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互助县森林鼠兔害发生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

互助县森林鼠兔害发生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

互助县森林鼠兔害发生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
互助县森林鼠兔害发生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

互助县森林鼠兔害发生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在互助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区内森林鼠、兔害严重,危害日益加剧,已成为影响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森林鼠、兔害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对互助县森林鼠、兔害开展了全面调查,并对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及其效果进行了分析,以总结和积累有效的防治经验和方法为目的,为今后全面治理森林鼠、兔害打下基础。

关键词森林鼠害;发生情况;综合防治;效果分析

互助县是全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县之一,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18.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2.03%。2000年以来已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8 000hm2,“三北”防护林工程5 533 hm2,封山育林11 733hm2。随着林业工程的全面实施,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快速推进,新造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营林成效及生态效益开始显现。但是,互助县林业工程建设区内森林鼠、兔害严重,且日益加剧,已成为影响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保护和巩固造林绿化成果问题日趋尖锐。因此,综合治理鼠、兔害在生态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森林鼠、兔害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积累有效的防治经验和方法为目的,为今后全面治理森林鼠、兔害打好基础,笔者对森林鼠、兔害开展了全面调查,进一步加强了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并对各项森林鼠、兔害防治工作及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简介如下。

1 互助县鼠害、兔害发生情况

互助县境内鼠、兔普遍分布,仅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区内鼠害、兔害发生面积29 053hm2,涉及北山林区、松多林区、南门峡林场、实验林场和所有21个乡镇的有林地、灌木林地、新造林地、未成林地,严重危害面积5 987hm2,互助县林业的主要灾害之一。互助县林业工程建设区内鼠害、兔害危害如下2种形式。

1.1 地上危害型

包括阿拉善黄鼠、大林姬鼠、根田鼠、松田鼠、高原鼠兔、甘肃鼠兔、达乌尔鼠兔、高原兔和草兔等。

1.1.1 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 Buchner)。俗称黄鼠,互助县境内广泛分布,栖息于农田及退耕还林地附近的草丛、田埂、山坡草地。主要危害灌木林地、幼林地、新造林地、未成林地。主要危害树种有云杉、油松、桦树、

高原鼠兔肺对低氧环境的适应

高原鼠兔肺对低氧环境的适应 摘要: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c)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土著动物,是一种快速奔跑地面啮齿类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独有特征。本文从解剖结构、组织、分子等方面对高原鼠兔对低氧环境的适应作一综述。关键词:高原鼠兔;肺;低氧适应 Abstract:Plateau pika (Ochotona curzniae) is the specialized native specie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plateau pika is a sprint running animal aboveground,this species had evolved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to adapt to high altitude.Based on the aspects of anatomical structure、tissue and molecular mechanism,we summarized plateau pika reaction to high altitude. Keywords: Plateau pika (Ochotona curzniae);Lung;Hypoxic adaptation 1、引言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号称“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和最大的高原,具有独一无二的自然和地理特征。低氧和寒冷是青藏高原最鲜明的气候特征,平均气压为66.5KPa,平均气温为-8°C - 4°C,这两大气候因素对高原动物生理及生存具有深刻的影响。高原鼠兔是该地区特有的土著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独有特征。 2、高原鼠兔及其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 2.1高原鼠兔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生境特点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niae),兔形目(Lagomorpha),鼠兔科(Macroscelidea),鼠兔属(Ochotona),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与高原毗邻的尼泊尔、锡金等地[1]。成年高原鼠兔体长10 -15 cm,平均体重为150 g~200 g,嘴唇似兔,耳短而圆似鼠,尾仅留痕迹,隐于躯背毛色呈黄褐色,是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3 000~5 000 m地区的特有土生动物,在青藏高原北缘发现高原鼠兔的化石距今约3 700万年。它们世代生活繁殖在高原,高原低氧环境可视为它们生存的正常环境,是一种经过无数代的自然选择过程且对高原缺氧充分适应而保留下来的青藏高原特有的土生动物[2]。 高原鼠兔的天敌主要有草原上鹰类(胡兀鹫、猎隼等)、熊、狼和狐狸等,高速跳跃奔跑逃回洞内是高原鼠兔逃生的手段。 2.2高原鼠兔对高原低氧环境的生理适应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特点是肺血管收缩反应增强和肺小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使其结构发生改变。居住在海平面的人和动物暴露于高原后,由于低氧引起肺小动脉压力增高,从而改善了通气血流的匹配,减轻低氧血症,这是一个重要的适应机制。但长期低氧使肺血管出现形态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肺小动脉中层肥厚,无肌型肺小动脉出现平滑肌层,而成为新肌化血管,进一步促进了肺动脉压力增加。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将引起右室负荷的加重,导致右室肥厚,限制了心脏血液输出,还可能导致右心衰竭。低氧30 d的大鼠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比值(RV/LV+S)为0.40-0.50,高原鼠兔经过自然选择失去了这种低氧性肺血管收缩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篇一,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健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是当代林业发展的时代重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最高目标,也是打好林业“相持阶段”攻坚战的科学之举,长远之策,任务之重。 云南是一个林业大省,也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繁重的一个省。20XX年是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最艰苦的一年,一是由于罕遇持续高温、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首次高达600余万亩,占全省有林面积的3%,创历史新高,二是蛀干害虫小蠹虫发生面积近200万亩,在滇中、滇东、滇西北地区危害最甚,形成了全省第二个钻蛀性害虫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高峰,三是重大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不断传入,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带来了新的考验。 云南省森林病虫防治在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加大行政执法、强化行政管理、实行科学防控,采取强硬措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 下,20XX年全省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万亩,森林植物及林产品调运检疫率达led safe return to camp. The next evening, the SDF ... Period, a large number of "loyalty save" influx of Wujiang. "Loyalty save" or "jiuguojun", formerly known as "Action 95%、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9%、监测覆盖率达%。在完成年初提出的目标管理指标的同时,还为今后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和探索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构建五个体系 一是构建统一组织协调体系。全省16个州市政府均成立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本地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除治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授权森防部门负责日常管理,进一步完善林业系统内部各级林业主管部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篇一: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切实爱护好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健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展,既是当代林业进展的时代重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最高目标,也是打好林业相持时期攻坚战的科学之举,长远之策,任务之重。 云南是一个林业大省,也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繁重的一个省。20XX年是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最困难的一年:一是由于罕遇持续高温、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首次高达600余万亩,占全省有林面积的3%,创历史新高;二是蛀干害虫小蠹虫发生面积近200万亩,在滇中、滇东、滇西北地区危害最甚,形成了全省第二个钻蛀性害虫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高峰;三是重大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不断传入,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带来了新的考验。云南省森林病虫防治在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加大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治理、实行科学防控,采取强硬措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20XX年全省防治林业有害生物448.78万亩,森林植物及林产品调运检疫率达95%、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9%、监测覆盖率达88.97%。在完成年初提出的目标治理指标的同时,还为今后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总结和探究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构建五个体系 一是构建统一组织协调体系。全省16个州市政府均成立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本地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除治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授权森防部门负责日常治理,进一步完善林业系统内部各级林业主管部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级林业部门在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工作中的政府参谋和助手作用,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协调指挥体系已差不多形成。 二是构建预测预报网络体系。省森防部门对全省1935个监测网点(其中35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从队伍、设施建设、治理手段、等方面进一步予以强化,1899个一般监测预报点、部分乡镇、林场和管护站的监测点得到了新的加强,涵盖全省要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区的县、乡(镇)、村的监测网络已差不多形成,全省组成了有3427名专兼职人员监测预报队伍,监测面积达1717.97万亩,监测覆盖率达88.97%,省、州(市)、县、乡、村五级林业有害生物联系报告制度得到健全,预测预报能力在全面提升。 三是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突发应急反应体系。为了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省林业厅重视和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反应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建立了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各级森防站具体实施的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突发及重大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制定了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应急预案、物资及技术储备。20XX年在除治外来有害生物的战斗中,省林业森防部门按照顾急方案,及时进行现场调查、监测、上报、策划、组织、调运药剂,确保了除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体系。加强对松材线虫病、小蠹虫、松毛虫、松尺蛾等病虫情调查,专门是对云南最要紧危害虫种小蠹虫为代表的钻蛀性害虫的发生和危害进行了详细的病虫情调查和监测预防,为制定防治方案实施科学防控打下了基础。省森防部门在总结前几年全省冬春虫情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其危害的特点和防治的难点,编制出全省的防治和治理总体规划,提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重点治理区域,抓住最佳时机,集中资金投入,实施攻坚突破等防控手段,使全省小蠹虫危害面积在一定程度得到操纵。 五是构建目标治理体系。目标治理是提升政府与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关注度和支持力的有效途径。省森防部门加大了推行目标治理责任制力度,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关注下,以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产地检疫率为内容的新的治理体系在全省已逐步建立,双线目标治理责任制已开始实行,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产地检疫率将纳入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奖惩、举报和重大责任事故追究通报制度也正在制定中。

高原鼠兔生活习性

高原鼠兔外形与其它鼠兔基本相似,尤其与达乌尔鼠兔相近。成体重127-164克,体长156-178毫米。后肢长于前肢。无尾。耳壳大,呈椭圆形。鼻端及唇周呈深黑色,额骨较降起,脑颅部较低,整个头骨背面有较大的弧度。平均颅长40.2-42.16毫米。 高原鼠兔在其分布区内,主要栖息在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原化草甸、草甸化草原和干草原上。在河谷阶地、山麓缓坡、山前冲击洪积扇、低山丘陵阳坡的小嵩草和紫花针茅草场上数量较多,在山地阴坡的高山柳灌丛草场地上数量较少。在河滩地黑刺灌丛和草甸草场,则根本见不到鼠兔的定居。洞穴,可分为穴居洞和临时洞两类。栖居洞是鼠兔居住和繁殖的洞穴,其构造繁杂,一般有洞口4个以上,多至25个,平均6-10个左右。洞口前有扇形土丘,平均土丘径长39.9厘米,弧长69.7厘米,高到4厘米,不生草,常成为鼠兔出洞后或入洞前停留的“了望台”。有些洞口之间有纵横交错的跑道。冬春季节约有一半洞口被土堵塞,留下的洞口少而小,直径6-7厘米,洞口下斜度大于60度,并常用枯草堵住,使洞穴内具有较为良好的御寒保温作用;夏秋季节,鼠兔从6-7月份起陆续挖开在冬天被封闭的洞口,或新挖洞口,此时洞口直径一般为8-12厘米,洞口下倾斜度不下于30-45度角,洞口前堆有新的土丘,内有陈旧的球形粪便和腐草。洞口下方的洞道伸至25厘米的地方,转为与地面平行的洞道,亦有个别段落可深至45厘米以下。洞道弯曲多支,全长一般在10米以上,最长达97米,平均长41米,洞道内有便所、室和窝巢。便所是洞道内短而扩大的分支部分,其中积有粪便,在一些老洞中,便所较多。室为洞内扩大的部分,供临时休息之用。窝巢的位置较深,距地面40-52厘米,大小21X30X13-32X35X23厘米,巢由枯草、根须和兽毛组成,呈盘状,供产仔和睡眠之用。临时洞是鼠兔的暂时性隐蔽场所,构造简单,洞口较少,仅1-6个,洞口也小,直径约为6-7厘米,洞道全长5米左右,距离地面深20厘米左右,最深也不超过33厘米,很少弯曲分支。洞内亦有便所和室,但无窝巢。在鼠兔栖息的地区,还有大量的废弃洞穴和浅坑。这些浅坑主要是鼠兔冬春季挖食草根留下的痕迹。到夏秋季节鼠兔常将这些浅坑挖成临时洞穴,继而挖成栖居洞,但多数则成为粪坑。鼠兔是一种白天活动的动物,但在夏秋季的夜晚11时以前仍有活动,活动包括采食、交配、挖洞和冬贮等行为。在不同季节或一季节的不同天气条件下,它们的日活动频数、强度和活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 作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方案 绿化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时常遇到各种病虫害,轻者造成生长不良,失去观赏价值,重者植株死亡,损失惨重。病虫害主要以防为主,及时防治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用药配比正确,操作安全,喷药均匀,无药害事故。 (1、应进行不定期病虫防治。对蚜虫、黄刺蛾,可采用吡虫啉进行防治;对青虫、蝼蛄等害虫的防治,可用1%辛硫磷灌杀;对蚧类的防治,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1:1000-2500倍液防治。 (2、当有病虫害发生时,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把病虫害消灭在幼期。 全年养护计划 根据我市的气候特点和树种、树性等实际情况,全年养护管理计划制订如下: 一月:气候寒冷,以防寒为主。 1、经常检查维护防寒设备、设施及苗木防寒包杂物,做好树干涂 白工作,避免发生冻害。 2 2020年4月19日

2、剪除病、枯、残枝,继续彻底清除越冬害虫的虫卵、及潜伏害 虫,采用石硫合剂对树干或灌木进行防治,及时做好苗木的修剪工作。 3、绿化保洁工作及其它交办事项。注意防火、安全巡视。 二月:气候仍较寒冷,气温有所回升,树木仍处于休眠,做好新的一年的准备工作。 1、继续做好一月份的工作。 2、苜蓿清除枯、落叶,维护绿地卫生。 3、绿化保洁工作及其它交办事项。注意防火、安全巡视。 4、及时做好苗木的施春肥工作,施足基肥、复合肥30g/m2。 5、开始浇返青水。 三月:气候开始好转,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养护进入较忙季节。三月份气温渐暖,许多病虫害即将发生,要维护修理好各种防虫防病器械并准备好药品,注意蚜虫、刺蛾、蚧虫的发生,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树穴进行中耕,清理各种枯枝杂草。 3 2020年4月19日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a8217552.html,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作者:李慧颖刘微刘宏文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17期 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噪音、调节气候、改良土壤、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一、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二、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高原鼠兔不任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高原鼠兔不任性》 1.阅读张云广的《高原鼠兔不任性》,完成1-5题。 ①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高原鼠兔,外形如兔,习性如鼠,尾巴退化,擅长鸣叫,又 名鸣声鼠,藏语称其“阿不扎”。高原鼠兔是一种终生吃草的“素食主义者”,垂穗披碱草等禾木科植物以及蓝花棘豆等豆科草本植物是其喜爱的美食。 ②刚刚出生的小鼠兔一降世,就在吮吸母鼠兔的乳汁之外加餐一些鲜嫩苜蓿了。 待到第十六天,美味的“青草蛋糕”已经成了它的菜单主食。出生一个月后,小鼠兔开始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觅食之路。 ③草地平阔,藏身处少,作为食物链中的初级消费者,鼠兔面临着重重的威胁。 鼠兔的天敌有香鼬、藏狐、野狼、棕熊等陆地凶兽,有苍鹰、猎隼、猫头鹰、草原雕等空中猛禽,是在食物短缺的冬季,这些天敌会表现得异常凶悍难缠。为此,高原鼠兔除了采用直立吃食的方式以便随时逃跑外,在觅食顺序上也颇有一番极具现实可行性的安排。 ④为了减少遭遇袭击的危险,高原鼠兔在选择栖居之地时会优先考虑放牧的草场, 而不是草长叶高、植物丰茂的地带。前者视野开阔,有利于观察敌情;后者虽然食物丰美但由于视线被遮挡而无法有效扫描发动偷袭的猎手。 ⑤为了降低葬身敌腹的可能,除怀孕的雌鼠兔需要较多的食物而在一些时候不得 不到离洞穴较远的地方觅食外,鼠兔一般都优先选择家附近的青草,以核心洞穴为圆心其活动半径仅为二十米左右,特别是一些年幼的鼠兔觅食半径要更小一些。为了缩短外出觅食的时间,高原鼠兔一般会把活动半径内密度较大的那一种草作为食物,即使有更加美味的草在不远处也常常“不理不睬”,这样无疑大大提升了觅食效率。 ⑥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窘况,高原鼠兔宁愿去一些草量较少、草质较差但有安全 保障的地方去觅食,即使肚子无法填饱也不轻易到那些危险指数颇高的水草肥美之处饱餐一顿。 ⑦尤其是在冬季到来前储备食物的初期阶段,高原鼠兔对食物的选择表现出更加 明显的顺序性。高原鼠兔首先会咬断直立型青草,这些草不仅方便收割和运输、单位时间内收获量大,而且在这些高度适中的草里开展“工作”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在此期间,只有当活动范围内直立型的草数量不足时,高原鼠兔才会选择较为低矮的青草。这些带入洞穴的草大部分会被食用,也有一小部分被用作暖身的“草垫” 来抵御酷寒。 ⑧在群敌环伺、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生存之不易让人慨叹,而高原鼠兔在如此严酷 环境中理性面对、严谨作答的觅食“排序题”更是让人折服。生命诚可贵,安全价最高,为了留住可贵的生命,为了确保“高价”的安全,高原鼠兔不任性。 (有删改)(1)在本文第③段的空缺处应填上的词语是______(2分) A.不但既尤其B.不仅既而且 C.不仅还尤其D.不但还而且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采用的主要说明顺序是______。(3分) (3)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4)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仅”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5)在觅食上,高原鼠兔“不任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分)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问题及措施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问题及措施 【摘要】森林病虫害是林业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危害程度不亚于森林火灾,也被称为没有硝烟的森林火灾。本文阐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森林病虫害防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用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减轻森林资源损失、提高森林质量。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问题;措施 1 引言 森林病虫害是人类森林经营中一直寻求解决的重要问题,它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图1是我国2003-2012年森林病虫害面积及增长率情况,可以看到增长率有逐年增加的迹象,因此我们面临的森林病虫害问题愈发严重,需要引起重视。森林覆盖率高,森林树种繁多,遭受到的病虫害也多,治理起来相对也比较麻烦。从过去以往的治理情况看,森林病虫害防治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并寻找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图1 2003-2012年森林病虫害面积 2 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病虫害防治现状 据不完全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1950年代为100万hm2,1960年代为140万hm2,到了1990年代上升至1100万hm2,平均年递增25%,每年因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多亿元。全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占总森林面积的8.2%,占人工林面积的23.7%,已成为制约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传入病虫害的种类不断增加,病虫风险评估成为研究的热点。 在上世纪末,年平均防治面积达到40%;进入新世纪,采用新技术方法,防治面积达到70%。但是对于特定害虫的防治效果来说,进步就没那么明显。像越冬代害虫防治率仅为40%左右。图2是被病虫害袭击过的松林,一片惨象。 图2 被病虫害袭击过的松林 有些害虫防治效果明显,例如马尾松毛虫效果可以达到8O%以上。但是数据不能说明一切,有些害虫会随着人类的防治而进化,对药物免疫;在时间的推移中,也还有其他的害虫正进入林区。近些年的退耕还林户只在乎补助款,忽视病虫害防治等因素,目前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还是比较艰巨的。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方案

县林果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 我县分布的主要病虫害有:糖槭蚧、大球蚧、吐伦球坚蚧、堆粉蚧、春尺蠖、沙枣跳甲、鼠害等,寄主有:枣、桃、杏、酸梅、苹果、梨、沙枣、柳、杨、榆、槐、葡萄等林木及其苗木。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总体思路: 1、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森保方针,严格执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实行“谁经营、谁受益、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2、加强检疫,严防病虫害的人为传播是预防森林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前提,要广泛开展森林植物的检疫工作。 3、采取实际步骤,大力推进以营林为主的治本措施。 (1)、培育良种壮苗,加强对抗病优良树种的引进工作。 (2)、根据分类经营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林种制定相应的营造混交林的标准。 (3)、加强低产林改造,有计划的将病虫害严重的纯林改造成混交林。 (4)、加强林木的栽培管理,及时灌水、施肥,增强树势,合理修剪,保持树木通风透光,为林木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可提高树体抗病虫能力,以而减轻病虫危害。 一、蚧类害虫防治技术方案(大球蚧、糖槭蚧、吐伦球坚蚧) (一)防治对策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坚持以适地适树和选择抗性树种为主的原则,以生物制剂、仿生农

药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化学的防治措施,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切实控制其蔓延危害。 (二)防治措施 1、生物防治 果树落叶(11月中旬)后,用清园剂(融杀蚧螨)100倍液或石硫合剂5波美度喷雾,这是压低蚧类害虫虫口基数的关键措施。 2、人工防治 (1)结合修剪,剪除虫口密度大的枝条,带出果园集中烧毁; (2)冬季农闲时期,组织农民用毛刷刷除枝条上的蚧类害虫; (3)刮除老树皮,用涂白剂进行树干涂白。 3、化学防治 对防效差的果园,可采取春季补防和若虫期防治的办法。 (1)杏、桃、巴旦木等树在3月5日至3月20日前,红枣在4月5日至20日,核桃在3月25日至4月5日,葡萄、石榴在开墩时,用速扑杀、蚧虫毒、乐斯本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2)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初孵若虫期采用速扑杀、蚧虫毒、乐斯本1000-1500倍液喷雾。 二、春尺蠖防治技术方案 (一)防治对策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坚持以适地适树和选择抗性树种为主的原则,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化学的防治措施,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切实控制其蔓延危害。 1、轻度发生区

北京市丰台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3月综合练习一模生物试题 含解析 精品

2018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一模) 生物 1. 下列显微观察实验不需要 ...经过染色处理的是 A. 观察新鲜黑藻叶片的细胞质流动 B. 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 C. 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 D. 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答案】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2. 图表示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四环素抑制tRNA与细菌核糖体的A位点结合,使蛋白质合成停止,从而阻断细菌的生长,常用于治疗一些细菌引起的疾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mRNA B. 四环素与A位点结合促进了新肽键的形成 C. 图中从E位点离开的tRNA可转运甲硫氨酸 D. 人体细胞与细菌细胞的核糖体没有差异 【答案】C 【解析】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rRNA,A错误;四环素与A位点结合,阻止tRNA进入核糖体A位点,导致肽链的延伸受阻而使细菌蛋白质无法合成,因此不能促进新肽键的形成,B错误;图中E位点所对应的mRNA上的三个碱基AUG是编码甲硫氨酸的密码子,因此从E位点离开的tRNA可转运甲硫氨酸,C正确;人体细胞与细菌细胞的核糖体有差异,D错误。 3. 中地雀和仙人掌地雀是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同一区域的两种地雀,在干旱季节,蒺藜和仙人掌是两种地雀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蒺藜的种子大而坚硬,外部长有尖 刺。干旱过后,中地雀的种群数量剧烈下降,雌性死亡更多。下列推测错误 ..的是 A.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两种地雀的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 B. 仙人掌地雀不食用蒺藜种子因而与中地雀无竞争关系 C. 中地雀小喙个体和雌性个体死亡率高的原因是食物组成的变化 D. 大粒种子的选择作用将会导致中地雀喙尺寸的平均值增加 【答案】B 4. 高原鼠兔对高原低氧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高原鼠兔细胞中部分糖代谢途径如图

林业病虫害防治.pdf

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 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方案 绿化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时常遇到各种病虫害,轻者造成生长不良,失去观赏价值,重者植株死亡,损失惨重。病虫害主要以防为主,及时防治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用药配比正确,操作安全,喷药均匀,无药害事故。 (1、应进行不定期病虫防治。对蚜虫、黄刺蛾,可采用吡虫啉进行防治;对青虫、蝼蛄等害虫的防治,可用1%辛硫磷灌杀;对蚧类的防治,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1:1000-2500倍液防治。 (2、当有病虫害发生时,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把病虫害消灭在幼期。 全年养护计划 根据我市的气候特点和树种、树性等实际情况,全年养护管理计划制订如下: 一月:气候寒冷,以防寒为主。 1、经常检查维护防寒设备、设施及苗木防寒包杂物,做好树干涂 白工作,避免发生冻害。 2、剪除病、枯、残枝,继续彻底清除越冬害虫的虫卵、及潜伏害 虫,采用石硫合剂对树干或灌木进行防治,及时做好苗木的修剪工作。 3、绿化保洁工作及其他交办事项。注意防火、安全巡视。 二月:气候仍较寒冷,气温有所回升,树木仍处于休眠,做好新的一年的准备工作。 1、继续做好一月份的工作。 2、苜蓿清除枯、落叶,维护绿地卫生。 3、绿化保洁工作及其他交办事项。注意防火、安全巡视。

4、及时做好苗木的施春肥工作,施足基肥、复合肥30g/m2。 5、开始浇返青水。 三月:气候开始好转,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养护进入较忙季节。三月份气温渐暖,许多病虫害即将发生,要维护修理好各种防虫防病器械并准备好药品,注意蚜虫、刺蛾、蚧虫的发生,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树穴进行中耕,清理各种枯枝杂草。 1.开树耳,树耳规范,大小依据苗木胸径(直径为胸径的10倍再加10CM高度20CM,树耳四平(耳内、耳外平,耳埂上平,内壁外壁平树耳内无裂痕,无露根。按前述技术标准3月底前开树耳完成100% 2.浇水,按规范做树盆,够大,够高,够深。浇水要带铁锹,水浇满盆,浇透。3月底前必须完成至少一到两次透水浇灌。 3.拆除防寒物,注意浇水抗旱。 4.开始春季修剪。 5.施足底肥,浇足底水。 6.绿化保洁工作及其他交办事项。 四月:气候开始回暖,气温继续上升,树木发芽、生长慢慢进入生长旺盛期。根据二季度的气候特点,重点做好树木的剥芽、修剪,随 时除去多余的嫩芽和生长部位不当的枝条。 1.继续三月份的工作。 2.浇水、中耕,根据天气与土壤实际情况,如有必要建议浇水一次,浇则浇透,不干不浇。浇水后都要及时中耕,中耕至少半铁锹深12-15CM。树耳内有裂纹视为不合格,浇水7天内不具备中耕条件且树耳内无裂纹视为合格,若有裂纹则不合格。此工作可减少浇水次数且有利于保水养根。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及 工作计划 20__年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及20__年工作计划 近年来,我县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突显,得到了省、市、县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与此同时,县域林业资源保护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在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有关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站适应新形势,以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努力创新工作思路,深入贯彻执行《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工作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任劳任怨,认真负责,使全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业植物检疫工作逐步走向了正轨,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取得了可喜成绩,起到了为我县林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20__年,我们主要进行了技术培训,森防法律法规宣传,重点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及预测预报,对常发病虫害制定了有效的防治方案,深入基层督促实施,进行有效的技术指导,加强美国白蛾的防控,强化林业植物检疫,严厉打击逃避检疫非法调运行为,确保了林果生产的安全,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给我县的任务指标。全县现有森林面积123.XXX万亩,全年预测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5.5万亩,实际发生6.1万亩,发生率4.93,防治面积5.9万亩,防治率达

到96.72,测报准确率90.16。产地检疫种苗面积20__亩,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5.24,检疫木材150立方米,检疫苗木XXX万株,林木种子5吨。应施调查监测面积XXX万亩,调查监测面积XXX万亩,监测覆盖率100。 一、狠抓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壮大技术队伍 首先搞好专职和兼职检疫员的培训工作,对一些危险性病虫害的识别及发生规律、扑灭措施进行系统讲解,掌握我县重点发生的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专、兼职检疫员的整体素质。其次将培训的专、兼职检疫员分成四组由他们亲自担任培训教师奔赴我县的各个重点乡镇和重点村,对林农、果农进行现场讲解,使他们掌握常见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和防治措施,提高了林农、果农的技术水平,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一年来共培训专、兼职检疫员XXX人,培训林农、果农达1XXX人次,为森防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确保森林植物的安全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搞好防治的基础,是确保森林植物安全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对这项工作我们明确专人负责,分别在常宁乡、柏树乡、北水泉镇各建立了一个林果病虫测报点,对全县常发病虫害进行调查监测,对越冬前的虫口基数进行了样方调查,由技术人员负责各种数据、虫情、病情的搜集,预测预报病虫害的宏观趋势并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分析最佳防治时期,确定防治措施,并编写印发虫情简报,发送到全县各乡镇,指导果农、林农搞好病虫害

高原鼠兔 洞口数量 洞穴结构 NDVI 坡度 空间分布模型

高原鼠兔论文:高原鼠兔洞口数量与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关键种,栖息于青藏高原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草甸或荒漠草原。常利用植被高度低、视野开阔的生境,退化的草地是其理想的栖息地。高原鼠兔是高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洞穴分布广泛为许多高原物种提供了栖息场所,对维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和家畜竞争牧草资源,高原鼠兔被认为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草场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地区被大规模灭杀。为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学者们对高原鼠兔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形态学、行为学、生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该物种的生物学信息充实,有利于我们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定区域内鼠兔微生境利用的空间分布模型。作为一种以洞穴延伸范围觅食和活动的小型哺乳动物,研究表明高原鼠兔洞口数量分布与洞穴周边生境因子有密切关系,其关系尚不明确,故研究还有待 深入。景观尺度上研究高原鼠兔栖息生境因子利用特征为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此我们在四川省石渠县云波沟研究区(面积为72.2km2)内结合鼠兔洞口数据和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 【英文摘要】Plateau pika (Ochotona curzoniae) is a keystone speci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ecosystem, which mainly inhabit

in the alpine meadow or the desert steppe at an elevation above 3000 meters. Degraded grassland is an ideal habitat of plateau pika, where the low vegetation condition provides an open horizon of the pikas. For providing refuges and food resource for many plateau species, plateau pika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tability of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however they have been deemed to a pest on Tibetan p... 【关键词】高原鼠兔洞口数量洞穴结构 NDVI 坡度空间分布模型 【英文关键词】plateau pika burrow entrance burrow structure NDVI slope spatial distribution model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高原鼠兔洞口数量与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摘要7-9Abstract9-11前言14-16第一章高原鼠 兔生物学研究概述16-21 1.1 高原鼠兔的食物组成和天敌 17-18 1.2 高原鼠兔洞口数量与其种群数量的相关性 18 1.3 高原鼠兔洞穴结构及利用方式18 1.4 高原鼠 兔生境利用对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18-19 1.5 高原鼠兔空间 分布研究方法的进展19-21第二章研究地区概况 21-24 2.1 地形、土壤和气候特征22 2.2 植被情况 22 2.3 其它物种分布和人类活动22-24第三章高原

我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森防战线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森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目标管理责任制得到完善落实,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断提高,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森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一、当前我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县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4200亩,1981年上升到5321亩,1991年高达6324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县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1500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预测2001年全县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将达到3500亩。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二)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县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县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县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400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0万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县,由于我县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二、制约我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发布预报和指导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三是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四是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五是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

相关主题