指要强调决策的调查、咨询环节,以准确把握情况,科学论证,集思广益,以做出高质量的决策。最后,要建立决策跟踪评估制度。决策跟踪评估制度可以通过对决策执行的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回馈决策部门,以纠正决策中的偏差,保证决策的科学。

(三)推进中央和地方间关系的法治化

把中央和地方间的关系纳入法治轨道是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的明智选择[6]。其理由是:第一,建立合理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制度,通过沟通和协商互动,可以使中央政令更能反映地方需求,促使地方自觉执行中央政令。第二,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法治化意味着要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建立可预期的常态化的中央和地方间的秩序,能够有效避免利益边界不清所带来的大量投机行为和短期行为,减少执行中央政令的阻力。第三,建立中央对地方的法律监控机制可以有效制约地方政府的行为,并可以及时纠正违法行为;建立地方执行中央政令的责任机制,包括行政首长的责任和地方财政等方面的责任,使其为规避中央政令付出代价,从而确保中央政令的执行。由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涉及中央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和国家的稳定,因此,法治化的过程必须是慎重地、分步骤地、稳妥地进行。

(四)完善其他相关制度

在调查中,有被调查者认为,中央政令不畅通的原因除了问题所列选项外,还有既得利益者(包括执行者)的抵触、中央对地方考核体系目标导向不合理、执行监督不力等。其中,既得利益的抵触难以避免,因为任何政令都会涉及到相对人的利益。当然,在中央政令的制定过程中,要让利益相关者尽可能参与。如果利益确实受特别损害,应建立补偿机制。关于中央对地方的考核体系目标导向不合理,执行监督不力等需要改革完善,并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制度中解决。需要指出,虽然调查没有直接涉及中央政令执行者本身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升政令执行者的素质和能力,是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的重要环节。

上述分析可见,保障中央政令畅通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找准导致中央政令不畅的症结所在。从地方公务员抽样调查得出的三大影响因素,即利益因素、科学因素和制度因素揭示了中央政令不畅的深层原因,但愿其能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有效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庆云.关于利益政策学的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院报, 2000,(1):12.

[2]保建云.地方利益冲突、地方保护主义与政策选择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6):62-63.

[3]薛刚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94.

[4]任玉岭.政府执行力不能被削弱[J].同舟共济,2007,

(4):12.

[5]李和中,陈广胜.西方国家行政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2—73.

[6]谭雄伟.为什么“中央政令”有时出不了中南海.党史纵横,2006, (1):51.

责任编辑 吴敏燕

公务员调查报告范本

Screen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analyze the deficiencies, learn from them and form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公务员调查报告

编号:FS-DY-71709 公务员调查报告 一、引言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火爆今年将近150万人报考,提供2万余个岗位来计算,有专家预测考录比或达为90:1。公务员考录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各方面人才提供了公平竞争机会,大家都相信和支持这个制度,积极参与考录选拔,希望通过考录实现理想。统计发现,“国考”报名最后通过审核人数已连续三年超过100万人。如今被称为“国号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真可谓火爆,几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员数量众多,对于报考公务员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成为一种追求安逸的出路。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公务员考试热呢?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是个不争的事实,作为青年人是只求稳定还是敢于接受挑战呢?

二、调查概况 调查时间:历时11天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毕业大学生 调查方式:发放网络调查问卷 三、调查内容及调查数据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公务员这一职业的好处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多数人因为公务员具有以下好处而愿意参加公务员考试,主要原因有:稳定的收入和生活,良好的保障;公务员收入不是最高,但福利极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权限;职业轨迹确定,工作没有太大的浮动性;此外,能够成为国家机构员工,本身带有荣誉性质。大多数人参加公务员考试除了因为自己个人对公务员这一职业稳定的看法之外,仍有少数人是为了接受家长的建议或增加就业渠道而参加公务员考试。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四原因导致公务员考试热。首要原因是水涨船高,公务员招录职位多了,报考人数自然增加;其

调查研究能力试题(含答案)(

浏阳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考试试卷 单位:姓名:记分: 一、选择题: 1、访谈调查法中最常见的形式是( B ) A、团队访谈 B、个别访谈 C、直接访谈 D、间接访谈 2、根据调查目的,试点调查法可以分为( A ) A、研究性试点调查和政策试验性试点调查 B、实验室试点调查和实地试点调查 C、单一试点组试点和多试点组试点 D、单位试点调查和个体试点调查 3、获取调研对象信息必须坚持的原则有( ABCD ) A、全面性原则 B、翔实性原则 C、权威性原则 D、有所取舍原则 4、调查研究中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是( C ) A、问卷调查法 B、访谈调查法 C、观察调查法 D、文献调查法 5、观察调查法最重要的原则是 ( A ) A、求实原则 B、全方位原则 C、深入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6、文献内容分析不同于传统的文献研究,也不同于一般的文献计量分析,它具有以下特点:( BCD ) A、间接性 B、客观性 C、规范性 D、量化性 7、文献研究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是( D ) A、研究准备 B、文献查找

C、资料摘取 D、整理分析 8、对已获取的大量原始调查材料必须予以研究加工,这是成功撰写调研报告的关键。所谓“研究加工”就是指以下思维逻辑加工过程( ABCD ) A、去粗取精 B、去伪存真 C、由表及里 D、由此及彼 二、判断题: 1、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寻求各种对策,对社会现象进行干预,以便使社会现象发生发展更符合人和社会的需要。(√) 2、为了解被调查对象的真实想法,问卷调查中问题的设计可以使用诱导性的问题。(×) 3、见解的新颖性是调查研究报告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调查研究报告的本质特征。(×) 4、调查研究报告撰述必须在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后进行。(√) 5、集体访谈过程中,如果出现调查对象之间的争论和分歧时,会议主持可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和倾向,以使访谈有个明确的结果。(×) 三、简答题: 1、科学的调研计划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①确定调研目标②选择调研单位③选择调研方法 ④使用调研工具⑤构建调研团队⑥筹措调研经费 ⑦安排调研时间⑧处理意外情况⑨其他有关工作的安排 2、常见的调研报告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调查问卷的写法

【2014-国考-地市-第三题】 某单位为了解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情况和心理、思想状态,打算以“给定资料1”中小邹的情况为案例,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假如由你具体负责这项工作,请设计出该问卷内容所应列出的主要问题。 要求:(1)写出明确具体的设问;(2)设问应当分类并对每类中的每个设问标序号;(3)内容全面,用语得体;(4)不超过500字。 【中公解析】 一、仔细审题,得出思路 第一步,审题型。估计大多数考生在确定题型——调查问卷后,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调查问卷”的格式是什么? 虽然我们之前没有设计过调查问卷,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大多有填写问卷的经历,所以回忆我们曾填写过的问卷,无外乎有几项内容,即标题、问卷说明(包括设计问卷的目的以及保密承诺)、具体问题和答案、结语。呈现出来的形式大概如下图所示:xx单位关于……的调查(标题) 您好,欢迎参加此次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目的是为了解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所涉内容将会保密,请大家放心。(问卷说明) ……(主体) 感谢您参加此次调查!(结语) 审题至此,答题思路已经基本形成,但这还不是最终格式,因为题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请设计出该问卷内容所应列出的主要问题”,这里所述的“主要问题”意思是只需列出问题即可,不用考虑行文格式。因此,我们可以省去“问卷说明和结语”两部分,本题最终公式=标题+具体问答。 第二步,审要求。作答要求即“写出明确具体的设问”,我们都知道设问是指“有问有答”,有的考生会问,这不是与题干“只需列出主要问题”相矛盾吗?其实大家不必纠结,作答要求的意思是指所述问题要“明确具体”,再者说,封闭式的调查问卷本身就已经包含了答案部分。因此,只要列出主要问题即可。 作答要求二“设问应当分类并对每类中的每个设问标序号”。调查问卷的问题不是随意组合的,其排列有一定的逻辑性,在“调查问卷”中要求每个分类下面的具体问题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一般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为的是让调查对象作答时不会反感。 至于如何分类?题干中已有说明,应按照“工作情况、生活情况和心理情况”进行分类。另外,还需用序号标注,答案呈现出来应该如下图所示: xx单位关于职工工基本情况的调查 一、生活情况类问题

最新公务员工作调研报告

最新公务员工作调研报告 近日相继有考生来电询问,公务员调研报告的情况,我们从相关单位获悉公务员调研报告的相关消息。银川市国家公务员调研报告 根据自治区人事厅的安排,现将我市公务员培训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十年来,我市公务员培训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19xx年我市国家公务员制度入轨到位,公务员管理的各项法规有效运作。十年来公务员培训工作按照自治区人事厅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朝着有序化、系统化、法制化的轨道积极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为核心的培训体系。 国家公务员培训制度的推行,使我

市国家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以适应入世需要,提高工作技能的学习氛围逐步形成。在培训工作中我们坚持培训服务于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按照围绕一个主题,完善两个机制,实现三个突破,抓好六项培训的思路,使培训工作有序的开展。围绕公务员能力建设这个主题,完善了计划调训和培训考核机制,实现了培训内容,教育形式和管理方式上的新突破,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抓分类培训,注重层次性。以县级干部重点培训科级干部优先培训一般干部强化培训为主线,每年都把县处级干部和优秀中青年科级干部的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紧抓不舍。近5年来,每年举办县级干部培训班2期,每期23个月。目前已有600多名县级干部参加了培训,县级干部已全部参加轮训。举办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5期,有300多人参加培训;举办科级和一般公务员培训班十几期,有1000多人参加培训。培训

中我们还始终坚持按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举办不同类别的短训班。几年来我们先后举办妇女公务员、参照公务员、党外公务员、乡镇(街道)公务员和团干部培训班40多期,有近2500人参加了培训。 2、抓按需培训,注重针对性。形成了以政治理论现代知识岗位技能为主的培训。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展针对性培训。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在培训内容上基本形成了政治理论,现代知识和业务技能三个固定板块,并有重点的开展公务员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依法行政等培训。 3、抓重点培训,注重实用性。形成了以主体班一一专题讲座在职自学为主的培训体系。在培训中坚持三位并举,对重点对象通过主体班进行培训,对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专题讲座,请知名专家学者辅导,对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的公务员,采取在职自学、系统掌握能力建设中的应知应会,从而形成了一

关于大学生考公务员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考公务员现象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最近几年,“公务员报考热”逐年增温,而其中大学生报考尤为踊跃,公务员考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高等学历人才竞争最激烈的“中国第一考”。统计发现,“国考”报名最后通过审核人数已连续三年超过100万人。几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员数量众多,对于报考公务员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成为一种追求安逸的出路。本文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缓解这一问题的方法对策。 二、调查的背景及目的 (一)调查背景 2003年,“国考”报名并通过审核的人数是12.5万人,2004年18.2万人,2005年31万人,2006年54万人,2007年74万人,2008年80万人,2009年105.2万人,2010年144万人,2011年141万人,2012年133万。报名人数9年狂翻10倍多。而在报考人数中,大学应届毕业生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名副其实的成为“中国第一考”的主力军。 虽然竞争激烈,但公务员考试依然“高烧不退”,而且大学生对他的追逐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值得人们进行一番思考。 (二)调查目的 此份调查问卷旨在了解昆明理工大学新迎校区在校大学生对考公务员这一现象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考公务员这个问题作出整合分析,并得出结论,提出相应的方法对策。 三、样本框的选择与抽样方法 此次调查范围仅限于新迎校区的本科大学生,其中调查对象涉及部分专业学生,采用配额抽样方式分发问卷。 四、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匿名的调查方式,由访问人员实地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其中有4份是残卷。 五、总体说明

(一)调查数据 1、调查发现,新迎校区的学生有33%不确定是否考公务员,47%的没有打算考公务员,20%有打算考公务员; 2、跟考研相比,35%倾向于考公务员,33%倾向于考研; 3、78%的人认为公务员考试难度大; 4、考上公务员,54%的人认为需要关系网,31%认为需要社会阅历,15%认为需要专业知识; 5、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主要原因:其中盲目随从占有4%,父母期望占有13%,为人民服务占有4%,工作稳定福利好占有78%; 6、65%的人可以考虑公务员作为结婚对象,26%的人认为公务员不是理想结婚对象,9%的人认为公务员是理想结婚对象; 7、59%的人对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不了解; 8、其中,没有一个人认为公务员考试公平,52%的人认为不公平,48%认为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9、“公务员热”持续时间:20%认为1-5年,46%认为5-10年,35%认为10年以上; 10、假如有更好的就业条件,74%的人不会选择报考公务员。 (二)“公务员热”这一现象对社会的影响 1、有利的影响:减缓企业压力,促进就业率;国家的人才将会越来越优秀,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2、不利影响:造成人民的负担,那么多官员要人民养着,中国是官民比例最不合理的国家,人民生活“被幸福”着;使社会处在一个不公平的等级竞争,误导当代大学生憧憬福利好、安逸的生活,体现了竞争的必要性;给政府财政支出造成负担,妨碍经济提高;竞争激烈,选拔不妥造成更多的腐败,不能使社会真正进步;造成社会盲从,影响个人价值观、人生观。 由此可见,“公务员热”这一现象弊大于利。 六、调研结果 (一)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主要原因 1、公务员,职位具有稳定性,福利好,有保障。保险、公积金和各种补贴为主的福利相对于其他行业、职业来说,是比较高的。公务员享有最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这是其他单位所不能比拟的。

公务员现状调查报告

公务员现状调查报告 篇一:政府公务员焦虑现状调查与分析 政府公务员焦虑现状调查与分析 曹尚凌 摘要 一、综述 (一)工作焦虑 (二)目前有关工作焦虑研究的局限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四)研究假设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政府公务员焦虑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二)不同背景变量下政府公务员焦虑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四、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二)结论 五、对策分析

(一)外界调适 (二)自我调适 六、研究总结 (一)研究特色 (二)研究不足 (三)未来的展望 篇二:初任公务员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调研人: *****镇政府驻地距县城*公里。******镇全境总面积-*平方公里,有耕地*亩,是******的主要水稻产区和粮食高产区。全镇共辖************个村。XX年末全镇人口****人;****族人口占*%,汉族人口占*%。镇政府驻地******村。*。 我所在的部门为*****。主要负责**;*****工作等。 ****站是负责本乡区域内的农村财务、承包合同、土地流转、财务审核审计等项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土地承包合同法,财务审核审计及其他有关法律(来自: 小龙文档网:公务员现状调查报告)、法规、政策。为此我们首先要加强村级财务委托代理,一要成立村级财务委托代理机构,由经管站站长具体负责,下设一名总会计,一名总出纳,村集体只设一名助理会计(报账员)。二要正确设置、运用会计科目。

总账科目按财政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设置和运用,明细科目可根据各村实际情况设置。三要对村级所有的账目、档案、资金全部实行监督管理,对集体资产、资源的变动、承包合同的变更、执行情况及时登记,保证账实相符。各村收入和千元以下支出的入账单据须“四章”齐全,即村主要负责人签字(章)、经办人签字(章)、民主理财小组章、委托代理审核章,1000-5000元支出的入账单据,加盖镇分管负责人签字(章),5000元以上支出和入账单据,加盖镇主要负责人签字(章)。审核情况要形成书面记录,存入委托代理机构备案。委托代理机构每年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以经管站站长为组长,非农村财务记账员、审计员为成员的临时审计组,对已登记入账的凭证、账簿进行再审计。其次是要规范村级财务行为,严格开支审批制度,严格账簿票据管理制度,严格资产管理制度,严格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村级资金借贷,严格差旅费报销制度,严格交通费的管理。同时还要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建立村级财务档案管理制度等等。 二、监督检查本区域内的涉农惠农和减轻农民的政策执行和落实。我们一直坚决按照上层领导部门的指示和命令执行好本区域内的各项涉农惠农政策的执行和落实。 三、依法审计本区域内离任和任期的财务审计。对于每次村内选举之后的离任审计工作我们都要进行严格的财务审计,保证会计在其任期内的账务清晰,合理合规。在我

公务员必须具备的九种能力

2003年,人事部发布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其中规定,公务员必备的九大 能力为: 1. 政治鉴别能力 ①有相应的政治理论功底,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认真实 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非分明; ③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判断形势; 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 依法行政能力 ①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法制观念; ②忠实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 ③准确运用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④依法办事,准确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以权代法; ⑤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法律尊严。 3. 公共服务能力 ①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诚实为民,守信立政; ②责任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③有较强的行政成本意识,善于运用现代公共行政方法和技能,注重提高工作效益; ④乐于接受群众监督,积极采纳群众正确建议,勇于接受群众批评。 4. 调查研究能力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事求是,讲真话、写实情; ②坚持群众路线,掌握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③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产生的影响; ④积极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预测发展的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⑤善于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指导、推动工作。

5. 学习能力 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有良好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②学习目标明确,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累知识与经验; ③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及时更新和掌握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知识、技能; ④拓宽学习途径,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 6. 沟通协调能力 ①有全局观念、民主作风和协作意识; ②语言文字表达条理清晰,用语流畅,重点突出; ③尊重他人,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 ④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⑤能够建立和运用工作联系网络,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 7. 创新能力 ①思想解放,视野开阔,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 ②掌握创新方法、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方式; ③对新事物敏感,善于发现、扶植新生事物,总结新鲜经验; ④善于分析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8.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①有效掌握工作相关信息,及时捕捉带有倾向性、潜在性的问题,制定可行预案,并争取 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 ②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 ③面对突发事件,头脑清醒,科学分析,敏锐把握事件潜在影响,密切掌握事态发展情况; ④准确判断,果断行动,整合资源,调动各种力量,有序应对突发事件。 9. 心理调适能力

乡镇公务员调研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sodocs.net/doc/2218044709.html,)/总结报告/调查报告 乡镇公务员调研报告 、根基情形 自奉行国家公务员轨制以来,市公务员队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正视下,历经10余年的培植和成长,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能够顺应形势成长需要的布满朝气与活力、勤政务实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截止去年年尾,全市在职公务员共有1811人。其中:处级以上率领职务的有53人,具有科级职务的907人,分袂占全市公务员总数的2.9%、50.01%。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2人,占0.1%;具有年夜学本科学历的461人,占25.45%;具有专科学历的767人,占42.35%。在春秋结构上,45岁以上公务员为707人,占公务员总数的39.04%,35岁以下公务员441人,占公务员总数的24.35%。从总体上看,与1995年奉行公务员轨制初期对比,公务员队伍在数目上趋于精简,结构上不竭优化,素质和能力长进一步提高。 二、公务员队伍能力培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公务员队伍培植取得了必然成就,但跟着经济社会的成长,我市公务员队伍在思惟不美观念、行为体例和工作效率等方面与经济培植和社会成长的要求还有必然的差距。 (一)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与农村经济成长还有差距。临湘市是一个农业年夜市,跟着市场经济的快速成长,我市急需一多量把握现代经济打点、企业经营打点、外贸、农业、旅游、畜牧养殖和各类法令律例常识的复合型行政打点人才来支撑和推进 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成长。而今朝我市公务员队伍专业结构斗劲单一,懂经济、会打点的公务员相对缺乏。虽然从比例上看,具备年夜学本科和专科学历的公务员占公务员总数的67.8%,但年夜部门是加入工作后脱产、半脱产、函授的进修学历,理论基本不够扎实,进修内容不够系统,对经济政策和打点常识把握不够充实,因而,不能有用地开展工作,指导下层,切实为农处事。 (二)下层公务员措置突发事务、应对复杂场所排场的能力偏低。因为更始开放和各类更始益处关系的调整,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务不竭呈现,面临复杂场所排场,不少下层公务员不去熟悉、不懂剖析、不会措置,片面地、孤登时看待和措置问题和矛盾,经常把问题上交,把问题扩年夜化,从而导致“到市、赴省、上京”的上访事务时有发生。

《公务员调查研究方法与能力培养》试题库.doc

《公务员调查研究方法与能力培养》试题库 一、单选题 1、公务员做好本职工作的要求是: A.结交关系 B.离职深造 C.业务进修 D.调查研究 2、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是: A.知识水平 B.调查研究 C.社会关系 D.专业知识 3、改进工作作风的有效途径是: A.企业权力 B.企业道德 C.企业文化 D.调查研究 ?4、下列不属于“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的一项是: A.客观性原则 R.科学性原则 C.群众性原则 D.公关性原则 5、下列选项不属于“调查研究的性质”的是: A.调查程序性 B.目的计划性 C.实践操作性 D.系统综合性 6、划分氏接调查与间接调查的标准是: A.以调查研究的时序标志 B.以调查研究范围的大小为标志 C.以调查研究资料来源的标志和调查的方式 D.以照调查研究的时间 7、下列调查不是按照调查研究的时间划分的一项是: A.一次性调查 B.动态调查 C.经常性调查 D.迫踪调查 8、按调查研究资料来源的标志和调查的方式来划分可把调查研究分为: A.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 B.静态调查和动态调查 C.经常性调查和迫踪调查

D.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 9、按照调查研究的目的划分的调查研究是: A.应用性调查和学术性调查 B.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C.静态调查和动态调查 D.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 10、下列属于“以实施调查对象在研究范围里的分布情形为标志”划分的调查是: A.普遍调查 B.全面调咨 C.专题性调查 D.学术性调查 11、调研后要进行的是: A.群众访谈 B.专题汇报会 C.调研总结 D.座谈会 12、负责对调研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撰写调研分析报告的是: A.主持人 B.负责人 C.课题组 D.专业组 13、会议调杳法首先要做到的是: A.确定会议规模 B,明确会议主题 C物色到会人员 D.选好会议的场所 14、下列不属于“访谈中的非语言交流” 一项是: A,注意语流音变 B,注意外部形象 C.注意体态语言 D.保持目光接触 15、属于“调研者的单方行为”的调查法是: A.会议调查法 B.问卷调查法 C.访谈调查法 D.观察调查法 16、根据观察的地点和可控性,可以将观察调杳划分为: A.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B.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C.结构式观察和无结构式观察 D.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公务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讲座详稿

公务员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在上个世纪末叶,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们就曾经有过两则惊人的预测:一是进入21世纪后,人类不可避免地进入心理疾病时期,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二是影响中国最严重的疾病是心理疾病。的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心理问题正在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生活的?隐形杀手?。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公务员自杀、犯罪事件的屡见报端,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不容忽视且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情绪不稳、焦虑抑郁、工作倦怠等多种心理问题不仅损害着公务员的身心理健康也直接影响着政府机构运转的顺畅及效率。为此,国家把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纳入干部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必备课程。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科学内涵 1、定义: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成立的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从定义上看出健康的涵义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躯体健康就是健康的范畴。心理健康也成为了健康概念里不可或缺的元素。 人类健康观的这种演变大体上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为了生存而奋斗,基本是保证生命的延续。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注意身体健康、身体机能的正常和疾病的减少,防病治病的医学科学应运而生。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逐渐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不单纯是身体本身的因素,而是与社会的、心理的、情绪的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心理问题凸现成为重要的健康问题。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稳定,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标准:

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摘要]公务员作为政府管理社会事物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与政府行政效能关系密切,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 视。本文对公务员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了促进公务员心理健康的途径。 [关键词]公务员;心理;心理健康 公务员行使着管理国家的权力,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 响着行政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兴衰。但 是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社会转型中各种因素的冲击,公务员 日益受到来自社会、工作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的侵扰,使其 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为保证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 公务员不仅要有完成本职工作的本领和健康的体魄,更要具 有健康的心理素质。[1]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和标准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成立宪章中 开宗明义地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 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可见,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观,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没有疾病的观念, 健康的目标是追求一种更积极的状态、一种更高层次的身心 协调与发展。[2]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心理 状态。表现为人能够洞察外部世界,并对其挑战做出回应, 制订合理的人生策略,从而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 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 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即人的 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家一般是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 的标准。一般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正 常。2、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3、良好的人际关系。4、善 于调节和控制情绪。5、意志品质健全。6、积极的自我评价。 7、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3] 二、公务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公务员是生活、工作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人群,面临着种 种社会压力,最易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一)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表现 不良的情绪给公务员身心造成危害的同时,也不同程度 地影响了其工作效率和日常生活质量,阻碍了潜能的发挥。 1.精神抑郁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性障碍。 是因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处于该状 态中的人,看到的一切仿佛都是灰暗的,对什么事情都提不 起兴趣,同时自我评价偏低,对生活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

关于公务员的调查问卷

关于本科(大专)毕业生报考公务员调查问卷 秦爱的大学生朋友: 您好!这是一个完全匿名的调查!为了对今后几年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趋势进行一个很好的预测,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情况调查。请您能认真、坦率、真实地回答每一个问题,回答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您所填写的任何资料,对我们非常重要,同时完全匿名。我们所做的调查,不会对您产生任何不利影响,所以请您不必有任何顾虑。谢谢您的支持! 基本信息资料: 1、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2、您的性别: A、男 B、女 3、家庭年收入: A、12000以下(月均1000元以下) B、12000-60000(月均1000-5000) C、60000-240000(月均5000-20000) D、240000-600000(月均20000-50000) E、600000以上(月均50000以上) 4、你觉得当前社会的就业坏境如何? A、稳定的工作太难找,大家都容易扎堆进某一职业 B、难以找到合适待遇的工作,各职业待遇不平衡 C、只要肯干随时有工作 D、不清楚,随波逐流 5、您对公务员考试(公务员)了解多少? A、十分了解 B、大致了解 C、了解一点 D、不太清楚 6、你的第一毕业选择? A、考研 B、公务员 C、就业 D、还未确定 7、你的第二毕业(备用方案)选择? A、考研 B、公务员 C、就业 D、还未确定 8、你认为公务员有哪些优势?(多选) A、铁饭碗(稳定) B、收入中等偏上 C、福利多(例如住房公积金高、享受住房津贴、公费医疗、不需要缴纳社保等) D、工作清闲或者工作时间固定 E、社会地位高 F、退休工资高 G、其他 9、你认为公务员的劣势有哪些?

公务员调研报告4篇调研报告.doc

公务员调研报告4篇_调研报告 纵观申论历年真题,小题考察出现频率最高的题型为贯彻执行题。若想致胜贯彻执行专项,考生必须了解一些常见党政机关公文的写作。中公教育专家现就“调研报告”这一常考的公文文种详细剖析。 【调研报告文种介绍】 调研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 【调研报告基本行文逻辑思路】 调研报告=发文事由+具体调研情况概述+对策建议 1、发文事由:写调研报告的原因/背景(此部分应根据相应给定资料内容撰写); 2、具体调研情况概述:调查结果的论述(此部分应根据相应给定资料内容撰写); 3、对策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此部分应根据相应给定资料内容撰写); 【调研报告易错点分析】 考生在撰写调研报告时,容易遗忘最后一个对策建议论述的部分。请谨记调研报告撰写的目的是通过调查研究当前的现状,为领导解决相应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并非单纯

地报告调研的基本概况,因此,切勿遗忘对策建议的书写。 【调研报告写作格式】 1、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①公文式标题 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②一般文章式标题 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③提问式标题 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④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

公务员“调查研究方法与能力培养”知识竞赛试题

公务员“调查研究方法与能力培养”知识竞赛试题 (知识竞赛试题每题1分,共100题) 一、填空题 1.调查研究一直是我国党和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它是党的的基本指导方针,是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所必备的工作能力。 2.是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掌握和指导实际工作的重要手段。 3.调查研究以为调查对象,是针对社会现实中的问题而进行的主观认识活动。 4.在调查准备阶段,设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的类型。 5.抽样调查,是在现代统计学和概率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调查方法,它是普遍调查和的逻辑补充和发展。 6.在调查研究的各种分类中,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是最基本的分类。 7.调查研究工作的具体程序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调查阶段、研究阶段和。 8.调查研究报告主要功能是收集情况,并通过对调查所得情况的深入研究,提出。 9.头脑风暴法又称,是按照一定规则召开的、鼓励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会议形式。

10.文献调查法也称,是指通过收集各种文献资料,选取与研究主题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开展研究活动的一种调研方法。 11.科级领导在调查研究方面,应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有比较畅通的,善于总结经验,研究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2.是社会调查中最具价值的重要资料,主要是指所收集到的数字及其组成的图文、图表资料。 13.要走出调查研究的“万能论”误区,必须在观念上树立“是我们的工作方法之一”的观念,调查研究的结论只是决策时参考的依据之一。 14.层次谬误是指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种的分析单位做调查,而用另一种比较低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 15.所谓实践性原则,就是在调查研究时,必须坚持从,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 16.调研报告主题的确定,要依据三个因素: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中得到的基本材料;现实生活中所提出的需要回答的问题。 17.文献评论正确的写作方法是,先仔细阅读每一篇有关的文章,寻找那些与自己的研究的部分,然后依据这些材料做出评论。 18.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

公务员职业倦怠调查问卷---参考

公务员职业倦怠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 /先生: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填写本问卷,向您致以万分的谢意。这是一份纯学术性的问卷,旨在了解公务员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此问卷共分为五个部分,为了保证调查的质量,请根据您在工作中的实际感受对下列问题进行相应选择。本问卷采用匿名填写方式,答案没有对错之分,问卷所得信息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资料绝对保密,请放心填答。 由衷感谢您的支持与协助,祝您身心愉快、工作顺利!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2014年2月第一部分工作压力 本部分问卷描述您的工作压力状况。请您根据实际感受作答,选择最符合您情况的一栏,并

第二部分职业倦怠 选择最符合您情况的一栏,并 本部分问卷描述您的职业倦怠状况。请您根据实际感受作答,

第三部分应对方式 本部分问卷描述您在面对工作压力时的应对方式。请您根据实际感受作答,选择最符合您情 第四部分社会支持 本部分问卷反映您在社会中所获得的支持,请您根据实际,选择最符合您情况的一个选项,并在相应位置划“√”。 1.您有多少关系密切、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朋友?(只选一项) A一个也没有 B 1一2个 C 3一5个 D 6个或6个以上 2. 近一年来,您:(只选一项) A远离家人,且独居一室 B住处经常变动,多数时间和陌生人住在一起 C和同学、同事或朋友住在一起D和家人住在一起 3. 您与邻居:(只选一项) A相互之间从不关心,只是点头之交B遇到困难可能稍微关心 C有些邻居很关心您D大多数邻居都很关心您 4. 您与同事:(只选一项)

A相互之间从不关心,只是点头之交B遇到困难可能稍微关心 C有些同事很关心您D大多数同事都很关心您 5.从家庭成员得到的情感支持和照顾:(只选一项) A无B极少 C一般D全力支持 6.过去,在您遇到急难情况时,曾经得到的经济支待或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的来源有: (1)无任何来源。 (2)来自下列来源(可多选) A.配偶 B.其他家人 C.朋友 D.亲戚 E.同事 F.工作单位 G.党团工会等官方或半官方组织 H.宗教、社会团体等非官方组织I. 其它(请列出) 7.过去,在您遇到急难情况时,曾经得到的安慰和关心的来源有: (1)无任何来源。 (2)来自下列来源(可多选) A.配偶 B.其他家人 C.朋友 D.亲戚 E.同事 F.工作单位 G.党团工会等官方或半官方组织 H.宗教、社会团体等非官方组织I.其它(请列出) 8.您遇到烦恼时的倾诉方式:(只选一项) A从不向任何人诉述。 B只向关系极为密切的1一2个人诉述。 C如果朋友主动询问您会说出来。 D主动诉述自己的烦恼,以获得支持和理解。 9. 您遇到烦恼时的求助方式:(只选一项) A只靠自己,不接受别人帮助。 B很少请求别人帮助。 C有时请求别人帮助。 D有困难时经常向家人、亲友、组织求援。 10.对于团体,(如党团组织、系、队等)组织活动,您:(只选一项) A从不参加。 B偶尔参加。 C经常参加。 D主动参加并积极活动。 第五部分基本情况 本部分是关于您个人的基本信息,请在相应选项划“√”。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的年龄:A 30岁以下B 31-40岁C 41-50岁D 51以上 3.您的学历:A大专及以下B大学本科C硕士及以上 4.您的婚姻状况:A未婚 B已婚(育有子女)C已婚(未育有子女)D离异或丧偶 5.您的岗位级别:A普通公务员B 副科级C正科级D副处级E正处级F正处级以上 6.您的职位类别:A 综合管理类B专业技术类C行政执法类 7.您的工作年限:A 1-5年 B 6-10年C 11-15年D 16-20年E 20年以上 8.您所在单位的性质:A 中央部委直属单位 B 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单位 C 地级市、 自治州直属单位D县(或县级市)、区、自治县直属单位 E 乡、镇、街道办事处直属单位

公务员报考调查报告

公务员报考调查报告 一、引言 二、调查概况 调查时刻:历时11天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毕业大学生 调查方式:发放络调查咨询卷 三、调查内容及调查数据分析 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公务员这一职业的好处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多数人因为公务员具有以下好处而情愿参加公务员考试,要紧原因有:稳定的收入和日子,良好的保障;公务员收入别是最高,但福利极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权限;职业轨迹确定,工作没有太大的浮动性;此外,可以成为国家机构职员,本身带有荣誉性质。大多数人参加公务员考试除了因为自己个人对公务员这一职业稳定的看法之外,仍有少数人是为了同意家长的建议或增加就业渠道而参加公务员考试。 依照有关资料表明,四原因导致公务员考试热。首要原因是水涨船高,公务员招录职位多了,报考人数自然增加;其次,从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来看,这也是一具必定现象。目前正处经济危机起暖回稳时期,那个时期就业压力比较大,公务员就业的待遇、旱涝保收以及社会地位相对照较高,因此吸引了不少的人报考; 再者,由于公务员考试的诚信度越来越高,对人才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促使许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把公务员考试当成提高学生素养的一具渠道,为学生制造了不少条件;最后,就中国而言,依然一具传统思想比较重的国家,人们对公务员有种传统的憧憬,这也是促使大伙儿报考公务员的重要原因。 2、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态势进展分析 公务员是现代大学生的一条好出路,但也可能扼杀了许多少年才俊到社会上挥洒热血的制造激情。作为大学生,先做好个人进展方向的定位,按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进入相应职业,在自己适合且计划从事的职业中实践、磨练、提高,更好地进展个人所长,服务社会,并且也实现自身的人一辈子价值。 3、少年毕业生在报考人群中的地位分析 4、报考新政策对公务员考试的妨碍 近一半的人认为两年工作经验对公务员考试的妨碍很大,30%的人认为妨碍别大。据相关资料表明,国考对基层工作经验要求提高,需满两年工作记忆这项新规执行后,意味着2009年7月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假如要以两年工作记忆报考2011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因工作经验只能算作1年多,将别能经过相关岗位的报考资格审核。他们只能挑选报考少数别要求工作年限或工作年限要求更低的岗位。但仍有一部分人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认为,两年工作经验这一要求能够真正体现出基层导向。 关于一具将要成为中央机关国家公务员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在基层扎实工作两年并别是过分要求。基层工作记忆门槛提高后,有助于应届生毕业后,更加踏踏实实地深入基层、戒骄戒躁、安心工作。将来,一些把基层工作当跳板的考生,风险和成本就会增大。而有些等别起的人,则会放弃考公务员的想法,经过寻觅其他机会,往往也能较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对国家机关而言,由于本身报考人数众多,提高报告门槛并可不能妨碍考录工作,反而可以从中选拔到更了解基层的公务员。因为实际工作两年以上的报考者,在基层工作的认识上,在从事公务职员作的决心上,将有明显提升。扎扎实实的基层工作记忆,也有利于报考者成为公务员后,既更加珍惜工作机会,又具备更多的工作技能。

公务员调查研究方法与能力培养模拟试题

公务员调查研究方法与能力培养模拟试题 点击进入: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公务员做好本职工作的要求是: A.结交关系 B.离职深造 C.业务进修 D.调查研究 2、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是: A.知识水平 B.调查研究 C.社会关系 D.专业知识 3、改进工作作风的有效途径是: A.企业权力 B.企业道德 C.企业文化 D.调查研究 4、下列不属于“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的一项是: A.客观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群众性原则 D.公关性原则 5、下列选项不属于“调查研究的性质”的是: A.调查程序性 B.目的计划性 C.实践操作性 D.系统综合性 6、划分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的标准是: A.以调查研究的时序标志 B.以调查研究范围的大小为标志 C.以调查研究资料来源的标志和调查的方式 D.以照调查研究的时间 7、下列调查不是按照调查研究的时间划分的一项是: A.一次性调查 B.动态调查 C.经常性调查 D.追踪调查 8、按调查研究资料来源的标志和调查的方式来划分可把调查研究分为: A.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 B.静态调查和动态调查

C.经常性调查和追踪调查 D.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 9、按照调查研究的目的划分的调查研究是: A.应用性调查和学术性调查 B.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C.静态调查和动态调查 D.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 10、下列属于“以实施调查对象在研究范围里的分布情形为标志”划分的调查是: A.普遍调查 B.全面调查 C.专题性调查 D.学术性调查 11、调研后要进行的是: A.群众访谈 B.专题汇报会 C.调研总结 D.座谈会 12、负责对调研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撰写调研分析报告的是: A.主持人 B.负责人 C.课题组

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一、公务员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公务员是生活、工作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人群。面临种种社会压力,公务员的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自己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自己的公众形象。对公务员的苦闷,?亲人和社会一定要体谅、理解?。为此,我们有必要关注、分析公务员心理问题。(主要) 1.职业特点的公共性问题。公务员的职业性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有义务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正当地行使公共权力,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但公务员又是一个特殊的政治群体,他们与行政的权力密切相关。这使得他们具有?以公共权力谋得个人利益?的能力和机会,可能经常会遇到道德选择的两难困境。因此公务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经常要抗拒诱惑,廉洁奉公。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自我保护,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才能获得心灵安宁,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警惕优越感、特殊化,物质需求上不要追求过高的标准,这是防微杜渐、清正廉洁的心理基础。 2.社会责任问题。公务员从事的职业是非常高尚的,社会责任重大,社会责任感强的公务员们,在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往往容易受到自身能力的局限。他们在作为公民和公务员两种角色时,期望通过个人的能力,改变现状,为人民谋福,但社会

现状和现实往往并不能总是如人们所愿。个人的能力可能并不能根本改变很多社会问题。这时候,公共责任的重大和个人能力有限之间的冲突就容易导致公务员苦闷、悲观、失望。这就是说,公务员群体容易陷入?愿意承担公共责任?和?是否有能力承担?的心理困境之中。特别是当前的官员问责制更容易使官员心理蒙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公务员应当适当疏导这种压力,培养做人做事的公正心和奉献精神,公务员对国家和人民都要负责,并对社会发展负有特殊的责任与义务。培养正直、诚实、正义感等良好的品质,以树立自己的公众形象。 3.官僚主义和?官本位?思想危害。公务员群体在政府部门工作很容易受到官僚主义和官本位思想影响、压制,这种环境很容易阻碍公务员个人情感发展,使人在制度的刚性制约下丧失了人的思想、感情,使人性得到扭曲,久而久之,便可能导致公务员形成循规蹈矩、刻板、不近人情的性格特点,使心理受到伤害。要形成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对周围的赞美或诬陷之词,都做到泰然处之。 4.知识和能力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社会问题日益呈现复杂化和专业化,这对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愈来愈大,这种责任很自然地转移到公务员身上,转化为心理压力,造成公务员心理紧张。公务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增强个人能力以应对压力和挑战, 在这一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