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daisy miller

daisy miller

亨利·詹姆斯是十九世纪英美文学界中的一位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小说以及文学批评在当时备受关注,他的创作手法新颖独特,见解独到精辟,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众所周知,亨利·詹姆斯主要以其国际主题小说的创作而驰誉文学界。1879年,《黛西·米勒》一书的出版使他名声大噪,成为他“国际主题”小说创作的成名作。究其成功的原因,我们认为除了作者在小说叙事技巧及审美关注点所作的尝试及革新外,关键在于作者所赋予其作品的思想精髓。小说《黛西·米勒》以欧美人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为轴线展开,因此本文从对比分析冲突入手,旨在揭示与挖掘作者赋予小说《黛西·米勒》的思想精髓。

一、关于人权平等的观念亨利·詹姆斯生长于美国,深受美国资本主义民主观念的熏陶,崇尚自由与平等,他关于人权平等的观念在《黛西·米勒》中有所体现。女主人公黛西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对于花钱雇来的旅游随从尤金尼奥,她一家人都平等对待。而在欧洲人看来花钱雇来的随从等同于下等人,是不能与雇主平起平坐的,所以科斯特罗太太认为“她们待那位陪同就像待一位熟朋友——好像他是个上等人”,(P47)真是极不可思议。等级观念在像她这样的欧洲贵族阶层的心里是永远不可忽视的,等级性是其明显的社会标志。在等级社会里,人的自然本性被忽略了,一些宗教观念甚至将人性等同于神性,将人的自然本性忽略不计。十六世纪以来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兴起便是对这种人性现状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具有自然本性又具有社会性,“人性是一个系统综合体,人把自己规定性的各方面属性,如社会的、生物的、精神道德的、理性意识的等等方面,表现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突出人的中心地位的思想潮流不可阻挡,小说中黛西的做法便反映了作者的先瞻性。与欧洲人的做法相反,她会征求这位随从的意见,她会主动地跟他打招呼。乔万尼利在温特伯恩他们看来只不过是一个冒牌绅士,没有头衔,地位卑微,是一个“给一个便士就写上一行的小文人,再不就是个三流艺术家”,(P121)黛西却不在乎这些,她并没因此瞧不起他,断绝与他来往。于是在与沃克太太争执时,黛西选择留下来与乔万尼利一起走。因为她觉得把他一个人留下来就是歧视他,就是不平等地待他。而黛西更多的时间和乔万尼利呆在一起,却没有选择温特伯恩,也正是由于乔万尼利能够像“绅士”般地平等地对待黛西、尊重黛西。等级观念上的冲突使得她不为那些欧洲人接受,也因此受到了他们的鄙视,为她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黛西是詹姆斯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她的原型来自美国。美国人倡导平等、自由、独立,他们赖以建国的精神支柱《独立宣言》向世人吹响了人权平等的号角:“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了人生存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及追求幸福的权利。”詹姆斯身上处处渗透着美国“血统”,他以美国人的视角审视了欧洲落后的人性现状,并对此进行了揭露与批判。美国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平等自由,这在作者看来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超前的。人权平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的自然本性所规定了的。人文主义者的先驱薄伽丘认为人类的自然本性是无法阻挡的,并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得出一个根本的道理,即“人类天生是平等的”。人的自然本性规定了人平等独立的个体性,规定了人的天赋人权,人都是一样的,没有贵贱等级之分,平等独立是人不可被剥夺的权利。人的自然本性是不可被否认的,是人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便是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詹姆斯所提倡的,是美国民族优于欧洲民族之所在。作者这一关于人权平等的思想在小说《黛西·米勒》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关于人性解放的观念如果说等级观念使得黛西不被欧洲人接受,那么欧美人在女性道德观念上的差异便使得黛西一步步地被误解,以至于她的所作所为被视为“轻浮”之举,从而使她的人格尊严丧失殆尽。从温特伯恩这个典型的欧洲绅士眼里读者们可以看到欧洲女性地位现状:“一个美丽的少女,一边从一扇古老的罗马式窗子里向外张望,一边焦急地问自己:温特伯恩何时才能到来”,(P97)那里的女人们是不能主动追求属于她们自己的幸福的,她们不能随便出入公共场合,如果要这么做的话,得有父母或其他已婚妇女陪同,而欧洲的男人们却“可以认识任何人,可以和任何人交往”,可以为所欲为,“男人有这种权利”。

(P93)当温特伯恩和她谈到意大利姑娘不能和男人在大街上散步时,黛西庆幸地说道,“谢天谢地,我不是意大利姑娘。就我所知,意大利姑娘的生活真是无聊透顶”,(P147)认为那儿的规矩该改改了。欧洲社会对妇女在道德上的约束在黛西看来是不公平的、不人道的。黛西一般独自参加舞会、宴会等,她自称她在美国有很大的社交圈,有很多男性朋友。她选择在人多的地方会见温特伯恩,选择在熙来攘往的罗马大街上与两位男士一起去平齐花园,而作为母亲的米勒太太对此也很少管束。不同的男女人权观念,不同的女性道德观是导致温特伯恩对她错误定性的主要因素,以至于黛西被定性为“卖弄风情的女子”,正是这样的定性使温特伯恩决定放弃对她的追求,于是在竞技场那一幕,他对她说:“现在我相信,你订了婚也好,没订婚也好,没什么不同”。(P185)如果说她的美国同胞科斯特罗太太的拒见、沃克太太的冷落与孤立还不足以摧毁黛西的自信和自尊,但是温特伯恩对她的错误定性、一个她所喜欢的人的误解却足以将她的自信和自尊摧毁,足以使她自暴自弃,这就是为什么黛西置疟疾不顾,执意要去罗马竞技场的缘故。任何人都能读出黛西的气愤和怨恨,作为女人,其人格尊严上受到的侮辱对她们来讲无异于对她们的毁灭,这就是为什么黛西在死后托她母亲务必捎话给温特伯恩说“她从来没有跟那个漂亮的意大利人订过婚”,(P189)以纠正她在温特伯恩心中的形象,还自己以清白。而温特伯恩他们并不知道黛西的做法在美国根本无需大惊小怪。后来他意识到“我是注定要铸成大错的,我在国外住得太久了”。(P195)错已铸成,读者们想必对黛西的遭遇会报以同情,同时更会对她作为女性在女性解放方面所作的抗争钦佩不已。从人的自然本性的角度上来讲,男女两性是平等的,与男性享有同等自由的权利,是女性作为人来说不可剥夺的权利。劳动分工使得男女两性由于生理上的差别分别从事适合他们的劳动,使得男性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社会里占了上风,慢慢地这种体力上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男女两性在社会地位上有了差别:经济的独立让男人尊于女人,其结果是女性长期遭受禁锢,而男人们却享有各种特权。“我们所有的制度、我们传统的观点、我们的法律、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习俗都证明这样一个事实,享有特权的男人为了男人主宰的光荣,在决定着它们,维持着它们”。男性地位已牢不可摇,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必将更加关注人性问题,而长期处于劣势地位的女性更加需要社会的关注,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的制度、法律、道德、习俗等的约束其根本上是对人性的歪曲及压制。作者曾经在《现代妇女》中说过:对我们来讲,从一种高的起点来度量女人,再挥着长鞭用粗俗的话语将女人逐回古代妇女的那种境地,是极其荒谬的。女人们的华丽标志着她们自由度的提升,而这种自由度的提升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詹姆斯笔下的黛西外貌美艳动人,行为“张扬独立”,这被当时的欧洲人及被欧化了的美国人视为一种“华丽”。实际上,从作者詹姆斯的角度来看如果这种“华丽”能够被人们接受的话,那么这便是社会的进步,是社会在人性观上的进步,因为女人们的“华丽”是正常的,是女性本应享有的权利。詹姆斯的作品引起了女权主义者们的关注,“詹姆斯对许多美国女权主义者来说是一个值得瞩目的人物,她们在他的作品里发现了他对族长制文化对女性禁锢的披露,及对当代社会使妇女的社会及心理状况合理化的禁欲主义的披露。他是十九世纪反映族长制文化中妇女的从属地位的心理影响的代表作家中的先驱”。《黛西·米勒》中这种发生在女性道德观念上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温特伯恩为代表的欧洲人对黛西这一中心角色的判断与观察上。他们对她的定性是以十九世纪欧洲社会的族长制文化对女性在伦理道德上的规定为标准来衡量的,从人性的角度上讲这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这样的文明是有瑕疵的。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尊重女性、提升妇女的地位是必不可少的。|||

三、关于人性完美的观念等级观念的差异使黛西被排除在欧洲上流社会之外,道德观念上的差异使黛西成了所谓的“卖弄风情的女郎”,而文化修养上的差异使得黛西被划入“没文化者”之列,以黛西为代表的美国人也因此受到了欧洲人的鄙视。欧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新生的美国颇有点铜臭气,内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大大提高,出现了一些

暴发户,这一时期美国人有着拜金主义的倾向。金钱往往容易使人性堕落,以何抵制这种社会大环境中的人性中的弱点?马修·阿诺德曾提出用希伯来文化(Hebraism)和希腊文化(Hellenism)共同来完美人性。希伯来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它对人的行为的关注,要求人的行为要严格遵循一定的道德典范。希腊文化的特征是人应该具有不带任何政治或宗教偏见自由客观观察事物的能力。“詹姆斯的小说里很多地方借鉴了阿诺德的观点敗 7]温特伯恩、科斯特罗太太和沃克太太他们是长期居住在欧洲的美国人,他们身上体现着希伯来文化特质:严格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有着明显的清教主义思想传统,严格自制。希伯来文化的动力是为了克服人性的罪恶,克服自我的欲望,尤其是抵制外物对肉体的诱惑。用这一标准来判断,他们眼里的黛西不是个好女孩,她身上的美好的东西被认为是卖弄风情女子的特质,他们用严酷的道德自律来抵抗人性中的弱点显然是有悖人性原则的,是不人道的。诚然,希伯来文化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也许是可行的,是有现实意义的,而且人作为社会人,必然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的约束,詹姆斯并不反对这一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道德规范也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状况。黛西所遵循的是新时期美国的社会道德规范,这与欧洲人以及住在欧洲被欧化了的美国人的观念肯定是错位的,发生冲突不可避免。在此,小说《黛西·米勒》体现出了作者所借鉴的马修·阿诺德的思想,即把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完美人性的目的。与希伯来文化不同的是,希腊文化强调用知识、艺术及阅历来提升人的心智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抵制人性弱点的目的。事实上,当时的美国人已经有了希伯来文化的传统,他们所缺少的是希腊文化所看重的“知识”和“阅历”。詹姆斯曾经这样描述美国社会的“浅薄”:“(美国)在欧洲意义上讲还算不上一个国家,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名称而已,更不必说什么王权、法庭、信义、贵族、教堂、文学、小说、博物馆……以上所列可能就是美国文化的缺失”。[8]由此,我们不难解释为什么小说中的美国人常常表现出这种知识阅历的欠缺。温特伯恩评论黛西时常常会用“平庸无知”、“未开化的”之类的词眼,黛西竟然会问温特伯恩:“你看意大利会有好教师吗?”(P27)她弟弟兰道夫认为“美国糖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糖!”(P11)他问:“(意大利)那儿能买到糖吗?”(P19)再比如她和她弟弟经常会用到一些夸张的词语,“美国男人是全世界最好的男人!”(P13)“我已经这么久没吃糖了——有100个礼拜了!”(P19)“欧洲真是非常非常可爱”。(P29)此类的例子很多,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黛西话语中很多类似于“perfectly,tremendous,lovely”等的修饰语,而这些夸张的词语形象地刻画出了美国人性格中单纯幼稚的一面,他们的天真幼稚,“判断力”和阅历的缺失流溢于字里行间。另外,所到之处,黛西特别喜欢去游览的名胜古迹例如古城堡、博物馆、凯撒宫、竞技场等,在罗马,她对一些名胜古迹的历史典故几乎一无所知,这里不难看出作者所塑造的美国人在文化积淀上对欧洲的崇拜和向往,折射出美国社会的“浅薄”。在詹姆斯看来美国人天真、率直的性格固然是好的,但他们在“心智”、“判断力”等文化修养方面是有欠缺的,而这恰恰是弥补以道德自律抵制人性弱点的不足所不可缺失的。人性的完美历来是无数哲人的追求,也是他们经常思考和谈论的问题。作为一名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他看到了美国内战后社会大环境中人性堕落的趋势,因此在作品里他表达出了完美人性的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